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策及建议.docx(5篇)

时间:2019-05-14 09:1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策及建议.docx》,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策及建议.docx》。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策及建议.docx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天才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天才。”换一个角度讲,学生不是一走进大学校门就是合格的大学生,其间有一个适应过程。从高中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从生活、学习、规范有序的高中跨入各个方面都需要自立自理的大学,在心理、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难免会有不适应的现象。初来乍到,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目标上的自我选择、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和思想将发生急剧变化。迅速适应这一转变,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每一个大学新生独立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为了避免大学生受一些问题的捆扰而影响学业,这里对大学生所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希望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帮助作用。问题一:对学业及人生的发展迷茫

经历了高考的紧张氛围以后,进入大学的莘莘学子纷纷都会有一种松懈想法,而且大学和高中不同的教学方式,更让本来就松懈的大学生更感觉我无所事事,感到空虚,另外第一次远离了父母,没有了家长的督促,再加上对人生目标的暂时缺乏,求知欲望不强,许多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还有现在困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后的待遇问题,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及人生产生了怀疑,导致同学们的迷茫状态。

对策一:针对大学生中对学业及人生发展迷茫的同学我们应该鼓励他们:1面对现实,并从新给自己定位,正确认识自我,要自信不要自傲,要自强不要自卑;2 从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的规划,并引导同学们正确的选择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具体化,由近至远、由低到高地逐步接近有限的终极目标;3 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督促学生将自己的目标落实到行动上。

问题二:缺乏自我约束力、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上大学使他们第一次离开家远离父母,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第一次管理和支配自己的钱财,由于以前都是由家长做主,使得他们养成了依赖性、习惯性惰性,导致遇事没有主见,原则性不强,还有对大学的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过度放松自己,对任何事都无兴趣、无动力。如对学校的要求,对辅导员、学生干部的管理有抵触情绪,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说话、睡觉,甚至缺课、逃课、夜不归寝,迷恋网络游戏荒废学业,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现象。

对策二:1让同学们学会独立并搞清大学虽是学生的立项殿堂,但不是世外桃源,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德国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学校的任何管理制度、行为规范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上课出勤、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参加集体活动是每个学生应该自觉做到的;2 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文明修养,提高基础文明建设,提倡浪漫而非散漫,自由而非自私;3 要求学生克服自身懒散、惰性等不良习惯,真心听从老师、辅导员的管理及劝解。问题三:不能坚持信念、学习自觉性不强 以前一直由老师或者家长督促看管着学习的方式变成了主要靠自学的方式,另外对所学的专业或者一些课程不感兴趣,出现了上课之前不预习,课后不完成作业,考前突击,考试大面积不及格,考试作弊等现象,而且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繁荣,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裕,所以大学生面对的诱惑中也越来越多。在诱惑面前,学生不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出发,不能承受他人不可承受之痛苦,接受他人不可接受之失败,克服他人不可克服之困难等问题。

对策三:1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担当好引路人的角色,课前考察同学们预习情况,搞清楚同学们对课程不理解的地方,并有针对性的讲解,课后布置好作业;2 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由记住到理解再到运用,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实践能力。问题四:人际交往问题

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有的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策四:1.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使同学走出自我,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2.采取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3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问题五:学生缺乏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首先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对社会缺乏希望;其次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里盲目的依赖父母,在家庭中不承担任何成年人的义务;再次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如在我校的一些社团活动中,经常都能看到,在做错一件事,特别是承担责任后会对自己利益产生损害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总是会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很少会在发生错误时勇敢地承担起由此而带来的苦果,不敢于为自己的过错买单。严重的甚至有部分学生偷盗笔记本电脑等违法犯罪行为。对策五:1 改变教学方法,贴合实际,使学生意识到责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2 激发情感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发展与完善自己;3 加强责任感宣传力度,注重责任感培养的社会参与性,进行实践活动是关键;4 增强法制观念。

