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情况调研汇报
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情况调研汇报
***位于***境内西部,面积57.55平方千米,人口1.6万余人。辖7个行政村。目前,***共有小学2所,在校学生397人。
一、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情况
(一)实施乡村撤点并校,加强小规模学校建设情况
2010年***整体区化到***区后,当年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由原来6所小学合并为三所小学为,2015年又撤并了**小学。该举措不仅解决了教学硬件的集中投入问题,而且解决了师资的缺乏问题,更主要的是为我镇偏远地方的孩子提供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实施全面改薄工作,学校“20条底线”达标情况,推进标准化建设存在哪些不足和困难
目前已有11项达到要求,5项未设置,4项未能达到要求,情况如下:
1、达标情况:
(1)学校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方便师生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2)学校配备了校园监控设备,学生有突发情况方便学校及时知晓及时处理。(3)配置消防和应急照明设备,设置疏散标志。(4)学生用图书数量足,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复本数量合理。(5)校舍外墙平整,无明显尖锐突出物体,室内没有裸露电线。(6)教学用房室内采光良好,照明设施完善,光线充足。(7)学校全部更换了学生升降桌凳,做到一个学生一套桌凳。(8)学校校舍没有危房。(9)对每间教室的教学黑板进行了更换,新黑板满足教学需要,做到无粉 尘。(10)设置了旗杆旗台,每周一进行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后有师生代表对全体学生进行国旗下的讲话。(11)学校无大班额现象。
2、不达标及整改情况:(1)具备适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设备,我校运动场为粉石操场,不利于学生活动。整改方案:学校在区委区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准备今年7月份对操场进行改造。(2)厕所不是水冲的。整改方案:7月份进行改造。(3)学校没有配备开水供应设施设备。(4)学校南面无围墙,教室外是居民住房。
3、推进标准化建设存在哪些不足和困难
学校缺少专用教室,没有多媒体录播教室,教室多媒体设备老化,不能应用辽阳市教育智慧云平台资源,阻碍了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三)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1、实施“三项建设”,健全信息化支撑平台
(1)班班通教学设施建设。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有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建成校园网无线全覆盖,达到百兆进校园。
(3)信息平台建设。借助辽阳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空间,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
2、以任务驱动为主要策略,加强信息化应用
(1)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目标,强化校本教研,以研促教。(2)以“辽阳市教育智慧云平台”为载体,实现网络 资源备课。实现了教师人人通,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3)以提高信息素养为主旨,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我们先后进行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使用培训及微课制作培训等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全员参加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一)教师结构主要特征
1、教师的年龄结构情况
学校35岁以下教师8人,占教师总数的13.1%,36-45岁教师23人,占教师总数的37.7%,46-50岁教师7人,占教师总数的11.5%,50以上教师23人,占教师总数的37.7%。
2、学校教师性别结构情况
学校共有教师61人,其中女教师38,男教师23人。
3、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学校现有高级教师24人(其中己聘14人),中级教师42人,初级教师1人,新结业未聘教师4人。
4、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学校教师61人全部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专科学历24人,本科学历36人,研究生学历1人。
5、教师学科结构情况
学校教师数量超编,但美术、体育、英语、信息技术教师相对缺乏。
(二)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总量超编,但教学岗位人员相对不足,教非所学、年龄老化,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教师的缺乏,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导致学校基本运行困难,成为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关键问题。
2、农村教师人数少,教师任教多个学科,多数教师任教学科在2门以上,任教学科不能专门化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关于全面加强学校的建设的建议与意见
1、合理配置小规模学校教师。
打破编制限制,根据学科结构招聘教师。
2、逐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
(1)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乡村教师倾斜。提高乡村教师高级职称比例。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取得高级教师资格的,应给予职称兑现。
(2)给农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
第二篇:加强全县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全县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强我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统称两类学校)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自治区、崇左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桂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履行法定职责,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坚持底线思维,实施底部攻坚,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壮美广西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学校建设,优化农村教育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两类学校,妥善处理
好学生就近上学与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关系,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2.重点保障,兜住底线。坚持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对两类学校重点保障。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立足县情、校情,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装备配备,补齐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加强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切实保障两类学校正常运行。
3.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加强两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配齐配强乡村教师,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运用“互联网+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两类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办学条件达到自治区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规划布局
