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院2006年度工作总结
研究生院2006年度工作总结
在校领导和学校各院系、各职能处室的关心和支持下,研究生院圆满完成了2006年目标任务书中的各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对我校试办研究生院的转正评估,本年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研究生院转正评估工作
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组织,精心筹划,做好研究生院转正评估自评报告的撰写和多媒体汇报工作,顺利完成国家对我校试办研究生院的转正评估工作任务。
2.“211工程”建设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完成我校“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研究和2005年“211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及时上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一五”“211工程”建设方案建议》和《2005年“211工程”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为争取国家重点支持奠定基础。
3.编制规划
以试办研究生院转正评估为契机,全面回顾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总结经验教训,科学谋划未来,制定完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
4.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完成我校2005年27项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西部农科类高校研究生创新基地”项目的季度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组织实施2006年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西部农林高校博士生访学研究基地”项目,接受来自西部6所高校、9个学科专业的11名在读博士生来校作访学研究;完成教育部2007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西部农林高校生命科学类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项目的申报工作。
5.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
组织专家,完成21个新增博士点、27个新增硕士点、49个新批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完成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完成9个农业推广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6.研究生招生与学位授予
完成2006年招生计划,全年招收录取各类研究生2186名。其中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25名(统考生1497名、单考生16名、援藏计划9名、少数民族骨干计划3名),博士研究生289名(统考145人,选拔提前攻博144人),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372名(农业推广223人,兽医11人,工程硕士47人,高校教师65人,风景园林26人)。
经过一月份和六月份的两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核,共授予145名研究生博士学位、授予714名学历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34名同等学力硕士学位,同意授予189名硕士专业学位(12名中职教师硕士学位、173名农业推广硕士学位、3名兽医硕士学位、1名工程硕士学位)。
7.制度建设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新制定“硕士学位授予校院两级管理”、“研究生复试录取”、“选拔培养硕博连读生”、“选聘副高职称人员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等有关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18个,并即将汇编成册。8.学风建设及素质教育
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3月26日,组织40名研究生赴陕西秦岭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实践活动;7月7日-13日联合全国主要农业大学共100多名博士生赴延安地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0月20日组织博士生参加北京林业大学承办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大型学术报告会28场。为鼓励研究生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组织6名专家开展了“英文科技论文规范化写作”系列专题讲座,促使我校导师和研究生踊跃向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科技论文。
加强学风与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各学院分别进行了学术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弘扬我校严谨求实的校风学风,提高研究生新生学术道德素质,杜绝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等不良现象发生。博士生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双盲”、硕士学位论文实行抽查“双盲”评审制度,确保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合理性,端正了研究生的学术风气。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育人环境,5月14日我校研究生会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会举行“研究生社团工作经验交流会”; 11月28日,举行了题为“创新性国家与创新性人才”英语演讲比赛;12月13日,举行了题为“博学明理 求实创新”演讲赛;全年举行研究生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越野比赛活动20多场次。
2005-2006年度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共评选出先进班集体 9个,优秀研究生193人,优秀研究生干部96人,优秀论文奖22人,科研成果奖2人,英语学习奖15人,文体活动奖5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3人。
9.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评选并推荐我校4篇(龚道枝、高克祥、戴武、杨学义)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经陕西省评选,杨学义和龚道枝2篇博士学位论文被推 荐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10.导师遴选及培训
在“关于做好2006年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指导下,经个人申请、资格审查、学院推荐、校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学科组答辩评审以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核等程序,遴选出28位博士生指导教师,59位硕士生指导教师,11位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
组织2005年新当选各类研究生指导教师(98人),系统学习有关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规定、研究生创新培养、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等;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一次关于研究生创新培养为主题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报告会,参加会议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达180多人。
二、重要改革进展
1.全面推进硕士学位授予校院两级管理工作
稳步推进硕士学位授予“校院两级管理”工作。制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校院两级管理的暂行规定》,2006年上半年起,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开始推行校院两级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抽查盲审,研究生毕业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和质量监控。
2.英语分级教学改革
为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改善教学效果,从2006级硕士研究生开始进行英语分级教学的改革探索。在研究生入学后组织分级考试,根据研究生英语水平,按照A、B两级教学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
3.改革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
根据教学[2006]4号“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办研发[2006]15号)及“关于做好2006年硕 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通知”办(研)发[2006]16号文件,提出了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改革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4.开展硕博连读试点工作
为了改善博士研究生生源结构,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暂行办法》(校研发[2006]318号),开始启动实施硕博连读试点工作。
5.尝试破格从具有副高职称的青年学术骨干中选聘博士生导师 制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聘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暂行办法》,开始尝试实行打破博导任职限制,从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或副研究员中选聘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
