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13:4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一定时期内会比较严峻就业压力会比较大。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找出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成因进而提出对策。以期能对当代大学生群体顺利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届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根据统计数据的处理结果从知情意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考察和描述。第三部分分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中积极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五部分则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物壑丛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逸壹窒多指导教师签名历丕纽日期当酸茎乡日期。芝晔广乒多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丛墨兰三邮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研究背景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现将年至年毕业生有关数据作如下统计表近七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①普通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幅初次未就业毕业生年度人数万增长万就业率人数万从年至年毕业生人数的依次增加可见高校的不断扩招虽然为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大量毕业生同时走向社会也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年和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会让他们的求职路更加艰辛。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万人。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除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设置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就业环境和体制、人事制度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高校、家庭等很多方面因素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变化新…注初次就业率截至当年月日。数据来源年数据国家教育发腱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冈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版社年数据中陶教育年搭编辑部中固教育年攀北京人民教育…版社年数据周济年全国普通商校毕业生就业作会议情调鼓励导毕业生面向壤层就业每数擗年辛闷龇稀妁惫业皇捌汗会议昭向鹏叭一年数据人学毕业生信总使用咨询编写组人学毕业生信息使用咨讯【北京高等教育版社、年数据搜狐搜孤教育【乙一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情况和问题都归根于我国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和高等教育转型期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就我国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整体格局而言我国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程度。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乜事实上大学教育即使规

模扩张迅速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数仍然只占我国总人口的、劳动力人口的。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于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也有所不如所以大学生还没有达到过剩的地步。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报告要求政府“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句话在指出政府责任的同时也指明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就业观以求最终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二研究意义大学生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就业观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目标的期望、定位与选择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心态和行为。因此它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具有动力作用。有鉴于此在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和高等教育转型期间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加强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的研究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也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无结构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手段。四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大学生就业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理性选择理论、地位获得理论和职业指导理论等理沦。以科尔曼为首的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其基本原理为一个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为结果中获得的功力函数。行动者的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其基本原理主要来源于以整体论方法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博弈理论以及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等。具体运用到大学生就业观方面其根本的动因就在于大学生对就业时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追求。面对就业大学生将在当前特定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并获得自己的职业地位。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二人在美国出版的《美国职业结构》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地位获得模型’’。他们在书中着重探讨了在美国社会中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对于个人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自此以后该模型成为学者们研究地位获得理论的基本模型并产生了许多衍生模型。所谓地位获得研究基本上就是看个人的出身如何影响其后来的社会地位即所谓的来自何处止于何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一个地位获得的问题它属于社会流动理论中的“职业地位获得一的范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其代表是帕森斯和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余斯伯格、格林豪斯和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等。职业指导的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应该遵循人与职的匹配。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在他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认为人在选择职业时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还应清楚的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和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然后才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对于成人来说可同时出现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主导需要。就业观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毕业生对理想单位、就业地域等的选择下是反映了实现不同层次需要的意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价值观所谓价值是指对个人有用的或重要的东西往往是个人追求的东西。马克思对价值的概念做过这样的阐述“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由关系的双方构成一方是价值的主体即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它小到个体的人大到全社会另一方是价值的客体主要由物质的、文化的两大类组成。价值体现了一种评价和对评价的认同。价值观是对价值关

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它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而且具有价值意识的特殊本质。璐�9�9个人确立了价值观就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评价标准也就有了相对的人生奋斗目标。价值观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使个体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决定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心理倾向。价值观是后天习得的因此有许多后天因素对它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父母的价值观社会的价值观民族和文化传统老师和受教育经历宗教和信仰以及朋友和伙伴的价值观等。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川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是由价值观直接支配、引导的就业也不例外受就业价值观的支配和引导。二就业观近年来学术界在对就业观内涵界定上较为一致。学者游敏慧认为就业观就是人们对于各种不同职业的评价、意向以及对就业所持有的态度。它是人们的就业倾向和就业行为在其思想中的反映。每个人的就业观都会受到他所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各种不同职业的选择和取舍同时还影响着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劳动态度。口’学者骆剑琴认为就业观简而言之就是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就业目的和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嘲笔者认为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体现就是就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就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价值取向。就业观是就业价值观的简称。就业观的本质是指个体对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基本观点和判断是个体在一定的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嘲三大学生就业观本文中的大学生主要是指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学者曾德伟认为大学生就业观指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由就业的动机、就业的定向、就业选择范围、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就业观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所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伽大学生就业观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从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观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不仅指应届毕业生还包括所有非应届的大学生。从内涵来讲包括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就业意义等相对稳定的观念和态度。从形成过程来看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常学习、社会实践、就业观教育等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并渐渐成熟起来的。从形式来看大学生就业观是由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看法、信念、理想等所构成看法观点是复杂多样的。从内容来讲大学生就业观反映了大学生作为主体在就业过程中的信仰、需要、利益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点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渴望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精神目标体系。从特征来看大学生就业观具有时代性、差异性、实践性、相对稳定性的基本特征。从功能来看大学生就业观起着价值标准的作用是大学生心目中用于衡量职业优劣、权衡利弊得失的天平与尺子。四涉及的其他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9�9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至即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就业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初次就业率是指国家教育部学生司根据各高校月日前一报的统计数据获得的初次就业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科学就业观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年论文

