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学习工作总结---2
校本课程学习工作总结
兴隆乡直小学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是继续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是现阶段摆在中小学教育面前一项艰苦而紧迫的任务。校本培训作为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更多地以教育现实为着眼点,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我校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我校校本培训的有利条件,以“以研促训”为突破口,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师资培训,更新课程理念
(一)提升理念
1、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更新教师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实践课改,观念先行”,这些观念已成为众所周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我校教师(从实验班到非实验班)通过课改通识培训、课标培训、学科教材培训等多种层面的认真学习,课改先进理念已植入教师教学思想中。“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评价”、“课堂要真正体现自主,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些课改关键词常能从教师口中蹦出。观念更新卓有成效,教师也努力实践,用自己的教育行为解读课改精神。
2、聚焦实践
这是一特殊的“磨合期”,当课改精神停留在口头上,实验面临“课改政策扭转,先进理念打滑”的危险。此时我校把提升理念的工作焦点聚集在以理论推进实践上。第一、创造学习机会。从网络上学,从报刊上学,走出去听课参加研讨,向区兄弟学校学习。请进课程专家。我们邀请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科所所长李臣教授作专题报告、看光碟。我们组织观看上海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蒋鸣和教授等推荐的光碟,指导校本行动研究,百看不厌,每看必有新得,教师做研究不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第二、指导综合总结。把他人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实践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业务学习上总是帮助老师发现与捕捉重要文章、讲话中有关他人实践的智慧火花,条分缕析,筛选扬弃,让教师从小见大,从中领悟课改真谛,融进自己的思考,转入整理、指导自己的实验。如我校何冰峰老师的语文拓展阅读就是得益于此。
(二)立足校本
随着课改实验不断深入,学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凸现。校情不同、问题各异。立足校本,我校从三方面着手,建设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1、培训管理规范性
为保证以校为本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制定《校本课程制度》,营造利于教师教研的氛围,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力争“步步有实效”,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研讨制度。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负责人,在教研组指导下,组织实验学科的互观课、研讨课等活动,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区研讨课1次,承担校示范课1次以上。
(2)共享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和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激励每位教师开放自己,利用科组活动、业务学习、学术沙龙、研讨课等多种渠道,通过交谈、协作、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创设共享制度,提供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享经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3)管理制度。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及时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优秀课列、交流论文,通过数据、资料整理调整校本课程研究动态,并设专门机构管理校本课程有关工作。
(4)激励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参评活动,如优秀教案(活动)设计、说课评比、优秀论文、案例选拔,及时奖励成绩突出的实验或非实验教师,促进每位教师能说、会写、善评、敢想。
2、培训内容针对性
根据课改理念进入操作难的现状,选择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内容,结合个案研讨、经验交流、公开课备课、讲座学习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理论,澄清思想,解快困惑。如有效合作、能否给学生知识、减轻两极分化、激励与惩戒的艺术等都在校本培训中得到论证。
(三)深入学科,聚焦课堂
校本培训的结果直接或间接体现在课堂。
1、深入研究课堂教学
我们以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确定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学科为单位,从抓课堂入手。语文学科在开放教学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课前阅读、伙伴互助、即学即练等注重体验的多样性教学,让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自我。数学学科进行了“生活化”的教学研究,捕捉学生实际生活素材,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景,唤起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借助生活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艺术、思品等其他学科则进行“教学活动化”研究,或以活动介入,或实际参与活动,或搭建展示舞台,让学生去疑、去猜、去试、去探、去说、去发现、去解决,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体现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变革。
2、锻炼“研课”能力
教师的课改新理念从量化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是需要长期课堂改革的磨合与撞击。“研课”活动在教研组组织下,以实验教师为龙头,开展“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系列研讨,让教师通过个人总结反思,以独特的体会解读课改,批判地审视教学,汲取他人经验,挖掘自身潜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在近2年的新课程、新理念赛课活动中,我校先后有20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市、区级的奖励,充分反映了她们的研课能力。
二、以科研促培训,提高效益
“以研促训”作为校本培训的突破口。组织教师听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观看专题录像;利用科组活动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达到教育教学理论进头脑的目标,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让教师自由选择课题;自觉围绕课题选择学习和材料;自主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结果的反馈为运作方式,把科研带进课堂,实现“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转换。其次,“自培”作为校本培训的基本模式。主要的活动形式有两种:①先定课题→定人备课→集体讨论→确定方案。②先定课题→组员各自备课→集中讨论→开课人整理教案→上课→集体评课开课人写心得→备课组长写活动总结。最后,“名师效应”作为校本培训的师资配置。通过研讨、演讲、考察、讲座、辅导等方法,使教师获取新知,发展理念和解决问题,以达到不断涌现学科带头人,形成名师群体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增加了教师们参与教科研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
三、突出难点,狠抓教育技术培训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获取、处理大量信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必然会涉及到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学校培养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四、注重实效,抓好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训 我们从校情出发,以求实的作风奋力进取,精心组织了三个阶段的课改校本通识培训,用课改理念开发学校工作新切入点,找准课改实验的立足点和支撑点,真正做到了“边培训,边探究,边实验”。让教师消除困惑心理,让教师真切感知课改,让教师积极参与课改,让全校上下与课改同行。
五、校本培训成效大
(一)教师教学水平高
一年来,我校加大课改力度,走科研兴校之路,很多教师无论是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还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水平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教师科研素质显著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的素质显著提高。他们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既提高了教育效果,又丰富了理论素养。
2011-2012学年度校本课程学习工作总结