建议:1 做一个主动的人,给自己做一份人生规划,明白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将来想如何发展,一个积极主动地人应该不再只是被动的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地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好,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还应该主动地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意见。2 培养自我约束力,自我管理能力;3从诚信做起,坚持诚信,正直的原则,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 4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5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应当客观、直截了当的沟通,不要拐弯抹角,言不由衷,应当事实就是,开诚布公,敢于说“不”,当然在表达意见的时候应有高度的诚意,同时用适当的方法和口气表达自己的看法;6 珍惜校园生活、努力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知识将成为你未来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7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8 树立信心、充分准备、积极争取、创造机遇。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专 业:艺术设计 班 级: 学生姓名:李彤 学 号: 指导老师:刘建民 1203班

201300110303

摘要: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其个体素质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着普遍性、扩展性、代写博士论文多样性和道德素质多元化等特点。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应从采信渠道、品质基础、外部机制、影响条件、现实途径等方面着力分析和寻找治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青年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普遍性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在高校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自1993来,几乎每个年级都有1名以上同学因失恋或其他心理问题导致精神失常而被迫休学、退学,或因其他心理障碍而离校出走、自杀或犯罪。1996年,陕西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高达31.13%,其中偏严重的占12.42%,严重者占0.81%。1997年,西安地区高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规者占34.4%,心理有轻度障碍者占14.15%,严重障碍者占3.0%。1998年上海高校的大学生中有30.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大约在30%-40%左右,而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10%左右。可见,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已表现得相当普遍。

(二)扩展性

大学生中患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教委或一些高校研究机构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1989年参加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0.23%,1992年参加抽样调查的4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为31.13%,1995年北京各高校的调查结果高达33.47%。患者人数百分率逐年增加的势头相当明显。

(三)多样性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要面临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相当比例的青年大学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据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六种不良心理状态。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更是俯拾皆是,主要有:因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心理焦虑,人际关系不良难以沟通导致的心理苦闷,消费上的相互攀比导致的心理失衡,性和恋爱问题及情感危机难以排除产生的心理困扰,择业和就业竞争带来的心理紧张,等等。胆怯、自私、嫉妒、执拗、过分依赖、自我中心等不良个性特征在很多大学生身上都有体现。

(四)道德素质多元化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态。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情操是积极向上的,但一些消极腐败的东西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另外,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在后物质主义(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言论自由等)越显理性的时候,实现“大我”(即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精神和理想境界降低甚至缺乏。另一方面,学生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仍时有存在,各种各样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以及男女学生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也较为普遍,等等。以上资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有量的积累和扩张,而且有质的多样;不仅有较低层次的情绪心理的异化,也有较高层次的思想观念的错位。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分析

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环境也呈现出多层次、复合型的发展态势。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重,由此引发的心理冲突越来越多,心理问题也愈加突出,这是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宏观背景;从中观背景上说,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也是问题的症结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及与之配套的教育制度(如自主择业的分配制度、自费公费并轨制度等)逐步形成,这一切又必然与应试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人才观和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反差,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期的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负荷日益加重;从微观条件上看,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滋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温床,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掌上明珠般的呵护使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少了许多风雨的吹打,这在一定意义上孕育着形成过分依赖、自私自大、自我封闭、心理基础脆弱等不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也存在着生理、心理等内在的根源。综合观之,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交错的复杂体系,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作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才能对症下药,开出根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良方”。

三、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治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切实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情绪情感的气氛,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构建个性张扬的现实基础

现代素质教育是包括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在内的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个性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必然要充分尊重个性发展的一般规律。而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型且又极易受外界刺激的特殊群体,情绪情感是构成他们个性特征的主要心理基础。善于把握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建立畅通的表达情绪情感的渠道,往往是进行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情绪情感关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发展、潜能开发、学习效率乃至生活质量。良好的情绪情感往往使大学生乐于行动,有兴趣学习和工作,有积极交往的愿望,也有助于他们开阔思路,集中注意力,激发创造力。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要求高校必须时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基层学生工作者要在学生中间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工作,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年级辅导员、班主任是最容易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去的一线学生工作者,理应成为了解和调适学生情绪情感的第一道枢纽。既要从微观上洞悉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在宏观上对学生群体的共同思想动态有总体把握;既要了解某一阶段尤其是某些特殊时期内学生的心理特征,也