6.在部分学院探索学科建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水建学院、生命学院、资环学院和林学院的指导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在学研究生进行调研,对学科建设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思路。
三、内部管理
积极贯彻落实党委安排布置的“省级文明校园”、“法制教育宣传”等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坚持每月召开学习会议,坚持正常民主生活会制度。强化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勤政、规范、高效”的工作作风。加强安全、稳定方面的学习和教育,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重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工作,加强研究生教育信息软件管理和数据库建设,按时完成统计任务。按要求完成档案立卷归档工作。落实纪委各项工作任务,全年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加强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全年集中组织全体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综合业务培训会议1次,专项业务培训会议8场次,确保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高效有序顺利地推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教育的校院两级管理的体制和模式有待进一步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方面得到落实和完善。各学位分委员会已经建立,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已经下放。但相应各分委员会秘书处的岗位与职责没有明确,运行经费没有配套解决,对二级管理效率有一定影响。
2.全校经费大包干政策下,研究生课程运行费与实验经费的划拨需要进一步明确。经费概念模糊,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学与实验的正常运行与管理。
3.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急需引进或开发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和水平。
4.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待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正常经费预算支持。
5.初试科目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都有待进一步深入。
6.学科建设需要实体性管理责任制,具体工作(如评估、申报、规划等)需要专人负责、专人落实。学科建设的协调力度不够 ;学科建设缺乏校内考核奖惩机制;国家重点学科数偏少,新兴学科建设力度不够;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7.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与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法制意识不强。
五、2007年工作计划要点
1.加大加快做好从研究生中选派出国攻读学位或联合培养工作。2.完成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评估审核工作。
3.遴选我校重点学科,下大力气做好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4.组织实施“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
5.组织第十一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6.继续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7.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与考核工作。
8.制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管理办法》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办法》。
9.做好招生宣传,扩大影响,不断提高招收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0.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1.深化学位授予校院二级管理工作改革。
12.做好博士学位论文校内抽查评审与质量分析工作。13.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14.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15.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16.举办全校性研究生学术报告活动。
17.加强研究生和研究生管理队伍的素质教育与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和谐的育人环境。
18.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研究生院工作总结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003工作总结及2004年工作要点
一、2003年工作总结 2003年是深圳研究生院发展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走上正规化办学道路的第一年。根据建院三步走的发展建设战略以及工作计划,2003年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初期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初步建立学科体系,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供一个初步的平台。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院师生员工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非典,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颇具显示度的成果。使学院的发展全面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校园;我们有了初具规模的学生队伍和教师队伍;我们有了精干的管理队伍;我们有了全新的办学理念,探索并实践了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我们有了初步完整的管理体系;我们经受了办学初期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严峻考验;我们满怀信心开始迈上了正规化办学的道路。1.学生培养喜获丰收 我们继续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且严格按照学校的培养标准和规格,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中期检查。在此基础上本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强化了责任教师的作用,加强了中后期学生的指导,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同企业副导师的合作指导。在论文撰写和答辩等重大环节上,全院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把论文质量关,确保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学风在深圳研究生院发扬光大。在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两位前校领导,两位院士,两位长江学者和一批校本部的知名教授参加,严格按照学校的标准认真把好最后一关。学生们的论文工作内容、实践能力、对课题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深度与广度以及答辩表现等受到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27名第一批参加答辩的2001级同学顺利通过了答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这标志着我们所探索的新的培养模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这是我们在深圳办学的最大的成果之一。在学生工作方面克服了人员缺乏等困难,针对学生刚到学院以及现有办学条件以及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学生来深初期的思想波动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并负责任地解决好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稳定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共同建设新校园的主人翁责任感。组建了学生党支部和02级学生会分会。同时针对2001级就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主动联系有关企业,开辟信息及对接渠道,主动为同学做好服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师资队伍发展壮大 2003年是我们师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的一年,我们本着做好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在校学生规模,适时地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内外招聘了一批教师。他们当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超过半数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一年以上国外工作经历。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他们的到来全面促进了学院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学生培养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的发展。3.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以几个合作项目和大型活动为重点在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克服了非典影响,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院在建院初期就明确意识到通过国际化来整合世界上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同日本、美国和英国著名大学合作,创建了“创业工程学”专业,并且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国际论坛、一次国际视频会议。