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智慧(★)

时间:2019-05-12 15: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家智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家智慧》。

第一篇:佛家智慧

近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已为社会广泛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已经连篇累牍。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培育健康心理、提升人生境界是大学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挖掘传统的智慧宝藏,破解心理建设的难题,应当是一条积极可行的思路,但也是一条有待开拓的路径。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设的意义,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佛教哲学与现代心理学之关系

佛教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心理学。从根本上来说佛学是关于心灵的学问,佛教哲学是专门研究解决人的精神问题的。佛教基本经典《金刚经》开篇即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之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段文字是说有一个叫须菩提的长老恭敬地请教释加牟尼:那些善男善女如果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要怎样才能守住心念,又怎样控制好自己的心灵以免受邪念的干扰呢?整部《金刚经》都在逐层深入地回答这个问题。影响最广的禅宗经典《坛经》反复讲人的本心、自性、自性自度、无念、无住、迷悟、正见、明心、顿悟,就是一套心理学的语言。同时《坛经》有一套完整的修心方法,《坛经·忏悔品第六》中有一段文字,记录慧能为信徒传“五香”,即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事实上就是一套有效的调适心理的方法。

佛教对于心理学的贡献和作为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历来学者们有着非常一致的看法。梁启超晚年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1922年他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曾指出:“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地答道:‘就是心理学’。”[1]葛兆光在他的宏篇巨著《中国思想史》中也有同样的表述,他说,从八世纪中叶以后,士人越来越倾向于相信“以戒律严格护持自己的身心不受污染,然后以禅定去体验自己的心灵本原,或者以禅定体验到自己原本清静的心灵境界,然后用戒律小心呵护这种境界不至于失坠,这种针对心灵的实践性宗教信仰才是佛教的正途”。[2] 佛家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家理论从心的角度研究宇宙万物以及芸芸众生,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心理学思想体系。佛家基本理论就是围绕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人的心理困惑而展开。例如,佛家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痛苦的原因来源于人无止境的欲望,人们总是由于迷茫、贪求和执著而生出种种痛苦。人生皆苦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克服人间的狂放之态,以低调的人生态度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勤修苦修、辛勤劳作取得心态的平静和行为的自适。又如,佛家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永无常态。人生也是一样,天天在活动,“我”在时刻变化,没有稳定的相状,佛教认为所谓的“真我”是不存在的,一切都虚妄不实,转瞬即逝。佛家强调世界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事物不断转化的发展过程,从而不自缚于一时一地的人事纠缠,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

佛教反复强调的因缘,是谓万物变化乃因果链条,人生的变化也是如此,人从生到死是十二因缘的聚合,“佛以为一个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赋予,亦非无因而突然发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创造出来的”[3]。人生的命运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其中决定的因素是人自身在其生命过程中所造的“业”,即个人的所作所为,也就是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天的我是过去造就的,而我未来的命运,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理论给予人们行为以极强的外在约束力,它要求人们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从而去恶从善。

在人生皆苦、无相、因缘等等理论的基础上,佛教大力宣传人的自我心性修养,要求人们进行智慧的修养、意志的修养和情感的修养。智慧的修养就是要从哲理上通达宇宙与人生的真相;意志的修养就是要锻造意志力,向无我的境界攀登;

情感的修养就是要树立同情心,佛家不仅强调渡已,更强调普济众生。佛家虽然把幸福寄托在来世,但佛家努力让人们树立正确、坚定的信仰,体验现实生命的充实与永恒。

历代知名人士把佛学当作修心养心的工具不胜枚举,唐代的杜甫、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宋代的周敦颐、朱熹、苏东坡,近代的魏源、谭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等,与佛学的缘分都有可靠的史料记载。王维《叹白发》诗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由此可见,佛学与心理学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完全可以通融、借鉴。美国心理学教授依莲娜.罗许说:“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在于西方心理学如何向佛教取法,以便使心理学能够处理真正的人心,而非假想的图画”[4]。中国是佛学理论研究最深入、佛教典籍最多、佛学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家,挖掘佛学资源,解决现实中人们的精神问题,拓宽心理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积极可行的。

二、正确理解和宣传佛学知识,挖掘佛家智慧宝库

社会上有不少对佛教的偏见,比如有人说佛教消极、逃避、迷信、欺诈等等,其实佛教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学技术又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呢?!两者都依赖人的正确把握。目前宗教领域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也正期待正确的、正统的佛学理论来改变。江泽民指出:“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5]宗教将长期存在,充分利用宗教的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正确认识和宣传佛学知识,是运用佛家智慧进行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树立对佛教的正确认识。一般人对“佛”的误解很深,以为是法力无边的神,其实佛绝不同于西方的上帝,佛的真正含义是觉悟。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佛是人,而不是神。„„佛不是造物主,他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教还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觉悟的可能性。” [6]佛家常说的“出世间”,也就是人生的觉悟!那么,研究佛学理论,掌握佛家智慧,明了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心地清净,烦恼不生,体悟永恒,实现对人生的超越,也就是觉悟。禅宗六祖慧能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7],佛家的真精神是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它要求人们发现自我,寻找真我,让人生觉悟,不执迷于狭隘的个人小天地,从超重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成就完美人格。这正是当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二)灌输佛学理论知识,储备心理保健良药。佛学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大学生是智商较高的一个群体,学习它并不会有什么困难,况且他们已有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能够将佛教中的东西过滤,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佛教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它所蕴藏的人生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华经》说,‘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佛法’。”[8]佛家许多东西很通俗,并且已经成为经典,《百喻经》《弥兰经》就是其中典范,它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宣讲思想,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猴子捞月,瞎子摸象、醍醐灌顶等等,传颂甚广,至今保持着极强的震撼力。佛家中的一些语言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用语,如:一刹那、境界、心心相印、真谛、一尘不染、六根清净、水中月、镜中花等,学生一听就熟悉。大学生掌握一些佛学理论作为精神储备,就能在排解心理压力时有足够的思想资源可以调度。

(三)宣扬佛家真智慧,调治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从中心地位到普通一员,从过分关注自己到学会关心他人,从外在行为的约束到自觉遵纪守法,从享乐思想到树立社会责任感,从以高考为追求目标到高境界的人生德性修养,这是大学生完成社会人格塑造的必经过程。用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救治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用业报轮回因果报应理论救治大学生的行为放纵主义,用勤修苦修学说救治大学生的及时享乐主义,用高境界的人生追求救治大学生的目标虚无主义,笔者认为佛学理论在大学生完成社会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章太炎曾以革命家的语言讲过:惟佛教能做到在普度众生时的自我奉献,头目脑髓皆可施舍与人,才能“以勇猛无畏治怯懦心,以头陀净行治浮华心,以唯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诳语治伪诈心。” [9]

