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期总结报告二: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附件二:
《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中期总结报告二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武威十中语文课题组
共享信息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建构理想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场所,是学校课题组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参与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以来,在对信息资源的应用分析与调查中发现:网络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教材呈现出多元的变化,实现了知识表达的多媒体化,并且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课堂教学中大量地使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库、教学包或学习包等。这样做改变了将教科书和大纲作为教学目标或任务的唯一来源,形成了庞大的信息平台。基于此,网络课程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学科教学,一段时间内,网络课程以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被应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各教研组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学习方法上进行了系列的改革,课堂上给了学生宽广的学习空间,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搞得红红火火,使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跨越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但近一段时间来的情况表明,网络课程的应用量日趋减少,网络课程实验班的学习模式又开始回到传统的老样子,不少教师只有在示范课、观摩课时才在课堂上使用网络课程资源,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很少应用。如果细心观察还会发现,目前不少教室内的微机多数蒙尘久而不用,花费大量资金建立起来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某些程度上成为各项检查作秀的演示工具,运用于教学的实效性不大。优势丰厚的网络课程为何遭此冷遇?原因在哪?在调查发现网络课程在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问题一:从教师层面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实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作为网络课程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设计者、使用者,其任务是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使知识活化、具体化,创设一些文字无法表现的情境,实现多方的人际与信息互动功能,但这些工作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对网络课程的应用水平。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及新的经济形势下,不少教师的功利性表现比较明显,不愿去做这些得不到实惠的事情,教师本身缺少一种原动力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网络课程应用于语文教学失去生命力,没有发挥网络课程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作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功能。
对策: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寻求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让网络课程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问题二:网络课程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从人们的认识观念上来看,网络课程应用于语文课堂学习中构筑的学习环境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如果把网络课程的应用局限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方面,笔者认为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网络课程应用于语文课堂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对策:在网络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学习的模式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指导学生优选那些最有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学习资源,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学习者的生理、心理、技能等各方面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网络课程对语文教学内容传导的促进作用。
问题三:网络课程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性。教学模式不仅要具有继承性,同时也要具有创新性。一种模式生成后,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一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以沿用,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这会导致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与形势发展很不合拍。
对策:优选教学策略、不断使教学模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学校从众多教育专家提出的教学策略中优选了建模策略,即在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型多个问题实例的研究,总结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通常认为,建模策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显性的行为建模,二是隐性的认知建模。前者用来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当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讲怎么做的问题;后者用来说明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讲用什么做的问题。合作策略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对教学内容较为深刻理解与掌握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评价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二是对小组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学术方面的,也有社交方面的。评价要积极而中肯,切忌言不由衷或言不符实。
教学模式创新:学校结合原来的教学模式,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形成网络课程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新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模式融合了以下四方面的学习方式:(1)竞争。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通过互联网进行竞争学习,比谁最先达成学习目标。(2)协同。在网络课程环境下,多个学习者在共同完成统一学习任务过程中,发挥各自认知特点,通过互联网相互帮助、相互争论、相互提示,或适当分工合作。(3)合作。网络课程与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学习者之间的互相启迪与帮助。学习者无问题时各自作为,有问题时相互讨论,由此结成学习合作伙伴。(4)角色扮演。让不同的学习者交替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指导者检查学习者在解题时是否有错误。
教学策略创新:在优选和继承的基础上,广纳优秀的教学策略成果,融合成新的教学策略,构建和谐的网络课程的范式。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网络课程教学环境切入,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教师要注意网络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活动,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教学中也逐渐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相应的转变,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对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以及文化知识有着很好的作用。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通过将其有效地应用在语文教育当中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对此本文就网络环境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思想文化观念以及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冲击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一定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学对策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06-02网络作为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其具有信息丰富。充足、鲜活以及翔实等优势,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创新学习、主动探究等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实现有机结合的学科,网络技术必然会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推动我国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1.网络环境对大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冲击
1.1对教学形式的冲击。传统形式的语文教学均是在固定教室与时间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路进行大学语文学习,在进行传道、授业与解惑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利用课本与粉笔便完成,而且师生交流常常是被教师控制在既定的教学范围内,学生必须到课堂才能进行课程的学习。但是和传统教学法相比,网络教学拥有着时间随意、内容自主以及地点不固定等诸多的优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并自主选取学习内容,而且能够任意的发表自身的观点与看法。传统的教育教室已经逐渐被开发式教育加以代替,学生能够不用分年级与专业便可进行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抢夺。此外,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不断的变化成为指导者与组织者,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勤奋刻苦,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逐渐的消亡,这是由于在网络上能够将所有的基础知识全部查询到,这便使学生养成了懒惰与不喜思考的问题。
1.2对教学内容的冲击。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审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精髓、人文关照、价值取向以及名族品格方面的教育与传授,是对我国千年文化遗产的灌输,更为主要的原因使为了对维护与传承方面的考虑,致使没有对其加以理性的思考。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接受大量的文化教育,在大学学习期间已经不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逐渐转变成主动选择。当网络进行跨文化传播时,那些异域与异质文化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逐渐的和域外文化加以不断的接受与融合,便会和我国传统文化加以选择与比较,由于没有对我国传统文化加以充分的了解与系统掌握,往往会使学生失去信息与热爱。
1.3对思想文化观念方面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注重全局?^念思想文化,非常关注个人对社会义务与责任,对尊卑等级有着长期的强调。并且重视对每个人各自的内心修养,此外便是过于重视自律,对于法律意识相对不高,多数人追求那种宁静、安逸与平和的生活。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大量的西方文化与信息不断的涌入到我国。西方文化的自由、张扬、平等、创新与个性等和我过传统文化存在极大差异,这便对我国保守与内敛特征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在这种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冲击之下,在对我国文化添加了新活力与新生机的同时,无法避免的使殖民文化来到我国,在西方文化的自由、个性与平等的下面隐藏着色情、自私、暴力与迷信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非常不利得影响。
2.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2.1利用网络实现多样化教学。通过对网络具有的形式多样化特征加以有效的利用,使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得到优化。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便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从这句话便可以看出,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利用,为学生传造出一个轻松与欢快的课堂,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与效率。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音频与视频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对课程了解的更为深入。
2.2通过网络技术推动自主学习。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要将课堂主体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3]。而教学作为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仅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换句话说便是要将教学内容变成导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则是学习最为主要的主体,其使通过对自身及同学具备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对相关的问题资料进行收集,对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加以解决,从而对自学能力加以逐渐的提高。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往往是不足的,通过自身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根本无法将问题完美的解决,此时便要通过对网络进行借助,来对其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使问题能够得到更好地解决。