邀请国际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前来讲学交流,赴日本讲学,扩大了我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创建了“深圳创业工程研究会”和“高科技创业与管理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带动了国内创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为推进深圳营造创业家乐园的大环境做出了贡献。通过与美国大学与公司以及著名软件专家合作,创建深圳国际软件学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完成前期的调研与论证工作。正在准备进入申报程序。此项目对引进国外软件教育体系和先进的软件研发技术与管理,培育我国高级软件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同英国Warwick大学合作成立“国际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珠江三角洲国际制造基地的特点,我们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筹备成立“国际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从而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转移、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把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强国做出贡献。通过到英国、日本访问讲学,接待各国大学来访等活动同国外一批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聘请了多位国外知名教育界人士作为院长顾问,借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一批联合培养学生项目有的已经顺利进行,有的正在积极推进落实。4.管理体系基本建成 我们首先确立了全员聘任制的用人机制,对于教师还确定了聘任考核与永久职位这一国外成功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了教师聘任与考核条例。规划并准备调整管理机构设置。新的管理机构设置为:学院下设学生培养处、科技发展处、资源管理处、院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国际合作办公室。学院的管理机构设置扁平化,各学科群的研究中心与研究所只负责学术,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各处室直接对全院师生实施高效的服务。确定将来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比例为3000:300:30。管理人员实行一专多能。一般性行政事务岗位采用人才派遣方式或人才代理方式聘用,尽量压缩不必要的行政人员编制。2003年我们建立健全了大量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使得学院日常工作有序进行,办事有章可循。在工作极端繁忙的情况下,学院管理人员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对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国际视频会议、国际论坛、新生入学仪式、新校园启用仪式等大型活动展示了学院师生员工的才能,也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管理好学院。5.校园建设初步建成 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及设计、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校园已经初步建成。除部分内部工程及运动场、围墙等施工尚需继续推进而外,已经初步具备了办学的基本条件。我们与9月8日正式进驻新校园;9月16日召开了2002级开学仪式;10月12日举行了新校园启用仪式。后勤实行了社会化管理。各项服务正逐步走向正轨。一个良好的办学条件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之中。6.学科建设开始实施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首先启动了研究生培养基础平台的建设,市政府的有关资金已经到位,设备采购已经开始进行。各研究所、研究中心的建设随着教师的逐步到位,也开始了实质性的建设过程。随着实验室大楼建设的进展,为各学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为了合理使用资源,同时根据各学科的长远发展和近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实验室面积的分期启用的管理办法,从而保证并促进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实验室的计算机及办公家具已经采购到位并投入使用。为已经进入新校园的师生装备了基本的工作空间。7.科研工作初战告捷 科研工作对于研究型大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也是研究生教学和全院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支柱。在学院刚刚建立,学科、教师和实验室条件尚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我们仍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开门红的好成绩。我们在各个科研经费渠道都有斩获,特别是我们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重点实验室、市科技攻关、省重点攻关、国防基础预言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方面所申报的课题均有教师获得了资助。打开了一个较好的局面。2003年科研经费到款额接近700万元。在科研管理方面出台了科研经费及实验室管理等规章制度。为今后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是我们全院师生的同心同德奋斗进取的结果,也是深圳市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所分不开的。也是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也是我们在正确的办学思路和理念,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探索新的办学道路的结果。由于我们还处于成长阶段,整体上还缺乏经验,体系尚不够健全、健壮,因此也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职责尚不够分明,部门相互间的协调还不够顺畅,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等。这些都是今年要重点改进的。
二、2004年工作要点 根据理事会确定的建院发展战略,今明两年是建院的第三个阶段即“深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内涵建设,其中包括建设好以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分室为核心的学科实验室,壮大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初具特色的学科布局。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化办学格局。在科研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局面。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在校生和教师达到计划规模,形成完整并较为完善的教学与科研体系,建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先进高效的管理体系。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深化内涵,注重水平,初步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学科方向。今明两年是建院发展战略的最关键的两年,也是攻坚的两年。2004年的主题是“学科建设年”,重点抓好个研究中心、研究所的建设,特别是做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分室的论证和启动工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工作。以学科建设带动并促进全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2004年的几项关键工作如下: 1.学科建设 全面启动并抓好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分室的论证与建设工作。以此项工作全面推动各学科研究中心、所的建设。院里组织好学术行政两套体系,抓好顶层设计和学科布局,全面论证与启动实施工作。此项工作关系到学院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要倾全院之力做好,还要充分依靠校本部各学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大力气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是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科规划,落实好引进工作,同时要为他们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尽快发挥作用。要大力推进博士后的引进工作,从而带动我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各学科都要重视并落实好博士后的工作条件。并发挥好他们在各方面工作中的作用。2.教学工作 为实现从2005年起,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全过程都在深圳完成的目标,我们必须加快教学体系的建设步伐。首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组织专门队伍,借鉴国外经验,听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同时和清华、北大协调在课程建设特别是基础课建设方面实现学分互认,教学资源共享。基本设想是:加强基础教学,拓宽知识结构,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设置课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计算机编程语言,DSP、单片机等)采取少上课多实践的方式。避免设立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课程。尽量选用国外优秀原文教材。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编制教学计划,安排授课教师。没有正式讲课经历的教师要通过专门的业务培训,过好教学关。加强培养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发扬光大我校的学风与传统,严把教学质量关。继续加强对毕业生论文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严把质量关,使2001级同学都能以高质量的论文与出色的答辩表现获得硕士学位。