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矿采样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公司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煤矿采样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煤矿在很多场合下都需要对煤炭进行煤质分析,煤炭所含的水分、杂质等会严重影响煤炭的质量判断。所以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需要对煤炭进行采制样,然后进行实验分析。采样系统就是对煤炭进行准确检测、化验的重要过程,连续、稳定、精确的采样过程是采集样品代表性的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精进,采样系统逐渐实现电气化操作,煤炭的采样效率也越来越高。本报告针对徐州圣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徐州圣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采样系统进行探究分析,从而使煤矿领导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使煤矿采样能够实现更高效、安全的生产。
一、采样系统分析
目前,市场上现有采样机及其自带的制样设备都有一定的煤种和水分适用性,不具备应对湿黏煤的能力,系统因不能自动判断水分、黏性,故时常导致“粘堵”故障,从而导致整个采样系统运行不稳定或者采样数据出现明显偏差,严重时,甚至整个采样系统会因此“瘫痪”。
基于对煤矿使用需求的深刻洞察和机械设计理念与思维,徐州圣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徐州圣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在各自领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从煤炭采样的本质出发,紧扣采样过程中“粘煤”难题,通过运用优质不锈钢材质,独特破碎机设置和加装振动器等技术以及信息与系统集成等先进技术,经过不断方案更迭,推出了本报告中的采样系统。
1、落煤管采用不锈钢材质
落煤管常用的材质有普通碳钢和不锈钢。使用普通碳钢制作,管道内壁易锈蚀,表面粗糙,造成煤粉在其表面附集,尤其是煤的水份在8%~12%时,更容易在管壁上黏结,使下煤阻力增大造成落煤管堵塞。
而报告所述落煤管采用不锈钢板材质,与物料的摩擦系数比普通钢低30%,滑动性好,故对煤流的阻力小,即减少了物料对管壁的冲击,又能保证物料均匀下行,减少堵塞的发生,提高转运效率。
2、破碎机筛条布置前密后梳
破碎机筛条依据“前密后疏”的原则进行布置,呈放射状不均匀排列,物料主要在机前受撞击,机后卸出,使物料难于在壳内堵塞。配置疏通器,清扫铲上下往复运动清理破碎壁板上粘结物料,能够有效防止堵煤。并可调节齿板筛条之间间隙控制出料粒度。
与市场传统筛条布置相比,它具有疏通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成本低廉等优点,是解决目前破碎机堵粘煤问题的有效手段。
公司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
3、加装震动器
针对堵粘煤问题,传统解决方案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根据具体情况,在一些节点容易积料的情况下加装震动器,连续震动下料,能有效的预防并处理堵塞问题,几秒至数十秒时间内即可清堵,恢复流量,从而不影响采样过程。
第二篇:煤矿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2018年单位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2013年11月中旬,人力资源部按照永贵公司要求,在全矿范围内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25份,收回问卷217份,其中有效问卷217份(其中:矿领导4人,机关科室37人,培训管理部门4人,区队、车间员工172人)。现将相关调查结果分析整理报告如下:
一、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
为了有效提高调查的针对性及可信度,此次调查问卷设置了四种版本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公司矿领导、培训管理部门、机关部室管理人员及区队员工。
二、调查问卷结构与内容
调查问卷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员工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员工对培训各方面的需求,主要从培训教学方式、员工培训时间、培训侧重点、培训中应设置的课程和环节等方面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第三部分为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人力资源部发放纸质版问卷共计225份,回收218份,回收率为96.9%,基本能代表大部分同事的需求与建议。
四、培训需求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1、您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见下图)75%的矿领导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25%的矿领导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比较重视;53%的机关部室人员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37%的机关部室人员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比较重视,8%的机关部室人员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一般;50%的区队车间员工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35%的区队车间员工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比较重视,10%的区队车间员工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一般,还有2%和3%的区队车间员工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和很不重视,这不具代表性;该项统计表明公司各层次员工对公司在培训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很高的认可度。
您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80%70%60%50%40%30%20%10%0%非常重视您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60%50%40%53%37%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一般比较重视非常重视比较重视30%20%10%0%1机关部室8%1矿领导您认为公司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60%50%40%30%20%10%0%1区队、车间员工10%2%3%50%35%
1、非常重视。
2、比较重视。
3、一般。
4、不够重视。
5、很不重视。
2、鉴于公司和单位实际,您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法是?(见下图)
