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够广。据相关调查在问及“学校有否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讲座”时,13.68%的同学回答有,49.47%的同学回答无专门的课程但偶尔有讲座,还有36.84%的同学回答什么都没有;在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回答主要从网络上获得的占了51.3%,通过讲座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占34.26%。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9.26%。还有15.74%的同学认为是凭自己的经验认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在问及“学校就业网站中有否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时。只有14.29%的同学认为已经足够,有48.57%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的就业网站中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还有37.14%的同学认为学校就业网站中有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需要。此外,调查还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走入社会后自然而然就会做的一件事。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一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普及。
(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缺乏科学性:对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模糊必然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多心理误区。例如,有的认为计划不如变化,没有必要做生涯规划,有些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不迟,未认识到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已经让一些大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从大一起就应该作为重点工作来做。有的把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其实,职业规划并非学习计划,达成职业目标往往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所以,职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作能力提升的规划。有的制定职业规划急功近利,曾有一份在数百名大学生中所做的调查显示,“95%的学生表示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有的认为专业就是职业,认为专业就决定了职业。有的认为高文凭者就有高技能,只要是高学历就等于好人才,就有高就业能力。甚至还有的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大学生涯规划,认为整个人生生涯规划一部分的大学生涯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三)学校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学生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高考志愿的选择由家长做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理念的灌输与普及
政府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
学校自身也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其次是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再次是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
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经验,借鉴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二)把好规划的整体策略
(1)全面的自我定位,回答“我是谁、我会做什么、条件支持我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每个大学生对自身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置,相信自己的实力。现在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时候,在用人单位面前缺乏勇气,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总是不能大胆接受,尤其是对一些自己向往的高职、高薪的单位缺少竞争的勇气,从而丧失理想的就业机会。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为此,首先,要准确地评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最后,要综合考虑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具备的条件,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2)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回答“我想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许多人在大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一种预期,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过于理想化。近几年,不少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一直强调大单位、大城市和高收入,甚至为了这些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
同样,对于那些心存“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学生,也是职业目标不确定的一种表现。盲目的攀高追求与选择不仅影响个人目前的就业,还会对个体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在现在和将来想做什么。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分阶段制定。
(三)强化指导,建立和发展职业咨询机构
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凭个人的经验是很难实现目标的。我们知道,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有限的,职业选择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个人的年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这过程中,借助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至少是少走弯路。学校在建立职业咨询机构时应该注意到这类机构必须由一批具有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科学测评手段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在大学四年都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课程,从理论上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懂得为什么及如何去规划和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林艳新,丁 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5,(5).[2]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了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http:
//job.dlnu.edu.cn/bysqk/showinfo.aspnewsid=214.[3]隆 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5~6).[4]马奇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十大心理误区[J].中国青年研究,2005,(10).[5]宋长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
第二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姓名姚瑾瑾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11级英语2班
学号1171120226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着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走向成功。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确,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滞后。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素质,高校更要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措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但目前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茫然,定位不准确
经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可能会突然之间失去了目标,不知道干什么,对学习、生活甚至毕业以后都比较茫然,于是出现盲从,考研热、出国热、考证热等。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缺少
充分了解和掌握,在临近就业时无所适从,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更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估计不准确,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需求,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择业时片面求高求好,致使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1.2 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关注两个中心:教学和科研。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甚至还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同,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通常是由就业指导中心附带完成。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职业领域,导致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极少。在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同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时,才引起了各高校的关注。但高校关注的是就业率,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以至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到职业界的各种信息,就业的时候难免会困惑。
1.3 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乃至大学生以后发展方面和目标的一种设计,需要从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就开始,这从根本上说是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的。但很多高校却集中在毕业之前,没有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对职业指导课程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日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仅在毕业生中进行,内容一般是提供招聘信息、解说就业政策、指导求职
简历制作、组织招聘会等。这只能给毕业生就业提供应急帮助,满足求职时的部分需求,但是从一个人的整体职业生涯来看,忽视了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转变观念不仅包括学生,同时也包括学校。由于从小到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的象牙塔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市场的运行机制,对人才的需求缺乏具体的认识。学校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意识,更新其发展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了解社会,看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导学生根据其自身实际、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促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抛开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要注重结果要注重过程,学校必须认识到,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仅反映了本校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本校教育成功与否,更大程度上要通过更长的时间,以学生在社会上长期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力、适应力等综合素质来体现。如果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忽视了整个大学期间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培训,那么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2.2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同时又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职业岗位的努力中,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经过自己认真选择的职业岗位上工作,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创造业绩,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理想。
2.3 提高专门教师的素质
学校要在就业中心以教师编制引进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硕士学位及以上人才,然后对这些专业人才进行相关的培训与实践锻炼,以胜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工作。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求职技巧、职业咨询知识的需要。
2.4 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要多方面的投入。从学生入学开始,要循序渐进的导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且要安排足够多的学时。可以开设网站,由专门的职业规划老师负责通过各种方法对个人进行专业的网上职业辅导咨询,给个人提供符合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解决方案,以达到实现个人职业潜力的最大化。在学生的第二课堂中,可以加入成功人士的职业规划讲座等等。此外,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如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必严格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由各个二级单位实施,学校可以先拿几个专业试点,由学校的单独部门和就业指导中心联合负责,找学生对口的企业等实习,根据需要延长实习周数,不必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周等,而学生一方面
探索个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为就业作铺垫,抉择是否到实习单位就业。学校要跟踪进行过程控制,探索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年4月第二期.[2] 谭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3] 钟国祥,胡轶众,杨宇孛,《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就业咨询,2008年第18期.
