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宁县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伊宁县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伊宁县是全疆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又是维稳大县。县辖16个乡、2个镇、2个地方国营农场,耕地面积110万亩,总人口41.7万人,少数民族占85%,农村总户数7.1万户33.2万人,农村劳动力18.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8.5万人。由于地处偏远,人多地少,信息闭塞,大量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农牧民增收致富任务艰巨。
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把伊宁县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富民强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伊宁县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方法,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农牧民的劳务收入都有了大幅增长,劳务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以培训促转移输出初见成效,广大农牧民外出务工意识逐渐增强,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氛围也已初步形成,劳务收入在农牧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12月30日,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8.41万人,完成州下达任务的105%,其中:州下达稳定性转移任务2.88万人(6个月以上),完成3.07万人,完成州下达任务的106%;有组织转移任务2.5万人,完成3.54万人,完成任务的141%;转移城镇就业任务2.8万人,完成3.447万人,完成任务的123%;转移外省区和境外就业任务0.32万人,完成0.67万人,完成任务的209%;(向博乐市、精河县、农四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八师等地输送拾花工2.97万人),实现劳务 创收4.4亿元,完成州下达任务2.88亿元的152%,带动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创收1325.8元。人均增收356.8元。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伊宁县于2003年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人事劳动、农办、农业局、扶贫办、残联妇联、团委等20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建立健全县、乡、村队(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目标,先后投入600万元,建成了1个县级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以“五统一”、“六到位”为标准设立了20个乡镇(场)和5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2010年又在县域141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了村一级,研究制定《伊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五年规划》,每年与各乡镇场和成员单位签订劳动力转移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伊宁县《劳务经纪人管理制度》、《劳动力转移高峰期工作制度》等配套管理办法。
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伊宁县将紧紧抓住中央和各省市全面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机遇,切实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建设,加大人力、资金保障,用足、用活、用好促进城乡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真正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今后伊宁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标 志性产业来抓,为实现伊宁县与全国同步跨入小康社会增添强有力的后劲。
二、加强培训、促进就业
一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培训中心、各类职业中学、技校、远程培训等培训力量,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的强化劳动技能、汉语会话、法规法律等方面的职业培训,全面推进农民工由“体能型”转变为“技能型”。
二是大力推行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3+2”学习培训模式,促使新增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的一技之长,积极拓展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与疆内12家技工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委托培训与转移就业相挂钩,每年至少为伊宁县培训并转移就业800名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三是坚持培训质量与就业效果挂钩,创新管理模式。劳动力培训过程采取开放式模式,一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都可在伊宁县开办培训班,极大地增强了伊宁县的培训力量,职业技能鉴定均由自治州安排外县考评员执行,避免了人情鉴定和暗箱操作。将培训合格率--即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比例与培训补贴相挂钩,按鉴定合格人数给予补贴,促使培训机构注重提高培训质量。持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工资待遇高于无证人员15-20%,有力促进了劳动者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争取持证上岗的意识,形成了培训过程、职业鉴定、实现就业相互挂钩的良性监督、管理机制,以培训促就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待遇的社会效应得到良好发挥,2010年—2011年全县已有22090人通过 技能培训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持证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5%以上。目前以上管理模式已在全州乃至疆内得到广泛推广。
四是建立冬季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培训的长效机制。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利用4个月的冬闲时节,投入1500万元对全县18-35岁的6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了一次大规模培训。给学员每人每天补贴交通、伙食费10元,考试合格后每人每天再奖励5元。此次培训分20天的军事训练、10天的公共课培训和70天的劳动技能培训三个阶段。“双语”培训贯穿始终。参加培训的6207名学员有5586人取得初级资格证书,合格率为90%;有4880人就业,就业率为81.3%。2011年11月份继续投入1500万元开展对6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培训活动,目前1500万元资金已全部到位。培训工作于11月28日全面展开,历时四个月。