2.3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网络辅助教学既能够使学生语文教学中所需掌握的知识加深理解,使学生在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知识同时,又能够在网络中开展信息检索时,对学生的信息传递、应用与处理等等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能够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成为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教师也可以创建文学博客或者网络课程库等方式来推动师生交流与学习,不但能够对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发挥出来,也能够利用网络手段对教学方式进行补充与发展,是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到提升[4]。
3.结语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将其和语文教学实现整合是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网络环境这一背景之下,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辅助语文教学,逐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以及合作水平等加以提高,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有所帮助作用。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如何将网络技术运用在教学之中,推动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成丽.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10):18.[2]宋凤龄.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14,10(10):137-140.[3]刘青.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商,2013,11(22):350.[4]张兰仙.边疆高校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3,05(05):122-125.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一、问题的缘起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教育与学习化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的教学,决不是传统的、封闭式的单纯的授受模式,而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立体的、交互的新型模式,有助于开发学生多方面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优势,为学生构建了想象、设计、创造、协作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它集各种有效信息于一体,创设了多元联系的灵活可变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活动的源泉,更为创始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设计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保障。因此,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二)问题的提出
“十五”期间,我们道里区教科所受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参与组织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道里区四十余所学校、其他地市三十余所学校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及教学的整合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设了一批省市信息化示范学校,造就了一支精良的具有较高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意识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研究财富。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广大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度,最终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们决定选择本课题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是指导我们进行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指导意见。《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网络环境应该成为学生课程内容的有力补充。《纲要》在课程结构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技教育”,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法脱离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段话是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重要而经典的论述。《纲要》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即要重视对网络环境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并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对待。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有可能缓解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矛盾 网络教学在师生中将引起很大的震动,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实施网络教学,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趋势的有效形式,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的相互促进,必将会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课题的界定
网络:这里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即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各自又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环境:指计算机网络中所包含有各种媒体要素有机整合成的各类信息资源,媒体要素包括: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色彩、表格等。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指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在课程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繁杂原始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加工与整合,然后构建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网络环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能有效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进行记录、分析和提炼,从中归纳出具有良好教学效果和一般规律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结构和操作要点。
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重任务。
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交流合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另一种是“探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对“问题”的探究,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在问题中收获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们认为: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在“知识建构理论”的指导下,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路。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不仅关注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二)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四)从对事物认识的本质来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发展到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促使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因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社会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探知”和“导行”。其激趣导入、探知明理、深化导行、总结延伸等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思想进行的。这种模式,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十五”以来,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如“自主探索型”、“互动合作型”、“问题探究型”。
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有丰富的内涵,涉及诸多方面,现有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深入挖掘、探索、总结和拓展的地方。
1、有待形成多元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还不够科学规范,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引导,因此尽快出台对教师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它将引领网络教学的方向。
我们发现综合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也是“新学习模式”探索中的空白,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单一评价令天赋不
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方向和学习行为,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从而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2、作为课题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大,设施建设显著增强,但不少地区和学校受教师应用能力的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硬件环境的最大功用,甚至存在闲置的情况,这就要求积极开展教师信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设施和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都将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推广。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及网络信息的大容量,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果教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或是对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情况准备不足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弱,都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信息处理容量不断增大。学生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和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网络中的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与学习无关的诸多因素,又易造成学生们注意力的分散,学生们个体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也将影响到学习的总体效果。
更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技能才能参与这样的教学,那么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操作技能需要跟上。这样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的深化,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硬件网络环境设施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网络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标准和水平,我们也要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具体的标准。在目前资源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充实的情况下,开发有效虚拟网站与制作相关课件,耗时巨大,如何在不断的开发积累的基础上有所改善也是研究的重点。
五、研究假设