要知晓学生情感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信息的获取上要采取直接介入与间接听取相结合,以直接为主、间接为辅的方式,广泛调查,深入把握,及时调适,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不良心理倾向,要结合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其特征、性质及成因,并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纠正、引导,使之最终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要积极开辟大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渠道,为其渲泄情绪情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高校必须为学生广辟释放情感的渠道,除了要继续加强班会、代写博士论文课堂讨论、文娱活动等常规途径的采信功能外,还要对寝室文化、课桌文化、另类文化乃至厕所文化等非主流领域内的情感信息给予适当的包容,以达到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深刻把握;针对新生环境适应能力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的特点,建议在他们中间加大心理咨询的工作力度,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鞭策的主动性,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助于形成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多边交流机制。高校管理应在贯彻科学原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精神。各种管理制度也应体现对学生群体的人文关怀。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能保证学生、教师、管理者三方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无阻。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对各方面反映出来的学生情感动态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加工、整理,总结各个阶段思想动态的不同特点,把握问题的实质,针对不同的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采取引导学生情绪情感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注重加强责任感、毅力、习惯、自我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品质基础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学习、工作态度,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从而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勤奋、毅力的培养能使人弥补先天的智力方面的不足,以坚强和百折不心理教育论文挠的精神争取事业的成功;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学习的方式,提炼应付事物的稳定心态和科学精神。在美国的现代人才素质观中,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自信,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有自制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能正确评价自己。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保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必将促进大学生对自身的气质、性格、能力、需要与动机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认识,并促使他们不断地改善、调整自我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因此,要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来观察自己,解剖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在成功面前能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失败面前能保持冷静,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要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上,养成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养成教育就是根

据教育对象心理不够成熟的特点,将某些良好的行为规范硬性规定让他们去做,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通过外在的规范力量,使一些良好的操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内化为主体的心理惯性,从而成为其赖以形成良好心理结构的品质基础。(三)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与交往,引导人际关系的和谐运转,建立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外部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多数源于人际关系冲突,人际关系障碍也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心理发展处于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渡期,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表现在与上代人的关系中,其思想观念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又有对新事物的磨合和吸纳;在与教师的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对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转换的心理适应和相应的学习观念及方法的调制;在与同学及异性的关系中,主要表现为应对生活空间扩大化、人际关系多元化的处事观念及交际技巧有待逐步进化。另一方面,大学生身处的生活学习环境,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超出了中小学时代,师生关系的相对疏松,同学之间生活习惯、家庭条件、兴趣和爱好、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异性接触机率的增大及关系的定位,社会信息接触面的扩展,等等,都将成为心理处于转型期的青年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不能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和比较成熟的思想观念去应对,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不良冲突,引发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而实践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中,人际关系障碍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与父母存在着明显的代沟;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紧张;与异性交往的障碍;恋爱发生矛盾;自闭于社会之外,等等。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有效适应社会的标志,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使大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承担大学生社会责任,进而促进其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使大学生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己恰当的社会位置,并选择更为恰当的行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深化自我意识,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为了成功推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学生个体活动的领域,引导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家庭、社会之间健康、和谐关系的建立,并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而形成自由、和谐发展的个性。高校要有意识地加强校园社团活动建设,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参加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扩大交往、交流信息、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具有积极作用。学校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活动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在日本,大学生大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一般情况下,学生读书期间额外的零用钱都由自己负担。日本的国情虽然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但通过参与社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与人相处,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高校要为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锻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发挥教师良好的个性影响力,垂范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优化

教师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授与者,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往往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深切热爱、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开拓进取与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在面对各种教育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果断与智慧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个性修养,以自己良好的个性形象和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自我优化的榜样;在知识修养上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和传授技能,而且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积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将自己认同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品质类型通过自己高超的教学技巧默化为学生的个体心理基础;为了迎接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的竞争,高校教师还必须具备充满时代活力、并能将学生引入新时代的未来精神,要求教师对未来时代的气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职业情操,要具有汲取和传授新知识的能力,要能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困难,以健康的心理素质示教于学生。高校要加大提高教师素质的力度,加强师德教育。要从管理制度、资金投入、机构运作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增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机制;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可以对每门课程任课教师的思想作风、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师德修养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制度化,培训内容上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艺术等方面素质培养的份量;制定并推行学校德育制度,将学校的德育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

