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从小师弟cB那里考来了今年奥斯卡获奖作品《朗读者》。师弟说没看懂,考给我后第二天就焦急的想跟我讨论电影的内容。今天是周末,看完了。把观后感写在这里。
故事背景是二战及其后的德国柏林。电影故事梗概是,一个15岁的男孩,害了猩红热,在下雨天的路上呕吐。一位30多岁的陌生女人为他擦试。男孩痊愈后去答谢,两人开始了肉体上的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为女人朗读书本上的内容,这让女人很着迷。战争结束后,在审判战争罪犯过程中,影片介绍了女人在战争期间为了生存求职,加入了纳粹组织,作为雇员,负责看守集中
营中的犹太人。雇主让她们过一段时间挑选出一些人送往刑场处死。与她的同士的矢口否认不同,这位女主人公根本无法预见自己招供的后果,诚实的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只有最后一个问题,一个致命的问题上,撒了谎。这个问题是:谁是报告的执笔者。为了取证,法庭要求女主人公现场书写。女主人公宁可撒谎说是自己是执笔者,也不愿现场书写。这样,这个可怜的女人就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获刑监禁。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知道这个审判是不公正的,就是当年的这个朗读者。他有两种选择:暴露这位女人不识字,从而减轻判刑;或者保持沉默,维持现状。当然第一种选择还要面对他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调查,这是其次。他尊重了女人在法庭上的选择,自己选择了后者。女人服刑期间,收到了来自朗读者的磁带录音。她自己学会了读写。在刑满释放的前期,朗读者接到了监狱电话,问是否愿意收留这位女人。朗读者准备好了收留她的一切条件,包
括住处,工作和精神生活的社团活动。当与女囚犯见面后,女人问朗读者是否一切结束了,是否结婚了,朗读者说他结婚了,还有了孩子。男人问她是否思考过过去?女人说关于我们之间的过去?男人说不是。。其后,女人自杀在狱中。
一:爱情。
很难把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爱情,他们开始于偶遇,交往开始于小男孩的迷离欲求和女人的娇纵施予。开始的开始,女人只称呼“Kid”,孩子。从两个人最后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女人很在乎这段生活的定性问题。男人站在社会的角色中很理性的问她是否思考过过去,女人想到的是他们之间私人的过去。也许女人是这么希望的,“我还是喜欢听别人朗读”这句话里含着期待。男人不这么看。从他向别人解释他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那年夏天我上了她”可见他心里没有爱她。可是另一方面,很明显,男人的婚姻生活很不幸,坚持了20年给女人邮寄录音磁带,他对女人有情谊。
快乐的郊游后,男孩为女人写诗,一定是他感情中美好的东西被激发出来了,也很难不定义为爱情。只能说:是二战那个不幸时代下产生的不完美的爱情。
二:读写
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看完后我首先想到的问题不是爱情问题。我想到的问题是:会朗读的人,和不识字的人之间的对比。女人是一个聆听者。为了生存她加入纳粹,听从错误的罪恶的指令,认真负责地做罪恶的事情;在和男孩交往中听男孩的朗读,心驰神往书中的内容,哭,笑。男孩子在外面有了朋友,她感觉出来了,不会向男孩提问题,不会交谈。只会发脾气。在审判法庭上,不知道招供后果,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了维护自己会读写的“自尊”,撒谎。最后,学会了读写,开始了思考,希望得到更多的爱情书籍。学会了向男人提出问题,找到了设想和问题。有了忏悔和救赎,留下了赔偿的储蓄。产生了自己的主张:自杀。
三:自杀
为什么自杀?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个人感情上,寄托希望的爱情得不到肯定的回答,生活走到了绝望的尽头。二是社会角色的反思方面,在阅读后认知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了忏悔和救赎,自杀开脱和洗清了不堪回首的罪行。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四:罪与罚
她是否有罪呢?我觉得她很单纯,单纯得甚至于几乎有很多可爱之处。易于相处,简单直接。但是她作为帮凶间接参与杀人了。如果设身处地的想象,换成了我自己,生下来接触不到文明的教育,全是错误思想的灌输,狂热的纳粹思想的灌输,很难说清楚自己会怎么想问题和怎样去行动,十有八九也会稀里糊涂的做这样的事情。就像一只渺小的蚂蚁,永远认不清自己爬行其上的树干是多么的弯曲。阅读带来了反思,带来的忏悔,带来了个体向文明的回归。自杀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吗?但是绝
对不是一件浪漫轻松的事情,我还是觉得殉情的解释更容易理解,披上了浪漫的色调。
法律的虚伪,个体命运在历史中的无助,都表达在影片中。
周日午后,观看电影《朗读者》。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来自灵魂深处的悠悠叹息。为被岁月漂白的爱情?为一个女人用半生的自由去保护一个秘密?为一个男人背负漫长愧疚,赎罪后的释然?为一个普通个体在强权下,在历史洪流中的身不由己?对一个普通人在战争里被迫犯下的罪行,该愤怒?该谴责?该理解?该宽恕?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出判断,无法做出选择。