如果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创建更为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及相关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构建出各学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扩展教与学的时空;利用网络,缩短教与学的距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育的最大效益。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应用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资料的查询除了查阅书籍外,还可以到网上去查,那么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通过浏览器进入Internet查询资料,学生首先要必须熟练掌握浏览器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通过Internet在网上遨游,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流、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寻找、发现有用的信息,一是通过使用各种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二是使用相关链接的跳转来寻找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提高善于处理、集成信息的能力。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丰富多采的,内容是详尽的。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必须利用复制、粘贴等功能,引用重要的资料,再通过整理,编辑成完整、通顺的文章,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活动中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有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而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提高利用信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提纲,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自行在网络上查询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学科教学改革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充分地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是全开放的、多样性的,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情况,围绕学习的要求安排学习环境,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建立交互式、多向性的交流;教师也可以与一个学生或多个学生建立联系;课堂外的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囿于教室和一个班级学生的框框。学生还可以向网络资源库、知识数据库学习,从而形成最合理、最科学的学习途径,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向不同层面的人交流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和制作信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都是很有效的。学生可以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和探究,自由自在地在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源海洋中畅游。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的特性进行个别化、充分地自主学习。
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积极地探究学习。所谓探究,就是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就会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应试”的思想为“发展”的思想,变“灌”为“导”,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法为学法服务,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使其突破难点,挖掘潜力,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有效地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究,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让学生通过感知→建构→生成→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该说就大胆地说,该做就放手地做,该听就认真地倾听。人机交互,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使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消除学生“畏学”、“苦学”、“难学”的心理。基于网络把声音、色彩、图象、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网络教学,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开展网络教学的研究的重点是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目前网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和评价。3.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比较。
4.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5.网络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6.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7.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8.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9.如何培养教师和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问题的研究。
10.如何设计好网络教室,完善网络功能,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环境问题的研究。六.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思路
推进网络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一要积极探索,规范管理,边实践,边总结,成熟一门学科,推广一门学科,成熟一所学校,推广一所学校,不搞一哄而上;二要加强授听合一的“一对一”多媒体教室建设,尽力克服师生交流不足的局限;三要鼓励授课教师参与制作电子教案,促进脚本写作、教案制作和上网授课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案水平;四要推进教学平台和其它各类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五要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六要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七要明确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得益彰,网络教学虽然是对传统教学的某种挑战,但更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促进,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之以信息方法、文献法、预测法、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资料整理法、教育实验法、模拟法、经验总结法、教育调查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统计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十几种实验方法。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1——2006.7)(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和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06.8——2010.7)(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在实验学校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7)定期举办网络教学大赛和师生信息技能大赛。(8)定期深入实验学校,检查指导课题研究进展情况,(9)及时召开总结表彰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10)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写好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0.9——2010.12)(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七.研究保障措施
(一)更新理念,制定法规,开创局面
一是协调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在“制定规划、加强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上下功夫。“制定规划”就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实验重点;“加强引导”就是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实验教师转变观念,增强掌握和运用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政策支持”就是研究制定支持学校开展研究优惠政策,为课题的研究实验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创造环境”就是首先建设信息化硬件环境,在保证为教师信息化物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培训、专题研讨、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综合素质,强有力地课题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二是各实验单位要把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并做到一把手挂帅,增强对课题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真正把课题研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各实验单位要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建设,为课题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建立基地,分组管理,全面推进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典型学校,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推广其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该项课题顺利圆满的取得良好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信息真正为教育现代化服务。要注意典型引路,把那些认识高、行动快、能力强、方法新、效果好的实验单位树立为典型,确定为课题实验基地,并授予课题实验基地标牌。总课题组对实验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即实行评估轮换制度,先进、优秀的实验单位可以被命名为课题实验基地,学期课题验收不合格的基地将取消基地称号。总课题组将对基地单位的课题研究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带动全省各实验单位积极推进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为便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推进,使该项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实现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网络化、现代化,课题组以课题研究方向为标准,设立子课题组,每个子课题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成员若干,子课题组负责人要带领该课题组全体人员,遵照总课题组的计划安排,结合子课题组实际,制定该组的学期课题研究工作实施步骤及日程安排,同时组织好实验单位进行实验研究,定期召集课题研究推进会,进行阶段性总结,按计划完成预期成果,并要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资料存档,主要研究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子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过程材料,另一份上交总课题组。总课题组也将定期对实验单位的研究进展进行检查、指导、评估、验收。
(三)建章立制,信息反馈,保存资料
1、落实省、市《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办法》的精神,深化课题过程管理,为确保课题的高质量的完成,总课题组设计课题评估表,并与实验单位签定责任状,以确保实验单位按计划进行,如期完成。
2、建立信息情报制度
各实验单位要开设课题宣传园地,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要专门设立网页专栏,定期更新内容,将该项课题活动进展情况及时通过网上发布,以最快捷方式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还要遵循“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加强协作,及时提供与实验研究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材料,设立通讯员,将每月的课题研究的典型活动、实验单位开展研究的情况和资料以及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等进行梳理、汇总,向总课题组反馈信息,总课题组将每两个月编辑一期课题简报。
3、注重保存详实的实验资料。
各实验单位要建立“实验档案”,并将与实验有关的材料、问卷和活动都如实记录下来,妥善保管,以备查询。
(四)态度严谨,方法科学,保障有力
各实验单位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按照有关要求和科学规律认认真真地实验,扎扎实实地操作,实事求是地观测,科学准确地统计分析。同时要按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研究任务,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探索出既能体现教育规律,又有自身特点的模式与方法。
作为总课题组,道里区教科所将依托道里区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服务器设备和管理平台作为网络平台,并加大投入购置高配置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一体机、移动硬盘等现代化办公用品,保障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我们选择“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学校作为实验单位,要求各自承担课题研究经费。总课题组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费和自筹经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2、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基本模式的经验性论文汇编。
3、建成一个集教学、学习和交流推广于一体的“道里区教育资源库”和“道里区教育网站”。
4、优秀课成果:录象课(光盘)、教学设计(教案)、课件、教育教学案例和教育教学反思。
5、网络教学综合评价体系
(二)最终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优秀成果汇编(正式出版的著作)。
九、课题组成员及实验单位 组 长:庞 伟 副组长:段力强 成 员:张 颖 赵天明 马 凯 刘 滨 张玉华 赵志川 马振中 张 蕾 王元平
高 军 那冬岩 王玉华 王 力 刘 克 刘延君 肖鸿照 王淑贤 吴莉莉 孙丽佳 宋 颖 王艳玲 曹淑芬 任福冬 王继功 李云亮、宋丽玲 实验单位:第五中学、第十四中学、第十八中学、第十二职业高中、第十三职业中学、第二十六中学、第五十一中学、第一一二中学、第一一三中学、外国语学校、兆麟小学、经纬小学、新阳路小学、安静小学、安广小学、通达小学、抚顺小学、康富小学、工程小学、阳明小学、地段小学、新华小学、安阳小学、尚志幼儿园
道里区教科所 二○○五年十二月
第四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作者:訾斐)
2009-12-27 9:22:22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搭建了平台,有力推进了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超越式发展,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于2002年元月,五条路小学继“九五”成果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试验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年4月立项,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二项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我校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于2002年4月在数学、英语、美术三个学科开始进行试验研究,经过三年的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基于网络环境下,建立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2、解决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营造英语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口语交流、表达的实践能力;
