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5篇)

时间:2019-05-12 16:0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一篇: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石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福军

(2006年10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在全省上下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考核工作组到石林县检查和指导工作,这是省委、省政府和省文产办对石林发展的关怀和重视,是对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极大鞭策。在此,我代表石林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23万各族人民对考核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05年,在省、市的关心重视下,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云南省10个文化产业特色县试点之一,对石林县文化产业发展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昆明市提出石林要“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要求,为石林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省、市委宣传部和文产办的关心指导下,石林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石林”、“阿诗玛”两个世界品牌优势,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18%;今年1—9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8%。现将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为试点工作提供保障

自我县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六大精神以及省、市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部署,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作为常设机构,增设编制,配备人员和安排经费,建立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文产办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机制。在2005年底召开的县委九届六次全会上,我县把文化产业与旅游、烤烟、畜牧、工业并列,作为石林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五个重点产业之一,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总体规划,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完善保障措施,实行重点项目目标考核。牢固确立了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在石林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从2005年起县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根本上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环境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石林的优势是旅游,石林的特色是阿诗玛文化,文化与旅游互相融合成为了石林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形成了最大的亮点。但一段时期以来,重旅游轻文化的思想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对旅游贡献率不高,没有真正形成上规模的产业链。县委、县政府抓住石林县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这一契机,利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以及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时机,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的重大部署;召开了全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和推进会,书记、县长亲自作动员安排。同时,邀请我国著名文产专家花建研究员和中宣传部云南挂职干部陈建奇、姜岩等专家和领导先后作了10余场文产专题讲座。使全县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石林县推动旅游业增长的必然选择,只有以文化力驱动经济力,才能实现旅游的大发展;石林是一座文化资源富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各级干部既明确了任务、要求,又增强了决心、信心,为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发展环境。

(三)调查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针对我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的实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石林县建设云南省文化产业特色县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了用2年的时间完成文化产业特色县验收各项任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方生产总值的7%左右;用5年时间,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石林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结合资源状况,石林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全省文化产业特色县的思路是:紧紧依托石林旅游品牌优势,挖掘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打造“文化石林”为总体目标,“打造两个品牌、构建三个文化圈、培育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两个基地、实施文化产业„十个一'工程”。

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落实: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并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改革体制、转换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全员聘任等方式,建立新的人事制度;改革现有的工资保障机制,创新分配制度,提高工作绩效;整合资源,面向市场,以文化体制改革促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县文化产业总体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并重。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完善文化领域的功能建设,增加文化场所的数量,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阵地,形成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的格局。

三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并重。在现有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文化含量,以文化的加盟提升旅游景点的质量,扩大旅游景点的规模,高起点开拓文化市场,促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和谐发展。四是科学规划,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为了高起点做好石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我县成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领导小组,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工作室作《石林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目前已形成了第二稿。

(四)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县委、县政府借鉴大理、丽江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及时转换角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管方向、作引导、强化监督、营造市场环境上来。2004年以来,我县以文化资源为依托,找准特色和优势,策划提出了“云南石林·中国牛王争霸赛”、“云南石林·世界名酒博物馆文化长河”等30多个文产项目。确定了石林演艺中心、电视连续剧《阿诗玛的故事》、大型原生态歌舞《阿诗玛密地》、中国石林国际火把节、中国彝族第一村、鹿阜古镇保护开发、石林撒尼古城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同时,将重点文产项目制作成多媒体宣传片,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第二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广州“云南文化产业推介活动”等重要活动,对石林文产重点项目进行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为做好招商引资和发展文化经纪、代理、仲裁等中介组织,我县成立了县招商促进局,设立了石林旅游服务区管委会、东城区管委会、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以项目为支撑,积极融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了石林金双龙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石林佳怡广告有限公司等一批发展文化经纪、代理等中介组织。在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上,我县与昆明佳仕得开发公司签定在石林建设“博爱颐养中心”的意向协议,计划投资7.7亿元。同时,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特色,重点实施文化产业“十个一”工程,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

(五)打造节庆活动,探索面向市场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途径和办法 地方节庆活动,是向外界集中展示文化市场良好环境的一个平台。中国石林火把节被国际节庆协会列为IFEA2005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我县一方面着力办好中国石林国际火把节。同时,积极争取昆明市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届长湖冬泳邀请赛和2005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总结赛等大型文化活动项目落户石林。举办系列大型文化活动项目,让越来越多的人见证了石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形成和壮大了一批文化实体企业。目前按市场运作方式,正在举办“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全国摄影大赛,阿诗玛形象使者选拔赛暨彝族赛装节等活动。

(六)抓实基础工作,培育和增强发展后劲

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县文化及相关产业摸底调查工作和全县区域文化资源调查工作以及全县影视资源调查。召开了建设省级文化产业特色县调研督查会议,组织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基本培训。经过深入挖掘、多次遴选,2005年7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2006年,命名表彰了首批拔尖乡土人才,现正在组织专家开发彝文电脑输入法软件。与此同时,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妇联、团县委、县残联等部门还多次举办了刺绣专业培训班。

二、存在问题

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纵向比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如丽江、官渡相比,石林的文化产业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和文化的结合还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二是缺乏大项目、大资金的带动,改革成本投入不足,现有文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力不强。三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不够,文艺创作类型单一,缺乏象“丽水金沙”和“印象刘三姐”那样具有轰动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四是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五是文产项目包装、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六是人才不足,从文化产业的创意、策划,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以及市场的拓展、营销等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三、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关键。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

第二,明确思路,确定目标是重点。按照省、市对石林县的要求,我县在科学确定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上,始终抓住根本、突出重点。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根本目标就是要极大地调动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加快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干部职工迎接挑战、勇于创新的饱满热情,变压力为动力,盘活国有资产,使之保值增值;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从我县图书馆、文化馆、电影公司改革的进展情况来看,由于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工作细致,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改革进展顺利。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就是要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就是要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通过扶持一大批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切实采取措施做大做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去年以来,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始终坚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开了一个好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相信,通过努力,省、市对石林文化产业特色县的目标要求是能够实现的,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GDP10%的发展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在繁荣文化事业方面,其根本目标就是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去年以来,我县在打造文艺精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力度大、成效明显,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社会参与是条件。以彝族撒尼人为代表的石林县各族人民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据统计,每年全县利用农闲季节、乡村通电、通车、庆丰收、欢度节日等时机,组织开展的群众性摔跤、斗牛比赛均在50场次以上。每次活动先由群众性文艺演出开场,继而举行摔跤、斗牛,观众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气氛热烈,秩序井然,充分展示了石林民族文化内涵和各族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由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和增加了产业的关联度。

