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期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2:1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期报告》。

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期报告

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一五”专项课题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期总结报告

一、课题的由来

(一)该项课题研究是学生健康发展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如今,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但是,因特网会给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带来哪些影响?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因特网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调查认为,上网激活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85.6%的上网中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信息量。59%的上网者是在上机过程中学习网络知识。

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戴面具”的交往方式可使中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调查显示,53%的人上网是为了向外发布信息。

但调查也发现,网络同其他事物一样,除了有利的一面,也给一些中学生带来困扰,如网络容易使少数自控力较差的中学生上瘾、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网络高技术容易使有的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崇拜等。

调查认为,因特网的发展使对中学生的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是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以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该项课题研究是家庭教育困境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很多家庭购买了电脑,并联上了宽带网,可是家长发现孩子对电子游戏是如此着迷,还有网络世界的精粹和糟粕并存,让家长对网络不放心起来。担心孩子受到网上有害东西的影响,怕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可是面对这些问题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把电脑锁起来,有的甚至干脆不买电脑。可是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对网络的痴迷让家长很是头疼。根据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上网总人数为1.11亿人,这其中16.6%是十八岁以下的孩子,比2005年7月就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美国PEW互联网络与美国人生活项目组调查显示,并且有64%的青少年承认,他们在网络上做一些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事情。初中生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自制力较弱,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浏览不健康的内容等。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该项课题研究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现在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比较重视,有了很多成果。但由于初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特别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示范性研究,我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将以初中为载体,融合教师、家长、医生与社会力量,合作探索网络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干预模式,这对其他初级中学开展此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几点,我校提出本课题方案,开展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落实组织管理

学校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何慧芳校长在全校做了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意义、要求、任务及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并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何慧芳校长任组长的核心课题组,核心组成员有主管教学的陈丹波副校长、德育副主任、教导副主任、各学科组长、信息科组的骨干老师、优秀班主任、获得心理健康A、B、C上岗证的骨干教师,以及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1的心理老师等,学校逐步形成了主管领导统领,心理教师、信息技术老师牵头、核心组成员积极配合,辐射全校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教研队伍。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选派课题组老师外出参加科研课题的培训活动,2008年4月选派蒲凤荷老师参加了由广东省电教馆在惠州市组织的国家“十一五”课题《网络学习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研究》的课题培训活动;2008年9月25日我校邀请广东省电教馆的林君芬博士为全体教师做了一场题为“教育研究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方法与案例”专题报告,林博士有针对性地针为我校的课题进行了诊断评估,对课题的进一步窄化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为全体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科研研究方法科,大大鼓舞了老师们的科研热情;2008年9月26日校长何慧芳、心理教师蒲凤荷参加了广州教研室在广州二中举行的“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专项工作”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该项培训工作对我们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应具备的价值取向、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开展课题研究应掌握的具体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培训;2008年10月8日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了城区教育指导中心在市桥二中阶梯室举行课题“市桥城区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行动研究”的开题报告会,到会专家广东教育学院的施铁如教师做了专题报告,三间不同级别的学校分别做了学校教研工作的经验介绍。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老师们的教研积极性和热情也明显增强了。

(三)提供一切有利条件,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已有校园网,教师们人手一台计算机,每间教室都有电脑,全部可上互联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规模较大、资料齐全,同时还有星海中学资源网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学校还为课题研究给予时间保证,划拨了研究经费;学校建立健全了《星海中学教科研工作制度》、《星海中学教科研奖惩制度》等。

