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
《杜绝“假问题”,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课题
工 作 报 告
诸城第一中学
2009年11月25日
《杜绝“假问题”,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课题研究
工 作 报 告
诸城第一中学
2009年11月25日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及措施
一、完善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组长:李宪阳校长。
副组长:王克田、邱昌茂。
成员:教科中心主任、副主任、各学科科研主任。
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具有丰富的领导经验、教学经验和很强的科研能力,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济保障和科研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广泛发动,全面推开
1.2008年7月,学校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发动老师们,以《杜绝“假问题”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为载体,探求“努力使教师的教与学生学都成为有效劳动”的有效提问策略。
2.筛选子课题,确定子课题项目负责人。全校申报子课题30余项,经总课题组审定,最后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出了11个子课题。在学科主任的带领下,以学科组为单位,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开展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政策引导,制度保障
1. 学校制定奖励政策。每学期末,教科中心组织一次论文鉴定、评比活动。学校对在省级、国家级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在给予表彰奖励的同时,还给予50-200元的物质奖励。
3.学校对教科研工作实行“六个一”管理制度。学校要求老师们在学习研究方面做到“六个一”:每学年写一篇论文;每学年搞一项小课题研究;每学期搞一项调研;每学年开展一次学术报告;每学期写一本读书笔记;每学年订一份专业报刊。在学期末和学年末,学校对老师们 “六个一”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在全校范围内通报,并记入教师的发展档案。学校将 “六个一”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
4.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评价学科主任、副主任的目标之一。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对学科主任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课题研究成果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5.实行课题研究调度制度。课题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两次课题研究调度会,全程推进和监控课题研究进程,督促各子课题切实进行研究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校专门组织了“杜绝假问题,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专题听课和调研活动。
四、加强理论学习培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1.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学校多次举办教师培训班。借助于全国教育科研联合体这一学术组织的力量。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对课题参研人员进行培训。
2.进行教育理论培训。课题组和学校教科中心经常围绕课题研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除集体学习外,教科中心还先后选编印发理论学习材料多篇。
理论学习的重点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以及当今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新经验、新成果。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反复学习,并要求每人每学期,都要写出两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教学处定期进行检查通报。每周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读书沙龙,学习教育理论,交流教学心得,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
五、聘请专家,加强科研指导
聘请了中国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文喆、中央教科所博士陈如平、韩立福等专家,给全体老师们作课堂教学改革报告。
每周都组织一次青年老师“听魏书生教学改革报告”活动。
六、深入调研,重点攻关
1.调研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领导小组倡导“人人调研,随时调研,随事调研”。比如,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影响有效提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的调研。通过调研,归纳出“课堂上虚假提问”的表现、成因、效果及改进的措施、策略等。从而,保证课题研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实现重点突破。
2.为确保调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教学领导十项调研指标制》。要求分管领导,每周要完成十项教学工作调研任务。
3.教科中心专门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向老师们作了通报,以提高老师们对本课题研究价值的认识。
(1)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的调研.(2)课堂提问和学习之间的关连度的调研。(3)课堂提问与教学成绩的关系的调研。
(4)我们还对影响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习惯;二是心理:害怕或不愿意回答;三是老师的问题不好回答;四是不会回答;五是教师评价是否积极。
4.形成的调研成果。
《关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研》 《学生学习效率自我测定调研》
《影响教学效益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和策略》 综合调研分析,我们更加增强了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了深入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决心。
七、典型示范,活动带动
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听课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听两节课。一年中,每位课题组成员听课节数均在50节以上。根据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反复研讨,初步形成了《诸城一中关于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印发到每一位教师,并在各级会议上强调贯彻执行。
1.组织常规听评课活动。配合课题研究,每周每个教研组至少安排一个教师的公开
课。学校领导和老师可以随时进课堂听课。听课后,及时组织集体评议。通过这些活动,推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实践,让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体验、感受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魅力,进而达到逐步转变观念、改革提问模式的目的。
2.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学校每学年举行两次全校性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上学期,组织一次全体任课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下学期,组织一次全体青年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大比武”。通过大比武活动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推广。
3.推广典型经验。让在“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课堂提问效益高的典型教师,在全校范围内举行观摩课,推广他们的改革成果,带动全体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4.开展名师教学改革展示活动。
5.开展教学反思,撰写反思日记。在全体任课老师中,开展对课堂提问的反思活动,反思自己在课堂提问教学环节中哪些是有效提问,哪些是低效提问,哪些是无效提问。并要求老师们写出反思论文。
6.组织名师教学改革论坛。在全校师生开展“什么是有效课堂提问?”“有效提问方式方法是什么?”的大讨论。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学校还组织了“诸城一中‘有效提问教师论坛’。”
7.在2008年12月,学校举行了“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研究成果,对推动课题成果的实践与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8.实行课题研究调度制度,课题领导小组经常召开课题研究调度会,全程推进和调控课题研究进程。每月进行一次组织调度。组织课题组负责人,以座谈交流的形式汇报课题的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改变了传统的提问方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进行积极的发散思维与主动探究学习,问题的答案不再是“对不对”或“是不是”,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兴趣被大幅度激发,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4.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思考的能力。
5.通过尊重学生,正确评价学生,用微笑的神情,期盼与鼓励的目光给学生希望与勇气,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6.归纳出提问“八原则”,使教师在组织教学与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有法可循。
7.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堂有效提问策略,使教师在课堂有效提问的具体落实上有法可依。
8.学生养成了记录课堂重要问题的习惯,学习更有侧重点与针对性。9.极大程度地避免了无效提问情况的发生,提问违规现象已得到基本控制。从效果看,课题研究的目的基本达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能手、教学大赛、课堂比武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二篇:“十一五”乡镇党委工作报告
“十一五”某乡镇党委工作报告
2006—2010年,某乡镇党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镇发展的要求,发扬“创新、跨越、争一”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苦干,扎实工作,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促进辖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将党委五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基层组织活力明显增强
(一)以“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极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在机关和农村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了“学习十七大,谋求新跨越”和“党员承诺制”等活动,集中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结合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各项学习,创造浓厚的党内教育学习氛围;建立健全党员帮扶结对制度,使全体党员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按照区委的安排部署,我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旗臶引领争先锋、科学发展促和谐”为主题,结合实际制定了推进活动的主要措施,并明确“四个助推”的活动目标。即:助推“工业平台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心集镇建设”、“社会民生建设”。而且还注重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推动经济发展相结合,与镇村环境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工作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二)以抓基础提素质为重点,基层组织建设日趋完善。某乡镇始终把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主线,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始终坚持围绕全镇改革发展稳定,扎实开展了“高扬党旗聚民心”、争创基层党建“十面红旗”、开展争创“五好”村支部等“三项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村级组织“四个一”工程(即建好一个班子,健全一个机制,培养一批人才,开展一项活动),形成了上下联动、争先恐后的工作机制和生动局面。
近年,我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通过创建村级后备干部制度、建立村级便民服务站、加强村(居)两委班子建设、坚持《党员首议制度》、建立党员远程教育体系等重大举措,使各基层党支部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党员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群众满意度较高。
2009年3月份,村级后备干部的公开选拨考试拉开了某乡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序幕。为充分调动农村优秀青年参与村级工作的积极性,今后将继续改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城南新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坚强的组织保证。截至目前,公开选拔的19名村级后备干部,已有 2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5人在村两委班子任职,2人进入镇属部门跟班锻炼。此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是信州区乃至上 2 饶市乡镇党委选拨村(居)后备干部的首次尝试。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抓好三项具体工作:
1、确保发展党员质量。以《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为依据,认真遵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严把发展党员的质量关;