三、加强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一)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始终把宣传引导作为劳务输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强化教育引导。一方面组织乡村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算经济帐、收入帐,让群众认识到外出打工是快速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以村为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播放宣传片、播出用工信息、以播放在外出务工场景专题片等形式,对村干部、农村党员、“三老”人员、宗教人士、农牧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引导群众克服畏难情绪,解决“不敢出去”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办公设备条件,同时2011年共拿出6万元在伊宁县委工作会议上对上年度劳动力转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优秀经纪人进行隆重表彰,有力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工作。(二)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就地就近转移
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按照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的思路,把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作为推动伊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如庆华集团、永煤集团、南岗化工等40多家大集团、大企业入驻我县,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二、三产也得到了稳步发展。现全县共有230家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和6230家个体工商户,目前伊宁县内生产型企业招录本地农民工1万多人、服务行业吸纳1.8万本地农民工转移就业。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近几年来,伊宁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粮食、畜牧、林果、蔬菜四大基地建设,形成了50万亩粮食、36万亩林果、6.7万亩蔬菜、牲畜年最高饲养量171万头(只)、家禽养殖最高饲养量1800万只的农业产业规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大力组织发动农牧民积极参与县内基础设施建设。伊宁县抗震安居、道路、水利、沼气池建设等工程都尽量招收伊宁县内农民工。2011年县政府又出台了新的扶持政策,批准经过培训拿到职业资格证的农牧民可以组成施工队、挂靠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创业,进一步提高了就业机率。这几项建设就吸纳了本县农牧民1万余人次务工,创收达6000多万元。
四是先后培育了胡地亚于孜乡的塔郡马铃薯合作社、愉群翁回族乡的忠祥摩托车坐垫和愉群翁花生、青年农场的富民蔬菜合作社、吉里于孜镇的弓月果蔬菜合作社、阿乌利亚刺绣合作社和 阿热吾斯坦乡的华康生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七个劳务品牌,带动当地农牧民780名就业,为全县加快打造多种劳务品牌树立了典范。
(三)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外地就业
县始终把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核心工作,加大投入、创新举措、拓宽渠道,全力以赴推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加大企业用工信息搜集发布、发挥乡镇劳保所劳动力信息宣传发布、劳务派遣公司、职业中介机构、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方式,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举办大型招聘会2次,专场招聘会20次,人力资源市场接待招聘用工企业71家(外地企业21家),提供空岗信息18000个,累计参加招聘会的人数达10673人,向本地和外地企业共输送5261名员工实现长期就业,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63人;男性3683人;民族4997人。可创收1052.2万元。
2011年9月,州劳动局组织全州八县一市劳动局负责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到博乐、奎屯、石河子、昌吉、乌市考察企业用工情况,回来后,一致认为奎屯锦阜纺织厂适合伊犁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11年11月22日,向奎屯锦阜纺织厂输送务工人员150名。全年向外地区企业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6批次,每次都举行欢送仪式,县领导亲自到位,打工人员的父母和亲朋好友都前来送行,县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在伊宁县现已形成外出打工的热潮。
(四)抓好季节性转移。
秋季拾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时机,为此,我县加大宣传和组织力度,不断扩大转移人数,有效地做好伊宁县秋季大规模劳务输出工作,伊宁县在农五师和博乐地方上分别设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两名县级领导分别担任劳务输出办事处总指挥,就业办两名工作人员和各乡镇场分管劳务输出领导以及劳保所长作为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来协助总指挥的工作,办事处专门协调解决拾花工在务工期间的工作、生活、劳资纠纷等工作,务工结束后返回,为组织好秋季拾花工前期对接工作,从6月初开始,农四师67团、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各团,博乐市、精河县、沙湾县、乌苏县等县的领导带领各连连长及各乡镇主要领导来伊宁县与近百名劳务经纪人洽谈商议劳务用工事宜,双方留存有联系方式,8月底,我局组织全县各乡镇经纪人近48人前去农四师67团、博乐86团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主要了解今年的棉花长势情况、食宿条件、拾花指导价等事项,通过外出考察,农民工自觉有序地开始拾菊花、摘枸杞、摘番茄、玉米去雄、摘辣椒、拾棉花的连续劳务创收,把原来的1个多月务工时间延长到6个月以上的劳务创收时间,探索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金光大道,就农五师84团而言,2011年6月份通过4名劳务经纪人向4连、5连、6连、7连有组织转移菊花采摘工800余人,他们一直到11月份把棉花拾完才返回伊宁县。
(五)加大中介组织的培育。
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建设。鼓励农村能人、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从事劳务输出中介工作,大张旗鼓地对劳务经纪人进行表彰奖励,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全县劳务经纪人由 2004年的70人发展到目前的1323人,其中2010年新增46人,2011年新增64人。成立县级劳务经纪人协会1个,乡级分会20个,成为带动劳动力转移的一支重要力量;扶持组建10家劳务派遣公司,其中2010年2家劳务派遣公司,2011年3家劳务派遣公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化。通过经纪人带动和劳务派遣公司劳务输出量占到转移总量的60%以上,在岗位开发,劳务派遣、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就业。
鼓励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并制定完善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推动和引导一大批农村劳动力通过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现转移就业,带动一批闲散劳动力就业。2011年伊宁县被确定为州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伊州就培组办字[2011]8号)。建立县级创业园一个,从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各方面加强对劳动者创业的扶持,通过划拨土地、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简化申办手续、减免税费等方式,千方百计促进自主创业。近两年来,通过创业引导、培训,已有3200多名农村劳动力成功走向了自主创业道路,2011年为符合创业条件的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112笔,发放贷款金额11834.69万元,带动6168人就业。
(七)改善劳动力转移工作条件
2011年4月份投资80万元,在墩麻扎镇和曲鲁海乡新建了2个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服务中心,6月份又投资了83.4万元,购臵了187台计算机和98台打印机,为乡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配备了办公设备,同时建立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登记信息库。