(四)借鉴佛家修养方法,加强心理修养。佛家认为真心和智慧的获得,人生烦恼的解脱,要靠人们勤修戒、定、慧来达成。戒,就是按照佛家的戒律为人处事,防止行为、语言和思想“三业”的过失,调整身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定,就是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方法是正身端坐,专心一致,排除杂念,精神集中,身心寂静,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放松治疗;慧,就是智慧,通过用心修行,观达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根绝无明烦恼,获得解脱,相当于认知领悟疗法。佛教修养就是一种心理修养,这种充满了哲理的心灵解脱的方法,一定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心理调适对理论的渴求,也能推动佛学走向现代化。

三、佛家智慧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做什么? 佛家智慧能够造就大学生怎样的胸怀呢?或者说佛学理论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做怎样有益的事情呢?笔者认为:

(一)佛家智慧通过宏大而缜密的理论帮助大学生寻找慧心。马克思曾经说过,精致的唯心主义要比粗糙的唯物主义好得多,佛教正是通过精致的唯心主义来为人们提供生存的智慧。佛家认为世界的真相是虚幻不实的,不要将无常当作永恒,“生者必灭,会者必离”,转眼都成过眼烟云,所谓四大皆空,五根清净。佛家空的观念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生命,那清静之中的平和,空寂之中的永恒,给予人们新的生存启示,使大学生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中轻松走出,感受到生命的另一层欢悦,这就是人生的最高智慧。大学生拥有一颗慧心,就不会被世俗的污泥浊水冲得七零八落,而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平静的心胸,从而更加明确人生的真正目标,追求学业上的进步和事业的成功。

(二)佛家智慧通过改变对世界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求得宽心。玄奘曾说:“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10]外在的世界不过是人心所造的。人的这颗心,可以创造幸福,也能制造烦恼。心是不确定的名词,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恶心,加上烦恼就成了烦恼心。善恶在一念之间,幸不幸福只是自我的一种感觉。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静的人,所言所行所思必定是清静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是污秽。佛家帮助人们自己找到正确的“心”,就是除却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消极心理,就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摆脱因对物质的追求而存在的攀比心理、因对生活琐事敏感多疑而产生的猜忌心理、因自身条件优越而生出的傲慢心理、因情感的痴迷而产生的偏执心理,保持信、精进、惭、愧、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之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能有无穷无尽的心量,打破局限,转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命智慧,化解心理冲突。禅宗还要人们开发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领悟自我本性,以心役物,就不会成为物的奴隶,也不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迷失自我。

(三)佛家智慧通过劝人为善慈悲为怀培育大学生的爱心。《西游记》里写唐僧“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是说唐僧有一颗菩萨心肠。大乘佛教尤其强调清静无为、慈悲为本,不仅怜惜众生,而且要发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悲心愿,行菩萨道,自觉觉他,以普度众生为已任。佛家宣扬无我,但不宣扬无他,佛家对自身以外的人怀的是一种实有的心态,以一颗慈悲之心重视他人的苦难,符合现代伦理学的要求,也与现代心理健康理论相契合。佛家就是通过大力弘扬同情心和爱心,来改善心境,转移注意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个人中心主义正需要这样一剂良药,使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份承担,在承担中走出小我,融入社会,奉献爱心,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四)佛家智慧通过物我平等的观念帮助大学生找回自尊心。禅宗认为人性即佛性,只是由于人心中所生的妄念,覆盖了真如本性,使其不能认识自己已有的佛性。《坛经》上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11]禅宗大力宣扬佛性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思想,把人的自信自尊从心底提升起来。禅宗反对权威,成佛只能靠自身觉悟,不能凭借外力,这些思想有助于人们把握自我,寻找真实的自己,摆脱世俗的纠缠,让生命回到原点,找回内心的宁静,保持心理平衡。佛教还告诉人们要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思想对于心理调适乃至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是积极有益的方法。

(五)佛家智慧教人断绝欲望促使大学生去除贪心。现代中国贫富差距很大,大学生是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汇聚在一起,社会的贫富差距会显著地反映在大学生群体身上。有的同学家庭经济状况好,消费很高,物质欲求强烈。另一极却是生活窘迫的大学生,他们交不起学费,每天要为生活费发愁。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自卑,常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有些同学则经不住诱惑,用偷盗等不合法手段满足自己的愿望,导致过去的优秀生在大学却堕落了!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欲界”,由欲界和需要所支配的行为和思想,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摆脱痛苦的根本方法便是“少欲无为”。其实,这种“少欲无为”是相对人的多欲和贪婪而提出的精神救治,它通过改变人们生存欲望的对象,让人的注意力转移,对于遭受贫困或物质欲望过于强烈的人群来说,便是一剂很好的精神良药。台湾的慧律法师曾教人把“去贪则清凉”写在墙壁上,每天看,慢慢淡泊自己的贪念,就不容易痛苦了。心态平和,就能把精力放在学业上,顺利完成上大学的中心任务,心理修养也能随之提高。

(六)佛家智慧教人承认现实解除偏执心。“郁闷”几乎是大学生们的口头禅,这种灰色心理往往是大学生执着于一事一物一人,而去除偏执是佛学论述的重点。《金刚经》“通过释加牟尼佛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来启迪修佛者,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心念虚空而不执迷于虚空,才能修得正果” [12]。佛家理论的特色是“空”,而佛家还要求人们不要执迷于空,就是说凡事要放得下,不要偏执,这是减轻主体心理压力的方法。放得下有时候就要承认现实,对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要勇敢地接受它,空去对现象世界的执迷,学会给心灵和精神解缚,赢得生命的自由,去重新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大学生如果拥有了慧心、爱心、宽容心,重新树立了自尊心,破除了贪心、偏执心,就会变得乐观、豁达,就能重新体悟生命的意义,重新确认自我的价值,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大学生身心和谐了,大学校园也将成为一个和谐的校园。

