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共5篇)

时间:2019-05-12 00:0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李 建

(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当前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上普遍存在适应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意志力脆弱、自我调适能力不高等问题,解决的对策主要是优化外界影响,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测查,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学生自助与互助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多重视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忽略心理疏导,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得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常常会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就成为了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适应能力差

适应环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中学进入大学,多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基本上能适应新的环境,但也有一些学生完成这个转变时间过长,甚至少数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这个转变,适应不了新的环境。由于调适失败,少数学生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思想苦闷,精神压力过大,神经衰弱等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情绪不够稳定,人生态度不够积极乐观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情绪飘忽不定,喜怒无常,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常与别人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有些人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耿耿于怀,整天闷闷不乐。这种过度化的情绪反应表面,反映了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健康的心理特质。

3、意志力脆弱

意志力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体现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成才者必备的优秀心理品质。当今大学生较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在意志坚韧性上表现较差,有些人无法承受大一点的困难挫折,有些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绪和行为。

4、心理上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有人形容当今大学生是“被抱大的一代”、“被宠坏的一代”,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使部分学生养成严重的依赖性和惰性,到大学后需要自己独自面对、解决问题和困难时,一些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旦问题和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心理上便陷入苦闷、不安、焦虑、紧张状态。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

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以学生生理、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否则,我们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也将成为空谈。现在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心理咨询(辅导)已不单是一种教育方法,也不只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权宜之计,它实际上是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高校心理咨询(辅导)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心理咨询(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心理咨询(辅导)关于人的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关于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不仅能够帮助教育者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也能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为实施教育,特别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创造了条件。

第二、心理咨询(辅导)丰富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心理咨询(辅导)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学校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就有助于解决新形势下学校思政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目前,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开展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已经有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思想教育上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理解学生,从而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了心与心的共鸣。

三、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优化各种外界影响

外来影响的刺激是心理健康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其中积极的影响成为良性刺激,否则,就会构成劣性刺激。对于学生来说,除了宏观的社会、中观的生活社区及微观的家庭环境影响外,在这里主要是指学校这一特殊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与环境的真正优化,必须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优化,需要教师树立并强化护心、育心意识,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提高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

2、全方位结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存在有机的联系,心理素质既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又有机地渗透于其他素质之中。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一部分心理品质、心理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与德、智、体、美、劳相结合,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其他教育本身的要求,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保证心理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至于因对那些其他教育中所未包含的心理素质的忽视,造成学生心理素质缺陷,制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约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如自我认识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等,这些内容难以通过其他教育来获得科学系统的训练。

4、进行必要的心理测查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除了依据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所揭示的一般心理需要外,为使心理辅导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应该根据教育与具体心理辅导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心理调查及行为观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为以班级或年级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辅导或心理讲座提供内容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测量以及时发现、科学诊断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提供矫治依据。

5、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咨询

由于现实环境的多变性,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矛盾,学生的个别特殊问题难以在课堂得到全部解决,其心理需要无法一一全部满足。因此,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个别咨询辅导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是满足部分学生具体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要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6、学生自助与互助

解铃需要系铃人,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需要自我保健,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自我持之以恒的训练。外界帮助的目的应是让主体自身学会自助。一方面,要有自助的意识,同时,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助,具备自助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对外来劣性刺激学会自我认识,科学思考,正确对待;对内心冲突,学会自我化解;对心理压力,能够自我缓解;对自我的不足、缺陷,勇于进行自我矫治;对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疾病,不讳疾忌医,敢于主动求助。在同龄的学生之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心理互助潜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宽容、接纳、支持、鼓励、帮助、尊重,是学生满足心理上的温暖感、安全感、归属感、力量感、尊重感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

[1]刘翔平.学生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肖沛雄,陈国海,许国彬.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4]胡德辉,唐淑云,胡卫民.大学生心理与辅导[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5]王希永,金庆町.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 李建(1981-),男,河北省新乐市人,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助教。

期刊文献

第二篇: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由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贫困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愈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建立高校勤工助学中心及相应的“绿色通道”可以有效地预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障碍 “绿色通道”

On College Needy Students' Ment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Li De Hao Qiu-hua Huang You-me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university reform thorough gradually,needy students' number increases increasingly.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s more outstanding,and this attract more and more concern of the public.The article argues that establishing the center of industrious work to assist study and the “ green routeway” can prevent students from mental aberration so as to let students grow completely and healthily.