从上找来这张海报。似乎有着特殊意味:在一望无际的旷野里,麦克与汉娜,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在金色的麦浪间。年轻的麦克神采飞扬,在前面指着路,而已是中年的汉娜,被他引领者,如情窦初开的少女。
人性的背后——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还有什么,会有如此力量? 除了爱情——只有纯粹、美好,不被现实羁绊的爱情,才能让两个年龄反差21岁的男女,这样无拘无束地自由追随。
(一)16岁的中学生麦克认识年长21岁的公交车售票员汉娜,纯属偶然——而很多冥冥中的相遇,一生的纠缠,偏偏就藏在这样的偶然背后。
一个雨天。放学路上的麦克,中途下了车,在一条幽暗逼仄的过道里,呕吐不止。恰好回家的汉娜经过,帮助并送他回了家。
病愈后的麦克,很自然地来到汉娜家里,感谢这位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他帮助的陌生女人。
正在熨衣服的汉娜,无处不透露着成熟的女性信息。无意中瞥见了换衣服的汉娜,令麦克逃也似地离开,却又鬼使神差再次徘徊到汉娜的门前。
在安排被煤灰弄脏的麦克洗澡时,汉娜看到了麦克年轻的、羞怯的、健美的男性身体。充满母性地,她把麦克揽进怀里,引领他探索女人隐秘的身体世界。
性意识被唤醒的麦克,一次次情不自禁地飞奔到汉娜的住所,一次次陶醉在汉娜身体带给他的新奇的愉悦中。
汉娜,则陶醉在麦克对一本本文学名著的朗读声里,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或哭或笑,或悲或喜。一直笼罩在父母淡漠目光下,自以为一无是处的麦克,在汉娜的崇拜里,重新找回了自信。
如果说,他们的交往,仅仅是性的吸引,我不尽同意。
麦克生活在一个古板、严肃、冷漠的家庭。内向的他,一直被视为“异类”。得知他患了猩红热,家人更是避之不及。病中陪伴他的,只有一本精心收藏的邮册。这样的他,自然会对一个在最需要的时候,帮助过他的陌生女人心存感激,对一个充满母性的女人产生依恋。
汉娜,也在麦克的朗读声里,在不知不觉中,离不开这个单纯善良、洋溢青春活力的少年。
爱情,就这样不期而遇,跨越世俗,跨越岁月。
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克卖掉那本心爱的邮册,带着汉娜出外郊游。那似乎是个暗示,麦克不满足于只和汉娜待在那间充满性爱味道的小屋,他要倾其所有,带着她在阳光下奔跑,在田野里自由呼吸。
当他在老板娘诧异的目光里,旁若无人地对汉娜深情一吻;当他深情地看着被教堂唱诗班天籁般的童声,感动得泪流满面,如孩子般的汉娜。我知道,这个初涉爱情的少年,是那般真挚地爱着这个女人,怜惜、欣赏、无畏无惧。
快乐总是短暂的。成长中的麦克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汉娜的等待里夹杂着越来越多的患得患失。
终于有一天,她用一记耳光代替了往日温情的摩挲。换来麦克泪流满面的
表白:你不是太在乎我,可我却无法离开你。
也许汉娜意识到自己不能也不可能主宰麦克的生活,在最后一次仔仔细细地给麦克洗完澡后,消失不见。或许,她想把麦克和她一起的不光彩的爱情洗去,还给麦克一个干干净净的未来吧。
麦克将身体紧贴在那张留有他们爱的气息的大床上,用失落、怅惘结束了一个初恋的夏。
共2页
第二篇: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
最初的爱,最后的爱
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牵绊一生的故事。他们背负历史的枷锁,温柔地摧毁了彼此的生活。
"Danger will only increase my love, it will sharpen it, it will give it spice.I'll be the only angel you need.On this arm, Luise, you will go dancing through life.You will leave life even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entered it.Heaven will take you back and look at you and say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 and that thing is love.'
一个情窦初开的夏天,一个浴缸,一张床,还有很多书。故事从这里开始。
影片前半部分的情欲场面,像是被麦克的纯真的微笑和眼泪过滤了一遍,显得无比纯净自然。显然汉娜的做法有诱奸的嫌疑,一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诱惑!哪怕麦克心里渴望,但若是汉娜没有这般豪放,也不过是怀揣在心的小小邪念而已。一旦成真,麦克的世界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变得开朗自信,甜蜜温柔,即使会和同班小女生偶尔玩点小暧昧,生日还是毫不犹豫地奔向他们爱的小屋。
说实在的,我没有看过原著,我不太看得出汉娜对麦克的爱有多深。也许成年人的低调在麦克热烈的表达下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在我看来,和麦克发生的一切很有可能源自于她的寂寞。尤其是当她提出先朗读再上床之后,两人之间似乎成了交换利用的关系。年轻的他只是她的朗读者兼工具。她不高兴就会冲着他发火,而道歉的总是他,但是她说,你可以不道歉啊!是的,没人逼他道歉,道歉是因为害怕失去她。她卖力地擦拭着他的身体为他洗澡,但是这更像是一个母亲不是么?