2、确保发展党员数量。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基层党支部党建目标考核管理,对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支部发出党建工作督办函,要求认真对照问题、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整改,对长期未发展党员的支部不能评为优秀支部,支部书记不能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3、创新党员管理办法。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农村党员年龄和特长,镇党委采取了分层分类的管理,分别设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民事矛盾调解、经济发展、志愿服务等四类党小组,并明确其职责和任务,有效地改变了党员“无事可为”的现象。五年来全镇共发展新党员50余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70余名,壮大了党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由此,使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了党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始终坚持依法执政的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促进了党委、政府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推进“五五”普法工作,依法治镇取得实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履行。坚持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战 3 斗堡垒作用。党管武装工作得到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五年来,镇党委确保了全镇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区委的重要决策、重大工作部署在某乡镇有效贯彻落实,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五)加强党政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创建“四好班子”。一是坚持党政班子联席会制度和重大决策事前碰头商议制度。做到重大决策党政保持一致,党政工作互相交流、支持、促进,确保上级党政组织的指示和工作要求,体现在镇重大决策中,落实在镇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中。二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会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认真查找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在理想信念、求真务实、联系群众、廉洁自律、围绕全镇工作目标和执行上级党政工作决策情况等方面的问题,紧密结合班子和个人的实际,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落实整改措施,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注入活力。三是坚持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基层党组织生活,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和解决党员群众存在的困难,密切联系党员群众。通过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作为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织切实有效的政治理论学习,扩大了领导班子民主、增进了领导班子团结、释放了领导班子活力,努力创建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班子”。
一直以来,班子集体把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同贯彻省、市、区委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结合起来,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把全体成员们的行动思想统一到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城南新区”的战略目标中,切实做到求真务实。班子成员们的宗旨意识、奉献意识、公仆意识进一步增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制定了《某乡乡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从会议纪律、学习风气、履行职责、作风建设、节约型机关建设等方面入手,盯住不落实的人和事,抓住不落实的环节,在转变工作作风、履行岗位职责、改进服务质量等方面有了新的提高。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学习有计划、有安排、重质量,重点在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下功夫,在武装头脑、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工作难题、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专题讲座辅导、重点发言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方法,确保中心组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务求学习取得实效,进一步树立了为人民、为企业服务的宗旨意识,加强干部管理,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营造了更加良好的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环境。
二、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明显增强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 5 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坚持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督促村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一是建立廉政建设领导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抓此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网络,对党委、政府的工作、干部职工的履职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二是党委坚持定期听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和定期研究制度,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深入扎实有效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完善各项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三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2006年以来,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共举办党风廉政建设培训班6期,村干部及各部门负责人集中观看正反典型题材电教片5次,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3次,受教育党员、干部300多人次,切实解决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增强其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四是开展“五查五看”活动:查思想,看有无生活腐化、堕落现象;查纪律,看有无赌博、违纪现象;查廉政,看有无损公肥私、腐败现象;查勤政,看有无擅自脱岗、离岗现象;查法制,看有无违法乱纪现象。五是制定一系列制度,用“条条框框”约束干部职工行为,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使全体干部职工养成优良作风,6 通过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机关干部作风有了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由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得扎实,近年来,某乡镇党委班子成员没有发生违纪违法行为。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不断壮大
2010年,我镇GDP达到4.68亿元,比2005年新增2.76亿元,年均增长17.16%,实现了五年翻一番;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140万元,比2005年新增1731.25万元,年均增幅为40%,实现了五年翻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亿元,比2005年新增9.2亿元,年均增长65.2%,实现五年翻三番。经济综合实力迅速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工业发展。2006年,产业园落户某乡,我镇抓住这个发展的有利契机,坚持把某乡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重点,以工业的发展推动全镇经济的跨越赶超。五年来,某乡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已征用土地2023余亩,新建道路5公里,建设标准厂房2万余平方米,完成绿化亮化等工程,园区现有签约落户企业40余家,其中我镇引进签约落户的企业有8家。工业聚集洼地正逐步形成,全镇工业发展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某乡镇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18.6:49.6:31.8,与2005年32:35:33相比,第一产业降低了1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降低了1.2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统筹农业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大力推广了 7 “一村一品”工程,基本形成了青金的菜牛养殖、青石的泡桐种植、某乡的特色种养殖、溪边的杨梅种植、中潭的龙燕生猪养殖、狮山居的豆芽培育;成立了山青畜禽养殖合作社、蔡家农民种养殖合作社。大力培育了溪边的孔桩建设行业、某乡的混凝土浇筑行业,行业规模逐步壮大,涉及领域不断延伸。三是做活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重点发展餐饮旅游业,已建成了百灵草、昌盛、国盛、新村、等一批旅游休闲农庄,吸纳从业人员200多人,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挖掘了旅游资源,积极运作狮山主题公园和青金溶洞群旅游开发项目,狮山主题公园项目正在积极筹划、洽谈;青金村生态岩洞旅游开发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探和可研报告,招商正在进行中,全面吹响了旅游大发展的冲锋号。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镇党委、政府以发展的长远目光,理清集镇规划的总体方向和思路,重新谋划集镇布局,重点加强城镇化建设。2010年,某乡镇撤乡改镇工作获得批准;中心集镇规划修编已完成;丰源路改造工程、便民服务中心、综合办公大楼、食堂改建等工程全面竣工;集镇自来水项目主管网工程基本完成,可解决1.2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集镇中心医院项目正在紧密筹备中;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报批工作已开展;丰源小区土地已完成招拍挂程序;认真配合“京福”高铁、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铁路建设拆迁安臵区即将开工;投资约1亿元的丰溪东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 8 某乡大桥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七沙”公路拓宽改造的路基工程已完工;“二上线”工程车辆服务中心项目已启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提升二上线产业聚集效应,某乡镇城南新区框架已初步显现。
五、重视和谐某乡建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平安某乡”、“法治某乡”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进一步完善镇村两级防控网络,狠抓信访工作,掌握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排查不安定因素,积极调处各类民间纠纷,切实加强社会动态控制和流动人口管理,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为加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力度,某乡镇还在全镇干部中推行“一岗双责三挂钩”制度,全镇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担负起综治信访维稳责任,同时采取“属地管理”原则,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定期对包干村(居)内的安全隐患、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及时整改事故隐患、调解矛盾纠纷,构建齐抓共管综治维稳新平台。近年来,某乡镇综治工作获得“全区综治工作先进乡镇”、“全区信访工作先进乡镇”、“全市无邪教创建工作先进乡”等多个市、区级荣誉。
坚持富民优先。2010年农民纯收入达到5625元,较2005年增加了3213元,年均增长18.2%,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的140.63%。切实改善民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5%,累计发放补偿资金169万元;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给60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了养老金;积极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为21名村干部缴纳社 9 保资金26万余元;扎实推进社保扩面,提高五保、低保户补助标准,累计发放各类民政资金510万元,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加大了对教育医疗领域的投入,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建好了青石明德小学、狮山希望小学,正在建设石垅孔光明小学,教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完成了某乡中心医院扩建工程,建立了村级医疗卫生站,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完善了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加大了社会抚养费和“四术”落实力度,严格控制出生性别比,人口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一举摘掉了计生“重点管理对象”的帽子;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现改水、改厕2200户,硬化道路12000米,新增垃圾箱150多个。全区农村清洁工程试点率先在我镇推行,先后投入20多万元购臵了环卫车1辆、新建垃圾中转站8个,逐步建立了农村清洁工程体系。扎实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造林绿化7800亩,栽种各种苗木300万株,道路、沿河绿树成景,农民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困难比预想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这主要得益于区委、区政府正确的领导、关心与支持,是全镇上下协调配合、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广大干部勤奋工作的结果。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镇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以工业发展为平台,以城镇建设为依托,以项目推进为重点”的工作主线,加快工业平台建 10 设、新农村建设、中心集镇建设、社会民生建设,加快打造“文明、富裕、和谐城南新区”的步伐!
