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为载体,是一种以学生的实践为核心的生活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校在积极探索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方面都有教改新路子,对于积极探索在综合活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合活动课程之所以没有教材,是为了不束缚教师的手脚,让学生获取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但是教师在准备实施方案时,不能毫无目的与方向,心中应该有教材,否则其盲目性必然会影响学生探究过程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如何确定主题,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要考虑学习资源的可用性。
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进展情况,综合考虑学校资源的可用程度,准备编写一套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这套教材是我们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当作“种子”种在实践的“土壤”中即将萌发的一株“新芽”。初步设想教材分为中年级、高年级两个分册,一册教材有十六课左右。这套教材的编写要密切联系我校实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留给了学生较大的活动和思考的余地。
三、课题名称及承担者
课题名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课题组织结构:
组长:张爽。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研究的全面领导,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的主报告;
副组长:吴晓东、田晓芬。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各子课题组的培训、协调工作;
成员:王玉玲。负责课程的实施与教材的撰写。
四、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作机制,将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校本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有综合素质能力,善于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教学——航模、泥塑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历史与文化、社会生活等资源,构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学习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等文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发掘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
2、调查法。在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前,对学生、家长、3、行动研究法。做到边实践边总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各地的实践经验,增强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引导教师编写出高水平的校本教材。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3月上旬)
(1)制订活动方案,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小组。(2)宣传发动及全员培训,学习课程开发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
(3)征求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2、实施阶段:(3月中旬至11月底)
课题组成员分工实施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研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便寻求出最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3、总结阶段:(12月)
全面整理研究资料、数据,进行资料整理并最终成书。撰写结题报告。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我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航模、泥塑等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我校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老师,他们大多具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近几年一直着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了泥塑制作、民间工艺,以及结合寒暑假、节假日进行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市里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评比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受到家长、社会人士的好评。
八、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课题成果将在11月上旬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书样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背景
2000年上半年,我校被镇江市教育局定为“综合活动教学实验学校”。“综合活动教学”是教育部重点课题。我校的“在综合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便成为国家级子课题。受镇江教科所“综合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组和句容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课题资料已送往镇江教科所备审,即将结题。
“综合活动教学”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为载体,是一种以学生的实践为核心的生活课程。
我校确立的这一子课题,在积极探索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都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教改新路子、积极探索在综合活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合活动课程之所以没有教材,是为了不束缚教师的手脚,让学生获取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但是教师在准备实施方案时,不能毫无目的与方向,心中应该有教材,否则其盲目性必然会影响学生探究过程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如何确定主题,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要考虑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确实煞费苦心。
农村乡镇中心校虽然硬件设施较以前先进,但毕竟不能与城市相比,条件的限制使一些课程资源配置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整理、分析信息源,也没有更广阔的遨游知识的海洋的“空间”,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整合信息源就受到了限制。
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进展情况,综合考虑学校资源的可用程度,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课题实验研究的成果之一,这套教材是我们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当作“种子”种在实践的“土壤”中而萌发的一株“新芽”,教材分为中年级、高年级两个分册,每个分册都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发展自我,健康成长“、”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到五课,一册教材有十六课左右。这套教材密切联系我校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留给了学生较大的活动和思考的余地,这今后其它领域的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借鉴。
(二)开发过程
在这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边实验边总结,力求课题研究更趋于实践性和科学性。我们在“实验方案”中“成果形式”阐述中并没有提及编写教材之事,但在实验接近结束准备结题材料时,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编写校本教材的意义了,决定编写一套适合中、高年级的校本教材。我们成立了编写委员会,从课题组积累的教案中,筛选出实践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
趣的若干篇,同时重视注重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引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教材目录及各章节的编写老师。经过编写老师的艰苦努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终于拿出了教材的手写稿。并于通过了学校验收。
在整个实验和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认为,上好每一节综合活动课是编好教材的前提。我们把每一课的内容都有分为三部分,一是课前准备部分,即布置学生搜集相关材料;二是活动课程部分,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课后拓展部分,即更大范围地搜集相关资料,并有自己的观点产生。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渊博的知识积累是编好教材的基础。在每节课都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教材就会“得心应手”,由于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编写时还要查阅大量资料,力求资料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这样,我们的校本教材才会有特色。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编好教材的关键。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上就没有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势必会造成课堂上了无生趣,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注重课前的指导,尽量多列出几条搜寻材料的“线索”供学生参考,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准备。
3、新颖的教学设计是编写好教材的条件。新颖的设计有时并不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准备,如《两个地球?》一课,教师可出示课题后也装作不解的样子,这时,两个头戴“地球”头饰的学生从门口跑来:“我们来啦!”然后讲开了相声。
甲:我是地球,你是谁?
