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2015均衡发展总结
和静县第三小学2015年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自2012年我县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来,我校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按照我县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的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各阶段目标任务,以坚持标准,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原则,大力缩小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推进我县创建教育强县的工作目标添砖加瓦,为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事业而服务。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和静县第三小学始建于1979年,位于和静县克再东路六号院,原为东方红维语学校;2005年8月组成民汉合校;2008年9月我校被定为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就读学校。
学校总占地面积为243607平方米,生均 237.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929平方米,生均8.7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3845平方米,生均3.8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面积6383平方米;绿化面积为8012平方米,绿化率47.61%。
现在编教职工133名(包括维106名,汉19名、其他8名);其中专任教师99名,均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学历合格率为100%。
在校生数1025名,教学班级25个,其中双语教学班19个,汉语教学班6个,平均每个班41名学生,生师比例为10.4:1。
学校图书馆图书总书记册30287册,生均29册。我校有学生机120台计算机,生机比例为8.5:1。
每年9月,我校联合派出所、社区对学区内适龄儿童进行统计,招收学区内适龄儿童到我校就读,无条件招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到我 1 校就读,入学率达100%(2014-2015学年学区内无残疾儿童)。通过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希望工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保证了学区内贫困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巩固率为96.2%。
我校始终秉承“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校训,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教研兴校、活动热校、特色强校”的校风、坚持“身教、言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坚持“乐学、勤学、活学、博学”的学风。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先后荣获了“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自治州级文明单位”、“自治州级花园式学校”、“自治州级依法治校、德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认真部署安排阶段性工作
根据自治区关于创建教育强县的相关要求,按照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目标,围绕上级部门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工作目标。
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机制,由分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各项指标具体到个人,明确分工,层层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干,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的工作格局。
2015年3月,在原塔衣尔·哈斯木校长的领导下,我校完成了自治区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性督导督查。2015年9月,因人事变动,我校进一步调整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 2 赛买提江·沙木沙克校长为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迎接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工作,我校领导进一步调整、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分工任务,并对照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要求进行了自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实效,实现教育公平、平等,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二)积极推进州级“德育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爱育爱、共同成长”的德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自2006年创建“县级德育示范校”以来,在各届领导的带领下,我校以德育教育工作制度化为抓手,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建立了职责明确,管理到位,上下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近两年来,我校不断探索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坚持特色育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化”德育教育模式,成为了我校一大办学特色。一是养成教育常规化。二是主题教育系列化。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和“牢记习主席寄语,做堂堂正正的人,实现伟大中国梦”主题教育为平台,积极开展了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三是节日专题教育制度化。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广播、班队会课、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四是教育形式多样化。五是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建立经常性联系机制,同家长一起,让学生处处讲规范,时时抓养成。2014年12月,我校被评为州级“德育示范校”荣誉称号。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州级“依法治校示范 3 校”工作,我校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了学校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将依法治校工作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各司其职,形成依法治校网络。同时,我校坚持将依法治校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议程,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建立完善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通过强化常规管理,落实“常规”量化评比制度,促进优良校风的进一步形成。
同时,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形式并举的“五结合”法制教育模式。一是法制教育与课堂文化相结合;二是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三是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四是法制教育向课外延伸,向外聘请县司法局基层股股长担任法制副校长,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法规讲座,做到早预防;五是法制教育结合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教育与心理疏导,避免学生因无知而造成无谓的伤害。2014年12月,我校被评为州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称号。
(三)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规范办学行为
每年9月,我校联合派出所、社区对学区内适龄儿童进行统计,招收学区内适龄儿童到我校就读,无条件招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到我校就读,保障学区内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学生学杂费、书本费方面,我校严格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无统一购买教辅材料、乱收费、强迫捐资等违规行为发生。