题目: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学生:吴由松

指导老师:刘 丽副教授年级:2008级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系别:政治系学院:政法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年4月25日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编制创业卡夫丁峡谷毕业经济引擎

随着我国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从以前的国家定向安排分配逐渐到现在的国家调控,多向选择的方式。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把就业双刃剑。当今大学生在毕业既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有困难重重,每年都有毕业生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仰望天空却又不知道何去何从。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关外,还与社会环境和大学教育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如今的大学学历有着通货膨胀的嫌疑,还是我们自身的就业观念出了问题?

一、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一)考研,这是目前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词汇,也是众多大学生的首选。也给那些徘徊在就业与考研边沿的学生更多了几分犹豫。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对未知就业压力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对学术的热爱。而前者选择继续深造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能尽量规避就业压力,继续深造以获得一块更好的就业敲门金砖。而后者是出于自身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追求,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展拳脚,作为一番。对于前者,我本人是持百分之二百的反对观点,因为现在的考研就像赶集,像“痛苦的安乐死”【1】。

正是因为有这些考研“赶集”这的存在,是现在的考研变成了一种时尚,谁不考谁就是落伍了。因此现在我们身边到处是一片考研的繁忙景象,要么是在备战中,要么是刚做出考研的壮志雄心,还有就是受到这考研大潮的影响,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场景就像观看街头卖艺,前面围了一大堆人,后面的不知道咋会是就削尖了脑袋往使劲前挤,变成了盲目的冲动。对于这类学生恐怕与八股取试时的酸秀才儒生们有过之而无过及!如果拿着二者的社会背景相比,恐怕还不如那些秀才!

对于考研,我本人的观点是结合自身状况,坚持慎重再慎重的态度。因为对于高考,我们把至少三年的时光交给了它,对于考研,我们是否还要把至少四年的光阴托付给研究生考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深思考虑的问题。2006,教育部官员曾公开表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每年递增百分之三十,也就意味着硕士学位的贬值速度是百分之三十,等到我们这些考上研究生的人毕业之后会怎样?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不防反思一下:考研真的能规避就业压力吗?

(二)不考研,我们将走向何处?

对于决心不再继续深造的的人来说,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这样几条路:

1.考公务员,对于不想考研的人来说,能够考进国家机关,吃皇粮,有国家编制,这无疑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像公务员这样旱涝保收的职业,把他当做毕生的职业,那肯定是上对得起“苍天父老,下对得起自己了”。但这社会往往就是这样子:好的东西往往大家都想去分一杯羹,曾多粥就少,那肯定就不够分了。这就使得考公务员考试之难就仅次于蜀道之险,登天之难了!这恐怕也是把众多学子被逼上考研梁山的原因之一吧。很多考公务员没考上,顿感“报国无门”的“好汉们”在经历了一番苦苦挣扎之后都幡然悔悟:祖国是我们唯一的母

亲,但是我们不是母亲唯一的儿子!只有感慨地对那些有幸考上,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的兄弟们说道:大哥下半辈子就指望你提拔了!