利用学位授予仪式,营造神圣的学术氛围,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召开大型座谈会、研讨会,认真总结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认真总结经验与不足,并制定出完整的与新的培养模式相对应的培养规范文件,使这种模式更加完善,并形成新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一些政策,鼓励教师尽快吸收一些博士生来深圳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发挥好他们承上启下的作用,带动我们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要根据我们学院的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有效地发挥教师和管理人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真正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在招生与分配工作方面打开新的局面。要加大力度主动到一些教育发达,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秀学生来源,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要拓展就业渠道,尽可能使我们的学生找到好的工作。这是我们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有利于吸引更多好生源。3.科研工作 随着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深入,科研的基本条件建设到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科研工作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要积极组织引导好国家计划项目的申报,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国防科研,争取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取得突破。教师要主动走出实验室,去了解企业对未来科技的需求和发展要求,同企业相结合,把培养人和科研相结合。争取能在外协项目方面取得重大进展。4.国际合作 继续抓好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实工作,争取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在深圳大学城实体办学工作有突破性进展。今年国际交流的重点是建立同北美著名大学的国际合作关系。继续寻求一些好的合作项目,扩大教师间的实质性国际交流。抓好同Warwick大学合作成立国际制造技术中心的工作,做好内部组织与规划工作,争取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中心成立挂牌。为促进双赢战略,还要积极落实好IGDS、IMDS以及“2+2”等合作培训项目。5.校企合作 我院要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牢牢在深圳及珠江三角洲扎根,汲取营养,开花结果。因此采取一种更有效的形式加强同企业的全面合作非常重要。今年的校企合作重点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起紧密合作的网络与联盟,在人才培养、研究发展、教育培训、学生就业、技术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合作。我们将以更好的全方位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联盟,同时我们也要筛选、审核一些与我们合作企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资质,为一些具备资质的企业授牌。定期通报信息,要有一次以上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我院全面工作的深入开展。6.深化管理 创建一流大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而体制和机制的具体体现是管理规章制度等文件。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文件体系,做到办事有章可循,工作紧张有序。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宏观上要把握发展机遇,创造条件快速发展;微观上要精细严密,准确到位,快捷高效,为学院的发展服务,让教师和学生满意。充分体现出哈工大的水平与境界。做好机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的职能,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明确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建立起完整高效严谨的工作流程,强化服务意识和必要的服务承诺制。要做好在岗位培训工作,从制度上保证每人每年不少于40个小时的培训。全面提到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的政府部门办事流程与政策法规,掌握个人分管业务的全部管理文件精神。真正做到终生学习,训练有素,跟上学院及社会发展的步伐。7.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有了一个秀美的校园,在好的硬件条件基础上,积极营造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显得格外重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精髓,也是一个大学的灵魂。知名大学的优秀校园文化是几代人努力营造的结果。我们不仅要继承哈工大的校园文化,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营造好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独特的优秀校园文化。通过学术活动,论文答辩,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营造出神圣学术殿堂的氛围。通过秀美校园的建设与维护,创造一个提倡并维护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环境。通过宣传报道工作扩大我院在全社会的影响,弘扬正气。通过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提高大家的自豪感与集体荣誉感,提高大家的文化品位。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共同为校园文化的营造添砖加瓦。提倡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得合力。
三、结语 2003年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创办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的办学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现在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必须用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意识,改革的头脑,创业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神圣的使命。只要我们坚持学校和市政府为我们制定的一流的办学目标不动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实事,在新的体制机制下继续团结奋斗,就一定能不断取得进展,并最终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和理想。二OO四年元月
第三篇:研究生院工作总结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3工作总结及2004年工作要点
一、2003年工作总结2003年是深圳研究生院发展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走上正规化办学道路的第一年。根据建院三步走的发展建设战略以及工作计划,2003年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初期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初步建立学科体系,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提供一个初步的平台。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院师生员工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非典,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颇具显示度的成果。使学院的发展全面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校园;我们有了初具规模的学生队伍和教师队伍;我们有了精干的管理队伍;我们有了全新的办学理念,探索并实践了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我们有了初步完整的管理体系;我们经受了办学初期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严峻考验;我们满怀信心开始迈上了正规化办学的道路。1.学生培养喜获丰收我们继续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且严格按照学校的培养标准和规格,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中期检查。在此基础上本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强化了责任教师的作用,加强了中后期学生的指导,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同企业副导师的合作指导。在论文撰写和答辩等重大环节上,全院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把论文质量关,确保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学风在深圳研究生院发扬光大。在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两位前校领导,两位院士,两位长江学者和一批校本部的知名教授参加,严格按照学校的标准认真把好最后一关。学生们的论文工作内容、实践能力、对课题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深度与广度以及答辩表现等受到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27名第一批参加答辩的2001级同学顺利通过了答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这标志着我们所探索的新的培养模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这是我们在深圳办学的最大的成果之一。在学生工作方面克服了人员缺乏等困难,针对学生刚到学院以及现有办学条件以及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学生来深初期的思想波动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并负责任地解决好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稳定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共同建设新校园的主人翁责任感。