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社团论文: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团论文: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社团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很多高校对社团的重视不足,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从而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充分健康发展。社团自身存在的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社团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也成为影响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围绕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发展,学生社团管理机构要从建立社团良性发展机制,重视社团干部素质,改善社团内部环境以激发社员积极性等方面入手,强化管理,注重引导,打造平台,推动学生社团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 问题 对策
现阶段,高校社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积极思考,进行理性分析并给出合理的对策。
一、新世纪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
高校社团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蓬勃快速的发展,逐渐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学校对于社团的引导和指导显然还不够。通常会把社团活动视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补充,缺乏对社团活动的认识,即便意识到社团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指导和管理,使得社团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开展活动盲目、重复性强,很难打造精品。这些都需要对社团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二)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行机制 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年,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方法,很多高校建立起社团联合会等组织,用于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但是由于社团发展太快,管理机构要不断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因此,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社团对成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成员流动性大,也影响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
尽管由于社团类型的不同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但是由于社团活动受到经费、场地的制约,缺乏有效明确的引导和指导,往往个人主观色彩比较浓,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随意性比较强,因此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此外,由于缺乏技术、专业指导老师的支持与指导,社团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社团活动的内涵和深度不够,很难出精品。最后,社团与其他学生组织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活动协调性较差。
(四)社团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
社团干部对于社团发展起关键作用,当前社团干部的选拔有较好的机制,能够推选出社团中积极优秀的分子担任,但是缺乏后期培养。首先,是学校对社团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专业系统的培训,而学生社团自身实力有限,一般采取老生带新生的模式,这就无法靠自身独立对干部进行系统的培养。其次,是对社团干部的作用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在综合测评的加分及各项评优中忽略社团干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围绕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发展,学生社团管理机构要从建立社团良性发展机制,重视社团干部素质,改善社团内部环境以激发社员积极性等方面入手,强化管理,注重引导,打造平台,推动学生社团的向前发展。
(一)加强管理,确保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1.健全社团机构设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首先,健全社团内部机构设置。根据社团特点和规模,设置符合社团需求的相关机构,使内部成员分工合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维护社团稳定、促进社团发展。
其次,完善社团管理机构和社团本身的规章制度,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用健全的制度来管理社团成员的行为,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制度的实施,还应根据社团发展和新的形势要求,不断改进完善各项制度,与时俱进。
2.重视社团干部的培养,加大学生社团的监管 社团干部是社团的核心人物,对社团的发展乃至兴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社团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可以通过讲座、访谈等形式加强社团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针对干部素质和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并且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增进社团干部以及与其他学生干部的交流,加强沟通和了解,还要鼓励其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对外联系,从而扩大视野,提高能力,这样才能为社团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鲜血液。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的群众性组织,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更加自由,因此更应该加强对社团的监管,保证其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健康发展。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对社团组织、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社团动态,确保其正确的导向性。
(二)锐意改革,推动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 1.更新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作为重要“育人”机构,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而社团作为学校主要的学生组织,是“育人”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德育为先,要对社团发展给予正确引导,使其在团组织的指导下正确地开展工作,不仅有助于各个学生组织活动的相互协调、补充,也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其次,加强交流,建立社团集体意识,增强社团成员归属感,发扬社团民主精神,广泛征求意见,尊重每一个成员,通过深入讨论交流,制定科学的规划,加强各社团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再次,赏罚分明,对社团建立严格的赏罚制度,充分体现高校人文特色,通过一系列措施达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目的。
2.积极探索,确立社团的良性发展机制
首先,进一步加强社团联合会的建设,巩固社团联合会的地位,使各社团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观念和组织上的统一,加强联合。其次,建立奖惩制度,对社团实行评优激励措施。设置包括社团活动质量、效果,社团文化等内容为依据的考核标准,以年度考核、测评等方式,对社团进行量化考核,以推动社团体制发展,深化素质教育。再次,对社团活动进行细分、定位,并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拓展社团发展空间,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打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社团活动。
参考文献:
[1]承浩.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4)[2]夏育林.加强社团管理繁荣校园文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2):221-222.[3]温志强.学生社团应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25-26.