第三篇:目前国有企业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目前国有企业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是近年来我国企业非常重视的一种管理员工的手段和措施,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作为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必然是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将以国有企业为例深度分析目前我国在企业职业规划生涯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企业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1、背景
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是是企业促进员工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企业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有关员工发展的管理活动,并且在国有企业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不仅满足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还促进员工自身素质的提升,帮助员工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员工生涯职业规划体现出来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体现了国有企业留住员工的努力和诚意,以及国有企业育人、用人的智慧和社会责任价值,另外一方面通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不断提高。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实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让国有企业能够更好更快、更加平稳的发展起来,最终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此外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本身已经拥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开始面临国外企业的大力冲击,原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不仅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并且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存在很大问题。国有企业的员工一部分是社会精英,学历层次比较高,上进心较强,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迫切的上升要求,但是职业规划并不够清晰,另一部分人长期受过去国有制度影响,没有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因此,对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是国有企业的当今重要课题。
2、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因为我国的经验不足及旧的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高层管理意识不足,有些薄弱。不少高层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缺乏重视,虽然随着现在市场的竞争激烈,以及市场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尽管有不少国有企业管理高层已经逐渐重视起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但是仍旧有不足的地方,例如不少国有企业的管理高层仅仅只关注招聘、考核等选拔人才的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区域,对于其他方面的问题依旧没有重视起来,此外即使有部分领导开始逐渐重视员工职业规划管理这件事,也因为企业本身缺乏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的管理人才,而让这件事始终只是表面文章,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其次用人机制僵化,整个企业上下缺乏竞争性和流动性,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知道想要稳定去国企,想要升职加薪去私企,这也导致不少的人才流失,去了私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就是国企的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想要往上升一步难如登天,而且在国企当中排资论辈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干部的选拔方面,新来的员工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即使企业有些公文上写着对于竞聘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等内容,但是依然流于形式,内部该怎么做怎么做,基本上竞聘岗位已经定好了人选,竞聘只是走形式而已。公司的决策往往是以稳定为前提,对于企业上下的检查和监督缺乏力度,企业上下秉承着只要不犯错误就行的保守观念,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手段单一而且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再次,国企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员工长期受旧制度的影响,对自己的职业通道只有被安排的心理,没有主动规划的意识。最后国有企业员工职业通道单一,很多国有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通道缺乏科学合理的设置,管理职位的晋升渠道单一,基本上没有其他的通道可以走,最关键的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地位、薪酬等等无法与管理干部相比,这也严重影响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3、对策
3.1提供多种通道
国有企业对于员工职业生涯计划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首先国有企业需要提供多种职业通道以供员工选择,仅仅只是单线条的职业生涯设置是不够的,也无法满足员工迫切上进的愿望,而且多种途径升职也是能否顺利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决定性元素之一。其中,“多样性”的要求不仅仅需要企业设置多条渠道帮助员工晋升职位,而且还要设置多种不同的晋升路线和发展路径。国有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出发来规划员工职业晋升的路线和途径,第一个是职务系列的晋升,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高级技术人员,很多的高级技术人员无论是从受尊敬程度还是薪资来说都无法与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相提并论,因此对于高级技术人员的职务晋升可以和管理人员的职务水平相对应,按照“普通一线技术人员—组长—技术总监/部门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理”的发展路径进行升职或者是设置职务系列的垂直式上升途径。第二是关于技术方面的晋升途径,与高级技术人员的职称水平形成对比,激励高级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这是技术系列的垂直式发展。第三就是业务方面的晋升,这一点要求企业按照员工的业务能力来设计企业员工的晋升路线。通过以上三条路线的设置,可以让员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来选择哪一种晋升途径,激励员工不断努力,让每个员工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线,实现全员素质的提高。当然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还要达到“畅通”,这个词具备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员工对于自己如何晋升以及努力的内容,职业发展通道都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条件明确,员工对于自己的相关选择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看得见的。第二个方面是指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总体来说应该是相互可以转换的,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有多方面的选择,并且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3.2整理流程
