第一篇: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和活动实施过程中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和活动实施过程中,你有什么具体做法或者实施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几年来,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经历了“盲人摸象”的痛苦,也感受了小有收获的喜悦之后,我们现在已有了些许豁然开朗的感觉。下面把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总结如下:
一、选题阶段
(一)、选题力求多角度,贴近学生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活动主题的确立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者(老师和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施效果。所以,选题要认真对待,仔细思考,反复推敲,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理论价值或社会实践意义,又是学生力所能及或“跳一跳”能解决的活动主题,这样容易出成果,也会很有意义。我们在选题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兴趣入手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生活经验,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选题时我们注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如,寒假将至,春节临近,学生们对过年有了极大的兴趣,谈论新衣新帽的同时,他们对过年的民风民俗也极为感兴趣,我们相机启发指导,于是,以《欢欢喜喜过大年》为活动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2、从生活中取材
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在选择活动主题时,我们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选取主题。例如夏天到了,季节的变化引起了学生的很多不适,他们在日记中开始关注夏天的生活,以此为契机,我们确立了《多姿多彩的夏天》为活动的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又如《我们和水》《小小蔬菜学问大》等活动主题都是基于这个理念确立的,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活动实施起来较方便,效果较好。
3、注意与学校活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同时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已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选题时,我们注意将学科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整合,将学校的班队活动内容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整合,将内容加以重组、综合、拓展,形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例如:学校班队活动的主题活动是争章达标活动,每月争一章。我们将争礼仪章的活动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确立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活动主题。在校园推广普通话的活动里,我们又确立了《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活动主题。将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我们确立了《走进童话世界》的活动主题。这样将学科内容和学校活动进行整合之后,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将学校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感觉这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4、注重开发本土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具体的活动内容由每一个学校根据实际自主选择,因此,我们在选题时特别注重本土性。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及学校所在的社区,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来选择主题。这样根据学校及社区实际,就地取材,使师生开展活动如鱼得水。例如,我校开展环保活动时,学生们对环境保护的问题非常重视,我们在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环境的时候,启
发学生立足于校园,关注身边环境问题,于是确立了《关心、呵护绿色校园》的活动主题。学生在校园里调查绿化面积、环保问题,方便快捷,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且学生的安全有保障。
(二)方法指导
在选题阶段,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及其所在的社区背景和条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体验、探究的方向,通过问题论证,最终提出有生命力的活动主题。关于选题阶段的教师方法指导,我们有如下体会:
1、注意创设情境,抓住契机,找准结合点,以诱发、引导、激励学生去选题
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瞬间,往往蕴含着一些活动主题,我们捕捉这些契机,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例如:在一次班队课上,我们讨论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学生们引经据典,七嘴八舌地说过不停。当说到身边的环保问题时,一个学生谈到了我们的校园,说我们的校园也存在环保问题。这么一说,有的同学为之一震,班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感到这个问题应该有价值,于是引导大家展开讨论,既然我们的学校也存在环保问题,那在我们即将告别母校的最后一年里,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该为母校做些什么贡献呢?于是《关心、呵护绿色校园》的活动就这样诞生了。
2、注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问题论证成为可行的活动主题
学生发现了问题,但这个面是很广泛的,至于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有科学性、可行的活动主题,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往往很难把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论证,从而确定可行的活动主题。论证时要考虑主题的实际意义、活动空间、活动难度,是否着眼于学生实际,是否有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可利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教师要评价活动主题的意义,在众多活动选题中结合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导向性评议,从而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个性,允许个别学生按照自己原先的选题进行研究,并给予指导。例如确定了以“多姿多彩的夏天”为活动主题后,我启发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子课题。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要研究夏天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有的要研究夏天人们容易得哪些疾病,有的研究夏天的气象特点,研究夏天的植物的,研究夏天的动物特点的......问题提得五花八门。我发现有的问题提的过大,过杂,涉及的面太宽了,学生不好操作,也不容易交流反思,进行思维碰撞。于是几经梳理、筛选,我们确立了生活方式研究组、疾病预防研究组、气象特点研究组几个子课题开展活动。涉及到每一个子课题还要再进行小组讨论、细化分工,确定活动方案。