2.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教育改革以前,大学毕业生能进国有企业和国家事业单位,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在如今每年失业大军有增无减的的形势下,能进国有企业,有国家编制,那肯定是“祖上显灵了”,前途肯定一片大好,着实让那些在求职路上撞得头破血流的学子们嫉妒羡慕恨了一回。

3.民营企业,与国营不断受“热捧”的场面相比,数量庞大的民营私企却门可罗雀(除了那些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提并论的超大型民营企业)。这一大批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一方面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另一方面面临急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尴尬局面。这造成在中小企业和和大学毕业生之间面临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小企业使出十八般武艺想吸纳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而自以为“修成正果”的大学毕业生们却渴望能以自己的独门武功降龙十八掌在有编制的国家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打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里有一个关于大学生择业的调查:

在经济学家周立群的指导下,吴炅坤、张兴龙、王丽媛、杨明亮、李璇等五名南开大学生本科生三年级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等14所院校的1416名2011届本科毕业生做了调查问卷,调查组发现,“进编制”成为本科毕业生的首选职业规划,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显著下降。在一道多选题中,国有企业得到了50.86%的受访者的支持,“支持率”摇摇领先,32.84%的人考虑进事业单位,而与之对照,只有20.49%的毕业生将求职意向锁定为超大型民营企业,8.4%选择中小企业,在所有选项中排在最后,而令人向往的外资企业也只有33.83%的支持率【2】。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的就业之路一旦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时,将何去何从?

3.自主创业,再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自主创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和伴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国家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可谓是下了大血本,在国家政策、银行信贷、环境创造方面也是绿灯频开,可谓是具备了创业的天时和地力,差的就是大学生自己有没有破釜沉舟的英雄气魄了!

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各类大学毕业生中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据新浪网新闻中心,天津日报报道:2009年南开大学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创业意向调查中,“三本院校”毕业生中比例高达18%,“二本院校”为13%,而“一本院校”仅为8%【3】。由这样一种现象中可以看出,当找工作相对容易时,风险较大的创业就成为次要的选择。在与创业的风险同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创业缺乏和资金的问题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瓶颈,这是许多想创业但最终又放弃的原因之

一。但是关于创业,很多时候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非凡远光和气魄的“穷光蛋”们报的“金龟”还,因为在这个社会上你会发现,不管你做什么事,条件都不可能达到你所谓的“成熟”。所以在创业这块肥肉上往往是那些胆大的创业英雄们“撑死了”。你只能眼巴巴的舔着干裂的嘴唇“望尘兴叹”了!在这里告诫一下那些有心自主就业的人:行动起来吧,不愿做就业奴隶的人们!

二、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

1.“进编制”,求稳定,这是莘莘学子在毕业时刻首要考虑的就业条件,也是每年有那么多的毕业生削尖脑袋往国家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里钻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样的路,对广大受几千年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华儿女来说,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衣食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2.追求高薪,到发达地方去,这也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普遍心理,据2001年4月1日至2001年7月15日,《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重点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当问到“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时,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最想去上海发展的大学生获选率为32.3%,北京为27.7%,另外,深圳为12.1%【4】,而这个数据拿到10后的今天恐怕也是有增无减。广大的内陆边远地区城市获选率小之又小。在一般普通高校来说,也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倾向大中城市,据胡解旺教授主持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与实践》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广东嘉应学院、湖南工学院和山东潍坊学院等几所普通院校学生发放的3000份问卷,回收的2786份中,在地区选择上,有22.3%首选大城市,63.2%的学生首选中小城市。可见,在名牌重点高校最求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影响下,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对这些地区寄予厚望【5】。

3.男女性别差异对就业的影响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上倾向于用男性,这对广大女性求职者来说显失公平。斯坦福大学理栕薇教授“在其互动”中指出:人们以不同性别具有不同的期望,从而造成制度的不平等,形成了两性间的显著差异,造成男女两性的不同地位。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能胜任工作。这使得不少女大学生再就业中屡屡碰壁,让不少女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压力下,产生了一批希望“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的思想,“嫁个有钱人”便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6】。针对这一现象,除了国家应在注意优化就业环境之外,女大学生还应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女性当自强,认清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7】。

4.贫困大学生,困难多,就业难。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贫困大学生占了相当大比例,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比一般大学生重,一方面造成了他们在社交方面的狭窄,而且在毕业时面对影响就业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往往束手无力。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升高也成为贫困毕业生就业的障碍,近年来,应届大学生用于找工作的费用均超过1万元,用于“灰色投入”方面的更是无法衡量。教育家戏称之为“毕业消费”,商家则称之为“毕业经济”【8】。这使广大贫困大学生就业处境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当前社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当前的社会背景,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在激发经济增长和工作岗位增加的同时,也加剧了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失业风险。就中国目前而言,就业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指标,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针对这一问题,2009年1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给正在求职路上的毕业生带来了一丝春意。

