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视察报告
关于对区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
视
察
报
告
(2014年4月17日***区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
区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教育是民族之基、兴国之本。***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关注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把对教育工作的监督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根据主任会议安排,3月31日,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教工委委员及部分区人大代表深入我区部分中小学校,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近年来,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一是大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环境。我区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的机遇,两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556.1万元,其中:2013年投入350.9万元,为**小学新建教学辅助用房,为**中学、**小学、**小学购买教学仪器设备和办学设施,建设**中学食堂二期工程等。2014年投入205.2万元,用于维修农村薄弱学校校舍,购置仪器设备,新建**中学食堂雨篷及辅助设施,维修**小学、**小学校舍,做**等8所小学屋面防水等,缩小了全区校际间差距。二是自主投入力度加大。两年来,全区各校积极筹资290.5万元,用于校园绿化美化及校园文化建设、修缮房屋、安装空调、修建学校大门等。使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及教书育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学校布局得到适度调整。2015年,我区采取撤、并、扩、建等形式,撤除学校2所、将合并新建学校1所、整体搬迁1所,特别是新中一小的建成,大大的改善了中心城区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规模,有助于缓解中心城区学校拥堵、大班额开班的局面。
(三)师资力量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区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举办教学观摩、开展教育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全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高学历比率为93%。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高学历比率为50%。两年来,全区科研课题结题27项,获市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34项,申报省成果2项,市成果19项,申报市“十二五”规划课题37项。全区多位教师参加省市级比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51项,在**新课程2 课堂教学案例等评选活动中,我区案例获奖30个,居五区之首。1人被评为“**十大名师”。另外,还建立了教师校际交流、挂职制度,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对相对薄弱和偏远的学校,在教师分配、评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四)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区政府始终坚持“发展内涵、创建特色、打造名牌”的原则,全区中小学根据各自实际,开展特色办学,逐步形成了“中华武术进校园”、“特色社团”、“三城大家创志愿者服务”、“校园足球艺术节”等学校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几年我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应该说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也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1、近几年来,由于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学校普遍都有了宽敞的教室和宽阔的操场,但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偏弱、教学水平不高,导致部分优秀教师流失、大量的生源流失,农村学校整体软实力不强。城乡学校间的软实力差距显而易见。
2、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和城区学校拥有的优秀教师资源使得农村的学生大量进城读书,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教师辛辛苦苦备课,面对稀少的学生和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学积极性受挫,部分农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目前,各农村小学一般也就每个年级开一个班,最少班级仅有9名学生。
3、城区学校班额大,编制、教师紧缺,农村学校生源少,教师超编。主要体现在:一是近两年来全区教师退休22人,且今年还要有 29人面临退休,虽然补招了35名教师,但仍不能补充教师的短缺,教师队伍青黄不接面临断层之忧。二是城乡学校专业课教师紧缺,有的学校没有一个音乐或体育或信息技术的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尤为缺乏,多数农村学校课程计划需要开齐的科目、开足的课时得不到保证,教学内容枯糙、单一,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三是部分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教师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造成学校看似阶段性超编实则师资紧缺。如此学校只能以较低的薪酬聘请代课教师,目前全区各校自聘的代课教师共73名。这样,既增加了学校负担,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议
1、要加快实施教育资源整合,严格执行城区学校班额数控制规定,规范划片招收学生政策,杜绝跨学区择校;适度调整城区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城区学校校园拥堵、“大班额”问题。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做好农村小学撤并工作。在充分听取民情,反映民意的基础上,4 条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努力解决学校规模过小、班额过小、学生过少的问题。
2、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区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创新适合我区学校的编制管理、人事管理模式,在编制和职称管理上由目前管到学校的模式改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进而实现全区教师“无校籍”管理。要有优惠政策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制度,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通过优质学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招募师范类院校学生、退休教师志愿者队伍,建立起一定数量的教师储备库,用以统筹解决目前严重存在的专业课教师紧缺、阶段性教师超编造成师资不足的问题。
4、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养规模化的优秀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经过上上下下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尽早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备的重要条件。区教育局要把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把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摆 在重要的位置来抓。通过教师交流、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交流、培养选拔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尽快打造一支素质优良、让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师队伍。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给农村教师更多的学习、晋升机会,通过城区优秀教师和农村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使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关于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
——在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我就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向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全县现有学校118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职教中心)1所,完全中学2所,初中6所,九年制学校8所,小学(含教学点)100所。全县在校生31200人,其中高中4877人,初中9426人,小学16910人,现有教职工2424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全县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高点定位,长远规划,优先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一手抓“硬件”夯实基础,一手抓“软件”提升品质,使办学水平逐年提高。
(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 义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办学条件的均衡配臵是关键。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外来资金的鼎力援助下,县委、县政府压缩经费优先发展教育、部门联动全力支持教育、整合资金倾力投入教育,使我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一个质的改善,学校真正成了最牢固、最安全、最让家长和学生放心的