矿领导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法是实操训练、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安排人员到外部培训机构接受系统训练,建立网络学习的平台3种;机关部室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法是邀请外部培训师到公司进行集中讲授,安排人员到外部培训机构接受系统训练,实操训练、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3种;培训管理部门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法是安排人员到外部培训机构接受系统训练,由公司内部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讲授,实操训练、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3种;虽然不同层次的人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法不一样,但有一个共性就是大家都认为实操训练、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是最有效的培训方法,在明年我们将培训重点放在这块。
最有效的培训方法120%100%80%60%40%20%0%1矿领导75%100%75%
2、安排人员到外部培训机构接受系统训练。
5、实操训练、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
6、建立网络学习的平台。70%60%50%40%30%20%10%0%58%最有效培训方法53%29%
1、邀请外部培训师到公司进行集中讲授。
2、安排人员到外部培训机构接受系统训练。
5、实操训练、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1机关部室最有效培训方法80%70%60%50%40%30%20%10%0%75%50%75%
2、安排人员到外部培训机构接受系统训练。
3、由公司内部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讲授。
5、实操训练、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1培训管理部门
3、您认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什么? 请选出您认为最有效的3种。
如下图所示:89%的机关部室人员、75%的培训管理部门人员和76%的区队车间员工都选择了案例分析,说明了大多数同事都希望在具体的案例中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
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100%80%60%40%20%0%1机关部室58%32%
1、课堂讲授。
2、案例分析。
3、模拟及角色扮演。89%80%70%60%50%40%30%20%10%0%75%50%50%最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2、案例分析。
3、模拟及角色扮演。
4、音像多媒体。1培训管理部门 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80%70%60%50%40%30%20%10%0%76%57%33%
1、课堂讲授。
2、案例分析。
4、音像多媒体。1区队车间员工
4、您认为自己在2011年培训需求重点在于哪几个方面? 如下图所示:75%的矿领导、66%的机关部室人员、100%的培训管理部门人员和51%的区队车间人员认为在2011年培训需求重点在于岗位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这与培训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培训的基础就是为了更好、更高标准的完成本职工作。其次39%的机关部室人员、50%的培训管理部门人员和34%的区队车间员工选择了“企业文化”项,说明很多同事还是希望进一步融入公司,从上述选择可以看出2011培训课题设置时应重点考虑事故案例分析、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与素养等。
培训重点80%70%60%50%40%30%20%10%0%75%75%
2、职业道德与素养。50%50%
3、岗位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
6、应急救援预案和职业卫生。
7、事故案例与预防。培训重点70%60%50%40%30%20%10%0%1机关部室39%66%53%39%
1、企业文化。
3、岗位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
4、岗位描述、手指口述。
7、事故案例与预防。1矿领导 培训管理部门60% 培训重点120%100%80%60%40%20%0%50%50%100%75%
1、企业文化。
2、职业道德与素养。
3、岗位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
4、岗位描述、手指口述。51%42%34%33%33%50%40%30%20%10%0%
1、企业文化。
2、职业道德与素养。
3、岗位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
5、精细化操作。
7、事故案例与预防。1培训重点 1区队车间员工
5、文字描述题
(一)根据实际情况,写出您最希望2014年接受的培训课程和项目。
(1)矿领导
1.1希望接受高层次的经营和管理培训。如人大组织的高层管理培训班。
1.2希望永城培训学校为我们培训转或兼职的安全培训教师,同时能对我们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1.3员工应多接受企业文化、技能操作、应急救援、岗位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
(2)机关部室
2.1接受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培训。2.2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的培训。2.3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3)培训管理部门 3.1“一通三防”专业培训。3.2岗位专业技术理论与技能。3.3专项劳动用工风险防范培训。(4)区队车间员工
4.1希望多接受与所从事的工种有关的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培训。
4.2应急救援知识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4.3进行警示教育,事故案例分析,提高安全生产意思。
五、2014培训规划
1、培训时间合理化。根据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分析,2012年的培训时间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及工作性质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培训。
2、培训形式多样化。减少枯燥的课堂讲授,增加与现有工作项目相关的案例分析、研讨会等培训形式,以提高受训人员的参与程度和实际培训效果。
3、培训内容实用化。职业化、专业化应是2014培训的主题,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管理人员,实操能力、沟通技巧、业务能力等培训都应列入2014的培训计划,对于专业的培训,则必须和项目、工程紧密结合,从实际管理工作中开发课程。
结束语:
从各层面反馈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培训在各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培训安排及培训效果方面须提高,要让所有的员工乐于参加培训,而且让参加培训的员工能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我们培训的目的。
人力资源部培训办一直在努力,相信会给公司的培训真正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感谢公司所有同事对人力资源部培训办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谢谢!