第二篇:大学生社团材料
大学生社团材料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现代大学生的表演能力。系于年月成功组建社团。现将该社团的情况表述如下:
一、社团机构:
该社团由社长、副社长、社委、社员等组成。
1.社长:主要负责该社团整体工作。主持各项活动并监督活动开展,代表该社团参加学院各社团活动。要求责任心强,对该社团发展充满热情,具有较强管理与沟通能力,定期组织社团例会。(任期一年)
2.副社长:安排社团相应活动,对会员进行工作检查与评定,并向全社汇报。(任期一年)
3.社委:协助社长、副社长的工作,负责该社团历次会议记录,管理社团档案,为社团各项日常活动及重大事务出谋划策,要求责任心强,有较强的组织和开拓能力,并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和动手能力。(任期半年)
4.社员:各组社员服从组长安排,完成器材准备、实验、记录、讨论、总结发言等具体工作,并及时提出各种建议。
二、社团内部章程 1.社团的成员构成及来源
社团的成员主要由在校学生构成。凡是对唱歌跳舞表演有兴趣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都可以参加。本校学生根据自愿原则加入 社。
2.社团的宗旨及任务
同学们通过积极参与“ 社”系列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羞涩不敢上台的勇气,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社员与各班同学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悠扬的歌声,热烈的舞蹈,激情的演说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各班观众积极配合社团工作,为同学们带来了无限精彩的表演。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为广大同学搭建自我展现的平台,充分展现我院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3.社团的活动
我们社团专门在各班挖掘有特长的同学,例如音乐、舞蹈、各类乐器、播音主持、朗诵等等,在本社团内开展各类活动的时候优先选择这些同学进行表演。对于那些没有这些特长的同学但是有这方面兴趣的,我们会组织相关同学进行手把手教学,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社团内的一些活动。
4.社团成员要求
(1)自身有一定特长或者有一定组织能力。(2)学习态度端正,积极进取,集体荣誉感强。(3)有活动一定积极参与。(4)活动时社员不得缺席。
三、社团管理的主要原则
1.正确引导的原则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开展社团活动,及时掌握社团活动的方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动手操作,充分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在思想认识中树立正确的理想,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社会和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余时间进行组织管理、活动内容等方面给与全面的指导。
2.自主活动原则
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组成的团体,从社团的筹建、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学生干部的选举产生、管理制度的健全到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方案的得出以及活动经费、场所的筹措等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同学们表演能力、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
3.统筹管理的原则
该社团拥有几十名社员,每个社员都有着自己的计划与意见。为了更深的了解每个社员,在管理中要求各社员年初上交本工作计划,再由社团协调组织统一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场地等,避免社团活动过于频繁、重复和撞车现象。
4.社团管理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提高该社团活动质量。高质量的社团活动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提高社团声誉、增加社团凝聚力的关键所在。该社团活动力戒浮夸,讲求实效。增强思想性和教育性,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系唯一一个以学生特长为主的演艺社团,云集了全系各班有特长的精英,是电气工程系不可或缺的一个优秀的演艺社团。(2)加强社团活动的创造性。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社员的需要,社员对教育创新的要求逐步提高。针对社员普遍具有活泼好动、乐于参与、爱好表现、自我表现特点,该社团不断改进活动方式、积极寻求适合社员“口味”的形式和方法,例如,把有音乐特长的同学聚集起来举办一次记歌词的唱歌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同学的演唱水平、敢于上台的勇气,还锻炼了他们的记忆水平。每类特长都有他们的优势所在,根据他们的特长举办一些活动不仅让活动有一定的创新,更能贴近社员、吸引社员,让他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四、社团日常管理:
为了使社员在 社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有所收获,该社团建立了社员考勤制、社员汇报制、优秀社员评比制。
1.社员考勤制:利用出勤手册记录社员出勤情况,以此作为评比优秀社员的条件之一,建立出勤手册还可以起到提高每个小组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2.社员汇报制:主要目的在于检查、鼓励、宣传社员所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展示同学们学到的技能、技巧。
3.优秀社员制:每学期评选一次。系予以表彰并给予奖励和荣誉证书(主要看参与活动、比赛率、获奖情况等)。
五、社团活动:
1.集体进行音乐的学习和交流,并可以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2. 实事观察,问题研究,理论探讨,深入实践,社会调查,理论落实等。3. 集体参加策划的大型演出。
4. 和各社团建交,并有选择性的参加各社团的活动。
六、社团特色
该社团自 年 月以来,在院系领导老师的带领下,积极不断组织社团活动,完善社团内涵建设,提高社团整体素质,并使社团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传承,同时 系团总支积极改善现有的社团活动经费和场地等方面的不足,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和物质支持: 1.该社团拥有独立的练习教室,为社员提供了良好的练习环境。2.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该社团积极参与网站交流建设,构建良好的社团宣传文化,更加便捷的,迅速的宣传社团知识内容。
3.建立交流网络平台,如 社QQ群等网络平台都促进了社团文化知识的交流与建设和发展。
如此多的社团特色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切实提高社员的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社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充分建立社员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为社员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学校的学生社团工作开辟新的思路。