如果说是汉娜的不辞而别导致了麦克日后的感情缺失,似乎有失偏颇,不难看出他的家庭,专业以及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麦克16岁那年,受了点伤。影片没有高调展示他的悲伤,他本来就是沉默的少年。我们只看见他乱乱的头发,魂不守舍的眼神,躺在那张业已冰冷的床上发呆,在湖里裸泳,让整个身体浸没在水中,像是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不说已明了。
原来由性可以生爱,虽然这种爱没有责任,没有顾虑,没有明天。看似不被看好的爱情,却有着异常蓬勃的生命力。如果故事就此打住,这算是一部唯美的关于不伦初恋的文艺片。然而不幸的是,7年后他们再次相遇。
7年后的麦克对汉娜是一种爱恨交加。7年其实并不是很长,我们回想一下2002年的一些小事,还会很有感觉,更何况是汉娜——这个对他青春期影响深远的人物。爱,是对那个夏天的美好回忆,恨,是汉娜的不辞而别,心如钢铁。爱恨本已痴缠,偏偏又来了个重磅炸弹——汉娜竟然是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当他得知汉娜要那些女囚犯朗读给她听时,他抽搐了一下。那种心凉!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只可怜的录音机。他本可以为她减轻刑罚,但是他退缩了。有人说这是对汉娜的选择表示尊重,我觉得不是。瞧他人都在探监的路上了还犹豫不决,步履凝重。他没有勇气去见汉娜,他甚至不愿提及以前的事。如果他拿出汉娜是文盲的证据,他们曾经的不伦之恋将被公之于众,更糟的是,他会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抛弃,20出头的麦克没有勇气去面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他选择了逃避,找同学上床了事。这一段,他表现得很自私。当法官判处汉娜终身监禁的时候,他两行热泪流得我心发颤,懊悔,内疚,埋怨,同情„„无尽的苦涩。这本来也可以算一个了断,但是麦克心中的内疚,暗示着还有后续。
麦克经历了结婚,生儿育女,离婚。这其实都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必和汉娜扯在一起,没有和汉娜偷食禁果的人也会离婚不是么。我不是很理解的是,麦克为什么与他的家人感情那么疏离。看得出他的妈妈很爱他。据说是由于他爸爸和他在二战的问题上有分歧导致,但是这也无法作为连父亲葬礼都不参加的理由。
是什么促使麦克回到故乡?而且开始为汉娜继续朗读?是岁月。这个年龄段的麦克已经没有了恨,他觉得是时候为汉娜做点什么了。
麦克选择离群索居,他想通过朗读大量的名著,让汉娜认识到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由此来完成心灵的救赎。汉娜是一个罪人。而他曾经爱上一个罪人,所以他也有罪。他耗费大量的精力来读,一句一句都那么熟悉,我的眼泪开始奔涌„„遥远的那个夏天,一个少年深情朗读的情景不时在我脑中穿插闪现,多少年过去了,一切都变了,但是他对她的情谊还是那样深厚。然而当麦克收到汉娜的“信”时的表情,让我很惊讶,他愿意为汉娜朗读但是他拒绝和汉娜交流,拒绝和她发生一切除朗读以外的感情。他甚至用脚把信送进抽屉,说明他对汉娜在心灵深处还是有种抗拒。
N年以后他们在监狱的食堂见面。“孩子,你长大了。”他依旧冷漠,他所做的一切,最大的目的还是救赎她的灵魂,他和她那段韵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汉娜从一个迷人少妇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已经所剩无几,让他坚持下来的是一种超出爱情的力量。当麦克发现汉娜并没有从他的朗读中获得他想要的效果时,他很失望。就在他转身离开的那一瞬,汉娜绝望了,长久以来支撑着她活下去的信念瞬间坍塌,她该如何面对没有朗读者的生活?
麦克去接汉娜出狱的时候,手里抓着一束花,最初他去感谢汉娜时,手里也是捧着一束花,一个暗示开始,一个暗示结束。麦克哭了,在无关汉娜的事情上他永远那么平静,冷漠,但是他的几次情绪激动,流泪,全部与汉娜息息相关。再无情的人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刻,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缘分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电影看完后就一直发呆,被悲伤环绕无法呼吸。感慨有很多,却不成篇,零零散散一大堆在脑际盘旋。发呆到最后,发现最让人欲哭无泪的是流逝的岁月。无论如何开心,如何浪漫,如何悲伤,岁月都静静地把他们带走了,一切留在记忆之中,无法触及。
附上一段我喜欢的影评节选:
纯真爱无界
两个人一起旅行,路过满眼成熟金色的田野。服务员问:你的母亲吃的好麽?汉娜的轻微局促,迈克却的低头一吻。
争执后,汉娜让迈克离开,迈克站在门外,流了泪,没有离开,转而还是进门。他说:我不能想象失去你,甚至只是这样设想都会心碎的疼„„你爱我吗?