Key words: college needy students mental aberration “green routeway”

一、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状况www.xiexiebang.com中華勵志網

随着高校收费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迈进。1994年部分高校开始实行“并轨”制,1997年全部高校实行“并轨”,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大大增加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好举措。但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会随之日益增加。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困难学生约占总数的10-20%左右,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一般占5-10%左右。据上海大学成才服务中心提供的资料,上海大学是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学生来源90%是上海本地学生,由于上海地区的人均生活水准处于全国平均水准以上,但是,据1999年至2002年的统计情况来看,上海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也达到了12%左右。如图所示:

总体来说,全国各高校大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尽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算高,但由于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大,贫困学生的实际人数的绝对值还是比较大。笔者在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担任学生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的状况非常关心,联合学院其他辅导员及学生工作管理者对03级学生的家庭收入进行了一次调查,情况如下: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是290元,从上表可以看出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占到总数的3.2%,1100元以上的家庭仅占33.4%,而大部分家庭人均收入都是1000元以内,这就增大了高校贫困大学生实际人数的绝对值。随着贫困生的增多,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愈益突出。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

从整体来看,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倾向,内向性及情绪不稳定者较多见,对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地采用消极的心理应付方式,常将负性情绪压在心里。他们由于受自身经济状况的限制,使其在个性、应付方式、生活事件方面表现出与非贫困学生不同的特点,如性格内向、情绪压抑低沉、自卑感过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消费观念的转变,竞争、攀比尤为激烈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对贫困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表现出如下特点:

1、自立、自强意识弱、自卑心理强。贫困大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依赖性很强,总是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学校的发放补助上。他们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嫌苦怕难。有些来自于经济贫困地区的困难学生,认为他们上了大学,理所当然要由学校来解决他们的困难。由于以往发放困难补助和社会资助较多,使有些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接受资助心安理得;还有少数贫困学生,由于受助较多,增加了其虚荣心,穿名牌,用手机,互相攀比。而他们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犯愁,每月的生活费来的都不容易,花一分钱都得考虑再三。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形成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反差,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巨大的,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到自己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使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形成自卑自贱心理。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自己没有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自己不愿付出努力,指望社会、学校和他人的资助,将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悲观、厌烦以及焦虑心理。部分贫困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试读或重修,生活上陷入更深的窘境。由于其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悲观和厌世的痛苦境地。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因为家庭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有的为家庭焦虑,也有的为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所有这些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由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使之每天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3、独来独往、过度自尊。穷苦使一些大学生性格与众不同,大都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性自卫。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从而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的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渐渐地,在别人眼里贫困生总是有点沉默与孤僻。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他们行为举止傲慢,班级纪律不肯遵守,集体活动动辄缺席。处理问题偏执,易浮躁激动,与同学相处,往往掌握不好分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一类学生在生活道路受到的挫折可能很多,从而使他们自尊心太强,过于敏感。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的偏执倾向,甚至滑向更危险的道路,他们的内心其实十分脆弱,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呵护。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六个因素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统计的结果表明:贫困生在兴奋性、幻想性上的得分明显偏低,而紧张性、有恒性得分则偏高,其中兴奋性、幻想性、紧张性三因素,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非常明显。

面对当今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打开其心理障碍的心锁,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来说:“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兼备,才是完美的健康现代人。而心理健康的实质是要引导人们用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高校勤工助学中心及“绿色通道”,实现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

建立勤工助学中心。如果说助学贷款解决的是学生的学费问题,勤工助学解决的是学生的生活问题。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把原先发放补助的被动的帮困助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的自我救助的方式。可以激发起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建立自信心、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