四、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
1、劳动力转移总量逐年增大,劳务创收的意识已形成共识。
2、每年先对6000余名农村劳动力集中大培训,结束后,再举办招聘会,邀请本地和外地企业参加。实现长期稳定转移就业。
3、一产需要的劳动力在农闲时节转移创收已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劳务创收的意识大大提高。4、2011年伊宁县被确定为“州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伊州就培组办字[2011]8号)。全县掀起了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潮,今年10月份又代表新疆向国家人力资源部汇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开展情况。
5、劳动力转移市场已形成,伊宁县作为秋季拾花的输出基地和各兵团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区,并签订了协议。
6、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能某职业”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对接,了解岗位需求,农村劳动力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报名参加订单式培训;
7、积极搜集企业及用工单位信息,及时在“三农”信息网发布用工信息,并在伊宁县各乡镇轮流召开企业用工及用工单位招聘活动,向本地、外地企业、用工单位长期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
8、每年组织伊宁县各乡镇场具有影响力的经纪人前去与伊宁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和用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主要了解务工情况、食宿条件、安全保障和企业用工等事项。
9、为解决伊宁县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就地转移“消化”,对于新引进的企业,除使用专业技术工外,要有一定比列本县农 9 村劳动力的使用人数,促使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将企业使用本县农村劳动力的人数做为伊宁县年终评选优秀企业的重要标准。
五、2012年工作目标
在完成2011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力争2012年完成以下工作目标: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5万人,其中:转移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3.3万人,短期转移5.2万人,实现劳务创收5.54亿元以上,人均增收350元以上。再培育成立2个劳务派遣公司,发展20个优秀经纪人,全力保持“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称号。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2015年,伊宁县要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目标,其中劳务收入要占到33.7%以上达到4000元,长期稳定转移人数达到4.5万人,劳务增收占到农牧民人均增收的40%。
伊宁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12月8日
第二篇:劳动力转移
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要: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就称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离开农村,到县城或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现象,就是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鹿城镇通过积极实施“打工经济”战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向非农行业、城市、发达地区转移,打工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亮点。从小范围上看,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经济发展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它对整个楚雄州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楚雄州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鹿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随着鹿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务工意识有所转变,鹿城镇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就业方向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据调查,近年来鹿城镇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主要是: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这四个行业就占了鹿城镇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
2、受过初中教育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外出务工的主体
据调查,近年鹿城镇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且大部分都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2011年鹿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共75人,中其包括初中学历46人,大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3人。7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四十岁到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占37%,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占36%,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7%。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龄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沉重,既要赡养父辈,又要抚养孩子,面对家庭巨额消费开支,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找赚钱的路子。
第二,新时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初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般不愿意留在本地,都有到外面闯荡一番的念头。
第三,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寄较高期望,农村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基本上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
3、08年后劳务输出数量在逐年增长
据调查,2007年鹿城镇劳务输出总数为56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很多村民心有余虑,不愿外出务工,所以劳务输出人员仅有28人,与上年相比人数缩减了一倍。2009年劳务输出人数为58人,2010年为65人,2011年为75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鹿城镇劳务输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4、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比重止升反降