3、创设一种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索引美术信息,提高其整合素材及绘图创新能力;
4、与上述目标相关联,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提高,进而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5、编写课题研究的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方案;
6、研制、开发与课题研究教学配套的工具平台,教学网络资源库等;
7、摄制一批课题研究典型课例,逐步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8、撰写一批研究论文,总结并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英语、美术各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二、项目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
1、夯实理论,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何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它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学校为此加大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力度。其做法是:做好“三个结合”,保证人人受训,人人提高。第一是校内普及培训和校外提高培训相结合。自开展“十五”课题以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阅读一本有关课题研究理论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的撰写。同时,选派学校领导、课题实验教师、骨干教师、电教员先后参加了南京、北京、成都、广州、上海、郑州、许昌等地组织的理论培训。第二是辅助讲座和研讨交流相结合。近三年我校先后请省内外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内每学期举行经验交流会,教师人人参与,研讨、交流使新的教育理念在自己心中定位。第三是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我科研室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十五课题”专题讲座。同时我校科研室在每月两次的教研科研活动中,系统地引导广大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2、制定制度,务实研究,确保课题有序进展。
我课题组对实验制订出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但鼓励教师参加科研,而且每位实验人员有义务对实验的每个环节、每项任务负完全责任。
人们曾形象地将网络硬件设施比作“马路”和“汽车”,各种软件和网络信息资源比作“货物”,把实验人员比作“司机”,对于我实验学校当时的状况来说,我校选定的实验教师——“司机”可以说是素质比较高的,但其它两项却处于弱势。课题组根据校情充分发挥优势,由实验教师视校情制订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各学科具体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科学严密地设计前测项目,把握好实验的重要环节,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实验中、后期定出了很好的坐标。
在网络环境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中,我课题组注重从理论上提升,从方法上探索,在实践中研讨,把基于网络环境专题教学的“行动研究法”落到实处,提升实验教师的自身反思意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通过对准备阶段形成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托,把新课改理念融会贯通在网络环境教学中,确定了网络环境下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并初步形成了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在实验中,实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制作网络课件,力争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并及时反思,总结得失,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构建出切实可行、逻辑严密的科学的模式框架。例如,网络环境下建立的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创境引疑——自主探究——形成知识——进行检测。
在实验中,我课题组多方面进行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分析。如:试题分析、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作品分析、评价量规等,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撰写出详实的阶段性实验报告。不过,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评价体系:如电子文件夹、在线评价工具、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有待于完善。
我校的网络教学研究可概括为这几个环节:提出问题——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模式实验——学习评价——资料分析——形成结论。
3、健全电化教研组,为各科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电化教研组,由校长任组长,科研主任及电教骨干任副组长,下设网站、网页、课件设计及制作组、网络及软件管理组,并明确其主要任务:
(1)及时反映各学科教学改革中的网页、课件设计的需要,并且通过脚本说明各类教学网页、课件的制作要求。
(2)认真及时制作各级各类主页、课件:学校主页、学科课程资源主页、教师主页、学生主页等,为教改、教学第一线提供技术援助与技术保障。
(3)承担对全校适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4)电教管理人员要确保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4、加大投入,提高信息化教育的硬件装备。
现代教育技术试验要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依据。在教体局的支持下,我校加大试验资金投入,建设了电视卫星接收系统,24个教室配备了“三机一幕”。成立了教师教学软件制作室,建设专题网站。并完成了微机室入网及升级工程,确保试验学生上课一人一机。
5、丰富多彩的校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开展试验以来,我校教师潜心钻研,积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从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感悟出构建学生学习需求的小型模块应用系统,系统虽小,但是很能解决问题,不但教师会用它,小学生个个都玩得转。
网络课件库:最初是提供给教师使用的大部分的课件内容与教材内容搭配。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模式、资源需求等都随之变化,由过去仅仅支持教师教,逐渐发展为适应学生学。实验教师在网络化教学中安排学生使用课件学习的环节,如漫画汇萃、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课件库中大量的视频、动画和交互性学习媒体,以图文声像并茂的英语创设口语交际情景,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等,为学生提供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在网络环境中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丰富多彩的课件资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宽了思维空间,激起他们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线教学平台:我校在2002年10月开发了教学应用小平台,教师通过一个页面就可以把所授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网络学习资源、探究方式提供给学生,使实验教师轻松地解决了网上课程的设计。
英语园地:英语园地是我们校园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来丰富它的内容。首先是教师制作大量的与教材同步的课件,这样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十分方便。然后从因特网上下载很多精美的图片,动听的英文歌曲,开发智力的游戏等内容,存贮到英语天地里面的资源库中,还选择了很多国内外优秀的英语网站,进行友情链接,这样能够节省时间,使用方便。最后在英语天地组建很多专题小站,如:动物之家、天气预报、四季水果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点击学习。
少儿艺术天地:美术实验组的教师根据实验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系统地设置了国内外名家、名画欣赏、作者简介、国内外少儿创作获奖画集等,充分地激发了儿童们的创造欲望,孩子们交互欣赏,互相评议拓宽了空间,点燃了他们幼小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奥赛园地:数学组实验教师发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实验教师在实验中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对过程化探究和交互学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实验教师把握这一契机,适时设置了奥赛园地,给孩子们创设了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空间。
三、项目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自我评价
1、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英语、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支架式教学”为内核。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或途径,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发现、体验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形成在网络环境下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创造性为基础特征的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
①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发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参与。
②在教师指导监控下,学生自己选择探索形式,进行学习、交流,通过亲身实践,得出结论。
③教师提供新的学习材料,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④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和深化的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
注:这一结构既适用于数学新授课,也适用于练习课。下面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②使学生体验出数学中逻辑推理的魅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空间想象力、推理分析能力、创造力,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的能力。(2)学习内容和任务: 通过课件提供的数学实验,由学生自主探索、分析讨论并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加以应用,并独立完成测试内容,完成知识的建构。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初步掌握了这类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通过自主协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学环境:
选择在Web教学,运用网络课件,创设问题性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支架式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伙伴式的协作学习方式。课件说明:
网络课件由三大板块和一个讨论区组成,第一板块是复习区,由复习题组成。第二板是试验区,由四个实验及相应内容组成,第三个板块自测题,有自动检测系统,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随机进入。教学过程
(1)在网络课件创设的情境中对梯形基本知识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进行温习。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由学生自主选择数学实验,通过试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区进行交流,并适当启发点拨。
(3)学生将总结出的结论,进行实际运用。在第三板块,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测试题进行自测,教师进行监控、指导。
(4)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作出自己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并作归纳性总结。教学结构流程图: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情景教学模式研究
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尤如春风般给传统沉闷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多媒体网络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于一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改变了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使英语教学显得丰富多彩,能有效地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言的学习需要有真实感或模拟的情景,多媒体网络把特定的社会、生活、自然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环境中交流体验。在这种相互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1)创设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情景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的场所,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情景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造,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个性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情景,如留言薄、电子邮件、聊天室、网络游戏、电影、图片等。这些情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利用这些情景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以此形成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①创设情景,诱发主动性。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利用网络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景,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景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产生动机。英语情景教学模式:
具体操作时,教师利用网络播放动画、音乐、演示对话,展示图片等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对话的情景中去,让学生感到“情景即在眼前”“我即在情景中”学生可涉足其间,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网络下的教学情景环环引人入胜;学生进入情景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情景。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景”相互作用的持续下得以强化。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到达了一个比教学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
(2)协作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共同任务与问题进行协作工作,以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这集中体现了构建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建构和认知分享的观点,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一方面学习者需要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共同完成整体的学习任务,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关系,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其基本流程图如下所示:
基本的协作模式有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四种。
①竞争。小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Intetnet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一些网络上的游戏如单词大比拼,摘苹果等来进行比赛。
②协同。针对老师提出的任务,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小组密切配合,同学之间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协同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学习的成功是与每一个成员分不开的,在这过程中,小学生们明白了学习是自己的事,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积极协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任务中去,让自己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好,思想沟通了、情感交流了、性格磨合了,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式。
③发展伙伴关系。利用Intetnet网络,使学生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伙伴。学生可以先选择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结为学习伙伴,他们双方可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和提醒。他们可通过BBS论坛,也可通过其它模式如QQ、ICQ、MSN来交流,使学习充满乐趣。④角色扮演。使口语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网络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探究、合作,达到了掌握这些内容,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模式
现代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协作讨论,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有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但师生之间可以交流,而且学生之间实现了交互协作——协作形式是文件、数据,还有语言、图形、图像,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创造了共同讨论交流的条件。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建立了我们的校园网站,针对美术专题课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制作设计,通过校园网来探讨交流学习相关知识,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作美术作品,点评学生作品,挑选出最佳美术作品进入精品集。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总的学习方案,而且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切忌直接命令学生去如何做,而是引导学生去想。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会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并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而后再给予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设计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使学生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最终促成对某一主题产生共同理解。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设计思路更明确、更系统。随着试验的进行,教师逐渐让学生更多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探索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1)教学上的外在变化
传统美术教学最大的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教师靠口述和板书的极有限的几幅范画,往往只能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和探索众多的优秀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的分析其创意的形成过程。只能照葫芦画瓢,全部拿下,没有创意。多媒体的介入,无疑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同样的时间内,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运用教学,电脑网络丰富的探索资源出现在学习者的面前,学习者会扔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和兴趣学习。这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环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2)教学上的内在变化。
传统教材都是以教为主、学习为辅来组织知识结构,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而且难以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创新活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以来,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知识空间。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使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教学内在结构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设计问题时,能更容易激活这种知识,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创作,形成解决问题的秩序。其基本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我们不难发现,从学生进入网络教学环境开始,就能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全过程,知道学什么,学会什么,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
2、教学效果的分析与研究
根据制定的研究方案,我校在小学英语、美术、数学学科中分别进行小学英语情景教学模式、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施课堂教学。学生在英语、美术、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认知程度等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与非实验班的学生相比又具有什么差别?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对课题研究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效果的研究
根据制定的方案,按照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经过一段试验后,试验班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在学习态度、行为、方法、能力及认知程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2)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试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有了很大提高。下表是对试验前的准备阶段、试验阶段和试验后阶段对学生进行的三次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
数学是一门集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为一体的学科,这与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特点是相矛盾的。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是抽象的、机械的、单一的,很难激起小学生的兴趣。而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使用多种手段,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趣味化。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将数学课堂置于网络环境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2)在准备阶段、试验中和试验后,课题组对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以测试卷的形式进行了检测,发现实验班学生的独立运算解答应用题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测试情况比较如下:
为什么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数学中,能使学生独立运算、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呢?原因分析如下: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顺应了小学生爱动的特点,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值,并能以此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经过探究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认识既有一定的直观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适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网络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安排出具有密度大、内容广、形式多、层次合理等特点的练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层次化、形式多、层次合理等特点的练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层次化、个别化教学,既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度的提高,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整体提高。(3)综合对比
①经过课堂观察,试验前班内常提问题,有独特见解,爱发表意见的有1人,在试验中有5人,试验后班内在课堂上有以上表现的有十几人。
②学生对班级学习氛围的反应,调查问卷比较如下:
③对家长进行“学生在家庭中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单项比较如下:
试验前认为学生在家中能自觉主动复习、预习的有6人,试验中有15人;试验后有23人。试验前认为学生在家中可在家长督促下复习、预习的有10人,试验中有14人,试验后有12人;试验前认为学生在家中能很好的复习、预习的有24人,试验中有11人,试验后有5人。④采用综合测试的方法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如下:
由以上的几项比较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将现代的技术手段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以其特有的人机交互的学习方法,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的层次化、个别化、自主化。使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合作、创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4)研究结论
①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有效地解决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思维、认识结构特点之间的矛盾。在促进完成学生知识建构的同时,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开放的网络化教学模式能够优化课堂环境与结构,突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灌输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使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
③通过试验表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网络特点、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三方相结合,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充分自由运用的时间,创建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激起他们的创造欲,发挥其潜能,培养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一段时间的实验和研究,可以充分证明:网络环境下创建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合理化、科学化。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中能学、乐学、会学,做到主导探索,提高能力,发挥个性。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法”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教学效果对比研究
在实验起始阶段,我们进行包括学习态度与兴趣的分析和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综合素质对比测试分析:如表
一、表二所示。