现代教育要发展,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下狭隘的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必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贯穿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必须根据教学系统和人的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创造力和个性健康的人。具体的教学过程要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持续发展,积极创造主体活动空间,勾通人与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觉打造自我完善、自主创新的心理基础;主导教学过程的教师要真正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心心理教育论文理咨询活动,是观察、调适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可以直接与学生进行心理状况方面的交流,集中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与治疗,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认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点:第一,要帮助学生转变不良观念。必须切实帮助大学生扭转寻求咨询可耻的观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项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益活动,增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有组织地进行。成立心理咨询委员会,并从各院、部、系到各年级逐层建立分委会,形成覆盖全校的组织教育网络;第三,要经常化、制度化。青年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总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高等教育中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在内的心理健康教

育必然是一个经常性的持久过程,要把心理咨询纳入常规教学活动的统一轨道,通盘考虑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制度建设,建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第四,要组织心理学专家、心理医生问诊,举办心理讲座,提高心理辅导的档次和有效性;第五,要有较高的着眼点,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发展为目标。学校的心理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使人的潜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完善,以利于在未来的发展中能适时调整心理状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协调。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给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成功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须立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培育健康心理素质这一中心,正面教育与侧面引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统一,利用多种渠道,创造一切条件,将优良心理素质教育的观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利于大学生自觉进行内心评价和自我心理优化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何成银,等,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2]崔景贵.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J].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 [3]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课外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建设。

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文化素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社会需要的真正有能力的人,至于文化素

质也就是指毕业证、学位证、四六级证等等。这些只是敲门砖,是能够证明你胜任某分工作的凭证,到具体的还要看你的个人能力。所以现在的很多大学里刮起了“社团风”。认为只有加入了某个社团、协会或者进入了学生会,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社团、协会的活动和学生会的工作上,而荒废了学业。但到头来总结一下,他们在那里又学到了什么,又学到了多少呢?

二. 由于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关心太少

了,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教育部是在哪一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我记不得了,具体素质教育是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我也不清楚。但我看到的是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应试教育。老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社会上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我想这些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我在这里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这可能与教育部所以颁发的一些文件上的解释不太一样(仅为个人看法)。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下,老师是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的,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述:“师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肯定会乐在其中而不是枯燥乏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爱学乐学,主动去学。而现在的应试教育下你看看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又是怎么学的。老师所教的全是考试要考的,不论是否有用,不论学生是否感兴趣,你都必须要学。你学不会的老师就负责塞给你。学生所学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为考试而学,不为兴趣而学,人人都成了考试机器。也正因如此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个个都成了“高分低能”。文化素质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三. 当代大学生活的太安逸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

种安逸的生活让他们没有了对文化素质的追求。其实这也是应试教育的苦果。高考成就了这批大学生,当他们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所有的忧患都不再属于他们了。等待他们的就是那美好的大学生活。进入大学后不思长进者有之,意志低落者有之„„不打鞭子骏马不驶啊!如此大学你让学生的文化素质如何提高?

四. 学样太强调能力了,好像文化素质已经不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任

务了。我想问的是,能力的内在支持是什么?一个人能力的内在支持多多少少要依赖于他的文化水平。你让一下文盲去做飞机去开发计算

机软件,他能做成吗?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几十年来,全国大学频频开始扩招。所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有来自外部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学习时或在学习当中所出现的学习困惑或压力。这些学习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以后的就业。因而大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 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从高中升入大学,意味着从一种学习环境进入到了另一种学习环境。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老师或辅导员管的相对较少、闲暇时间的诱惑有所增加、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这些新的学习环境,和小学、中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比较大的冲突。这就直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不能适应这种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学习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大学生自己学习目标的缺失,不管是在一般的大学,还是在重点大学,这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之前的学习一直是有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这类问题的答案似乎都很明确。学生冲着考入一所名牌大学的目标,日夜拼搏,努力学习。然而进入大学后,更加强调自主学习,没有了教师和父母的指导,就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空余时间不知如何管理,漫不经心:有的学生表现为没有主见,别人考什么证参加什么培训班,在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下,盲目跟风;有的学生学习相当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后,就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和游戏;还有的学生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了大而空的目标。这些都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的表现。

第二,学习态度不端正。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多人对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在学习中,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表现在遇到上课老师点名的课就去听,课后就是玩游戏、听歌等;平时对学习内容不加以主动