乙:我也是地球,我平时躲在太阳后面,你们看不见。
甲:那我是地球大哥,你是地球小弟吧!
乙:好啊!我看到人类把你破坏得千疮百孔,把你污染得一塌糊涂,心里急呀!特来帮帮你!
甲:谢谢!咦?不是说太阳系里没有第二个地球吗?你是谁?(撕开乙的头饰)啊?冒牌货!(乙吓得溜走了)
……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认真,认识也很深刻,拓展部分让学生讨论:如果真有两个地球,人类会怎么做?激起了学生无尽的遐想和深刻的思考。课后学生都自愿参加“环保小分队”,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告。
(三)框架结构
小学综合活动课程“校本教材”
中年级分册目录高年级分册目录
第一单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第一单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1、两个地球?
1、动植物是我们的朋友
2、水的污染
2、黄河之水为何黄
3、美丽的大自然
3、我们的校园
4、考察中河、参观自来水厂
4、环保小卫士
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二单元: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第二单元: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6、认识标志
5、集镇建设设计师
7、遵守交通规则
6、学会采访
8、学会合理用钱
7、礼貌待人
9、帮助残疾人
8、保护自己,懂得急救第三单元:发展自我,身心健康第三单元:发展自我,身心健康
10、合作心理
9、我们长大啦
11、人际心理
10、审美心理
12、学习心理
11、个性培养
13、创造心理
12、体验成功第四单元: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第四单元:玩中有学,学中有玩
14、畅游标点王国
13、祖国名山游
15、夸妈妈,做贺卡
14、设计我的小房间
16、水果联欢会
15、二十四点速算游戏
17、玩种子
16、学会创造
(四)组织与实施
2003年9月,我校开始新的课程改革,三至六年级都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完成与进入新课程在时间上衔接非常紧密,新教材在新课改中有了“用武之地”
1、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学习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
我们首先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制度,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借书、多读书、学会做读书笔记,教会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学习渠道。其次是对校内外德育基地的整合。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陈列室、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基地,让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做到“知为本,德为先”,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再次是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带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送去温暖;走进工厂,了解生产销售情况,了解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走向街头,进行法制、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第四是对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学校创建“镇江市绿色学校”的契机,教育学生爱护绿色、保护绿色、欣赏绿色。并用名人警句牌点缀花木草坪之间,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我们还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考察水域是否污染,考察基础建设侵占农田的严重形势。总之,用一切可用资源,使新教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
2、重总结实践经验,构建综合课程教学的发展模式。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那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自然、社会,通过探究再带着不能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然后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社会。构建了综合实践课程良性的发展模式。为校本教材的使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四)评价方法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教材进行质的认定和量的分析。教材是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只是学生探索的拐杖,好的教材应注重对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有利于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否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如果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综合实践课程就好象没有灵魂。好的教材应让学生追求一种过程性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才不至于违背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
教材是否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过程体验是重要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难题也同样重要。好的教材应注重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辨析主要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教材是否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既然强调学生合作中的过程性体验,那这种活动必然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好的教材应该以人为本、观点正确、说理透彻、图文并茂。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小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开发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
家乡农具超市
家乡农作物的调查与研究
校园园林艺术
动物大观园
五、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㈠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黄玉林
成员:蔡志叶,林维辉,邱清友,谢丽清,魏炳付,张明锦,陈春辉,温明焕,陈启坤,林德元,李平凡,郑雪碧,黄文胜.㈡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将开发的课程纲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
否意愿。
㈢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㈣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㈤教师正式开题,学生自主选择。
开课之初,教师给15分钟时间向全体学生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
㈥校本课程实施。
教导室做好监按、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
结经验,解决问题。
㈦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教导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
查的结果。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八、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张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发现学生个性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成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有个性、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使全体学
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5、实效性原则:以师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效。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及责任人
通过教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题及内容,申报学校领导小组审定,学校再根据申报内容,进行归类统计,明确责任人。
校本教材应为资料包形式,以活动形式为主,力争编写为知识册。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5、挖掘社区资源。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李博
副组长:周升华
成员:马存强王照亮马海廷张明廷。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意愿。
(三)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
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
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任课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领导小组、教研组长、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六)课时安排: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禁止挪用着其他课。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五看学生特长发展阶段成果。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
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A、B、C、D等级”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七、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分管领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搞好阶段验收、评价。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步骤实施,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3、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7、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八、经费保障
学校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编辑、实施、活动、评价及奖励。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是张扬本校教师的个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三是表现我校学生的个性的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各方面的优势,研究、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有发言权,他们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完善、提升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校本课程是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四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