经过三年的学习,实验班和分班时无差异的平行班已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2004年11月,平顶山市举行了电视英语擂台赛,实验班学生代表学校获得小学组冠军。2005年元月,实验班学生在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实验班学生养成了自尊、自强、自信、自律的思想品格,有民主、平等、合作的观念,有较好的信息素养,促进了整体素质的发展。结论: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情景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丰富的动画、音乐、视频信息等组合,创设问题的情景、快乐的情景、期望的情景,给课堂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网络教学的互动性,能创设一个充满创新意识、探究与合作精神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思考、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情景教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操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研究
课题组采用观察、作业评价、问卷法对小学四年级美术实验班与普通班的调查研究,分析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绘图创作能力等。
实验班40个学生和普通班40个学生作对比,让两个班的学生同时学习《剪纸》一课,实验班进行网络课件辅助教学,普通班进行传统教学模式,(不提供多媒体及各种信息技术)研究结果如下表:
从表的数字可以看出,学生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学习比较感兴趣,爱学乐学。(2)为了了解学生运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以后,各方面素质是否提高,采用问卷调查法。①通过学习《剪纸》一课,你认为自己有提高吗?发出问卷40份收回40份,调查结果如下表:
②实验班的学生用电脑学习已经有二年多了,对学生绘画创作作品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见利用多媒体电脑网络将丰富的图片、动画、音乐、视频信息同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意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教育活动。
四、开展本项目研究对学校,教师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试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科研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加快了本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1、启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初步建成了一个教育信息化的环境。
承担“十五”课题以来,我们制定了《五条路小学教育信息四年规划》,该规划是指导学校跨世纪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我们正在按着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逐一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2、开发研究了一批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
课题研究者对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将有力推动课题研究的发展。我校课研组一方面将因特网上有效资源进行收集、处理和整合,建立课程资源库。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各级主页,例如学校主页、学科课程资源主页、班级主页、教师主页、学生主页等,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从而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供源头活水。在本次试验中我们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自己建立了三个相关学科的虚拟网站,努力使网站与课堂教学活动整合。面对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主题网站的发展思路,要从关注“课堂”转向关注“学生”,从关注“资源”如何为学生服务,倒过来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源。
3、产生了一批优秀课例。
自“十五”课题研究以来,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并探索出这种教学模式的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依靠现代教育理论技术为基础;开发人才、环境、软件资源;实现教学设计、过程、质量、评价最优化。三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观摩课、课例评比、公开课40节,其中五个课例分别获省优秀课例一、二等奖。其中,实验教师张中华执教的《Unit 1 part B》在2002年被评为平顶山市电教优质课,执教的《Unit 5 part A 》在2003年平顶山市英语教学观摩课上荣获二等奖,执教的《Unit 4part B 》荣获2004年平顶山市观摩课一等奖; 杨鸿雁老师执教的《剪纸》在2003年被评为平顶山市卫东区第九届优质课;执教的《漫画创作
(一)》在2004年平顶山市中小学美术观摩课上荣获一等奖;执教的《面具制作》在2005年平顶山市中小学美术观摩课上荣获二等奖;段向君老师执教的《图形的认识》在2002年获河南省电教优质课二等奖、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2005年平顶山市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上荣获二等奖。
4、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们已逐步掌握自制CAI教学软件、网络课件。
三年来我校已建成科研专题网站,已开发百余个CAI教学软件、网络课件,其中,《What do you like ? 》、《图形的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Unit 2 part B 》、《鹿和狼的故事》、《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剪纸》、《漫画创作》等分别获国家一等奖、省一、二等奖,二十余件软件获市级奖励。
5、撰写了一批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方案
三年来,教师们共撰写了三百余篇论文,其中2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30余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获奖,20余篇教学设计获区级以上奖励。
6、涌现了一批学科带头人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们的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涌现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新秀;两名教师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五名教师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十名教师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
五、项目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进行记录、分析和提炼,从中归纳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结构和操作要点的一般规律。我们目前探索的模式只在英语、数学、美术这些学科开发,我校打算在今后不断的探索中在其它学科延伸,探索出一系列学科的有效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确存在很大优势,但在三年试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开发有效的专题网站与制作相关的课件不但耗时巨大,而且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老师的制作技能在理想化的设计状态下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有更大的提高。今后学校将加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此带动学校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技的提高。今后学校将加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此带动学校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整体提高。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重要的是学生的整体参与,那么学校的硬件建设更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学生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操作技能需要加大力度培训,以利于此课题成果的进一步推广、普及。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阶段性报告
众兴实验小学
赵青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的同步跟进: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推进。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从学校角度落实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解决当前学校对教师培训的实际问题,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朝深层次发展,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校本教研以其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具有针对性等优势,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参与,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网络教研中学习时空的空前自由,主体交互的灵活开放,有利于解决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低水平重复、同校教师不合作等问题,有利于校本教研由校本向校外的发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内涵化、实效化。
一、研究目标
通过两年的研究,实现以下目标: 1.推进网络教研,提升教研成效
改变研教分离的状态,促进教研的知行结合。使教研活动从缺乏系统目标,难以持续跟进的“蛙跳式”活动成为基于网络的长流水不断线的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活动,成为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从少数人的教研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改变以往教学研究的粗疏性,使教研成为真正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从重视教师理解课程到同时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建立学校博客部落,丰富学校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创新教师成长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培训,使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都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其余教师个个学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提高教师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处理和利用教育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上网查找教育资料的习惯。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交汇在这个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谈的平台上,或是通过网络空间实名学习从而使教师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进一步转变其教育观念。引导教师把已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意识地应用到教学之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善网络教研环境,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
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教学业务培训为核心,以实践锻炼为载体,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应注重“两条线”和“两个点”。“两条线”: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方法;二是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是校本培训的目的。这两条线贯穿校本培训活动的始终。“两个点”:一是落在教师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上;二是落在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的构建上。“个体的自我超越”和“群体的学习化组织”的构建将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信息技术等存在差异,我们根据教师不同情况采用集中式培训和自主式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别进行了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教研组长培训,形成了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校本培训的模式。
二、研究内容
1.探讨网络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1)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建立学校博客群,打造网络校本环境,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
重点探讨网络环境建设、资源与课程建设、网络教研方式、网络教研管理等问题,寻找理论支撑,提供实践经验。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2013年3月,学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站在时代发展、世纪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高度进行选题,认识到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校本教研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学校多年来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结合我校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及学校硬件、软件、理论、师资等条件,初步提出《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2013年12月,县教科室予以开题。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至2015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大家详细分析了我校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实
际情况,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确立了校长室、教导处、语文、数学、电教、英语、艺体、综合等教研组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单位,部门负责人均为课题的主研人员。校长室、教导处主要开展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的牵头组织及协调工作,承担对教研组的课题指导工作;电教组负责网络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学科教研组围绕课题组的总任务,结合各自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实现网络环境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途径。课题组确定了研究措施和步骤,分三个阶段拟定了研究计划。还进一步健全课题管理制度,筹措研究经费,编制了经费预算方案。