人力资源部 2018年1月20日
第三篇:煤矿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2011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对2010的培训工作进行评估是制定2011培训计划的一项前提工作,只有对现有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才能发现现有工作中存在问题,才能为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改善提供了可能性。2010年12月初,管理处对全体员工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7份,收回问卷27份,其中有效问卷26份(其中:管理层2人,工程人员4人,楼管人员20人)。现对此次调查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培训的重要性
对于培训的重要性调查,有57.7%的员工认为日常培训可以满足工作需要,23.1%的员工认为基本可以满足工作需要。
日常培训是否能满足工作需要19.20%0%可以基本可以一般不能23.10%57.70%
二、培训质量的评价
在对管理处培训的整体感觉上,有76.9%的员工表示满意,23.1%的员工表示一般,没有员工不满意。这表明员工对管理处的培训工作在整体上还是比较认可的。培训质量评价0%23.10%满意一般不满意76.90%
三、培训频率的安排
培训举办的频率是影响培训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本次调查对培训频率进行了
调查.调查发现69.2%的员工选择每月一次,有7.7%的员工选择每月二次,有15.4%的员工选择每季度2次。根据统计结果,培训的频率最好是每月1次,最多2次。
培训频率的安排***管理人员工程人员楼管人员12310101011每月1次每月2次每季度2次每季度4次
四、培训的时间长度
为了解员工对每次培训持续多长时间比较合适,本次调查对此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显 示如下图所示。
培训持续时间7.70%0%30分钟45分钟60分钟90分钟30.80%61.50%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培训的时间长度最适合的是30至45分钟。
五、培训时间的安排
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经过统计73.1%的员工希望培训时间安排在下午,15.4%的员工希
望培训时间安排在晚上,只有5%的员工希望培训时间安排在晚上。因此,管理处根据统计的结果并结合各班组的实际情况,对培训时间的安排进行分类,管理人员及楼管员的培训时间均安排在下午,而工程人员因工作性质的因素,培训时间安排在早上班前会后进行。
培训时间的安排11.50%15.40%0%早上下午晚上双休日73.10%
六、培训的实用率
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使各级参训人员最终从
培训中有所收获是培训的目的之一,为此本次调查对培训的个人收获进行了调查,发现100%的员工感觉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中的处理能力。这表明管理处的各级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七、培训参与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此次调查专门针对员工的培训参与率进行专项调查,从调查
结果显示,92.3%的员工愿意参加管理处组织的各类培训,7.7%的员工不愿意参加管理处组织的各类培训。这说明管理处在培训效果的提升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培训参与意愿7.70%是否92.30%
八、入职培训效果评价
入职培训是员工进行公司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最重要的培训,入职培训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员工对管理处今后的培训工作的一种认可,影响着员工对公司的第一印象。因此,做好入职培训是培训工作中的重点。针对这一重要性,此次调查专门设置了对入职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从调查结果显示,46.2%和53.8%的员工认为入职培训效果好和一般,没有员工认为入职培训效果差,这表明员工对管理处入职培训工作的认可。
入职培训效果评价121086420好一般121200差09管理人员工程人员楼管人员1
1九、培训方式
选择有效的培训方式,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选择培训方式的时候,应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同时也应考虑员工的接受能力。因此,本次调查也加入了员工乐意接受的培训方式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入职培训效果评价***0讲授讨论200实操00情况模拟2管理人员工程人员楼管人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处2011的培训方式将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更有利培训的效果的提升。
十、培训场地
培训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好与坏,此次对培训场地的选择专门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73.1%的员工选择在培训室接受培训,15.4%的员工选择在工作现场,11.5%的员工选择宿舍。
入职培训效果评价***管理人员工程人员楼管人员000其他30123003工作现场培训室宿舍
通过员工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管理处的培训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待改进的几个问题:
1、培训时间的安排。根据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分析,2011年的培训时间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及工作性质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培训。尽量减少占用员工休息时间进行培训。
2、培训形式的选择。减少枯燥的课堂讲授,增加与现有工作项目相关的案例分析、研讨会等培训形式,以提高受训人员的参与程度和实际培训效果。
3、培训内容。职业化、专业化应是2011培训的主题,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管理人员,实操能力、文件学习、沟通技巧等培训都应列入2011的培训计划,对于专业的培训,则必须和项目、工程紧密结合,从管理处的实际工作的实践出发引入课程。
4、新员工培训。加强新员工的上岗培训、考核是目前培训工作中的重点,只有做好新员工培训工作,才能培育出合格的员工,才能确保管理处的工作运作正常。
XXXXXXXXXXXXX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日
第四篇:需求分析报告
。
需求分析报告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目录
一、项目概述篇............................................................................................................1 引 言................................................................................................................1 2 项目背景(包括行业背景、企业基本情况、项目可行性等)..................2 3 项目意义..........................................................................................................3 4 项目总体需求..................................................................................................4 5 项目总论..........................................................................................................4