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应当明确的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目的和如何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最关键的是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知道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既可以促进员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于员工的负责和想把员工留下的诚意,也可以让企业的员工通过自己的素质的提升以及职务的提升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其次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目的和计划,一方面是有利于日后国有企业工作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的管理人员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计划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起来。国有企业在了解职业生涯管理计划的目的和计划之后,还要对于企业整体的环境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要根据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得出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和盈利得亏。此外企业员工也应该对于企业的社会环境、发展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的文化特征和各方面的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在全盘了解过企业的整体环境之后,企业的管理人员才能够依据企业员工的要求来设置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道路途径,并且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和体系。但是国有企业对于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监督不力等情况,所以企业最好成立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监督委员会,而且其中的成员除了有公司的主管领导来担任以外,各部门负责人也应该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公正。同时要明确人力资源和各部门负责人之间的责任,禁止出现权责划分不明确,出现问题互相推诿,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等情况的出现。强调各部门负责人在组委会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作为企业员工各部门的直接领导人,他们清晰地指导企业员工的潜力和兴趣所在,他们能够为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提出可靠有效的信息,可以说他们是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主要执行着和推行者,直接参与了员工的培养和潜力方面的挖掘,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员工的晋升。3.3确定步骤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制定职业规划生涯呢?首先国有企业在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应该让员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判断、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实施管理这四个方向出发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关键的是企业员工应该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是什么,进而确立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而国有企业则是需要制定相关的措施和奖惩制度,从最大程度上激励员工积极向上。在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路线选择方面,国有企业可以选择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确定下员工最希望的职业生涯途径,企业还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让企业的员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最后设置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管理还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也就是准备阶段、初阶段、中阶段、最终阶段四个时期来进行规划,将大目标转换为一个个小目标。此外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所以建设智能化的信息平台,采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了,因此国有企业需要树立良好的监督机关,只有这样才能监督员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效而又全面的服务。
总结: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不仅仅对于员工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促进了员工自身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另一方面它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促进了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日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走向国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虹.国有IT企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D].西南财经大学,2007.[2]雷娜.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员工培训研究[D].重庆大学,2014.[3]马林.某油田分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4]杨静萍.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5]刘晨.重庆市民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6]赵荣.企业新进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7]张亚男,梁浩.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基于B公司的案例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5,03:50-51+56.[8]张亚莉.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9]杨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10]韩青春.吉林省保险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11]刘成倩.国有企业员工职业规划优化设计[D].湖南农业大学,2014.