汉娜伏在在迈克胸前,听他读奥德赛流泪。天真和年纪不相符。
可以这样全情投入。每个真爱着的人都是天真的,洁净的。也只有这样的感情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不计较得到,不计较失去,不计较年纪。
迈克年轻的,十六岁,最初的爱恋就是第一滴晨露。
汉娜比他大二十,“„„录点浪漫的„„”她给他的字条。
迈克最后的探视,汉娜的身体被迈克吸引着,不自主的前倾,那个分别了近三十年的温暖怀抱,此时,为什么没有再一次容纳汉娜?
谁爱着谁,不重要。因为体验到的爱的感觉。
感谢演员的优秀演绎,使原著真正体现了人性恒久的一面。
爱情是没有界限的。
《朗读者》不是影评,赞美汉娜,赞美温丝莱特
以我的人生阅历,说参透了这部影片及小说的内容,那是笑掉人的大牙 可这部片子给我带来的震撼跟感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看过很多小说改编电影,可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会让我看了电影,有再去看原版小说的冲动,可《朗读者》观罢第二天,我毅然决然的搜索起了小说,细细的品味起来。
不得不得不说,看完以后依然是受益匪浅,原本影片中的不确定,再以第一人称我的小说里面,变的无比肯定,一边看,脑海中开始浮现温丝莱特的一颦一簇,甚是享受。
看了很多很多《朗读者》的影评,每看完一篇,不禁拍手叫绝,写的简直是太棒了,而《朗读者》改编的电影,好在有温丝莱特这样的演员,才能把它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个帖子是边打边法,并未组织过太多的语言,主要想表达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只想赞美汉娜,赞美温丝莱特惟妙惟肖的演技
我们在路上惟一的一次争吵发生在阿莫巴哈。那天我醒得很早,轻手轻脚地穿上衣服,走出房门。我想把早餐带上楼来,又想看看有没有花店已经开门,好给汉娜买一束玫瑰花。我在床头柜上留了一张字条:“早上好!我去取早餐。马上就回来。”或者是诸如此类的字句。当我回来时,她站在房间当中,衣服刚穿了一半,气得发抖,脸色苍白。“你怎么能就这么走了?” 我放下食盘,上面正搁着那玫瑰,去拥抱汉娜:“汉娜!” “别碰我!”她手里握着箍在连衣裙腰间的细皮带,朝后退了一步,一皮带就向我脸上抽过来。我的嘴唇马上破裂了,满口血腥。奇怪的是我并不感觉疼,而是大惊失色。她却又举起手臂。但是这一次她并没有抽我。她让手臂垂下来,放下皮带,大哭起来。我还从来没有看见她哭过。她的脸抽搐得完全变形了,双眼圆睁,嘴巴大张,仿佛要撕裂。一阵热泪冲过后,眼皮红肿起来,面颊上和脖颈上开始出现块块红斑。她嘴里发出沙哑而浑浊的喉音,就像**时发出的毫无腔调的叫喊。她站在那儿,透过热泪看着我。我真想一把将她抱进怀里。但是我办不到。我一时不知所措。在家里没人会这么号啕大哭,在家里没人会这么皮带抽人,连打人都不会,更别说是用一根皮带。在家里我们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可是,现在让我说些什么才好呢?她终于向前跨了两步,扑到我的胸口上,用拳头捶打我,一面又紧紧地搂住我。我此刻可以把她抱住了。她的肩膀还在抽搐,她用额头撞击我的胸部。最后,她深深地舒了一口气,紧紧依偎在我怀里。
上面那段文章截取自小说《朗读者》的一小段,片段发生在影片中麦可邀请汉娜去单车旅行那一部分,我也正是从这一部分看出来汉娜可能是不识字的。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年幼的麦可经常会为汉娜是否在意他而发怒,从而怀疑,汉娜是否爱他。
这一点我感同身受,虽然我没有过差距这么大的恋爱经历,可大我几岁的女朋友的一举一动,经常会让我感到生气,从而问“你到底在不在乎我?”
但是从上面那一段文章来看,从那个时候,汉娜早就把麦可当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麦克更是如此。
原文如下
从那天夜里起,我已经爱上了她。我睡觉睡得很不实在,一直在渴望她,梦见她,模模糊糊觉得是在抚摩她,可醒来一看,原来是紧抓着枕头或盖被。由于干接吻,嘴唇都搞疼了。我的**一直坚挺着,可是,我不愿意自慰。我以后决不再自慰了。我要同她一起。我爱上了她,就是她同我睡觉得到的回报么?直到那一天,直到我和一个女人共度一夜之后,我才觉悟到我早先是给惯坏了,因此我就必须偿还。对谁?对这女人,至少要去真爱她;对这世界,至少要去面对它。
电影里的对白如下
我不知道我该说些什么,我之间从没和女人交往过,我们在一起有四周了,我绝不能放弃你,即使只要想一想就会要了我的命。
对于温丝莱特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我还能说什么呢? 为此我特地截取了很多图片,选自于法庭上一段。这一段温丝莱特的表现,对的起影后这个奖项。
稍后为大家放上截取的图片,可惜不会弄动态,不然大家仔细观看,更是能看出来她的技高一筹。
大家对于汉娜的工作,通过影片已经有了了解。
那么假设我们身为法庭上的一名观众,去看待汉娜,那只有一种感受。
愤怒,无耻,**,纳粹恶魔。
焚烧生命,居然不以为耻,振振有词,该死!但是其实是这样么?