5.1 预期目标................................................................................................4 5.2 项目预期安排........................................................................................4 5.3 项目范围................................................................................................5 6 方案概要..........................................................................................................6
6.1 业务需求................................................................................................6 6.2 功能分析................................................................................................6 6.3 系统设计................................................................................................6 6.4 安全策略................................................................................................6 6.5 项目亮点................................................................................................7
二、业务需求分析篇....................................................................................................9 行政审批系统业务分析................................................................................11
1.1 收件业务..............................................................................................11
三、功能分析篇..........................................................................................................14 行政审批系统功能分析................................................................................15
1.1 总体需求..............................................................................................15 1.2 功能模块划分......................................................................................17 1.3 功能需求描述......................................................................................17
四、技术分析篇..........................................................................................................19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21
1.1 技术及功能要求..................................................................................21 1.2 技术特点(以下为示例)..................................................................21 2 总体架构........................................................................................................22
2.1 系统技术架构......................................................................................22 2.2 系统平台架构......................................................................................22 3 服务器与系统部署策略................................................................................23
3.1 应用服务器选型..................................................................................23 3.2 数据库选型..........................................................................................23 3.3 操作系统选型......................................................................................23
五、系统安全策略篇..................................................................................................24 系统安全保障................................................................................................25 2 权限控制管理................................................................................................25
2.1 权限模型的实现..................................................................................25 2.2 应用权限的实现..................................................................................25 2.3 数据权限的实现..................................................................................25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数据传输安全性............................................................................................25
3.1 数据加密..............................................................................................25 3.2 数据传输..............................................................................................25 4 防火墙系统....................................................................................................2
5**系统需求分析报告、项目概述篇