1.精准把握布局原则。农村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4—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寄宿。(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科学制订布局规划。要结合我县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资源、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县域教育资源,有序加强城镇学校建设,积极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在此基础上,要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完全小学布局,按照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避让优质耕地的原则,加强学校布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的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满足本地学生寄宿学习需求。在编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时,要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并及时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布局规划中涉及到小规模学校撤并的,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因地制宜确定,并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从严把握。学校撤并原则上针对生源极少的小规模学校,严格按照撤并方案制订、论证、公示等程序进行撤并,并切实做好学生和家长思想工作。对于规划为撤并的小规模学校,应设置1—2年的过渡期,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上学困难而辍学。撤并后的闲置校舍应主要用于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校外教育、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对已经撤并的小规模学校,由于当地生源增加等原因确有必要恢复办学的,要按程序恢复。(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改善办学条件
1.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加快推进两类学校达标建设,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小规模学校要配齐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图书室等功能用房,配齐音体美教学设施设备,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等相关体育设施,满足音体美开课和学生活动需求;建有小学科学教室,并配备相应的教学仪器;图书室生均藏书30册以上,每年新增图书比例不少于藏书标准的1%,学生人数少于30人的,应按不低于30人配备。小规模学校的功能室可以根据需要合并使用,避免浪费。寄宿制学校要全面达到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学生宿
舍、食堂要符合卫生管理要求,确保寄宿生每人一个床位;建有符合要求的洗浴室、水冲式无害化卫生厕所;要保障淋浴热水供应,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要分别设置饮用水设施;要建立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和各类功能室,满足寄宿生学习、生活、娱乐、运动和社团活动需求。加强两类学校道路、围墙、绿化、给排水设施建设;完善两类学校安全防范设施,确保人防、物防、技防到位,保证学生在校安全。要制订两类学校建设计划,统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中央和地方建设资金,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快推进两类学校建设,力争在2019年秋季开学前,全县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自治区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公安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管局,团县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2.完善学校配套建设。要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通往两类学校的道路、桥梁建设,完善学校周边交通管理和互联网、给排水、安全等设施,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要根据当地条件,开通通往学校的公共交通线路,满足学生上下学需求。(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开展学校不动产登记。要依法开展两类学校不动产登记工作,对于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的两类学校,不动产权证应做到应发尽
发,2020年底前完成两类学校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强化师资建设
1.完善编制岗位核定。对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对寄宿制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通过统筹现有编制资源、加大调剂力度等方式适当增加编制。严格落实《XX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安全协管员、生活管理员、炊事人员等后勤服务人员,满足学校生活服务基本需要。严禁随意抽调、借调两类学校教师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严禁在两类学校中长期使用临时顶岗教师。(责任单位:县委编办,县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机制,按照“控制总量、动态平衡、缺额全补”的原则,及时补充乡村教师,满足两类学校教育教学需求。要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定向培养、走教支教等多种途径,加大两类学校教师补充力度,重点补充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解决两类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保障所有班级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保障小规模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配备。要主动与相关高等学校合作,定向为两类学校培养“一专多能”教师。(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团县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3.切实落实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两类学校适当倾斜。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认真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要落实好两类学校教师职称待遇。对在两类学校任教1年或走教支教累计满1年以上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已取得中级、副高级或正高级职称的乡村教师,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根据其取得的职称按规定程序分别聘用到本单位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乡村教师符合中级职称申报条件且累计在乡村学校工作满5年的,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申报中级职称;符合高级职称申报条件且累计在乡村学校工作满10年的,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通过评审的,按程序聘用到本单位相应专业技术岗位。(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教师住房保障。切实落实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并在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中予以优先安排。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两类学校要优先配建教师周转宿舍;交通较为便利、距离相对较近的地方,可在乡镇寄宿制学校内或周边集中建设教师周转宿舍,为教师走教提供交通帮助与支持。