按照自治区《办学基本标准》要求,我校开足开齐各学科课程,结合实际,突出对双语、体育、艺术2+1项目的课程教学安排。所有课程均按规定开设,并配备有舞蹈室、音乐室、微机室、美术室、实验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医务室及相关教学设施,严格控制学生 4 的学习时间和活动总量,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不超过6小时的学习时间。
目前,学校有教学班级25个,每个班级都是按平行编制,无重点班,生师比为10.4:1。
2、规范教学管理。
一是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严格落实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四不直接分管”制度,确保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全面贯彻绩效考核制度,严格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将绩效工资与教师日常工作挂钩,采取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按时发放特岗教师工资、社保以及父母在外地的探亲费等待遇,确保了与本地公办教师同城同待遇。
二是保证课堂实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常规教学管理,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抓好备、辅、效、改、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要求备课要深入,保证课堂实效;个别辅导要细;作业练习要精;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严格按照《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各学科老师之间相互协调,合理布置作业,保证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现象得到有效减轻,充分保障了学生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
三是重视留守儿童、特困生、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到课堂关注、课余辅导相结合,深入到学生家中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动员学校老师和社会人士的爱心支持,积极开展为留守儿童、特困生、残疾生献爱心、帮扶活动,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互动,形成学校合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在学习生活上不掉队,学校每年都有一批成绩优秀生考入内初。近年来,我校小学教学质量合格率达到95%。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1、人员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素质优良 目前,我校在编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99名,行政人员5名,配备有专职教辅人员28名,工勤人员1名。按照《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配备教辅人员,配备有:专职实验人员1名、图书管理人员2名、远程教育技术人员2名、卫生保健人员2名、后勤人员21名。所有教辅人员均取得相应资格以及上岗(合格)证书,满足了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
我校现有99名专任教师,其中中专学历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95人,学历合格率为100%,教师资格证书合格率100%。其中,中级以上职称达标率:60÷99×100%=60.6%(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60名)。获得三级以上职称人数为94名,占专任教师94.9%。
2、加强教师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我校本着“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按照有关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要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2015年,我校按照县教科局规划,安排28名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完成率25.5%,继续教育培训费为8960元。继续教育经费已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
(五)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探索“双语”教学新模式 按照自治区《双语教育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和静县第三小学双语教学五年规划》。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为重点,注重学生双语素养的提升,注重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导学案的实施,加强班级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探索出了一条双语教学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我校有双语教学班19个,其中双语模式一教学班3个,双语教学模式二教学班15个,民语班1个。
为打造专业过硬的双语教师队伍,我校建立了民汉教师共同研讨、备课的的双语教育教研机制,形成了集体研讨、互助提高的双语教育教学工作机制、民汉教师结对帮扶长效机制。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中,与师生一同探讨、交流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虑和难点。每学期定期举办双语母语文观摩课,双语教师与汉语教师交流课,深入推进双语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双语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双语教学中,学校加强培优扶差工作,体现教育公平。鼓励引导各段老师在课余时间帮助那些学习后进生;在布置家庭作业上,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注重弹性作业,使优生更优,待优生变优。近年来,我校小升初人数逐年上升,学生成绩合格率达到标准,双语教育教学质量抽测合格率已达到80%。
自2015年5月,我县小学教学维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在我校挂牌成立。工作室成立以来,我校工作室所有成员认真秉持着工作室的职责和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按照教学能手工作室的年度计划,围绕学期工作安排认真开展教学活动,抓好维语文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校级维语文教学能手活动,县级维语文研讨课活动,共同研讨维语文教育教学,为全县维语文教学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共同为维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添砖加瓦,为全县输送优秀的维语文教师。
(六)注重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注重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教研活动
我校将教研工作纳入学校五年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教研工作机制,将教研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统筹安排,保证日常教研活动的开展。依据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意见》(新政办发[2011]189 号),我校教研员配备达到规定标准,教研队伍人数12名,教研机构公用经费列入预算,并逐年增加。我校定期参加全县双语班母语文观摩课,每学期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2、积级推动新课程改革
按照国家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传承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积极推进“一师一优课”教学,推进高效课堂、生本教育,加强班级小组建设,提倡先学后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到县兄弟学校听课、交流学习,开展观摩课、研课、听课、评课,反思课堂教学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我校定期安排业务学习,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坚持“以老带新”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