一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引 言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围绕Internet的技术日渐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吸引了社会大众广泛参与。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潜力的新兴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给国家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快捷、高效的信息化要求。对于政府来讲,互联网络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通讯手段,更是一座沟通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桥梁。从全球范围来看,推动政府部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实现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5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务被列为第一位,这也标志了电子政务进入启动期。
电子政务的启动带来了政府管理决策机制的巨大转变,使得政府更能贴近社会公众,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建立更好的服务体系。同时,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经济的实践探索,也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打破了许多技术和应用等层面的壁垒。政府在信息化的主导推动地位日益增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地位更多地体现在改革内部工作流程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所以,在电子政务的启动期,政府起到了从“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这也意味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信息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电子政务的阐述,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项目背景(包括行业背景、企业基本情况、项目可行性等)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项目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崛起,信息产业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可简称为政务信息化,实现政务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是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电子政务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在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电子政务的功能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全面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政府竞争力。具体体现如下:
加强政府公众关系:政府主要职能是对公众服务,电子政务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变革,实现了政府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化。将CRM模式在客户服务领域的相关思想和方法用于电子政务领域,能使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拥护度,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电子政务要借鉴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积极主动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 促进政府流程再造:电子政务不仅仅将现有的政府业务流程进行电子化,而更重要的是对现有的政府进行业务流程的改造。电子政务要求政府机关各职能部门打破固有的工作模式,以事务为中心。电子政务能有效降低政府成本。流程优化精简政府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控制环节、扩大管理幅度、精简政府冗员,降低管理成本;政府的网上采购,实现公开公平竞争;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跨地区的公文电子化处理,实现 “无纸化”办公,可以减少行政办公费用和公文处理的费用,降低政府的办公成本。因此,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通过消除政府管理与服务的间断和空白点,实现政府运行的协调性。
促成政务公开机制: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政府办公更为透明,从而使得信息传递渠道更为畅通。电子政务可以防止信息被少数人垄断或者选择性的公开,可以防止信息被更改、掩盖,可以建立一套相对严格的制度,将信息交给计算机处理,防止人为的干预。同时,电子政务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任何人的任何行为进行监控,从而增加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增加腐败的机会成本。电子政务在推动政府缩小贫富差距和反腐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善政府绩效评估:绩评估对于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有直接的促进功能,是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环节和核心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该综合 “产出”、“结果”和 “影响”三个层次。通过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利于切实改善政府绩效,有利于有效抵御电子政务建设风险,有利于培养政府绩效文化。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项目总体需求
系统硬件:通过本项目对搭建**公司行政管理信息化平台所需要的设备进行采购,改进和完善**公司现有的内部和外部网络系统,为信息的传递铺平“道路”,为城市建设与环境的管理打下基础。
系统软件:系统的软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系统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通过本项目进行采购;第二部分为各科室已有的专业业务处理软件,通过整合使这些系统的业务数据为系统数据库提供数据来源;第三部分为通过本项目新开发的各个子系统。
系统网络:系统的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部分组成。政务内网是**公司各部门内部办公业务网;政务外网是全区建设部门的对外业务专网和信息发布平台。
信息安全: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措施和安全设备采购相结合的方法,在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信息网络资源的安全保障和保密,增强网络的可靠性、安区性、保密性和稳定性。项目总论 5.1 预期目标
通过本项目将达到如下四项主要技术指标:
到2010年末实现建设项目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审批。
办公效率全面提高,建设项目在**公司审批的总时限缩短30%以上。 实现**公司日常办公费用降低30%以上。 全面实现**公司信息发布的网络化。
5.2 项目预期安排
2009年2月-2009年12月,完成重庆市**公司信息化平台建设所需要实现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行政审批子系统、内部行政OA子系统、触摸屏系统及LED电子屏显示、信息发布子系统和资源整合与共享子系统的开发和完善。
2009年2月25日-4月15日,完成重庆市**公司信息化平台建设所需要实现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行政审批子系统、行政办公OA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和资源整合与共享子系统的需求分析,提出系统建设方案。