三、下步工作打算

2006年,石林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十一五”规划的开局、起步等各项工作蓄势待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一如既往地把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己任,认真履行职责,继续狠抓试点县各项工作的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修改完善改革方案,尽快出台《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改得了、改得活的要求,完善各项改革措施,力争全面完成体制改革任务。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签约项目的启动。加大对项目库的建设力度,做到招商一批,完成一批,储存一批。继续进行项目包装,增强项目对外商的吸引力,继续实行项目责任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已经启动的项目,强化监管,争取按时完工;对正式签约的项目督促尽快开工;已经签订投资意向书的项目,共同协商,努力促成,争取招一个,成功一个。圆满完成石林全国摄影大赛的后续工作,精心组织阿诗玛形象使者选拔赛暨彝族赛装节活动的第二轮复赛和决赛的相关工作,使活动充分发挥效应和作用,为石林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和投资环境。在政策措施上,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根据发展的需要,结合石林的实际,用足用活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任务艰巨,但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文产办以及今天在座各位领导一如既往的关怀和重视,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

我的汇报完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石林彝族自治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定稿)

石岗镇“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农村环境

综合整治百日攻坚活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关于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镇建设战略部署,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洪办字[2017])6号)和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印发<“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办字[2017])16号)文件精神,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从2017年8月15日开始,开展“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活动。为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将“保文保卫”成果向农村延伸,以问题为导向,以农村“脏乱差”整治为重点,坚持对标看齐、靶向精准,坚持全民动员、三级联动,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理,全面完成“一年有变化”目标任务,迅速改善我镇农村环境面貌和提升总体形象,努力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绿色石岗”,为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二、工作重点

围绕我镇道路、村庄、生活垃圾等整治,组织开展十个专项行动,确保全镇农村面貌显著改观、旅游环境持续改善、文明素质大幅提升,着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

(一)“五道沿线”专项整治。对全镇范围内的国道(高铁高速)、省道、县道、乡道(街道)、村道五级道路沿线,全面开展治违、治乱、治污、治路、治理五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道路沿线洁化、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全面改善公路沿线环境面貌,全力实现“交通畅通、整洁有序、生态优美、出行安全”目标。

1、拆除乡道以上道路两侧违章建筑、蓝皮屋,整治废品垃圾、杂物等乱堆乱放问题。(牵头领导:熊振卫;牵头单位:镇城管中队,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2、清理乡道以上道路两侧和房屋门前僵尸车辆,规范农村车辆停放。(牵头领导:杨峰;牵头单位:流湖中队,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3、因地制宜开展景观提升工程,重点是国家省市公路、铁路沿线进行绿化美化,打造舒朗、大气、生态形象展示。(牵头领导:魏荣盛;牵头单位:镇林业工作站,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4、整治街道、村道环境面貌。清理街道“十乱”,卫生整洁,管理规范,文明有序;清理村道杂物,路面干净,交通畅通。(牵头领导:魏荣盛、熊振卫;牵头单位:镇城管中队、镇清运公司,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二)农村村庄专项整治。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等突出问题,按照“三拆一改一保护”原则,进行村庄整治。“三拆”,即违章建设和影响村庄规划的危旧房、土坯房要无条件拆除,因灾倒塌和只剩残垣断壁的半边房要无条件拆除,旱厕、危旧(土坯)牲畜栏舍及杂

房和其他无人居住且无保留价值的土坯房、危旧房要无条件拆除;“一改”,即对有人居住又符合规划的危旧房进行改造(拆旧建新或维修加固);“一保护”,即属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保留价值的旧祠堂、古建筑要进行修缮保护。同时,针对拆除旧房后可能对群众造成一时生产生活困难的情况,如:家禽家畜的过渡性圈养、寿木的存放等,由所在村“两委”先帮助群众妥善解决好实际问题,再进行拆除,使群众拆得安心、住得放心。对清理出来的空地,按照“权属不变、界限不变”的原则,因地制宜,建成“三园”(菜园、花园、果园)。(牵头领导:熊振卫,牵头单位:镇新村办、镇文广站,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三)生活垃圾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实行环卫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构建长效保洁监督体系,全面清除存量垃圾,确保道路干净整洁无污迹。(牵头领导:魏荣盛,牵头单位:镇清运公司,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四)水体污染专项整治。减少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加快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场建设,做到“一乡一场”,结合新农村建设“七改三网”,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小型化、就地化、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以“河长制”为统领,全面清理河道漂浮垃圾,对河流小溪、水库山塘存在劣V类水质,采取工程治理、生物链自我净化、减少污染等举措,保护水环境,确保“一湖清水”。(牵头领导:毛元昭,牵头单位:镇水务站,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五)净空净土专项整治。重点整治企业排放不达标或偷排,治理工地扬尘、道路扬尘、运输扬尘和堆场扬尘等“四尘”,做到施工现场100%封闭、建筑垃圾及渣土100%密闭运输、裸露场地和土方堆场100%覆盖。治理 “三烟”(餐饮油烟、烧烤油烟、垃圾焚烧浓烟)。(牵头领导:熊振卫;牵头单位:镇城管中队、镇村建所;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六)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整治。以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按照绿色有机循环理念,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科学利用和处理废旧农药包装、地膜等农田废弃物,加快推进畜禽类污收集体系建设和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中心建设,认真落实畜禽养殖“三区”规划,进一步依法依规规范畜禽养殖行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专项整治,确保田间地头没有农药空瓶、农药包装袋等农资废弃物乱扔现象,废旧农膜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镇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镇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实现根本性好转,非法采沙、滥采乱挖、乱倒垃圾基本遏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生态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实现全镇农村面源污染有效治理。(牵头领导:毛元昭;牵头单位:镇农综站;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七)“三沿六镇”坟墓专项整治。针对全区“三沿六镇”(沿铁路、公路、河道两侧和风景名胜镇,自然保护镇,文