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网站媒介,向在校学生宣传网络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关注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在问卷调查表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信息技术课,让在校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拒绝不良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提升信息素养;通过家长会的形式来几次大讨论,让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家校共通、齐抓共管;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和解答,让其慎重对待网络;开展法制讲座,邀请专家、司法人员做报告,以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理论回归实践,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四)进一步做好课题的窄化工作,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为了达成课题期的预目标,更好地给课题定位,进一步做好课题的窄化工作。我们和专家进行了反复的磋商,课题组也做了大量的研讨工作,我们决定从最基本的校情出发对课题做进一步修订,由《网络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转化为《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首先我们利用家长会之机对全体家长做了“家长对子女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同时又联合社会办学力量——北京四中网校对我校全体家长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①星海中学学生家庭电脑网络情况:初一年级共有515份调查问卷,其中家庭有电脑且可以上网的有426份,占82%;初二年级共有616份调查问卷,其中家庭有电脑且可以上网的有497份,占80%。②星海中学学生家长对网络的看法:初一学生家长认为网络便利应该好好利用的百分率为71.68%,初二学生家长认为网络便利应该好好利用的百分率为72.94%;初一学生家长认为网络有害不能让孩子接触的百分率为12.48%,初二学生家长认为网络有害不能让孩子接触的百分率为13.18%;③星海中学学生家长对利用网络结合老师一对一指导这种学习方法的看法:初一学生很愿意学生尝试网络学习的百分率为28.52%;初二学生家长很愿意学生尝试网络学习的百分率为25.98%。

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星海中学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此调查问卷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星海中学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

接下来将利用学校网络版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进行一个摸底排查工作。

(五)与好书为伴,与文明同行

2008年10月6日,星海中学启动了首届以“与好书为伴,与文明同行”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陈丹波副校长在启动仪式上就读书的意义、名人读书成功的故事以及读书的方法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还为师生提供了上百本可供选择的书目,引导学生诵读、品读并撰写读书心得笔记,同时各班级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掀起一个读书、品书的热潮。

读书节为期一个月,目的是要营造浓郁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打造书香校园。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近书本,热爱读书;让每一位学生在阅读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让每一位学生在读书中开拓视野,感悟人生,学会思考,快乐成长。

(六)利用资源优势,搭建网络心育平台

我校已成为广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初

一、初二年级开设了信息课,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有了很大飞跃,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都通过了计算机高级考试。而从1999年至今依托学校的信息网络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素材,为客观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现实环境和条件,教师也具备了很好的研究能力。

目前,星海中学的网络心育平台《心灵有约》(http:///)初期的搭建工作已经完成,该平台包括心育资讯、课题研究、心理探秘、心育课堂、心心相约、代际沟通、心理测评、雁过留声等几个栏目,由信息科组提供技术支持,由卢紫星老师任站长,由蒲凤荷老师负责网站内容的编辑工作,由何慧芳校长、陈丹波副校长负责最后的审核工作,后续的完善改进工作已在进行中。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用叙事承载老师的疑虑,用思考梳理教育的脉络

叙事研究的方法是星海中学的教师们所熟悉的研究策略,老师们用教育故事记录下了自己的疑虑和思考,更记录下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份责任和爱,老师们也用这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方式,参与和推进着我们的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细化、也具体化了我们的研究工作。以下是三位老师的教育故事摘录:

陈雅莎老师的教育故事《网络,走进了心理教育》:

网络并不全是“杀人不眨眼”的坏家伙。有时,网络也能“救人一命”。我班有个男生“王X”,调皮捣蛋,无心向学,多嘴多舌,爱整蛊作怪。总之,同学们说在他身上很难找到优点。正如同学们向外推销他时的广告词一样:“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

我觉得王X能够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固然离不开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及自身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网络教育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网络信息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和介入之下,可能向以下两种趋势偏移:一种是积极健康的方向;另一种是消极邪恶的方向。

网络作为高科技产物,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迄今所拥有的容量最大,内容最全面,传递速度最快的信息中心。同时,我们不否认,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

网络对教育的干预作用具有不稳定性,既可以被当作“显性帮手”,也可以被骂成“隐性杀手”。我觉得要划清这“两手”的界限,关键在于,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用好网络,并且教学生如何用好网络。

胡丽儿老师的教育故事《 “老师,您好!” 》:

„„这天的语文课,上的是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这位感情细腻的女作家从大树夜以继日地飘送种子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和内涵。以往学生接触的课文内容都是比较具体比较实际的,但此课却是较抽象的理论,生命的意义很广泛,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存在,都有独立的理解和感悟,我不能生硬地灌输“生命的定义”给他们„„任何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敬重和珍惜,不仅如此,同学间友好的帮助,我们都应珍惜,若能怀着感恩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身边的人。那么,你就