第三篇: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1日在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罗保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的主要工作
2010年是海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共海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创新实干,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灾害,实现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良好开局,超额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生产总值2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1亿元,增长5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1亿元,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亿元,增长19.5%。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成为近几年我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总量提升幅度最大的年份。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高出生产总值增幅36.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87.5%,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全年接待过夜游客258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7.6亿元,分别增长15%和21.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217.3亿元、2509.7亿元,银行业盈利61.2亿元,分别增长32.8%、29.3%和51.9%,增幅均居全国第一,银行业跨省资金累计净流入1085亿元。
群众生活显著改善。民生总投入309.1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53.4%,新增财力的86.4%和市县上缴土地出让金的65.7%投入了民生,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1元,同比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5元,同比增长11.2%。城镇新增就业9.3万人,高校、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5%、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4.5万人。
一年来,我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一批重大项目和国际旅游岛政策相继实施。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扩内需“一揽子”计划、制定“十二五”规划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狠抓大项目落地和政策落实。全年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32.18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5亿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50.81亿元。四批中央扩内需投资61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5.11亿元,占总投资的96%。东环高速铁路开通,160万吨造纸一期、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中航特玻一期、80万吨甲醇、威隆造船一期等一批项目建成。大广坝二期、电网建设、三亚绕城公路、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洋浦深水航道及岸滩整治、文昌清澜大桥、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昌江核电、东方电厂二期、文昌航天主题公园、20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中海油精细化工、30万箱红塔卷烟、国家南繁种子检验检疫中心、中国建材三新产业园等项目陆续开工。西环高速铁路、万宁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等项目奠基。红岭水利枢纽项目获批,即将开工。博鳌机场进入立项审批程序。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将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关政策相继落实。中央财政10亿元专项补助已到位;海南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中央资金安排,已享受国家的西部投资政策;扩大到26国的入境免签证政策开始实施;游艇管理政策颁布实施;购物退免税政策已获国务院批准,离境退税政策开始试点;高尔夫建设规划和审批管理规定已向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报备。省政府与国家科技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旅游局、测绘局、供销总社签署了省部合作协议,为海南的发展争取到政策、资金、项目的有力支持。商务部从2010年起三年安排海南10亿元支持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交通运输部“十二五”期间将给予我省公路建设100亿元资金支持;工商总局出台了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21条意见;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还把国际旅游岛列为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示范区;三亚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海南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又获得了强大动力。
(二)优化结构,转变方式,产业基础更加夯实。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英利集团、汉能集团未来五年总投资285亿元、20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项目相继落户海南,建成后将形成全球最大光伏产业基地。海南生态软件园143家企业入驻,三亚创意产业园16个项目签约,灵狮海南国际创意港引入56家国内外设计企业及机构,惠普公司已在海南建设四大新兴研发和人才培训基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的迅速成长,为海南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的产业基础。
积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家海岸海棠湾已有16家五星级标准酒店动工建设,2家五星级标准酒店开业,具有购物、娱乐、医疗等多功能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初具规模。龙沐湾、棋子湾等一批高水准旅游度假区开工建设,一批特色风情小镇初显端倪,邮轮、游艇、房车、中医养生等新业态新产品蓄势待发。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使我省旅游市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节假日酒店房价监管受到业内和游客的欢迎,改造新建702个旅游厕所,推进和建立依法依规的旅游管理长效机制。
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克服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去冬今春抢种扩种冬季瓜菜263万亩,比上年增加24万亩,全年瓜果菜出岛540万吨,生猪出岛173万头,均创新高。建立了市场监管、质量检测和冷藏运销的保障体系。新增设施大棚3万亩,新增预冷库容量3万吨。环渤海(海南)热带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中商农产品交易中心市场一期建成。“冬交会”签订农产品订单565.02万吨,成交金额226.94亿元,分别比上届增长11.8%、28.2%。继续实施中部农民三年增收计划,中部6市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14元,增长18%,比全省增幅高6.8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淘汰小钢铁40万吨、小水泥171万吨及一批实心粘土砖等落后产能,推广节能灯201万只,引进广东融捷集团对全省12万盏路灯和公共建筑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610万平方米。全省25个城镇污水处理、19个垃圾处理项目建成运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造林23万亩,森林覆盖率60.2%。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年初确定的11项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农垦总局与农垦总公司实现政企分开,27个气象台站和民政职能全部移交地方,农场管理属地化试点启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55万农户领到林权证,发证率97%。组建了省建设集团、水电集团、海汽控股等公司,完成省林业总公司改制。出台扶持农信社改革发展的10条政策,新增“三农”贷款71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社保征管、地税、农税征管“三项体制”改革,理顺了地方税费征管体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前一年全覆盖,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23%。74项补贴项目纳入惠民“一卡通”,累计发放补贴5.06亿元,惠及173万人次,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省政务服务中心办结审批事项12.81万件,效率大幅提高,办结率达99.4%。
用改革的办法和财政资金的支持,解决历史债务和遗留问题。有效处置了三亚商业信托总公司广州分公司非法集资案,化解了海南国投与新疆农垦债务纠纷,偿还了毛拉洞水库代建工程投资本息,收回了海中初中部、海大旅游学院,旅游卫视股权回购取得重要进展,下力气解决了一批土地权属纠纷和农业用地流转“三过”问题,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53.4万农户领到宅基地产权证,消除了一批影响发展和稳定的隐患。
扩大开放取得突出成效,全年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增长21.2%,对越南、新加坡的贸易创历史新高,水产品出口增长16.9%;海航、海马、金鹿等企业境外投资2.37亿美元,海南航空以国际一流的服务品质跻身全球五星航空公司;泛洋航运公司开辟了洋浦的国际国内15条海运航线;组织了天津“环渤海”海南经贸活动、上海世博会海南周活动、香港现代服务业推介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论坛等重大经贸活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影响深远,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三亚国际数学论坛、第14届岛屿观光政策论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明星邀请赛等大型论坛、会展、赛事活动成功举办;与广东、天津、福建等省市和国电、南航、港中旅、中旅、国旅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有力促进了旅游、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贸易、航运、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互利合作,拓展了海南的发展空间。
(四)下大力量,普惠民生,办成十个方面实事。一是全省各类保障性住房开工12.63万套、1057.2万平方米,竣工7.4万套、561.7万平方米;启动实施1.9万户、9.1万人的库区移民危房改造;完成1.3万户少数民族茅草房改造任务。二是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省覆盖,55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受益,16至59岁农村居民参保率达81%。三是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提高了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和离退休干部职工、工勤人员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的特区津贴,提高了低保、孤儿、伤残军人、归难侨等困难群众的生活补助标准。四是上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其中一类地区增幅31.7%。五是实施城乡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累计发放补贴1.9亿元,90万群众受益。六是新建9所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学校,增加5500个优质学位,完成中西部农村139所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七是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基本完成,省保健中心建成开业,省眼耳鼻喉科医院开工,填补了海南三级专科医院的空白。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主体结构封顶。圆满完成“亮睛工程”,初步建成 “无白内障盲省”。加大卫生人才培训,医疗服务能力和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八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91%。,全省农村90%以上的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得到帮扶。九是建成农家书屋1279家、职工书屋373家,省歌舞剧院正式落成启用,惠民演出季、迎新艺术节为群众送上近百场免费的艺术演出。现代琼剧《下南洋》荣获第十三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天涯在线被文化部授予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十是从2010年起三年内全省投入7800万元,扶持6000艘外海作业渔船安装北斗卫星导航终端,提高渔民出海安全保障。
(五)强化规划,政策扶持,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新的提高。组织专门力量,制定了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并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服务业、房地产业、高尔夫产业等专项规划,成立省旅游规划委员会,加强了对旅游资源开发和重点旅游项目的统筹规划、审核把关。
围绕优化结构、改善民生,制定出台了扶持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金融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10项新政策,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安排45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撬动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6.5亿元;安排7700万元贴息,实现小额贷款27.7亿元,受益农民29万户。安排3亿元注入洋浦控股、实施了对洋浦的优惠扶持政策。为中西部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周转资金3亿元。制定出台了全省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和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保障性住房规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推动海胶集团、康芝药业和四环医药成功上市,海南航空、海马汽车完成定向增发,从股市直接融资206亿元,创历年之最;海南控股与国电集团共同注资,有效解决了红岭水利枢纽工程的地方配套资金;海南控股获准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用于西环高速铁路项目的资本金。
面对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袭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全省党政军民奋起抗灾,及时安全转移群众60.57万人,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迅速筹集下拨中央、省和市县救灾资金21.5亿元,灾后重建和发展冬季瓜菜工作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全省上下在抗击强降雨灾害中表现出来的团结拼搏、迎难而上、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成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强大精神动力。
(六)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228件;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省政协委员提案438件;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和行政执法监督,提请省人大审议法规议案17件。发挥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加强对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了对涉及民生的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促进了扩内需项目顺利推进,保障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开展行业纠风、工程建设、国土资源等领域的专项治理,清退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包租赁垦区土地19793亩,清收农村干部拖欠农信社贷款3666万元。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整治治安环境四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有效维护了全省和谐稳定。
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顺利完成了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面开展。支持国防重点工程建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外事、侨务、口岸、统计、气象、地质勘查、地震、史志、档案、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海南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是开创国际旅游岛建设崭新局面的一年,是民生改善力度最大的一年,为“十一五”各项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十二五”的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海南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我们紧紧扭住科学发展不放,着力构建特色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更具活力体制机制,全力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海南进入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上升期。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增长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五年。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是2005年的1.87倍,年均增长13.3%。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长31.6%。市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超50亿元的市县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10年的11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市县由1个增加到6个,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特色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7:26.2:41.1优化为26.3:27.6:46.1,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对“十一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3%,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升级,并带动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油气化工、浆纸等新型工业不断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海洋经济开始起步;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突出,海南作为国家重要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南繁育种和水产基地的作用日益凸显。