消化,把希望寄托在考前的划重点、考试作弊上。同时,对实践课程不予以重视,不太注重自己能力的发展,思维还像初高中一样,过于注重考试中的分数和考试的结果,对自己的能力是否有所发展不闻不问。对待必修课和选修课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态度,轻视选修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

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初高中的学习方法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指导学生应该学什么,应该怎样学。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并予以应用。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后,失去了教师的监管和指导,更需要的是一种自觉的精神。有些学生一下子无所适从了。大学里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上课听听做下笔记、考前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对积累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不能起到一点帮助作用。事实上,大学的学习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勤于思考的精神。在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学而不思、思而不深”的现象普遍存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思考对学习的重要性。没有独立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要真正的学习,必须学会独立思考。但是,还有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精神,依然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当代大学生在做论文和课题研究时,绝大多数都没有做到深入探讨和挖掘,只是浅尝辄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四,缺乏质疑精神。这是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国外学生相比,中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说“不”的勇气。书上宣扬的、教师传授的,不管对与错,一味接受,甚至是自己感到怀疑的知识,也不敢大声说出来。对待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大学校园里,与老师辩论、对教授上课的内容提出质疑的现象很少。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只懂得接受现有知识的后果是不利于知识的创新。

二 产生学习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学习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外部社会的,有来自大学学校内部体制的,还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要原因有:

一方面,这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关。大学生心理发展渐趋成熟,但还不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时常处于迷茫、波动中,一旦身边缺少了指导和监督,就容易懒散,失去对梦想的追求。上大学前,考大学一直是学生追求的目标,一旦目标完成,很容易滋生出自满骄傲的情绪,这种情绪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另外,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在需要自制力的大学校园里,很容易迷失自我。

另一方面,这与社会文化传统影响有关。首先是考试制度的不健全。大学的考试大多是有着平时不仔细读书、考前突击就能得高分的传统,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大学之前的中小学教育都是灌输式的教育,不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掌握好老师所传授的重点知识就能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进入大学后,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仍然束缚着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时无所适从。

三 学习问题的解决办法

面对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从多方面来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尽量降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提高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大学生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解决学习中出现的一系列原因。第一,从观念上讲,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明白关于学习的几个重要问题:“为谁学”、“怎么学”、“为什么学”,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在新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的学习观以及创新学习观,处理好“德”与“才”,“通”与“专”,“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过渡。第二,对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应当做好规划和安排。四年的时间稍纵即逝,应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开发、运用和管理。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留给自己更多阅读、钻研的时间,以便扩大知识面、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第三,明确上大学的学习目的,不能仅仅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学习。不管专业是否对口,不管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对所学的专业要培养出兴趣。最后,学生应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书籍、上课时,尝试着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依赖于书本和老师,对所学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再适应大学的课堂。这样的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必将学生带进死胡同。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多进行启发式教学,多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教师可以把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向、趋势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最新知识能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再次,改革课程的设置。一方面,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在保持其原有的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多研究和开设应用性较高的综合性课程,建立由多种课程模式构成的新型高校课程内容结构。同时,学校可以多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扩大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

最后,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中国目前的考试仍然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量,不太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及其知识的扩展能力的提高。大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只局限在“高分”的思维模式中,过分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质疑能力的发展起不到挖掘和提高作用。高校可以采取措施来改变学校的考核方式,将纸笔测验、访谈法、问卷法相结合,加大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力度。

参考文献

[1]张振松.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Michael Prosser、Keith Trigwell.理解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程孝良.大学生学习问题系统化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9)

[4]李薇玲.大学生学习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1)

[5]王言根.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唐代兴、马恒东、赖先朴.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业导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五篇: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章摘要] 去年,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这些重要文献为指导,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的调查分析,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

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应策。

[关 键 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分析对策

2001年1月,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审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具体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通过针对我国多部研究刊物及数位德育工作者所做的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测验和各类统计资料的汇集与研究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

1.道德目标自我化

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一个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31.7%之多。就连“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青年的人生话题,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持“赞成态度”的同学仍有30%之多,还有近20%的人表示“难以判断”。

2.道德标准多元化

在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承认个人利益、通行等价互利原则,以及维护自由、平等、竞争等基本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在社会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不同的社会存在环境下,人们的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但是也有人从实用主义出发,奉行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判断的标准,这种现象在近些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许多调查中也明显表现,可以看出社会型、实用型和信仰型的道德标准几乎并驾齐趋。

