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残疾精神儿童现状
(一)孤独症儿童数量
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包括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如社会交往障碍、言语表达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等行为方式。
根据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报告,我国0-6岁精神残疾儿童现患率为0.10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根据2007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目前我国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10%,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1万人。因此,我国精神残疾儿童数量在10万人左右,且现患率呈上升趋势。另据精神残疾儿童发现率推算,全国每年新增0-6岁精神残疾儿童约1.5万人。由于孤独症是儿童精神残疾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孤独症儿童在精神残疾儿童中应占据较大比例。
(二)中国残联所做的工作
为满足广大孤独症儿童及家庭的康复需求,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残联、教育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被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将在全国选择31个试点城市,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发挥现有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相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全国31个试点城市以及省级康复训练机构的筛选和认定工作,制定了《“十一五”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成立了全国专家技术指导组,召开了“十一五”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研讨会,组织目前国内孤独症教育与康复领域的专家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编写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一书,作为“十一五”期间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全国统一培训教材,同时举办了全国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班。
二、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训练问题逐步引起政府、社会的重视,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教师以及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康复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但是,到目前为止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1、早期干预不足,影响康复效果。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干预的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评估工具的研究不足,筛查队伍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转介,导致多数孤独症儿童得不到早期干预,影响后期康复效果。此外,孤独症是一种新的较为少见的精神疾病类型,公众对孤独症的认识还不清楚,这也成为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的因素。
2、康复训练机构匮乏,孤独症儿童受益面窄。
虽然各地均成立公办或民办康复机构,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但是,由于孤独症儿童数量较多,且现患率呈上升趋势,导致现有康复机构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孤独症儿童和家庭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孤独症儿童受益面较窄。
3、康复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康复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孤独症儿童康复人员队伍数量不足,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康复人员普遍缺乏孤独症教育和相关康复知识的系统培训,未能掌握科学、规范、有效的训练方法,导致工作能力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发展。
三、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对策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是“十一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新领域。针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总结和提炼有效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此项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工作体系,提高认识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将积极与卫生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动员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协调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康复人员培训,形成一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骨干队伍。同时加大对试点地区的扶持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条件。
2、加强科学研究,形成有效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十一五”的试点工作,能够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取得成果:(1)、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试点工作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基层普及的,经得起检验的训练和教育方法。(2)、科学实用的标准。我们将加强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科学研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评估标准和机构建设标准,进一步引导、规范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3)、形成有效运转的机制。探索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的早期干预体系以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建立。
3、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十一五”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我们希望通过“十一五”的试点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以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为骨干,社区、家庭为依托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服务网络,全面有效推进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开展。
4、加强宣传报道,动员社会力量