第二篇: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人生都有迷茫的时候,漆黑的夜色,不止在困惑中坐了多久。蓦然回首,细数流光,我 们遭受了很多的不如意,一路泥泞的道路,一路难言的委屈,我们不禁会问:倘若人的灵魂 似莲花般纤尘不染,是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怒无奈?倘若人能如莲花般无欲无求,是否就 不会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拥有渊博的知识,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并不快乐。正如苏格拉底说 说: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因为智慧会使人洞明人生的真理,会使人的 行为合理,从而达到自由、快乐、解脱的境界。佛教就是这样的一种智慧。“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对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的大智大觉,一代宗师弘一大师指出:佛 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解释人生和宇宙的智慧。他之所以以自己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佛 家的研究和弘扬,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真正的了解佛法,并且从中获得无穷的智慧与精 神力量。就是这种智慧让这位当年的才子少爷放弃了世俗中的财富与地位,义无反顾的披上 了袈裟,成了千百年来佛家追随中的一个。佛家思想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此后与中国儒、道家思想并驾齐驱,乃至融合,形成了 中国佛家的修身美德。从此,它便根植于华夏大地,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民俗乃至人的衣、食、住、行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从一种独特的视角解释了对人生的理解、宇宙的参悟。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 人生很苦。时光流逝两千五百多年,今人和古人面临的人生课题在本质上依然没有改变。在 步履维艰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脆弱的心灵,一如既往的遇到苦难的缠缚。佛最大的智慧在于 敢于正视人生的现实,而不消极躲避,指出人类自身可以从痛苦中得以解脱,运用智慧来达 到人生的圆满。佛家智慧,忍让超脱,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自然呈现本性。以此可以把人 的灵魂引入一个纤尘不染、像莲花一样洁净的清凉世界——涅盘世界。佛家智慧,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生活,那么你就将会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幸福源自 于内心的简约。佛家的智慧,其实就是通过身与心的清净,来养足精神,从而脱离人生之苦…… 这些智慧都试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可以改 变自己。本书写佛家智慧,写的不是“空”,也不是“色”,而是选取佛家与现实人生密切融合在 一起的人生智慧,诸如慈悲、清净、忍让、舍弃、精进、超脱等,结合最经典的多则佛家故 事
,在精析佛理的同时,结合现实人生的种种境遇,使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佛典如同娓 娓道来的家常话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衷心的希望,这些佛家故事如同一脉脉清泉,汩汩流淌,能给我们浮躁、喧嚣的生活带 来一丝宁静和清凉;真诚的希望,这些佛家的智慧如同花瓣上滚动的露珠,晶莹剔透,为我 们拂去心灵的尘埃,从此,成为一个身心清净的人,淡泊名利的人,快乐无忧的人。

第一章慈悲: 第一章慈悲:予乐拔苦的博大爱心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智慧点金石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通常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私欲较强的人,一味的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又心安理得地去 享受。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弘一法师在他的有生之年发出了这样的呼声。他修佛的目的并不 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而是为了去普渡众生,去担负一切众生的罪恶,愿意去代替他们受苦。以他的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担一切的罪恶,这就是佛家的无私与伟大,是佛家的真境界!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求佛问道,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一 起相约除外行脚云游。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着起个子 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前往求 佛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 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寡妇看到老三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老三说:“你 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老三再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 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结婚,老三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 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们都长大了,老三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 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老三自愿帮助她,他不入 山打坐,反而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 说他才是真正懂得佛道的。所谓佛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 世的良方。这则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慈悲不但是成佛的根本,甚至是做人

人的根本,一个身怀 无私之心的人,总是把他人的悲苦放在心里,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一边;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佛 者;相反,现实中也有一些人,他们总想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结果生出许多无端的烦恼。从前有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惫和干渴。他看见一条竹筒连成的水道淌出清清 的细流,就赶紧跑过去捧水便喝。喝饱后,他满足地对竹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就不要 再流了。”他说完后,发现水依旧细细地流着,心中发起了火:“我说我喝完了,叫你不要 再流了,为什么还流?”有人见到他这个样子,暗自发笑,上前开导:“你真没有智慧。你 自己为什么不离去,反而叫水不要流呢?” 世间的人挣扎与七情六欲,可是久而久之对这缠人不休的欲望也会生出疲厌。如是就想: “这些诱人的色声香味,不要再来到我的面前,使我眼见心烦。”可是五欲依然如旧,不断

纠缠人心,于是按耐不住大发雷霆,再次诅咒:“我要你迅速消失,永远不要再出现,为什 么你还来纠缠,让我见到心生烦恼?”有智慧的人说:“一个人若要离开五欲,应该收摄自 己的六情,关闭心意,妄想不生,这样才能得到解脱。何必执著眼前的事项,而希望它不生 呢?” 其实,这都是人的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

弦外有音 人,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懂得,仁爱应摒却私心,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善与爱无法 共享的世界必是一片黑暗。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 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第三篇:佛家禅意语录 充满智慧的句子

佛家禅意语录 充满智慧的句子

1,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2,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3,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4,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5,不肯结缘,人生会越来越贫穷。肯结善缘,福德会愈来愈深厚。

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7,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8,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9,我们的心,每天不知道从天堂到地狱来回多少次,善与恶其实只在一念之间,恶念涌现时,只需轻轻转个身,就能抓住善的影子。

10,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1,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2,水,看似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心,看似通透,不是因为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13,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4,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15,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6,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7,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8,随缘是需要经历过程的,没有人能够不经过逆缘的苦痛,而完成随缘的学习。因为随缘,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圆满。

19,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20,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21,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22,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23,愚痴的人,想要别人了解他。智慧的人,努力的了解自己。

24,佛说: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25,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6,“菩提心易发,恒常心难持。”一个人很容易为了一时的感动,而立大志,发大愿,但是这样猛锐的心,却往往难于持久。

27,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8,不吃闲饭,不看冷脸;不掩己拙,不揭人短;不失童趣,不露媚颜;不笑人穷,不欠人钱;不求人喜,不招人烦。

29,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0,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3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2,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33,人和人相遇,靠的是一点缘分。人和人相处,靠的是一点诚意。

34,佛说:不痛,不出轮回。不苦,不离娑婆。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因果,不能强求。

3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36,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37,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38,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9,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40,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41,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42,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43,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4,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5,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46,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47,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48,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49,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0,人就是太在乎别人的想法和看法,活在别人的眼中和嘴巴中,这样就会失去自己的愿力。

51,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52,人生乐少而苦多,皆因本心被埋没。修好这颗世俗心,一生顺遂又快乐。

53,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4,佛说:当你紧握拳头时,你的手里是空的。当你伸开手掌时,你拥有了全世界。

55,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6,再苦的人生也是人生,再难的日子也叫日子,众生都在漂流,悟者上岸,迷者随波逐流。、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7,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58,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59,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60,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61,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62,红尘中,坚持做一个清醒的人。物欲中,坚持做一个干净的人。

63,佛陀: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64,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66,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67,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68,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9,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70,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佛陀卧于恒河畔,不进食,不沐浴,想通过肉体痛苦悟道,终无果,终明白,肉体修行仍将受困于肉体,执于一念,也受困于一念。