地方,为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多年来,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困扰着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为全县人民负责、为历史负责的高度,以超前的思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县情发展实际,着眼教育发展未来,制定了《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建设规划》,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纳入全县“十一五”规划之中。2007年至2009年三年时间,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资2亿多元,在16所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新建教学楼、公寓楼和多功能厅34幢,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2010年又投资4699万元,新建和加固项目校28所,建筑面积35500平方米。实现了“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战略构想,也基本实现了县域内校舍安全全覆盖。2008年,我县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城镇中小学校舍建设先进县”;2009年县政府被表彰为全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先进单位”,大同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县“科学发展教育,学校建设先行”的做法得到了参会领导和各兄弟县区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会上耿彦波市长对我县校安工程给予高度评价,是“穷县大战略”“穷县富教育”“穷县高标准”“穷县真精神”。同年在我县校舍安全工程竣工典礼仪式上,省教育厅领导称赞“为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做出了表率,是全省的一面旗臶”。“十一五”期间,全县校安工程总投资达到24969万元,是“十五”的十倍。
努力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大同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提升我县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2006年我们制定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规划》,计划利用5年时间完成我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前的2006年,全县围绕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维修、改造项目校28所,投入资金553.12万元;其后几年,在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的同时,标准化学校建设以配备教学设施设备为主,累计投资近千万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器材进行了相应的配备,义务教育标准化程度得到较大的提升。
为加快义务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07年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投资515.88万元,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多媒体教室19个,卫星接收设备104套,光盘教学设备39套。这项工程,有效地缩短了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更新了师生教育观念和学习理念,也有力地助推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进程。在2010年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农远工程总结会上,我县被省教育厅表彰为“山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先进县”。
(二)扎实开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围绕均衡发展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为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臵不尽合理、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从2007年起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
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全县完善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维持了学校正常运转。并全面免除杂费、住宿费、教科书费,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8:2的比例分级负担,其中地方财政按省、市、县5:2:3分担,使学校公用经费得到基本保障。从2009年起,县委、县政府引深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县财政每年投资78万元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至此,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中小学生全部享受了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免住宿费、免作业本费的政策,真正实现了“上学不缴费”。同时家庭贫困的住宿生每年还得到小学500元/生、初中700元/生的生活补贴。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开支项目、标准的提高,学校维持运转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为此,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使用安排上,县科教局注重向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以弥补这些学校维持运转的经费不足。并在经费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对全县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局管校用”,成立了教育结算中心,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扎实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也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不建楼堂建学堂,倾力办教育的举措,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广灵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更进一步形成了捐资助教的浓厚氛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纷纷向教育伸出了援手,2007年至2009年,受助学校达53所之多,受助金额累计409万余元,帮助学校解决了
一些实际问题。如大同天晨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天梦女士捐资44万元,新建了张家洼天梦希望小学,值得赞誉。2010年经县主要领导劝募,大同一不愿留名的企业家通过县慈善总会为全县21所中小学校捐助了价值100余万元的音体美器材;山西华电广灵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捐资500万元援建了华电希望小学;罗疃煤业公司为蕉山学校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图书;国家安监总局驻扶贫工作队,为新建加斗初中教学楼、斗泉九年制学校多功能厅,以及解决两校硬化、车棚等,援助资金200余万元。
(三)狠抓两支队伍建设,解决好均衡发展的管理人才和师资需求。
一是实施校长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为了加强校长队伍建设,2009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中小学校实施校长管理体制改革,面向全省、全市公开招聘了3名高中校长和8名乡(镇)所在地初中、九年制校长。采取完全小学校长、科教局科室主任及局领导共同推荐的方式,聘任了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和部分初中、九年制学校校长。各校校长与科教局签订了聘任合同,聘期三年,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改革全面完成。既拓宽了选人视野和渠道,优化了人才结构,增强了人才活力,又打造了一支管理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干部队伍。
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根据我县农村教师相对短缺、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近
五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92名农村教师和302名特岗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有效补充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极大优化了教师的知识和年龄结构。
三是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体制。为加强教师队伍管理,造就一支爱岗敬业、高效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县继续坚持实行农村艰苦地区教师津贴补助制度、教师流动公开选聘制度,教师职称评聘和各种评优、评先工作向农村偏远学校倾斜;同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从教师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每年进行综合考评,并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挂钩,较好地维护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此外,大力清理整顿教师队伍,2008年对 80名长期不在岗教师进行了处理,较好地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的不好一个样的问题。