———过去的五年,是投资力度最大、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的五年。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8亿元,是“十五”的2.8倍,年均增长25.8%。累计新建农村和垦区公路1.5万公里、高速铁路308公里、高速公路34公里,新开通国际国内航空航线101条,新增港口年吞吐量4355万吨、80万标准集装箱,新增水库库容8.36亿立方米,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2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加快,新一代3G网络基本建成,全省乡镇100%通无线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100%通电话。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投入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民生投入952.7亿元,比“十五”增加了2.7倍。2010年与2005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745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271元,分别增长84.3%、75.6%。巩固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成果,推进了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全面提升;高考移民得到有效治理,海南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创建行列;全面实施了中小学、职教和学前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提前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全省覆盖,建成了全省城市社区和县乡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群众住房困难开始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五年减少17.8万人。省、市县和乡镇三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黎锦技艺进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业科技110服务覆盖全省乡镇和农垦。“平安海南”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体制机制彰显活力的五年。农垦管理体制实现由省部共管到海南省全面管理的重大改革,激发了农垦活力,改善了垦区民生。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下放了200项行政管理权,增强了市县发展活力。顺利完成了839家省属国有企业的关闭破产和改制。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成效明显。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土地林地纠纷、债务纠纷、就业社保、旅游车管理体制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先后封关运行,对外交流、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过去的五年,是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最大、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的五年。营造海防林16万亩,有效发挥了防风固岸、涵养水源的作用;建立了逐年增长的生态补偿机制,中部核心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了覆盖全省主要城镇的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分别达到86%和70%;强力推进了节能减排;文明生态村累计建成11461个。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环境、大气、河湖和近海海域水体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过去的五年,是各级政府驾驭复杂局面、领导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五年。审时度势,省政府及时出台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战胜干旱、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有效处置了香蕉、豇豆等市场**和一系列突发事件。特别是找到了一条符合省情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又迎来了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各级干部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磨砺了作风、提高了素质,各级政府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执行力有了新的提升。
回顾“十一五”的辉煌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这五年是海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海南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影响力大幅提升的五年。这既是多年来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基础的能量释放,更是中央扩内需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效应的集中显现,也是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全省上下同心协力、创新实干、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辛勤劳动的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驻琼各单位、驻琼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司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海南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尽管海南近几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优,经济总量小,欠发达的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质量不高;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仍较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管理特别是城市管理还很薄弱;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旅游岛不相匹配;一些机关的行政效能、公务员的专业素质,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个别地方和领域还存在腐败现象,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下大决心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中央精神与海南省情相结合的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高起点发展特色经济、调整优化结构是海南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改革开放是推动海南经济特区前进的不竭动力,必须锐意创新、攻坚破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优良的自然生态是海南的生命,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挥和放大环境与资源的最大效应;良好的作风是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必须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这五年形成的发展基础、积累的宝贵经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将对成就国际旅游岛大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今天的海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海南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是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五年。纵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产业变革,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经济结构不合理、通胀预期增强、体制性矛盾突出,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从省内看,“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体制机制活力不断显现,民生改善,干部群众心齐气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创新实干,就一定能够开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局面。这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心愿。
我们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指导,依据国务院2009年44号文件,紧扣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按照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大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成国际旅游岛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等民生状况明显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这里,我着重对经济发展速度和改善民生作些说明。
(一)《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3%左右,主要考虑:国务院44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15年,海南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13%左右的经济增速。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效应日益凸显,生态、资源、区位的优势不断放大,加上“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海南“十二五”做大规模、提高综合实力奠定了基础。这一指标的制定是务实和积极的,通过努力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二)“十二五”规划在改善民生上紧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的主要需求,突出了三大亮点:一是力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翻番;二是力争基本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三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既能让全省人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望,又能及时享受到建设国际旅游岛带来的最大实惠。
《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重点民生等方面,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贯穿始终,突出强调了四个方面的战略任务:
(一)构建海南特色经济结构。“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推进以航天、海洋和热带雨林等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世界级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琼东国家滨海休闲度假海岸和琼西国际旅游岛金色西岸,有序推进西沙旅游,建立安全、依法、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国际购物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全面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二是加快建设国家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三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化布局配置并充分提升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和重点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设施配套能力,到2015年,力争培育10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
(二)推进以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五年,重点实施好基础设施十大工程,预计总投资3500亿元。主要是:建设海口--五指山--三亚和洋浦--儋州--万宁高速公路,形成“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新建西环高铁,形成环岛高速铁路;加快建设洋浦、海口、八所、三亚、清澜等港口;扩建美兰、凤凰国际机场,建成博鳌机场,规划建设西部机场,形成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衔接快捷、分工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超前规划建设重点旅游城市的现代公交设施。加快建设红岭水利枢纽及灌区等一批水利工程,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重点海堤和易涝洼地综合治理,提高抗灾防洪标准。加快推进昌江核电、东方电厂二期等电源建设工程,实施海南电网跨海联网二期工程,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天然气环岛管网建设。完善覆盖全岛的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高速宽带基础网络,建设信息智能岛。争取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基本构建起与岛外对接顺畅、覆盖全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建设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大力改善民生,大幅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1300亿元,重点实施73个民生项目。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28.8万套,基本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性住房问题,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力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建成覆盖城乡、全省统筹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网络,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力提高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计划生育发展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继续保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水平。
(四)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继续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加快农垦全面实现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支持农信社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理顺港口管理体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执行能力强、思想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继续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提高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中心城镇和特色旅游小镇。发挥海南的区位、资源、政策和侨乡优势,高效实施入境免签证、购物退免税等各项开放政策,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效应,提高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水平,全力打造开放之岛。
各位代表,通过“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将实现海南发展的新跨越,彻底甩掉欠发达省份的帽子,以开放、绿色、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特色经济基本形成,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不断彰显,社会文明得到较大提升,全省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海南将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国际旅游岛。
三、2011年的重点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以内,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以内。
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重点抓好八项工作:
(一)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把国际旅游岛政策落地、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市场整治摆在突出位置。一是强化规划管理。下力量进一步修编完善现有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注重各项规划的有机衔接。特别要重点加强岸线土地资源、重点旅游区、生态核心区的规划管理,分用途、分等级、分时序开发,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有序、可持续利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各项规划实施的监管。二是全力落实国家赋予海南先行先试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建设奥特莱斯大型购物中心,进一步完善游艇政策,加强高尔夫球场规划审批的规范管理,探索用好离岸金融政策。三是加快海棠湾、清水湾、石梅湾、铜鼓岭、龙沐湾、棋子湾等精品景区建设,建成14家五星级标准酒店。突出海南文化元素,改造建设一批多功能的商业一条街,加快建设福山咖啡小镇、华润希望小镇、博鳌天堂小镇等一批风情小镇和民族特色村寨。四是加快开工建设长影海南世纪城、三亚奥林匹克湾、海洋主题公园、国家南海博物馆,推进海棠湾梦幻不夜城等大型娱乐项目。科学规划、有序开发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等森林旅游。发展邮轮、游艇、海钓、房车、康体养生、文化娱乐等新业态。全面改造旅游标识,加快旅游厕所建设。五是深入开展城乡卫生、社会治安、旅游市场三大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努力营造干净整洁、优美文明、管理规范的城乡环境。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行业服务水平,抓好旅游车、导游、餐饮、购物的依法管理,做好节假日宾馆酒店客房价格调控工作。切实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合理引导房地产需求,精心调控海南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坚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有序发展面向岛外市场的低碳、绿色、高品质旅游房地产。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大力培育高等级资质建筑企业。下大力量完善小区设施,提供教育、医疗、商业、公交、停车场、物业等配套服务,提升房地产档次,努力把海南打造成为最宜人居的理想居住地。
(二)精心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
继续保持较大的投资强度,对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至关重要。今年省重点项目安排163个,计划投资721.6亿元。一是确保三亚绕城高速公路、海榆西线改造、西线高速公路改造、电网建设工程、东方高排风电场、中航特玻二期、英利600兆瓦多晶 硅太阳能电池、汉能25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省眼耳鼻喉科医院等重点项目竣工。二是加快推进文昌航天发射场、昌江核电、东方电厂二期、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文昌“两桥一路”、洋浦一小时交通圈、海棠湾旅游基础设施、中海油精细化工、30万箱红塔卷烟等续建项目。三是千方百计抓好征地拆迁等工作,做好综合配套服务,创造条件,开工建设西环高铁、博鳌机场、红岭水利枢纽、6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电网新建工程、海南LNG站线、洋浦商业石油储备及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中石化成品油保税库、210万吨PTA、中海油马村后勤服务基地、惠普亚太能源和软件外包研究院、中日合作乐城太阳与水示范区、洋浦污水配套管网一期工程等项目。四是加快推进西南部电源工程、150万吨乙烯石化、1200万吨炼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立项。
用好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中央代我省发行债券29亿元,重点投向污水管网配套、城市交通、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重点水利设施等领域,提高债券使用效益。搞好项目前期,做好项目储备,适时申报,争取国家西部投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规范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严格制定还款计划,落实还款资金来源,确保债务风险在安全、可控范围之内。