物保护镇,规划建设镇,水源保护镇、农田保护镇)范围内乱埋乱葬进行整治,凡“三沿六镇”内的现有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纪念价值的予以保留外,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整治。杜绝“三沿六镇”可视范围内新建坟墓。通过整治“三沿六镇”可视范围内乱埋乱葬现象,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整洁卫生、规范有序、宜游宜居的城乡环境。(牵头领导:阮小斌;牵头单位:镇民政所;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八)烧结实心砖厂专项整治。按照《江西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坚决遏制非法生产黏土砖,城镇内生产黏土砖砖厂予以取缔关闭,对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烧结实心砖厂进行限期整治改造,先停产整顿,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环保要求,取得相关许可,经镇政府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使全镇所有烧结实心砖厂实现“七个确保”:确保安全第一、确保依法有序开采、确保植被保护和有效恢复、确保生态环境不污染不破坏、确保水土保持不流失、确保各项税收足额征缴到位、确保与矿镇周边群众和谐相处。(牵头领导:熊振卫;牵头单位:区国土中心所、经管站;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九)城乡户外广告清理专项整治。本着统一规划、布局合理、视觉通畅、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重点对集镇、国省镇道等户外广告(含店招)进行集中整治,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彻底改变户外广告设置“脏、乱、差”的面貌,形成“设置有序、科学布局、设计精美、形式新颖、品味高尚、发布规范”的户外广告新格局。对侵占绿地或遮挡绿化景观,影响建筑物形象和风格,妨碍交通安全的、国道、省道公路沿线未经审批非法设置的、以及虽然审批但不符合要求的非公路标志标牌的、未按有关规定审批或未经审批擅自设置的、以及其它设置不合理的户外广告等,必须重新审批,规范设置。(牵头领导:熊振卫、马力;牵头单位:镇城管中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西山分局;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十)乡风文明提升专项整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入开展以“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实施“环境卫生整治、繁荣农村文化、陈规陋俗整治、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家风建设、群众自治提升”六大行动,形成“尚勤劳、重孝道、守规矩、讲卫生”的文明乡风。(牵头领导:邹步晖、马力;牵头单位:镇文广站;责任单位:各村、长征社区、居委会)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7年8月15日至8月30日)召开动员大会,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村、各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及职责。广泛宣传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7年9月1日至2017年11 月30日)

1、摸底排查阶段。(2017年9月15日至2017年9月30日)以村和各单位为主体,进行全面自查自纠,列出问题

清单,建立台帐,9月30日前把问题台帐报整改牵头单位。

2、集中整治阶段(2017年10月8日至2017年10月30日)。各牵头单位和各村对照自查自纠排查出来的问题清单,组织实施集中整治,落实销帐制度,完成一项,销帐一项,直到全部整治到位为止。

3、全面整治阶段(2017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各牵头单位按照各自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分别组织开展综合整治,指导、督促各村落实各项整治任务,确保11月底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三)巩固提升阶段(2017年11月至2017年12月)镇里将对各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组织考核验收,考核结果将纳入到对村绩效考核中。各村要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在分析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建立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巩固综合整治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压实责任。镇党委、政府成立指挥部,区挂点领导为总负责、党委书记为总指挥。各牵头单位要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村的督查指导,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行清单管理制,建立整改台账,并将每个问题落实到具体人员,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各村、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逐级强化责任,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全民参与。各村要在交通显要位置设置醒目的综合整治公益广告,通过简报等形式,宣传综合整

治工作动态,设立宣传栏、黑板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深人民群众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理解,拓宽人民群众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渠道,创新人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方式,不断丰富综合整治工作内涵,形成人人关心综合整治、支持综合整治、参与综合整治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督办,完善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督查评比、考核通报、约谈诫勉机制。镇农村环境整治指挥部通过专项督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交叉检查等多种形式,采取半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在集中整治期,加密调度),进一步强化日常督查检查力度。我镇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分级巡查督察制度,做到“村监督,镇巡查,区督查”。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并按时反馈整改情况。对整改不力的,或对治理工作不作为、进展迟缓的反面典型,采取通报批评、逐级约谈督办、查究问责等方式,鞭策后进。

第三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

——陈加元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8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努力加快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

这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这一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是文化活动活跃,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组织了“演出队伍下基层,文艺戏曲进万家”活动和专场、广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同时,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取得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围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主题,举办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中国文联“公仆赞”艺术团演出、南湖船文化节等一系列在省内外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活动,提升了嘉兴的城市形象,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建设。二是保护开发并重,两个效益逐步提高。中共一大会址、马家浜文化遗址等5处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乡乌镇、嘉善西塘已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清单;做好城市建设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对桐乡新地里遗址、吴家浜遗址等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完成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大了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革命文化、古镇文化、山水文化等的挖掘工作正逐步走上资源保护和产业经营相结合的轨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文化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设施投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全市涉及文化的投入近30亿元。市区相继建成了嘉兴画院、广电中心、南湖市民广场等一大批文化设施;还将投入10多亿元投资兴建嘉兴报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各县(市、区)加强历史遗存保护开发和文体场馆建设工作,去年以来开工在建或今年准备建设的文体、旅游设施项目78个,总投资达19.44亿元。四是文化市场活跃,民办企业发展较快。各类文化单位发展到3500多家,其中社会办3300多家,涉及文体、传媒、网络信息服务等20多个类别。三年来,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达2.4亿元。五是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指导,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和内部改革。广电系统实施了“两台合并”、“局台合一”等改革;嘉兴日报社积极探索集团化运作路子,实施了市县联办。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们,以及支持文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先进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基所在。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在于它的阶级基础是否先进,而且在于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是否先进。建设先进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内源动力。发展先进文化,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并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内源动力。同时,文化本身的商品属性也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壮大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发展先进文化,还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只有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顺应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文化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的经济活动,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虽然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直接功利目的,但在其全过程及全方位的联系中,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在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之中,社会持续有序向前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文化和经济与生俱来、相伴而生,而且相互影响、互为促进。要研究经济,就不能不讲文化;要研究文化,就必须考虑经济。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进一步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就经济而言,由于人们已从重点追求物质需求转向更多地追求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对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文化的因素,现代经济正走向文化化。就文化而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借助于高科技的运用,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传播力越来越强;而且,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知识经济,它的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现代文化具有了明显的产业属性,即文化的经济化。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进一步作用于经济活动。一是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人文资源比原料、能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二是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物质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在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重直线上升。特别在服装、建筑、食品、汽车等行业,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更大。三是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端于美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近年更是挟新经济之势而成为朝阳产业。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文化娱乐产品是第一大出口产品;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也仅次于汽车工业。四是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程度。谁能充分释放文化力的作用,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必然也会走向全球化,文化的竞争也将是全球性的。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在面临经济领域严峻挑战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文化领域的挑战。有美国学者曾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动适应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客观趋势,进一步发展文化经济,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从国内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被纳入了国家“十五”规划纲要,成为我国下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也早在两年前就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可以预见,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时期、新一波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