71,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生活里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

72,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7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74,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75,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76,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77,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78,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79,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80,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81,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82,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飘香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都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83,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84,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85,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86,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8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88,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89,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90,生命本是一场虚无,你认为什么,就是什么。即使有一天,你从梦中醒来,也不必害怕。人的一生,本来一半便是在梦中度过。

91,人的一生难免有浮沉,一浮一沉间,正是磨练。

92,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第四篇:佛家思想

佛家十大经典禅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这首《天真的预言》

翻译过来,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诗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天真的预言,参悟千年的偈语。

意义:

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我信仰这个)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家禅语: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佛家禅语: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佛家禅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

佛家禅语: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佛家禅语: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佛家禅语: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佛家禅语:《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佛家禅语: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法句经》释义:贪婪淫乱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谛

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佛家禅语: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佛家禅语: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佛家禅语: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佛家禅语:

1、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

一、孝顺。

二、行善。

佛家禅语: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佛家禅语:修行不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要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佛家禅语: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佛家禅语: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佛家禅语:问:心是什么?答:心是无形无相的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周遍宇宙。

佛家禅语:《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投子义青。

佛家禅语: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佛家禅语: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三者。嫉。恚。疑。

佛曰: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的诱惑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佛曰: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曰: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2: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4: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

5: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6: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7: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8:《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9: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法句经》释义:贪婪淫乱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谛

10: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11: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12: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13: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14:

1、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

一、孝顺。

二、行善。

15: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16:修行不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要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佛家禅语: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17: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18:问:心是什么?答:心是无形无相的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周遍宇宙。

19:《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投子义青。

20: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21: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22:顺治帝出家诗: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23: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24: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25: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憨山大师醒世歌》

26:一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禅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

27: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用爱化疑;心中有爱、就不会有疑。

28: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29:剧场里,蠢人开玩笑大喊:着火了!结果上千人拥向门口,挤成一团,很多人被踩死。禅师感叹说:蠢话贻害无穷。

30:好向枝头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篮中。《贞和集》释:喜好在枝头体味春光明媚,其实春光在篮里的茶树叶上。自心即佛无须外求。

30:禅师讲故事:马不肯分担驴子的负担,驴子累死后,马背负了驴子全部负担和一张驴皮。禅师:马因不肯分担,最后却负担很多。

32:园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烧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间里,没想到,几天后,花死了。禅师:有些东西因为想得到才会失去。33:(1)、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2)、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34:马祖整日静坐,问之,答:想成佛。怀让拿砖在地上磨,问则答欲磨成镜。马祖疑之,怀让曰:砖既不能磨成镜,静坐岂能成佛?

35:唯有以德报怨,才是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用道德去感化,不要生起怨恨心,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

36:日休禅师: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今天便是每分钟,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37:白松:我质地优良可做屋顶可造船,你呢?荆棘:一想到劈你的斧头,恐怕你还是愿做荆棘吧。禅师评:平淡无奇的生活没痛苦。

38:贪欲和憎恨是两把利刃,它们是你犯罪时的帮凶。吹毛求疵的人必是烦恼之人;宽容大度的人必是快乐之人。

39: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贪婪淫乱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谛。

40:人最难看见自己,平日张着眼向外看,对别人称斤论两,对世事摔道短。殊不知自己也身在其中,若能跳脱开来更需意志磨练!

41:哲学家:不用语言能告诉我真理吗?佛陀沉默。哲学家:你的慈悲使我进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42:三界之中,没有时间毁灭不了的有情者,人生一瞬,不过是上演了一场生老病死的短暂歌舞,作长远打算那只是自己骗自己。

43:老鼠想吃牡蛎,假装带其回海边,牡蛎警惕地张开壳,老鼠伸嘴就咬却被夹住脑袋,疼得叫声引来了猫。禅师:害人不成反害己。

44: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45:“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46:《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47:禅诗: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山居》

48:石头:我该找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让你感到生活充实,让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49:生而为生命是非常珍贵的,能生而为有觉知、意识的人更是特别难得。佛陀说:凡是与终止苦无关的就不是我所说的。

50: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51: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浸漏,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懈怠是死路,努力精进才是生路。

52:培养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养来的才是真的。争只能与时日争,争善、争美,不可去争本不该拥有的人或物。

53: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洞山录》释义:与其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不如实实在在地做些日常细小的事。

54:有惭愧心才有觉悟心,怀着惭愧心的人才能“一日三省吾身”,他关注的是我有没有对不起别人,而不是整日追究别人缺点。

55:神: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佛: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56:禅师在白板上点个黑点,问徒弟:这是什么?徒弟们异口同声:一个黑点。禅师笑了:只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没看到?

57:拴小船的木桩对小船道:哈!怎么样?你失去了自由。小船:你也失去了自由。禅师:一心想拴住别人的人,自己也被拴住了。

58:不昧良心,不违背常情,不用尽物力,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为天地确立心性,为百姓立命,为子孙后代造福。

59:僧问石头:如何是解脱?石头反问:谁缚汝?僧:如何是净土?石头:谁垢汝?僧:如何是涅盘?石头:谁将生死与汝? 60:佛问:生命在几间?僧:数日间。佛复问一僧,答:饭食间。佛又问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间。佛:善哉,这才是生命。

61: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62:事物蓬勃发展时已埋下凋零的种子,万物凋零中亦酝酿着重生,有诞士居安思危,发生变故,则能坚强忍耐等待否极泰来。

63:猎人搜寻狮子的足迹,禅师:我知道它在哪里!猎人一听害怕了:我其实并不想遇到它。有些人的勇敢仅停留在口头上。

64:“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即品茶和学佛一般皆是可得宽性宜情之举。

65:人生追求富贵快乐,必备五因素:不杀生而培慈爱;不偷盗而富义气;不邪淫而重礼义;不妄语而有信用;不酗酒而造诸善。

66:公牛顶死小狮子,母狮痛哭流涕。豹子:有多少人为孩子被你们咬死而落泪!禅师:只有自己遭到不幸,才会反省对别人的伤害。

67:佛陀说:努力才是一个人的幸运之星,一个人不该把时间浪费在卜卦和选择黄道吉日上,自己才是自己的主。

68:佛: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螽则有割舌之患。注:财色味寡而伤害甚多,有智者不类彼小儿也。69:一碗浑浊的水,老摇它,水便总是浑浊,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动,沙尘便能沉底,可见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驱烦恼的初步功夫。

70:古德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71: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72:不管我们信佛有多虔诚,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否则我们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没地方落实了。

