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杜尚蓉
高二(12)班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厌学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对策诱发因素
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正文: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那么,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影响因素有那些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这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分化加剧,传播媒介的影响更加普遍。升学这个压在学生身上的巨石始终不可摆脱,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90后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差异大,有的父母有好的工作,有车,有的还是离异或者低保.而且父母自身就对社会存在价值观的矛盾,自然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校园暴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升级.教师不再向以前那样敢“动”学生一根毫毛了,(老教师常说以前打过的学生现在见了都还感激得很呢,那的确是真的。)如果现在这样做,那叫体罚,因为人家会“维权”,弄不好,本来教育者一片好心全成驴肝肺不说还要遭遇社会不理解,上头的批评处分,和家长的敌对,以至于搭上命也有例子。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我在一线工作多年经历和经验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出现问题引发心理不健康: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迷恋网络,睡眠不足。有的是有补课班,讲过的东西,没兴趣再听。有的是面对激烈的学习压力,开头没有开好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对某科目老师的不喜欢,或者说讨厌,而导致该科目厌听,厌学。2.智力因素差异有上升:现在孩子智商差异并不向有的人说的所谓“谁都不傻,智商都差不多”等等,由于饮食结构不同,家长教育方式不同,导致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到正在生长发育期间的中小学生,导致智商也产生差异性。说普通点,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吃过多的含防腐剂等小食品,街头烧烤等含铅苯食物,长期积累导致智商不增反降。所以面对我国现在中小学和高中的课程难度,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太难了,跟不上.否则也就不用开智障学校了。而其实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不被检测出,或者家长不送智障学校。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经常被教育者用做鞭策教师的教育名言只能是排除智力因素之外才适用。3.大多数人不快乐地学习:在初中八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个统计班级快乐的人数的一个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一周内都是不快乐的,学习压力,家长教师压力,因为引体向上一个做不出来的心理压力,等等一直压着这些学生,有的学生居然说“考试成绩好点,能多活几天”之类的话。学习没有兴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现在在学校的真实状况.怎么树立学生的兴趣靠学校和老师来解决是很困难的,这是教育体制和教材知识体系改革的问题了。
(二)受到不良教育引发心理不健康:一个人,上学来,要学知识。但是不要忘记,他最先要学做人。而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人”,我认为社会教育和家长教育做的不够好,尤其对90后的学生,有很多地方做的很不好。学
校教育偏于知识灌输,一直叫喊的素质教育在大部分学校仍旧是空谈。学生自己寻求的教育良莠不齐。我们经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会形成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导致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有的有校园暴力,打老师,打家长,离家出走等,从而导致这个学生命运的注定。1.社会对孩子的不良教育:社会提供教育环境少,教育场所少,个别地方人情社会的蔓延对孩子成长很不利。有些个别的黑社会势力和小团伙经常代替正常的正义的社会教育而导致孩子从小就有阴暗的心理问题.比如,产生打架事件,家长找人打架,即使找到派出所,只要“认识人”,不管对错,都两字“没事”。那就是对“胜利”一方孩子的最糟糕教育,而对“失败”方的孩子不是产生憎恨心理就是产生对社会的恐惧心理。类似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2.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教育: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师,每个生活在家长身边的孩子无不是模仿家长的为人处事习惯和方式而成长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在中小学阶段是要大于任何一种教育影响的。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比以前多得多。尤其90后的孩子,能在口袋里掏出上百的“零花钱”不在少数,就是这个钱,才是孩子不良身体素质和不良习惯产生的病根。有了自己可支配的这么多钱,没有他不能干的,只有你不能想到的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一个都不说,各位也能明白的。另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态度,尤其是在学生面前,对教师的态度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最重要一个环节。一个学生打了老师,原因是这个老师因为一些事情拉了一下这个学生衣服,家长来到学校后,当着学生和校长的面就对老师说:“那你拉我衣服我也打你啊!”姑且不论老师对,即便是老师错,由着家长这句话,那一切良好的教育和做人理念在这个孩子的心理都荡然无存了。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
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第二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厌学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对策诱发因素 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正文: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那么,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影响因素有那些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这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分化加剧,传播媒介的影响更加普遍。升学这个压在学生身上的巨石始终不可摆脱,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90后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差异大,有的父母有好的工作,有车,有的还是离异或者低保.而且父母自身就对社会存在价值观的矛盾,自然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校园暴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升级.教师不再向以前那样敢“动”学生一根毫毛了,(老教师常说以前打过的学生现在见了都还感激得很呢,那的确是真的。)如果现在这样做,那叫体罚,因为人家会“维权”,弄不好,本来教育者一片好心全成驴肝肺不说还要遭遇社会不理解,上头的批评处分,和家长的敌对,以至于搭上命也有例子。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我在一线工作多年经历和经验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出现问题引发心理不健康: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迷恋网络,睡眠不足。有的是有补课班,讲过的东西,没兴趣再听。有的是面对激烈的学习压力,开头没有开好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对某科目老师的不喜欢,或者说讨厌,而导致该科目厌听,厌学。2.智力因素差异有上升:现在孩子智商差异并不向有的人说的所谓“谁都不傻,智商都差不多”等等,由于饮食结构不同,家长教育方式不同,导致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到正在生长发育期间的中小学生,导致智商也产生差异性。说普通点,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吃过多的含防腐剂等小食品,街头烧烤等含铅苯食物,长期积累导致智商不增反降。所以面对我国现在中小学和高中的课程难度,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太难了,跟不上.否则也就不用开智障学校了。而其实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不被检测出,或者家长不送智障学校。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经常被教育者用做鞭策教师的教育名言只能是排除智力因素之外才适用。3.大多数人不快乐地学习:在初中八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个统计班级快乐的人数的一个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一周内都是不快乐的,学习压力,家长教师压力,因为引体向上一个做不出来的心理压力,等等一直压着这些学生,有的学生居然说“考试成绩好点,能多活几天”之类的话。学习没有兴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现在在学校的真实状况.怎么树立学生的兴趣靠学校和老师来解决是很困难的,这是教育体制和教材知识体系改革的问题了。
(二)受到不良教育引发心理不健康:一个人,上学来,要学知识。但是不要忘记,他最先要学做人。而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人”,我认为社会教育和家长教育做的不够好,尤其对90后的学生,有很多地方做的很不好。学校教育偏于知识灌输,一直叫喊的素质教育在大部分学校仍旧是空谈。学生自己寻求的教育良莠不齐。我们经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会形成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导致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有的有校园暴力,打老师,打家长,离家出走等,从而导致这个学生命运的注
