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品社科总结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7-2018-2 育成小学王凌云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一学期来,我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创新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期中,我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周活动中,环境教育研讨课也是其中内容之一。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工作总结中,而且也是学校考核教师的一项依据。由于教师在课堂中注重渗透环境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然地得到了环境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祖国,知道祖国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公民,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了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团结友爱。
4、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从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5、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6、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
7、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我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为取得更大更成绩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 品社
第一单元 寻根问祖
上课时间:9月3日
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 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
―――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
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
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
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
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
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
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
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 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
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 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
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
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家庭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和中国。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 历史。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唐朝盛世
4月18日—4月22日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唐太宗的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 家庭作业
阅读有关唐太宗的历史记载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安城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唐朝的强盛。
2.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通婚的历史史实,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进一步感受唐朝在民族友好交流中所体现出的强盛。
3.初步理解交流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4.提高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2.教师了解学生以前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的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所了解的有关唐朝的知识,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教师引导:“有谁见过北京古城的照片或者图画?北京古城内的布局有何特点?北京古城是明清时期修建的,但你知道吗,它是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城修建的。”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长安城结构图,并提问学生:“它与你知道的北京城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宫城和皇城各是什么地方?西市、东市各是什么地方?从中你看到长安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唐人街’,那里是海外中国人集中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由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地位非常高,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人”,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也说明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很频繁的。)3.探究与思考。“你能通过教科书第40~41页所出示的资料,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吗?”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说明当时的唐朝都与哪些国家有来往;引导学生从图片和图表中寻找答案。例如,留着大胡子的阿拉伯使者、铜镜上的地中海风格的花纹、琵琶上的波斯风格图案、有胡服(少数民族服装)特点的唐装,以及“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一览表”等都是学生探究的资料。教师可出示世界政区图,引导学生查找与唐交往的各国的位置,并让学生在这些位置上做出标记(可用颜色鲜艳的红纸),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唐朝在当时世界中的显赫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广泛的交往给双方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4.阅读与思考。教师可通过示意图和“不怕艰辛的文化使者”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教师提问学生:“读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你怎样评价鉴真?”教师应注意从鉴真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传播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所做的贡献等方面加以引导。
5.自由讨论:“关于文成公主,你们又知道多少呢?文成公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唐朝不仅对外交流频繁,而且也注重与各少数民族进行友好往来和交流,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6.教师小结。通过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繁荣的情况,强调交流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方面,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历史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教学准备:
1.教师就教科书出示的内容,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了解学生此前学过的或了解的有关内容,如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等知识。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前几节课,我们分别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了解了唐朝的强盛,那么,唐朝的文化是怎样的呢?教科书第43~44页向我们展示了唐朝文化发展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人物、艺术、书法、诗歌等,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也可以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进行选择,并准备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视,并适当地进行启发。教师应提醒学生写出提纲。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需要在课后补充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应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或者由教师指定。(1)欣赏敦煌壁画。(2)欣赏颜真卿书法。(3)探究筒车:作为一种农业灌溉器械,它是怎样发挥灌溉作用的?教师可适当地补充资料,例如,用水力来推动,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它能够把水提高到33米高的地面进行灌溉。如果将两部筒车相接,就可以把水提高到66米。这在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而且它的结构又如此简单,对许多地高水低地区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个筒车的动力,既可以是人力或畜力,在具备较高流速与较大水量的地区也可以是水力。(4)赛诗会:学生可以做简单的道具、服饰,仿唐人吟诗。既可以小组先排演,然后向全班做表演;也可以个人参赛,比一比谁背的诗多;还可以通过配画的形式来展现。请学生自己定评比条件、评比规则。(5)阅读陆羽写的《茶经》,讨论饮茶的习惯和历史。(6)阅读“大度的娄师德”一文,并提问学生:“你欣赏娄师德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对于唐朝在文化上多方面的灿烂成就做简要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完成“唐朝小百科”。
课后反思:通过与学生一同学习这一课,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知识储备很重要,功夫下在平时,多看、多记、还要将这些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这是关键。
第三篇:品社科教学工作计划
品社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1——2012学)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即要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在学习与实践、合作中学生接触的人、事、物比较多。他们在思维、行动、思想、习惯、道德都会受到熏陶。本班学生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班集体,待人有礼,能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文娱活动。学习上,你能做到认真刻苦,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开动脑筋,遇到问题敢于请教。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提高教学质量