组建了学生党支部和02级学生会分会。同时针对2001级就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主动联系有关企业,开辟信息及对接渠道,主动为同学做好服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师资队伍发展壮大2003年是我们师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的一年,我们本着做好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在校学生规模,适时地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内外招聘了一批教师。他们当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超过半数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一年以上国外工作经历。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他们的到来全面促进了学院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学生培养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的发展。3.国际合作成效显著以几个合作项目和大型活动为重点在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克服了非典影响,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院在建院初期就明确意识到通过国际化来整合世界上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同日本、美国和英国著名大学合作,创建了“创业工程学”专业,并且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国际论坛、一次国际视频会议。邀请国际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前来讲学交流,赴日本讲学,扩大了我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创建了“深圳创业工程研究会”和“高科技创业与管理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带动了国内创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为推进深圳营造创业家乐园的大环境做出了贡献。通过与美国大学与公司以及著名软件专家合作,创建深圳国际软件学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完成前期的调研与论证工作。正在准备进入申报程序。此项目对引进国外软件教育体系和先进的软件研发技术与管理,培育我国高级软件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同英国Warwick大学合作成立“国际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珠江三角洲国际制造基地的特点,我们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筹备成立“国际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从而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转移、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把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强国做出贡献。通过到英国、日本访问讲学,接待各国大学来访等活动同国外一批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聘请了多位国外知名教育界人士作为院长顾问,借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一批联合培养学生项目有的已经顺利进行,有的正在积极推进落实。4.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我们首先确立了全员聘任制的用人机制,对于教师还确定了聘任考核与永久职位这一国外成功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了教师聘任与考核条例。规划并准备调整管理机构设置。新的管理机构设置为:学院下设学生培养处、科技发展处、资源管理处、院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国际合作办公室。学院的管理机构设置扁平化,各学科
第四篇:研究生院工作总结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003工作总结及2004年工作要点
一、2003年工作总结
2003年是深圳研究生院发展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走上正规化办学道路的第一年。根据建院三步走的发展建设战略以及工作计划,2003年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初期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初步建立学科体系,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供一个初步的平台。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院师生员工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非典,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颇具显示度的成果。使学院的发展全面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校园;我们有了初具规模的学生队伍和教师队伍;我们有了精干的管理队伍;我们有了全新的办学理念,探索并实践了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我们有了初步完整的管理体系;我们经受了办学初期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严峻考验;我们满怀信心开始迈上了正规化办学的道路。
1.学生培养喜获丰收
我们继续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且严格按照学校的培养标准和规格,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中期检查。在此基础上本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强化了责任教师的作用,加强了中后期学生的指导,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同企业副导师的合作指导。在论文撰写和答辩等重大环节上,全院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把论文质量关,确保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学风在深圳研究生院发扬光大。
在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两位前校领导,两位院士,两位长江学者和一批校本部的知名教授参加,严格按照学校的标准认真把好最后一关。学生们的论文工作内容、实践能力、对课题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深度与广度以及答辩表现等受到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27名第一批参加答辩的2001级同学顺利通过了答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这标志着我们所探索的新的培养模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这是我们在深圳办学的最大的成果之一。
在学生工作方面克服了人员缺乏等困难,针对学生刚到学院以及现有办学条件以及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学生来深初期的思想波动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并负责任地解决好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稳定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共同建设新校园的主人翁责任感。组建了学生党支部和02级学生会分会。同时针对2001级就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主动联系有关企业,开辟信息及对接渠道,主动为同学做好服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师资队伍发展壮大
2003年是我们师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的一年,我们本着做好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在校学生规模,适时地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内外招聘了一批教师。他们当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超过半数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一年以上国外工作经历。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他们的到来全面促进了学院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学生培养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3.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以几个合作项目和大型活动为重点在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克服了非典影响,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院在建院初期就明确意识到通过国际化来整合世界上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同日本、美国和英国著名大学合作,创建了“创业工程学”专业,并且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国际论坛、一次国际视频会议。邀请国际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前来讲学交流,赴日本讲学,扩大了我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创建了“深圳创业工程研究会”和“高科技创业与管理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带动了国内创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为推进深圳营造创业家乐园的大环境做出了贡献。