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男性农村劳动力新加入外出务工的潮流中,女性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重止升反降。2009年鹿城镇女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1,2010年的女性比重是60%,2010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11年比重是40%,比2009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
5、内陆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据今年
资料统计,鹿城镇劳务输出地主要是浙江、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扶贫整村推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从整个楚雄州劳务输出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看,全州2005年组织劳务输出33983人,仅占全州外出务工人数的17.82%,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还是属于非组织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息获取来源主要还是“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领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
2、外出务工环境趋紧
农村劳动力拥有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有限,加之综合素质不高,择业竞争压力大,从业状况不佳,获取收入少,外出务工环境趋紧。2005年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寄回或带回的现金26817万元,人均1407元,比2003年减少122元,比2004年增加14元。
3、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2005年楚雄州城镇化率26.0%,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了本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人数
比上年增加0.52个百分点外,还有向辖区外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占农业人口的8.62%。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二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目前我州城镇化水平仍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摆脱出来,二、三产业和城镇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小,农村城镇化发展尤显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4、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反应的是整个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其也包含了鹿城镇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三、搞好扶贫劳务输出的对策
根据目前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制度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
2、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信息服务机制
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要注意发挥
镇政府及各种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为鹿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及时的信息支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
3、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协调联系,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对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应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做到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形成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灵敏高效的中介服务网络。以县、乡为单位,在劳务输入地建立岗位信息窗口,形成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二是要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联系面广、信息灵的作用,构筑起双方对接的平台。应把接纳转移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机制,作为评价定点扶贫单位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4、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农民收入。要依托培训机构,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要有系统性、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的内容要有实效性和特色性、培训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培训的费用要有合理性、培训服务要有延续性。通过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朝省内外条件较好的企业就业,同时可结合农民生产特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多管齐下,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四、小结
农村剩余劳动劳务输出收入是贫困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政府要积极关注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努力搞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针对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实现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又可以得到从分利用,增加家庭的收入。3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组织技能培训,重点进行技能点的培训,使农民获得多技能,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4.鼓励农产品制造加工业在当地落地,农产品的升值使得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农村兴起和发展。更加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5.建议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的产业投入到农业当中,如房地产目前低迷,很难再发展起来,建议这一产业转向农业,一方面,往往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懂的管理等 劳动力不足:
1.鼓励农二代,农三代回家从新尽行农业的生产,但是存在问题,农二代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懂种地,不懂生产使得他们回到家乡很难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返乡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技术的共享,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节约人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上完善。
3.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有利于吸引农二代返乡。从而逐渐避免农村土地荒废,无人种地的状况。
第四篇: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2011上半年
