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背景
2000年上半年,我校被镇江市教育局定为“综合活动教学实验学校”。“综合活动教学”是教育部重点课题。我校的“在综合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便成为国家级子课题。受镇江教科所“综合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组和句容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课题资料已送往镇江教科所备审,即将结题。
“综合活动教学”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为载体,是一种以学生的实践为核心的生活课程。
我校确立的这一子课题,在积极探索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都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教改新路子、积极探索在综合活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合活动课程之所以没有教材,是为了不束缚教师的手脚,让学生获取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但是教师在准备实施方案时,不能毫无目的与方向,心中应该有教材,否则其盲目性必然会影响学生探究过程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如何确定主题,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要考虑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确实煞费苦心。
农村乡镇中心校虽然硬件设施较以前先进,但毕竟不能与城市相比,条件的限制使一些课程资源配置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整理、分析信息源,也没有更广阔的遨游知识的海洋的“空间”,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整合信息源就受到了限制。
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进展情况,综合考虑学校资源的可用程度,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课题实验研究的成果之一,这套教材是我们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当作“种子”种在实践的“土壤”中而萌发的一株“新芽”,教材分为中年级、高年级两个分册,每个分册都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发展自我,健康成长“、”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到五课,一册教材有十六课左右。这套教材密切联系我校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留给了学生较大的活动和思考的余地,这今后其它领域的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借鉴。
(二)开发过程
在这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边实验边总结,力求课题研究更趋于实践性和科学性。我们在“实验方案”中“成果形式”阐述中并没有提及编写教材之事,但在实验接近结束准备结题材料时,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编写校本教材的意义了,决定编写一套适合中、高年级的校本教材。我们成立了编写委员会,从课题组积累的教案中,筛选出实践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
趣的若干篇,同时重视注重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引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教材目录及各章节的编写老师。经过编写老师的艰苦努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终于拿出了教材的手写稿。并于通过了学校验收。
在整个实验和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认为,上好每一节综合活动课是编好教材的前提。我们把每一课的内容都有分为三部分,一是课前准备部分,即布置学生搜集相关材料;二是活动课程部分,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课后拓展部分,即更大范围地搜集相关资料,并有自己的观点产生。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渊博的知识积累是编好教材的基础。在每节课都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教材就会“得心应手”,由于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编写时还要查阅大量资料,力求资料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这样,我们的校本教材才会有特色。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编好教材的关键。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上就没有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势必会造成课堂上了无生趣,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注重课前的指导,尽量多列出几条搜寻材料的“线索”供学生参考,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准备。
3、新颖的教学设计是编写好教材的条件。新颖的设计有时并不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准备,如《两个地球?》一课,教师可出示课题后也装作不解的样子,这时,两个头戴“地球”头饰的学生从门口跑来:“我们来啦!”然后讲开了相声。
甲:我是地球,你是谁?
乙:我也是地球,我平时躲在太阳后面,你们看不见。
甲:那我是地球大哥,你是地球小弟吧!
乙:好啊!我看到人类把你破坏得千疮百孔,把你污染得一塌糊涂,心里急呀!特来帮帮你!
甲:谢谢!咦?不是说太阳系里没有第二个地球吗?你是谁?(撕开乙的头饰)啊?冒牌货!(乙吓得溜走了)
……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认真,认识也很深刻,拓展部分让学生讨论:如果真有两个地球,人类会怎么做?激起了学生无尽的遐想和深刻的思考。课后学生都自愿参加“环保小分队”,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告。
(三)框架结构
小学综合活动课程“校本教材”
中年级分册目录高年级分册目录
第一单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第一单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1、两个地球?
1、动植物是我们的朋友
2、水的污染
2、黄河之水为何黄
3、美丽的大自然
3、我们的校园
4、考察中河、参观自来水厂
4、环保小卫士
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二单元: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第二单元: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6、认识标志
5、集镇建设设计师
7、遵守交通规则
6、学会采访
8、学会合理用钱
7、礼貌待人
9、帮助残疾人
8、保护自己,懂得急救第三单元:发展自我,身心健康第三单元:发展自我,身心健康
10、合作心理
9、我们长大啦
11、人际心理
10、审美心理
12、学习心理
11、个性培养
13、创造心理
12、体验成功第四单元: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第四单元:玩中有学,学中有玩
14、畅游标点王国
13、祖国名山游
15、夸妈妈,做贺卡
14、设计我的小房间
16、水果联欢会
15、二十四点速算游戏
17、玩种子
16、学会创造
(四)组织与实施
2003年9月,我校开始新的课程改革,三至六年级都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完成与进入新课程在时间上衔接非常紧密,新教材在新课改中有了“用武之地”
1、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学习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
我们首先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制度,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借书、多读书、学会做读书笔记,教会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学习渠道。其次是对校内外德育基地的整合。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陈列室、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基地,让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做到“知为本,德为先”,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再次是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带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送去温暖;走进工厂,了解生产销售情况,了解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走向街头,进行法制、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第四是对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学校创建“镇江市绿色学校”的契机,教育学生爱护绿色、保护绿色、欣赏绿色。并用名人警句牌点缀花木草坪之间,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我们还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考察水域是否污染,考察基础建设侵占农田的严重形势。总之,用一切可用资源,使新教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
2、重总结实践经验,构建综合课程教学的发展模式。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那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自然、社会,通过探究再带着不能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然后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社会。构建了综合实践课程良性的发展模式。为校本教材的使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四)评价方法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教材进行质的认定和量的分析。教材是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只是学生探索的拐杖,好的教材应注重对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有利于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否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如果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综合实践课程就好象没有灵魂。好的教材应让学生追求一种过程性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才不至于违背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
教材是否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过程体验是重要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难题也同样重要。好的教材应注重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辨析主要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教材是否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既然强调学生合作中的过程性体验,那这种活动必然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好的教材应该以人为本、观点正确、说理透彻、图文并茂。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小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为载体,是一种以学生的实践为核心的生活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校在积极探索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方面都有教改新路子,对于积极探索在综合活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合活动课程之所以没有教材,是为了不束缚教师的手脚,让学生获取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但是教师在准备实施方案时,不能毫无目的与方向,心中应该有教材,否则其盲目性必然会影响学生探究过程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如何确定主题,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要考虑学习资源的可用性。
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进展情况,综合考虑学校资源的可用程度,准备编写一套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这套教材是我们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当作“种子”种在实践的“土壤”中即将萌发的一株“新芽”。初步设想教材分为中年级、高年级两个分册,一册教材有十六课左右。这套教材的编写要密切联系我校实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留给了学生较大的活动和思考的余地。