七、社团荣誉和成绩:
该社团于 年 月建立以来,至今一直获学校优秀社团及系优秀社团、精品社团等社团荣誉。
社团的活动是忙碌而充实的,在今后的日子里该社团将更加努力,将社团活动做的更加精彩,将社团发展的更高,更远。
第三篇:大学生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成长的沃土还是理想的沙丘
在乐队的伴奏下,红色地毯上上演着华丽的cosplay走秀,有芭比风格的公主裙,还有壮观的青铜圣斗士阵容,背景上挂满动漫海报„„这是高校一个动漫社团的纳新现常
9月的大学校园又添了不少新面孔,随着新生入学展开的一年一度的社团纳新,被同学形象地称为“百团大战”。校园的空地上几乎每天都摆满了社团纳新的展台,上面堆放着精美的宣传册、荣誉证书等,还有红色的条幅、各色展牌,甚至有现场表演助阵„„纳新要警惕哗众取宠
“新生入学可是纳新的关键时期,社团能有多大规模就靠这几天了。”天津某高校的一位社团负责人说。为了先人一步招揽到人才,有的社团从迎新当天就开始行动了,除了学生手册,新同学还会在迎新的资料袋里发现社团纳新手册,内容包括社团历史、活动介绍、老同学感言等,印制十分精美。
纳新的程序也有很多创新。一些社团要对报名的新同学进行笔试、面试的筛选,像是一次小型招聘会。陈斯宁是《南开大学报》学生记者团团长,也是今年记者团纳新的“主考官”。据她介绍,纳新要经过简历和作品筛癣笔试、面试几个程序,录取率仅为30%。她说,“这是为了挑选到能够真正坚持下来的学生记者。学生记者要有能力胜任频繁的采写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专业素质考核,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和韧劲,很难坚持下去。”
正规的组织、良好的平台、充足的资金支持,都使新同学对学校里的一些“知名社团”趋之若鹜。然而“知名社团”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社团面临着纳新时火爆一时,纳新后人员迅速流失的窘境。张鹏(化名)是一所高校的社团联合会的成员,他介绍说,他们学校的社团加起来有200多个,不少是重复的,活动内容也大同小异,部分社团形同虚设,一个学期举行一次活动,“摆几张桌子,老师和成员开个座谈会,大家当然不喜欢。”
他认为,社团最重要的是把平时的活动做好,如果纳新搞得很热闹,却轻视平时的活动,无异于本末倒置。
在第二课堂学到了什么
社团活动向来被视作第二课堂,然而并不是所有成员都能在这个课堂上学到东西。徐辉(化名)曾经加入多个社团,早在入学之前,就有学长建议她到大学后要多参加社团活动,以提高能力。所以一入学,她一口气报了好几个社团,但后来发现,“参加了才知道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
“比如,我参加了学院的红十字协会,本想可以到社会上做一些实在的公益活动,可是过了半个学期总共开过两次会,一次是成员见面会,上来就介绍到场领导,然后像听课一样开了一个多小时的会,内容空泛。第二次商量办什么活动,也没有什么结果。”徐辉说。跟自己原先的设想相差很远,热情也就逐渐冷却了,到了大一下学期,徐辉就基本不再参加社团活动了。
与徐辉不同,已经毕业一年的樊欢“曾活跃于湖南高校的文学社团”。如今,他的首部长篇小说《抚爱》已经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对加入社团一点也不后悔。樊欢说:“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从读大学的时候开始的。加入文学社,可以说让我更多地沉浸在一种写作的氛围中。”
樊欢在社团任职期间和湖南的多所高校合作搞过活动,组织文学社团前往武汉大学参加全国第二十四届樱花诗歌邀请赛他至今记忆犹新:“那应该算是湖南地区高校文学社团最有凝聚力的一次征程。”
回顾社团经历,樊欢认为,“加入社团对锻炼一个人的交际能力非常重要。我是通过这样一个好的平台,一个窗口,见到了自己想见的人,策划了自己想做的活动,也干上了自己想干的职业。”
李耀阳是南开大学“三农协会”的成员,虽然已经大四了,仍积极地参加“三农协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他的理想是毕业后能够到基层去“干一番事业”。去年,在社团支持下,他还带领一支8人团队到江西南康市农村去调研“新农村建设”前后农民收支变化的情况。
南开大学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吕健认为,“好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的收获和历练对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从某些方面来说,第二课堂甚至比第一课堂更为重要。”
最好的社团是什么样子
当问及“最好的社团应该是什么样子”时,赵枫不假思索地说:“好的社团应该是社员的家,在这里,没有‘领导’,只有兄弟姐妹;在这里,我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赵枫是南开大学辩论与口才协会的新会长,“辩协”每届有200多人,分为若干组,每组有高年级的成功“辩手”担任教练,各个小组几乎每周都会有自己的聚会,由教练讲解辩论技巧,然后大家练习。有趣的是,他们自己还制订了一些小规则,谁若不小心触犯了,就会陷入“以一辩十的境地”。
好的社团往往离不开学校的管理和支持。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协会与环科学院同时于1983年成立,学院的300多名学生全部都是环科协会的成员。每次协会活动,学院都会派出一个指导老师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仪器和技术指导。协会在2006年获得了“全国十佳社团”和“福特汽车环保奖”两项大奖,会员们常说,“我们的领奖台背后,是整个南开的支持。”
李耀阳的调研活动也得到了学校1100元的资金支持。他说:“学校的资金支持对我们太重要了。”
也有部分社团存在一些不好的倾向,自称“老社团人”郑文(化名)说,“在这些社团里,普通社员成了摆设,平时大家互不联系,偶尔举行活动,就让社员来做观众,捧场面,活动是做给老师看的,不怎么考虑给社员带来什么收获,把场面做大,拍照片,写好总结成了社团活动的主要目的,搞几次也就把社员赶跑了。”
同是“老社团人”的宋凌风也认为,“一些社团活动跟风、缺乏创意,严重限制了这个平台的发展”,“社团里高年级的学生少之又少。许多人满怀激情加入社团,却发现这里并不是理想之地。想做的事情不能做,不愿做的事被逼着做。一年的社团生活毫无收获,却因此浪费不少时光,于是大二时隐身而退。很多社团以大一学生为主力,一点也不奇怪”。宋凌峰说。
对于如何引导社团良好发展,吕健说:“社团要有凝聚力,有着自己的社团文化,形成传统,一届届传承下去。”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何秉正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专业学习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提高生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更为重要,办好社团,搞好社团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篇: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社团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一)社团缺少长期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明确的培养目标。(二)社团文化的出发点大都满足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上,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那么社团的质量,教育性,创造性等都不行。(三)社团缺乏总体规划工作的系统性和计划的延续性,对活动的创意,培养目标,活动宗旨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再加上经费的不足,指导老师的缺乏,使得社团活动流于简单的形式,在低水平上徘徊。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必要的资金投入,往往使得学术研究停在较低的层面,缺乏深度,难以担当引领社团文化的重担。