孤独症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种精神疾病,也是事关数十万儿童、家庭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加强宣传报道,利用“助残日”、“精神卫生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以孤独症儿童康复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康复知识,使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营造关心、支持、帮助孤独症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促使孤独症儿童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近年来,随着大众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国目前大约有60万到180万的自闭症患者。其中70%的患者为3-12岁。
自闭症的发展
1943年,美国医生、心理学家利奥•凯纳首先提出“自闭症(也叫孤独症)”的概念。
80年代初,中国南京脑科医院医生陶国泰确诊了中国第一例自闭症患者。
1993年,中国第一家民办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星星雨在北京成立,由此奠定了中国针对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的主要模式。据权威部门报道,中国民办自闭症康复机构至今已逾600家。
2007年,国家将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根据《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将在全国各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试点机构,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
2009年,中国成立第一家公立自闭症学龄教育学校-----广州康纳学校。
2009年,雨人科技推出中国第一款针对自闭症儿童家庭训练的产品-----星乐宝统合训练仪。从此正式开启自闭症儿童家庭训练模式。
自闭症的特征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主要有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或狭隘兴趣。
1、社会交往障碍: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3、刻板重复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自闭症的治疗
由于自闭症病情的特殊性,目前在国际上还找不到可以完全治愈的方法。在中国,主流自闭症儿童康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育训练
教育训练是目前对自闭症患儿最主要的康复方法,同时也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方法。在中国,有90%以上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是使用教育训练的方法。
家庭训练
家庭训练是目前对自闭症患儿效果最好的康复形式,并且是长期可行的。但是在此之前,由于家长缺乏专业的训练方法,同时又难以承受机构训练的昂贵费用,使家长痛苦不已。直至星乐宝的出现,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家长普通面临的难题。星乐宝不但可以让孩子接受专业化的训练课程,同时还为家长带去了专业的训练知识。
药物治疗
针对自闭症患儿的药物治疗问题,业界的看法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有以下几点:
1、有效性;
2、对患儿的副作用;
3、费用昂贵。
第二篇:中国残疾军人生存现状
中国残疾军人生存现状
有国家就有军队,有军队就有伤亡,那么我们伤残军人也就应霉运而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中国的军队历来是以义务兵为主,要求战士讲求无私奉献,发扬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并且希望大家不图回报!这些。我们都做到了!在80年代以前,国家对我们也给予了荣誉和特别保障!当时政府对伤残军人的安置很合理,待遇很优厚!并且严格保障伤残军人的工作!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私有制逐步取代了公有制,而我们国家伤残军人的安置法律和政策,还是依照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制定的法律政策来执行,并没有根据时代进步来相应的修改法律,所以现在的伤残军人安置政策和优抚法律根本就没有可执行性!以至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经济实力年年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四强!我们伤残军人的待遇却从九十年代开始大幅下降,至2003年到达历史最低点!2004年起才开始回转,逐步有所改善。但是现在仍然不尽如人意!国家的优抚法律和政策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现在城镇伤残军人失业率达到55%(民政部统计数据)农村伤残军人就无就业,仅仅依靠务农为生!而且抚恤金现在也没有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水平,还有大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差距!并且相应的失业保障等工作还是空白!所以总体来说伤我们残军人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
现在我们退伍,安置部门没有按照国家的优抚政策,让我们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安置待遇,地方政府也不保障我们伤残军人的工作,致使大批伤残军人下岗失业,才导致越级反映问题的现象发生.其实,我们也不想去越级反映问题,试问天下人?谁愿意远离家人,历尽千辛,远赴京城,还得受冻挨饿。还怕地方政府打击报复这样的困境之下去争取我们应得的待遇呢?我们是不得已才走上越级反映问题这条路的,伤残军人要生存、要吃饭、伤病要治疗!我们不是想给地方政府增添麻烦,我们只想有份工作,有口饭吃,有个住的地方,有个温暖的小家。我们并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难道地方不落实政策,我们越级反映问题要生存保障、要工作保障、要治疗伤病是错误的吗?我们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啊。
如果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真正的把伤残军人的优抚政策和待遇落实彻底,伤残军人有了稳定的工作,伤残军人的生活达到了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没有了医疗和养老的后顾之忧,会大量出现越级反映问题的事情吗?肯定不会!在我们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时,有的政府官员说:“党和政府对得起你们了,你们的伤残金已经调整了十几次了,还去闹什么呀?”我想问:你知道我们的伤残金标准是多少?你知道我们的伤残金是怎么来的吗???那么低的抚恤标准还是我们用鲜血,用健康换来的!试问这些官员们:”你们哪个官员不是住高楼大厦,车接车送,你们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你们为什么这么优越?你们优越的待遇不是依靠我们军人的付出和保障而得来的吗???而我们伤残军人呢?就每月几百元的抚恤金,还要精打细算,有的还为一日三餐而忧虑。请你们扪心自问:“没有我们的付出,你们会有现在的安宁环境,舒适的生活吗?”你们也有父母,你们也知道孝顺爹娘,假如我们没有伤残,我们也能象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尽到供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但是现在我们面对自己年迈的父母,弱小的儿女,我们痛心呀,因为我们自己都难养活自己。因为我们残疾,没单位愿意接收我们.我们由于残疾很难找到老婆,因为我们是伤残军人,身体残疾,我们没有工作,没有稳定收入,我们买不起房子,养不起老婆孩子,我们在父母、兄弟姐妹和妻儿的眼里是无用的人,因为我们不能尽到自己做儿子的孝道。不能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为了国家,我们为国家付出了这么多,国家也不可能让我们这些伤残军人只付出不要任何回报而成为对长辈是不孝子孙、对晚辈是不尽责的父亲吧,那样我们怎样面对我们的下一代和父母亲朋啊。伤残军人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替国家承担了照顾我们伤残军人的责任和义务!与其他群体的孩子比较,伤残军人的孩子们付出是非常大的,可国家对伤残军人的孩子却没有任何优先照顾!对伤残人民警察的孩子照顾政策却十分优越!!