三、课题名称及承担者
课题名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课题组织结构:
组长:张爽。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研究的全面领导,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的主报告;
副组长:吴晓东、田晓芬。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各子课题组的培训、协调工作;
成员:王玉玲。负责课程的实施与教材的撰写。
四、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作机制,将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校本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有综合素质能力,善于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教学——航模、泥塑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历史与文化、社会生活等资源,构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学习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等文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发掘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
2、调查法。在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前,对学生、家长、3、行动研究法。做到边实践边总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各地的实践经验,增强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引导教师编写出高水平的校本教材。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3月上旬)
(1)制订活动方案,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小组。(2)宣传发动及全员培训,学习课程开发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
(3)征求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2、实施阶段:(3月中旬至11月底)
课题组成员分工实施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研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便寻求出最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3、总结阶段:(12月)
全面整理研究资料、数据,进行资料整理并最终成书。撰写结题报告。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我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航模、泥塑等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我校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老师,他们大多具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近几年一直着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了泥塑制作、民间工艺,以及结合寒暑假、节假日进行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市里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评比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受到家长、社会人士的好评。
八、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课题成果将在11月上旬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书样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编制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人们对教育机会、质量的需求激增,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越来越难以顾及地方、学校、学生、教师的差异。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至此,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二、开发目标: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进一步凸显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作灵活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开发内容与设想
依据神童山资源和学校资源,从认识学校、各景区、家乡特产、奇石、清泉、家乡名人来构成本课程。围绕创建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确定了让学生学习家乡、学校、家庭的日常生活基本知识;学会从现实中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对周围食物探索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校本课程《走进神童山》每周安排2课时。安排年轻教师教授此课程,定期对该课程培训、研讨。在评价上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来提升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开发此课程已有三年,会继续潜心研讨加以完善。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台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为保证我学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教研室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本着“以人为本,发展学校”的原则,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需要评估、资源调研结果分析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科技读书、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文体活动兴趣浓厚。我们结合阅读、演讲、办手抄报、诗朗诵、文艺节目演出等活动,发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很多学生除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如钢琴、古筝、书法、绘画、摄影、写作、趣味数学等,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长。充分开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学校原有各项活动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提高,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完全有条件达到的。
(一)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应包含的重要内容。学区应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我学区的办学理念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研究性学习。
(二)开发校本课程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 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学区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是:A、新时期小学学生的形象(用一句话或关键词来描述)。B、我们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C、我们的向往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成长的快乐体验,面向未来的思考)。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直接答卷、选项填空、与举手选择三种方式进行,并举行大规模访谈,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学区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根据需要评估,经学区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一)珍爱生命,学会锻炼,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二)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三)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四)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分为五大类。
1.社会教育类:升旗仪式,校班队会,节日纪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文明安全教育。
2.科技活动类:计算机、实验、发明、航模、车模、船模、考察、制作、天文、气象观察、动植物养殖。
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三)对教材二度开发并努力形成体系。开发课程,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师生使用的课本中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训练点,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开发的余地特别大,这应该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教材实施少走弯路,为了教师在使用讲义时方法手段上向新教材过渡,学校应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二度开发教材的典型经验,并形成系统的开发材料,为更多参加课改的教师提供先行参考。
校本教材作为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在地区不适应性。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出现了课程上许多的空白点,比如学生的行为能力、习惯的指导培养,对安全自护与自救等意识的养成等,都需要系统的读本对学生做规范的教育。读本的开发既要满足教育的需要,也要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通俗易懂避免说教,又要便于操作避免僵化。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形成纲要,再统一筛选编制。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插旗中学2008年上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的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校本课程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由学校来决定,是 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一)校本课程的内容
七年级:基础健康知识 地方文化常识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八年级:面对侵害、伤害 青少年如何“自卫、自护、自救”
地方文化常识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九年级:人生观 价值观
自我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人的行为总要受到一定的理念或观念的支配,因此要确保校本课程高效而优质地开发,首先必须树立先进的开发理念,具体目标如下:
学校目标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指学校发展及其特色建构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满足学生的兴趣、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对课程开发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树立权变理念。所谓权变理念,是指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环境和条件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下,因人因地同时因事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三)、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原则。
2、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原则。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
4、形成和体现办学特色的原则。
5、继承、学习和创新的原则。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决策的过程、民主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过程。采用经验性研究优化组合的一系列方法,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优化组合的系列方法。
五)、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廖增明
副组长:黄良志
吴庆锋
熊旭斌
周延国
组 员:朱志刚 肖志红 周四喜 胡 立 胡勇军唐志刚
黎中生 罗继锋
袁欢欢
王
健
李新国
卢彩红
周德君 七)、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