兴隆乡直小学
第二篇: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一、活动目的
为传承永年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我们就把《永年历史名人》和《古诗诵读定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并且针对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认真实施,下面就对我们这个学期的实施进行总结。
一、老师合作自制教材
由于学生们对我们家乡历史上的名人不甚了解,所以我们针对调查情况,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共同编写了自己学校的统一教材《永年历史名人》
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
我们在进行历史名人故事的教学中,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教为主,第二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采取老师讲解的方法,由历史名人的有趣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发挥家长作用,让学生通过跟家长交流,多方面了解我们永年历史上的名人故事,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建立家长老师QQ群,促使家长陪同孩子们一块上网查阅有关我们永年历史上的名人故事。在课堂上分小组交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供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我们在进行古诗诵读教学中,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教为主,第二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采取“入境+吟诵”的方法: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画面的美,并让学生粗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学习吟诵古诗,从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古诗的时候,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学生一些朗诵技巧,比如朗读的节奏语音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以及朗读的语感情变化和朗读重音的把握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吟读的能力,强化记忆背诵。长此之后,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日益高涨。因此我们及时把课程进行到第二阶段,开展《我做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查找喜欢的古诗,理解意思,并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教给其他学生。这样的活动形式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踊跃展现着自己的古诗才华。我校自开设校本课程以来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一年来,师生都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诵读活动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我们基本保证每天课前3--5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周背四句三字经,一首古诗。
2、为了使学生收获颇丰,我们利用板报、专栏,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唐诗宋词,为诵读创设了氛围。
第三篇: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是知识经济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课程,更是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卓越人才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了正阳小学建设校本化课程的指导思想,即校本课程要为发展学生的兴趣服务,为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人才服务,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服务。确立校本课程指导思想后,我们摆正校本课程适应办特色校的关系,强调课程设置有利于形成学生特长,发挥教师特点,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特长。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发了环境教育、陶艺教育、科技教育等校本课程,并将其纳入课时计划之中,纳入省市教科研课题研究之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现将校本课程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环境建设,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创设氛围。为保证陶艺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环境创设。
1、陶艺教育环境的创设
工作实践例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陶艺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学校能在教室极为紧张情况下挤出两间教室做为机陶和手陶教室,筹措资金,购置20台机陶,40个手转轮手陶机,制作3个陶艺作品展架,2个陶品展示橱窗,不断购置陶泥,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陶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制作陶品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浓厚的艺术素养。
2、环境教育环境的创设
我校为营造人文文化,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学校在美化、绿化同时,建立无土栽培实验区,让无土栽培成为一道集科学、环保于一体的走廊绿色风景;设立了分类垃圾箱“绿色回收站”,回收的废品所得资金应用于社区、校园、班级建设中;绘制了“共享自然”大型壁画,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科技教育环境创设
结合我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设计创意了大型展窗《人类登月太空船》,再现了宇宙的深奥和人类首次踏上月球的情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在操场上还设置了仿古雕塑“日晷”;在各楼层设置系列科技橱窗、展台等等;这些科技环境的创设,使孩子们处处感受到科技教育的气息。
二、抓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教育质量做保障。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关键。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我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去陶吧向专业人士学习制陶技术、陶艺理念,要求教师阅读相关书籍,自学先进的陶艺技术和理念,组内教师及时切磋、交流。如今六位陶艺教师都能独立创作、完成大型陶品,所做陶品深受人们喜爱与夸奖。另外,我校还注重教师的科技、环境知识的积累。先后聘请东北师大韩长明教授、美术教育专家陈铁桥教授来校讲座,组织教师到有关单位进行参观、考察。我们到长春市电话设备厂进行参观,全校教师切身地感受到现代化企业对人才要求的高标准;到长春市绿色食品厂参观现代化农场采用高科技手段管理、饲养奶牛;参观长春市经济开发区,感受我市高新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教师们深有感触,回来后写出了考察报告。教师们把看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孩子们,使学生们知道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教师们对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教师从事科技、环境教育研究的自觉性。
三、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自2002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先后开发了一至六年级陶艺教育校本课程,中高年段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中的每一课都配有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图片和文字,图文并茂,即美观又实用。同时我们将以上三类校本课纳入课时计划之中,配备专职教师任教,保证校本课程长期有效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校坚持科研引领、理论支撑,将校本课程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如今科技教育已通过省级课题验收并结题,陶艺教育已通过市级课题验收并结题,环境教育省级课题正在研究之中。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省级科技教育示范校;2002年7月学校代表吉林省接受十一名记者团、天津记者团的采访;2002年4月学校在吉林省绿色学校校长培训班作经验介绍;2003年2月科技教育代表区接受国家教育部对吉林省科技教育示范区的检查。近三年来我校有一百多名学生在各级环保活动竞赛中获奖,教师班队会方案设计、课件制作有四十多人获奖;环境教育活动曾先后四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大媒体报道;科技教育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中国科技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等媒体近百次报道;师生在科技教育作品大赛中有近百人次获奖。陶艺教育在“长春日报”“长春晚报”“求知时报”“城市晚报”等多家报纸媒体报道;吉视都市频道也做过电视采访。学生在陶艺作品大赛中有151人获奖,教师撰写陶艺论文作品有30多篇获奖。