阿热吾斯塘乡2011年劳动力转移上半年工作总结
自2003年以来,阿热吾斯塘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统筹兼顾、加快发展”这一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始终把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抓调研,建台帐。全面掌握劳动力资源现状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一方面,我们狠抓劳动力资源现状的调查摸底,另一方面建立乡村两级劳动力资源台帐和技能培训登记台帐。通过调查,截止2011年5月,全乡尚有1247名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
(二)抓队伍,建网络。一是建立组织网络。乡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信息收集和组织人员培训、转移;各行政村也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班子,同时指定一名村委会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劳动力现状调查和组织服务;二是建立信息网络。每周发布一次用工信息,各村根据本村实际,将适用信息传递到农户,同时收集群众外出意向提供给乡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使用工信息更加符合本地实际;三是建立服务网络。建立了跟踪服务机制,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定期与用工单位联系,及时掌握外出人员的状况;不定期寻访外出务工人员,掌握思想动态;协助处理劳资纠纷,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抓落实,建机制。一是建立考核机制。每年年初将劳动力转移人数、技能、岗位提升和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目标下发分解到各村,纳入目标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每年召开若干次劳动力转移工作专题会议,每次会议对培训人数、转移人数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年终对转移工作突出的行政村进行表彰和奖励。二是建立培训机制。抓住培训这个关键环节,采取定向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并将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探索实施了“企业出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新措施。三是建立“两会”机制。201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7次春季劳动力交流大会,邀请了招工企业,现场设摊、发布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为我乡各类求职人员和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面对面双向交流选择的平台。
二、主要成效
(一)转变了思想观念。过去,阿热吾斯塘乡之所以发展滞后,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落后,通过三年多来的劳动力转移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从而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怕吃苦、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与此同时,发展效益农业的意识也与日俱增。
(二)增强了劳动技能。一年来,通过各种培训途径,不间断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培训,共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8期,其中农艺工3期,砌筑工班2期,电焊班1期,农机修理2期。就业培训班开展以来,我们基本上都做到培训一期,输出一期。
三、主要体会
(一)思想重视是前提。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以提高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将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摆上议事日程,在乡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专项资金,保证人力、物力、精力三到位,尽最大力量满足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确保劳动力转移取得实效。每次劳动力交流大会召开之际,乡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到场指导,确保了大会的成功举办。
(二)技能培训是关键。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的核心是转移就业,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劳动力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广泛的技能培训,只有通过不间断地培训,使每一个富余劳动力都掌握1-2门技能,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最终使农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三)各方配合是保证。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成效,除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外,离不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全力支持,离不开全体乡村干部的积极配合。每次召开劳动力交流大会之前,乡里召开专题会议,驻村干部、村干部都能亲自将信息传递到户,将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四、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坚持常年向每村每组每户提供劳务信息;定期编发用工信息资料,利用村务公开栏、宣传窗、黑板报等形式免费向农民提供用工信息。
(二)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在原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培训面,根据市场需求,尽量满足农民的需求,方便群众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
阿热吾斯塘乡2011年劳动力转移上半年
工 作 总 结
阿热吾斯塘乡劳动保障事务所
2011年5月10日
第五篇: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为推动瑞金市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把“民工型农民”转变为“技术型农民”,我院以职业中专为依托,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培育新农民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今年我院共培训18600人,其中院内培训3100人,超额完成培训计划(原计划培训任务为2006人),七个乡镇分院及各培训点15500人。经培训后合格学员就业率达95.8%,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我校位于瑞金市城北绿草湖畔,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学校总占地面积45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是江西省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各类专业教师82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25人,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双向视频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教演播室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上阅览室、语音室、电工实验室等16个专业实验室及8个实训、实习基地,馆藏图书10余万册。被评为省级“优秀学校”及省级“文明学校”。学校开设专业主要有: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应用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计算机及其应用、电子技术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焊接、家电维修及学前教育等专业。我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质量过硬,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瑞金市委、市政府依托我校于2008年建立农民学院,实行两块