3、注意选择小而精、容易操作的主题,切忌贪大求全。
在选题的时候,我们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注意选择小而精的主题,这样接近于学生的接受程度,易于开展。例如,在开展关于环保问题的活动时,有的学生相对全县的环境问题展开调查,这样的问题涉及的面太广泛,学生的精力、能力均达不到,操作困难,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了学校的环境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
二、实施阶段
(一)活动方式力求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任何一种活动主题都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统计、分析、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写作、反思、展览等学习活动。尽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脑相结合。这样,既可以避免活动的单调、枯燥,又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以更好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所在。例如:在《小小美食家》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
一、选择活动子课题,并自愿结成活动小组。围绕活动主题讨论制定本小组活动方案。
三、探究活动:结合活动主题进行资料搜集,了解饮食文化的一些知识,然后进行资料的汇总整理;采访家长或他人,学习煎、炒、炸、煮、切等烹饪技能;整理菜谱,学习烹饪一道菜肴;自行设计一道营养大餐,并编写菜谱,进行制作......四、分阶段进行活动进程汇报、总结、评价。
五、举行小小美食家烹饪大赛,展示活动成果。
六、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随时记录活动过程,写活动体验日记等。这样多样化的活动过程,学生体验的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他们要利用网络、书籍报刊等进行资料搜集;他们还在采访学习中锻
炼了社交能力;在学习做菜的过程中,锻炼了双手和大脑;他们还在语言表达、写作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在活动过程中获取了宝贵的情感体验。又如《关心、呵护绿色校园》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如下过程:
一、选题制定计划
二、调查研究(树木的名称、数量,采访老师,统计校园室内、外绿化情况等)
三、交流反思(整理资料、撰写记录卡、制作统计表、编排宣传节目等)
四、展示总结。在以上过程中,学生拍照、录像、统计、测量、撰写,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发起活动,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获得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而且这活生生的体验知识是在书本上、课堂上难以获得的。
(二)方法指导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我们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有别于学科课程,我们的角色由台前转到幕后,从显性变为隐性。因此我们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民主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经过实践,我们感到教师的方法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指导
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搜集保存活动的原始材料,做好活动的真实记录,记录一定要具体、客观、真实,以便如实反映他们的活动过程,留下学生成长发展的痕迹,便于他们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同时也是日后进行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评价的客观依据。指导的内容有:(1)搜集资料的途径:看书、阅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实地考察、观测、调查采访等,要根据主题的相关内容,选择恰当的途径。(2)教给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3)指导学生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的搜集和整理:选题阶段,要多途径的搜集,并逐步学会对资料进行筛选、比较、分析,以发现并确定研究问题。实施阶段要有针对性的搜集,以促进活动深化开展。结题阶段主要是对资料的汇总整理和提炼。(4)对于学生很难得到的资料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2、对小组合作的指导
活动的开展以小组活动最好,活动小组、项目组、主题小组等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受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意志薄弱等条件的制约,不适合开展个人独立探究或在班级、年级等更大范围的合作探究。分组应以自愿为主,但是教师也要予以适当的指导,考虑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强弱搭配等多方面条件,尽量合理搭配。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培养。成立小组后,教师不能放任不管了,要随时关注并指导小组的活动,因为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需要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时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团结协作。
3、对学生反思行为的指导
基于综合实践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变造成了活动的“不可控制性”。为使活动能不偏离预订目标,就必须教会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反思却是一大难题。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几点做法:(1)写活动日记。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活动过程,以及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新的发现、存在的问题等。如在《小小美食家》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将学习烹饪的过程作记录,学生在日记中记录了怎么学烹饪的,有一个学生记录了自己学包饺子的过程:看妈妈把馅放在皮里,一手托着皮,一手熟练的一捏一捏,一个胖嘟嘟的饺子就包好了,往盖脸上一放,呵,立得真直!可自己也那么操作,可不是馅挤出来了,就是饺子软软的躺在盖脸上,怎么也不如妈妈包的好。后来经过认真的观察研究才发现,放馅要适量,不多也不少;托饺子皮的手心要凹进去,捏饺子的手指肚要捏饺子皮的边缘,这样才会包出像妈妈包的那样好的饺子。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反思,从反思中总结了实践经验。(2)组织讨论交流。这是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加深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结果、优缺点的认识,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总结提高。如我们在《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交流推广普通话的心得体会,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讲了自己小组或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做法和感受,通过交流,学生使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发生了碰撞,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修正自己的活动。(3)自评和互评。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4)展示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评价(称赞、羡慕、提议等)进行激发学生进行反思。如《小小美食家》活动的成果展示