(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要按照教师工资经费的2%、学校公用经费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每学年遴选一批两类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培训、跟岗锻炼。“国培计划”、“区培计划”优先支持两类学校教师培训。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县教研室作用,着力帮助两类学校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师范院校和师范生到两类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及教学实习。加大教育经费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责任单位:县教育局、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强化经费保障
1.加大对两类学校投入力度。在分配中央、自治区义务教育建设专项资金时,将两类学校纳入分配范围,予以重点考虑。履行法定职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在具体安排教育建设项目及资金时,要向两类学校倾斜。按基准定额足额核拨生均公用经费,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和对乡镇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两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确保两类学校正常运转。要针对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实际需要,严格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有关规定,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宜通过市场方式提供的学校
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县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不得挤占学校公用经费。在编制乡镇中心学校预算时,应统筹考虑其指导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因素,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严禁乡镇中心学校挤占小规模学校经费。(责任单位:县财政局、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小规模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根据实际在小规模学校间合理统筹安排公用经费,实行账目单列、规范管理、合理统筹,确保足额用于小规模学校,不得滞留或挪用。县财政、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下达乡镇中心学校及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并提前拨付部分公用经费,保证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要加强乡镇中心学校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审计,保障资金规范使用。(责任单位:县教育局、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提高办学水平
1.发挥中心学校统筹作用。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完善乡村学校评价方式,充分激发每所学校和广大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统一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推进教师集体教研备课,统
筹排课,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和外语等学科教师可实行走教,并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中心学校要统筹加强控辍保学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遵纪守法意识、自我防范能力,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现象发生。密切家校联系,完善家访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促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建立翔实完备、动态管理的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健全优先保障、精准帮扶等制度,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受教育全过程的管理,优先满足他们的寄宿需求,配齐照料留守儿童生活的必要服务人员,使乡镇寄宿制学校真正成为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积极开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广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3.发展“互联网+教育”。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加快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和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全面提升两类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要指导两类学校充分用好各级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采取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等多种形式,因校施策,保障两类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采取“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实现优质学校和两类学校课程安排统一管理、教学研究统一组织、教学质量统一评价。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遴选县域内经验丰富的教研人员、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赴两类学校开展经常性指导,提高发展和应用“互联网+教育”水平。(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推进对口支教。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关系,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努力实现每所两类学校都有优质学校对口帮扶。通过开展巡回指导、送教下乡、岗位交流、教研共享等帮扶活动,切实提高两类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促进城市学校与乡镇中心学校、小规模学校结对帮扶、托管和共同提高,形成强校带动弱校、城市学校带动乡村学校的办学机制。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统筹
调剂县域内城乡学校编制,推进城镇学校教师定期轮流到两类学校任教。鼓励城市学校和两类学校间采取同步教研等多种方式开展交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帮扶两类学校中的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到两类学校支教。(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政府责任。
要把办好两类学校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健全协调机制,解决两类学校在规划布局、经费投入、建设运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要把办好两类学校纳入县、乡两级政府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目标按期实现。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推落实作用,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大力激发广大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良好局面。(二)加强督导检查。
建立和完善两类学校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机制,将两类学校一并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督导评估的实地督查范围。落实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将两类学校全部纳入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范围,为每所学校配备责任督学,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充分发挥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的作用,以督促建,切实提升两类学校的办学水平。第三篇:春节回乡调研文章——乡村小规模学校:留还是撤?
乡村小规模学校:留还是撤?