2009年4月16日-5月31日,完成重庆市**公司区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整个系统框架搭建,形成系统展示主页面。
2009年6月1日-10月1日,行政审批子系统开发工作量完成一半,完成 4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内部行政OA子系统及对外宣传信息。
2009年10月2日-12月31日,完成行政审批子系统。
2010日1月-2010年12月,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公司逐步建成集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交换和发布为一体的信息中心。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达到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高效、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行政管理效率与效能全面提升。
2010年7月-2010年12月,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中积存的历史数据,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对各类建设数据进行再加工和处理,确保信息化平台实现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并在重庆与西部地区推广该项目的经验。
5.3 项目范围
5.3.1 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建设
包括行政审批系统,具体内容包括:可以实现行政审批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过程控制及监管、内部办公自动化及网络共享、对外信息发布、建设相关企业及工程师管理以及资源整合与共享。
5.3.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网络软、硬件平台建设 5.3.3 门户网站建设
**公司门户网站要建成集信息服务和网上办公为一体的多功能网站,并实现综合信息集中发布,部门网站统一导航。
5.3.4 安全保密体系建设
建立安全认证和授权体系,为**公司工作人员提供证书服务;部署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等安全措施,初步建立**公司电子政务网的安全保密体系,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方案概要 6.1 业务需求
本篇分为行政审批业务需求分析
对每个业务进行了业务描述、审查依据、申报条件、输入数据、输出数据、业务处理过程、处理时限、业务指导科室和业务流程图的梳理和确认。对项目动态管理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和描述。
这部分主要是对现阶段**公司工作的调研工作的展示,引导接下来功能设计、初步设计。
6.2 功能分析
对系统主要功能进行描述。
6.3 系统设计
本篇首先给出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对各个系统进行了功能模块分析。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整体架构,**公司信息平台的整体构架采用SOA的体系构架,以松散耦合的方式公开业务服务,使**公司的各个业务单元轻松地使用和组合这些业务服务。本架构设计方法论采用SunTone 3D 架构方法论,SunTone 3D 架构方法论是Sun公司推出的一套成熟的系统架构分析设计的方法和标准。SunTone 3D架构方法论从列(Tier),层(Layer)和系统质量(System Quality)三维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完整的系统。技术路线是参考目标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分析,为架构设计设定的高层技术方案选择范围。整个架构方案的设计围绕选定的技术路线,并以之作为各项系统机制实现的技术基础。本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在技术路线选择时综合考虑运行效率、开发效率以及随需应变能力的平衡能力。
6.4 安全策略
整个**公司行政办公信息平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使用统一的安全体系结构来配置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日志管理:功能日志、系统日志; 信息传输安全:数据加密、网络分段;
信息存储安全:服务器安全、数据备份和恢复、异地容灾; 信息访问安全:防火墙、身份认证、漏洞扫描、入侵检测; 系统环境安全:操作系统安全、防病毒体系。
应用系统安全:CA身份认证、用户权限管理、安全配置管理; 在采用安全设备及安全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制定严密的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 6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管理制度共同构建系统安全体系。
6.5 项目亮点
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整合,能随时获取项目审批状态的信息; 方便的流程管理和流程定制,兼顾了行政审批流程变动(如大部委制)带来的变动需求;
灵活的网站信息发布方式及管理;
统一身份认证及统一授权,操作方便,安全及权威得到保障。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业务需求分析篇9 二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行政审批系统业务分析 1.1 收件业务
1.1.1 业务描述
对报建单位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清点,齐全填写受理通知单后将资料移交下一受理环节,否则退件。
1.1.2 输入数据
1.1.2.1 内部已有数据(以后环节需要的数据)
各审查环节资料目录信息
1.1.2.2 手工录入数据(本环节新增加的数据)
(1)接发件备查表(包括以下信息):接件日期、工程名称、工程地址、建设单位、联系人、电话、审批类型、是否退件;
(2)受理通知单;(3)工作受理单。
1.1.3 输出数据
1.1.3.1 内部流转数据(以后环节需要的数据)
(1)接发件备查表(包括以下信息):接件日期、工程名称、工程地址、建设单位、联系人、电话、审批类型、是否退件;
(2)工作受理单。
1.1.3.2 外部数据(打印或显示输出的数据)
(1)受理通知单;(2)退件通知单;(3)工作受理单。
1.1.4 资料附件
1.1.4.1 报件资料(本环节需报建单位提供的资料)
根据具体审批环节提供相关材料
1.1.4.2 内部流转资料(通过内部流转获取的资料)
无
1.1.4.3 发放资料(发给报建单位的资料)
(1)受理通知书;(2)退件通知书。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1.1.4.4 留存资料(内部留存需要存档的资料)
1.1.5 业务处理过程
(1)报建单位通过网上报建填写相关申请表(可选);
(2)建设单位向接件窗口提交各种审批相关材料及相关申请表;(3)接件员核对材料后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单或退件通知单;(4)接件员填写工作受理单及接发件备查表;(5)接件员将相关材料递送至**公司审批人员。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1.1.6 业务流程图
图名:发件流程图 图号:B00 制图:武建军 审核:报建单位接发件窗口审核提交报建资料新增报建资料(各环节不同)和内部发放表格判定审批环节审核新增资料F资料齐全或加急T受理通知单收审核件收件整合(报建资料和内部流转资料)整合的报建资料工作受理单报建资料移交收件整合移交相关环节技术审查退件通知单报建资料退件处理退件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三、功能分析篇4
1**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功能分析是在业务分析的基础上,从软件功能实现的角度对**公司信息化平台进行模块划分,把**公司信息化平台分为功能相对独立但又彼此联系的6个功能子系统,并提出各子系统的功能需要,是下一阶段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的设计依据。主要包括后台管理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项目动态管理系统、网站发布系统、资源交换与共享系统。以上功能子系统建立在统一的软件平台之上,软件平台是各子系统共同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统一认证单点登录、数据信息标准、角色权限分配等。行政审批系统功能分析