通过与美国大学与公司以及著名软件专家合作,创建深圳国际软件学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完成前期的调研与论证工作。正在准备进入申报程序。此项目对引进国外软件教育体系和先进的软件研发技术与管理,培育我国高级软件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英国Warwick大学合作成立“国际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珠江三角洲国际制造基地的特点,我们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筹备成立“国际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从而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转移、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把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强国做出贡献。
通过到英国、日本访问讲学,接待各国大学来访等活动同国外一批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聘请了多位国外知名教育界人士作为院长顾问,借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一批联合培养学生项目有的已经顺利进行,有的正在积极推进落实。
4.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我们首先确立了全员聘任制的用人机制,对于教师还确定了聘任考核与永久职位这一国外成功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了教师聘任与考核条例。规划并准备调整管理机构设置。新的管理机构设置为:学院下设学生培养处、科技发展处、资源管理处、院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国际合作办公室。
学院的管理机构设置扁平化,各学科群的研究中心与研究所只负责学术,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各处室直接对全院师生实施高效的服务。确定将来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比例为3000:300:30。管理人员实行一专多能。一般性行政事务岗位采用人才派遣方式或人才代理方式聘用,尽量压缩不必要的行政人员编制。
2003年我们建立健全了大量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使得学院日常工作有序进行,办事有章可循。在工作极端繁忙的情况下,学院管理人员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对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国际视频会议、国
相对应的培养规范文件,使这种模式更加完善,并形成新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
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一些政策,鼓励教师尽快吸收一些博士生来深圳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发挥好他们承上启下的作用,带动我们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
要根据我们学院的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有效地发挥教师和管理人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真正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在招生与分配工作方面打开新的局面。要加大力度主动到一些教育发达,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秀学生来源,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要拓展就业渠道,尽可能使我们的学生找到好的工作。这是我们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有利于吸引更多好生源。
3.科研工作
随着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深入,科研的基本条件建设到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科研工作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要积极组织引导好国家计划项目的申报,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国防科研,争取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取得突破。
教师要主动走出实验室,去了解企业对未来科技的需求和发展要求,同企业相结合,把培养人和科研相结合。争取能在外协项目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4.国际合作
继续抓好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实工作,争取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在深圳大学城实体办学工作有突破性进展。今年国际交流的重点是建立同北美著名大学的国际合作关系。继续寻求一些好的合作项目,扩大教师间的实质性国际交流。
抓好同Warwick大学合作成立国际制造技术中心的工作,做好内部组织与规划工作,争取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中心成立挂牌。为促进双赢战略,还要积极落实好IGDS、IMDS以及“2+2”等合作培训项目。
5.校企合作
我院要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牢牢在深圳及珠江三角洲扎根,汲取营养,开花结果。因此采取一种更有效的形式加强同企业的全面合作非常重要。
今年的校企合作重点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起紧密合作的网络与联盟,在人才培养、研究发展、教育培训、学生就业、技术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合作。我们将以更好的全方位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联盟,同时我们也要筛癣审核一些与我们合作企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资质,为一些具备资质的企业授牌。定期通报信息,要有一次以上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我院全面工作的深入开展。
6.深化管理
创建一流大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而体制和机制的具体体现是管理规章制度等文件。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文件体系,做到办事有章可循,工作紧张有序。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宏观上要把握发展机遇,创造条件快速发展;微观上要精细严密,准确到位,快捷高效,为学院的发展服务,让教师和学生满意。充分体现出哈工大的水平与境界。
做好机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的职能,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明确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建立起完整高效严谨的工作流程,强化服务意识和必要的服务承诺制。
要做好在岗位培训工作,从制度上保证每人每年不少于40个小时的培训。全面提到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的政府部门办事流程与政策法规,掌握个人分管业务的全部管理文件精神。真正做到终生学习,训练有素,跟上学院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7.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有了一个秀美的校园,在好的硬件条件基础上,积极营造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显得格外重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精髓,也是一个大学的灵魂。知名大学的优秀校园文化是几代人努力营造的结果。我们不仅要继承哈工大的校园文化,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营造好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独特的优秀校园文化。
通过学术活动,论文答辩,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营造出神圣学术殿堂的氛围。通过秀美校园的建设与维护,创造一个提倡并维护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环境。通过宣传报道工作扩大我院在全社会的影响,弘扬正气。
通过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提高大家的自豪感与集体荣誉感,提高大家的文化品位。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共同为校园文化的营造添砖加瓦。提倡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得合力。
三、结语
2003年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然而创办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的办学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现在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必须用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意识,改革的头脑,创业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神圣的使命。只要我们坚持学校和市政府为我们制定的一流的办学目标不动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实事,在新的体制机制下继续团结奋斗,就一定能不断取得进展,并最终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和理想。
二OO四年元月
第五篇:研究生院2013年工作总结
研究生院2013年工作总结
第一部分 2013年的工作目标
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学校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学校“内涵建设年”为契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保障监督体系与奖助体系,继续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努力开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
第二部分 工作举措与成效