2、必须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激发潜能,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时间平台,让同门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和综合素质。
3、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精神,通过演讲,竞赛,讲座等等方式来对成员进行培训,提高社团管理干部和社员的整体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社团干部与社员的凝聚力,在社团内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精神,积极营造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社团文化,以人格人品,才能才华和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强社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内塑精神,外属形象。
4、社团管理体制及内部运转体制不够完善,组织松散,缺乏凝聚力。学生社团是志向、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张扬个性,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也是共青团工作延伸的重要载体。[1]深入做好学生社团工作,对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状况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一直保持着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近期,我们对高校的学生社团骨干、一般成员和部分老师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做了专项调查。调查形式有:匿名问卷调查、上网查询、抽样分析和座谈等,然后对调查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对我省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1.学生社团的数量规模,从人数和类别来看;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各校学生社团规模的大小,一般在20个左右,多则30、40,少则10个左右,而规定各社团的规模必须35人以上,一般而言其成员大都是百十人上下,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5%;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综合等六类。这些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锻炼成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活跃、最丰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2.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总体来看,呈现出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自愿性表现在,加入社团与否,实全由自我决定,社团成员自愿聚集在一起。[3]这种在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形成的社团组织,能促使学生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探寻新的知识领域。同时,学生社团组织机构比较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的约束力,有相对宽松活泼,畅所欲言,平等相处的良好氛围。灵活性则指社团活动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不定期举行,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走向社会。正是这种自愿参与,活动灵活的特点,适应了当前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社团另一特点就是开放性。社团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界限,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学生交流;并且由于共同的定向、爱好和兴趣,使社团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发展态势。呈现出由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和科研型并重转变的趋势。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参加社团逐渐从纯粹的兴趣到现在的“兴趣+务实”转变。面对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的目光不再是单纯希望在社团这个群体丰富自己的生活,更希望能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求实态度。过去的学生社团更多地注重人文知识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满足于人文氛围的营造。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不再满足于社团活动的文化层面,而是注重将科技元素充实到学生社团的文化内涵,以促进自身的成才。于是,高校中的各类学术研究协会、科技协会和科技创业团队正悄然兴起。
4.学生社团活动的覆盖范围。形成了由校园型向社会型扩展的态势。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区域,过去是以校园为主,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社会需求接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认识到,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培养锻炼各方面的社会技能,对于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对于缩小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距离,将来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非常重要。因此,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于是,家教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的常规载体。
二.学生社团发展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加强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改革发展,事关大学生群体,大学老师群体和校方管理者三个方面。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调查中还是发现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科技创新与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关系缺乏理性认识,参与热情逐年降温,没有持之以恒。A.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年龄比较小,层次比较低,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一年级者又居多(他们参加社团的动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占受到调查总人数72.1%,即占绝对数,而且呈低年级向高年级逐年递减的态势。如大