各高校应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市场,建立勤工助学中心,让贫困生创造价值有用武之地。实践证明,学校通过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市场,使贫困生走出校园,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从而享受劳动丰收的喜悦,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赢得“自尊”的机会。同样以上海大学为例,2002年,上海大学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各学院增设了许多助教、助理岗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图所示:

学校组织的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分为校内、校外两大类。校内的勤工助学主要是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和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助研、助管等岗位;校外的勤工助学,主要通过联系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争取一些促销、市场调研、技术开发和家教等岗位。这样,建立勤工助学中心,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可以拓展外延,与社会上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合作联系,同时,可以巩固和丰富了校内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和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了勤工助学的活动平台。www.xiexiebang.com中華勵志網

建立“绿色通道”。zhlzw.com中华勵志網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新生能够顺利入学,各高校可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奖、贷、勤、减、助”等不同的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建立包括“奖、贷、勤、减、助”五个方面的资助困难学生的体系。实施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如愿上学,安心学习。

健全其他措施。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与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与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同时,对学生实施个性健康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和人际和谐教育以保证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顺利进行。

在实施帮困助学的工作中,对个别依赖性强的贫困生进行“自强自立”的教育。基于大学生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来摆脱窘境,因此更强调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战士的困难,这比以往单纯地给予补助和减免费用要更有意义。同时,继续倡导艰苦奋斗的作风,特别要求经济困难的学生妥善地使用好资助的金额和助学贷款,不要铺张浪费,不要盲目攀比。在助学贷款调研中,发现部分同学把贷款用于购名牌衣物、请客吃饭等现象,及时进行个别谈心教育,刹住这种不良的倾向。

在帮困助学工作中,学校可以采用“一鼓励,二要求,三扶持,四放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走上发展能力的道路。以各种成功的实力和榜样激励其振奋,明确要求其努力方向;半强制地推动他去面对挑战,参加勤工俭学,去做他原现怯于做的事。同时在他尝试进行的过程中,关心他的进步,授于正确方法,扶持向前,最后放手让他独自前行。很多内向的学生,就这样走上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并且能力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帮困助学工作蕴拥有更为深远的意义。www.xiexiebang.com中華勵志網

主要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人大复印:《心理学》第九期,2002

3.人大复印:张选民:《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及新的挑战》,1998

4.王枚:《关注贫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世界》,2000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

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电气学院专业班级:电信科学类姓名:罗伟学号:

12021204110206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罗伟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电信科学类1202,1204110206)

摘 要: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道德缺失的原因,总结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党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约有25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环境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严重缺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国民总体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容乐观,更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距甚远。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第一,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并希望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尽管如此,一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中仍存在道德缺失成分。功利思想明显,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

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在得到别人资助时心安理得,不思感恩与回报。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

第二,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重视不够,缺少检点。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如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逃课、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室里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发布不健康消息、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不得体等,缺乏社会公德。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第三,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的物质消费档次越来越高。而精神消费场所,大学生爱去的场所依次是网吧、KTV、电影院、洗浴中心、酒吧等,总的趋势是对娱乐、休闲活动设施和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课余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高消费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相当严重和不容忽视的。这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因素分析

第一,家长过分溺爱所至。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与日俱增,对子女的各种投资有增无减。但他们过多的关注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让孩子利用假期、双休日参加各种补习班,剥夺了子女参加适度劳动、加入大自然、参与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权利和机会。这样许多父母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这种教育上的片面性无疑给处在养成教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传递了一种错误理念:成绩就是一切,其他皆无所谓。再者,不少父母追求生活享受,自身行为不检点,不能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灌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四字的道德规范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大话、空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激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于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文字,他们又如何将其付之行动呢?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有所蔓延,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四,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由于大学生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论文抄袭、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枪手”、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