春节前夕,随单位到定点帮扶的市定贫困村——樟树市临江镇尹家村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了解到一些尹家村小学的办学情况。尹家村小学现有一、二、三年级,只有5个学生,4名教师(含1名特岗教师),交谈中发现老师们对学校的办学前景感到迷茫。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出现了城镇挤、乡村空的现象。像尹家村小学这样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留,投入太大,教学质量低;撤,于心不忍,上学不方便。
一、现状:乡村小规模学校不是个例,带来的问题无法回避
截止2018年5月,宜春市有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农村小规模学校1164所,在校生3.84万人,专任教师4446人,师生比为1:11.5。他们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目标人群,也是教育现代化最难啃的“硬骨头”。乡村小规模学校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但普遍面临着生源缺乏、受家长认可度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教育资源有浪费。近年来,宜春市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改薄”工程等系列工程,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甚至有些村级小学成了当地最好的建筑。但这些教育设施设备利用率较低,随着村小生源的逐渐消失,这些曾经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购置的资产资源,将提早失去应有的功能。另外,教育法规定,农村小学的师生比为1:23,而在众多乡村小规模学校,师生比远远高于这一比例,甚至出现“一对一”教学情况。与此同时,城区学校因教师编制不足造成师资严重紧缺,大班额问题迟迟得不到化解。
教学效果难保证。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一个班,上课气氛很难调动,有时提问无人回答,老师的教学成就感降低,讲课激情下降。樟树尹家村小学的老师也说到“学生越少了,书倒反而越难教了。”因为人数少,学生之间成绩缺乏比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削弱了老师的工作主动性。教好教坏一个样,老师有些时候往往会敷衍了事,老教师等着退,新教师等着走,有些村小的教学质量堪忧。曾听一位初中语文老师说过:“农村小规模学校来的学生,其汉语拼音水平明显低于城里孩子。”
成长因素不完整。从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小规模学校这样的“袖珍学校”其实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需要通过和同学的交往,参加集体活动等方式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一个大一点的游戏的人都凑不齐,一个运动会都开不了,既无法分组进行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又难以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启发、相互竞争的氛围,对孩子眼界、社交能力、集体意识的培养必然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事实证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往往普遍低于正常规模学校的学生。
二、究因:受人口结构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多因素影响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一个阶段性的特有问题,是时代的阵痛,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印记。乡村学校生源萎缩既有人口结构的原因,也有劳动力流动的原因,还有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教育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出生人口少了。我国在经历第三个人口生育高峰期(1981年-1990年)之后,人口出生率由1987年23.3‰的峰值一路走低,2018年全国出生率仅为10.94‰,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数量逐步下降。同时,从2011年11月开展逐步放开的二孩生育政策,对改善低生育率作用较小、效果不尽人意。
二是进城农民多了。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民成了“新市民”,2017年宜春市城镇化率达48.11%,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2010年)的35.59%提升了12.5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大批随迁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区学校就读,各地随迁子女就学政策不断完善,带走了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生源。
三是对教育质量的追求高了。村级小学学生越少,教学质量就越难上去,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村小学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在生活条件和交通状况改善的基础上,很多农村家长为了选择优质教育资源而让孩子离开乡村学校。
三、对策:撤留相并,以撤为主,完善配套,提高质量
村级小学生源流失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部分村级小学人数还会进一步减少,直到消亡。2018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原则上小学1年级至3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一般不超过半小时;4年级至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寄宿”。因此,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撤留问题,要区别对待。
远离城镇、应当保留的必须保留,要持续提升办学条件。对乡村小规模学校,不能一撤了之。因为就读村小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经济困难或者是父母双亲外出打工,家长没有能力带孩子进城念书。对这部分孩子而言,村小是其受教育的唯一途径。同时,年幼的寄宿生也面临交通、食宿安全和亲情关爱、学业督促缺失等问题。对一些远离城镇、周边无其他可替代学校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要保留下来,还要继续完善办学条件,在“办好”上下功夫。要提高村小老师工资待遇,设立村小教师特殊岗位津贴,使村小教师总体收入水平高于本地城区教师工资待遇;要强化乡村教师业务培训,以培养出更多的村小最需要的全科教师,更好地服务村小教学;要加大村小投入力度,改善村小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配齐师资,开足课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靠近城镇,学生较少乡村小规模学校,有条件实行“小学进镇,初中进城”。如果把放在乡村小规模学校上的资金集中投入到镇级小学,把学生集中到一起,设立寄宿制学校,节约了大量教育资源,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也使得农村孩子拥有一个比较优质的成长环境。同时,撤并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将有力推动中心城区聚集人气、提升人气。因此,对靠近城镇、预期生源较少的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实行撤并,但要避免简单化。要严格撤并程序。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从严掌握,严格履行撤并方案制订、论证、公示等程序,切实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对已经撤并的小规模学校,由于当地生源增加等原因确有必要恢复办学的,要按程序恢复。要保障学生食宿行条件。农村小孩转移到城镇学校后成了寄宿生,学校要重点关心关怀这些小孩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寄宿就读条件,如要提供饮用开水和洗澡热水,保持食堂合理菜价,配备风扇等降温设备,实行学生往返学校免费乘坐镇村公交等便民措施。