三、大四,特别是研究生的比例较小,仅占2.3%。B.认为加入学生社团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者,所占比例仅为20.6%。
2.社团成员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真正到位,甚至有各种模糊,甚至有错误的看法。A.学生认为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非常重要,应当积极参与者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2.3%。B.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与科技活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5.3%。C.学生认为缺乏科研兴趣和基础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2.8%。D.学生认为专业课压力太大者和英语过级压力太大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5.6%。
3.学生社团的活动规律不够正常,制度缺乏和管理不善,成员参与活动缺乏主动性。据统计,每学期开展一次到二次活动的社团比例为32.5%,认为社团制度缺乏者占24.3%,认为社团干部水平不高和管理不善者所占比例为39.2%。
4.学生本人参与科技活动的形式有:其中小发明、小制作和技术转让所占比例为23.5%,参与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产品维修服务者,所占比例为30.7%。参加学校、市局和国家级举办的高校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者,所占比例为12.1%。其中获奖的几率较低,获奖的等级也不高,能参加大学生全国“挑战杯”的作品更是少得可怜。
5.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当中,学生对学校学生科技创新现状的评价不高,其中:认为良好占10.8%,认为较好占8%,认为较差的占52.3%,认为很差占28.9%。
6.现有的20多个学生社团,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横向联系,仅仅停留在学校组织的少数大型活动层面上,或者局限于社团主要骨干的一般性交际应酬,甚至少数社团的领导有时会为各自的某些利益,缺乏精诚合作和平等竞争的意识,从而造成互相攻击、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还有的社团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生命力。相当一部分的社团活动存在着忽冷忽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对社团核心人物的依赖性过大。社团核心成员在位时,重视活动是轰轰烈烈,而忽视必要衔接,以至核心成员离伍,社团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一些社团成立时招收会员无条件限制,来者不拒,致使社团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设,使社团发展后劲不足。
其次,从老师参与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 1.大学生社团活动和科技创新没有老师指导和老师不力者排在首位,占调查总数的48%。
2.要求聘请德才兼备的指导老师,占受调查总数25.5%。
3.不少老师觉得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压力大、任务重,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介入学生社团活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4.一些教师感到学校与系部对该项工作没有长期系统的计划,且有关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管理竞争机制,而且在经费、场地、设备、计算工作量等方面扶持的力度也不明确,因此造成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5.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认为:学校的部分单位领导和一些教师对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科技创新都没有明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社团的自主性活动原则,采取的往往是被动应付,甚至敷衍的态度,任其自我发展。
最后,从学生社团自身发展和校方管理的角度分析:
学生认为社团经费缺乏,活动场地不足是阻碍和制约社团发展的占56.8%。学生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大对社团的投资占58.1%。虽然不少学生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社团绝大部分筹资能力薄弱,使社团发展受到限制。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所以外,绝大部分没有固定的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利活动的管理和策划,这也是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不断完善社团建设的对策。
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组织一定按照党的要求承担对学生的指导、服务、管理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团建设的核心作用,经常研究社团工作,把握社团发展的规律,争取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政策,完善机制,抓好队伍,推动高校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学校各级领导首先高度认识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切实转变观念,不能使社团管理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文娱体育活动上,也不能满足于学雷锋、做好事、家电维修等一般性社会服务上,而应聚集于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点方面,力求将科技活动的普及与提高,精英教育与通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者应当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认真制订长期和全面的规划,明确工作目标。
2.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大学生社团,尤其是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创新实践学分制,科研专案攻关的招投标制。师生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横向合作制度等制度,以教学科研课题立项的形式,给予承担科研项目师生的优惠。要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聘请德才兼备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实行责、权、利相配套,教学工作量,业务考核与职称评定相结合的鼓励措施,从而以点到面,逐步形成群体效应。