7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74:平常心是道。《传灯录》释义:平常心没有造作,没有是非,没有取舍,没有断常,也没有凡盛,是道之所在。

75: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76:眼若不睡无魔障,各种梦幻自消除。心若无异不分辨,逍遥自在忘尘缘。万物无别等量观,物我两忘归自然。-《信心铭》。

77: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嫉妒是人生最容易碰到的事,而且嫉妒是一种病,患此病的人,一生都不得安宁。78:人的痛苦大都来自自己那颗永远不满足的贪欲之心,与怨恨我们、仇视我们的敌人相比,自己那颗贪欲之心才是最大的敌人。

79:有人请教慧海如何用功,慧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切人总如是呀?”“吃时不肯吃,百般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自然不同。”

80: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一虫一蚁不伤残,半丝半缕勿贪著,可为民物立命。

81:粗茶淡饭,素食斋饭,最能修身养性,心平气和,心旷神怡。忍,是告诉你三思而后行,切勿急躁,切勿怨恨。

82:惟俨禅师:云在青天水在瓶。意即你是一片云,你就在空中逍遥,你是一瓶水,你就在瓶里自在。禅,就是自然,毫不勉强。

83: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84: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85: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皆大欢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贪、嗔、痴,以布施治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86:一个人与人相处,不论任何的讥嫌、误会、过失,都要以宽大的心来包容,如大海之容纳百川,泰山之不辞土壤。87: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88:嫉妒和贪婪只会让你内心纷乱,要经营一份宁静,就该自知和知足。佛陀说:追寻外在感官的快乐是使人痛苦的原因。

89:经常地不肯妥协,不满于现状,舍了这个,下一个可能更差,过多的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时应学会迁就。

90: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91: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

92: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家有一片石,时坐时卧,欲镌做佛,可否?禅师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即一片石,无非一片心。

93:问:何者是佛,何者是法?二祖慧可答: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不二。法和佛本无两样,只是人们执着,才硬加区别。

94:懂得关心别人的人,一生都会快乐无比的。人要耐得住寂寞,才能专心学习和研究,才能获益匪浅。

95:人生不是梦。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96:将军的马寄养在禅院,对驴子十分傲慢,不久马病了,不能上战场,被卖到农庄拖粪车。禅师:不要因一时富贵而不可一世。

佛家禅语:应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97:慈爱是积抵子,亦是积福根苗,试看哪有不慈爱的圣贤;容忍是无量福德,亦是无量福田,试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

98:佛陀: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99:君子相见,目击道存。《黄龙慧南禅师语录》释: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君子相见彼此目光相接,便已默然神会,悟解佛道。

100: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101:几个小孩想做大师的学生,大师让他们每天打扫教室。大师好久不来教室后,仅剩一个小孩天天打扫,最终这个小孩被选中。

102: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103: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法句经》 104: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105: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106: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107: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108: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死。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109:人生活于世上当然要快快乐乐地活着才懂得生命,但人由于过度的自我觉知,乃至发展出“有我”的自我意识。

110:在隋唐之间,在宗教地位上,出家僧众始终以师道相待,他们对帝王,可以长揖问讯而不跪拜,这个传统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末。

111: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112: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113:马教育孩子不驮别人东西。驴讥笑:又没驮,说这些干嘛?马说:等它驮了别人东西再说就迟了。禅师赞赏:防患于未然!

114:禅诗-《赠琴僧》: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雪窦重显。

115:职业易生比较心,事业易生功利心,而志业是启发人本具的爱心、良知,使人无所求的付出。

116: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117:现在的幸福和痛苦,不一定是今生因缘造成的,同样,现在的因所造的果,不一定能在今生得到成熟,因果无始。

118: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119:佛陀卧于恒河畔,不进食不沐浴,想通过肉体痛苦悟道。终无果,终明白:肉体修行仍将受困于肉体,执于一念,也受困于一念。

120:禅院附近小水坑里的青蛙不愿搬到池塘去住,结果被过路的车轧死了。禅师:不图变迁,会为旧环境所困扰,修行亦如是。

121:

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2、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跟随他。122:热闹中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省去许多烦心的事;冷落时存一份热切向上的心,就会享受到许多真正的乐趣。

123:禅师在寺院空地上洒了些蜜,许多苍蝇赶来,因舍不得走被蜜粘住了脚,再也飞不起来,禅师诫谕: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124: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125: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126: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127:

1、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能。

2、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128:禅师:胃与脚谁力气大?弟子:脚,脚能搬动肚子。禅师:若胃不提供营养,脚搬得动吗?事物各有所长,没绝对一说。

129: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五戒: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这些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130: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131: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去,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132:执役僧有时把死鸡丢给野狗,没想野狗吃馋了来偷鸡,被防黄鼠狼的夹子夹断了腿,禅师: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念动灾星到。

133: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134:当你拥有智慧,并用智慧思索变化无常的人生,便渐渐远离了愁苦。目空一世的人,也是最危险的人。

135: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不骄不躁,这样的人定会身心健康。佛曰: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幸福的。

136: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137:问大珠禅师:多么大算大?答:无边际。又问:多么小算小,答:看不见。问:大无边际,小至不见,究竟何处是?禅师反问:何处不是呢?

138: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139:江洋大盗给禅院布施香火钱,要求借宿,禅师:不可能办到,因为凡我所漂白的都将被你弄黑,不同类的人很难相处在一起。

140: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141:我们要像大象一样,在战场上能承受箭的毒害而继续奋战。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侮辱和敌视,而保持内心的安详寂静。

142: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143:禅师牵驴云游,突然驴滑向悬崖,禅师紧抓驴尾,可驴拼命挣扎,禅师只好放开:让你得胜吧!禅师叹:事事争胜好斗好吗?