行政审批系统作为整个《**公司信息化平台》的基础平台,对后期系统开发起到数据支撑;同时也是当前**公司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最为迫切的部门;行政审批系统设计开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系统的开发;所以对于行政审批系统要做到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完整实用,操作方便易用,具有充分的扩展性和前瞻性。
1.1 总体需求
1.1.1 规范性
项目管理为主线,项目具有唯一“身份证”,每个建设项目在不同的审批业务中具有相同的项目编号,但有不同的业务编号。 严格按流程进行审批,保证审批流程的透明化。 统一**公司信息化数据标准。 企业信息“一次性录入,重复使用”。
智能业务时限预警。 节假日设定。
1.1.2 先进性
支持系统像积木一样随时进行搭建和改造,根据管理的需要对系统模块进行增加和删除,不断补充系统生命力,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确保系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先进性。
1.1.3 灵活性
考虑到大部委制部门调整的要求,将来**公司的审批业务有可能增加或减少,报建资料可能由来自外部改变为内部流转资料,对可能增加的审批业务预留接口,需要时可以随时激活使用,并可以对审批业务的前置环节和后置环节进行动态调整。
1.1.4 易用性
自定义个人桌面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常用审批意见 待办提示 审批进度浏览 短信提醒
1.1.5 安全性
安全的数据传输
多级身份认证策略:通过用户口令等实现用户身份认证 可集成CA身份认证 可集成电子签章
1.1.6 可持续性
界面可调整 报表可定制 流程可按需调整 系统预留扩展接口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1.2 功能模块划分
企业用户注册项目申报项目咨询IC卡管理网上申报子系统项目审批查询意见反馈受理新审批项目修改项目待办项目急办件快速受理删除项目在办项目项目中止待办事务项目报延项目催办项目回收项目会签在岗状态设置项目收费管理信息发布工作移交数据导出行政审批系统项目预警项目办结项目办理审批业务子系统领导督办项目退回已办事务项目分件事务临时授权企业信息管理手机短信通知显示自定义项目查询子系统项目精确查询项目组合查询数据统计项目模糊查询自定义条件查询 图 3.1-1 功能模块划分
1.3 功能需求描述
1.3.1 网上申报子系统
1.3.1.1 企业用户注册
提供报建单位的预约注册和正式注册功能,企业用户可以在网上进行预约注册,输入企业用户基本信息,然后到行政大厅进行正式注册,并办理IC卡。注册后可以登陆系统,登录后对企业用户个人信息的登记,修改,密码的修改,用户个性化设置,系统的在线帮助。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1.3.2 审批业务子系统
1.3.2.1 业务受理
由收发件窗口受理,也可以从网上申报系统受理,并自动生成项目编号及业务编号;项目资料录入完成后可以直接进行提交到下一办理环节;此时系统生成一个在办项目纪录,收发件窗口可以随时查询在办项目的办理情况;如果不进行提交而是保存的话,系统将生成一条待办项目纪录等待窗口人员进行提交。
1.3.3 项目查询子系统
主要是用于业务办理情况查询,分为四种方式:精确查询、模糊查询、组合查询、自定义条件查询。查询项目包括:时间查询、业务查询、基本信息查询、项目查询、人员查询、单位查询、办结查询、办理步骤查询、办理时限查询,其他自定义查询等。
在查询结果中的目录列表中,系统将自动以颜色区分的方式来直观的表示出警告件和超时件,其中警告件是黄色,超时件是显示红色。1.3.3.1 精确查询
通过严格匹配输入的查询条件来快速准确的查询某个项目。
查询结果目录中所显示的信息有: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受理信息、项目办理信息、项目申报人信息、项目办理人信息等。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技术分析篇
四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1.1 技术及功能要求
1.1.1 技术要求(以下为示例)
1.1.1.1 稳定可靠的数据平台 1.1.1.2 快速准确的决策支持 1.1.1.3 很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1.1.1.4 同时基于虚拟专用网及互联网的快速实时查询
1.1.1.5 采用方便实用的BROWSE/SERVER方式,真正实现数据的集中处理和管理
1.1.1.6 支持分级动态数据查询、汇总及分析。
1.1.2 功能要求(以下为示例)
1.1.2.1 集中管理 1.1.2.2 流程化审批 1.1.2.3 动态汇总 1.1.2.4 动态查询 1.1.2.5 动态适应和调整 1.1.2.6 动态分析 1.1.2.7 电子监察
1.2 技术特点(以下为示例)
1.2.1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1.2.2 采用中间件技术 1.2.3 动态查询技术 1.2.4 动态汇总技术
1.2.5 基于策略的动态生成技术 1.2.6 采用大型数据库技术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总体架构 2.1 系统技术架构
2.1.1 架构体系分层说明 2.1.2 系统总体技术架构图
2.2 系统平台架构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服务器与系统部署策略 3.1 应用服务器选型 3.2 数据库选型 3.3 操作系统选型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五、系统安全策略篇 24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系统安全保障 2 权限控制管理 2.1 权限模型的实现 2.2 应用权限的实现 2.3 数据权限的实现 3 数据传输安全性 3.1 数据加密 3.2 数据传输 4 防火墙系统
第五篇:需求分析报告
需求分析
需求概述
需求分析是是指充分了解客户情况,包括客户生产、财务及管理流程后,与客户一起讨论对系统的具体要求,针对其现行体制中的不足及目前所需的信息,制定出一套用户对系统的需求方案。需求分析是完全以企业的需要及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因此为企业合理地选择系统提供了基本保证。需求分析按照由顶至低、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的的过程来进行。需求分析是整个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否制定出合理的客户需求决定了以后整个系统实施的成败。
1> 用户分析
网上订餐系统的使用者主要有两种:系统管理员、客户。
系统管理员:网上订餐系统的系统管理者,进行系统的日常维护,进行日常管理,并按照餐厅的意愿,对菜谱和客户的信息进行各种管理,比如添加、修改、删除、更新等。
客户:网上订餐系统的主要在使用者,他们是餐厅的客户,能进行基本功能的使用和操作,但是不能对系统进行管理。
2> 项目功能需求
管理员功能:登陆系统、查询管理员账户、添加管理员账户、修改管理员账号、删除管理员账号、查询订餐情况删除订单、打印订单。
客户功能:注册账号、登录系统、修改密码、修改地址、进行订餐操作。3> 用户界面需求
系统人机界面操作友好,本系统外界界面具有简洁性和友好性等特点,但又不失独特的页面风格,界面采用引入的图片温馨的色调,优雅大方,系统内部结构采用框架布局,使整个系统看起来更有层次感,在用户功能操作功能上,设计简单方便,符合了现代管理系统的界面要求。
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
ASP.NET和SQL数据库这两个开发工具到现在已经运用了很多少年了,它们的技术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
本系统所要设计的功能难度不大,加上有指导老师的指导和查找相关参考文献,各功能模块在技术上完全是可以的实现。就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技术上市可行的。
经济可行性
本订餐系统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如软件运行环境windows98以上系统、数据库SQL Server 2005、编程语言C#等等,都可以通过网上、图书馆等各种渠道得到,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资金去购买高成本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效率,且投入使用后,便于后期工作的维护,因此,本系统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社会可行性