3、重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为切实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组织召开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专题会议。以坚持不懈主抓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为重点,组织教职工加强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抓好教学“六认真”工作,严格执行超周备课制度,坚持领导推门听课制度,组织开展教师互相听课、网上晒课、“一师一优课”活动,以加强制度管理为抓手,确保各项常规教学工作扎实开展,以活动促提升为手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打造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8 推行新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发展特色教育,全面培养人才
按照自治区《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我校开足开齐课程,重视语文、数学的同时,突出体育、艺术2+1项目的学习课程。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目标,形成了具有足球特色阳光体育教学模式。同时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体育方面:我校设有20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有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1个,有一组50米(6道)直跑道,有1个草坪足球场,1个排球场,2个篮球场,有40张乒乓球台案,以及体育健康测试仪和其它运动器材。
学校有体育老师8名,1-2年级,体育课时量为每周4课时;3-6年级,体育课时量为每周3课时。我校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每学年制定“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工作计划,以足球体育教学为中心,严格落实“阳光体育1小时”教学,成立了男子、女子足球队,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足球比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足球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运动会,运动会中增添了一些趣味性强、易普及的群体项目,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牢固树立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精神。2015年4月在参加县第十三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获得了“丙组团体第四名”的荣誉称号;在参加县2015年民族团结去极端化五一“劳动杯”篮球赛男子组比赛中获得第四名的荣誉称号;2015年7月,我校在参加县首届“民族团结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组比赛中荣获冠军;在参加县第22届“丰收杯”职工篮球赛中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的荣誉称号。音乐方面:我校有音乐老师3名,每个班音乐课时量为每周2课时。配有3间音乐专用教室,并配置了多媒体、钢琴、电子琴、五线谱黑板、VCD、录音机以及小型的打击乐器等教学设施,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校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联盟校活动,参加我县举办的文化活动等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2015年2月,在县迎新春少儿舞台剧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美术方面:我校有美术老师3名,每个班美术课时量为每周1课时。学校重视美术的教育工作,每年都有专门的美术资金安排,能有效的保障美术活动的开展和美术器材的购买。学校每年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科学的美术教育计划。围绕日常美术教学,定期举办美术活动,利用橱窗、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美术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绘画的能力和欣赏水平。2014年,我校在美术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参加国家级的“中国飞天杯”少儿艺术摄影书画大赛中,荣获三个金奖,六个银奖,四个铜奖,优秀辅导教师奖一名。
(七)加强校际联盟建设,促进经验交流 一是健全与联盟校联系机制,实现校际交流
我校隶属县第二联盟校,与7个同盟校之间建立了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按照县教科局轮岗交流率达10%的要求,今年我校派出10名教师到联盟校轮岗交流,并邀请联盟校老师进行相互听课,评课,探讨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我校教师到同盟校参加英语观摩课,与联盟校之间实现了教师轮岗交流、教学交流、文化交流的联系机制,促进了同盟校之间双语老师、汉族老师、各学科老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二是结合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际文化交流
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多次开展联盟校联谊活动,并邀请同盟校参加我校举办足球联谊活动,加强与联盟校之间文化交流,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
(八)坚持安全工作不松懈
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实行了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齐全。制定了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工作责任制,食堂物资定点采购和索证、登记制度和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实行门卫制度、校外人员入校的登记或验证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值班值宿制度,强化值班值宿管理,能够做到学校24小时不离人。严格用火、用电管理,履行责任人职责,杜绝火灾事故发生。严格设备、仪器、图书管理制度。
学校做到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有计划、小结。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每学期都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防震减灾、“119”消防周应急演练等突发事件演练活动,开展“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有奖征文活动等。建立“警校共建”机制,经常聘请法制宣传员、学生家长到校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在各类校园安全督导、排查、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整顿,切实保障在校师生安全,成效显著。
七、以后努力方向
1、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学区适龄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2、学校要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狠抓教学常 11 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思想稳定、专业技能高、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以把我校办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学校而努力。
和静县第三小学
2015年12月30日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AA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教育投入水平逐年提高,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课桌凳更新、教学仪器配备、现代远程教育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从不同方面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水平上还有较大差距。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2009年7月,AA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A政发„2009‟40号),成立了以BBB副市长为组长,发改、教育、财政、人事、国土、建设、规划、税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学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09年以来,我们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本着“政府主导、优先保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注重效益,整体带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召开了市、县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调度会议,举办了全市中小学学校标准化建设专题培训,组织各县区按照省《标准》有关要求,根据现有学校布局和条件,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和分布、变化趋势、交通、环境等因素,制订了全市学校标