不是的,汉娜并没有受过教育,连字都不认得,她甚至意识不到,她这件事在法庭上会是多么严重。
当法官问她:你意识到你这是在杀人么?
她说道:换你你会怎么做?我只是个守卫啊,如果不这样,她们就会跑来跑去,发生混乱!她甚至不会撒谎,问什么答什么
在法庭观看者的眼里,是一种妇女的丑态。眉毛紧锁,说起来毫不知羞耻,让人感到气愤。
法官问,你是说她们都参与了? 她直接就全给供出来了,因为她意识不到这将会带来多大的审判。
法官问,说我们比说自己容易多了吧?
明显是在说,如果要是你自己干的,就没必要牵扯别人 而温丝莱特所演绎的唐娜这时候的表情开始慢慢的转向迷茫 就像在说?
法官你到底再说什么?我听不懂啊?就是我们一起做的啊
法官这时候开始觉得离谱了,问道汉娜,你到底明不明白你的所作所为,你这是在杀人。而汉娜觉得更离谱,不这样做房间不够啊?
看看汉娜的面部表情,依然是破天荒的不以为耻丑态。
然而这种姿态又有谁能懂这后面的可悲,可怜呢?恐怕只有麦可了
演到这里大家可以观察法官的举动,跟一些辩护人,辩护人已经被汉娜说的无语了。而法官则被汉娜搞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大家可以看到法官有一个细微似笑非笑,似乐似怒的鼾鼻
他可能这辈子都没遇见过这么蠢的女人,你是到底知不知道你这是在杀人啊?我服了啊,到底怎么跟你说你才能明白你这么做是错的啊??
法官最大可能的让汉娜明白她所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
汉娜就这么傻傻的听着,她还是没意识到,她要是改变一下说话方式,或者聪明一点,那就不至于有一个悲情的结尾了。
换了你会怎么做?
这句话彻底让法官放弃对汉娜的解说了
再看温丝莱特的面部表情,无辜,不解。
大家可以反复品味上面的片段,非常充分的表达了汉娜的这个人物性格。以及温丝莱特高超演技。
最后开庭,温丝莱特则把汉娜的无知表达的更佳完美
开始反客为主,对法官大声说话,炮语连珠,这更加深别人心里“女恶魔”的这个称号,可在我们眼里,却能感受到一阵阵的心痛。
这部片子,要是非要把他看成战争教育片?人性理解?或者有人纠结电影中的语言问题,那这部片子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我觉得把这部片子单纯的理解成一个人对于曾经的一份挚爱的重拾与回忆,懊悔与不舍,那么片子将会更动人。
接近结尾的老年汉娜每每出现都看得我心痛万分,汉娜仿佛就是我的爱人,而沉浸在片子里,我感觉我能够不在乎一切,陪伴汉娜度过余生。可这太天真,在当时那个年代,有多难。不知道是谁写的一个影评里说道
或许,朗读还在继续,爱却渐渐的淡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把汉娜的死归罪于麦可,麦可探望汉娜的时候,表现出的并不是久违而浓烈的爱意,而是淡淡的陌生与忘却。汉娜伸出手去,麦可轻握了一下,便松开了。
汉娜学会了读写(一小部分)她依旧喜欢沉浸在作品当中,哪怕是这幅年纪,她依然渴望罗曼蒂克式的爱情。而这次见面,却不像汉娜想象中的那样,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只是看麦可像打发别人一样的,为汉娜安排,善后,这让她觉得自己彻底没有了生存的价值 麦可问道,我们是大张旗鼓的走还是悄悄的走。我不知道麦可为何会怎么问 汉娜带着略微的哭腔回到,悄悄地。。
分手是,我强烈的感应到,汉娜渴望一个拥抱,而麦可走的却是那么痛快。尽管尾声的麦可沉浸在悲伤之中,懊悔不已,可是汉娜已经不在了
正是这样不完美故事,造就了如此完美的影片。
最后,再次感谢温丝莱特,把一个经典的小说,演绎成一个精彩的电影。
第三篇:朗读者电影观后感
朗读者电影观后感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友情与人性尊严的故事,观后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病的少年麦克与中年妇女汉娜相遇,在她的帮助下,少年回家并得到治疗,之后两人相爱。汉娜不识字,于是让少年给她读书,在读书的日子里两人产生了感情,这段忘年之恋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欲求,而是一种灵魂的依靠。但汉娜却一直没有向少年说出自己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个文盲。于是她不辞而别。
然而在一次麦克去观摩审判纳粹战犯时,无意中发现被告正是汉娜,她为了保守自己是文盲的秘密而放弃减刑,直到出狱前为了自己的尊严自杀。而所谓的尊严便是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文盲。