很不利。有些个别的黑社会势力和小团伙经常代替正常的正义的社会教育而导致孩子从小就有阴暗的心理问题.比如,产生打架事件,家长找人打架,即使找到派出所,只要“认识人”,不管对错,都两字“没事”。那就是对“胜利”一方孩子的最糟糕教育,而对“失败”方的孩子不是产生憎恨心理就是产生对社会的恐惧心理。类似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2.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教育: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师,每个生活在家长身边的孩子无不是模仿家长的为人处事习惯和方式而成长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在中小学阶段是要大于任何一种教育影响的。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比以前多得多。尤其90后的孩子,能在口袋里掏出上百的“零花钱”不在少数,就是这个钱,才是孩子不良身体素质和不良习惯产生的病根。有了自己可支配的这么多钱,没有他不能干的,只有你不能想到的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一个都不说,各位也能明白的。另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态度,尤其是在学生面前,对教师的态度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最重要一个环节。一个学生打了老师,原因是这个老师因为一些事情拉了一下这个学生衣服,家长来到学校后,当着学生和校长的面就对老师说:“那你拉我衣服我也打你啊!”姑且不论老师对,即便是老师错,由着家长这句话,那一切良好的教育和做人理念在这个孩子的心理都荡然无存了。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
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题测试说明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测试题: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4.经常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5.学习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11.老师讲课,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东西忘记拿,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31.站在沟边、楼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掉下去的感觉。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深怕自己也身患相同的病。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交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38.有依赖止痛或镇静药的习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测评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评价参考: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心情应保持愉快、乐观。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4)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5)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研究了解我们学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虽然有一些令人欣慰的方面,但更多的是引起我们重视的非心理健康因素,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发挥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的辅助作用、社会的巩固作用,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教育模式。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正文】
一、问题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当前小学教育普遍重视的问题。本研究对现阶段我校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针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本校200名小学生,男女各100名。
(二)研究方法
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同时也采取了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本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对我校200名学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得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有令人可喜的方面,同时,也有引起我们要高度重视的非健康因素。
1、良好的心理健康现状
(1)助人观念极强。调查中75%的学生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喜欢帮助他人。(2)集体观念较强。调查中63%的学生表现出,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家乡。(3)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查中79%的学生表现出,热爱劳动,经常帮助父母进行田间劳动。
2、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厌学心理因素。调查中15%的学生有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这样的倾向,有的同学不愿意学习。(2)逆反心理因素。表现为对家长和部分老师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对他人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待事情采取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3)自卑心理因素。这类学生表现在对学习成绩,或由于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受到歧视、伤害等产生自卑。(4)任性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常无缘无故地大吵大闹,常有干危险事和愚蠢事的冲动。(5)焦虑心理因素。主要表现经常为一些小事烦躁不安、多虑或敏感,他们常感到莫名其妙的一些恐惧、一定程度紧张,上课遇到提问或考试以及各种竞赛心理表现就会出现异常等。(6)挫折的承受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和麻烦就不知所措或者哭泣感觉无助等。
(二)本校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1、影响良好心理健康的因素
(1)居住方式层面因素。我们学校学生家庭居住的模式,以平房为主,这样便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平时在一起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孩子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好观念。(2)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层面的因素。长期的以村庄为生活结构的农村生活方式,一个村庄的利益关系每家每户的利益,是个传统长期的存在农村居民的每个人心中,这样,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的集体观念。(3)农村的生活习惯层面因素。从古至今,农村居民维持生计依靠的是劳动,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也在一代代的传承,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孩子们也继承了父母的吃苦耐劳的、淳朴品质。
2、影响非健康心理的问题因素
(1)长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机制缺失,措施不当。小学生长期学校教育中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重视学生各科成绩,忽略学生身心健康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小学生由过重的学习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教师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造成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等。(2)小学生自身层面的因素。因为小学生生理发育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与生理迅速发育不平衡,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容易动感情。同时,他们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生理、心理上的剧烈动荡和变化,使他们产生烦恼和忧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3)家庭层面的因素。家庭层面的因素主要是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厚望,让孩子超负荷学习。使孩子生活上过分宠爱和学习上过于苛求,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对孩子心理发展十分不利,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4)社会层面的因素。由于小学生鉴别是非能力不强等原因,极易对各种思潮无目的、无鉴别地吸收和接纳。这样,有些信息会成为有害于身心健康的精神毒品侵害孩子们脆弱的心理。(5)教师层面的因素。由于现在很多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教师的工资、奖金发放、职称评定跟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切身利益面前,不会顾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缺乏人性化,总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发挥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的辅助作用、社会的巩固作用。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教育模式。
(二)建议
1、建立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首先要明确不同阶段小学生心理教育目标;同时学校还要要建立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体系;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遵守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娱乐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建立心理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同时小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建立家庭心理教育辅助体系