3.在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时,首先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类社团的有序发展。特色出材,特点出效益。一个社团生命力的强盛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团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工作,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应立足于创办、发展有特色的学生社团。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类指导,要按照“大力支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性社团,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既要在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又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放开学生的手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形式。同时,要加强各大学生社团的交流,积极引导“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协会的优势,带动高校学生社团共同发展。4.规范管理,抓好骨干,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高校团组织要着力抓好四项工作。第一,要健全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学生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第二,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科学合理配置,因势利导,量体裁衣,使有关学生加入适合其本人发展的相关社团,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防止学生社团出现低年级热情高涨,高年级一落千丈。第三,要适当稳定好社团的骨干队伍,抓好新老骨干的成员搭配,搞好传、帮、带,要防止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发生。第四,要加强社团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因管理或监督不到位而导致社团“出轨”的现象,同时还要争取学校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给社团发展提供经费、场地、设施等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社团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社团衰,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作为自发性群众组织,在个性化与流行化并存的时代里,越来越彰显出它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它在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提升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它独特的积极作用。我们要立足于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才的全局战略高度,与时俱进,务实创新,重视学生社团工作,谋划学生社团工作,加强社团管理,支持学生社团发展,让各级各类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走上健康、规范、有序、有效的正常发展之路。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品位,鼓励社团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广大的社会空间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展示自身价值,塑造社团形象。这些品牌社团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大学生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长期的实践和与他人的切磋、协作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社团中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促进着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品牌社团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无疑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三、建立和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一)成立社团管理中心,由专人负责,全校的学生社团均纳入社团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和有效管理,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把好三个关,即社团成立审批关、社团负责人资格审核关和社团活动内容审查关。
(三)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关社团经营的理念、策略、领导与沟通;社团未来发展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以及招新、迎新、训练、成果展、出版、成员大会、改选大会、经费申报、送旧、监察制度、财务制度、档案建立与管理、成立社友会等活动,都要整体全面规划,认真执行,从而使社团明确工作的目标,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构建合理结构。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和科研型并重转变;要大胆放手,留有空间,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构建社团发展的合理结构。日常活动开展中,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鼓励科技服务型社团,培育充实社会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方针进行分类指导。