此片中讲述了关于爱,尊严与秘密的故事。正是书让两人走在一起,彼此产生爱情;也是因为汉娜的文盲使其不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同时她也会因为这个原因向麦克莫明其妙的发脾气,之后又让麦克为自己读书;她本可以以自己是个文盲将其在二战中的罪责推脱,但也因为自己文盲的身份与尊严,将这个责任承担。“保密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说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说中都被人们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固执,也许是因为高尚,他们决定不去揭露。”这是在影片进行到20分钟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解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成为了解构影片后半段的关键。少年只能默默的在台上流泪,他没有向法官说出汉娜的秘密,因为他爱汉娜并为汉娜保守秘密。
此片前半部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氛围,但中部的厅审与后部麦克探监与两人信件不断地情节,将这份忘这恋的感情推向了一个高潮,汉娜也在不断的在学习文化,并以简短的文字向麦克问候:你好吗?小子。而这几个字却让汉娜费尽周折。
麦克对韩娜的爱一种无形而深刻的,他知道汉娜的尊严,知道她的骄傲,更知道她的无知,可他宁愿给他所爱的人最好的爱——替她隐瞒这样一个事实,他的爱是伟大的。
当然在片中汉娜与麦克的爱是在一种忘情的基础上的,他们忘记伦理,但是他们的爱却在无形中记麦克多年后离异,只因这一段忘情之恋,使其在心中永远无法忘记汉娜在其心中与感情中的地位。
汉娜是个罪犯,但也是个受害者。她无微不至的执行命令,但这样的小错却在铸成一个大错,最终成为一个战犯。
第四篇:电影《朗读者》
纪录片《普通法西斯》中,有一段党卫队的宣誓,是第三帝国各种宣誓里最简洁 的.“我宣誓效忠元首和元首委任的任何上级,无条件地服从一切命令”.旁白 说,一旦经过这个宣誓,你就不再是人,你就低于人,成为了群众.譬如在一个泥土雕成的像前跪拜,或在一面飘扬的旗帜下宣誓.这和在 希特勒面前举起那个最著名的手势,没有本质差异.
作者:王
怡
柏林街上,都是“普通法西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毛泽东.就如 古代犹太人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汉娜在法庭上,说被告席上的那些女看守,也和自己一样,参加了对被屠杀者的 筛选.法官很尖锐地追问,“说我们都有罪,比单单说我有罪,是不是让你舒服 一点”? 人称代词的使用,不只是文学和哲学议题,也是一个神学议题.公共的 敬拜和祷告, 我们难以克服自我中心, 与别人同心合意.说出来都是“我要如何”.忏悔的时候,却要拉上别人,说出来都是“我们有罪”.我们一会是个人主义者, 一会是集体主义者.我们的灵魂,寄存在不同的人称代词之间,让别人看不见, 最后自己也找不着了.其实最自我中心的人,都是最彻底的集体主义者.因为除你以外, 其实最自我中心的人,都是最彻底的集体主义者.因为除你以外,都是 集体“ 就如希特勒说,他们不是” 而是“群众” 反过来说, “集体”.就如希特勒说,他们不是“人”,而是“群众”.反过来说,集体主 义的本质,就是以一个人的自我中心,替代了所有人的自我中心.义的本质,就是以一个人的自我中心,替代了所有人的自我中心.而信仰的意思, 是以上帝的主权,替代了任何人的自我中心.可怜人一定是自我中心的,有时是 自己,有时是领袖,有时是丈夫,妻子,父母或儿女.人的哀愁与沉痛,都是他 自我中心的衍生品.站在中心上,往外走一步,就是信仰的开始.判断真信仰与 民间宗教的区别,也在这里.真正的信仰,能替代任何眼睛看得见的自我中心.民间宗教的意思,却是自我中心的一次眼睛看得见的转移.民间宗教的意思,却是自我中心的一次眼睛看得见的转移.譬如在一个泥土雕成 的像前跪拜,或在一面飘扬的旗帜下宣誓.的像前跪拜,或在一面飘扬的旗帜下宣誓.这和在希特勒面前举起那个最著名的 手势,没有本质差异.手势,没有本质差异.也可以从效果上判断.真正的信仰带出真正的爱,一位法国哲学家说, 爱的定义,就是你拥有全部的权利,我拥有全部的义务.意思是说,爱就是对你 自我中心的破碎.帮助你强化了自我中心的各种感觉的总和,一定不是爱.帮助 你把自己交付给任何一个人的那种意愿,意志和能力,就是爱.产生这种爱的信 仰,就是真信仰.而在偶像崇拜中,除了把自己交给一个特定的对象, 而在偶像崇拜中,除了把自