建立学校与家长定期见面沟通制度,建立定期家长心理教育辅导体制,建立家长与学生定时沟通体制等来辅助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
3、加强校园周边的文化建设
校园周边与居民居住区文化的建设对孩子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周边的管理,坚强居民区精神文明的建设,使小学生生长在一个健康的、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2] 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3.[3] 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第四篇: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简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马原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高中的学生是社会群里的一部分,又是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因而在心理上也表现有别于社会群体和青少年群体。高中教育作为培养面向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对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高中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一)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各项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这对众多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家庭因素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方面很多家长多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只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教养方面很多家庭的重视程度非常低,一般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思想狭隘等不良的品质。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高中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往往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高中学校虽然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在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时,仅仅对那些有人格缺陷的学生给予帮助,对全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不进行任何帮助,导致学生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心理疾病带来的危害。因此这种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放在个体和防范性教育工作。对学生发展性教育不重视是错误的,这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发挥,也弱化了心理教育在中学教育的作用。
(二)心理教育专业队伍匮乏
据统计,国外高中学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400/1,而我国调查的几所高中学校大致为10000/1。
在这些开展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群体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班主任、辅导员;另一类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多数教师不是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教科书五花八门,教科书的内容、质量都相差很大,没有统一的内容质量要求,这就很难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同一水平的培养。
(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滞后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中学校中均有开设,各大院校中大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个别学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中。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用教材也是较为陈旧而且教材内容差别很大。完全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全面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成长相吻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健全
心理健康教育在机制、经费上也没有基本保障,心理教育与咨询部门大多挂靠其他部门,没有独立性,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长期深入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的部署,而且导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有效实施,教育工作缺乏时效性。在年费预算中,很多高中学校几乎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列入其中,导致工作硬软件设施都不齐全,导致平时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三、加强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职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中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几十多年来,每所学校在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为地方服务等也在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这种教育的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只有合拍,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针对高中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校的专业设计以及社会出现的实际现象,设置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利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或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认知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模拟法、引导思考法等等,使学生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中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对专职人员既要保证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基本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另外,要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资格认定体系,逐渐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各自具体情况,适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
(三)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中的特定精神环境学校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为了培养中学生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绪特征,因而应多开设一些集体性活动以满足需求。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电视、网络等有利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具有良好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的缓解紧张的情绪,增强了学生集体意识,让学生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教育网络和体系。尽快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首先,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为了能够使高中生能够有一个正常的渠道可以很好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机构,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帮助学生将消极的情绪释放出来,理清情绪,调整心理平衡。
其次,建立三级一体的工作体系。学校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规模,聘用具有一定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人员,协调好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设立专门的科室,由专职教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咨询和转介,为学生提供指导问题行为的建议和干预方案。另外还可由经过心理咨询培训的、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学生干部担任辅助人员,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般性心理问题。