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文

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主要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跨越时空,亘古至今,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现如今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众所周知,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道德思想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学生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培养其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多数青年学生都能认同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公德意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产生了道德和观念上的错位和倾斜,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提高认识。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最基础的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德教育的贯彻实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全面合格的人才。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日本人以良好的道德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成效。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该大纲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也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校园的日常管理中,校方要重视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巩固好的文明行为,在文明行为基础上加强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好的文明习惯,才能形成好的社会公德。养成教育应该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而是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造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形成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注意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现金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院校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提高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又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此外,渗透教育也能为塑造新一代青年的健全人格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道德实践教育,切实调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为培养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秀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内江科技,2006,(5).[2]刘德寰,杨力伟.改革开放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2,(1).[3]谢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4]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因素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信仰明确、现实功利等不同类型。应该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机制等措施入手,帮助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关键词: 大学生 入党动机 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面临新的课题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承担着发展社会事业、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大学生是一群具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的人,信息革命和全球化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多元交汇,一定程度地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逐渐呈现多元化特征。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端正与否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影响到全体党员的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

举国上下共同为“中国梦”奋斗的历史时刻,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教育面临着双重机遇和挑战,如何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新的课题。在大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的情况下,研究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类型,分析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因素,保证新进党员质量,研究大学生的入党心理系统的变化和现状,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成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对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尝试分析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调查问卷参考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以选择题为主,共20道,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9.4%。其中男生364人(74.3%),女生126人(25.7%);中共党员296人(60.4%),群众194人(39.6%);学生干部256人(52.2%),非学生干部234人(47.8%)。由此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分布广泛覆盖面相对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够反映在校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实际状况。

三、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与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心理学理论,经系统分析与总结,我们将大学生入党动机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信仰明确型。无论是从学生自我的主观心理还是他人的客观心理评价看,绝大部分学生申请加入党组织,都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他们坚信党的领导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按照党员的标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对党有着深刻的认知,理论基础扎实,积极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主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乐于帮助同学并积极为同学们服务。

(2)自我成就型。这类学生对党有一定的认识和朴素的感情,但不够深刻,有比较强烈的入党愿望,把入党与个人发展、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作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担任一定的学生干部职务,学业成绩优秀且日常表现突出,综合素质高[4]。经过党组织正面引导和教育,能将实现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主动思考如何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其入党心理能够转化为积极明确的信仰型。

(3)现实功利型。希望在毕业时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择业时选择的面更广,某些学生存在功利性入党的心理。功利性入党者关心的是个人的利益,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力遏制大学生在入党心理上的功利化倾向[5],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中国梦”的希望。

(4)影响从众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同辈群体之间在心理志趣上有较强的示范和感染作用,在行为选择上会出现附和从众,跟风随流的倾向[6]。某些学生因为很多同学都想入党于是自己也想入,别人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交,对为什么要入党没有明确的想法。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入党目的不清晰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个体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党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深入而导致的。

(5)虚荣被动型。这类学生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虚荣心。他们入党是认为能够得到亲属同学朋友的赞许和羡慕,而不是内在需求。还有些同学入党是因为父母的要求。他们的家人十分重视他们入党,在家人一系列的劝导下,他们不情愿地申请了入党,但主观上并没有入党愿望,是被动接受的。这类学生需要更多的入党教育和考察,使他们不仅从行动上而且从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

(6)复合交织型。人的心理是一个复合体,一个人有时会产生多重入党心理,且这些心理还可能相互转化。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而是多种影响因素都包含在里面,比如有的学生既想通过入党实现自己的政治信仰,又想在以后的就业中为自己增加砝码。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加强交流,不断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活动,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使他们积极从思想上向党靠拢。

2.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归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机都可以在周围的环境中找到影响其产生、变化、发展的相关原因,并可以对这些行为和动机进行解释说明。根据调研结果,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1)个人因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个人原因是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的根本所在。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某些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被动学习,只是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将朴素的情感升华为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狂风暴雨时期,其年龄决定了他们尚未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从而也就决定了他们的自觉性不高,对现实关心较多,理想信念较淡漠,而行动上又往往表现出盲动和急功近利[5]。

(2)社会因素。当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入党心理的形成产生了冲击。某些青年学生对某些社会矛盾,住房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认识较片面,以偏概全,不能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把党和国家的前途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上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异常激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非常重视,而是否是党员就是他们判断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7]。因此大学生申请入党的动机受就业现实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功利化现象。