己交给一个特定的对象,你就再也无法把自 己的时间,思想和生命,交给另一个鲜活的生命了.己的时间,思想和生命,交给另一个鲜活的生命了.是的,这就是汉娜的悲剧.一个“普通法西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她既无法把自己交给集中营中那些 为她朗读的女孩子,交给那些被锁在教堂中活活烧死的犹太人,她也同样无法把 自己交给 15 岁的米歇尔.甚至经过半辈子的囚房,学会了阅读,她也无法把一个 清白的自己交给自己.最后,她将那些从图书馆借来的,关于大屠杀的书,一本 本地垫在椅子上,踩在上面,自杀了.就像同情 32 岁之前的自己一样, 我也同情汉娜.但这位奥斯维辛的女看 守,战后的公交车售票员,她引诱 15 岁的米歇尔,和他发生关系.叫米歇尔给她
朗读文学名著.他们一起去乡间,当着路人的面亲吻.但这一切,都不是真正的 爱.在著名的纪录片《普通法西斯》中,有一段党卫队的宣誓,是第三帝国各种 在著名的纪录片《 有一段党卫队的宣誓, 在著名的纪录片 普通法西斯》 宣誓里最简洁的.我宣誓效忠元首和元首委任的任何上级, 宣誓里最简洁的.“我宣誓效忠元首和元首委任的任何上级,无条件地服从一切 命令” 旁白说,一旦经过这个宣誓,你就不再是人,你就低于人,成为了群众.命令“.旁白说,一旦经过这个宣誓,你就不再是人,你就低于人,成为了群众.当年,汉娜报名加入了党卫队.她不是一个看上去穷凶极恶的人.就如 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克曼》中说,尽管艾克曼亲手签发过上万张屠杀犹太人 的命令,但他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魔鬼,而是一个平淡无奇,近乎乏味的普通人.阿伦特说,这是一种”平庸无奇的恶“(the banality of evil).汉娜身上充满的,就是这种平庸无奇的恶.强权下的秩序,命令和对元 首,国家的偶 像 崇拜,取代了任何具有道德内涵的信仰.希特勒说,对待群众, 希特勒说, 希特勒说 对待群众, 要像对待女人一样.打动她们最原始的情感,而不诉诸理性.汉娜对待米歇尔, 要像对待女人一样.打动她们最原始的情感,而不诉诸理性.其实也一样.影片前半部,这两个人的关系,难受得令人呕吐.8 年后,读法学 院的米歇尔,在法庭上意外看见受审的汉娜.我这才体会作者的心意.在集中营, 汉娜在被关押者面前的强势,依靠的是纳 粹制服.当她成为售票员后,她可以依 靠的,只有年龄和身体.因此米歇尔必须是一个少年,汉娜才能在他们的性 关系 中继续处于强势.法 西 斯不但毁掉了汉娜的道德观,更毁掉了爱的能力.汉娜与米歇尔 的关系,其实是一种法 西 斯的关系在一男一女中的重演.汉娜的爱欲在本质上 是集体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和法西斯式的.如果爱的意思是灵魂的委身.淫 乱 的意思,就
就是一切缺乏灵魂委身的性关系.那么这部电影不是描述爱,而是描述 淫 乱的.描述一个自我中心的法西斯幽灵,如何毁灭了人的爱.也许老年的汉娜,真的希望去爱那个不断往监狱寄朗读磁带给她的米歇 尔.可是,不但是她,连米歇尔的一生,都因着那一场淫 乱,而丧失了爱的能力.影片开头,米歇尔已离婚很久了.一个女人赤裸着起床,问他,我怎么不知道你 还有个女儿.当他女儿在餐桌上说,我小时候一直以为,你的沉默是我的错.他 说,傻孩子,我无法对任何人敞开,与你无关.几个细节,透露出汉娜对米歇尔 一生的伤害.他也一样,再也无法把自己交给谁了.小说中,米歇尔探监,问汉娜怎么看当初的事.汉娜说,我认为没有人理 解我,不理解我的人,不能审判我.不能要求我说出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她在 法庭上,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是文盲,宁愿承认更严重的指控.作者想说,她没 有道德观,没有爱,却惟独在一个小秘密中,象征性地保存着自己的羞耻感.但 汉娜说,”只有死了的人可以理解我,也可以审判我.他们每天夜里都来找我".如果世上真的一个义人都没有.罪人可以爱上另一个罪人, 却不可能爱上 他(她)的罪.因为罪是不可爱的.因此米歇尔可以帮助她,却不能拯救她.不 要说汉娜,我对自己的妻子,也是如此.除非她越来越好,或者我自己越来越好, 不然我怎么可能对她越来越爱?除非有一种爱,先将一切的罪都承担了.然后去 爱,那就连爱一个汉娜这样的人,也越来越爱.