是在敬重和珍惜着别人的生命,你的生命也将因此而更加有意义。所以,当别人为你而付出时,即使仅仅为你关关窗,开开门,而你为什么还要吝啬一声答谢、问候或赞美呢?这篇课文不要求你们背诵些什么,只希望你们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告诉你们身边的人,你已经读懂这篇文章了。这脱口而出的一番话也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这不仅是一节语文课,更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啊!„„

林艳华老师的教育故事《一篇意外的周记》:

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都习惯于和学生在周记中交流,我把它当作是每周一次和学生的心灵约会。每篇周记,我都用心阅读,用心回应学生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风雨不改。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我和学生之间都能感受到有一股暖流总在涌动,有一种信任总在左右……

像往常一样,晚修的时候是我能静心阅读学生们周记的时间。但是,这一晚,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再也无法继续下去……接下来的这个星期,我除了留心观察这个学生的情绪,也及时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在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都要充当重要的角色,适时地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扶他们一程,会让他们以后的人生都走得更顺利、更快乐、更有信心!

梁茹老师的教育故事《老师,我回来了!》

„„他,一个充满信心,满怀理想的孩子,尽管学习成绩不太拔尖,但勤学好问,上课踊跃发言,作业认真完成,整天笑容满面,精神抖擞。每天早上他都会展露可爱的笑容向老师问好,但上了初二,我却发现这声问好不再响亮,甚至消失在我的耳边,取而代之的沉默和满眼通红。我立马把他找来开始了我的拯救行动。

„„“老师,我回来了!送你一首歌吧,歌词我都抄在这儿了。”他高兴地说着并递给我一个精美的本子,里面写到:

“我相信有一双手 把我轻轻牵到你的跟前

我相信有一根线 将梦想与现实相连

我相信有一种缘 会把所有的偶然都实现

我相信就是这一天 命运开始改变

这一天 我开始仰望星空 发现

星并不远 梦并不远 只要你踮起脚尖

我从此 不再彷徨也不再腼腆

张开双臂 和你一起 飞的更高 看的更远„„”

刘永红老师的教育故事《谁之过》

„„一直到五年级上学期,秀才发现儿子的变化很大,成绩下滑快不用说,用钱大大超出预计;与他交流神不守舍,放学迟迟不回家,经常撒谎。经过跟踪了解,原来儿子迷上了网络。怎么办?„„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后果呢?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现在的学生,都在13-17岁之间,正处在生理青春期和思想的叛逆期,外在的压力与其青春激荡产生冲突,网络的行为,有时也是其心理压抑的另一种释放形式。

从教育者的角度,我想主要有下列几点: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别人。……

2、作为承担教育孩子的长辈,也不能防于“面子”或“恩惠”而不直言相告,从而耽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3、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学生的引导者)也值得深思:当今社会,电脑技术作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不能因噎废食,不可不学。而在学习之初,若不从思想上做好引导,日积月累,自然积重难返。教育毕竟需要循序渐进。

……

(二)老师们的点滴收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

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多来,我们对课题研究从一无所知到全体参与,从写教育故事,到进行教学反思。从课题雏形的确立到课题的窄化,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一步一步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星海中学的老师们在教研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学会了交流、也学会了自主解决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成熟的教师集体正在逐步壮大。

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我们得到的更多。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来,我校教师论文发表及获奖共计102篇,其中国家级70篇,省级1篇,广州市级31篇,课题组核心成员蒲凤荷老师的论文《浅析网络对初中生心理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发表在《教育导刊》2007年12期;蒲凤荷老师的心理咨询个案《驱散心灵迷雾重现自信风采——一例考试焦虑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08年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咨询个案评比中获二等奖;詹富强老师的研究报告《当前初中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在2008年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课例一等奖。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做学习型、研究性教师的风气,逐步在星海中学教师群体中形成,集思成文、谋篇慢慢地成为老师们的工作习惯,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例如陈丹波副校长的论文《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案例探究》、蒲凤荷老师的论文《试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王勇老师的论文《当前初级中学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詹富强老师的论文《当前初中生学校心理压力现状调查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也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个别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地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也有待于提高,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许多困惑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于我们每位教师深思。今后我们要在教科研的管理上不断探索,制定科学的教研方案,加强实践,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教研能力,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008年10月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网络环境下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的心得体会