四是强化培训提升队伍素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队伍素质甚为关键。为了炼好内功,全县先后开展了教学技能竞赛、业务培训和课题实验研究等多项教研教改活动。广泛开展了“结对帮扶,校际联谊”教研活动,探索实施有效教学。自2007年以来,先后有27名教师受到省级表彰,326名教师受到市级表彰。从2009年起,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层层开展说课竞赛和“一话两笔字”竞赛,有效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的提高。2010年1月,我县78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研修培训;4月正式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上培训工作,全县所有中小学教师纳入了培训范围;8月,全县50名中小学班主任赴北师大参加“励耘援助计划”教育教学培训;10月底,实施了“国培计划”,全县有
5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前往各师范院校参加学习培训,有2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山西省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学科应用远程培训,有12名教师参加顶岗实习臵换培训,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提升均衡发展的人文水平一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按照国家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2008年以来,我们在全县中小学推行精细化管理,实施有效教学,积极探索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夯实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以德育为先,将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在全县大型节日庆祝活动中,中小学生精彩的表演,博得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称赞。今年5月,我县学生赴上海参加“乡村孩子看世博”大型公益活动,代表全省孩子踊跃发言,积极与上海学生交流,充分展现了广灵孩子们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是资助学生就读中职。为了切实提高全县人口素质,以尽快脱贫致富,2008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的实施方案》,在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同时,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予以每人每年1000——1500元的生活费用资助,并成功召开了三届中职招生现场会。2008—2009学促成866名初中学生就读中职学校,资助金额85.41万
元;2009—2010学,共资助1311名初中学生就读中职学校,上学期资助金额66.33万元。政府花钱买单,贫困学生带着补助上中职的做法,使学生们从“华山一条道”的拥堵中解脱出来,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广泛开展慈善救孤活动。为了帮助贫困孤儿完成学业,不让一个贫困孤儿失学,2009年初,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各个部门积极响应,与全县146名孤儿建立了结对救助关系;2009年7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10周岁以上的88名孤儿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广灵孤儿励志北京行夏令营”活动,在给予孤儿关怀温暖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继孤儿励志北京行后,我县孤儿救助工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11月,按照北京房山区安琪儿培训学校接纳孤儿标准,我县21名孤儿被接纳抚养,并接受良好教育。“慈善救孤”工程是建设和谐广灵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县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千方百计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学生成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吸引了社会上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广灵学子。一位强烈地不愿留名的县人大代表已连续五年每年捐资3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凯龙公司向我县农村小学生捐赠了价值354880.8元的教学教辅资料25716册。极乐寺主持释昌义法师联络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十年来共计资助我县贫困家庭中小学生3091名,资助金额累计54万元。东方物华公司四年来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5名,资助金额累计5.5万元。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敬意。诸多善举,在为孩子们带来知识和关爱的同时,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家
庭学生的经济压力。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力关注弱势群体,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较好地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设了和谐的人文环境。
(五)进一步端正行风,强化安全保障,为均衡发展创建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端正师德师风和政风行风,规范办学行为,是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保证。近年来,县科教局结合教育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以“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民主评议活动,加强了对乱收费行为的制约和监管,与学校校长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每个教师与学校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并开展专项检查和常规检查,有力地遏制了乱收费行为的发生,巩固了“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成果。今年针对家长反映的一些学校在安排学生座位上存在的问题,出台了《科教局关于中小学校编排学生座位的暂行办法》,要求各校严格按照学生坐高,兼顾学生生理特征,科学编排、定期轮换座位。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均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围绕全县教育科学发展的大局,就全县初中招生工作做出了新的规定,严格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维护了教育公平,推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要发展,稳定是关键,安全是保障。为了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我们始终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重视学校安全管理,狠抓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经过几年的
摸索,初步建立起县局与学校“两级管理”,副局长、科室主任、学校校长“三级负责”的管理网络。县科教局协同公安部门,定期对全县中小学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配合相关部门整治查处学校周边违规经营的网吧、小卖部等,优化了学校周边环境。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住宿生日渐增多,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就寄宿制学校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传染病预防等进行重点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扎实推进了“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直接带动了全县基础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中考成绩连年上升,总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一直在全市位居前列,2009年被表彰为大同市“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县”。高中阶段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4877人,比2006年净增780人;高考成绩连年报捷,二本以上达线率稳居全市农业县区前三名,2010年达二本线人数突破300人,大专以上录取人数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363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大同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县”;建成职教中心,职业教育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虽然我县在义务教育均衡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全县义务教育呈现出“填谷追峰”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优质生源大量流向县城,一方面致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
缩小,办学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造成县城中小学办学压力增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择校热,难以降温。
二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隐忧。目前全县有公办学校98所,而学生100人以上的小学只有31所,占了不到三分之一,学生不足20人的教学点还有44个,普及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规模办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是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目标之后,学校设施设备配备和完善还需要巨额投入,所需资金难以筹措。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按时接受验收存在较大困难。此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