愿每个人的爱,都与这样的爱有关.不然每个家庭,都可能是一座奥斯 维辛.
第五篇:《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二战后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患上了猩红热,他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迈克有一次在路上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迈克,回到了汉娜所居住的房间,而两颗同样寂寞的心,此刻交汇在了一起,15岁的迈克和35岁的汉娜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忘年恋,此后汉娜总是让迈克为她朗读,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迈克满16岁之前的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最不能忘怀短暂时光。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汉娜最后离开了迈克。而迈克再一次看见汉娜是在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汉娜作为主要战犯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终于特例获释时,长大的迈克再也没有当年的激情。而冷漠的迈克也让此时白发苍苍的汉娜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在监狱上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性都是善良的,然而战争会扭曲这一切。当当年那个善良的少妇汉娜坐在审判庭上的时候,想必不光是迈克,所有的观众都会感到惊讶,那样一个善良的人,居然会是一个放火烧死300人的纳粹战犯。当汉娜坦然的承认她做过这一切的时候,她显得是那样的可怕。汉娜真的变了吗?不!她依然是当初那个汉娜,仔细的观众可以发现汉娜是唯一一个诚实回答法官的问题的人,然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切?答案就是战争。因为战争,汉娜成为了无情的女看守;因为战争,汉娜把在毒气室和焚尸室每天不间断的杀戮看成了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就如同每个人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直至到法庭上汉娜也这样反问道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战争泯灭了像汉娜一样所有善良的人。战争不光摧毁着物质,更可怕的是他摧毁了人的心灵。
观看完本片,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由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汉娜。汉
娜悲剧的一生让我唏嘘不已,首先汉娜是一个非常有自尊的一个女性,在法庭审判中,要强的汉娜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是文盲,她毫不犹豫的承认了本来不该自己一个人承担的罪行。而多年后,迈克冷漠的态度让汉娜觉得自己关于迈克还一直爱着自己想法是那样的可笑,觉得迈克寄给自己他朗读的磁带给自己带来的感动是那样的不真实,她选择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那残留的自尊。第二,汉娜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从开始她敢爱上一个比自己小20岁的迈克开始,从那个老板对迈克说希望你妈妈会喜欢,然后勇敢地接受迈克的吻开始,她就是那样鲜活地敢爱;从她开始认为自己和迈克不合适的时候,她毫不留恋地离开;从最后她认为迈克不再爱自己,她毫不犹豫地选择死亡的时候,她又是那样鲜活地敢恨。行到后段,迈克开始给汉娜寄出他所朗读的作品磁带,当迈克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从录音机中缓缓流淌出来的时候,不光是汉娜我也是双眼噙着泪水,这一刻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重合到了一起。可能在汉娜的思维中又回到了那个美丽的夏天,每天匆匆赶来的迈克深情地在为他朗读着带小狗女人,为他朗读着荷马史诗中的故事,而此刻,时过境迁,汉娜已经成为阶下囚,而迈克也早已是一个女儿的爸爸。但是那熟悉的声音却又将两个人连在了一起。有了迈克的鼓励,汉娜仿佛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文盲的她通过迈克的录音开始吃力的学习一个个单词,最后竟然可以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这不能不说也是爱情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奇迹吧。然而好景不常,迈克后来再也没有寄给汉娜磁带,而她无数次地询问都石沉大海,汉娜也放弃继续下去的希望,或许她和迈克都知道他们都已经回不去那个夏天了,这辈子他们只能注定相爱,不能厮守。
还记得迈克的导师在上课时讲过这样一句话——保密是西方文学中的核心,是由不同原因,而有着不同个性的人塑造,有的邪恶,有的高尚,从而导致他们
不愿公开。而这句话的出现刚好是在迈克询问汉娜名字的时候,这或许有意无意的地想向我们传达什么,而这句话也暗示了两人今后的命运。很显然,当时的迈克根本就没有在意他导师所讲的,他那时只是想早点下课,早一点见到汉娜。如果若干年后的迈克还能记起,不知是怎样地感叹。命运其实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而我们大多数人和迈克一样,都忽视了它的存在,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遗憾,但或许就是有这种遗憾,我们的人生才显得丰富多彩。
本片在拍摄技巧上,并没有使用什么花哨的镜头语言,全片都是以一种很朴实的叙述性镜头来进行。不过朴实不代表没有亮点,在一开头,导演用主观镜头拍摄那一列列车驶过,在回到过去以客观镜头拍摄坐在列车的迈克,给人一种现在与过去交织的感觉,让人感觉处理的十分巧妙。在音乐背景的使用上,导演选择的是一些很舒缓的音乐,不仅和本片主题相契合,更是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氛围中。在色调的运用上,导演选择的是一种偏暖色调,我认为这样选择的理由同音乐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朗读者》是一部看完后让人深思的一部电影,你或许为汉娜和迈克的感情惋惜,或许为汉娜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可理喻,或许会为迈克的最后的绝情感到失望,但是我想说的是它无关善恶,有关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