一、影响网络课程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上网者的身份是平等的,唯一的不平等是对网络技术和技能的熟练程度。大家不需要过多的面具,比较真实地表现自己。你可以在游戏中或聊天室编造一个角色,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此外,网络上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跨时空自主学习的可能;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使学习者能按教学要求有效学习和自主发展,创造了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因此,学习者在网上学习时自然会或得平等、自由的心理感受。

(二)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网络行为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网络关系的自由、松散和隐蔽性等特点,已经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仅以“身份丧失”为例,他的好处是可以让一些人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可以让青年人虚拟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它的不足是会使人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网络交流常常是匿名的、飞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使青少年沉迷于一种人格与交往情景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他们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如感情过度个人化、依赖网络来宣泄情绪和表达情感,社会适应性下降、神情恍惚等等,都是常见的症状,大量的网络信息还可以直接影响自控能力不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在网络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针对网络文化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教师在网络课程实施中应采取以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表现为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等文本形式,是教师教学的材料和依据,教学过程就是忠实地、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因此,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是学科网络课程克服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的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以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现代教育观中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且还是被教师和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也就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还应将心育与课程的实施办法相结合,在教书过程中注意学生内在积极性的调动,内驱力的激发,对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注意力有意识的加以培养、训练。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之有信心学、有能力学、快乐的学、轻松的学、主动的学,让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中,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智慧潜能得到科学发展。

(二)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有忽视心理的辅导、认知的引导、情绪的疏导、情感的培养等现象不仅影响教学、管理效果,而且造成教师困惑、辛苦,学生压抑、痛苦的尴尬局面。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避免劣性刺激,力求为学生心理健康导航,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指导学生自我护心、育心,做其心理卫生与心理修养方面的导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矛盾时,能做学生决策的顾问、参谋。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给予学生适度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保健,尽量预防学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此外,教师还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和可塑性;承认每个学生均是有价值的个体,必须尊重和爱护,对学生要仁爱,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社会的人来看待,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学生有悟性,能成功。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个性

表率从正己开始。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活泼好动,无时无刻不在注意自己的老师,效仿自己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志走向正路,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才能就必须从正己开始,否则就没有说服力。教师并非人人是模范,但他们的工作要求以模范为榜样,去引导学生走正路,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师并非都博学,但他们的工作要求他们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才能,培养学生成才。成功的教师塑造成功的学生,不成功的教师塑造不成功的学生。教师的喜怒哀乐,教师的言行,特别是教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教师的爱心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灵魂。教师在知识上比学生先行一步,而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一种平等交流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对教师和学生也是一个陶冶、熏陶的过程,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善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和宽容他人,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对待,容许学生犯错误,使他们在错误中汲取教训,自我教育,并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学生从中也学会了宽容和尊重他人。

(四)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交往的核心场所,课堂教学活动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

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运用与创造情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利用互联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善于抓住网络“交互”,使学生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上与专家权威具有更为平等的地位,打破“知识霸权”,让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非面对面的进行“聊天”交谈,在“心灵港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访谈”等特色活动,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常识,解答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惑。

网络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网络心理学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学问,对人和人之间在网上交流的心理,需要教师加以研究,使网络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的平台,一个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有力支持和重要补充。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第四篇:中国环境税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环境税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上)

李慧凤(北京联合大学)

摘 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实施环境税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环境税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环境税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现行有关环境保护的税费政策,由于存在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的税收优惠单一等问题,其力度和系统性不足以形成对环境的保护。并对中国环境税制度建设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将部分排污费改为环境污染税,征水污染税、二氧化硫税和垃圾税,使其成为中国环境税的主体税种的基础上,调整现行资源税和消费税,构建中国环境税收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税,环境税制,税收体系,环境保护

一、引言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是市场机制外部不经济的典型表现,为了克服这一市场机制的缺陷,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一条协调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管制措施和经济措施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传统的“命令—控制”式管制手段因无法约束日益市场化和分散化的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可能带来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等问题正日益暴露其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税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经济措施,具有使污染者承担环境污染责任,使其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限制对环境有损害的经济活动,矫正市场失灵的效果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建立环境税收体系调节经济运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环境税方面的立法非常薄弱。在全球掀起低碳经济浪潮的今天,研究中国环境税制度现状、问题及建设对策,对于保护中国脆弱的环境和生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税及其理论基础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的程度征收的一种税。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污染物排出量为标准的直接课税,如排污税,该税具有征税成本低、控制污染有针对性等优点,但因其只针对某一污染物,因而不利于同时解决连带性的环境间题。二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间接课税,这是指通过改变营业税、增值税等间接税的税率来防止环境污染。三是环境减免税,这是指政府对某些有利于环保的行为或环保设施进行的税收减免。