时代赋予我们责任,历史赋予我们使命,珍爱保护地球这个村落,是我们每个地球村村民的义务。开展环境、科技、陶艺教育对正阳小学来说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巩固原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在校本课程的深度、广度和生动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争取在校本课程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绿园区正阳小学
第四篇: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走
进
神
童
山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葛石镇中心小学 葛石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学生身边、就在学校周边村庄或社区。因此我校确定了“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
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课程开发意识以及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推行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没有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权力与义务,他们不知所措,感到责任重大。为此,学校派员外出学习、观看专家录像指导,同时加强校本培训。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教师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在学校开发小组的领导下,教师中很快形成了“互动”热潮,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浓厚氛围。本期来,教师们自主开发出校本课程3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落实好“四个坚持”。
一、校本课程开发,坚持“重视与参与并举”不动摇:
1、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各年级又成立了以年级组长负责的年级校本课程开发(操作)小组。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使全体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2、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学校的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计划完善,全力投入。全体教师还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出现了“三个代表”也参与的好势头,即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及学生代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
二、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五性并举”不动摇:
学校课程是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生、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坚持遵循以 下原则:
1、主体性。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有名的教师合作,但不是由名师编教材、教师教教材。而是教师自主研究、自主选题、自主开发、自主设计编排。根据这一原则,自2006年9月份至今,全体教师能很好的立足学校、立足本地,从我做起、为学生而做,围绕“神童山文化”这一主题自主开发出校本课程案例30余篇。
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学校要求:每两周以备课组为单位小范围开展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情况交流,目的是在开发中培训教师,提高教师。
3、民主性。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开发什么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教师们总是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本学期来,为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案例,教师们先后找学生座谈达60多人次,找学生家长了解28人次,邀请各阶层代表来校定稿11人次。
4、选择性。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做到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以“礼仪教育”为主题,分为五、六两个年级段,每个年级段又以多种形式、多个角度组织编写案例。这样既活跃了教材形式,又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多种选择。
5、开放性。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坚持“六步联动”不动摇:
1、坚持“前期论证”不动摇。教师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案例都经过了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学校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出的课程案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坚持“校本培训”不动摇。对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内 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理论知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学校规定:每学期不少于五次集中培训学习,由专职成员轮流主讲。
3、坚持“资料搜集”不动摇。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在学生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课程的确立我们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准。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做支撑。课题确立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课题资源中,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行性的保障。开发的课题主题确定后,我们大量搜集资料。资料搜集渠道要广泛,既要利用图书室、资料室收集文本资料,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我们注意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料的科学性要经得起推敲;二是信息具有前沿性,要把与课程有关的最新信息、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程介绍给学生。
4、坚持“撰写《课程纲要》”不动摇。申请担任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初审。《课程纲要》一般包括下述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的陈述;(必须全面、恰当、清晰的阐述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等。)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和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设计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5、坚持“教师开题,学生选题”不动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改 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向课堂,首先要进行开题,让广大学生来选。对校本课程的开题每学期要进行一次。就是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的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我们所开设的校本课程都经过了学生的验证,都超过了班级学生的半数以上。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6、坚持“立足地方”不动摇。校本课程的特点就是“立足本校、立足地方”,也就是以校为本、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我们以“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这一根基。只有这样,我们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才具生命力,老师教得自豪,学生学得愉快。
四、坚持对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评价探索:
1、对课程开发者、实施者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三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互评情况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这样既尊重了学生,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又规范了评价。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校已具规模,实验教师热心课改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实验学生受到了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评价方式的影响,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精神品质得到了熏陶,他们成为了新世纪课改实验的第一批受益者,学生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方式耳目一新,并积极赞成,社会反映极好。