(三)突出抓好国家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和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国家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冬季瓜菜300万亩,力争产量500万吨;新增预冷库5万吨,新建设施大棚3万亩。加强农产品运销、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超对接”,在商务部、财政部指导下做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确保中商海南农产品中心市场、海南水产物流交易中心建成使用,力争瓜果菜出岛570万吨,生猪出岛200万头。所有出岛农产品实行100%质量安全检测。加快建设南繁种子检测中心和核心试验区,打造中国的南繁“硅谷”。
实现今年农民增收目标十分艰巨,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多管齐下,实施政策资金倾斜。一是落实农机、良种、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超过10亿元;安排8000万元用于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实现农民小额贷款35亿元,扶持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瓜果菜、畜禽、水产品、热带花卉、珍稀苗木等特色经济。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确保雨润20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等项目投产。三是大力推广良种良苗、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扶持发展航天育种,扩大延伸农业科技110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做好对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四是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努力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和打工收入。
把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争取红岭灌渠工程国家批复立项,除险加固130座小I型和100座小II型病险水库,加快省及部分市县救灾物质储备库建设,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加快儋州白马井、乐东岭头、昌江海尾等渔港建设;加强农村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建设,特别要下力量加大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镇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发挥中心城镇在发展服务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下大力量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节能环保工程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重点支持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高新技术园、三亚创意产业园、灵狮海南国际创意港、陵水低碳科技园、文昌神州数码信息产业园、定安塔岭工业园和儋州、三亚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园区建设。做强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电子信息产业。扶持推动以太阳能电池、特种玻璃、膜材料、节能建材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加快发展替代实心粘土砖的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游艇、轻型飞机、潜水设备、高尔夫球具等装备制造业。加快海口药谷建设,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扩大太阳能、风电、沼气的推广使用,在公共建筑和12层以下住宅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660万平方米。推动公交车、出租车使用清洁燃料。在宾馆、旅游区集中的地方推行冰蓄冷。
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下达海南节能减排目标的倒逼机制,实施节能改造,优化产业和项目结构,走出一条低碳、环保的发展路子。一是大力发展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吸引银行、保险和投资基金落户海南,引进“总部经济”,培育上市公司。策划引进高水平的国际大型赛事会展,不断开发康体医疗、美容养生等休闲产业。二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考核责任制,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淘汰小钢铁、小水泥、小造纸、实心粘土砖等落后产能。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全省路灯、公共建筑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对已建成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运营管理,加快管网配套建设,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启动实施“绿色宝岛”计划,巩固海防林建设成果,完成造林20万亩,大幅增加森林碳汇。安排2.4亿元,对中部山区实施生态补偿。四是树立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的消费观念,制定配套政策,引导绿色消费。
(五)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确保干成一批百姓直接受益的实事。一是加强物价监测预警,强化食品、建材、农资等商品的质量与价格监管,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落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抓紧出台我省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完善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困难职工、在校大中专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管好用好住房公积金,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9.15万套、631万平方米。改造3万户农村危房和1万户库区危房,全面完成国有林区林场危旧房改造。三是上半年启动60周岁以上从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四季度全省推开。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四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个,为4000名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五是安排60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超过20亿元。六是突出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改造和新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增5000个高中学位,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实行免费。加快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厕所改造,启动实施三年建设1万套农村教师周转房等教育工程。七是建成5个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完成县级医院改造建设任务。推进托老院、敬老院建设。八是全面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九是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民体育健身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大对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重点文物和文化遗产。十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5万人。
把依法依规加强社会管理作为政府下大力量抓好的重点事项。进一步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治安防控和应急救援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下大力量抓好高层建筑、公共场所及娱乐场所的防火消防。海南现有森林面积3062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尤为重要,要作好预案、措施齐备、责任到人、防患未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无毒岛”建设。大力完善城市功能与配套,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依法强力拆除违章建筑,海口、三亚等城市要大力完善城市路网,优先发展节能公交,科学建设换乘站场,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强化公民交通安全意识,下大力气治理交通拥堵,下重拳治理交通违章和超载,提升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努力为市民和游客创造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公民文明礼仪。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和保护好海南的特色品牌。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外事、侨务、统计、档案和气象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支持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慈善等事业。支持中央驻琼机构依法履行职责。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今年重点抓好十二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农垦农场属地“三融入”,实现农垦医疗卫生机构、水库、农田水利等现有职能移交市县。借助海胶集团上市,加快发展天然橡胶、热带农业、旅游地产等重点产业。二是进一步深化省直管市县体制改革,规范权力运作,完善配套机制,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巩固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交易平台,保障林农受益。上半年启动2家国营林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四季度全面推开全省21家国营林场林改。四是加快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借助上市公司资源,搭建公路建设投融资平台。培育5家后备上市企业,争取2-3家上市。发起设立2-3家产业发展基金,推进2-3家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五是推进全省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和完善土地审批制度,确保科学有序供地;制定颁布土地出让控制标准,提高出让土地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就业人口和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省级土地储备,增强投融资调控能力;进一步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六是深化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透明度,所有收入必须纳入财政预算,所有支出都必须公开、接受监督。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基层特别是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能力。七是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在注入资产、确保20.96亿元央行票据全部兑付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发挥服务“三农”的更大效应。八是推进全国试点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开展教师资格考试及定期注册改革试点,完善中职教育“三段式”和城乡互动、校企联动的办学模式,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办旅游等高等院校。九是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十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省民族歌舞团、南海网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前一年完成中央确定的各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推进国有文化资产整合重组。十一是启动建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力争两到三年在开发模式、产品创新、旅游功能集成、投融资模式创新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统筹推进三亚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十二是加快推进殡葬改革试点工作,引导和鼓励群众文明殡葬。
(七)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以更大的力度扩大开放,拓展海南发展空间。一是实施“东融西联”开放战略,完善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环北部湾的交流合作机制,做好各项协议的跟踪落实。继续开辟新的空中或海上航线,促进琼台、琼港、琼澳、琼越合作再上新台阶。二是加大招商选项,全力推进一批行业竞争优势突出、带动性强、填补发展空白的重大项目落户海南。三是依托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利用区位、功能和产业配套优势,用好开发区、保税港区和启运港退税等政策,引进国际航运企业和物流企业,打造以国际中转贸易、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为核心的区域性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四是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农产品、水产品和太阳能电池、特种玻璃、汽车、光纤光缆、医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五是有针对性地引会展、引赛事、引客源、引物流、引科技创新产品、引精英人才和管理团队。发挥侨乡优势,吸引侨资侨智建设国际旅游岛。借助去年海南会展业蓬勃兴起之势,本着“精心举办、扩大影响、打造品牌、创造效益”的思路,举全省之力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办好2011年体博会、中国流行音乐节、海南岛欢乐节、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观澜湖高尔夫球世界杯、儋州国际马拉松赛等一批重大节庆、品牌赛事活动,把会展业发展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聚人气、展形象、扩影响、增效益的重要产业和载体。
(八)大力推进政府管理服务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施政,大力提高政府的效能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的重要保障。
强化政府服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网上审批,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践行服务承诺,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加强信访工作,深入体察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妥善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科学决策。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制度,注重发挥省政府顾问委员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院和省内高等院校等智库的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预见性。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出台扶持政策,着力提高政府调控经济、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提高行政效能。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真抓实干,开展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大规模进行公务员教育培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广大公务员执行政策的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资本运作的能力。推行绩效考核,实施效能问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和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和救灾资金以及政府其他专项资金的监管。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实行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经费、公务接待费等预算支出零增长。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权力运行的制约。对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严惩,绝不姑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信息和新闻发布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创造了海南发展史上的光辉业绩,奠定了海南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未来的五年,海南又将迈上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的伟大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海南省委的正确有力的领导下,凝聚全省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改革进取,创新实干,全力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努力实现“十二五”的精彩开局,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四篇:辽宁省十一五工作报告(范文)
——2011年1月21日在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 陈政高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十一五”时期回顾和2010年工作
“十一五”已经过去,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辽宁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拼搏,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去年达到18278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升至全国第七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4.3%,去年达到2004.8亿元,是2005年的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5%,累计达到5.1万亿元,是“十五”的4.2倍,名列全国前茅。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2%,累计达到633亿美元,是“十五”的2.9倍,去年跃居全国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国第十五位上升到第九位,年均实际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89元。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间,是辽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辽宁人民扬眉吐气、老工业基地大展宏图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在原来工作基础上,辽宁终于摆脱了“东北现象”的困扰,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经济不仅没有减速,反而脱颖而出;十四个市竞相发展,县域经济、城区经济、服务业几块短板逐渐补齐,一个多点支撑的局面正在形成。“十一五”期间,辽宁开始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这是多年经验的升华,这是对省情认识的深化。特别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极大地提升了辽宁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民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勤劳智慧的辽宁人,在摆脱困境中振奋了精神,在改革开放中激发了豪情,如今信心倍增,干劲倍增,正在意气风发,去实现全面振兴,去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们胜利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谱写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初步核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5%。主要指标增速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一个省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年翻了一番,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它反映出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丰硕成果,也反映出了辽宁发展的强劲态势。我们完全有理由说,2010年,辽宁又是一个丰收年。