环境税的思想来源是“庇古税”(Pigou Taxes)。

英国现代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早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主张对污染者按排污量征收一定的税,使之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之差。污染制造者在庇古税的刺激下可以从两方面控制污染量:一是采取污染治理技术,降低单位活动的排污量;二是减少制造污染的活动总量。污染者将根据自己的成本和利润函数作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同时达到对社会的最优。庇古的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税最初的理论来源。

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自由交易可以实现私人物品的有效生产,但环境等公共物品则应该由政府提供。环境税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在环保领域中,个人的最优选择与社会利益往往相背离,所以,在环境保护领域仅强调市场的作用是不够的,单纯的市场作用很难保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有必要通过征收环境税的方式校正市场失灵,并利用税收收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税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税作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环境税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如下:

1.国外环境税研究进展

庇古税是环境税思想产生的第一个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税思想开始得到拓展和深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环境税实施的可接受性研究。为保证政府和公众对环境税政策的接纳,尤其是要慎选税基和税率。对环境税费标准的确定,庇古以一般均衡模型导出,对单位污染所征的税费应等于污染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该理论的确立为减少税收扭曲、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石。到1990年,Bovenberg A.L和Goulder L.H也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在经济系统存在扭曲税种时,最优环境税率的标准问题,并指出最优排放率往往低于庇古税税率,且其他税种造成的扭曲越大,最优税率越低。该标准的提出,拓宽了税率确定的约束条件,也更为接近经济制度起作用的现实基础。

(2)环境税的分配影响研究。环境税会产生较大的分配影响,即增加了不公平分配税收支付负担的可能性,这种影响包括环境税对不同收人群体、不同类型家庭、以及企业与家庭之间的分配影响等。以欧美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承认环境税费环保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税可以通过减少扭曲性税收的方式使人们在非环境方面受益。Tullock G认为,利用从环境税得到的收入,可以减少原有的扭曲性税收,从而减少税收的额外负担。Ballared和Medema还应用数学仿真模型分析了减少污染而采取征税和补贴方式对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得出征税比补贴更为有效的结论。

(3)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研究。庇古税以及之后的环境税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税的负外部性的纠正作用,而实际上,环境税不仅能够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能够通过收人返还来削减具有扭曲效应的税收负担,减少效率损失,甚至提高就业水平,这就是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双重红利”效应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而Goulder并不认同“双重红利”假说,认为环境税加重而不是减轻了已经存在的税收扭曲。

总的说来,国外环境税研究是以发达国家,尤其是以OECD国家的情况为背景进行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考虑较少,但其研究方法及思路对于中国环境税问题的研究是有借鉴意义的。

2.国内环境税研究进展

(1)环境税征收依据研究。沈满洪对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加以分析,在指出科斯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论述了环境税的征收依据;杨林则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两个角度,包括环境的公共性、市场机制对外部效应无法内化、环境资源产权虚置、环境市场不充分、环境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不当、政府调节手段有限、政府目标偏离等方面对环境税征收依据进行了系统论证,该研究丰富了环境税开征的基础理论。

(2)环境税“双重红利”效应实证研究。李洪心等利用CEG模型模拟了中国税收改革政策对生产、消费和政府收入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对不同行业根据污染强度设置不同的税率按产值征税,可以在控制污染行业产量、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整体税制改革,减轻企业和居民的所得税负担,增加政府收入,从而验证了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果。

(3)环境税国际实践介绍和借鉴研究。武亚军、王志文、陈少强、魏珣等、李伯涛等对实施环境税制较成功的国家,如荷兰、瑞典、丹麦以及美国等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与税制特点对我国环境税税种的设立、税基的确定、税率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纵观中国国内有关环境税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对环境税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翻译、介绍国外有关环境税的理论、制度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环境税的特点和功能、环境税概念界定、环境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其二,关于中国环境税具体实施政策研究。主要是以国外环境税的制度经验为借鉴,来构想中国的环境税制度,从环境税税种的设立、税基的确定、税率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而深层次考察分析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实际,对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方向缺乏深入的分析。因此,梳理、总结中国环境税制度现状,深入分析中国现行环境税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现有税收制度,是中国环境税制度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