2、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回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建设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也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党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要受破坏、走弯路;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反复强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观念和手段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在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精神文明。这是站在新世纪高度而提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思路。如何理解这个新思路?首先,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大众化。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通过市场广泛而有效地传递给市场的主体——人民群众。其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社会化。精神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全社会的事业;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资源能有效配置,通过市场之手把各部门、全社会联系在一起。再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手段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借助各种先进传播教育手段,才能广泛地影响人、教育人;文化的产业化与科技的高级化联系在一起,必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注入现代化的内容和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市争当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往往与这个地方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江总书记视察嘉兴并发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后,我市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推进经济重镇、港口新市、文化名城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出现了快速、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经济活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我们自身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来分析,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嘉兴特有的灿烂文化和人文精神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结合,文化力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嘉兴人温文尔雅、谦恭包容,使我们可以吸纳各种先进的东西,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一拿来就形成了我们的杂交模式;嘉兴人崇尚礼仪,讲求理性,顺应了市场秩序走向规范、社会治理倚重法律这样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嘉兴成为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放心之地,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一个高地。正是嘉兴的文化品质催生了被经济界和新闻界一些人士所称道的“八大经济现象”和“浙北现象”。也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支撑,使我市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经济蕴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了嘉兴经济的竞争能力。

现在,市委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发展水平出发,发出了要争当我省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号召。争当排头兵实际上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求我们努力保持领先优势,并确保有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联系嘉兴的发展实际,分析当今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竞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研究文化经济,发展文化经济,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也包括对文化的、人的素质的要求。一个城市没有自身的特色文化,这个城市就没有个性和品位,更谈不上现代化。因此,我们也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凸现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断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恢复和显露江南水乡的风貌和神韵;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

伴随着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市的文化建设正在掀起新高潮。快速增长的经济、日益富裕的生活、安定祥和的环境、日趋完善的设施、不断开放的市场,加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挥优势,不失时机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适应,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适应。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要明确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目标要求,联系我市发展现状,今后3-5年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四个显著提高、三个基本形成”,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有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有显著提高,增长速度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文化消费增长速度快于消费总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的就业贡献率显著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快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产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文化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市区在全市的文化中心地位,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要明确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牢牢抓住市场这根线,从政府做规划开始,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制定战略和规划;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调整产业布局。要注重壮大文化产业的主体,积极培育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二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必须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速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着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精简、规范、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要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区分性质,分类指导,尽快完成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尽早释放体制能量,为企业走向市场、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争取时间,争创先机;要着力推进文化运行机制改革,尽快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与途径。

三是必须坚持以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树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文化要有吸引力、渗透力和竞争力,更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比物质产品品牌更丰富的内涵、更强的竞争力和更显著的带动效应。嘉兴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品牌,要以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水乡文化资源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结合现代人的消费特点和各类消费群体的审美情趣,进行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要塑造全新的产品概念和产品形象,推出一批文化名牌,一批文化名人,形成一批名牌企业,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层次。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才作保障。高素质人才是文化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名品、名城的背后是名人。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人才培养计划,打破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文化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有序、有效流动。既要努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中的文艺人才,还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类的经营管理人才。

3、要突出发展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要按照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品牌优先的要求,以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为重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具有鲜明嘉兴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说: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嘉兴是多种文明、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以南湖红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乌镇、西塘为代表的水乡文化,还有以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元代画家吴镇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海宁钱江潮、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我们可以丰富的水乡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按照“大嘉兴”的思路,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快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的附加值,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同时,要注重培育壮大与此有密切联系的会展业和艺术品业,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随着嘉兴知名度的日益提升,积极发展节会经济,做大会展业。要以一大批大型文化设施启用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要依托我市在书画、工艺品、摄影、雕塑、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对优势及旅游业的兴起,努力开发富有嘉兴特色的艺术品业。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以广播电视业、报业、网络等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传媒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传媒业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经济总量、相对比重还是经济效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下一步,这一行业的发展要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加快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要探索新型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框架,在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有新突破。要以资本为纽带,以业务为联结,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努力实现宣传报道与经营“双赢”目标。广电、报业还要注重传媒手段的优势互补,努力壮大我市传媒业的整体效应。要进一步拓展产业经营领域,注重开发广告策划业、图书发行业。

三是大力发展演艺娱乐业。演艺娱乐业是嘉兴文化产业颇具活力的部分,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性消费支出的增加,城市化的推进,流动人口的增加,嘉兴演艺娱乐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我市娱乐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产业规模、档次的升级。要抓住市文化中心“一院三馆”即将投入使用的机遇,以此为主要载体,把演艺市场进一步繁荣起来,从而带动整个演艺娱乐业的发展。对目前全市分散的、单个的、小规模的文化娱乐场所,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逐步引导他们走规模化的道路,并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提升整个演艺娱乐业的产业层次和经营水平。艺术培训业要抓住人们消费需求中艺术消费不断增加以及青少年艺术培训市场日益升温的机遇,重点做好市场开拓、规范管理等文章。要大力发展有规模的专项培训和综合性培训;在进一步培育发展城市居民培训业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四是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这个行业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市场有需求,经济有基础。目前,主要是强化场馆资源、人才资源的整合,通过公司化运作,走规模化道路;要注重体育与教育、文化与教育的联姻,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目前主要是加大开发力度,除了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以外,还要延伸体育产业链,发展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咨询、体育培训等行业。