3.道德取向功利化

北京大学团委1996年对毕业生的择业调查反映,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73.3%)、发挥才能(50%)、兴趣爱好(36.4%)、社会环境(34.5%)、专业对口(28.2%)、社会地位(18%)、变迁机会(14.6%)、住房(13.1%)、社会需要(8.7%)。九十年代在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标准中“经济收入高”、“能发挥个人才能”是两个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另外,其他高校在毕业生中做的择业观调查,结果也差不多,“收入多”、“实现自身的价值”一般都排在前几位,对“环境”、“升迁”和“单位发展前途”等也都很看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与过去相比明显带有功利色彩。

4.道德行为庸俗化

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下,现代的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许多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庸俗化,在对某城市的三个大学的200男生和100女生的调查中,其中对婚前同居的态度表现为赞成8%、无所谓36%。在校勾肩搭背,行为不检点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学生贞操观念淡薄,婚前性行为增多,还有个别女生傍大款,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公众场合吸烟、随地乱扔东西等不良举止表现的极其麻木。

二、二、大学生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上公民道德方面的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有所滋长,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比如国家实行并轨招生后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人才就业市场还不十分完善,一小部分人趁着过度时期政策的不完善,拉关系、走后门,为自己的子女找工作,有些大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觉得没有希望,失去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的信心。诸如此类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①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师生生活上来,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金钱至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消极的思想道德观念蔓延,一些人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②市场经济提倡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有所抬头,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大学生本身条件的制约,对外来物质利诱的抵抗力是有限的在潜移默化中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3、原有的教育体制以及传统的“课堂说教”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影响

①大学生即将面临的是需要有创新意识,一定专业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知识经济社会,而传统的教育体制要求大学生首先要通过各种考试,这就使得他们首先必须应付各种考试,无机会和无时间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无形中,产生了一部分“高分低能”的优秀人才。步入社会以后,为人处世遇到了障碍,却连一些最基本的道德问题也解决不了,挫伤学生适应生活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大学生处在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对所面临的事物一般持批判怀疑态度。具体的表现为,在遇到重要事情时,找别人寻求帮助的较少,主要以一种偏激的态度来个人解决,这一切与个别家庭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4、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现在,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大多数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顾全大局,识大体,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但是也有少数教师理想淡漠,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视教师职业为“铁饭碗”,满足于上几堂课,坐几天班,工作热情不高;有的教师把学校作为“跳板”,希望经过几年过度,或出国,或另找高薪优职,有的缺乏职业良心,不认真备课,草草上堂,还有的随意停课甚至发生体罚学生的事件,教师的诸多思想和行为在与学生的言传身教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这些都是师德建设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5、大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内涵还不完全清楚,缺乏参与意识。

①部分学生没有人生信仰和目标,也就没有动力去适应和改造社会。②在校大学生因为忙于学习学习专业知识,用于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时间相对较少,对道德教育知识知之甚少,不知道应该怎样参与。③学校道德教育的环境不完善,也制约着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

6、大学生道德观念与行为错位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不一制,甚至完全向背的践行选择,大学生热爱祖国,对政治原则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又常常表现出某种模糊的政治意识,他们知道理想的重要性,但又感到理想与显示的矛盾太大,认为现在讲理想、讲奉贤是唱高调,讲实惠、追求物质利益才是最现实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希望有一个和睦团结、友爱的集体,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但是许多人却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以我为中心,把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和责任。口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搞另外的一套。

三、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应策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精神支柱、工作和学习的动力问题。要针对高校师生思想道德领域的各种矛盾和薄弱环节开展工作。

1、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加强制度和体制创新,针对各高校具体状况,结合《纲要》,定本校思想道德建设策略。

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理论去做。努力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认识到人才需求量大本身就是学校发展的优势与动力,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而发展的关键则是培养大量合格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列为指导,立足本校实际状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道德建设实施策略,应该针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践行上,避免夸夸其谈,口唱高调,否则,贻害无穷。