虽然国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出台了许多缓和政策,但是随着每年大学扩招势头的不断增高,这些政策措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业问题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2.与当前就业环境相对应的是当前中国大学的内部机制问题。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真的能做到教学相长,也是中国高校面临的一个课题。

针对这一问题,一项关于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所读大学满意度的调查显示:“211”院校的总体满意度为86%,满意程度最高的是校风、图书馆与教学设施,最不满意的是师生互动,只有62%;非“211”本科院校对所读大学的总体满意度为79%,满意程度最高的仍是图书馆、教学设施和校风,最低的仍为师生互动,为55%;高职高专院校依次为70%、64%、53%【9】。由以上数据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差,很大部分原因不光是学校的“硬件”问题,而内部教学机制也“难逃其咎”。如果这一问题得到很好解决,这无疑给当前笨重的就业“机器”换上了一个大马力的“引擎”,“拖拉机”装上了“火车头”,快飞起来了!

3.在众多影响就业的因素中,大学生自身素质高低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个人品质、基础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更是至关重要。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于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10】中,广大毕业生们具备了几项,恐怕连自己都不好回答。然而根据“能量守衡定律”,广大学生增强的是“打游戏的能力、花钱的能力、逃课的能力、作弊的能力、投机取巧的能力”。紧接着凭当大代大学生“非凡”的智力水平,又培养了如“如何向家里要求提高薪资的能力”和支持“经济全球化”争“穿国际品牌”的“世界胸怀”。这些具备如此之多的“超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让很多用人单位都感到汗颜,只能敬而远之了!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虽然目前就业面不断得到深入和拓展,但解决这一问题也不能在朝夕之间。与之对应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要依据社会状况的变化而调整,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能力。相信在依赖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这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广大毕业生定能安然度过就业的“寒冬”,奔向未来!

主要参考资料:

【1】《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谭彪喜 著,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2】【3】天津日报2011年1月11日电(记者张国)

【4】【5】《大学生就业报告》 胡解旺著,中共编译出版社出版

【6】《高校“急嫁族”瞄准大阔佬》载于《信息时报》,2003年3月6日

【7】“卡夫丁峡谷”: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8】《工人日报》,2003年1月29日

【9】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http:///

【10】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G标准,把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归为五大类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课外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建设。

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文化素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社会需要的真正有能力的人,至于文化素

质也就是指毕业证、学位证、四六级证等等。这些只是敲门砖,是能够证明你胜任某分工作的凭证,到具体的还要看你的个人能力。所以现在的很多大学里刮起了“社团风”。认为只有加入了某个社团、协会或者进入了学生会,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社团、协会的活动和学生会的工作上,而荒废了学业。但到头来总结一下,他们在那里又学到了什么,又学到了多少呢?

二. 由于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关心太少

了,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教育部是在哪一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我记不得了,具体素质教育是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我也不清楚。但我看到的是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应试教育。老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社会上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我想这些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我在这里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这可能与教育部所以颁发的一些文件上的解释不太一样(仅为个人看法)。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下,老师是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的,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述:“师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肯定会乐在其中而不是枯燥乏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爱学乐学,主动去学。而现在的应试教育下你看看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又是怎么学的。老师所教的全是考试要考的,不论是否有用,不论学生是否感兴趣,你都必须要学。你学不会的老师就负责塞给你。学生所学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为考试而学,不为兴趣而学,人人都成了考试机器。也正因如此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个个都成了“高分低能”。文化素质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三. 当代大学生活的太安逸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

种安逸的生活让他们没有了对文化素质的追求。其实这也是应试教育的苦果。高考成就了这批大学生,当他们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所有的忧患都不再属于他们了。等待他们的就是那美好的大学生活。进入大学后不思长进者有之,意志低落者有之„„不打鞭子骏马不驶啊!如此大学你让学生的文化素质如何提高?