144:一休禅师将老师的茶杯打破了。他问老师:人为什么一定要死?老师答:世间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说: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145: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146: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家有一片石,时坐,时卧,欲镌做佛,可否?禅师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147:本在禅寺的翠鸟想求得更安全的地方,便在无人能攀的临海岩石上筑巢,几天后被浪涛卷走。禅师:因心中有敌,便处处是敌 148: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

149: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憨山大师醒世歌》

150:(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2)、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151:智者寂寂总无为,愚人碌碌把身缚。万物之间无差别,虚妄偏爱何执着。整天思虑太用心,岂非犯了大过错?摘自三祖僧璨《信心铭》

152: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注:奉养父母,爱护妻儿,从事无害事业是最大的吉祥

153:古树下栖息着大眼猫头鹰。僧徒们发现树叶中有亮点,还有扇翅膀之声,便传说有怪兽,人人惊恐万分。禅师:传闻是最可怕的怪兽。

154:徒:如何才能获得知识?师把徒的头摁进水里。师:你现在最渴求的是什么?徒:空气!师:对!学知识也要有这种强烈渴求

155: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不会放松自我,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156: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华严经》 157: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158:敞蓬车飞驰,急拐弯处几乘客被抛出,躺在地上大骂。杨树:凡被抛下的,大都因自己没站稳脚跟。禅师:灾难多由自己造成

159:聪明与智慧是不同的,否则何以有“大智若愚”之说呢!智慧能使人了脱生死、解除烦恼。

160:问神山僧密禅师:请说生死之事。禅师问:你什么时候死过?答:不曾。禅师曰:既不曾,那只有亲自死一回方知生死之事

161:贼偷东西,掏面包给狗,狗却咬住他的腿。贼:给你面包,咋还咬我?狗说:正因你想收买我,我才判断出你是坏蛋!禅师:智者明辨是非。

162: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163:剧场里,蠢人开玩笑大喊:着火了!结果上千人拥向门口,挤成一团,很多人被踩死。禅师感叹:蠢话贻害无穷。

164:狮子想抓兔子,见鹿走过,便去追鹿,鹿没追到兔子也跑了。不满足小利去追求更大希望,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

165:唯有以德报怨,才是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用道德去感化,不要生起怨恨心,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166:淘金队走在沙漠中,金子装满了口袋,大家劳累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同行者: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言:我想要的东西最少啊!

167:老僧调了敲钟小僧的职位,让他去劈柴。小僧辩解:我敲得很准时啊。老僧:敲钟是要唤醒众生,你敲的钟声乏力,做的只是表面文章。

佛家禅语: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68: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去,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169:问: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众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170:人生因有责任而忠实,若逃避责任,则这样的人生就是虚度。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世当是非。

171:狮子:为什么把我关在笼里?僧徒:这样我们安全。狮子:这样,你们的思想就麻痹了,笼子总有一天会破!禅师:要居安思危。

172: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因为他的感受是错的,心很乱很苦,事事怀疑,扭曲别人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173:竞争是为了不争,竞争是暂时的一种动力;真正做到不争而能不懈努力,即已达到看清世事,性情沉静的境界了。174: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175:母鸡拿着游泳文凭要求享受游泳健将待遇,凤凰:此证无用。母鸡说:可它是钱买的!凤凰:凡钱买不来的东西买到了,便失去了价值。

176:“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177: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也坦荡;有意的行善,令人生畏。

178:聪明的人从积聚小善开始,春夏秋冬,持之以恒,最终因功德圆满而整个人充满福德。

179:问:何者是佛,何者是法?二祖慧可答: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不二。法和佛本无两样,只是人们执着,才硬加区别

180: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布施是美德,帮助亲友,行为无污点,才是最大的吉祥。

181:最好的功德莫过于慈悲心;最甜蜜的快乐莫过于心灵宁静;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了解无常的真谛。

182:佛经是佛的言论,禅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执著于文字,寻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终究不能悟道。183: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

184:不必与小人结冤仇,小人自有其冤家对头;不必向君子谄媚,君子不会碍于个人情分而给你什么恩惠。

185:平常心是道。《传灯录》释义:平常心没有造作,没有是非,没有取舍,没有断常,也没有凡盛,是道之所在。

186: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五灯会元》释:只要明白身心一切皆空,这样的人与佛有什么不同呢?能彻悟自性便成佛。

187:应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188:求教者问药山禅师:怎样才能不被外境迷惑?药山:任由外境来去,有什么关系?求教者:不会。药山:什么外境使你迷惑?

189:日休禅师:人该活在进步中。徒弟:何谓进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点,就是进步。

190: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景德传灯录》释:骏马只要抽上一鞭,就能远行千里;有悟性的人只要对他说一个字便可豁然贯通。

191:禅师同弟子外出,见一犬嫌骡子拉车慢,在旁吠叫,被骡子一脚踢开。禅师:不要自以为是,做超越自己范围的事,会招人厌。192:去除杂念,心静如水,人的天性便会出现。不求得心的平静,却一味追寻人的天性,那就像拨开波浪而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193:黎明的到来不是因为钟鼓的鸣响,月亮的辉照不是为了照亮路径。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处处皆是佛法。

194:禅师把盐撒入水杯,水咸得发苦,更多的盐撒入湖,湖水仍纯净甜美。曰:痛苦是盐,容器决定咸淡,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195:佛经是佛的言论,禅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执著于文字,寻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终究不能悟道。

196:野狗常来寺院驮供品,有次误将鸡血石当鸡蛋一口吞下,片刻就肚疼起来。禅师:不能凭直觉认识事物,否则会陷入困境。

197: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景德传灯录》释:镜子明澈,映出影像千姿百态;心地澄清,成就众生的法力就千变万化。

198:欲杜绝奸佞之徒的跋扈,须为其留条去路,若其无逃遁之处,便如堵塞鼠穴,老鼠无去路会将所有重要器物咬碎,灾害更大。

199: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200:人生原本就是一出木偶戏,只要自己掌握牵动木偶的线,卷放自如,不受他人左右,就算能跳出这个游戏场了

201:人只有空去内心的不洁,以爱心拥抱世界,世界才会拥抱他;人只有以慈悲心对待万物,减少生命内耗,才能健康发展。

202: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203:如过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五灯会元》。释:要保持心的清净须严格约束自己,好比途经蛊毒之地,一滴水也不沾。

204: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佛家十大经典禅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说既是错。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不得不再读的经典禅语故事

、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7、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8、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9、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0、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1、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12、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3、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4、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和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15、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17、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8、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1.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路上走着,突然天下大雨。某人就躲到屋沿下躲雨,看见观音打着雨伞在前面雨中走着。某人对着打着雨伞的观音说:“观音度我一度。”意思是要观音手中的雨伞。观音说:“你在屋沿下,我在雨中,谁度谁呀!” 某人听观音这样一说,就从屋沿下走入雨中.。某人对观音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请观音度我一度”。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只不过我手中有伞,你手中没伞.。你应该要伞度你,而不是叫我度你。”某人听后郁闷,回家去了。

某人有次碰到难题,于是想到庙里去求观音。正在想磕头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个女人也在拜观音。看这个女人很像观音,越看越像,越看越像,于是某人上前问:“你是不是观音?”观音说:“我是观音。” 某人问::“你为什么要拜自己? ”观音说:“人有难事,我也有难事,我现在也遇到难事.。我该求谁呀.,我该去求佛是吧?可是我一想,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我在这里要拜自己。

某人听后恍然大悟。

2.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3.月亮偷不去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芦,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的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美丽的月亮”,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佛性至宝,何必沦为窃盗?