4、要把握“四个关系”。

发展文化产业,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文化产业又不同于其他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教化和导向作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加紧密。文化产品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益。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激发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从事生产和经营,在市场运作中获得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是承传历史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根”,我们不可能割断历史;文化创新是“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嘉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宝藏,值得我们好好地开发利用。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和力量,使嘉兴的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又不能拘泥于传统,还必须坚持文化创新,在优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尤其要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同时,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蓄,吸收和消化一切先进的外来文化。

三是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办事。既要立足当前,增强紧迫感,抓住主要矛盾,从最迫切、最关键、对全局工作带动最大的事情抓起,力求重点突破。又要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到现阶段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受制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而不能急功近利,使工作陷入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

四是依法管理与促进繁荣的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坚持依法管理,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坚持正确导向,净化文化市场,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弘扬先进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摒弃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文化。但是,管理是手段,繁荣发展才是目的。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树立管理是为了更快更好更健康发展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和促进繁荣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开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当前关键的是要把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要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手段,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1、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要求我们科学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文化和经济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容,要树立抓文化建设、抓文化产业发展也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文化名城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样要求既要在文化领域中推进,也要在经济领域中建设。

要进一步树立文化经济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产业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破除文化是纯事业的观念,树立文化既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产业的新观念;破除文化产品是纯精神产品的观念,树立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破除文化工作是纯赔钱的观念,树立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新观念;破除把文化与经济相对立、相隔离的观念,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新观念,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氛围。

要增加经济工作中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含量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铸造企业品牌,以文化形成先进管理模式,以文化培育企业人才队伍。要重视产业的文化内涵,以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重视区域经济中的文化内涵,利用区域特有的文化优势,树立区域文化形象,开发区域文化经济。要在文化工作中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手段。既要使文化在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又要用发展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推动文化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观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真正树立起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社会化,尤其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投资一个设施,培育一个主体,发展一个产业”;善于运用经济的手段,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杠杆的作用,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2、要象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完成了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个私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不足1%发展到目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较慢。从管理体制看,行政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部门既管文化,又办文化,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管理和职能上严重“错位”,既有“越位”的问题,也有“缺位”的地方。从文化主体看,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单位绝大部分是国有性质的事业单位。从单位内部看,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还没有真正打破,新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

在政府管理体制层面上,当前要重点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统筹规划,抓主体培育,抓法规完善,抓市场监管上,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在企业层面上,要区分不同性质,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主要有三类:其一,对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财政要养起来。当然,也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二,对具有一定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和定额补助;对于可以面向市场的部分,可以按照国有控股、参股、职工参股等形式组建法人实体,开展经营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改制为企业。其三,对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必须尽快改制为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在文化单位内部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事业单位要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国有文化企业要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机制,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大、难点多。要认真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按照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要处理好改革的速度、力度和职工的承受度之间的关系。既要有改革的紧迫感和改革的勇气,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又要考虑文化单位的特殊性,稳步推进,做过细的工作。市里要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意见,以避免矛盾和不平衡,保持改革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3、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

民间力量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如同民营经济是“老百姓经济”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发展“老百姓文化”。虽然我市社会办的文化企业数量不少,但存在着单个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的问题。所以,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与我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降低门槛,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除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外,其余文化产业都可以采纳市场方式吸收多种投资主体。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营文化企业。要把民办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纳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在土地使用、规费减免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

要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和壮大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市场主体。一是转出一批,在国有文化单位中,除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属于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以外,其他的单位要积极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二是扶持一批,对现有的社会办企业,要鼓励其做大做强,政府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引导其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三是引入一批,对行业外的潜在投资者要引导、鼓励其进入文化行业,尤其要鼓励引导一些大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行高起点、大手笔的开发建设。也可以整合出一定的项目对外进行招商引资。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肯定民营文化企业近几年来的积极探索,总结和宣传民营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形成一个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要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要加强引导,有关部门要编制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投资指南”和“政策指南”,引导社会力量把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行业。

4、要象检查考核经济工作一样检查考核文化工作。

要强化措施。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竞争能力看,文化产业还是个弱势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和培育,研究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央、省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市委、市政府也初步拟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在会上已发给大家,广泛征求意见。这个《意见》对我市下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作了具体部署。文件正式下发后,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细化,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实施办法。

要强化考核。发展文化产业,不单单是哪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经常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列入任期目标,并分解到各个部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政治方向对不对,工作措施实不实,发展速度快不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不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象服务于经济工作一样,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强化责任。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要管住政治原则,始终掌握对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宣传文化系统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对媒体资产配置的控制权。要始终牢记新闻广电业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要坚持改革取向,努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宣传文化工作领导体制、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协调,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

同志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加快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进而促进港口新市、经济重镇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开创文化名城建设和全市文化产业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大方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大方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06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大方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5个县级试点单位之一(钟山区、都匀市、黎平县、贞丰县、大方县)。为了抢抓机遇,搞好试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文化大方。根据中央、省、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求和会议精神,结合大方实际,积极实践,大胆创新。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大方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引向深入,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一)文化体制改革有效的推进

1、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认识 ①奢香博物馆

奢香博物馆改革前为副科级事业单位。2006年11月30日,县编委以方机编[2006]15号文件行文将其升格为正科级,定编6名,其中设馆长职位1名,副馆长职位1名。2007年10月23日,县编委又以方机编[2007]40号文件行文增设办公室、业务室、宣教室和安全园林室4个正股级机构,增设股级领导职数4名。今年,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并争得地区编委和地区人事局的大力支持,同意奢香博物馆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解说员6名(2男4女),调进原编制内缺编的特殊专业人才1名,目前均已招考、调动到位。今年5月份,县委提任了副馆长1名。