(一)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实现新突破
以港口和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全面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了新进展。76个港口项目全部开工,新增吞吐能力8000万吨。42个重点产业园区加速发展。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锦州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辽河特大桥建成通车。
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抚新城、汤岗新城、沈溪新城、北海新区、河东新城、铁岭新城、沈彰新城等38座新城、新市镇建设全面推进,八城市同城化、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五条产业带和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正在提速。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通过抓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在朝阳实施百万亩大棚工程,辽西北三市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
在三大战略的引领下,不断创造对外开放的新空间、新热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7.5亿美元,增长34.4%,引进内资4100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28.2%,其中出口总额增长28.9%。
现在,辽宁商业机会多、商务成本低的后发效应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外资竞相涌入、内资纷至沓来的热土。
(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新步伐
启动实施了工业企业提升工程、项目工程、并购工程、产业集群工程、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项工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8%,实现利润超过千亿元。
工业产业集群开创了新局面,研发、设计、人才培训、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快。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达到33个。通过抓工业产业集群,实现了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
狠抓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大连英特尔芯片、朝阳鞍凌钢铁、华锦集团扩建工程等项目投产。沈阳米其林、华晨宝马新工厂、大连恒力石化、阜新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开工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6.4%。辽宁海外学子创业周成为国家级平台。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08个,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50项。营口、辽阳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国企改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本钢集团和北台钢铁集团实现合并重组。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增长23%,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5%。
(三)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开创新局面 超额完成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2亿元,增长44%。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县城建设步伐加快。东港、开原跻身全国百强县,总数达到7个。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粮食产量达到353亿斤,肉蛋奶产量851万吨,水产品产量575万吨。花生种植达到50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50万亩,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3000个,新增规模以上农事企业1100家。
以调整区划和下放管理权限为核心,激发城区经济发展活力,56个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1亿元,增长24%。
以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增加值6775亿元,增长12.2%。金融环境明显改善,新增贷款314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15家,资本市场融资362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村镇银行达到41家,居全国第一。“信用辽宁”建设全面推进。大力发展温泉、海滨和乡村旅游,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0.7%。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开发投资增长31%,销售收入增长15%。
(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全线铺轨贯通,盘营客专、沈丹客专、丹大快速铁路建设顺利推进。沈阳地铁一号线通车运营,大连地铁加快建设。抚顺至梅河口、朝阳至赤峰和长兴岛疏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
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正式通水,锦凌水库、青山水库建设进展顺利。完成23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绥中电厂二期、呼伦贝尔至辽宁500千伏输电工程等电力项目建成投产。
新建的99座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运行。300兆瓦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脱硫改造。建成30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组建了辽河、凌河保护区并成立了管理局,实施全流域的整治和管理,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达到五类水质。重点水源地、草原生态建设和湿地保护不断加强。造林资金投入增长1.4倍,完成人工造林540万亩。
辽宁的环境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坚持数年,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五)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实现实名制就业115.6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月人均增加122元,城市低保每月人均达到282元,农村低保每年人均达到1744元,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平均提高16%,33.6万6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按月领取了养老金。
150万国有和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50元以上,其中政府补助120元。建设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23个。免费为5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为406名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进行了手术治疗。
建设和完善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164所。为6.6万名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免费提供学习用品。新建中心敬老院41所。新建3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5962个农家书屋。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700处,让155万农民喝上了安全水。
新增廉租保障住房7.8万户、经济适用住房6万户。开工建设棚户区回迁楼508万平方米。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完成100个村的村屯改造任务。实施整村扶贫400个村,移民扶贫3000户,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3.2万人。帮助6687户受灾农民重建住房。
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强市场供应和管理工作,做好困难群体的生活救助工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面推进第十二届全运会各项筹备工作,省柏叶体育训练基地竣工。沈阳为十二运配套的大浑南地区建设全面启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推进13所高校省部企共建,加强特色学科建设,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鞍山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加快。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工建设了一批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国防教育馆。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精品生产成果显著。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实施省市两级报业资源整合、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完成广电媒体“三台合一”。
全面完成了对口支援安县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启动了对口帮扶新疆塔城地区工作。积极支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大力支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救灾。
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落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坚持定期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和向省政协通报工作,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支持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定期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工作,听取意见建议。办理全国和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55件,政协常委会建议案、政协提案522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力度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提请省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省政府规章20件。清理政府规章207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70件。
狠抓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强化政府应急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辽宁建设成效显著。防汛工作成果明显,实现了大水大汛无大灾。
统筹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
国防动员、边海防建设、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成绩显著,双拥共建工作扎实有效,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国家安全、保密、统计、质监、宗教、外事、侨务、贸促、对台工作不断加强。气象、测绘、知识产权、农垦、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参事、档案、文史、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回首“十一五”和去年的工作,我们深切地感到,辽宁取得这些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的结果,是省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中央驻辽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辽宁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回顾工作的时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和发达省份相比还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社会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今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
今年,我们开始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好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经济快速增长期。经过多年的努力,辽宁已经形成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出现了与发达省份差距不断缩小的态势。只要引导好、利用好、保护好这个势头,只要保持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发展速度,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只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辽宁就有望在“十二五”迈进东部发达省份行列。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三大区域竞相发展期。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初步建成产业带、城市带和旅游带,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大连要基本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海上辽宁”。要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八城市基本连为一体,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迈出重要步伐。辽西北要成为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期。我们要调整城乡结构,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我们要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我们要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我们还要调整投资与消费结构,在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同时,逐年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我们要形成现代水平的海陆空铁交通网络。要完成总长3988公里的铁路建设,相当于原有铁路里程的1倍。要完成6个机场新建扩建工程,实施10个新港区建设,其中盘锦港等4个港口要力争形成亿吨大港能力。要完成三湾枢纽、锦凌水库、青山水库、猴山水库等水利工程。我们还要稳步推进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生态环境大幅度修复期。我们要全面完成四年绿化辽宁计划,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48%以上。我们要治理好辽河、大小凌河等江河流域。我们要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经济模式。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体制转型的攻坚期。我们要全面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社会事业等各领域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鞍钢、本钢、抚顺新钢铁等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将是全省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期。我们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要达到新水平。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创造更多的公平就业机会。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努力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辽宁“十二五”的蓝图已经绘就。对辽宁人民来说,“十二五”一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一定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年代。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完成这些目标,更要力争超过这些目标。我们一定要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上半年“双过半”,全年“两个不低于”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旗开得胜、首战告捷。
(一)深入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要有新突破。要抓好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力争集装箱吞吐量早日突破一千万标箱。积极推进长兴岛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工作。要狠抓港口建设,特别是抓好葫芦岛石河、盘锦荣兴、锦州龙栖湾、丹东海洋红4个亿吨大港建设。要狠抓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沿海六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要达到150亿美元,引进内资增长40%以上。沿海42个重点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
沈阳经济区建设要有新进展。要以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为一体的交通走廊和城际连接带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推进八城市一体化、同城化,要以38个新城和新市镇为载体,布局产业、聚集人口,将沈阳经济区尽快连为一体,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大力推进本溪生物医药、抚顺先进能源装备、辽阳芳烃及精细化工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发展,高水平构筑沈辽鞍营经济带、城市带。年内,沈阳、抚顺、铁岭三市要实现024电话区号共享。
突破辽西北要有新成果。朝阳重点要抓好设施农业、环境治理、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四项工程。阜新重点要抓好煤制天然气等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液压、皮革等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和花生大市建设,支持阜新争取获批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城市。铁岭重点要抓好改装车、起重机械、换热设备等工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东北物流城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壮大县域经济为载体,加快新农村建设,落实强农惠农措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启动新一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力争再新增两个全国百强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亩产出效益为重点,加快种子研发体系建设,启动1000万亩水稻单产提升工程,实施1000万亩花生及油料作物种植工程,抓好1000万亩设施农业和1000万亩名优水果开发工程。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着力抓好长海县等岛屿旅游开发和海洋牧场建设。