是举行班级烹饪大赛。当学生把自己组精心烹制的菜肴端上桌的时候,同学们一拥而上,看颜色,品味道“嗯,咸淡适中,很好!”“这个菜少放点酱油就更好了。”“这个菜的创意很好,名字好听,也有营养,真好!”这些评价,都会引起学生对自己活动成果的反思。每个同学都能去欣赏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
4、教师的参与指导要贯穿活动始终。活动前,教师对活动的开展要进行必要的资料搜集,活动设计要充分。充分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活动中,教师要审视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拓宽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启发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评价。
5、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特点,即使我们每次实践活动都制定了突出的主题和周全的计划,在具体的活动过程,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引发往往会生成新的问题,或偏离既定的方向。我们在不迁就或放纵,在充分尊重他们兴趣的基础上,要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究题材;要敏锐捕捉这些新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这些新问题,促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感受。
三、活动总结阶段——成果展示多元化
在对前期收获整理、加工后,及时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既上对前期工作的总结与检验,又上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大好机会,同时,通过思维的碰撞,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活动主题。在进行成果展示时,我们总结出如下经验:
1、呈现方式多样化:如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做演示、搞表演、举行竞赛、开辩论会等。活动主题不同,展示形式也应不同,但力求形式多样,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给每个学生都创造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展示形式要符合主题,源与学生,灵活恰当,教师的指导要随机应变。如《关心、呵护绿色校园》的活动展示,我们就举办了一个热烈的交流会,对学生在前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各小组通过展示照片、放录像、演童话剧、出示调查统计表等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活动过程中了解到的学校绿化情况,交流活动体验,同学们介绍的、表演的、朗诵的、演示的,各司其职,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家都感到很有成就感。
2、尽量拓展展示的时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成果展示的开放性,因此,为了使活动更加深入,成果展示要尽量拓展时空,做到动静结合、内外结合。如学生写的文章、调查报告、绘画作品、手抄报、资料集、小制作等都是静态的展示,可以充分发挥墙壁和橱窗的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可全班也可小组组织。而主题演讲、现场制作、演示、辩论会等就是动态的展示,需要固定的场所和时间来组织。如《小小美食家》在进行成果展时,我们一方面将学生办的手抄报贴在楼道的墙壁上,供全年级甚至全校师生参观;将学生写的美文和整理的资料集张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供全班同学学习欣赏;另一方面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了美食烹饪大赛,分凉菜系列、热菜系列、面食系列进行比赛,聘请老师同学代表做评委,在教室内现场制作。这样的展示,时间空间都比较充足,既有对班级内部的展示,又有对班级外部的展示,既有动态的,又有动态的,让学生从各个层面充分展示活动成果,展示非常成功.3、注意随机性展示:有时,学生的成果不一定要等活动结束时才进行展示,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小小的成功,教师就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及时提供展示的机会。这种随机性展示,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有自信的继续开展活动,同时也可以为别的同学开拓思路,效果不错。
4、注意成果展示的延展性:活动到了总结交流的阶段,并不能止于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不能为展示成果而活动,不能为成果展示而展示。研究是无限探索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未知。我们要将成果展示作为学生总结提高,并发现新问题的良好机会。为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生成新的问题,不能和学生一起将活动在展示的喜悦中结束。例如《关心、呵护绿色校园》活动展示的时候,学生们将调查各班养盆花的统计表展示给大家,分门别类地介绍各班养盆花情况,最后总结出各班的盆花数目不理想,且花的品种单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启发学生从这个结论入手进行思考,确定新的研究问题。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要研究一些常见花卉的特点,为大家提供适宜班级室内种植的花卉品种,以利于同学们科学养花。这样就将活动引向深入。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一、课程落实
我校根据《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和课程设置计划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安排到课程表中,3-6年级每班每周半天,1-2年级每班每周为一节课。3-6年级每周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一般我们都安排在下午进行,开始是一个年级段三个班级同时开展活动,后来,我们发现由于活动场地、小组指导教师和活动内容相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开展研究性调查,整个年级段安排在同一时间是不可科学的。至于整个年级段需要开展集体性活动,可以临时调课。1-2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段根据课程安排需要,有的班级安排在上午,有的班级安排在下午。平时不经教导处同意,课任教师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改上其他课,也不能随意调课。该科的课任教师一般由班主任老师担任,因为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分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年级段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三级。每学期学校结合大队部活动和学校的教育需要开展2次以上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秋游”和“阳光体育”等。