牌子一套人马,按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模式运行。我校是农民学院常务管理机构,我校校长朱振华负责农民学院的日常事务。
今年学院院内共开展培训共四十余期,其中电平车培训10期,计算机培训10期,电子技术培训10期,机电技能培训3期,汽修3期,驾驶员培训2期,酒店管理培训2期,学前教育人员培训4期。
二、管理有序,机构健全
我校是农民学院常务管理机构,我校校长朱振华负责农民学院的日常事务。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培训教学管理小组,成员有教务处主任、就业办主任、培训处主任及相关骨干教师组成,培训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计划,负责全面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师资力量的调配等工作。
三、教学质量优良,培训颇具特色
我校的培训工作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取得了良好成绩。一是资源有机整合效果好,把我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等一并整合到我校,有效的利用了我校的职教资源,相关分院在学院院务会和农工部的领导监管下也取得较好培训效果,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二是建立建全了“四大网络”系统及四库建设;通过大胆尝试和实践,建立了高效的招生网络,培训网络,定单就业网络和跟踪服务网络,以及规范的四库管理,这一系列的细致工
作确保了整个培训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培训转移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三是培训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是:“德育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会做事”,从做人和做事上入手,使得学员的品德、技能都得到发展。所有培训的学员无一人有违法行为,很多学员因有扎实的技术,又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深得企业的赏识,有一大批都提升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更有一大批学员通过培训真正掌握了相关种植技术,为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1、组织生源广。采用多方式、多渠道组织生源。利用电视广告、宣传动员等方式进行广告宣传,在各乡镇设立联络处,完善培训对象数据库建设,深入各乡镇进行宣传。我市武阳镇是脐橙种植大镇,我们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深入到黄柏培训点开展脐橙种植技术培训工作;我市泽覃乡是烟叶种植大镇,我们也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深入到泽覃培训点开展烟叶种植技术培训工作。通过送教下乡也扩大了宣传力度,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家喻户晓,保证了培训招生的数量。
2、培训方式活。我们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扶贫培训教学管理小组,成员有教务处主任、就业办主任、培训处主任及相关骨干教师组成。管理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计划,负责全面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师资力量的调配等工作。每个专业都有培训目标和计划,教师们努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使培训学员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我们主要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进行培训,根据专业和生源情况,培训方式
灵活多样。
3、培训效果佳
学校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涉及到上级培训补助资金的项目,每期学员开班仪式、结业仪式都会邀请扶贫办、财政局的领导参加,目的是让学员学会感恩,鼓舞学员勤奋努力,学成后为社会作贡献。例如 “雨露计划”中高级技工班,俗称“免费班”,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以“给我雨露,报以江河”为班训,努力学习,认真学技,多次参加市里的公益性活动,取得社会的好评。
4、就业门路广。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探索出许多有效的转移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今年我校培训的机电、计算机专业学员主要输送到横店集团得邦照明有限公司就业,该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效电子节能灯、电子镇流器、LED照明灯具等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的专业大公司。目前,该公司已与我市正式签约在我市工业园区购地200亩,一期投资8000万元,兴建分厂。学员被企业考核录用后月月工资都在1700元以上;另外还实行“就地转移”模式,对市区新办的企业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用工,实行就地培训贫困学员就地上岗,同时解决了企业用工的难题。第三实行“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学员在基地学习一段时间,再到企业去实习,有些课程直接在企业里完成学习,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解决费用不够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更是成效显著,通过培训,学员们在家创业,自种烟叶、自种
脐橙、自办幼儿园,收入明显提高。
四、培训转移工作效果明显
我校从招生、培训、就业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了完善的“四库”(即劳动力基本情况和培训意向调查摸底资料库;用工企业需求调查摸底资料库,学员培训情况和教学资料库;转移就业和回访资料库)。培训合格率在98.5%以上,就业率为95.8%,从回访结果来看,最低月纯工资收入都在1300元以上(扣除吃住费用)。
总之,我校校硬件设施较好,管理机构健全,专业设置合理,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水平较好。今年培训人员数量超过原定计划,培训学生合格率达到预期标准,培训学员的务农、务工能力都明显增强,并且畅通了就业渠道。我们将进一步向工作做得更好的县市看齐,进一步增强培训能力,力争使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院依托瑞金职业中专办学开展培训工作,尤其是相关制造、技术技能型培训都在院内举行。而目前职业中专的生活、教学设施的使用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只能依靠寒暑假进行培训,培训力度不大,培训数量不多。
2、相关部门的专业性培训方面,学院院内因师资短缺问题使一些专业培训工作出现了些纰漏。
六、要求和建议
1、加强我院基础设施建设。由市政府筹资800万元,2012年6月前,动工新建一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学员宿舍楼;2012年12月前动工新建一幢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培训综合大楼,添置好相关设施设备。
2、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本部教师以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为主,学院教授实用技术的教师可向农业局、果业局、农机局、乡(镇)所站和社会培训机构聘用为专(兼)职老师。随着学院发展需要,紧缺专业教师,采取定编不定人等方式向社会和大学毕业生招聘专职老师,招录指标纳入教育系统新增教师编制中。
以上是我院的一些情况介绍,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瑞金市农民学院
瑞金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