2007年初,地委、行署将奢香博物馆的提升建设列为全区十件实事之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就划拨前期工作经费50万元,行署承诺补助经费300万元(尚未到位)。目前,博物馆的总体控制性规划、展厅扩建规划、停车场规划、核心区域(以奢香墓为中心)总体保护规划等,已请贵州和瑞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云南坤和设计有限公司、贵州省博物馆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分别设计编制,有的规划方案已出效果清样,有的正在编制中。待规划方案编制结束,通过可行性论证后,即可付诸实施。

②文物管理所

文物管理所改革前为股级事业单位。2006年12月30日,县编委以方机编[2006]21号文件行文将其撤销,设立“大方县文物管理局”,为县文体广播电视局下属的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0名,其中设局长职位1名(副科级)、副局长职位1名(正股级)。2007年10月23日,根据工作需要,县编委又以方机编[2007]42号文件将文物管理局更名为“贵州省大方县文化遗产管理局”,机构级别、性质、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不变,增设办公室、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股和文物管理股3个正股级机构。

根据县改革《方案》的要求,应将文化遗产管理局和奢香博物馆剥离开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由于时机尚未成熟,目前仍维持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现状,暂时只将工作职责和任务有所侧重地进行分配。

③文化馆

由于多方面原因,文化馆改革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正在争取将原民族文工队的编制划归文化馆使用,实现管队合一。但因传统体制和机制的制约,难度较大,估计还需假以时日,暂时只得维持现状。

④图书馆

图书馆由于前几年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设施落后,极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2006年全国图书馆等级评定中,大方图书馆由之前的“二级馆”降为“三级馆”。

2008年,已争取到中央、省、地、县的支持,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县级支中心一个,村级基层服务点389个。年初,县财政已将县级匹配资金17.89万元汇至省文化厅。各级投资共计262.5万元,其中县级支中心68万元,每个村级服务点5000元。待设备到位后即可启动。

⑤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

2007年,争取到中央和县级投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项目,拟建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投资696万元,每个站24万元,其中中央20万元,县4万元。今年,县财政已将2007年和2008年启动实施的5个站匹配经费20万元列入预算。其余24个站2009年实施。目前,正在抓紧前期准备工作。

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去年已经开始实施,5个示范点运行正常,今年根据上级安排,将全面启动。每个文化室投入2万元(设备及图书),389个村共计投入778万元。

⑥“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2007年,地、县共建“村村通”广播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270座,每座1000元,其中地区建120座,县自建150座。

今年拟恢复10个乡镇的调频广播,计划3年内全部恢复,预计投资40万元。⑦广播电台、电视台 拟于今年恢复县城有线广播。

电视台自2007年以来,新购置摄录设备11套,非线性编辑机2台,电脑20台。增设正股级机构7个,明确正股级领导职数8个。

2008年增编4个,面向全国招聘播音员(主持人)4名(2男2女)。周2新闻改为周3新闻。栏目增加。

2、改制文化企业单位

①电影公司并入奢香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②有线电视站

今年3月份,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时授牌成立全省各县(市、区)分公司,撤销有线电视站。目前,公司已开始运营,正在启动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平移转换工作。各级公司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公司化管理。

3、建立一批民间艺术表演团队。

目前,正在农村建设发展了一批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如对江、长石、达溪、马场、响水、百纳、瓢井等地的民间艺术团队自发建立,自主活动,自我发展,形式多样,各有特色,倍受欢迎。

(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应运而生的“大方县奢香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作为引领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自2007年1月1日成立以来,以“弘扬奢香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宣传推介大方”为宗旨,以“文明、健康、和谐、繁荣”为主题,以传承大方悠久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军文化为目标,以政府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市场运作。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创作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全面展示大方神奇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全县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卓越发展、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公司成立后,录用原电影公司部份职工,按原工资继续发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原电影公司的稳定。

公司属自收自支企业,公司下设奢香艺术团,奢香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采取“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公司主要开展各种大型文体活动的创意、策划、高等级礼仪接待、商业促销演出、导游解说、各类司仪,联系各种对内、对外演出业务,各种会议

会场服务,舞台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场地租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开展以奢香文化为主线的对外交流活动,民族民间旅游产品的收集、整理和包装推介。

公司由县文产办领导,县文体广电局管理,机构运行相对独立。员工实行面向社会全员招聘,受聘期间由公司发放工资并交纳单位应交的社保金。公司的运作,以政府先期扶持为主,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作示范,三年见成效,四年有提高,五年求发展的思路进行。采取服务社会与面向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过渡。

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经理、副经理必须熟悉文化产业运行规律,具有相当的专业艺术水平,组织文化演出有一定经验,热爱文化事业,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能系统策划组织各种文化演出活动。其他演职人员要求有一定的艺术专长。目前,公司共有演职人员53名,其中男生34名,女生19名,行政管理人员3名。员工工资由基本工资和市场创收两部份组成,即基本工资800+创收贡献。

作为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大方县奢香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得到了省委宣传部文产办的大力支持,在机遇中应运而生,在挑战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磨炼,在磨炼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成熟。

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广泛交流,充分展示,努力提高。经常聘请专家帮助策划,指导排练,从而使公司演职人员的基本技能和整体素质快速提升。在多次大型演出及赛事活动中,一鸣惊人,成绩斐然。所承接的各类演出活动,均受到肯定和好评。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县委、政府较为满意。

目前,公司运行正常,业务开展较好。

今年2月份,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以财税[2008]25号文件发布了第三批不在试点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名单,贵州省仅有大方县奢香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黔西南州飞哆飞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名列其中,全国也只有16个。文件明确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名单所列试点单位按规定享受除免征车船使用税以外的税收优惠政策。

5月份,省文改办以黔文改办通[2008]3号文件行文给地区文改办,要求协调落实大方县奢香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享受财政优惠政策。

2007年,省文改办拨给大方县奢香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5万元。2008年,县财政以举办活动的方式,预算10万元扶持奢香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整合组建的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大方县分公司已投入运营。

3、筹建中的“大方县奢香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正在考虑公司人选和协调办理相关手续。

4、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大方天麻资源优势,以九龙天麻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天麻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建设名药文化产业基地。

目前,该公司发展迅速,所生产的天麻及系列产品,遍及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国内大城市,远销日本及新马泰等亚州国家,供不应求,多作礼品销售。