社会在发展,国家在改革,我国的综合国力在逐步增强,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年大幅增加!而我们伤残军人的生活水平却在不断的下降!!我们全国85万伤残军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和低生活水平状况问题谁来解决???
为什么现在失业下岗的伤残军人,没工作,没住房?是因为我们由健康者变成残疾人了,我们的收入仅仅是伤残金,我们还要负担起一个家庭!我们和公务员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从一个健壮的阳光青年变成了一个四肢残缺的伤残军人,难道我们的贡献比公务员少吗?但是现实却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伤残金是对我们伤残的抚恤,很多政府官员把抚恤金看成是我们的工资收入,这是我们用身体残缺的代价换取的生活费,是我们用付出健康的代价换来的补偿,你们对我们的抚恤金指手画脚,甚至把他当做是你们政府对我们伤残军人的恩赐,你们扪心自问,你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如果民政和政府部门哪位领导的亲人也像我们一样的残疾,你们的心理会怎么想?你们的亲人没有工作,家庭破碎,妻离子散,你们能吃的下,睡的着吗???你们会象对待我们一样,对待你们的亲人吗???你们为什么不能真正的关注我们的就业、生活、医疗、住房等问题,落实党和国家有明文法律规定的优抚政策呢?尽到你们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呢!”
地方政府没有落实执行党和国家有关优抚政策法律,将国防法、兵役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新修订《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及最近民政部等部委联合出台的许多文件规定当作一纸空文,空喊口号。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既没有解决我们伤残军人的就业问题,也没有提高伤残军人的生活补助标准,更没有改善我们伤残军人的住房困难,反而把我们伤残军人的问题当皮球踢来踢去,无形之中就是把责任往上推,一直推给党中央、国务院。迫使我们不得不越级反映问题!!我们昔日保家卫国!今朝处境凄惨!!这是全国大多数伤残军人的真实生存环境!这是全国85万伤残军人的呐喊,这是优抚法律政策的悲哀!更是共和国的耻辱!保家卫国人人有责,优待伤残军人合法,合情,合理,社会对我们伤残军人的关心与爱护,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国家对我们伤残军人提供特别保障,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地方不落实我们的优抚待遇和政策,导致我们越级反映问题,是地方政府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所导致的结果!与我们无关,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受害者!!名副其实的弱者!!名副其实的落难英雄!!名副其实的可笑功臣!!当年为了报国志,如今成了可怜人!各级政府不允许我们反映问题,天理何在???地方政府因为我们反映自身待遇问题而对我们打击报复!!甚至动用对付敌人的手段对付要求落实政策的伤残军人!天理不容!!伤残军人生存环境的恶劣,是不争的事实!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公道自在人心!请大家相信并支持我们,我们早晚会讨回一个公道!!