葛石镇中心小学
2009年9月
第五篇: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依据“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我校自2009年开设了校本课程。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确定“古诗必背及国学经典”的校本课程主题。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和改革步伐,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程氛围,构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全力打造我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校本课程的办学质量,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校的校本课程已经初见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我们首先确立了“全员参与创建校本课程特色学校”的观念,建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明确领导人员及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校本课程特色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我们建立了学校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的工作局面,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特色建设管理网络。管理部门主抓管理,监督整项工作的运行;教育部门要求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会学;后勤部门负责硬件配备,资金运转,做好配套和协调工作。这样各部门分工合作,确保了校本课程特色工作的顺畅运行。
二、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和《校本课程评审办法》,本着“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地域特点,从教师队伍优势、周围社会资源、学生生活环境中寻找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资源。根据学校所处军区院内的儒家文化、军乐文化、国防文化的优势及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势,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充分利用本地人文环境、地方特色、名人古迹、物质资源等优势,开发出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教师喜爱,得到家长社会充分认可。逐步确定“文化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相继开发了《故事必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三套六本教材,并形成了校本课程的两个主体框架:
1、以生活文化为框架设置了校本课程。
三、完善制度,保障实施
为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我们建立了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和沟通网络和持续的校本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积极争取专家的指导,积极争取与社区取得积极的对话,获取广泛的支持。充分利用区教育信息网获取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建立校内、校外两个支持系统。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认真实施校本课程的各项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自律的校本课程内部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优化师资,奠定基础
要创建文化特色学校,需要有一支素质高、事业心重、责任感强的教师队伍作基础。创建之处,我校就严把用人关,通过多层次选拔校本课程教师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为增强校本课程师资力量,几年来我校陆续引进骨干教师多名,充实我校的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为培养校本课程教师的教育素质,我们还大力开展了师资培训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狠抓教师基本功。配合学校新老教师“老带信,传帮带”活动的开展,我们有意识地让新入行的教师和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结成对子,每学期要求新教室上汇报课,指导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优质课,有效的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气,促进了新老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根据学校“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办学原则,我们经常邀请传家学者来校开设校本课程教学讲座,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与观摩活动,开展多种校本课程教研活动,取长补短,互相交流,使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观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同时,我们也努力为我们的教师争取机会,搭建平台,通过竞赛课、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演练,展示自己的个人风采和魅力,提高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
五、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我们从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教学,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1)创新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提倡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校本学科组的教师们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南》等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了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2)创新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我校为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加大了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我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整体优势。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每位老师自己制作课件,每节课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实现校本课程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实践与创新的广阔天地。
(3)创新评价手段
创新评价手段是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我们统一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做到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平时成绩和期末相结合,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学生互评相结合,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六、开展特色活动,收获教育成果
学校本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寓教于乐”“全员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为全校师生搭建展示与表演的平台。在近两年的校本课程教育中,我们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古诗诵读、国学经典表演”比赛,校本课程学期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校园生活的同时有效地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与家长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称赞不绝于耳。不仅如此,我校已经形成了说、读、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又是再创造的艺术。“落实校本课程,创办人文特色学校。”几年来,我校一直紧紧围绕这一思想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引导下,我校以校本课程组为龙头,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创建特色教育工作得到了积极的推进,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我校的校本课程教学水平,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注入了活力。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继续深入培育校本课程教育优势,凸现校本课程教学特色,努力打造我校校本课程教育的优秀品牌,最终实现创办特色学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