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练得基本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将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二、我校校本课程内容框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活动和生活学习几部分。
(一)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领域 课程目标:
1、认识自然,认识学校,培养关爱自然、关爱生命、关爱学校发展的意识。
2、激发同学们对于人文的研究与思考的热情,从而强化他们积极奋发向上的学习意识。
3、培养同学们文学鉴赏能力。
涉及学科:生物学,地理学,环境学,文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自然环境(已经完成),人文环境,研究环境
(二)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服务技能,提高服务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习惯和一定的体育技能,认识健身对人
生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提高艺术素养。
涉及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等。
拟开课程方向:健身技能,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技能(家政、电子、制作等),器乐、合唱,美育欣赏讲座,绘画技法等。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1、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比,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观念,学会比较,学会鉴别。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能用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涉及学科: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信息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儒家思想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历史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冲突,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成功人士创业启示等。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
2、教研组长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的工作;
3、“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4、校长室负责实施过程的协调工作;
5、学校组织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工作;
6、教导处负责发放授课津贴。7.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以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讲座、报告、讨论交流、程序教学
2)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发现、教学系统设计、操练
3)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模拟、视听 4)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社区活动、小组调查、学习法律
5)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法:展示、独立研究、微型课程、论辩
8.校本课程运行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运行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①学校建立《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用来记录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情况,作为考核凭证。②学生每人一册《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每修完一门课程,将《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交给任课教师记录学习情况。
四、我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我校制定 校本课程考试和评价制度。对校本课程的评价由“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与教导处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调查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评价以“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为依据。教学过程的评价由“管理委员会”进行课堂调研,分析其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目标达成率等因素。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成绩,另外,管理委员会应依据开发原则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分析,考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学生发展的状况。学情调查由教科室采用问卷、座谈、个别了解等方式来进行,分析该课程是否被学生所认可,并与其它校本课程进行对比。
⑴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三维”,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学习成
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⑵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其次是教师的经验总结。学校将根据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
五、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的价值就体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开放与统一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分步实施。
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注重教学策略的设计,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强调活动的目标性、计划性,意味着校本课程活动非盲目性,也意味着教师既是活动的决策者,也是研究的决策者。为此,我校把教学策略设计当作推进的主要任务,由此也形成以下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一是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这一策略的操作是,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首先分析并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匹配的教学风格,其次是与学生讨论研究其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学习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设计出相应的学习策略。该策略要求教师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认真去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使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从而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当然,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校本课程不同其他的国家课程,它希望学生水平和不同方面的发展差异加大,因为这种发展差异原本是存在的,也是需要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正需要丰富多彩的个体个性的各不相同的发展。二是运用促进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形成开放的个性。校本课程开发 的课程目标是特别注重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发展涵盖了人格和道德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促进自我发展教学策略的操作中,教师教学的基本策略为:一是让学生从校本课程学习中的不同场合和角度认识自我。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以及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如组织多个小组式的讨论活动、采访和调研活动,同时让小组成员轮流主持,包括某些课程专题的设计也让学生轮流主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二是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的融洽进取氛围中,在同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建构自我。引导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融洽进取的班级氛围,在开展综合、研究性的课程活动中,加强自我认知和相互理解,促进师生间的交互作用。三是在丰富的校本课程学习活动中发展自我。校本课程的活动是丰富的,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需要师生共同的精心设计和构建的,因此,校本课程实施中突出了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认识与参与社会的情境中建构自我,发展自我。三是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在学习中构建完整的人格。学生是校本课程的实施的重要主体因素,没有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课程的研制开发与学习,校本课程不可能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运用对校本课程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中心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实践、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从而使学生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完整的人格。自主学习的策略包括“按需学习计划”和“非指导性教学”。按需学习计划要求学生要能在获得协助的情况下决定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计划其方案,并自我负起责任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去进行学习,以达成目标。非指导性教学设计有情感释放、顿悟和统合三个要素组成,且三个要素共同构成非指导性教学的连续过程。
(一)组织形式:上好校本教材;组织校本活动;结合学科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也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个人活动或班级活动。
(二)评价方案:
⑴、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三维”,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可以采取考试,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班主任将学生的成绩记入学生的档案。
⑵、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其次是教师的经验总结。学校将根据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对于校本课程的编者与授课者都要进行测评,以不断完善本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