第四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误区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误区及对策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产生规划误区的表现
(1)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在校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更是为数不多。据网易网上问卷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时,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1%。
(2)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其过程包括确定志向、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等八个步骤;而职业选择,单纯的讲就是找一份工作,实际上职业选择本身也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选择符合自己工作的一个过程。显然职业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3)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所以在校与放假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很少考虑工作的事情,社会活动也不想参加,怕影响学习;部分学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的考证或参加培训;更有见异思迁者,一看到社会某种职业收入高就想从事该职业,看到别种职位收入高就又从事那别职业,把自己的规划抛到脑后。
二、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误区的原因
(1)社会原因。其一,随着我国培训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由分配式向自主择业转变,学生人数激增,学校对学生的指导却难以深入细致;同时,高校和社会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实行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欠缺、得不到有效指导。其二,片面强调职业的经济收入[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开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据着最重要位置。人们在评价大学生就业情况时,往往以大学生从事职业经济收入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论,导致大学生容易急功近利。其三,“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非公不选”等观念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2)自身原因。其一,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社会中心转向自我中心,追求享受,不愿奉献;其二。自身重视不够,很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精力没有专注在自身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或者把时间浪费在上网、玩游戏或者谈情说爱上,或者把时间放在准备考培训或者各种社会活动中,再草草搞一下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却不再修正;其三,青年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整体而言缺少社会经验,因而缺乏规划的宽广眼界;其四,自我认识不够,不少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要么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轻而易举;要么自认为自身条件好,素质较全面,工作能力强;要么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进入社会感到胆怯,所以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趋利避害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学生避免职业生涯规划误区的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确定志向、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等五个步骤[4]。首先是确定志向。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纵观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远大的志向。所以,确立志向
是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生涯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其次是自我评估,根据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发现自己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人,并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是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社会工作还是愿意经商搞企业等,也可分析出自己的一些优点、弱点。再次是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生涯规划的顶点,或较高点也就是梦想,但要细化至具体工作,如毕业后进入国际知名管理培训公司从事研究分析、咨询工作。短期目标设立一般是素质能力的提高,或有用证书或考试的通过和获取。
将大学四年制定行动计划,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如一年级初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培训能力,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等,由于此阶段学习任务不重,可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学习。还须考虑是否要获得双学位、考研等。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培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三年级为强化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多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联系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
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找工作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寻找,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培训中心和院系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专业技能不过硬
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有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或技能操作不熟练而被企业淘汰。比如,有的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发出“这些学生上学时候都干吗了”的感慨。所有人力资源经理都表示不会录用专业技能差的求职大学生,企业不会培训他们应该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就业观念有待调整
大学生求职目标容易锁定大企业、好企业。所以被访谈企业中的知名企业可以“优中选优”的挑选人才,而一些小企业“望才兴叹”,招不来急需人才。85%的人力资源经理指出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锻炼。如一家大型企业,子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北京生源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外地工作,外地生源的大学生又希望能够留在北京。同时,部分人力资源经理指出大学生缺乏踏实作风,频繁跳槽,这给他们留下不好印象,影响他们对大学生的招聘录用。
3、沟通能力和自信心不足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尤其是专科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本来就信心不足,害怕遭到拒绝,在竞聘时特别是和本科生同场竞争情况下,专科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不能放松,不敢理直气壮,说话没底气、怯场。根据我们对30家企业对求职大学生学历起点要求的统计: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3%、28%、51%、18%、0%。
4、缺乏团队意识
部分大学生过分崇尚“个人奋斗”,缺少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不能很好地融入公司之中。主要表现为行为取向功利化、缺乏合作意识。日常活动中以个人目标为中心,处处想着个人怎样获取更多的实惠,功利化取向明显。而合作意识淡化,对集体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在这方面与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求职者形成明显反差。
三、企业的用人偏好
虽然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种种问题及不足之处,但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大多数人力资源经理认为:大学生虽然缺乏经验,但充满朝气活力、观察力敏锐、富有创新精神。大学生这些特质尤其成为时尚、设计方面公司招录员工的标准。例如某家网络公司,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该公司急需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人来捕获信息。也有一些中老年员工过多的企业部门需要新鲜血液,例如某大型金融国企的行政管理部门,该部门以中老年员工为主,对于新型管理理念不能够充分掌握,所以就需要招收相当比例的具有管理学背景的年轻人。
同时,根据对访谈记录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在企业的用人方面,人力资源经理有以下四种明显的偏好:
第一,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100%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参加过志愿活动、村官经历、专业实践等活动的大学生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学生。