第三篇:精神残疾鉴定
精神残疾鉴定
1、精神残疾的定义
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同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精神残疾鉴定。
精神残疾可由以下精神病引起:
(1)精神分-裂症;
(2)情感性、反应性精神障碍;
(3)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4)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5)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6)其他精神障碍。
2、精神残疾的分级
对于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者,应用“精神残疾分级的操作性评估标准”评定精神残疾的等级:
(1)重度(一级):五项评分中有三项或多于三项评为2分。
(2)中度(二级):五项评分中有一项或两项评为2分。
(3)轻度(三级):五项评分中有两项或多于两项评为1分。
列表如下:
社会功能评定项目确有
功能缺陷正常或有
轻度异常严重
功能缺陷
个人生活自理能力0分1分2分
家庭生活职能表现01
2对家人的关心和责任心012
职业劳动能力012
社交活动能力012
《注》:
无精神残疾,五项总分为0或1分,鉴定材料《精神残疾鉴定》。
精 神 残 疾 的 检 查 方 法
采用“精神残疾分级的操作性评估标准”进行检查。各项评分,除去与知情人交谈,同时应结合对病人的观察和必要的交谈询问以确定五项的评分。
指导语:(向知情人交谈)
以下五个问题,是对病人社会功能的评价。请您根据他(她)最近一个月的情况结合与病前的比较给予回答:
1、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本条件评定病人近一个月个人生活料理情况,比如是否按时休息、个人卫生习惯(比如洗脸、洗澡、理发、刮胡子),梳妆打扮、衣着整洁、住处卫生、主动进餐、二便料理等情况。
0分-----与病前差不多,或偶有小问题。
1分-----确有功能缺陷。需要督促或协助,已经给他人增加了负担。
2分-----严重功能缺陷。绝大部分或全部生活料理需要由他人照管,给别人造成很大负担。
2、家庭生活职能表现
本条件评定病人近一个月内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能否做到他(她)最起码应该做的事。比如与家人一起吃饭,分担部分家务劳动,与家人一起看电视,搞卫生,参与家庭事物讨论,修理家用物品,对家庭必要的经济支持等等。
第四篇: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推荐]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
家长简单的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或过早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是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舒华
中国的家庭,尤其是城市的家庭,在满足了儿童所需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进一步的享乐型消费后,儿童的早期成长教育开始受到家长的普遍关注,和有明确的学制的小学、中学阶段不同,中国还缺乏针对幼儿教育的一套社会化服务体系。家长在早期教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诸多的误区,由此产生了普遍的焦虑心理。我们经常听到家长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不爱看书,看书的时候理解能力特别低,看书的速度也非常的慢?
为什么孩子算术能力非常强,但是解决应用题的能力特别差?
为什么孩子作文水平非常低,识字不成问题写作文却无从下手,也不善于表达自己?
为什么家庭买了很多的儿童书,但是孩子只是当做负担?
孩子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最好?
面对市场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儿童读物,怎样为孩子挑选读书?挑选的图书标准是什么?
怎样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展有效的阅读?
怎样创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家庭读书环境?