四. 学样太强调能力了,好像文化素质已经不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任

务了。我想问的是,能力的内在支持是什么?一个人能力的内在支持多多少少要依赖于他的文化水平。你让一下文盲去做飞机去开发计算

机软件,他能做成吗?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高校寝室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折射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寝室人际交往呈现冷漠化”、“寝室人际交往趋于金钱化”、“寝室人际关系认知偏差化”“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处理极端化”等问题,在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提出重新构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60-01

从2003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寝室杀人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寝室投毒案,再到最近沸沸扬扬的四川师范大学卢海清被室友杀害事件,网友纷纷微博自嘲:感谢室友不杀之恩。高校寝室恶性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大多都是因为寝室关系恶化,因此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效性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寝室人际交往方面除了具有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寝室人际交往呈现“冷漠化”

1、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寝室关系“冷漠化”。当代大学生处在网络和信息更为发达的时代,高校寝室几乎人手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尤其是很多高校寝室可以使用WiFi,学生在寝室更多的时间都留给了网络,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自然变少。

2、当代大学生个性所带来的寝室关系“冷漠化”。90后大学生一方面个性张扬,很多同学常常奔波于学校的各个组织和社团,于是常常出现“寝室外人缘不错,寝室内常常沉默”。

(二)寝室人际交往趋于“金钱化”

当代大学生的寝室人际交往中“情感”、“友谊”的因素正在弱化,“金钱化”的因素趋于加强,这也是高校校园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特征。很多同学为了搞好寝室关系,在拿到助学金、奖学金时会请室友吃饭,甚至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在生日的时候咬牙拿钱请同寝室的室友吃饭。这种趋势的出现一方面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90后的“全新生活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大学半社会环境下“人情消费”的风气的影响。

(三)寝室人际关系认知“偏差化”

当人际认知出现偏差且与个体的期望值出现较大差距时,人际关系往往更容易出现障碍。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认知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更多强调的是考试、成绩、排名,对于人际交往的技能等则鲜有提及,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半社会化的环境,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在“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等的作用下,人际认知更加容易出现偏差。

2、大学公寓化管理模式下学生普遍存在“业主”意识。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公寓化管理,这就导致学生普遍存在“业主”意识,认为寝室内出现的问题都可以找物业处理,东西坏了找物业修,忘拿钥匙了找宿管拿,甚至寝室有问题直接找老师换一间就好。这种认知下,寝室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业主”直接要求换房间,往往不会寻求自我解决,导致人际交往技能愈发缺失。

(四)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处理“极端化”

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常常呈现出“极端化”的特点,这种极端主要体现在当寝室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以牙还牙”。选择逃避的这部分人常常只有睡觉才会回寝室,其他时间都呆在自习室、图书馆、或其他同学寝室,回到自己寝室几乎不与室友交流;而选择“以牙还牙”的这部分人则常常做出一些过分举动,例如你影响了我休息,那我一定会在你睡觉的时候故意弄出很大的动静。这两种极端化的处理方式,都更容易引发寝室恶性事件。

二、大学寝室人际关系重建对策

(一)公寓化管理模式下优化寝室人员组合、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系统论认为,当系统内分散的各部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即1+1>2。因此,为更大限度发挥整体功能,在公寓化管理模式下优化寝室人员组合。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实现公寓化,另一方面也有适时参与,如在分配寝室时放弃传统的随机组合模式,根据地域、专业、年级、性格、个人意愿等优化寝室人员组合。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寝室文化秀”、“楼栋活动”等多重途径调动楼栋内各寝室积极参与,增强寝室的凝聚力。

(二)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健全学生人格。如今,高校中普遍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但鲜有高校在学生公寓设有流动心理咨询处等类似机构,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使得心理咨询真正走入学生身边,走进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而引导大学生遇到寝室人际交往等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通过这种帮助,一方面学生通过倾诉,释放了压力,缓解了焦虑;另一方面,在这种帮助下,纠正了自身原本错误或者偏激的认知,起到了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寝室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大数据结构下精准掌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情况,第三方适时介入。大数据结构下,高校应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公寓电子信息档案,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公寓楼栋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摸清学生寝室相关情况,随时更新电子信息档案,从而使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能精准掌握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同学、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能及时介入进行处理,提高大学生寝室问题处理的实效性。

(四)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建立一套完整的寝室危机事件处理预案。据统计,除去睡眠时间,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大概有5-6小时甚至更长,如此长时间的接触,寝室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不可避免,因此,要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建立一套包括“防范”、“预警”、“干预”、“反思”等在内的寝室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力争做到事前有防范,事来有预警,事中有干预,事后有反思,力争实现寝室危机事件处理得当且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汤建南.人际关系心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林晓.大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1).[3]吕鹏.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第五篇: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章摘要] 去年,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这些重要文献为指导,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的调查分析,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