第二,看重工作经验。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缺少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一些企业往往不考虑他们,招聘时明确规定了相关工作经历年限。如某家金融公司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但没有裁员,反而吸收大型金融公司因金融危机裁减的资深员工。该公司2009年的招聘中,就明文规定“要求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条件。
第三,追求名校毕业生。90%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简历筛选过程中,资质相同条件下,看重知名院校的毕业生。
第四,具有用人“惯性”。这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经理在招聘录用时会倾向选择某些特定高校的大学生。人力资源经理的用人思维倾向可以用“晕轮效应”来解释。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反映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就是,若企业在录用某所大学的学生后,该校学生表现优异,就会使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肯定该校人才培养质量,用人时会优先考虑录用毕业于该校的大学生。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根据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企业的用人偏好,下面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学校与学生相结合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转变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转变职业理念,脚踏实地,愿意从基层做起,主动把握就业机会;其次,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专业问题上有一技之长;最后,注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求职时就会有自信。尤其是对于非名校的大学生来说,这点更为重要。
总的来说,大学生应该在学校的指导下,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有方向地学习知识,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积累经验,用“人无我有、人有我熟、人熟我精”的优势在竞争中取胜。
第二,从学校来说,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设臵、课程设臵、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应用性专业,不断打造品牌专业,建设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知识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实践环节,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其次,动员学生珍惜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各种活动的机会。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了解社会, 认识自我,不断积累经验, 增强自信心;最后,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为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例如对于大一的学生,可围绕了解自己、专业、职业开展系列课程;对大四学生则主要是求职技巧的指导。
第三,从学校与学生相结合的角度,应充分开发校友资源。高等学校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其社会影响正是通过分布于社会各个行业的校友实现的。校友资源,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资源。毕业的学生,常常称自己的学校为“母校”, 母校这个词突显了校友与学校之间的天然联系,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学校发展的无形财富。高校可以邀请在各行各业里做出成绩的校友回校给在校学生做报告,采访杰出校友,通过新闻报道、校友通讯、校友人物传记等形式,宣传其先进事迹,总结其成长历程,用校友的奋斗经历和感人事迹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从更直接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来说,校友可以给学弟学妹们提供实习、工作机会。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专业技能不过硬、就业观念落后、沟通能力和自信心不足及缺乏团队意识等问题;在企业的用人方面,人力资源经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看重工作经验、追求名校毕业生和具有用人“惯性”。据此,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学校与学生相结合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给高校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
一、成因分析
(一)自身主观原因
1.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大学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好高骛远。多数毕业生渴望找到待遇高环境好工作又轻松的岗位,但这些岗位往往比较稀缺,并且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二是攀比心理。不少大学生患得患失,求职时唯恐自己找的工作不如同学找的好,怕丢了面子,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犹豫不决。
2.向往大城市。笔者长期在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从日常求职登记和历次人力资源交流会情况看,进行求职登记和参加交流会的大学生非常少,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在县级企事业单位就业;从每年就业报到情况看,本科以上返回原籍的大学生也比较少。原因是许多来自农村和边穷地区的学生,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就是要离开农村,离开边穷地区,因为农村和边穷地区的生活条件确实比较艰苦,比起城市来讲确实存在很多的不便利。
3.学不成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高中毕业生只要愿意上大学,只要有钱,即便没钱有关系也行,几乎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无非是院校的档次和知名度存在差异而已,造成无数纨绔子弟和缺乏学习能力在过去根本没有机会考入大学的群体也进入大学。同时,部分大学院校,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教学质量,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不管,只要交钱就行,三四年大学过去,虽有大学文凭,却无半点本事。笔者在陪同企业招工时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拿着本科文凭,对所学却是一问三不知。
4.不愿到企业就业。当前存在的考公务员热,有的招录岗位竞争比例达1000比1,1000个大学生在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周围不少亲友的孩子毕业不到人才市场求职,也不到用人单位应聘,而是呆在家里埋头苦读,以求在公务员或者机关事业人员考录中一举成功。原因是公务员和全供事业岗位工作稳定,退休后生活有保障,而到企业就业,工作会比较辛苦并因经营形势变化存在不稳定性,很多企业还不为员工办社保,退休后缺乏保障。
(二)社会客观原因
1.供求矛盾。“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一是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毕业院校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比如当前高校毕业生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尚未普遍确立,许多人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就业期望值偏高,从而造成了就业意愿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人为加大了就业难度;四是用人单位出于直接“使用人”的需要存在重男轻女、片面强调工作经验等用人导向;五是中小企业虽然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但因其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品牌、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不优等问题普遍缺乏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六是公务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开选拔虽然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同时也助长了毕业生非“铁饭碗”不去的观念。
2.市场缺陷。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市场化程度低,信息渠道不畅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和匹配的成本较高;同时,市场规则不统一,发育不充分、不完善,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导致市场就业的不完全竞争,造成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有的毕业生甚至被迫放弃市场就业。
3.办学失范。高校扩招之后,一方面是民办、合资、股份制等非公办高校异军突起,另一方面是公办学校的层次升格愈演愈烈,还有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样一来,大学院校越办越多,招生人数年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创历史纪录。然而,不少院校只求招生人数,只重经济效益,却忽视专业的科学设臵,不是按市场需求设臵专业,也不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臵专业,而是什么专业经济效益好,什么专业热度高,就设臵什么专业,更别谈必要的设施投入和严谨的教学质量了,造成学历的泛滥、文凭的贬值。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户籍、性别,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都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岗位需求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导致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岗位比较缺乏。为此应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的大局中来考虑,树立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创造更多的自主品牌,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经济发展拉动人才需求。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对路人才