(3)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已成普遍现象,入党渐渐成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是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把孩子带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即功利地入党,只知道有好处而忽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在思想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上,父母往往强调要有政治诉求[7],而忽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四、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建议

研究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网络文化等多个层次提出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建议。

1.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程,应该丰富其形式:第一,结合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适当安排不同年龄的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二,组织学生社团在国家民族重大纪念日开展宣传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第三,建设校园爱国爱党文化标示系统,在学校层面要结合本校师生前辈爱国爱党历史运动事迹,完善校园雕塑、标语、文化衫等文化标示系统;第四,妥善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建立微博微信等党建知识平台,缩短党建党教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三级服务体系。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建立一批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每个学院配备至少一名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心理委员,负责院级层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培养和培训一批学生心理委员,做好朋辈辅导,基本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联系人。引导他们重新建构一个完整的入党动机系统,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党的崇高目标统一起来[9]。

3.建立三位一体联动教育机制

社会是个大熔炉,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生健康的入党心理和端正的入党动机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学校党支部要加强同社区党支部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交流,共同做好学生的入党教育工作,吸收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的大家庭中。

4.强化实践教育

实践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深入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历练社会,塑造情操。因此,高校要经常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解,逐步克服功利思想和虚荣思想,端正入党动机。

我们在看到学生入党心理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可塑性。高校对学生进行入党教育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开展活动,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使其入党心理更健康,入党动机更端正。学校应将大学生入党心理和动机教育渗透到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1卷,第345页.[3]黄建华,大学生入党动机与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5).[4]侯燕,沙爱红.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93-96.[5]龙溪虎,杨艳.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探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31(2):78-79.[6]靳丹.大学生政治观现状浅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2012,32(1):85-86.[7]李薇,章志图.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138-141.[8]彭榕.“场”视角下的中国青年网络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12(5):35-40.[9]张汉芳.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心理学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校党建,2009(4):35-37.[10]陶文昭.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崛起与挑战[J].人民论坛,2012(6).项目:重庆大学党建研究项目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张爱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学术诚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学术诚信的科学内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深入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对策: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完善组织和规章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健全学术诚信档案,建立诚信回报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诚信;学术不诚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对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提倡要“以诚实守信为荣”。诚信已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所要求的重要价值观,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学术诚信,不仅关乎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

一、学术诚信与学术不诚信

学术诚信(academic integrity)常被表述和解释为学术诚实(academic honesty)。根据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的表述,学术诚信是指即使在逆境中也必

①须对五种基本价值观作出的一种承诺,即:诚实、信任、公平、尊敬与责任。“诚

实”是指在学习、教学、研究和服务过程中诚实地探求真理;“信任”是指同仁可以坦诚交流、发挥最大潜能的互相信任的氛围;“公平”指公正明确的学术标准、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尊重”指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成绩;“责任”指自觉恪守学术诚信规范、坚决抵制学术不道德行为。

违背学术诚信原则的行为即为学术不诚信(academic dishonesty)。学者帕维拉对学术不诚信行为进行了分类:(1)欺骗,指在学术活动中故意使用那些不被允许使用的资料、信息或辅助材料,这些学术活动一般都与荣誉或分数相关。(2)造假,指在学术活动中伪造与杜撰信息、数据。(3)剽窃,引用他人的文字、声明或思想而未作标注。(4)协助他人学术不诚信,指有意纵容他人的学术不诚信行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下这些行为也算学术不诚信行为,如对缺考缺课理由撒谎、对自己在团队中的工作“怠工”,破坏他人工作等。②

二、当代大学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

大学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欺骗

一是抄袭作业,有些学生不能或不愿意独立完成作业或实验报告,干脆抄袭 1

同学,从解题过程(实验过程)到解题结果(实验结果)都完全相同。除抄袭同学作业外,对于一些文字性质的作业,有的学生干脆直接从网上抄袭。另一种作业欺骗行为是:同一份作业交给不同科目的教师,有些性质相近的课程,老师为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自拟主题作业,但结果却与老师的初衷相背,有些学生为了偷懒取巧,把同一份作业交给不同的老师,以获取成绩。