准化建设规划方案,结合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重点项目,按步骤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级专项资金13亿元,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扎实推进了校舍安全工程、教学仪器更新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二、主要措施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时间长、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工作中,我们着重从以下方面推动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府是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市、县(区)教育局注重做好与政府领导的汇报沟通,并将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政绩工程。在近两年AA“两会”CCC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列入了政府重点工作。为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先后成立了由市、县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各级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各级教育部门专人负责,有关科室共同参与,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明确了市县教育局计财、基教、仪器、电教、人事、师训、督导等科室,在布局调整规划、校舍建设、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责任,确保从调查摸底、组织实施到检查验收各个阶段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同时,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提高了乡镇
教委、学校校长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基层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统筹规划,分项推进,做好结合文章。由于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复杂性,我们坚持规划先行,以县区为单位,逐乡镇、逐学校层层摸清家底,根据现有学校的规模、生源、位臵、条件、发展趋势等状况,统筹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按内容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工程分类推进,把所有学校分解到工作分步实施。结合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试点、仪器更新工程、探究实验室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规范化学校创建、明德小学项目等重点工作,有计划的优化教育资源配臵,避免重复建设,以实现教育投资效益最大化。
(三)多措并举,开源节流,破解资金难题。资金筹集问题是制约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瓶颈,我们重点通过以下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二是用足用活中央、省扩大内需、黄河三角洲开发等方面的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三是努力争取加大市、县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两项教育附加全部用于教育;四是加强对学校公用经费的监管,指导学校科学理财,集中资金用于学校发展,有的县区还通过控制未达标学校的招待支出比例、规定学校公用经费用于标准化建设的比例等形式,调动学校的工作积极性;五是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慈善机构等有关方面,通过捐资、捐物、无偿服务等方式支持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通过出让学校、建筑、场馆乃至班级的冠名权等形式,积极争取捐助资金;六是用足用
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规费减免政策,节省学校建设成本。
(四)加强督查,奖优树先,激活工作动力。我们注重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管理和监督,定期组织调度、检查、评估。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政府教育工作综合督导,作为考核县区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对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率先实现普通中小学校标准化的县区、乡镇,拟以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奖励,授予“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示范乡镇(办事处)”称号,对依靠自身公用经费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学校,授予“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颁发铜牌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各级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部动力,以点带面,推动我市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
三、实施成效
(一)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实现学校设置与规划标准化。各县区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根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点和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臵,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由于我市有些县区农村小学布点太多,规模很不合理,若要使所有这些学校达到标准要求,因建设成本太大难以实现。因此,重点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适当撤并学校达到适度规模,以节省建设成本。2008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的733所,调整为2010年的575所,其中:小学由584所调整为428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由149所调整为147所。
(二)加强学校基本建设,实现学校用地与校舍建设标准
化。根据县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结合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安全工程和“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学校基本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6.5亿元,完成建设面积62万平方米。2008年,我市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启动了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4875万元,累计完成热水热饭项目242个,取暖项目110个,改厕项目53个,受益师生24万人。
(三)充实内部设施配备,实现学校装备条件标准化。在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的基础上,有步骤的充实完善教学仪器、实验、文体器材、图书音像资料、电化教育等教育教学及办公生活设施设备,以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资金共担、统一配臵、项目管理”的原则,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4200万元,使全市613所农村中小学和8所特殊教育学校达到了教学仪器基本配备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施配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完善学校运行机制,实现公用经费与师资配备标准化。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国家、省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足额落实资金,及时拨付学校,并安排专项经费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为学校配备合格专任教师、实验人员和管理及工勤人员;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促进专任教师学科、年龄、职称、性别等结构更