第四篇: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少年宫是指某些国家少年儿童在校外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本意上说少年宫是看节目、做游戏、做手工、学科学的地方。通俗之意就是一个孩子们玩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家。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请参阅。
近年来,****区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来抓,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标准、突出特色,“建、管、用”紧密结合,相继在**中心学校、**区第二中学、协合乡中心学校、**中心学校、**森林公园学校、**小学建立了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使少年宫成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体活动平台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社会效益初步凸显,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一、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办规范有序的少年宫。为加强少年宫建设、运行和管理,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办;制定下发了《**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施方案》,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相关责任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和文明单位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明办牵头、教育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投入机制。按照政府投资、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多种渠道筹措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运行资金。目前,全区共整合投入建设资金100余万元,已建成的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部实现了有牌子、有设施、有活动。三是健全师资保障机制。全面加强辅导教师培训,提高学校教师一专多能的基本素质,推行特长教师的多校互聘,实行跨校教师“走教”,努力实现师资配置共享。积极整合利用各种社会公益性,吸纳“五老”人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四是健全运行机制。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建立了一整套少年宫运行制度,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了活动的程序、内容和标准,出台了辅导员管理、教学管理、痕迹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要求各少年宫“就近、就需、就时”安排未成年人参加活动,确保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有特色的少年宫。结合全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风情浓郁,以“围鼓”“唢呐”“土家摆手舞”“白族仗鼓舞”“桑植民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实际,坚持从娃娃抓起,把各类别“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作为少年宫校外辅导员,开设传统项目课程,培养孩子们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认知、兴趣和爱好。在**中心学校乡村少年宫,以“穿民服、唱民歌、跳民舞、学民乐、习民俗”为主线,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聘请李发成、向左海等当地民间老艺人进校园为学生传授围鼓、唢呐技艺,做到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受到“校园00后”们的追捧。学校少年围鼓队多次代表学校和镇政府参加各级各类汇报演出,取得不错成绩。学校还组织教师利用假期,查阅大量乡志资料,走访**及附近当地多位德高望众之民间艺人,选取了其中60余首围鼓词牌,精心修订编印《围鼓校本教材》,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着实“火”起来。近年来,**区致力于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确立“传统文化立校、民间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打造“一校一品”精品化校园,办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心学校少年宫的围鼓唢呐、协合乡中心学校少年宫的国学教育、**中心学校少年宫的稻草龙等“非遗”项目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3.建设“一宫两阵地”,办有活力的少年宫。按照“整合、一宫两阵地”的建设思路,充分整合校内、校外,把少年宫的活动阵地从学校延伸到乡镇文化站,利用文化站的图书、文化信息共享、体育活动场所、“非遗”传习所等,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内容、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一方面,乡镇文化站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另一方面,在寒暑假期间,文化站为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和留守儿童举办民族器乐、土家刺绣等培训,并组织文艺展演、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此外,整合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社会力量捐赠的物资设备,充实了少年宫活动所需的电脑等设备器材。通过整合、阵地延伸和活动拓展,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并重、学期与假期衔接、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沟通的育人新空间,促进了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开展综合评价,办促进全面发展的少年宫。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对学生从学科知识、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课外活动、兴趣特长、劳动技能等方面提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学生自评、教师评、学校评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分析的“三评一分析”办法,每学期末组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评价,有效避免了重分数轻德育、重文化成绩轻能力培养等现象。