2.组织开题论证。2013年12月,在县教科室王通主任指导下,学校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主持人赵青做了开题报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开题会。专家们在充分肯定本课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等提出了一些质疑,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课题组同志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会后,课题组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根据论证结果、专家的建议,再次调整研究设计,修改完善研究方案与计划,将研究内容三“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形式研究。”增加资源库建设优化、网络教研平台构建、视频教室系统应用、网络校本培训技术保障研究等。
3.做好文献研究。课题组认真做好了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背景,进一步界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校本教研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对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与反思也开始重视,其中重点集中在对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意义、形式的研究。有关著作与论文很多,大多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开展网络校本教研工作中,对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说明,由于 4
网络校本教研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系统等问题,因此,不断改进和创新网络校本教研工作,已经成为理论研究人员与基层实践人员的共识。
第二阶段:2013年12月—2015年4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现状调查。课题组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我校教师对网络知识(博客、邮箱、QQ等)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师们网络使用情况(如方式、用途);通过组织座谈会了解各教研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操作情况以及建议;通过教师专业成长专题会议,了解教师专业规划设想和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在多渠道、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我校教师非常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基础,80%的教师使用不同的网络形式进行交流,也迫切要求学校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系统网络知识培训;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积极,在交流、分享方面有一定的特色,但缺少网络教研经验,更缺乏专家的引领与丰富的资源库,乐意进行网络校本教研的尝试与探究。
2.组织教师培训。为了进一步规范网络校本教研,推进课题研究的科学实施,课题组以学校名义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以网络校本研究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电教组教师还将培训讲座制成课件挂在学校网站、资源平台上,将培训、示范视频上传到县局资源中心网站。一是开展课题研究培训。2013年9月,课题核心成员李前安参加了lnter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返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让大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最新趋势,提高对课题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了解课题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2013年11月,组织了课题研究培训,陈月梅主讲了《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组成员朱银梅主讲了《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课题组成员甚 5
至全体教师提供了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2013年12月,由杨波校长组织教师学习《网络校本教研的几种模式》、《网络校本教研活动操作流程》。二是组织教师专业成长培训。2014年3月,学校组织了校本研究专题培训,由陈月梅主讲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组成员杨波校长主讲了《校本培训实施研究》,提高了教师们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意识。2014年3月,分教研组组织了《怎样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培训。2014年7月,由刘亚老师组织教师学习《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博客》、《教育博客与教师的专业成长》。2014年5月,组织了网络技术培训,由课题组主研人员李前安、樊正清老师对教师们进行博客、QQ群的申请、使用培训和学校网站、放飞希望博客群的应用指导。2014年8月,组织教师学习网络硬盘、新浪播客的使用。通过网络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能在网络中自由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上传文件、进入论坛发言等。课题组还先后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如万家喜、樊正清、朱银梅参加省教育科研培训,李前安主任参加省网络技术培训。
3.举行专题研讨活动。课题成果是在不断的研讨、反思、总结中生成的。课题组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从而落实研究内容,明确工作重点。每学期定期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课题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管理、网络校本研究交流经验和思想,形成共识。专题研究活动人员不多,范围较小,以课题组成员为主,适当吸收骨干教师参与。每次研讨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如何营造网络教研氛围,如何培养,增强教师的网络教研能力和意识,如何开发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如何通过网络实现校本培训,如何通过网络实现集体备课、专家引领、集体互助、个人反思)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借助教育均衡示范县创建的机会,学校新建了电脑室,更新了电教室的投影设备,升级了教师办公电脑和上网宽带,添置了高档次的照相机。由课题组组织、电教组操作、全体教师参与,积极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一是整体设计,系统构建。在完善“学校网”(http://www.syzxsx.net)的基础上,构建了“众兴实验小学综合实验平台”(http://221.181.191.43/pt/)下含“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专用于教师培训)、各学科教研博客群(专用于学科教研)以及班级学生博客群(专用于师生交流);建立了学校网络硬盘,用于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库、网络办公;建立了学校播客,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的视频、音频资源,展示师生活动。二是鼓励个性,注重多元。指导、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学科教研研讨需求,建设多元、个性的网络平台,如公共邮箱、教师QQ群、网络相册等,以便多形式、多途径的教研活动的开展。
5.探究网络校本教研形式
⑴ 网络培训。课题组坚持在博客群、播客、网络硬盘上提供教育理论、新课程、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等各类培训资料,如后现代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体罚学生谈、《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义务教育法》解读,新时期怎样当班主任、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数学教育观念与数学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评价、注重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这些丰富的主题,有文本、灯片,也有视频、音频;有专家引领,也有教师交流。
⑵ 个人反思。从2012年12月开始,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积极撰写成长日志,随时记下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学故事、教学教研反思文章,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将成长博客作为专业成长阶梯,坚持为习惯,体验价值,感悟教育人生。
⑶ 同伴互助。课题组积极指导各教研组开展网络教研,实现同伴互助。一是教研网络管理。每学期初进行教研活动方案征集,由学科组内教师参与设计,在网上记录、评价每次教研活动情况,期末在网上总结学期教研工作,接受大家的点评;二是网络集体备课。学期初,各年级学科备课组组织教师制定计划,分配任务,按学校“集体研讨、网络共享、个性完善”的要求,利用网络硬盘的资源集体备课,存盘共享,下载后根据班情、学情修改完善,授课之后补上教学后记再上传回网络硬盘共享。三是网络交流。在网上开展了“细节决定成败”、“扁平化管理”等教师读书活动,在网上交流读后感,还开展智言慧语搜集展示活动,在博客上推荐交流名言警句,发表感悟;四是网络研讨。各教研组在教研组博客群每月确定主题,教师登陆博客自由发表观点。如名师课堂大家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大讨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教学研讨活动,大家积极留言、点评,发表意见与建议,产生撞击与共鸣;老师们碰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时,也可随时在网上求助于的同伴,有了网络交流,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让大家感到很舒心。五是网络成长展示。如在风采赛台组织一课多上竞赛、教学案例评比、教师“三我故事”网上评比、教师论文评比、智言慧语等活动,引导教师在网络上展示自我,提升自己。六是网络师徒结对。我们把师徒结对活动搬上了网络,师徒在网上通过QQ、邮箱、网络硬盘十分方便地实现了教案论文的修改、问题的即时请教与指导、观点的交流,并在教研组博客群进行结对成果(课例、论文、结对感受)的展示,提高了师徒结对的实效。
⑷ 专家引领。以前一些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要聆听他们的观摩课和讲座,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很多教师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网络教研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角落的学校都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专家答疑、评课和各项指导活动在网络条件下,从一对一变成 8
一对多。我校课题组教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向省教科院、规划办、电教馆专家请教课题研究问题,获得专业指导;语文教师通过QQ与市教科院成世铁老师进行即时交流;通过链接网络教育频道的“空中课堂”,感悟名师的教学风采;通过论坛BBS上的“名师专栏”主动向名师寻助,进行互动交流;点击窦桂梅、李镇西、魏书生等个人博客和特级教师家园等名博,聆听名家,品读名家。这些途径都很好地实现了教育专家对年青教师的专业引领。
⑸积极营造网络教研氛围。一是修订学校教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制度,对案例反思、调研视导、网上论坛、做课、集体备课、专家引领等方面做了规定。将网络校本教研开展、参与情况逐一评价,作为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的评比指标。二是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评价反思活动,学校领导每月利用一次教师例会,推介、学习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发表在网上的教研成果,每学年学校编辑成册。期末还根据每位教师在博客、论坛、网络硬盘上发表的文章、资源多少和点击率、留言率来了解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初步成果
1、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提升。21世纪的教育步入了信息时代,这也要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传统培训模式造成一些教师“吃不了”,一些教师“不够吃”。而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培训模式的灵活性,教师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有目的的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都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前,我校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5.8%、D级占17.3%、未过级占76.9%;课题实验后,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24%、D级占41.4%、未过级占34.6%。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性得到提高,比如冒康国老师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中,不知道如何将声音插入到幻灯片中,便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求帮助,不仅学会了插入声音的方法,还学会 9
了如何将声音在多张幻灯片连续播放。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网络将学习心得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使得其它教师更快捷、更有效地获得知识,极大提高了教师校本培训的效果。目前,全体教师能够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够上网查找资料。学校有80%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60%的教师能够运用软件制作教学课件,40%的教师能够制作简单动画。
2.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具有极大开发潜能的课程资源,它与教师、学生、文本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如何更大限度地利用、开发这一资源,让它在校本教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颇具实践研究价值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注重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建设。在成长博客上申请了自己的空间,建立学校博客群,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网络教研平台。学校博客建设实现了学科教研博客群、教师个人博客、学生班级博客的整体构建,其中建博教师达90%,发表博文1000多篇,点击30多万次;共享的网络硬盘上存贮了15G的教学图片、视频、音频、教案、电子读物等丰富的资源,为教师的集体备课提供了资源保障;学校播客收藏、上传视频100多个,促进了网络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开展。