加合理;通过参加各种职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资金7.08亿元,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加大对农村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力度,对城市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一免一补”。农村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准,分别由2008年的每生每年445元和295元,提高到了的800元和600元,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水平得到可靠保障和整体提高。
经过近几年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县区及学校之间不够均衡等深层次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确保2015年全面完成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全市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均衡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要求,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现将我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校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有明确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2、办学条件均衡。
3、教师队伍均衡。建立较完善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4、受教育机会均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普通儿童少年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控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巩固率100%。
为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切实提高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确定义务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发展走向,坚持高水平高质量办好学校,持续加快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力促进我校义务教育由弱变强、跨越发展。
一年以来,大力度地进行了布局调整,加强校容校貌美 化、绿化工作,今年暑假我校对食堂宿舍进行了全面改造,新招住宿生210人,使低年级小学生能住在温暖舒适的宿舍里生活学习,为实现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办学条件相对均衡。我校按标准配置现代化设备设施,加快了教育思想、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了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相对均衡。
三、关注弱势群体,让每一个孩子受到良好教育 关注弱势群体,使每个孩子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及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体现。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入学工作,采取“帮困助学”等措施,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也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和残疾儿童少年的生活待遇,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
四、不断强化教师培训工作。
深入开展全员培训、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类专项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学习,今年我校特岗教师张翰文被派到省里参加培训。促进了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发展。以上是我们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一些探索和做法。
今后,我们将虚心学习先进单位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理清改革与发展思路,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跨越式发展 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推动我校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2010.12 3
第四篇: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
商南县初级中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为实现教育公平,我校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注重发展内涵和特色,坚持硬件软件并举。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新教育课程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等多项措施,使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形成学生爱学校、爱学习良好风气,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资金投入是保障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来说,不仅意味着校园设施的完善,校舍的更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丰富了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我校积极响应上级要求,近年来大力加强学校建设:学校投资800余万元用于校园校安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投入65万元新建印刷厂和水冲式厕所735平方米;投资520多万元新建4114多平米综合楼;投入62万元高标准(硬化并铺了广场砖、花岗岩板)改造操场8000平方米;投入82万元进行学校园林化建设;投入71万元改造翻新教学实验楼4414平方米。学校设法添置购买教育教学器材和理化生实验器材,新装备3个理化生实验室;学校还向教职工集资65万元,添置办公桌椅、安装空调,并给所有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目前布局合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基本达到园林化标准,将使整个校园焕然一新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1、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1-
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我校至今已接纳了上百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均衡分班,让他们得到和学区学生同等学习条件的机会;对随迁子女的入学、升级、升学实行跟踪制度,关注他们的成长;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关注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
2、保学控辍,确保适龄学生入学率
我校就非常重视 “控辍保学”工作,定期召开专门会议,作好规划,制定好实施方案。在实施“控辍保学”工作中,强化对各部门工作的督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使本辖区适龄少年“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2010年秋开学,我校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在国家允许的标准之内。
⑴我校成立了保学控辍领导小组,校长兼组长,副校长兼副组长,其他领导成员和全体班主任当组员。
⑵制度完善,落实到位。为了确保我校管辖范围的适龄少年全部入学,做到没有一个适龄少年辍学,我校不断修改完善控辍保学规定。规定里面对领导小组成员、各班班主任的工作责任、范围、内容、要求等都作了明文规定。我校要求各班将这项工作也纳入到每月的班主任量化工作管理当中,并与年终考核挂钩。因此,每一位班主任都能按规定要求,主动、积极、认真地工作,加强管理,成绩十分显著。