中国在环境税方面的立法非常薄弱,在环保方面采取的税收措施很少。中国目前尚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保护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税种主要有:

(1)资源税。现行资源税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税种征收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对矿产资源的滥采滥挖和掠夺性开采,保护矿产资源,促进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2)消费税。这是1994年税制改革在流转税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国家将高能耗、不可再生以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如鞭炮、焰火、汽油、柴油等商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目的在于限制损害环境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3)城镇土地使用税。该税于1988年11月1日起对在中国境内使用土地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定额征收的一种税。征收目的主要在于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促进合理使用城镇土地。

(4)耕地占用税。于1987年开始征收,是对在中国境内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和调节纳税人占用耕地的行为,加强土地管理。

(5)城市建设维护税。该税于1985年开征,成为环境保护融资的一种“专项税”。

(6)车船使用税。本身并不具有能源、环境方面的意义。但由于车船的使用与能源消费直接相关,对抑制能源消费有一定的作用。

(7)增值税。在增值税中,对一般纳税人生产以自己采掘的沙、土、石或其他矿物连续生产的砖、石灰,以及在原料中掺有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炉底渣等的建材产品,实行按简易办法征收。

另外,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税收政策上的激励。

第五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学生能够健康得上网和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普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伴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宽带的日益生来说,更容易受到不健康网络信息的侵蚀,更容易沉湎网络而无法自拔,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有效监管,会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其普及网络知识、拓宽视野、网上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中学生上网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

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上网率达64﹪,喜欢上网的达52﹪。随着网吧的普及,中学生网民数量还在迅速膨胀。为什么中学生如此痴迷网络哪?

首先,中学生有追求新奇和幻想的心理倾向,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欲。网络具有信息全、交流便利和虚拟性等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一些平时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在网络里却可以任性而为。

其次,中学时期作为学生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第三,中学阶段是学生性成熟时期,由于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最渴望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与父母间交流也不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状态,其内心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网络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宣泄的渠道,在这里他们能与同龄人交流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和苦闷,因而痴迷网络不能自拔。面的忌讳,导致他们对性普遍有神秘感。而现在网络管理不规范,黄色网站泛滥,不良信息很多,中学生在不成熟的性心理的驱使下,更容易受诱惑而沉湎其中。

1、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安全基本规则的了解。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要求:不要回复敌对、挑衅、不当或任何方式让你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信息等。避免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要尊重他人的隐私,避免使人激怒、麻烦或受到伤害,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

2、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我们应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既认识到网络对我们学习的巨大推动作用,又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学生在网上多元化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3、提倡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曾作过一些调查了解,发现了网络教学中几种典型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对部分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告诉他们现阶段不宜花太多时间泡在网里,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也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如查找一些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新闻或进入健康的聊天室或论坛,参与讨论青少年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另外,我还鼓有目的的上网。

4、指导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如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信息下载的方法和学习的基本步骤,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带着学习任务上网等。这些对于营造井然有序、生动活泼的网络学习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创设健康的家庭网络氛围。学校在校内营造一个大环境,全方位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许多地区的教育城域网已正式通行,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也已经建成并开通。我们要在努力丰富校园网资源的同时,积极做好防范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教师不仅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德育课中,还要重视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内容摘要】: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给现代的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形式

原因

对策

网络正以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心理角度而言,在认识自身的情绪方面,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有关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渠道;在控制自我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在自我激励方面,网络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在认知他们的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感觉别人的感受、双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人际关系的管理方面,网络缩短了青少年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的有待规范,网络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和负面作用日渐凸现。青少年正处于

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和“关键期”,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激烈和深刻,正如伯顿所说:“凡上帝有一所庙宇的地方,魔鬼也会有一座礼拜堂。”网络导致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障碍,因此,网络被称作“争夺眼球的战争”(War of eye balls),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情商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下载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期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期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