一、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1.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为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各培养单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确立了化学学院等1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我校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根据本单位学科特点制定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对2013年拟获硕博连读和直博生资格的研究生,首次进行了外语能力测试并采用外语上机考试方式,考核通过并最终定硕博连读研究生468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87人,获得直博生资格的研究生将获国家奖学金。
2.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努力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完成了“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验收工作,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车辆工程领域)三个单位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组织了“吉林省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成为吉林省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完成了“吉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验收工作。2011年我校确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和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领域等六个专业学位种类(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部顺利通过项目验收。为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全校已建设72个研究生实践基地。
3.加强课程建设
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
继续实施了“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吉林大学研究生海外优质课程引进计划”和“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教材出版资助计划”。对2011年确立的“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课程建设共完成课程课件214门,授课视频36部,组建教学团队34个,出版教材13部,教改论文83篇;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对英国专家Susan Fernie讲授的《人力资源管理》等15门引进的海外课程进行了资助;对通信工程学院赵晓晖教授主编的《现代信号处理》等11部高质量研究生教材的出版进行了资助。
4.继续实施研究生创新激励计划
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鼓励研究生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导师和团队指导下开展研究。为支持研究生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完成高水平研究,继续实施“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计划”,经各培养单位推荐,专家组审核,2013年共有7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入选该计划,此项工作对鼓励博士生潜心科研、勇于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继续实施了“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交叉学科科研资助计划”等资助计划。资助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81篇,EI论文71篇,CSSCI论文62篇,核心期刊论文43篇,会议论文56篇,发明专利61项,其他期刊论文6篇,研究报告7篇和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2013年,我校有27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选为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选为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5.调整博士学位申请者(学术学位)学术成果要求
根据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比照与我校处于同一水平的其它高校的博士学位申请成果要求,并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论文发表的周期等客观条件,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我校博士学位申请者的学术成果要求进行了调整和提高。新的成果要求从2013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希望通过该项措施,进一步促进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校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完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 1.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
起草了《关于加强吉林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的若干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考核流程,明确考核要求;
2.强化质量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完善博士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发司[2012]208号)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完成了我校2014年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生招生基准规模测算工作。
3.加强学位授权点的评估和管理
根据2011年对1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校内自评估和2012年我校43个一级学科参加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完成了《吉林大学学科自评估分析报告》和《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吉林大学参评学科分析报告》(上、下册)。报告以翔实的统计数据,从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对我校相关学科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并通过与相关院校的对比,明晰了我校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求达到以评促建和明确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目的。报告已向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进行了汇报,并分发到全校各有关管理部门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4.建立学位论文质量跟踪评估制度
建立了对已授予学位的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跟踪评估的制度。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对我校2012学获得学位的200篇博士学位论文和380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审。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加强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外部监督体系的构建、客观地反映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初步完成《吉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修订
初步完成了《吉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的修订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换届改选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待学校审议通过后,将按照新修订的《吉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完成学位评定委员会换届工作,成立吉林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
三、完善奖助体系
1.调整建立新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根据财教〔2013〕19号文件精神,按照强化奖助学金的激励和资助作用,发挥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的原则,初步研究制定了我校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实施办法。
2.建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组织机制
为发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激励作用,逐步加大对优秀学科和优秀生源的支持和吸引力度,制定和完善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机制,制定了《吉林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办法》,成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按照公正和透明的原则,顺利完成了2012和2013年研究生基本奖学金的评定工作,两个共评选出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539人,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914人。
3.加强对研究生“三助”岗位的管理