3.撰写了一批网络校本教研的的论文、案例。课题组成员李前安撰写的论文《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幸福成长》、《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策略初探》、刘亚老师撰写的论文《依托网络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博客,打造班级管理新品位》分别获县一等奖,朱银梅老师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研初探》获市一等奖。赵青教师的《充实“我的空间”》网络课堂县获一等奖。
4.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一是教师的职业意识得到增强。通过网上品读名家,展示自我,教师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快乐,体验到越来越深的职业价值,分享了越来越多的网络乐趣,更爱教育,更爱网络教研,更注重专业的发展;二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10
随着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一系列的网上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更深刻,对教育理论的掌握更宽泛。陈月梅担任县新课程培训与全县新一轮继续教育辅导教师,朱银梅老师为乡下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三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校在网上搜集先进教育动态进行链接,供全校教师浏览;制作课件,全校共享。根据教师个人能力特长,分工不同,将教师组成“互补式”网络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分别承担不同角色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共同提高素养;四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在严格的课题管理下,老师们认真实践,对课题研究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育科研方法,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专题研讨、各项竞赛、评比交流、撰写论著等课题展示为舞台实现自我价值,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五是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网络环境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的设计更优化,学法的指导更到位,三维目标得到较好落实,学科与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整合。郑丽群、钟琼、杨华、李东、邓艳、左小阁、王身良等老师在全国、省、市教学比武和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5.构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模式
(1)个体自主发展模式:个人反思+自主学习
一是倡导利用成长博客促进个人反思。学校完善制度,引导、指导教师建设好个人成长博客,撰写成长日志、随笔、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在反思中进步。二是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自修。通过网络硬盘、播客、博客群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或给教师链接优秀的教育网站网址,提高搜索效率,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典型课例等,发布学习体会,撰写学习笔记,不断提升自我。
(2)群体共同发展模式: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①网络硬盘,集体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在网络硬盘上实行“主备课人上传个人备课案例,组内同学科评议切磋,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单元“主体”,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最后,形成电子个案共享”的备课方法。教师们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网络平台,多向研讨。利用博客群、论坛、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向互动教研活动,如专题研讨,学校和教研组确定主题,教师围绕主题发帖探讨;如网络论坛,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话题,自由跟贴点评;如观点分享,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感受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教师和同行进行评价指点;又如成果展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案例。
③网络资源,共享共建。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在网上推广教育、教学、教研成果,要求教师每月上传一定数量的文章,要积极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全体教师回帖参与;组织教师们参与网络硬盘资源与播客资源建设,搜集、制作、上传有价值的资源,共建共享。两年来,除了根据学校、个人发展的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发播客资源和网络硬盘资源外,还在“如何发挥校际间教师资源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学校积极参加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申请注册为会员单位,用好资源,又开发资源,实现了本校资源、外校资源,外出培训资源等全方位共享。
我们开展的“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学大行动,构建了“案例学课——自主教学——组内互动——相互观摩———案例评课”五环节校本研究模式,最能体现群体共同发展。各备课组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集体备课。先推荐一名青年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的教学案例,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备课,将教学设想发布在博客中,其他成员随时进行评价,在博客群或论坛中发表意见,主备教师根据评论反复修改、12
试教,小组成功后再在教研组展示,教研组成员在网络教研论坛中再次发表评论,并合理评价等级。每一堂课都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智慧,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成为教育案例的场景素材,赛课的目的不再是比出谁的素质高,谁的能力强,而是促进全体老师在研讨、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实践证明,这种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性反思研讨,让教师有“参与感”和“成就感”,真正实现了在交流中升华理念,在分享中实现创新,在反思中提升超越。
(3)专家引领发展模式:专家引领+网络互动
发挥网络优势,打破时空局限,寻求各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如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权威,他们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问题,或推荐相关文章,或组织相关的研讨。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与专家网络互动,与专家对话,与专家共鸣,实现专业发展。
2、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五、初步的研究结论
1.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开放性为校本教研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校本教研,得益于网络研究环境的明显优势: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化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和体现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
2.合理地运用网络进行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网络环境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使教师受到情感的熏陶;网络环境又长于资源丰富,使教师能够得到专业知识的指引。这样,教师在网络环境的正确培育下得以健康成长。
(1)网络环境使教师受到积极氛围的感染。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互动交流的多向性,网络教研的开放性,会让教师受到更多熏陶和影响,对教师的促进是常规教研无法比拟的。2014年下学期开展的“三我”故事(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学故事、我身边的故事)、教学片断网上评比活动,从教师撰写到大众评论,无不营造着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有教师这样评论这次活动:“成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人生亮丽的定格,蕴涵着生活的精彩。作为普通教育者的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快乐着:因为给予——我们快乐,因为执着——我们快乐,因为满足——我们快乐。这就是我在拜读了同仁们的故事后发出的感慨”。在远程听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激情与思想》学术报告讲座之后,全体教师皆被窦老师的真情告白所熏陶,有教师们如是评论:“常常对着蓝天发呆,觉得自己越来越橡皮化了……感觉迟钝,积极进取的心被云彩围绕,听了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的真情告白,又有了奋进的责任感了。希望教研组多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开发’广大教师的成长潜能”。
(2)网络环境使教师获得专业水平的提升。网络教研,资源更多,互助更多,引领更多。如针对说课专题研究,我们首先是专题引领,组织教师集体在线观看了专家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幻灯讲解,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方法和技巧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和把握,对当前流行的以说课为展示能力的教研活动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的融合、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均有了深切的感知;再组织同伴互动共进,在网上呈现学校教师在市说课竞赛中获一等奖的说课案例,大家学习后针对如何说课发表观点,积极质疑,共同探究;再在网上提供几个说课案例,让老师们留言点评;最后每个年级确定主题,让老师们设计说课稿,并在网上展示评比。像说课专题研究这样的网络教研活动,带来的是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素养、教研品质的全方位专业提升。
(3)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要突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所以,网络环境校本教研也要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设计活动。要利用网络,让教师的自我反思成为参与教研活动中的前提和基础。让教师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和分析;要利用网络,让同伴互助成为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让教师集体共同参与,形成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合作互助、共同成长,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展现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要利用网络,让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先导。让教师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
(4)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实施要注重策略
一要做好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活动准备,注重硬件、软件、潜件建设。要配建适用的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硬件保障;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教研平台(学校网站、博客、播客、网络硬盘等);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解决技能上的问题;要制定有利于网络教研开展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宣传,构建激励机制,营造教研氛围。二要加强网络校本教研的组织和管理。要做到活动设计全员参与,通过“网络征集——网络调查——制定方案——意见反馈——修改定稿”五步骤确定教研主题,体现教师的主体性;要做到教研过程全程监控,教研资源上传在网上,教研过程呈现在网上,教研成果展示在网上,教研组开展活动与教师个人参与活动情况在网上一目了然,保证了校本教研过程的扎实和活动的实效;要重视教研结果全面评价。要完善网络环境校本教研制度,注重评价手段多元和评价的及时性、开放性。
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很好地处理好网络教研与常规工作的协调问题。在加强网络教研的同时,常规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利用网络环境去促进常规工作更上一层楼。但由于网络教研要求更高等因素,导致花费的时间要比传统教研的时间多而影响到常规工作,这就要求以后要注意二者的协调。
2.组织者与参与者双向准备配合问题。在开展的一些活动中,还存在着双向准备不一致的现象,导致教研活动的延迟,这是不足之处。
3.培训资源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托网络环境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毕竟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完善阶段。学习资源是其实体,在分离状态下,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开展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培训资源的选择和设计方面,缺乏应用相关策略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
4.在突出“教研”二字要加强。论坛中有时会出现脱离学术专业,走上闲聊、诉苦的的现象,所以,要注意优化网络教研的空气,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培训者缺乏激励控制措施,与受训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情感沟通,学习作为一种充满情感体验的活动,如果缺少情感交流必将导致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枯燥,影响学习效果。
我们的研究工作扎实有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还很多,恳请专家、领导精心指导。我校将再接再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校本教研网站的完善工作及资料整理工作,夯实校本教研的基本层次,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顺利完成研究任务,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