5.坚持抓小抓早,办立德树人的少年宫。育人先育德,育人必先抓小抓早,从娃娃抓起。**区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阵地,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做到实践育人、以德育人。充分发挥少年宫活动最接地气、覆盖面广、灵活多样的优势,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与普遍性和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树立未成年人的远大理想和满足现实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节水、节电、节粮”“美德少年”评选、道德讲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节日”“敬老尊老”“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五心教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感受乐趣、培养能力。
二、经验和启示
1.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乡村学校少年宫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生兴趣爱好,精心设计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吸引办强的德、智、体、美、劳主题兴趣活动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有项目。并充分利用学校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免费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课外活动空间,让广大农村未成年人体会到了课余生活的乐趣,不再沉迷于游戏、吧,或三五成群无事生非,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2.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区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优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开办的土家刺绣、民族乐器、民族歌舞等兴趣小组,成为了少年宫参与人数最多、效果最好的活动项目。少年宫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地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既有效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找到了“传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寓教于乐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3.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丰富农村未成年人课余生活的重要舞台。据调查,大部分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枯燥乏味,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做作业、看电视、干农活成了农村未成年人课余生活主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开放时间为平日放学后、节假日和寒暑假,活动项目丰富多彩,而且适合未成年人“口味”,这让农村未成年人娱有去处,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兴趣特长,享受到充实快乐的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4.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乡村学校少年宫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要求,通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同时,通过持续深入的开展活动,使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有实在、可行的阵地和载体,让农村未成年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
三、困难和问题
**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为:
1.建设经费不足。标准少年宫建设数量明显不够,目前**区得到中央、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建设的标准少年宫仅有6所,无法满足广大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需求。
2.运转经费不足。有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通过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虽然把阵地建起了,但运转经费不足,因此活动开展不是很经常。
3.师资力量不足。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因地理位置偏僻,校内有特长的师资缺乏,聘请校外辅导员较困难,因此课程设置较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四、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彩票公益金项目支持力度。建议中央、省的项目多向有需求又有热情的地区倾斜,特别是向落后地区倾斜,让彩票公益金项目真正成为扶贫工程、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办受学生、家长、教师欢迎的乡村学校少年宫。
2.整合,齐抓共管建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各级各部门要将落地到学校的进行整合,合理配置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中,使配置发挥效益最大化,解决偏远乡村学校少年宫匮乏问题。
3.继续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使乡村学校少年宫真正发挥作用。目前,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建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考核评比机制,将每年获得中央和省项目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次考核,按照考核成绩发放不同的运行经费,在各乡村学校少年宫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建议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细化标准,组织各类评选展示活动,对成绩特别突出的优秀少年宫、优秀特色项目、优秀辅导员、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对少年宫的优秀成果、特殊才艺进行展示,表彰和发掘乡村特长苗子,提高乡村学校少年宫办学的积极性。
第五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要相得益彰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要相得益彰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能?蛭?农村孩子提供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具体行动。这两类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中的两翼,任何一个都不可偏废。当前,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还迫切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依法提高教师待遇,可在编制、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小规模学校倾斜,让优秀师资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让逃离农村的孩子回得来、学得好。
(李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