4.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5.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光涌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

“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7.诗偈论道

苏东坡住在卢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

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为然,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那里说到了目的地呢?”

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元:“是门外汉而已。”

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

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一悟,去其疑云,说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向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的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扉,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8.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9.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10.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11.百年一梦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12.那就是禅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因此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 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的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 „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的想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僧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的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不灰心的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就是参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及至到他参透了„无‟字的公案,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

13.除却心头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禅师开玩笑的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遗笑他人也。

14.岂曾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 „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宇宙万有本是一体的,心、佛、众生是无差别的,吾人却硬是要将此一体的、无差别的,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之,故世间上是非善恶,情与无情,甚至男女异类,世出世间诸法,就对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曾混淆?

15.文殊现身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 „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问:„住众多少?‟

老翁答:„前三

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

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煮饭)的工作。一 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吾人因不明白自己本性,终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有差异,实则无差异,何必自悔自恼呢?文殊的偈语中,不是怕人嫌他,而是在说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今天才真正达到知音,有人认识他了。原来,文殊文喜,是自他不二啊!

第五篇:佛家经典语录

佛家经典语录

1、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2、佛法就是解脱的方法。佛法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在哪都能修,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工作、学习都是修行,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老老实实地认真修。

3、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4、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见性。

5、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6、一切境都是由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转,这叫大自在。

7、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8、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9、为什么活得累?是因为你的心四处漂泊,没有归处,找不到家,没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心累。把他带回自己的家,让他好好休息,就轻松自在了。

10、智慧是没有烦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1、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历炼出来的。

12、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13、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14、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15、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解脱,希望活得快乐,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念时念心,观时观心,这就是修行。

16、佛法就是我们生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17、不知什么是佛,没有目标,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几年,还照样分别、执着。真正的佛在哪?清静心就是佛,清静心是什么?用智慧放下一切。

18、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9、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20、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21、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22、真正的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23、内心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24、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25、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26、不要总是牵挂,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27、慈悲心是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28、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29、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

30、不依止善知识,就不能成就,没有上师就没有佛,一切诸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佛的。

31、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32、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33、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34、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35、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36、整个宇宙是我家,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家人。

37、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38、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39、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40、什么是善恶?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41、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42、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43、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44、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45、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46、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7、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48、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49、很多人因得不到而痛苦。得到了,又失去,还是痛苦。痛苦的原因,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你想得到就能得到吗?你不想失去就不失去吗?不攀任何缘,就能顺其自然,放下了不是没有,放下了才有。

50、别人伤害你,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51、修行要有正知正念,不能盲修瞎炼,正知正念就是调整心态,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善恶在心地,不在表面,一切看发心,看动机,动机善就是善,动机恶就是恶。

52、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念念不忘上师三宝、念念不忘父母众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

53、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谁都逃避不了,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科学家、哲学家解决不了,有钱有权也解决不了,只有用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教育,面对现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54、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

55、不要回忆过去,不要迎接未来,也不要执着现在。把心自然安住下来,不要控制他,不要跟随他,不要阻挡他,不要拒绝他。让他来去自由,放松、放下,放到本觉当中,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成佛了。

56、所有的苦都源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又会消失的。

57、你的善心,就是佛力的加持,就是上师三宝的加持,上师三宝不在别处,就在心中。你的恭敬心,你的诚心,你的信心,就是上师三宝的加持。心不善,心不诚,怎么求,怎么拜都没有用。

58、去掉我执我爱的最好办法就是发慈悲心,愚者为自己,智者为别人。

59、有病不要怕,机会来了。有病是消业的机会,还债的机会,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机会。有病时发大愿,发大心,观想和我一样的众生,他们的痛苦由我一人承担,很快就会好的。什么病都能好。

60、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认识不到,就是迷,就是凡夫。当你相信了自己是佛,承认了自己是佛,没有丝毫的怀疑,你就成佛了。

61、认认真真学佛,老老实实修行,这就是最殊胜,最圆满的供养和布施。

62、所有大乘佛法,其心要即为菩提心,无论修何种法,没有菩提心,无法获得解脱,根本没有成就的可能,若发此心,一切皆能具足,一定能够成佛。

63、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就是因果。

64、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有的人不念心,念相。不观心、观相。追求形式,执着表相,不信真佛,不拜真佛,不供奉真佛,那你永远也成不了佛。

65、如果你想解脱,好好学佛。佛是大慈大悲,大觉大悟,念佛就是念心,把心放正、放平,每个起心动念都转换到正知正念,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66、不为他人着想,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67、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68、你真正从内心发出慈悲心、菩提心,才能改变命运,冤亲债主不会再找你,他知道你在修行,能度化他,他不会找麻烦,会喜欢你、保护你、帮助你,成为你的护法,这就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69、形式上学佛、念佛,实际上求名闻利养,不要只看眼前利益,目光放远一些,少发俗愿,多做利益众生的事。

70、把一切众生都放在自己的头顶上,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大家都喜欢你,拥护你,信任你。

71、对上师三宝的功德生起欢喜心,你自己的相续中也能产生这些功德。你喜欢,你相信,你想得到,这就是信心。

72、菩提心发出来了,修什么法都能达到圆满,一切佛都是一体,念多少佛都是念一尊佛,都是自己的本尊。

73、打开你的心胸,放开你的心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圆融,越来越豁达。

74、没有发心,就没有修行,发什么心呢?发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没有这些最基础的,永远也解脱不了。

75、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真正清楚了解脱的利益,你就会认识到修行的重要。

76、世人误将假我当真我,以无常当永恒,不知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活得很累。

77、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坚持,尤其是在面临诸多障碍和干扰时,更要坚持。

78、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叫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不到,就是凡夫。

79、争什么、比什么、计较什么?没有善心,谁都帮不了你,争也争不到,比也比不上,计较也没有用。去掉自私、自利、自爱,你就会自在。

80、得到的越多,烦恼越多,压力越大,有得必有失,有利就有弊,有爱就有恨,有因必有果。

81、有和就有安乐,就有幸福,一个家庭和睦,这个家庭就幸福美满,一个单位和谐,这个单位就稳定发展,一个国家和谐,这个民族就强大昌盛,整个宇宙和谐,就会充满和平、安乐、祥和。

82、佛力加持不可思议,找到了解脱的方向,继续坚持修,认真修,老老实实地修,不能退转,时时刻刻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就不会有违缘和障碍。

83、实实在在,老老实实,这就是真相,是自性,是真理,这就是佛。

84、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

85、不会尊敬别人,不知道照顾别人,不是真正的学佛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要如何对待别人。