2、考试作弊

从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等全国性考试来看,作弊现象不仅从未绝迹,而且随着作弊手段的高科技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学校的一般期末考试中,偷偷翻书、夹带字条,左顾右盼、窃窃私语,传递答案等作弊现象也层出不穷。

3、论文剽窃

大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知识传承链条中的知识学习,也有进行学术创新活动的,但从整体来看比例比较低,但所有学生都要参加一项考察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或知识创新能力的活动——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但事实是:毕业设计期间,多数学生忙于寻找工作,分散了时间精力,有的找到了工作,但认为毕业课题与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甚至有的人认为学校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不会在毕业问题上为难学生。种种理由之下,有些学生根本无心在毕业论文上下苦功,干脆利用方便的网络资源,直接剽窃他人成果,有的甚至全文原封不动抄袭过来。

4、其他不诚信行为,如团队作业中消极工作,“搭便车”——虽然团队作业上有署名,但根本没有任何付出。考勤时让别人顶替签到、互相签到等等。

三、当代大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学术不诚信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1、学生的功利心态

首先是求学目的的偏差,有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找一份好工作,真理以及追求真理所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根本无关紧要。诚然,对于个人而言,大学教育的确承载着职业培训的实用功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排斥大学探索高深学问的“知识论”功能,恰恰相反,二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其次,是学生对评优评先的“非理性”的追求,优秀和先进,本来是对学生较高的整体素质或在某一学科的优异表现的奖励、鼓励,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是现在有的学生却希望通过所谓的“捷径”(实际是歧途)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汗水,来得到优秀和先进的荣誉。因此,就出现了一系列非常奇怪的逻辑:荣誉是找到好工作的一个重要筹码,为了获得荣誉,必须要考高分,为了考高分,不惜做出考试作弊、要求老师照顾自己等等违背诚信规则的行为。

2、学生道德观念薄弱

与功利心态相互作用的是道德观念的缺失,学术不诚信本身是一种虚伪和欺骗的不道德行为,但是有些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上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有何不妥。首先在道德认知上,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诚实的行为表现和不诚实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对学术不诚信行为,出现了不以“非”为非的认知,如有的学生认为,团队作业中搭便车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其次,在道德情感上,有的学生即使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但在情感上却持一种宽容态度,如有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不对的,但是在情感上却觉得考试作弊“可以理解”,因此惩处不要过于严厉。

3、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个环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社会环境,二是校园环境。作为社会人,大学生也会受到社会各种现象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日益走向社会中心的时代。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观念却远远落后于体制建设,社会上的各种不诚信现象肯定会影响并渗透到校园中。其次是校园环境的影响,频频揭露出来的学术造假、学术剽窃事件表明高校学术环境的诚信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这些现象肯定会对身处其中的莘莘学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制度失当

首先,对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惩罚程度较轻,当然,各个学校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力度相对比较重,除处以考试成绩作废的处罚外,还会取消本学期的评优、入党资格。但对于平时的作业作弊和其他学术不诚信行为,只要程度不是特别严重,老师一般都不会认真追究。其次,对学术不诚信行为重惩罚轻预防,除了事后惩罚外,更重要的是事前的预防,应该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诚信行为的错误,主动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四、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对策思考

学术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掌握知识并具有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学术诚信有助于大学生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保障,更是学校赖以生存和繁荣的基础;对学生自身而言,学术诚信不仅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诚信的作风更是他们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

1、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

一是要形成完善的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应涵盖以下内容:(1)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学术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真”的活动,如果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无法真正地探究未知、获得真理。(2)公平意识,欺骗、抄袭、剽窃等做法都是一种试图得到不公正的优越条件的行为,侵犯了其他竞争者的权益。测验、考试以及其他具有竞争性质和等级评价效力的学术机制,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通过这些评价活动得以表现自己真实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这些评价体系所产生的结果又与被评价者的利益(物质或精神)密切相关。而学术不诚信行为则违犯了公平竞争原则,侵害了他人利益。(3)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学术诚信必须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信念,才能发挥积极的预防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认知能力,更要培养他们抵制不名誉行为的道德意志、以及与不良行为做斗争的道德勇气。