5、正在拟办少儿艺术培训基地。农民画培训班即将开班,县财政预算拨付培训经费10万元。

6、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奢香博物馆,将随其提升建设工程的实施得到扩展和充实。

7、文艺队伍建设

正在进行的各文艺团体换届,将给全县文艺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充满勃勃生机,文艺辅导、农民画、书画、工艺美术、诗词联谜创作队伍将不断壮大。

8、品牌打造

①一批以奢香文化为背景的民族文化精典节目正在形成。30集《奢香夫人》电视连续剧即将开拍。②以县城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展示区正在筹划保护开发。

③以奢香墓(博物馆)、九洞天、支嘎阿鲁湖旅游线路为依托的民族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村正在规划中。

④以奢香文化节和农民画艺术节为代表的重大国际性节庆活动将会越办越精彩,越办越有特色。⑤以县城奢香路为代表的奢香文化景观大道建设即将启动。

二、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和谐社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打造“文化大方”的客观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

识文化是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要求,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重要战略任务,列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一个地区综合全面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纳入任期目标考核,强化责任,改进作风,扎扎实实地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大产业抓紧抓好。县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及几大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文体广电局、发改局、旅游局、财政局、人劳局、编委办、国税局、地税局、民宗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教育局、统计局、工商局、人行等单位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宣传部,负责指导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宣传部门负责协调指导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社会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切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大方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保护历史文化,突出民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大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基本原则

①坚持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党对文化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②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一手由党委、政府主导,以深化内部改革、转换机制为重点,激发活力,改善服务,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手由市场主导,以创新体制、面向市场为重点,增强活力,培育市场,抓经营性文化市场的繁荣,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③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大方的优势和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传统的才是可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特色,就不会有优势,不会有市场,文化产业就无从发展。因此,应从实际出发,选准最具大方特色和市场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开发。

④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选择基础较好、影响力和关联性大的重点行业进行试点率先突破;引导特色文化浓、人气旺的重点区域率先发展;扶持运行机制活、历史包袱轻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优先发展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能体现民族文化较高水准和竞争实力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产业。

⑤坚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文化作为内在之魂,融入旅游业、城镇发展和生态建设中,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大方发展的文化内涵。

⑥坚持继承和汲纳融合并重的原则。在继承和弘扬以奢香夫人为代表的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大胆改革,广泛汲纳和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科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⑦坚持遵循市场规律、恪守文艺规律的原则。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使大部分文化形态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因此必须按市场规则运作,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调节作用,使文化产品适应社会的需要。

⑧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坚持对文化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既要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要注意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不受破坏。

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人才这一无形资产,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用其所长,才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三)制定方案,编制规划,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组织有关人员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吃透县情,分析研究,出台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大方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编制《2006—2010年大方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及指标体系,正确反映发展状况;建立尊重和吸纳社会各界意见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文化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四)培育人才,建设文化产业队伍

加快创新用人机制,建立竞争、激励和分配约束机制。实行优惠政策和人才流动新机制,广泛吸引人才参加创业。加大本土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公布命名一批县级民族民间艺人,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重点培养一批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人才队伍。采取有力措施,在全县广泛开展大方历史、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汲取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营养,增强全县人民热爱大方、建设大方的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五)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

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和黔委厅字[2006)21号文件《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各级财政要安排本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7年开始,县财政预算安排20万元作为县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每年递增5万元;安排30万元作为县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逐年递增5万元以上。以贷款贴息、扶优扶强、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重大项目给予前期启动经费补助;对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扶持;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资金、信贷、贴息等支持;对项目推进等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直接奖励;重点扶持和奖励重大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组织开展全县性群众文化活动;扶持和补助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整理、发行地方文献、民族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古籍等系列文化作品。

(六)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要改革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调整政府在文化事业中的角色作用,变“办文化”为“管文化”和“服务文化”,变“养人的钱”为“干事创业的钱”。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要按照“退出一批,转化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逐步终止全民所有制性质,淡化政府行为,引入竞争机制。通过重新组合,对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分流出来的人员,应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积极稳定地进行分流安置。

(七)加快创新和建立投融资机制

要尽快打破行业界限,整合资源,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加大政策投入和扶持的同时,要制定出台相关的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广泛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参与我县文化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发。要在国家许可和有利于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鼓励有特殊才能的文化人才、管理人才以文化品牌、创新成果、科技成果作为有形、无形资产参与企业投资经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鼓励企业赞助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艺术表演、体育竞赛表演等活动。

(八)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履行相关职责,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发挥优势,乐于奉献,搞好服务,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建设,齐心协力建设文化大方的良好氛围。

三、几点体会

一年多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痛苦。改革需要时机,时机如果不成熟,改革就难以进行。改革势必触及若干方面的利益,因此阻力会很大。试点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社会呼唤改革。不改不活,不改无新。

(二)事业需要改革。不改不前,不改无变。

(三)“先开发新区,再改造旧城”是改革的一条成功经验。

(四)文化越挖越活,越活越挖。

(五)政府引导,市场开道,改革才会成功。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由于现行机制体制的不顺而阻力较大。

(二)思想不统一,观念陈旧,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旅游业滞后、文化产业缺乏基础、平台、载体和生存空间。

(四)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缺乏,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培育难度大。

(五)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差、经验少,需要政府必要的先期扶持。

五、前景展望

围绕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凸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文化大方” 的总体目标。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依托大方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品牌优势,挖掘弘扬以奢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汲纳融合多元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发展和改革力度,力争用5

年左右时间,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一批体现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建成运营。旅游景区条件得到改善,文化、旅游业互动互促,旅游文化内涵不断增加,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文化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到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使文化产业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提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OO八年五月三十日

第五篇: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设想

2010年,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地区业务部门的热情指导下,经过县领导小组领导关心和办公室人员的努力,工作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工作严格按照《2010年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和与地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2010年工作回顾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 成立了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影响制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2009年十一月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为县委宣传部所属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任1人,编制3人,在宣传部配设了办公地点,调入了所需工作人员,并设立了县级文化产业资金20万元,落实工作经费5万元;今年8月,又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以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的专门机构,扎实抓好此项工作。

(二)严格根据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

一是拟订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在现有文化稽查队和可乐文物执法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并在10月底挂牌。