进一步细化“助管”和“助教”岗位的设置要求,提高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围绕本科教学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以及领导力的提升三个方面,开展了“助教”和“助管”岗位人员岗位认知培训,以增强工作能力。2013-2014学年聘任助教81人、助管221人、助研16044 人。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完成2014年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查工作
在本的审查工作中,对“免审”导师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加强了学校的审查力度。经审查,共有959名校内导师获得了2014年招生资格。
2.完成2013年博士生指导教师选聘工作
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查推荐,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审查及各学科、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审,经吉林大学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新选聘博士生指导教师51人;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查推荐,校直聘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小组审核通过,选聘博士生指导教师24人。
3.支持导师参加学术交流和访学
2013年选聘6位博士生导师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学术交流和访学计划,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短期交流访学。
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1.圆满完成“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计划 2013年圆满完成了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派出计划,我校共有107人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录取,其中联合培养62人,攻读学位45人,鉴于我校近年来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工作表现突出,国家留学基金委已经将我校2014年博士生出国联合培养的名额由60名提高到113名。
2.继续实施“资助研究生赴国(境)外学术交流活动计划”。本资助博士研究生到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5人,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2人。2013年选拔了25名优秀研究生参加德国耶拿大学暑期班,组织19名研究生参加寒假赴美国文化交流项目,组织15名优秀研究生参加赴韩国短期学术文化交流与培训。
六、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
1.修订《吉林大学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办法》 按照教育部令第34号文件的要求,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依法治校的理念和程序,在广泛征求校内研究生培养单位及师生意见的基础上,颁布实施《吉林大学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行为处理办法》(校发〔2013〕229号)。为处理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行为提供了依据,体现了学校严厉惩处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决心,对我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进行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
把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覆盖全校师生。2013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5场面向全体新入学研究生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聘请宣讲专家13人次,累计7500余名研究生听取宣讲报告。发放《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参考大纲》和《研究生学风教育宣传手册》各7600余册。
3.加强学风监察工作,严厉惩治违反学术规范行为
加强对研究生学风问题的监督与防范。利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共检测学位论文10345篇次,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遵守学术规范情况的审查提供了辅助性的检测工具及审查依据。
报告会、“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做一名合格的博士生”主题报告会,增强研究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毕业季”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和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增强研究生的爱校和荣校意识。开展“塑造诚信品质、建设节约校园”主题教育,发出考试诚信倡议,增强研究生的诚信意识和节约意识。
5.继续开展学术交流奖励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举办了第27届研究生“精英杯”学术成果大奖赛,评选出优秀成果1496项。举办了第六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评出优秀论文325篇。在论坛期间,通过举办跨校区学术和文化交流,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开展2013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共有来自31家培养单位的200支团队申报,最终89个项目获得资助。在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总结评比中,64个项目通过评审,其中 14个项目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被评选为一等奖,15个项目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被评选为二等奖。
八、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各环节工作流程。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特点,在保密工作、考务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在学管理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及工作流程,确保报名、复试、录取和入学管理各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组织完成了软件工程硕士和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的考试录取工作和其他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复试录取工作,完成了2013兽医博士报名、考试及录取工作,共录取22人。
九、认真做好学科对口支援工作
认真开展新疆医科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按照“质量工程”任务计划,接收新疆医科大学2名管理干部、8名教师到我校进行挂职锻炼、进修学习;申报并开展了两校定向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工作,招收3名新疆医科大学教师攻读我校博士研究生;开展七年制联合培养学生工作,本共接收8人到我校第一临床医院就读。选派专家指导受援高校校园建设。从计算机学院和网络中心选派两名专家赴新疆医科大学协助指导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科间互访,推进校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组织6人次专家学者到受援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两校共同出资设立科研基金,在基础医学及人文社科领域共同开展合作研究。
继续做好学科援建新疆昌吉学院工作。分别从化学和英语两个学科选派2名教师到昌吉学院支教。接收1名昌吉学院教师到我校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进修。
十、完成研究生院院庆三十周年筹备工作
为做好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创建30周年工作,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制定了纪念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建立30周年工作草案,并着手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部分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分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2.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和学位授权点建设方面的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管理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3.研究生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的人数占研究生群体的比例还比较低。
4.研究生思想教育和文化育人工作还不够有力,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5.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待提高,需积极协调培养单位,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管理。
第四部分 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研究生院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国家和学校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完善《吉林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中心,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与监督体系,通过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与激励机制,全面促进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