(五)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制定干部岗位责任制及考核细则和奖惩措施,重点扶持科研学术性团体,定期检查评比,在各方面完善社团星级评定,及时整顿,优胜劣汰,确保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总之,高校的学生社团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建设与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但随着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关注、对社团建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并在高校党、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高校学生社团必将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世纪高校的一道亮丽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动力,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目前属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为使大学生创业健康的发展,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创业存在的种种的问题基础上,并对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理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大学生创业的特性及内涵
所谓创业,简言概括为“开创一种新的劳动形式,或者是一种新的劳动范畴”。大学生的创业,就是通过注册自己的公司,利用在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社会交往、市场营销规划等各种能力,参与市场运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如今的大学生创业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优点,即大学生年轻勃发,知识结构较新,思维较灵活,受到传统理念的约束较少,富有创新观念和探索精神。同时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个异化的创意,在创业竞争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这是大学生创业优势的整体体现。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各高校也日益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和扶持,有调查研究显示,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有8.5%。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比例只有 2%~3%。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
经验缺乏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拥有理想抱负,但往往趋于理想化,他们对具体的市场也不太了解,缺少开拓、分析市场的能力;还会过高地预测市场效益,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对于创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辩证客观的分析和看待。由于创业经验缺乏,大学生创业会走一些弯路,有的甚至由此而全身而退。缺乏经验的另一特点是,大学生没有创新理念和良好的市场营销策划,不能在创业的过程中进行营销创新、技术能力创新,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市场战略方案,因而很容易地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二)创业资本有限
创业资本不足已成为牵制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大学生创业的资本来源包括家庭的帮助、银行机构的贷款、自行的筹措、投资公司等。目前大学生创业资金筹备比较难,他们要创业离不开家庭的大力支持,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创业的资本短缺。由于大学生创业者未来的还款、盈利能力预期较低,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往往不愿意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也成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比较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考试过程的作弊、简历造假行为、欠银行贷款不还、恶意欠交学费等不诚信现象,使得金融银行机构向大学生发放创业贷款显得比较谨慎。
(三)创业教育的不足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方案之内。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学习获得的创业知识和基本实践创新的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创业的基本要求,例如有些大学毕业生对国家的一些扶持政策了解的甚少;有的对大学生创业的基本合法程序缺乏一定认识,相关工商部门的登记,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的税收基本政策都不是很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我国实施执行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成功的几率,除了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还必须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大力扶持、以及必要的创业教育指导。
(四)团队协作能力较弱
社会心理学认为,同辈群体成员有高度的心理相容,对群体有较强烈的认同感,其兴趣爱好比较接近,同辈群体大都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大学生创办的公司,一般都由几个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进行开办公司,团队的合理结构设置是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需各方面人才的合理搭配及组合。例如理科生,在财务管理、企业策划、文件的整理等方面先天不足,而纯文科生,则对事物的分析存在的相对表现化。大学生所开的公司成功,不仅仅是公司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创办公司的人员,是创业的团队。而大学生缺乏相互的团结协作及互相的配合能力,缺乏共同配合、扬长避短的经验,这样公司自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受到冲击,假如其创业团队再不能有效的合理搭配、及时的调整,不能及时的解决公司内部的矛盾及公司面临的各种情况,公司的倒闭是难免的。
三、对大学生创业的措施
鉴于对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基本情况的分析,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取得创业成功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创业宣传的力度
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业观念及创业意识、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的主要渠道作用,大学生创业宣传的主要方式有:请创业比较成功的人士、优秀的企业家,尤其是创业成功的同龄大学生来校开办创业讲座,举行全校性的创业创新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论坛及微信平台,等等,共同努力创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组织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举办创业座谈会或是创业沙龙,为学生的创业设想提供一个比较固定的组织或活动的场地,扩大大学生创业培训参与度,吸引较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创新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及课程的教学方案,保证学生创在业创新、课程学习两不耽误;其后引导各种舆论,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二)正确认识创业实质内涵