二是认真开展深化图书馆内部机构改革,按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情况,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了文化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运行正常。三是完成了县有线电视新闻中心制播分离,在中心设立了广告部,完全实行了制播分离。

四是认真对照中央、省、地有关政策,对符合文化企业转制的企业进行梳理,我县电影院早已不存在,继县印刷厂改制后,仅有新华书店一家企业。按照政策,我县成立了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省“多彩贵州”小品大赛期间,认真组织了《撮泰吉》、《攀干爹》等节目参与,获地区一、二等奖和优秀奖,《撮泰吉》代表地区参加全省决赛获金黔奖;参加全省县级文工队调演获得优秀演员奖、优秀表演奖、节目一、二、三等奖、优秀编导奖、团队优秀奖、服务农村奖、优秀示范文工队,囊括全部奖项;组织《阿西里西》参加云南楚雄举行的中国国际火把节获赛舞银奖;由我县音乐爱好者创作的《梦中的家》等歌曲获“多彩贵州”音乐作品创作大赛毕节赛区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若干。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宣传了我县的民族文化品牌。

二是成功承办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10中国•贵州•赫章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根据地委、行署安排,今年我县承办了全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自县委政府明确旅发大会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地点设在宣传部后,宣传部立即组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及时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夜郎魂》大型歌舞剧演出、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天上石林景区开游仪式、韭菜坪登山节、彝族火把节、阿西里 西大草原自然风光之旅、毕节地区生态文明家园和赫章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展、毕节地区旅游商品及名点名小吃展销会、赫章核桃拍卖大会、夜郎文物陈列馆开馆仪式、平山乡乡村旅游节暨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授牌仪式、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主题向来宾和游客展示了赫章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受到了领导来宾的一致好评。

三是进一步提升了大型歌舞剧《夜郎魂》和民族特色舞蹈。借全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之机,我县按照“不求办得最好,但求最有特色”的目标,对《夜郎魂》和开幕式文艺演出进行了认真策划,力求全方位体现赫章特色,多角度推出赫章精品。根据演出需要,对人民会场演出大厅进行了重新装修,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加强对《夜郎魂》舞蹈的提升包装,完善了演出所需服装道具、灯光舞美,使《夜郎魂》演出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开幕式文艺演出特邀了北京知名编导张玉华老师担任总编导,以展示彝族文化为主体,采用实景与传统民族歌舞自然相融的表现手法,对赫章原生态舞蹈进行艺术加工,使其达到充分体现自然生态、人文风情的艺术效果。

四是继续开展夜郎可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认真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进行规划和编制,结合我县可乐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机遇,编制了夜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初步方案。同时,协调建成了“夜郎文物陈列馆”。在新文化馆协调了约440平方米的展厅和60平方米的馆藏室,改造为“夜郎文物陈列馆”,并从省、地文物局调回或复制夜郎出土文物进行布展,使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能直观了解赫章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五是进一步夯实了旅游发展基础。借助承办旅发大会的契机,着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大坪子至小韭菜坪、野马川经威奢至古达、威奢经二台坡至兴发、兴发至大韭菜坪等旅游环线公路建设,解决了县内各景区、景点的道路连接问题,为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按照我县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县委政府“收缩战线、分别实施、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的原则,完成了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景区大门、天上石林景区大门、石林迷宫步道、景区停车场、公厕、接待室建设。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向来宾充分展示了我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展示了全新的旅游形象。

六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第一批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主体工程已接近完工,第二批10个多数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完成了2010年84个“农家书屋”建设及验收工作,完成2011年98个点新申报工作;完成数字电视整转9868户,超额完成1846户。县乡联网一期工程的平山、野马川、水塘三个乡镇信号接入、机房建设已顺利完成,白果镇机房信号接入工作正在实施,已平移安装了数字电视用户970户,二期工程(其余21个乡镇)的建设方案已完成并上报地区公司;完成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任务5281场;已完成3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球场的硬化并投入使用;完成了赫章县文化馆办公用房、培训教室、排练大厅、保管室等工程建设,已投入使用。

七是认真做好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和项目编制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文化产业统计相关数据及时上报。同时结合中国深圳(世界)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实际,文产办汇集相关方面资料信息,对我县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梳理,共筛选项目10个,相关文件(比如发改立项文件,土地用地文件等)正在完善之中。

八是大力培养文化企业。经过排查,文产办将赫章县现代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和赫章县汉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文化企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经济总量小、竞争力不强,虽然发展空间广阔,但面临的困难十分艰巨。分析起来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及走向,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二者能否相互渗透、交融或相互转化等问题,许多同志还不是很清楚,也没有去思考。由于过去没有对文化产业形成市场化的观念,没有把它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只是把它作为政府的一个调控工具,企业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理念,缺乏生存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导致了文化产业过分强调社会性而忽视其效益性,制约了它的快速发展。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县是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做强做大任何一项产业,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税费优惠、产业扶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三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过去一直把文化产业作为政府的一个事业部门,从业人员没有竞争压力,无进取心。因此,缺乏既有文化底蕴、又通晓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人才的匮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开发的工作就显得相对滞后,文化资源优势就不能形成经济优势。

三、2011年工作设想

(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体制革命,没有体制性的突破,文化就不可能实现大繁荣大发展。要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整合除电视台外的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主要围绕图书馆、文化馆改革和继续深化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推进经营性文化资产走入市场。

(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抓好文化资源和优势的整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增强整体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一是在全县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统计文化产业资源,摸清底数,掌握家底;二是认真作好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完备相关资料,为项目招商和申报打好基础;三是全面协调,通力配合,加强和上级部门沟通,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四是总结参加中国深圳(世界)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经验,认真做好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五是认真指导和培育好一两家文化产业企业,让之逐步发展成为效率良好的企业,带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赫章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12月15日

下载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调研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渭滨区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调研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任务。深......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定稿)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的伟大祖国—中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长期的探索中,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灿烂耀眼的中华文......

    2021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设想2010年,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等一系列战略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汇报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主体单位现状的 情况汇报 根据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的要求和安排,我县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是文体局、广电服务中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电影......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全文5篇]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合集5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