狠抓农业产业化,省市筹资6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一批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大力推进一县一业。
加快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年内工业产业集群都要有清晰的定位,都要全面开工建设,都要形成一定规模。
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快一批中等城市和100个中心镇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
(三)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 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是辽宁工业全面振兴的战略之举,我们一定要形成强大氛围,务求实现新的突破。
企业提升工程,要重点抓好企业重组改造、上市和培育品牌工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年内新增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8户,力争拥有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加快培育100户销售收入十亿元的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
产业集群工程,要加快34个重点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45个、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5个。
项目工程,要抓好100个总投资19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达到350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500亿元。
并购工程,要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为重点,完成国内外企业并购项目80个。
节能降耗与淘汰落后产能工程,要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要组织好80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和孵化器建设,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四)加快城区经济和服务业发展
加快推进城区区划调整和下放城区管理权限,全面完成第一个城区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每个城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都要达到3亿元以上。
加快服务业聚集区建设。着力推进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形成20个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大力推进信息通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重点抓好金融业发展。力争更多的基金公司来辽宁投资。争取新增上市企业30家。完成沈阳农商行、大连农商行的组建。新增金融机构贷款3000亿元以上。
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额分别增长15%。
加快建设温泉旅游大省,重点建设本溪、营口、辽阳等7个温泉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休闲度假基地。保护利用好工业文化遗产。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8%以上。
进一步扩大内需,健全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价格监管,完善物价补贴,管好“米袋子”、“菜篮子”,建好“菜园子”,继续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继续推进重点企业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3%。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完善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问题。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做好辽阳全域城市化试点和绥中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对外开放的强大态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重,组织好重大招商活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要增长15%以上,引进内资达到5000亿元以上。
继续加大外贸出口力度,大力调整出口结构,外贸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投资发展。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哈大客运专线全线通车,京沈客专、沈丹客专、盘营客专、丹大快速铁路、沈阳和大连地铁工程加快建设。启动京哈高速公路辽宁段改造前期工作。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阜新机场新建扩建项目争取早日开工。
红沿河核电二期、徐大堡核电一期、桓仁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扎实做好渤海等输配电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
继续推进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三湾枢纽、锦凌水库、青山水库等重点供水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长海县输水工程和猴山水库。
(七)狠抓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拓宽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和海防林。广泛开展道路两侧景观绿化、城乡绿化、河滩地绿化和单位绿化竞赛达标活动。400万亩25度坡以上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全社会绿化投资力争达到300亿元,人工造林500万亩以上。
全面开展辽河、大小凌河流域生态环境集中整治。坚决禁止河道滥采滥挖、滥建滥排,全面恢复河滩地生态,实现水质状况进一步改善。完善大伙房、观音阁等水库上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辽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力度。
全面治理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努力实现一县城一热源,一市一至几个热源。大力推广地源、污水源、海水源等供暖新技术。积极推进清洁燃料开发使用。我们要在建设城市、县城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同时,启动实施乡镇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这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又是一项非干不可的工程。否则,农村环境难以改变,面源污染难以解决。
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美化城市,净化环境。
(八)全力办好民生工程 今年的民生工程,要继续巩固发展原有成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实现实名制就业100万人;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标准、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范围;实施“蓓蕾慈善救助工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抓好“送戏下乡”和农家书屋建设;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为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免费提供学习用品;解决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做好抚顺、本溪、阜新等地国有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工作。
今年的民生工作,我们还要从老百姓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实事着手,努力实现新突破。
全年要完成34万户保障性住房任务。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合理布局,连锁发展,下决心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对85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确保105万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1500元以下增加到1800元以上。
改造、维修农村公路5000公里,着力解决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维修问题。
开展绿色村庄活动,每个行政村栽树1000棵,省市县都要给予补贴。
实施29个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完善托管工作运行机制,全年新增托管对象2000人以上。
免费为31万农村适龄妇女进行健康体检和保健教育;建设农村单亲贫困母亲安居住房1000套。开展农村儿童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广泛开展“科学用盐、健康家庭”专项活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鞍山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年内建成孤儿学校、残疾人职业学校,扩建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大力度推进社会化养老夕阳工程,新增养老床位2万张。
建立和完善城乡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全程资助、全面覆盖的助学政策体系,绝不让这些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更不让这些孩子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我们要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抓好民生工程。要让全省人民感到更多的温暖,得到更多的实惠,看到更多的希望;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要让我们的父老乡亲生活更加美好。
(九)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加大教育改革和投入力度,实施基础教育强县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工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高校优势学科、学科带头人和重大学科平台建设,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加强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强省目标。抓好重大人才工程,引进海外研发团队100个、外国专家2.8万人次。
省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等项目要全面开工建设。各市、各县区也要开工建设一批新的文化设施。启动一县一座数字影院建设。集中有效资源,积极发展群众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和产业基地。
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城乡居民,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做好第十二届全运会筹备工作,力争比赛场馆完工80%以上。
(十)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工作制度。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做好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推进“信用辽宁”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中介组织。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大城乡社区建设投入力度,构建和谐社区。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制定实施计划,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深入推进平安辽宁建设。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强化政府应急管理、网络安全监测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努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边海防和人防建设。拓宽军民融合发展途径,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外事侨务、对台、质监、统计、档案、文史、参事、国家安全、保密、地方志、气象、测绘、知识产权、贸促、农垦等工作。
各位代表:面对“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拼搏进取的昂扬激情,满怀殷殷报国之志、拳拳为民之心,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开创前所未有的事业。我们必须始终抓好工作落实。要敢于面对问题,要敢于走进矛盾,要敢于决策,要敢于担当。对每项具体工作,都要加强绩效管理,都要强化过程考核,都要落实行政问责,都要完善责任追究。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高效工作。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凡事要定了就办,办就快办,办就办好。
我们必须始终遵守廉洁从政准则。全面推进 “五大系统”建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塑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努力建设廉政勤政的政府,努力建设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走进了“十二五”,我们已经开始了新的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辽宁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激情,奋力拼搏,建设辽宁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红旗村小学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报告3
《基于绿色教育思想下学校办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工 作 报 告
武汉市硚口区红旗村小学课题研究组
【摘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办学理念的内涵,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德育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形成了绿色教育思想下的学校管理策略、绿色课堂操作策略、绿色德育的实施策略以及绿色的校园文化及有鲜明特色的基地建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策略,初步形成了绿色教育思想下的管理策略、行为,促进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教育 办学模式 办学策略
“十五”期间,我校完成区级课题《环境教育促进学生行规养成途径、方法的研究》,提炼出学校办学理念“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如何把“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策略,形成绿色教育思想下的管理策略、行为,促进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思考,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提出《基于绿色教育思想下学校办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于 年 月通过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文号)评审认定,同意立项,作为武汉市规划课题开展研究。本课题研究周期五年(2006.9—2011.10),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五年来,在各位专家精心指导下,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硚口区教科室的管理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课题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下,于2011年10月结束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我校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
“绿色”是从一种颜色的代名词过渡到代表“自然”、“环保”、“健
康”、“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象征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益的事和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01年“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理念,指出“绿色教育”是一种减少心灵污染的“环保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教育”;也是一种开启思维、培养兴趣的“可持续教育”。200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知道其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
我校的环境教育从80年代开始,从绿化起步,经过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绿色教育三个阶段,全校师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在“十一五”期间,学校与时俱进,将环境教育提升到绿色教育的高度,提出绿色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理念。基于绿色教育思想下的“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办学理念的提出,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对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挑战的应答,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认识和实践的具体、集中和个性化体现;是传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拓展学校办学空间、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品质的需要。
因此针对我校实际,提出并承担了课题《基于绿色教育思想下学校办学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紧迫性。本课题的实施对于把“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策略,形成绿色教育思想下的管理策略、行为,促进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研究过程和活动
(一)第一阶段:2007.1-2007.6 准备阶段
1、规范课题管理,建构研究网络体系(1)健全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
为了加强组织建设,便于实施管理,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
顾问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立了“课题组成员——学校课题组——学校教导处”自下而上的三级课题研究网络。 课题成立了研究顾问组,由区教科室李红路同志担任,负责课题研究指导工作。
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童珊枝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研究和总结成果。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冷菲、陆山、戚磊等10人组成,其中课题组长由彭波担任。课题组组长彭波负责课题组的日常管理,如组织课题组研究活动、安排研究课、主持研究活动等。下设四个子课题,分别由彭波、冷菲、陆山、戚磊担任组长,负责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形成论文集、案例集和课例集等。
分级管理体系职责分明,层次清晰,使课题研究始终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同时有力地促进课题研究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优选课题组成员。
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一批教师,围绕课题不断学习研究、思考、实践,才能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顺利完成研究任务。为此,我校实行了课题组成员招聘制,鼓励教师自愿报名,参加考核,经过择优录取再加入课题组。通过优选,有高级教师7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优秀青年教师3人进入了课题研究组,这样一批素质优良、有一定事业心、研究能力较强和信息技术素养高的业务骨干进入了课题组,为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人才优势。(3)分工科学合理。
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本课题组成员分工如下:
组织课题研究,全面实施由童珊枝负责。 工作报告的撰写由彭波负责。 研究报告的撰写由冷菲负责。
教学研究、个案分析由戚磊、陈薇、周莉君负责。
资料收集整理、资源接收、课件制作、摄影、摄像等由陆山负责。 同时对参研人员确立了课题研究侧重点。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都会从中得到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的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课题实施。
(1)学习培训制度。要求教师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集中学习、教研和培训; 积极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面向全体教师进行的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培训,学习网页制作技术和各种课件的制作技术;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五个一”的活动;
积极在学校搭建的学习交流的平台——“绿色讲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积极在学校为教师构建的实践研究平台——校本教研中,开展“问题”式研修; 可以到专业教育书店或网上书店购买专业书籍。
(2)科学研究制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按照六个步骤进行: 发现问题。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准切入点,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形成团队研究课题。
组内研究分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讨论结果可以作为行动的参照。
拟定整体计划。这是对研究的宏观把握,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问题,以及自身的资源条件等因素,设计出整体的研究蓝图,并对在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有充分的准备,以便及时修改和调整计划。
设定具体方案。将整体计划分解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对每一问题设定什么样的干预策略,具体方法有哪
些?这些问题在具体方案中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
采取行动。这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对实际情况的干预;二是对干预行动的评价;三是将每一步与研究的整体计划结合起来,以对最初的宏观设计进行检查与控制,并根据研究需要修改研究计划。
评价与改进。这是研究的总结阶段。一是总体评价,即评价研究行动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二是对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评价,即反思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做。
(3)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和经验、论文、教学案例等研究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建档保存。(4)课题管理考核制度。
各个课题组完成四项工作:一是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知识;三是各课题组必须在每期至少安排一次典型课例教学研讨活动;四是及时反馈,及时提供每一条研究信息。
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完成“五个一”活动:每月一篇读书笔记或者教学反思、一篇教育教学案例或者教育故事、一篇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每学期一节研讨课、一篇论文或者研究心得等。 每学年对参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进行精神和物资上的奖励。课题组成员研究材料每学期上交,上交情况与月评挂钩,开展研究情况与考核挂钩。让教师在研究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第二阶段:2007.9-2011.3 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研究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环境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帮助教师从绿色德育、绿色教学两方面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中积累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1、丰富课题资源,创设客观条件(1)硬件资源建设
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装备了多功能多媒体教室1间,微
机室1间,建立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购买了摄像机、刻录机、数码相机等,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开展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2)软件资源建设
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图书。例如《细节决定成败》《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新一百条建议》《德行论》《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等,添置了“优质录像课”等教育光盘系列,为课题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开展课题培训,提高科研水平(1)培训模式科学
专家引领模式。我们常年聘请专家,分别对学校管理、学校德育、学校教学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指导。聆听着智慧的声音,似一股股暖流,流进了每一位老师的心田;享受着专家的讲座,犹如一道丰富的精神菜肴,供给老师们充足的精神营养。专家的讲座,不仅让红旗人感悟到了睿智的光芒,而且留给红旗人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一个行动的方向,是一份对事业的激情。 “一人学习,众人受益”模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向骨干教师倾斜,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仅2011上半年,我们共派出六批12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回校后教师或以学习汇报交流的形式或以上汇报课的形式,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案例培训模式。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 自主学习模式。学校鼓励教师自我研修,每学年学校图书室配备适当的教育理论书籍,为每个教师配备理论学习笔记本,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老师们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他们在字里行间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老师们运用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来指导、改进教学。
活动促进模式。我们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在“节节课好”、“个个班好”目标的驱动下,开展“四优”评比活动、绿色讲坛的交流活动,老师们把这些活动当做教学研究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2)培训内容丰富
加强思想教育和师德培训。“德为教之本,不德无以立校”。我们开展了“五个一”即“一场师德讨论”、“一句师德宣言”、“一次师德演讲”、“一篇师德征文”、“一次师德满意度测评”等系列主题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我们推荐教师阅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工程方案》《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的监测意见》《硚口区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绩效评价标准》以及“五大巨人”的教育思想,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活动,锤炼教育艺术。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由于我们小学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重实践轻总结等现象,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单一。所以,我们着重在研究之初,邀请专家对研究教师进行题为《如何才是科学研究》培训。从研究内容的确立、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的选择、成果的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及说明,使我们的老师在研究中态度严谨、方法科学、过程扎实、资料翔实、成果明显。
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技术的培训。我们积极为教师创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平台。教师充分利用网上有效信息服务于自己的实际教学。我们有多名教师利用“博客”,广发帖子,以网上论坛形式开展对课改精神实施中的感悟、理解讨论活动。
3、环境与基地建设
学校进行了主题明确的校园总体设计,将学校办学理念、思路物化到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中,力图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传递环境保护的思想、彰显环境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校园环境更体现出教育性和艺术性。
(1)学校将风雨操场设计为原始森林般的的绿色广场,建设成环境教育基地。
(2)教学楼各层走廊,悬挂了鸟语唐诗三百首系列和绿色环保宣传画系列作品。
(3)建设教育基地,学校投入资金,建成可再生能源教学体验馆.4、行动研究(1)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组织编写了《红旗村小学环境与生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对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评价做了具体的说明。
学校还编写了《红旗村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指南》,确定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年段目标。
2005年,学校组织编写了一至四册《环境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分别在一至四年级实施。2008年,继续编写了两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教材:《未来的能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在五、六年级实施。
(2)绿色课堂研究
绿色课堂是和谐的、主体参与的、科学有效的课堂。其核心要素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主体的主动参与、科学有效的训练。
在研究期间,我们制订了《红旗村小学绿色课堂教与学评价表》;制定了《“节节课好”教学实践活动方案》,建立了“节节课好”教学工作长效评价机制;采取“主题教研”、“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开展研究。
(3)绿色德育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提炼出绿色的德育观,融合“自然、和谐、人文、民主、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德育理念,依托环境教育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利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等,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感情。
在研究中,我们构建了绿色德育管理网络,将绿色德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构建起“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班级”层层互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管理网络。
在研究中,我们形成《红旗村小学绿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序列要求》,制定《“个个班好”绿色班级创评活动指南》《红旗村小学绿色行规序列要求》,开展“绿色行规小明星”、“绿色班级”的评选,促进学生养成绿色的行为习惯。
(4)绿色管理
在研究中,我们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学习激励机制,编写了十万字的《绿之行——红旗村小学教师校园生活指南》。其次,我们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建立深度参与、深度反思的干部学习研究制度;建立教师阅读交流制度;建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第三阶段:2011.3-2011.10 总结提炼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全面收集整理资料,编印课题研究文集,装订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和成果资料,物化课题研究成果:论文集、案例集、反思集、叙事集、课例集等成果;撰写学校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分析,填写结题申报表,申请结题,接受课题组评审。
三、课题结论、主要观点
1.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一个典型的范例,开发校本课程《环境与生活》打造办学特色,并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与德育等领域
2.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在“十一五”前期,学校环境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活动,而是作为校本课程纳入了规范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
环境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初步形成了环境教育特色。
进入“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环境教育提升到绿色教育的高度,提出“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理念,并力图形成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办学策略——即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课堂、绿色体艺、绿色校园环境等。这对进一步打造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取得的成果及出版、发表、转载、采用、应用等情况 学校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初步构建出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环境的绿色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得到稳步推进。学生快乐成长,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科研课题支撑,提升特色品位。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并注重用科研指导日常工作。通过课题研究,学校绿色教育模式初步构建,环境教育特色鲜明,得到了社会、家长的认可,学校发展态势良好。
我们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区教育局绩效管理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区政府最佳文明单位、区先进党支部、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区五好班子、区教育教学绩效管理先进单位、区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区校本培训先进单位、区继续教育先进单位、区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等。
在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学校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4月,学校作为小学唯一的代表,在桥口区德育工作大会上做《构建绿色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经验交流。2006年11月,区教育局在学校召开绿色德育现场会,省市教育局领导及兄弟学校领导对学校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9年4月,区传统教育文化周启动仪式在学校举行,学校代表桥口区进行了活动展示。2010年3月,学校高水平通过武汉市特色学校评估,成为武汉市第二批特色学校。2010年6月,在全区大会上作《用环境教育扮靓绿色教育的底色》的经验交流。2010月11月,武汉市教育督导室在学校召开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现场会。2011年4月,武汉市市人
大代表到学校调研特色学校建设。2011月7 月,在全区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会上作《质量监测的价值引领与多样性初探》的经验交流。学校环境教育影响力逐步扩大,已经于2011年6月申报参加国际生态学校评比。
2、全面育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通过四年的课题研究,我们的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普遍提高,特别是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形成了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
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逐年提高。近年来,学生各学科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率100%。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市楚才作文竞赛、市走进数学王国等竞赛,共有70余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学生身体心理素质逐年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逐年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100%,学生近视率控制在 14.7%以下。
学生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活动竞赛,获奖达582人次。2008年,在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中,有3名同学获得三等奖。9名学生参加湖北省无线电制作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55名学生参加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2009年,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共有10人获一、二等奖,并获赠价值十五万元的太阳能发电站一套。2007、2008连续两年参加武汉市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均获得二等奖。学生参加各类体育艺术比赛,硕果累累。在市区艺术小人才竞赛中,有59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科幻画等美术竞赛,共有87人次获一、二、三等奖,连年被评为市区科幻画团体竞赛一等奖。参加区级合唱比赛获得一等奖,参加区级自编操比赛获一等奖,参加区级鼓号队比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区级特色队比赛获得三等奖,参加区级运动会,取得了B组团体总分第五名的成绩。
综上所述,2006年,全校728名学生,有151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成绩,占全校人数的20.7%;2007年,全校744名学生,有242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成绩,占全校人数的32.5%;2008年,全校774名学生,有197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成绩,占全校人数的25.5%。近年来,特长生比率均远远超过教育局下达的目标,达到20%以上,并且学生参加竞赛的层次、规格越来越高,获奖级别也越来越高。
3、学习研究,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能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好评。近年来,42人次被评为市区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二年组、五年组被评为区师德建设先进年组和个个班好先进年组。
教师加强学习、注重研究、注重反思,专业能力提高较快。教师中出现了一大批课改先进个人,如俞琼老师被评为区节节课好先进个人,陶莉老师被评为区作业管理先进个人,冷菲老师获被评为区节节课好模范教师、区专项技术能手。近年来 40多人次的教师在在市区上公开课、研究课,在市区优质课比赛中获奖。教师撰写论文,2006年,1人获市级以上奖励;2007年,11人获市级奖励,4人获全国奖励;2008年,共有16人获全国奖励,获奖人数和级别逐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