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增加教学设施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树立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的理念,开设更多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适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招生计划,按照社会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专业设臵,努力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路人才。
(三)着力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媒体宣传,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并利用案例分析、课件演示、交互式训练等直观、简明、形象的指导方式,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和水平。要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克服心理障碍、找准自我定位,突破传统就业观念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要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技巧,增强信心,善于辨别和利用市场信息,善于自我展示和推销,通过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各类媒体要与各级人社、教育等政府部门想结合,加大政策宣传和文化渗透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竞争就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干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克服目光总是瞄准大城市、心里总是想着高待遇的思想障碍,勇于到西部、到农村、到厂矿、到边穷地区就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引导用人单位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让员工充分享受经营发展成果,努力在工资、食宿、社保、娱乐等方面为员工提供良好服务,努力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前来效力。
(四)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扶持政策,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要加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逐步构建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尽快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时就业服务。尤其要加强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选拔富有吃苦耐劳精神、无私奉献意识,喜欢基层工作、乐于并善于同基层群众打交道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从源头上解决制约促进就业工作的瓶颈。要加强促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经营税费减免等各项政策扶持服务。要继续贯彻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计划,落实好资金保障,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社区就业创业,并通过大力宣传在基层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基层就业市场最广阔、最能发挥聪明才智、最易脱颖而出、最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浓厚氛围,逐渐转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成才观,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为什么欧美国家大学生就业比例高得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没有中国这么突出?就因为欧美国家的经济已发展到以高端经济、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为主的高级阶段,金融行业、软件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需要高素质人才的产业比较发达,而传统的制造行业等低端产业结构大批向亚洲等地区转移。所以欧美国家对高端岗位的需求会比较多,在就业市场所占比重较大,因而能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尽快立法,使就业市场走向规范化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尽快建立和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规定就业市场开设的条件、程序,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遏止“权力就业”,制止欺诈行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运行。尽快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交易规则,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审批制度,明确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提高交流会的实际效果;加强毕业生招聘的管理,对招聘单位进行资格认定,明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止乱招、滥聘、乱收费、性别歧视和毕业生随意违约等违反政策规定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明确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执行《高等教育法》、《劳动法》、《合同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法制化。条件成熟后应尽早出台《市场就业法》、《公平机会就业法》和《大学生就业法》。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优化制度环境,反对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
(三)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是就业指导定位问题必须落实。国家要求“全程化指导”,多数学校均未落实。据调查:52.9%是大四才开始抓,光靠毕业前“临门一脚”根本不可能完成就业指导任务。许多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没有以塑造大学生、“教之以渔”、提高其就业能力为中心,相应地也缺乏现代社会的服务意识,缺乏竞争社会的客户意识,缺乏文明社会的生涯意识,缺乏信息社会的技术手段,缺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
1、树立“职业指导”理念,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要把“就业指导”改为“职业指导”,由把毕业生送出校门上升到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的层次,帮助毕业生作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总体计划和总轮廓的勾画,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有机整体。个人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与个体所处的家庭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每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于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指明了途径和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就应在明确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制定出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升级的关键一环。
2、树立全程指导理念,将管理转变为服务。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四年全程服务的理念。要淡化和去除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色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为此,要加强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做到专家化。要常年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并使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提高指导效果。
(四)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已在越来越多高校受到重视。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闯出了大学生创业之路,学校建有鼓励学生创业基金和相关机构,并有专人进行创业指导。四川2006年有533位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并均已获得稳定发展。希望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简化相关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积极给予扶持。各高校也要加强对创业学生的关怀、支持与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能成功地走上创业之路,茁壮成长。
(五)制定配套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国家虽然对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有优惠政策,但政策的落实和完善还存在问题。例如,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可享受工资优惠政策,但有年限,不利于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和边远地区长期工作。在助学贷款,深造学习和晋升机制上还应有明确的措施。
对策与建议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臵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臵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臵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钱建国 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