大学生创业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指导,创业是有层次之分的,较高层次是科学技术型创业,高校对于大学生开展的较低层次的创业项目,也应该给与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们认为,对于大学本科生或高职生而言,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他们创造参与创业创新实践的机会远比创业本身更为重要。着重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为此,对于大学校园中的各类创业活动,学校都应给与支持的态度,对于校园中出现的一些商业行为,也要给予正确认识及引导。许多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创自己的事业”,由此可见,创业具有个别性、差异性特征,学校应该针对不同大学生创业的特征,给予相应的创业指导、创业教育。学校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要采取多方面的举措
完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结构的具体措施有:开设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课程,并提高其授课的质量;请一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公司管理人员或相关专业人士到校做报告,介绍其创业的经验及实际的操作过程,交流创业的计划方案;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由专职相关专业的教师负责,确定“为生服务”理念,依据大学生的不同创业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等。当然,完善大学生创业性的知识结构、创业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为学生创造参与创业创新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可以是学校层面的创业创新竞赛或设计大赛,去公司企业开展岗前实践及锻炼,在校内为大学生设立一些风险不大的创业岗位等。
(四)加快高校创业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并加快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可以利用高校的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同时要和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高校的创业文化建设。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产业的特色,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加快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体包括举办创业教育的培训、创业计划大赛等;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开展高校与企业交流,如相关专业的培训、创业论坛等,大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为大学生引进的创业项目,提供综合性的创业指导教育服务。还应注重大学生创业观念、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效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缓解社会和家庭压力,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五)加强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合理设置
高校创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力推进大学创业教育,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在培养目标上,侧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开放型的创业型人才; 第二,在课程设计上,要积极开发创业、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创业、创新需求;第三,在培养的模式上,坚持教科研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设计多样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采用弹性制的教学机制,因材施教。创业创新教育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结合各自的办学层次与特色,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目前的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自主创新、自由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显得较为薄弱。高等院校应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转变,在课程学习中适当地在融入一些市场分析、企业的融资、相关的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大学生逐步树立起自己创业的观念与创业的信心。同时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科研力量,建立“创业机构中心”,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信心逐步的树立,一方面需要社会建立起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以个体素质和自身实力为基础。政府必须不断出台和完善就业政策,加大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同时,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咨询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并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免征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同时积极促成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政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杨贞,李剑力.河南省创业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0(1).[3]谢作昱.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3% 所有风险别都自己扛[N].中国青年报,2006-12-08.[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刘万永,蒋韩薇.大学生创业走向任性【N].中国青年报,20())一11一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