二是要有一套持续有效的教育机制,把长期渗透和短期强调结合起来,把无形熏陶和有形管制结合起来。如,新生入学伊始,就应该向他们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科内容进行诚信教育,校园中的各种场所也可以成为宣扬学术诚信精神的平台。例如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学生活动中心就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刻着该校一位老师的一段话:今天,我要对你们进行两个考试,一个是三角学的考试,一个是诚实品质的考试。我希望你们全部通过,如果你们会有一门没有通过的话,我希望它是三角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令人尊敬的人也可能通不过三角学的考试,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没能通过诚实这一关考试的人决不会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通过各种符号或信息,让学生把学术诚信精神内化于心中。

2、完善组织和规章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

学术诚信制度应该是一系列有明确程序和操作规范的行动准则。美国很多高校实施的荣誉制度就是一套完善的诚信制度保障,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1)有一套由箴言或章程组成的符号规则,如很多学校都有一些简短的荣誉誓词,弗吉尼亚大学的的誓词是:“我以我的荣誉起誓,在这次考试中,决不给予他人或接受他人任何帮助。”威廉与玛丽学院的誓词是:“作为威廉与玛丽学院的一名成员,我以我的荣誉起誓,无论在我的学术生活还是个人生活中,都决不说谎、欺骗或盗窃,这些行为不仅违犯了荣誉规则,而且破坏了我们这个集体的③诚信度。”这些箴言式的话语铿锵有力且感染力强,读来使人充满荣誉感和自豪

感。(2)负责诚信事务的专职机构,这些机构一般冠以“荣誉委员会”或其他名字,管辖事务包括:向新生和新教师成员介绍诚信守则,对荣誉制度进行修改和调整,对学术不诚信行为进行调查和审判等。而且,很多学校的机构都由学生全权负责,充分发挥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精神,校方只做协助工作。(3)严厉的惩罚机制。惩罚措施包括:警告和申斥、重考、取消学分、留校察看、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休学、开除等。另外,处罚程序透明且规范,被告可以申诉,证人不能做伪证。

学术诚信制度应该是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大家所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是学生诚信建设的硬性保障。

3、健全学术诚信档案,建立诚信回报机制

一些高校已开始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用来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借贷信用状况,在学术诚信方面,学校一般都会针对学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但除个别极其严重事件外,并不记录在案。究竟是学校认为这只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和偶尔的过失,而非品德问题呢?还是学校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前途,故而出于爱护学生的考虑,不予记录在案?或者两种考虑都有。在美国大学中,有个别学校或学院出于对特殊职业的谨慎考虑,对学术不诚信事件的处理十分严厉。如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法学院认为,没有诚信品质的学生不仅可能对自己的同伴产生危害,将来还会对其他社会人员、自己的当事人、法律这一职业领域产生危害。学校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凡是违反学术诚信原则的学生都会被上报给德克萨斯州律师协会,以及学生家庭所属州的州律师协会。

健全完善的学术诚信回报机制的意义在于,从长期利益上,保证了诚信者获得回报、诚信违规者受到惩罚,从而激励人们遵守诚信准则。

【作者简介】

张爱芳(1978-),女,河南新乡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校园文化,比较高等教育

【1】田德新.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J].外语教学,2003(4):93-95..【2】Whitley, B.E., and P.Keith-Spiegel, Academic Dishonesty: An Educator's Guide[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Mahwah.New Jersey.2002.【3】张爱芳.美国大学学生荣誉承诺制度——内容与意义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8(9):71-75

下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6-08 15:51:00 ]作者:戴晶晶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当前,虽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报告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由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摘 要: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杨小丰杨国兵 ﹙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樊441053﹚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杜尚蓉 高二(12)班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厌学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对策诱发因素 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有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主题班会的游戏1,盲行。 将参加活动的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先蒙上眼睛,另一组分别选择同伴,然后由组织者选择路线前进,行进过程中不可以说话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然后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