2.加强全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校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他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尤其是现在教育的现代化、高效化和开放化,所以加强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对高校道德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①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法立规,充分重视舆论宣传和监督的力量。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形成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中心,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既要对社会负责又要对学生负责;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任务,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从质的方面对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德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按照社会对它的需要和要求而逐步形成的,表现在教师的言谈、行为、举止品格、意向之中,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师个体的道德品行、群体的师德风尚都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示范性,教师要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师德规范是用来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师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教师只在真正明确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才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认真学习《教师法》,充分了解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师德不是法律,也不是命令,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来实行;而是要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实现;要引导教师自觉进行师德修养,要把师行规范中的要求贯穿到学校的岗位责任制、纪律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中。

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倡导为人民服务精神。为人民服务既高尚又变通,只要努力,都可以实践为人发服务的道德。要给为人民服务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热心公益、团结互助也是为人民服务。二是在师生中开展创优评先活动,促进师生素质提高。三是大力倡导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通过宣传师德规范、教书育人先进事迹、师表形象讲座和竞赛,老教师“传、帮、带”示范等活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

4.建设高层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对内优化育人环境,对外树立学校形象;是由师生直接参与和组织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文明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体现的。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具有鲜明的特性。校园文化包含有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公益性、娱乐性、健身性等活动内容。校园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既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的遗产—文化,又不为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师生是校园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重复,企盼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出新的文化财富,校园一个个的社团—学社、协会、俱乐部就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结果。它们活跃了师生课余生活,创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情景,有利于学校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但也要看到社团活动中的一些不良倾向:社会消级文化、商品推销、变相老乡会等,因此对校园文化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1)重视主流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上水平、上档次,办好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重大节日如元旦、五四、七

一、国庆,庆祝活动要精心组织,引导师生追求高雅的情趣、高品位的作品、高格调的设计。

(2)发挥校级文化艺术团体的作有,使其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必要条件。(3)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舆论导向;对社团举办的讲座、报告会、辩论赛要把握好政治方向,防止散布错误观点,引起思想混乱。

5.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各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突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首先,要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不重视“两课”的错误思想,要加大“两课”改革的力度,对教学当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用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提高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2)抓“三观”教育,发扬“五爱”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发奋读书的雄心壮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每个大学生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教育学生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

(3)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有关内容,发动学生座谈分析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并与“三好”学生评定,“文明修身”活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评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分子”等活动相结合,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舆论作用,扬善惩恶,维护和倡导校园文明。

(4)发挥社会大课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要认真总结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好的经验,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新形式、新特色。要注意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和工科院专业特长,在实践内容上,坚持科技文化服务的方向,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和希望工程等活动的结合,按照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发展模式,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总之,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在组织上切实加强领导,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作为统一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目的应达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教育上质量、上水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四有”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各级各部门应明确任务,狠抓落实,要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师生精神面貌能不能改观,校风学风能否搞上去,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加大力度,狠抓落实,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四个结合:领导重视和基层落实相合,思想教育与文化陶冶和行为规范相结合,反腐保廉与改进机关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相接合,树个体典型与群体示范相结合。在各高校还应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道德观念的建立,优良风尚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起作用。只要不放松,就会有办法,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见成效。思想道德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规范、纪律和法制。我们要以法治校、从严治校,要建立和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综合运用教育、行政、法律、纪律、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和不断解决新问题;要表扬先进典型、树立示范榜样,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10

2.《思想道德修养》卢黎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8

3.《广东工业大学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

4.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毕业生调查》——《青年研究》 1997年第3期

5.《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青年探索》.张存库.2000年第1期

下载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策及建议.docx(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策及建议.docx(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口语教学与学生的情感因素,文化背景以及课堂规模设置都有着密切关系。并讨论了在口语练习和考试中相应的应试......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

    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2005年以来,县监察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行政机关为民服务水平为根本,通过维护行政纪律,推进依法行政,改......

    思想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思想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几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和党风建设方面工作成效明显,党员干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着以下一些思想和作风方面的......

    当代大学生诚信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诚信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当前小金库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小金库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2009年以来,我区相继在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累计查处“小金库”金额360万元。在专项治理中,发现当前......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的延伸,是巩固城市建设成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县以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重点,以“整脏治乱”工作为切入点,不......

    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庙台乡党委书记王学军 这些年,农村党员及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和党风建设方面工作成效明显,党员干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