86、只有开发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才能达到生死自在。

87、业力现前时,象洪水一样不可阻挡,到那时,谁也帮不了你,谁也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一人承担。

88、算什么命,能算出来吗?除了自己,谁也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上师告诉你的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你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才能解脱。

89、很多人信佛,学佛都是形式上的,真正信佛了,相信因果,就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90、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91、珍惜上师,珍惜传承,珍惜法宝,珍惜人身,珍惜缘分,珍惜光阴。

92、请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很重要,可以消除业障,增加福慧,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你就得不到任何加持。

93、上师是父亲,坛城是母亲,弟子是儿女,生生世世都是一家人,金刚道友必须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搞好团结,要珍惜这个缘分。

94、帮助我们修心的方法,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叫佛法。

95、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恶,为众生无论做什么都是善。

96、让别人一步,实际上是让自己一步。

97、读经固然好,读心更重要。

98、要把修行同生活结合起来,修身体健康,修家庭平安,修工作顺利,但一切的前提都是为了众生,只要是为众生,修什么都能得到,一切为自己,求什么也求不到。

99、为自己求解脱,还是没有忘掉“我”,真正想解脱的人,完全为众生,为度众生而成佛。

100、先把自己调整好,不要总想如何去改变别人。

101、念观世音菩萨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慈悲;念地藏菩萨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愿力;念文殊菩萨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智慧;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佛,念一切佛就是念一尊佛。

102、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根本就没有进入大乘法门。

103、如果你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如果你还有烦恼,那你还是愚者。

104、所有的一切都是佛字的含义,弄明白了佛字,一切都是那么清净、平等。

105、佛法越修越简单,越修离你越近,你真正的修进去了,学进去了,佛心自现,自然光明。

106、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

107、现代人中,学佛的人多,但如理如法修学的人少。

108、净土不在别处,地狱也不在别处,都在自己的心中。

109、业障不是本性,可以去掉。如同天上的云,可以散掉。

110、当你找到了殊胜圆满的法,还必须经过善知识的指点,有程序,有次第的去修。

111、除了你的心,到哪里去找佛?

112、不能只顾自己,谁也不管,那不是放下,是放弃,那样会失去众生,伤害众生。

113、遇到违缘障碍,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有什么不好?

114、不让别人起烦恼、自己也不起烦恼,这叫有修行了。

115、现代人只知外求,是外道,不是修行。

116、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就是念心,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心态就是修心。

117、财福不是真正的福,法福才是真正的福。

118、你所需要的都在你自己的心中,追求不来!越追跑得越快,越求越不理你。

119、有缘躲不开,无缘遇不到,珍惜缘份吧!

120、观照自己的心,就是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要随时将恶的念头转换为善的念头。

121、众生是累生累世的父母,我们怎能念父母的过错?

122、不发心,怎么修都是白修,怎么念都是白念。

123、好好地发慈悲心,看每个众生都那么可亲可爱,然后你才会轻松自在。

124、修行修什么?修心,念佛念什么?念心。

125、不要总想改变别人,自己要先管好自己,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信任你,拥护你。

126、因为没有修行,我们来到了今天,如果我们还不修行,还将无边际地走下去,等待我们的是无尽的黑暗。

127、要去掉自私自利的念头,时时增长好的念头,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成就,就是净土,就是佛。

128、你的身体不属于你自己,是属于上师三宝的,属于众生的,是普渡众生的工具,是用来成办众生利益的,所以要珍惜。

129、我们时时刻刻要想着“把一切的利益与好处给予别人,把一切的损失与失败由自己承担”。

130、解脱是彻底明白,是大智慧,是会解决、处理家庭、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131、信佛是信因果,如果你真的信因果,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

132、年龄大,没文化这些都不是问题,信心不足才是最大的问题。

133、什么是吉祥圆满?身心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就是吉祥圆满。

134、要容纳,好坏都能容纳,要圆融,凡事都能圆融。

135、修什么法都一样,念什么佛都一样,不能有分别。

136、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凡事只想自己,不替别人考虑,慈悲心就发不出来,更谈不上发菩提心了。

137、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有什么可高兴的?有什么可悲伤的?什么时候都是一个状态。

138、佛法就是如意宝,有佛法才有光明,有佛法才有一切。

139、不能欠别人,只能还别人,多干点有什么?少说一句能怎样?

140、真正能够修持佛法的人身才是暇满人身,这是生生世世修来的,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错后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不要轻易的放弃。

141、不要认为,我是我,佛是佛,这都是分别,就会离开佛,我们和佛是没有距离的,佛即是我,我即是佛。

142、众生快乐,你才会快乐、心胸打开、你才能解脱。

143、修习大乘佛法,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要在生活,工作、家庭中修,对境练性,对人练心。

144、好和坏都是自己的心,如果不执着了,一切都是好的,坏的也会变好,如果执着了,看什么都不好,好的也会变坏了。

145、放下是解脱,放弃是罪过!

146、放下,是放下妄想和执着,并不是放弃责任和义务。

147、佛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是一脉相承,互相圆融的,各种教法也本属一味一体的。

148、心情好了,你的身体、工作、家庭都会好。

149、慈悲心发出来了,心胸自然就能打开,烦恼、业障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心胸打不开,永远活得累。

150、当我们发心为一切众生、一切有情而修持成佛的时候,自然消除了所有的业障;圆满了无量的福德。

下载佛家智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家智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家文化

    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及至西汉末年,它始由西域传入我国。佛法东传后,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善恶观、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佛......

    佛家邀请函

    篇一:中国西安佛教文化博览会邀请函1(2) 3 2015年西安佛事用品暨工艺收藏品博览会 xi’an buddhist supplies and vegetarian health exhibition in 2014 西安香文化博览会......

    佛家名句

    佛家名句、经典 一、佛经十大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

    佛家语录

    经典佛家语录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人生......

    佛家经典语录

    佛家经典语录 1、伍胥山头花满林,石佛寺下水深深。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2、十指合,佛灯下,月透指缝,愁作袈。青瓷瓦,宫墙下,胭脂尽碎,弦月醉。 3、我仿佛那株幸福树的叶......

    经典佛家语录

    经典佛家语录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人生......

    佛家名言推荐

    1、不可说。2、一切皆为虚幻。3、真心是菩萨净土。4、修行是点滴的工夫。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6、息念忘虑,佛自现前。7、无法可说,是名说法。8、自性发时,业识来空。9、但离......

    佛家经典诗

    篇一:佛家十大经典禅语 佛家十大经典禅语 经典一:所有皆为空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等于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