另外,重视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调动学生进一步自立自强;可以强化个人活动的绩效,提高应变能力,以更加恰当的方式来面对社会与周边环境;可以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促使高中生更为健康的成长。特别是当内心冲突激烈、心理压力较大、自我调节难以奏效时,更应及时主动地寻求支持和指导。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当代国际以经济和综合国力较量为主的竞争态势显然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素质教育的良好开展是我国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创设有利条件。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加快我国教育改革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近年来,众多学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问题严重而且导致犯罪的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者的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学生的升学,就业,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潜能开发,那么无数的人才资源将被悄悄损毁,更不必说一系列可怕的后果。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了解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时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目前 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例如: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表现出的教学 内容 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然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小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 研究 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 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自我意识的障碍
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对事物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目遵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此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爱按照个人好恶和一时心血来潮来论事论人,缺乏理性和客观标准;遇事沉不住气,易受激怒,往往火冒三丈,唇枪舌战,甚至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悲观失望,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
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五)、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创设和谐的氛围
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师生之间和班级内部如果是和谐、团结的环境,那么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在这方面,教师应注重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尊重与鼓励,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的自卑、孤独、距怯、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任,他们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例如“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 发展 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其次,应造就班级和谐的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在创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时,班主任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育全班同学建立起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既激烈竞争又携手共进,既和睦相处又诚恳帮助,既互相督促又彼此信任,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
二是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正当交往,以打破男女同学之间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异 性交往的心理需要,同时又减少“早恋”现象。
三是引导学生既要发现自己独特的长处,又要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使班上呈现人人自尊 同时又尊重别人的好风气,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己的尊严与自豪感,愉快地接受自己,充满信心地 发展 自己。
四是组织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调节学生的紧张 学习生活,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自豪感 和精神充实感,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给学生造成焦虑烦躁和极度紧张等不良的心情。
2.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 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 理 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告诉学生如何适应新环 境,接纳新老师,了解新同学;如何与人交往,学会自控;如何缓解 考试、升学的压力 ;面对挫折如何奋起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 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
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 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 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例 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在数、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 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 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 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4.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初高一新生进行 全面心理测试,建立与管理学生心理档案,甄别高危学生群,初步鉴别高度心理障碍的学生 转介到高一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并对轻度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对此,我们帮助分析考试不好的原因,让其认识到成败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认识,鼓励其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我们指导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听轻快的 音乐,多活动,多与人交往等等,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 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 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第二课堂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 办各种形势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可以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可以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 小组。总之,第二课堂应当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 性、实践性和学生主 体性的统一。.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就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单 方面的工作,作为家长,更有责任配合学校,做好子女这方面的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 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 表现和延续。因此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式的家教方式,营造相 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同时应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主动承 担起舒缓孩子情绪压力的责任,掌握批评 艺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切忌用挖苦、讽刺、翻旧账的方式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使中学 生顺利完成青春期的过渡。家长们如果能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特点,科学、民主地对孩子 进行家庭教育,那么感叹孩子教育难、“代沟”难逾越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所以无论是了解 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 和配合。此外,充分利用校会,段会,国旗下讲话,校刊,黑板报,手抄报,等 宣传媒介 对学生大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完善 自我及调节情绪的方法、案例分析、热点追踪、心理故事、学生论坛,心理测试等,使学生 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理品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 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康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
力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的素质要求,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的共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