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应策。

[关 键 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分析对策

2001年1月,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审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具体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通过针对我国多部研究刊物及数位德育工作者所做的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测验和各类统计资料的汇集与研究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

1.道德目标自我化

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一个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31.7%之多。就连“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青年的人生话题,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持“赞成态度”的同学仍有30%之多,还有近20%的人表示“难以判断”。

2.道德标准多元化

在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承认个人利益、通行等价互利原则,以及维护自由、平等、竞争等基本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在社会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不同的社会存在环境下,人们的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但是也有人从实用主义出发,奉行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判断的标准,这种现象在近些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许多调查中也明显表现,可以看出社会型、实用型和信仰型的道德标准几乎并驾齐趋。

3.道德取向功利化

北京大学团委1996年对毕业生的择业调查反映,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73.3%)、发挥才能(50%)、兴趣爱好(36.4%)、社会环境(34.5%)、专业对口(28.2%)、社会地位(18%)、变迁机会(14.6%)、住房(13.1%)、社会需要(8.7%)。九十年代在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标准中“经济收入高”、“能发挥个人才能”是两个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另外,其他高校在毕业生中做的择业观调查,结果也差不多,“收入多”、“实现自身的价值”一般都排在前几位,对“环境”、“升迁”和“单位发展前途”等也都很看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与过去相比明显带有功利色彩。

4.道德行为庸俗化

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下,现代的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许多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庸俗化,在对某城市的三个大学的200男生和100女生的调查中,其中对婚前同居的态度表现为赞成8%、无所谓36%。在校勾肩搭背,行为不检点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学生贞操观念淡薄,婚前性行为增多,还有个别女生傍大款,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公众场合吸烟、随地乱扔东西等不良举止表现的极其麻木。

二、二、大学生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上公民道德方面的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有所滋长,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比如国家实行并轨招生后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人才就业市场还不十分完善,一小部分人趁着过度时期政策的不完善,拉关系、走后门,为自己的子女找工作,有些大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觉得没有希望,失去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的信心。诸如此类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①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师生生活上来,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金钱至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消极的思想道德观念蔓延,一些人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②市场经济提倡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有所抬头,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大学生本身条件的制约,对外来物质利诱的抵抗力是有限的在潜移默化中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3、原有的教育体制以及传统的“课堂说教”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影响

①大学生即将面临的是需要有创新意识,一定专业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知识经济社会,而传统的教育体制要求大学生首先要通过各种考试,这就使得他们首先必须应付各种考试,无机会和无时间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无形中,产生了一部分“高分低能”的优秀人才。步入社会以后,为人处世遇到了障碍,却连一些最基本的道德问题也解决不了,挫伤学生适应生活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大学生处在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对所面临的事物一般持批判怀疑态度。具体的表现为,在遇到重要事情时,找别人寻求帮助的较少,主要以一种偏激的态度来个人解决,这一切与个别家庭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4、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现在,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大多数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顾全大局,识大体,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但是也有少数教师理想淡漠,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视教师职业为“铁饭碗”,满足于上几堂课,坐几天班,工作热情不高;有的教师把学校作为“跳板”,希望经过几年过度,或出国,或另找高薪优职,有的缺乏职业良心,不认真备课,草草上堂,还有的随意停课甚至发生体罚学生的事件,教师的诸多思想和行为在与学生的言传身教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这些都是师德建设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5、大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内涵还不完全清楚,缺乏参与意识。

①部分学生没有人生信仰和目标,也就没有动力去适应和改造社会。②在校大学生因为忙于学习学习专业知识,用于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时间相对较少,对道德教育知识知之甚少,不知道应该怎样参与。③学校道德教育的环境不完善,也制约着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

6、大学生道德观念与行为错位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不一制,甚至完全向背的践行选择,大学生热爱祖国,对政治原则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又常常表现出某种模糊的政治意识,他们知道理想的重要性,但又感到理想与显示的矛盾太大,认为现在讲理想、讲奉贤是唱高调,讲实惠、追求物质利益才是最现实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希望有一个和睦团结、友爱的集体,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但是许多人却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以我为中心,把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和责任。口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搞另外的一套。

三、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应策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精神支柱、工作和学习的动力问题。要针对高校师生思想道德领域的各种矛盾和薄弱环节开展工作。

1、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加强制度和体制创新,针对各高校具体状况,结合《纲要》,定本校思想道德建设策略。