⑶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共识。开学初,我校都要求各校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班团会宣传《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并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广泛宣传,使《义务教育法》深入人心。
⑷关注学困生,加强转化。学困生的转化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此,我校要求各班开展学困生思想交流与总结,规定每四周为一个周期。在交流与总结
会上,年级校长和班主任都直接参与,让学困生能够感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一直在关心着他们。
⑸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学困生的自主管理。同时,对这些学生,学校还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努力提高他们学习成绩,帮扶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为学困生补课,单独留作业,转化学困生的过程就是控辍保学的过程。
三、师资力量逐步平衡
近年来我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校本教研体制,实施 “名师工程”,在校园内开展读书活动,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我校还安排4名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为推动县内教育均衡发展做贡献。
四、教育均衡注重特色发展
创建特色学校,提升教育内涵水平。教育均衡不是齐步走,更要注重特色发展,这样才是更好的教育均衡。为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我校在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重点考核合格率、综合率,淡化优秀率、良好率,初一新生严格按成绩均衡分班,禁止私自选班,调班,实现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0-12-15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总结
我校作为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十一五”以来牢固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并把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义务教育学校。根据《××》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管理,乘势而上,厘清学校发展方向
学校领导班子用创新的视角思考学校管理,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了更加高效、民主、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2012年以来,我校改变学校管理格局,在条线上设置学校教学管理部、学生德育部、体艺科卫部、后勤服务部等管理部门,属校长室直接领导。经过一年不断的磨合与调整,如今我校有效运作并积累了实施经验,显现出效率高,反馈快的特点。教育教学氛围浓厚,学生发展态势良好,学校管理效能提高。
(二)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针对青年教师众多并逐渐成为教师队伍主体力量的现状,学校积极探索与优化教师培训与培养机制,采用“双培养”策略进行队伍建设,将青年教师培养成学校管理人才和专业发展人才,提高学校师资队伍水平。
1、加强指导工作领导跟踪听课,深入教学一线,完成听评课任务,并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共同研讨,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导深入各年级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一对一”帮带作用,各年级教研工作按计划进行,既丰富多彩又均衡发展。本学期
我校举办了“2012——2013学年徒弟汇报课”及“2013——2014学年徒弟入门课”的活动。
2、调整培训格局本学期我们立足学校、教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在教导处的安排下,以教研组为单位,带领老师听推门课。我们切实把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把每一次“推门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次“推门课”各教研组教师都要全程参与,真实评价,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提高活动的含金量。我们还要把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情况列入教师的考核。
(三)课堂改进,专业提升,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面对急需把学校建设成优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要求,为使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再有所突破,让课堂更适合学生发展,学校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采取“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2、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即充分发挥我校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做好“请进来”工作。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本学期我们邀请××老师来校开展《××》的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
师解答疑难。
(四)打造德育品牌,民汉均衡发展
1、民汉一体化管理的深入和发展。我校在管理中推行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民汉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党支部在学校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行动领导,我们在此基础上在管理中坚持中层以上领导及各口负责人民汉结对子即:副校长之间、主管学籍主任之间、教科研课题管理主任之间、德育主任与大队辅导员之间、保健老师之间、年级组长之间„„做到点对点、面对面的同步交流发展,从而促进我校民汉均衡快速发展,最显著的成果是同开一个会、同升一面旗、同搞一个活动、同上一节课,达到了民汉管理、思想、行动的高度统一,民语系领导、师生汉语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汉合校的核心目标,是在民族学校与汉族学校合并的基础之上提升“双语”教育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质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使各民族达到文化、心理、情感上的融合。达到这一目标,在少数民族实行双语教学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促进校内民汉教育水平和谐均衡发展。
在教师中积极推行民汉结对子教育科研水平同步提高。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在学校教导处的组织下,自2008年以来学校开展了每学年一期民汉教师手拉手结对子和青年教师拜师活动,今年10月民汉结对子、师徒结对子,手拉手民汉教师结对子 ;“三个一”活动:
(1)共学做一种民族糕点,主要看制作效果、民族特点;(2)共学一首民族团结歌曲要求,歌词清楚、音高音色美、有节奏感;(3)共备一堂少数民族讲授汉语课,共写教案、课堂准备、提高汉语水平。民汉教师之间共同办公、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组织竞赛等一
系列的教研活动,全校师生每周两操之前还学一组双语对话。
3、在学生中开展民汉班级结友谊班、民汉学生互相交朋友活动。为了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更加紧密团结教育各族学生,共同筑牢反分裂、保稳定的铜墙铁壁,深刻认识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汉班级之间学生结成好朋友,创建“伙伴式”学习互助小组,努力实践“三个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手拉手民汉学生结对子 “五个一”活动(1)共学一支传统民族舞蹈。音乐感受力、表现力、舞蹈技能技巧、节奏感;(2)共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故事情节完整、表达流畅、表情丰富。(3)共写一篇民族团结的作文主题鲜明、语言表达、布局谋篇(4)共做一件好人好事。查阅好人好事本;(5)共办一期民族团结手抄报。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跟进不断创新实践的过程,学校今后不但积极参与上级安排的均衡发展的活动,而且加强校内民汉均衡发展的步伐,走出一条自主创新适合我校均衡发展之路。
201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