二、制度保障
“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像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成为“常态课”,光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长由学校的中层领导担任,主要协调全校课程安排。有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
(3)各班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分组指导教师。
(4)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考评制度。每学期,各班的研究性课题必须经历开题课、活动课和结题课三个阶段,缺一不可。
三、力保学生全员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也就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课,因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力保学生人人参与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一项主要指标。为保证学生能人人积极参与,几年来,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一些环节做了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自行组织研究性小组。根据研究课题相同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一般分为6-8组不等,每组人数平均在7-10人。对
“弱势”的学生和组员过多的组,教师做好小组和“弱势”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的小组中活动,每个小组有比较合理的人数。但对一、二年级外出活动,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考虑到年龄小,学生自主能力差,一般不分活动小组进行活动,由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或班主任带领全班性开展活动。
第二,学校为3-6年级各班配备四位教师作为小组活动指导教师。我们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是相应班级的指导教师,每学期都要跟班外出活动2次以上,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确保学生外出活动安排、有序、规范。
第三,三至六年级各班每学期必须有一个研究性课题,确定研究课题时,首先课题要由学生提出,再由全班讨论;筛选;多进行几轮选择;以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可行度。选题宜小不宜大。选题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班级课题确定后,要分组切块研究,即把班级课题分成几个方面,让每各小组自己选定其中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结题时,指导教师要精心布置,力保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所有学生必须全部参与课题汇报。课题要由学生提出来,统一提交全班讨论,多进行几轮选择。
四、紧抓开题——活动——结题三个环节。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开题指导课是很重要的,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在选定课题后进行探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学校多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教研活动。
活动课是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开展的真实展现,我校十分重视对活动课的监管,根据课程安排对各班进行随堂听课,及时了解各班研究课题的进行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每到期末,我校3-6年级各班都要上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汇报课,学校行政领导分别到指定的班级去听课,通过听、问、查,了解该班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评比出综合实践活动优秀班级。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杨家庄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安定区清溪小学
2008—2009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进行校本开发,努力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实施综合活动课程中,能做到课题的选择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教师培训,抓实校本教研。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期初开好工作计划会,确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思路,布置具体内容。
2、利用周三业务学习、周四教研活动,开展相关理论学习活动、综合实践研讨课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综合实践集体备课活动等。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较好地提高了活动实效。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综合实践研讨学习活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水平。
二、发挥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将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制定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的总体方案,并引导各班积极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本土特色,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完成了以 “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为重要内容的三——六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步完成了样稿。
三、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好各类评比活动。
1、开展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六年级各班将在活动中的成果以展板地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提高活动实效。
2、在三——六年级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资料评比活动,进一步加强的活动的过程性管理,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3、在四—五年级中开展学生研究性小论文评比活动,如何建设家乡,丰富了学生的研究性成果,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4、在四—五年级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手抄报评比活动,丰富了评价方式,积极合理地落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责任人和活动时间的安排,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四、以理念为引领,提升活动品质。