1、抓备课。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大纲,手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精心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并根据所教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结构,选择好适当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板书,问题要注意思想性、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各基层学校在抓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进一步提高了备课质量。
2、抓好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讨论和练习等活动。要严密组织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重视课堂教学信息的多向反馈信息,又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反馈信息。要求教师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利用反馈信息进行自我批评、自我调节的能力。
3.抓好课内外结合。班级授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课后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接触了解社会,鼓励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把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引进课堂或班会、晨会等课中去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再引导他们去分析、判断、评价,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这样使学生感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真实性。
张晓云3月1日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思品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
1.快乐是一种好(心情),快乐是一种感受。只要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去体验,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快乐。
2、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不同,有的人把它当作(前进中的阶梯)有的人却面对挫折和失败,灰心丧气,失去了(信心)。那些最后取得了胜利的人,就是每次跌倒都爬起来继续往前走的人。
3、面对有些烦恼,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自行(化解);也可以(倾听)他人的(建议),寻求帮助。
4、要把是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变成财富,就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毅力),毅力可以(磨练)出来的,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5、.距今约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生活着一群古人类,我们称为(北京人)。它们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了。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和(稻)的国家。
7、.立夏三天遍地(锄);
8、、在古代,中国是惟一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丝绸不仅是一种服装面料,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明)和(服饰)文化,为早期世界服装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日本的和服受到我国(唐)服的影响,并吸收了它的风格;二千多年前,精美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之路大量传入西方。西方人称我国(赛里丝),意思是产丝之国。
10、用(格门)、格扇代替墙面,用(斗拱)将木块咬合在一起,都是中国独特的建筑构造。
11、.江西的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江苏的宜兴是著名的(陶)都。
12、(编钟)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饮活动中使用的主要的礼乐器。(鼎)是祭器,亦是食器,在历史上曾被视为权力和威武的象征。
13、.最早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14、.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采取(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后来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
15、古人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用绳子连起来成为册简,这是我国最早的(最早的书),古时候的人们还把字写在帛上,卷成一卷,这就是(帛)书。
16、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术,北宋的发明了(毕昇)印刷术。
17、(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火药)这四大发明是中国人的首创。118、(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二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推崇为至圣先师。《论语》记载他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是后人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资料。位于山东省的(曲阜)是他的故乡。
19、.《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史记》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0、.万里长城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西到(甘肃省)省的嘉峪关,全长6000多千米。
21、.(山海关)被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所以在那里建有孟姜女庙,长城的关隘除了有山海关外,还有(居庸关)、(嘉峪关)(雁门关)。
22、(京剧)是我国最大的剧种,是我们的“国粹”,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
23、.十八缸水是东晋的王羲之教育(儿子湖南湘潭,享年93岁,90多了,老人坚持每天至少画五张画,他的名字是(齐白石)。
24、.文房四宝是指(纸)、(墨)、(笔)、(砚)。
25、.二千多年前神医扁鹊发明了(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华佗发明“麻沸散”
26.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其赤道长约(4)万千米。
27、.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连接东西方向的是(纬线)。最长的纬线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28、.人们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29、.七大洲是指四大洋是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30、非洲的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沙漠中的绿色走廊。亚洲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那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31、世界遗产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大类。
32、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有:
南靖土楼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亚洲大陆是黄种人集中的地区之一,非洲大陆是黑种人集中的地区之一,欧洲大陆是白种人集中的地区之一。
二、连一连
1、人物与成果
张衡本草纲目》
贾思勰徐光启圆周率
地动仪
祖冲之
2、文化遗产与所在地
山东兵马俑坑
四川敦煌莫高窟
陕西
西藏
甘肃
3、将国家与所在大洲及首都相连
埃及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是(D)
A、汉武帝B、李自成C、康熙D、秦始皇
2.最初,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是在树上搭窝,后人称之为D,想出这种办法的人叫做“有巢氏”。
A.结绳为网B.挖土为穴C.钻木取火D.构木为巢
3.他是个连话都说不了的残疾人,人们却称说他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科学家,他名字叫B。
A.巴金B.霍金C.王选D.袁隆平
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的名言,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其它言行一同收集在《B》里。
A.史记B.论语C.孙子兵法D.三国志
5.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是经线;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是纬线;最长的纬线叫C。
A.南回归线B.子午线C.赤道D.北回归线
6.世界上的人根据A特征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A.外表B.语言C.性格D.血型
7.炎帝发明了农耕,被尊奉为农业的创始者,人们称他为“B”,他还尽尝百草,促进了用草药治病的技术,所以也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A.伏羲氏B.神农氏C.有巢氏D.燧人氏
8.端节午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这是为了纪念 B
A.孔子B.屈原C.黄道婆D.司马迁
9.司马迁整整用了18年时间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C。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C.《史记》D.《本草纲目》
10、汉字字体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C)
A、甲骨文 小篆 隶书 金文 楷书B、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甲骨文
C、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D、楷书 甲骨文金文 小篆 隶书
11、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A)。
A屈原 B郑成功 C杜甫
12、青花楼阁圆盘做工细腻,自然,淳朴,流利,含蓄而生动,它是(A)的文物。A清代 B明代 C宋代
13、和服是(B)的传统服饰。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14、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并证明地球是圆的是(C)
A.莱特兄弟 B.达尔文C.麦哲伦D.哥伦布
第五篇:2018五年级下册 品社教学计划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2、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账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单元
1、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为此做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习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六、课时安排:3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