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理论去做。努力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认识到人才需求量大本身就是学校发展的优势与动力,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而发展的关键则是培养大量合格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列为指导,立足本校实际状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道德建设实施策略,应该针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践行上,避免夸夸其谈,口唱高调,否则,贻害无穷。

2.加强全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校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他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尤其是现在教育的现代化、高效化和开放化,所以加强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对高校道德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①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法立规,充分重视舆论宣传和监督的力量。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形成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中心,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既要对社会负责又要对学生负责;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任务,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从质的方面对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德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按照社会对它的需要和要求而逐步形成的,表现在教师的言谈、行为、举止品格、意向之中,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师个体的道德品行、群体的师德风尚都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示范性,教师要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师德规范是用来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师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教师只在真正明确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才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认真学习《教师法》,充分了解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师德不是法律,也不是命令,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来实行;而是要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实现;要引导教师自觉进行师德修养,要把师行规范中的要求贯穿到学校的岗位责任制、纪律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中。

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倡导为人民服务精神。为人民服务既高尚又变通,只要努力,都可以实践为人发服务的道德。要给为人民服务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热心公益、团结互助也是为人民服务。二是在师生中开展创优评先活动,促进师生素质提高。三是大力倡导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通过宣传师德规范、教书育人先进事迹、师表形象讲座和竞赛,老教师“传、帮、带”示范等活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

4.建设高层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对内优化育人环境,对外树立学校形象;是由师生直接参与和组织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文明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体现的。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具有鲜明的特性。校园文化包含有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公益性、娱乐性、健身性等活动内容。校园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既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的遗产—文化,又不为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师生是校园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重复,企盼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出新的文化财富,校园一个个的社团—学社、协会、俱乐部就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结果。它们活跃了师生课余生活,创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情景,有利于学校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但也要看到社团活动中的一些不良倾向:社会消级文化、商品推销、变相老乡会等,因此对校园文化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1)重视主流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上水平、上档次,办好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重大节日如元旦、五四、七

一、国庆,庆祝活动要精心组织,引导师生追求高雅的情趣、高品位的作品、高格调的设计。

(2)发挥校级文化艺术团体的作有,使其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必要条件。(3)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舆论导向;对社团举办的讲座、报告会、辩论赛要把握好政治方向,防止散布错误观点,引起思想混乱。

5.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各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突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首先,要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不重视“两课”的错误思想,要加大“两课”改革的力度,对教学当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用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提高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2)抓“三观”教育,发扬“五爱”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发奋读书的雄心壮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每个大学生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教育学生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

(3)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有关内容,发动学生座谈分析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并与“三好”学生评定,“文明修身”活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评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分子”等活动相结合,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舆论作用,扬善惩恶,维护和倡导校园文明。

(4)发挥社会大课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要认真总结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好的经验,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新形式、新特色。要注意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和工科院专业特长,在实践内容上,坚持科技文化服务的方向,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和希望工程等活动的结合,按照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发展模式,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总之,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在组织上切实加强领导,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作为统一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目的应达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教育上质量、上水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四有”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各级各部门应明确任务,狠抓落实,要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师生精神面貌能不能改观,校风学风能否搞上去,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加大力度,狠抓落实,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四个结合:领导重视和基层落实相合,思想教育与文化陶冶和行为规范相结合,反腐保廉与改进机关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相接合,树个体典型与群体示范相结合。在各高校还应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道德观念的建立,优良风尚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起作用。只要不放松,就会有办法,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见成效。思想道德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规范、纪律和法制。我们要以法治校、从严治校,要建立和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综合运用教育、行政、法律、纪律、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和不断解决新问题;要表扬先进典型、树立示范榜样,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10

2.《思想道德修养》卢黎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8

3.《广东工业大学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

4.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毕业生调查》——《青年研究》 1997年第3期

5.《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青年探索》.张存库.2000年第1期

下载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口语教学与学生的情感因素,文化背景以及课堂规模设置都有着密切关系。并讨论了在口语练习和考试中相应的应试......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动力,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目前属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为使大学生创业健康的发展,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创业存在的种种的问......

    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当今实属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进行期和职业生涯开......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专业技能不过硬 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有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或技能操作不熟练而被企业淘汰。比如,有的大学生在面试......

    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人才,是我国在其崛起之路上一股重要力量,其自身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杨小丰杨国兵 ﹙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樊441053﹚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 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电气学院专业班级:电信科学类姓名:罗伟学号: 12021204110206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罗伟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5则范文

    导语: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