该系统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限制,没违法当今社会的道德标准,社会可行性通过。
运行环境
处理器为酷睿系列、AMD 3200+以上PC台式机或便携式电脑;
运行时占用内存:<100MB;
所需硬盘空间:<100MB;
软件平台:中文WindowsXP系统;
开发环境和相关技术
.NET开发平台
.NET框架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种全新的开发平台,提供了统一的、面向对象并且可以扩展的编程类库和完善的集成开发环境,大大简化了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并且具有良好的移植性和安全性。ASP.NET是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Web编程框架,相对于ASP而言,ASP.NET提供了更强的性能、更方便的工具支持、更好的平台支持和灵活性。其一大革命性进步是可以将应用程序逻辑与表示代码清楚地分开,这样一来Web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和Windows桌面程序开发类似的编程模型,从而大大降低了开发难度 [5]。
同时,ASP.NET在进行用户界面开发和基础程序结构生成时具有很多优势。首先,ASP.NET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NET的开发环境,利用整个.NET框架,开发人员可以方便的进行程序开发;其次,ASP.NET可以无缝地与其它HTML编辑器及其编程工具一起工作,使得Web开发更加方便;再次,在ASP.NET中利
用.NET框架中的ADO.NET的强大功能,可以高效便捷的访问数据库,ASP.NET提供了简单的模型,该模型使开发人员能够编写应用程序的运行逻辑,并且保留了会话状态功能;最后,.NET框架和ASP.NET中提供了默认授权和验证方案,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移除、添加或者替换这些方案。
ASP.Net2.0是把基于通用语言的程序在服务器上运行。不像以前的ASP即时解释程序,而是将程序在服务器端首次运行时进行编译。ASP.Net2.0构架是可以用Microsoft(R> 公司最新的产品 Visual Studio.net开发环境进行开发,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所见即为所得> 的编辑。这些仅是ASP.Net2.0强大化软件支持的一小部分 [6]。
因为ASP.Net2.0是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所以它的强大性和适应性,可以使它运行在Web应用软件开发者的几乎全部的平台上。通用语言的基本库,消息机制,数据接口的处理都能无缝的整合到ASP.Net2.0的Web应用中。ASP.Net2.0同时也是language-independent语言独立化的,所以,你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你的语言来编写你的程序,或者把你的程序用很多种语言来写,现在已经支持的有C#(C++和Java的结合体>,VB,Jscript。将来,这样的多种程序语言协同工作的能力保护您现在的基于COM+开发的程序,能够完整的移植向ASP.Net2.0。
ASP.NET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效率高、可重用性高、代码量少这三方面。在使用ASP进行程序设计的时候,由于ASP使用的是脚本语言,所有的代码都嵌入到HTML代码中,所以当编制功能复杂的网页时,就需要编写大量的代码,而且会导致程序代码的可读性差的问题。另外,由于所有的代码都是解释执行的,所以相对速度较慢,并且无法有效地利用机器硬件的各种性能。ASP.NET与ASP相比较效率更高,提供了很高的可重用性,对于实现同样功能的程序,ASP.NET使用的代码量比ASP要少得多。ASP.NET采用全新的编程环境,代表了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ASP.NET的工作原理是:首先,有一个HTTP请求发送到Web服务器要求访问一个Web网页。Web服务器通过分析客户的HTTP请求来定位所请求网页的位置。如果所请求的网页的文件名的后缀是aspx,那么就把这个文件传送到aspnet_isapi.dll进行处理,由aspnet_isapi.dll把ASP.NET代码提交给CLR。如果以前没有执行过这个程序,那么就由CLR编译并执行,得到纯HTML结果;如果已经执行过这个程序,那么就直接执行编译好的程序并得到纯HTML结果。最后把这些纯HTML结果传回浏览器作为HTTP响应。浏览器收到这个响应之后,就可以显示Web网页。
ASP.Net2.0使用一种字符基础的,分级的配置系统,使你服务器环境和应用程序的设置更加简单。因为配置信息都保存在简单文本中,新的设置有可能都
不需要启动本地的管理员工具就可以实现。这种被称为“Zero Local Administration”的哲学观念使ASP.Net2.0的基于应用的开发更加具体,和快捷。一个ASP.Net2.0的应用程序在一台服务器系统的安装只需要简单的拷贝一些必须得文件,不需要系统的重新启动,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ASP.Net2.0已经被刻意设计成为一种可以用于多处理器的开发工具,它在多处理器的环境下用特殊的无缝连接技术,将很大的提高运行速度。即使你现在的ASP.Net2.0应用软件是为一个处理器开发的,将来多处理器运行时不需要任何改变都能提高他们的效能,但现在的ASP确做不到这一点 [8]。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介绍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是Microsoft公司继sql server6.5、sql server7.0和SQL Server 2000以后,在新年推出的又一改进的新版关系型数据管理系统。她能使用户快捷地管理数据库和开发应用程序。Sql server 2005使用了先进的数据库结构,与windows DNA 紧密集成,具有强大的Web功能,它可以利用高端硬件平台以及最新网络和储存技术,可以为最大的Web站点和企业应用提供优良的扩展性和可靠性,使用户能够在Internet领域快速建立服务系统,为占领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sql server 2005还为用户提供重要的安全性功能的增强,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sql server 2005 在数据库服务器自动管理技术方面处于数据库领域的领先地位,它可以使用户免去繁琐复杂的工作量,从而有精力处理更为重要的问题,使用系统在商业战略上占得先机。
SQL Server 2005系统之间之所以成为目前流行的大型商用数据库系统,有着其深刻的内在因素,这与它鲜明的特点十分不开的:
1> 与Internet的高度集成SQL Server 2005与其他Microsoft Back Office 产品紧密集成,在安全、时间浏览、Windows NT 服务程序、性能监视器。多处理器支持、索引服务器等方面充分利用了他们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索引擎提供完整的XML支持。它还具有构成最大的Web站点的资料存储组件所需的可伸展性、可用性和安全功能。
2>高伸缩性和适应性
同一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引擎运行在、Windows XP Professional、Windows vista Professional、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2000 Server和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SQL Server 2005 关系数据库引擎支持当今苛刻的数据处理环境所需的功能。数据库引擎充分保护资料的完整性,同时将管理上千个并发的修改数据库的用户的开销减到最小。
3>易于安装和使用
SQL Server 2005 中包括一系列管理和开发工具,这些工具可改进在多个站点上安装、部署、管理和使用SQL Server 的过程。SQL Server 2005 还支持基于标准的、与Windows DNA集成的程序设计模型,使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和资料仓库的使用成为生成强大的可伸缩系统的无缝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