1、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在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处处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分类分层培养。为此,我们利用校内外包括师资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展了多种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关心点,参加适合的项目。
3、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注重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一再要求教师,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去学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以能否指导激励学生以浓厚、持久的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标准。
五、运用多种渠道,推广活动成果。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课上设计多个专题,将教师的优秀活动方案、学生的研究性成果小论文、活动过程图片等很多内容及时整理归类,供大家学习、交流,探讨。
2、组织教师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过程资料评比活动,使各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很好地展示出来,为教师和学生今后开展好各项活动,引好路。
3、组织教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活动,使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得到肯定及推广、应用。
安定区清溪小学 2009年7月10日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案例
提供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案例,并分析说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对学科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案例
一、活动主题:收割小麦
二、活动背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但是对于农田劳动的辛苦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平时学习不努力。
三、活动目标:
1.使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2.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四、活动过程:
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详细讲解本次活动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了解注意事项。
活动一:收割小麦
时间:周日;
地点:某孤寡老人农田;
参与者:八年级某班全体学生和辅导老师;
活动过程:将学生和老师分为三组,第一组16人,负责用镰刀收割小麦;第二组8人,负责将小麦捆扎好并装车;第三组8人,负责将小麦送到老人家中。在活动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小麦的特征。
活动二:分组交流、集体讨论
时间:周一自习课;
地点:教室;
参与者:八年级某班全体学生和辅导老师;
活动过程:将全体学生和老师重新分为3到5组,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讨论内容:(1)各个流程分别辛苦在哪些方面?干农活累不累,粮食得来容易不容易?
(2)回想从小学起到现阶段所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与农业、农活有关的文章,诗、词等。
(3)探讨小麦的生长期、成熟期及成熟小麦的特征。
五、反思与成果: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意识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平时浪费粮食的不良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学生们意识到应该努力学习以改变现在农民过于辛劳的现状。学生们还对与农业、农活有关的文章、诗词、小麦的各种属性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加深了对这些方面知识的掌握。
本案例活动一要求学生在收割小麦的同时对小麦进行观察,了解小麦属性,体现了对生物相关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活动二中要求学生探讨与农业农活有关的文章、诗词,体现了对语文相关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评价体系
1、强调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止是外在于课程、教学、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与教学。档案袋的使用及每一个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2、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在传统评价中,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任何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3、倡导评价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对象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模型、展版、研究日记、设计说明,还可以是主题演讲、口头汇报……;再次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方法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过程为主;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以主体为主。手段上是开展辩论会、成果展览会、表彰先进、公布评价成果等。
4、注重评价的宽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宽容一些。从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杜绝评价中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强调评价始终在宽容、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愤中进行,多肯定、多指导,使评价更具有教育、激励的功能。
5、关注评价的反思性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则用撰写案例,在特定现象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做到教学相长。
五、机构建设罗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朱小平组员:李辉明 周夕中 刘国勇张卫华 戴留松罗村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蹲点领导:朱小平组长:张卫华组员:陈静茹 朱洪明 鲍梅英 武留华 柴松青 吴永前傅光辉 夏春梅 杨春华 章 卉 吴粉珍 马旺平
六、具体安排[1][2][3][4][5][6][7][8]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