怎样利用阅读促进母子之间的亲子交流和沟通?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主要表现:
第一、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早期阅读重要性和可以开展的年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偏差,70%的家长认为在学前开展阅读对儿童来说太早,是上学以后的事情。很多家长也把阅读和识字看成是不同阶段的事情。
第二、大多数家长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家长简单的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根据我们的调查,持这一看法的家长占83%。
儿童早期阅读中,儿童听读及相伴随的思维、智力的发展,对阅读过程中形音义的结合,儿童的语言意识培养以及由口头词汇到书面词汇的过渡,从听、到读、到写的自然过程等是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奥秘所在。而这些在中国都被功利性的识字所遮蔽,社会上种种的南辕北辙的填鸭式的识字教学法(目前全国共有二十多种识字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汉字学习确实难度较大,但是难度大并不能使识字成为早期教育重点的理由,很多学生汉字认识很多,但是并不有利于阅读,不利于利用儿童原有的知识,孩子可以机械的认出很多字,但是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以及相伴随的写作能力却受到了压抑。这样得到的阅读能力是不完整和有害的。
第三、缺乏家庭亲子读书的培养环境
(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该项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收入的30%),却很少在时间上正确的投入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每天20分钟,据我们的调查,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是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其比例也不足20%。(2)家庭环境的布置上不利于早期阅读的开展,能够有意识的为孩子准备了书房、书橱、书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
注:每个父母都能、也必须负起辅助孩子在阅读方面的责任,如每天花叁十分钟陪孩子读书。研究显示,父母给与孩子愈多读写方面的支持,能产生很大的差异。一项新的研究「阅读能力在美国」(Reading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指出,以四年级学生为例,校长认为父母参与少的学校,其阅读分数低于全国阅读平均分数46分,相反的父母参与高的学校,则其阅读分数高于全国阅读平均分数28分,两相比较相差达74分。纵使其他因素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列入考虑,结果是一样的。
第四、家长在指导儿童读书时,对孩子各年龄段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开展的方式针对性差,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对于处于阅读能力发展关键期的低幼儿童,阅读能力的训练的培养必须基于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儿童差异化非常强,接受方式等等,必须确保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快乐的,轻松的,游戏化的,单纯的强调阅读能力的目的而缺乏对过程的把握会落入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的困境,从而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如过早的让孩子接触一些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不适应、不感兴趣的文字,如四岁的时候就开始直接的读名著等等,或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机械的背诵古诗,读形形色色的“新三字经”等等„„,对于低幼儿童而言,其实开卷未必有益。
第五、过早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在低幼儿童中大量进行知识性、文学性的阅读,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了拔苗助长的效果。
从早期教育的服务提供来看,中国儿童早期阅读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
第一、在目前的学前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儿童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例如:教育资源有限、教师教学水平较低,班级规模太大、学生人数多、教师空间小、教学设施缺乏、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学校缺乏有效的教育支持服务等等都制约着儿童阅读能力培养。
第二、目前中国出版业儿少儿是读物已经成为出版热点,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1)中国儿童读物的创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在美国,儿童读物的创作要求创作者有很高的学历,要求有儿童教育背景,国内读物的出版仍然集中在对一些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通话的包装,书籍出版总体水平不高、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和种类有限。
(2)从目前中国少儿读物出版年龄段来看,刚刚有了针对各个年龄段的读本概念,普遍的面向低幼的读物极其缺乏。
(3)目前中国市场儿童读物销量较好的仍然是一些文学性的书籍,功能性的读物比例很小。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的社会氛围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
第一,功利性极强的潜能开发、天才教育在很多专家和家长那里被推崇备至,而对儿童一些基本的素质教育-如阅读能力,往往被忽视。
第二、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卡通的滥觞,吸引了儿童相当多的注意力,无疑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三、在语言教育上,存在着重外语,轻本国语言的倾向。
第四、社区的图书馆普遍缺乏,少数的也运转状况不佳。
第五、针对阅读的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读书组织非常缺少,2004年,国际阅读协会成立40周年,中国尚未加入会员国。基于以上事实,中国儿童早期阅读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a)虽然汉字阅读在阅读障碍发生率较英语国家低,但是就专家对城市儿童的测量,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也在8%左右。
b)中国儿童阅读能力落差极大,中国孩子4岁有的能读名著,10多岁的孩子却不能完整的读书是普遍的现象。
c)西方的孩子在6个月时就开始阅读,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4岁左右才开始阅读活动。d)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的孩子大多数8岁(小学二年级)还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自己漫长的历史、深刻的道理和独特的经验;当代的中国儿童教育,至今仍在拓荒的零星探索中,在很多方面,中国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空白
第五篇:精神残疾低保申请书
精神残疾低保申请书,残疾分为几种等级,而精神残疾是属于第四等,这种残疾和其他身体方面的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难被完全治愈,易复发。以下小编准备了两篇精神残疾低保申请书,可供大家参考。下面文章由资料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