今后,全县将继续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内在品质和推进高质量均衡化发展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接受县人大的监督,争取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紧紧围绕“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更加深刻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加认真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把全县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达到1.42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36万亿元,均比上年增长大约1000亿元,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天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天津市紧紧围绕优质均衡和公平普惠这两条主线,通过提升干部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一、提升干部队伍素养
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大都市的地位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天津市坚持把提高干部、教师素质作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核心环节予以重点建设。
让校长、教师成名成家。天津市注重优秀校长队伍和教师对伍建设,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促其成名成家。在实施了两期“十百千工程”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从全市遴选200名工作扎实、刻苦钻研、积淀深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校长作为培养对象。用三年时间,分研修学习、深度培养、择优推介三个阶段集中培养,以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
市财政按每人平均10万元的标准,总计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集中投向课程开发、导师指导、境外培训、异地挂职等项目。为促进培养对象自觉发展、竞相发展、早日成才,天津市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包括竞争择优机制、跟进后续培养机制、定期召回机制、开放合作机制以及培养成本分担和成本返还机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培养对象的内驱力。
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目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员,已经进入深度培养和二期学员的高端培训阶段。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员在“全国第二届未来教育家论坛 ”和学员个人教育专著首发式及推介会上一展风采,赢得广泛赞誉。
壮大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力量薄弱,是(障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为此,天津市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面向农村学校,把工作业绩突
出、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选入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的培育对象。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用五年时间,着力培养200名市级、600名区级、5000名校级农村骨干教师,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在农村地区引领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天津市设立的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按需施训、立足课堂、强化实践、开放合作”,采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新型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案例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和外语培训,重在开阔视野,观念更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引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刻理解和感悟《规范》中提出的 “志存高远,知荣明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和要求,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
如今,天津市农村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广大学员在名师讲堂、学员论坛和志愿者学校研修基地潜心钻研,增长了才干,大幅度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能力,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创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
经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等多方面努力,天津市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学校之间管理、师资、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是困扰薄弱校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创新发展思路,建立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校际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开展均衡发展合作学区试验。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根据学校布局,组成的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具有先发优势的学校作为中心校,周边3至4所学校为成员校。联合学区以中心校为核心,分层组建由校长、副校长、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合作共同体,中心校负责牵头统一进行校本教研、教学观摩、课题合作、学科检测与质量分析等活动。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学区内教育
资源,图书馆、运动场、天文台、各类专用教室向学区内成员校开放,成员校之间可进行干部跨校挂职,教师跨校授课等形式的人员交流,形成共用共享机制。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主要有中心辐射型、点面结合型、校际联动型、捆绑发展型等协作、互助、共赢的活动方式。在硬件共享方面,通过建立学区内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均衡发展合作学区实践使所有成员校充分意识到所肩负的共同发展责任;为创新教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为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天津市基于自己的教育发展现状而探索建立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非行政性组织,它的运行为创新学校发展模式带来了希望。河西区“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南开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合体,都是这种合作机制的成功典范。2007年,天津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建立均衡发展合作学区的意见》,把统筹教育资源,组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逐步建立更具实效性、普惠性的校际合作发展机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三、促进教师城乡对口交流
天津市通过制度设计不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对口交流工作,一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各区县要定期选派城镇骨干校长、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特级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二是落实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计划,要求各区县新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原则上都要到农村锻炼一年,对试用期内到农村锻炼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给予定级和相应的工资待遇。三是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帮扶制度,市内六区和市教委直属校分别与农村区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100所城乡中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对子,市内六城区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对口区县农村任教。
为配合教师交流制度的实施,今年天津市正式启动“流动教师公寓项目”,在“老五县”距离城镇20公里以上的农村学校,投资建设76套流动教师公寓,覆盖211所学校,惠及600余名教师,切实让城镇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天津并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把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这篇文章做实、做好,为孩子的未来、天津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