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自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自觉
辛 鸣
2011年第11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就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根本任务、实现途径、制度保障等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回答好的方向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客观需要出发,基于对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高度自信,承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目标,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
——这一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四大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共荣共进,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与缺失都会严重影响其他建设的成效,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在经济建设方面,年均9.6%的发展速度为世界罕有,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整个社会总体实现小康;在政治建设方面,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在社会建设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的社会服务与管理新格局已然成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经济政治大国必然要求建成文化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当在已经有的成就与基础上提速提质。
——这一奋斗目标是对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清醒回应。实事求是讲,我国文化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不俗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文化携其经济军事优势进行文化的扩张,甚嚣尘上的“普世价值”就是最为明显的征兆,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捍卫我们的文化尊严,阐明“中国道路”的必然与必须,说明中华民族复兴对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赢得世界的理解与认同,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世界环境,我们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就国内情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文化式微、道德滑坡、价值紊乱的情形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群众关注的社会心态问题,像老人倒在地上不敢去搀扶,小孩被车碾压后没人去救助,挣的钱多了但越来越焦虑,日本闹地震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就开始抢盐,所有这些不应该、不健康、不理智的心态及行为背后其实仍然是文化问题。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解决社会大转型大变革过程中价值导引、意识培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迫在眉睫。
——这一奋斗目标更清晰反映了对文化在现代社会功能的深刻认知。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巨大。首先,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究其根本来讲,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这也就是六中全会强调文化是一个“社会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的原因所在。其次,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现在国际社会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在和平发展背景下更不直接表现为军事的竞争,而是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任何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占领制高点,首先要取得文化上的优势,要占领文化与价值的制高点。曾经有位政治家讲过,输出产品的是三流国家,输出技术的是二流国家,输出文化的才是一流国家。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也必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实现新的伟大复兴,并反过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社会不仅要为世界经济政治作贡献,更要为世界文化发展作贡献,为世界贡献我们的价值观,为和谐世界作出我们的贡献。最后,文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现代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像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6%。就算中国社会在“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比重提高到5%,这也意味着每年将拉动经济增长1到1.5个百分点,这在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衰退,经济增长点匮乏,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大转型的背景下,实属雪中送炭、难能可贵的发展动力。
——这一奋斗目标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与要求。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不仅仅是写在文件中的一句口号,而是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相连的现实目标。这一目标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和要求,这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出共有精神家园,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鼓励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但文化仅仅有超女快男、非诚勿扰是不够的。文化要有精气神,要有主心骨,要有灵魂与精髓。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先进文化的引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可能真正达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也不可能得到真正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和“兴国之魂”。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还能叫社会主义国家吗?快速发展转型的中国社会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吗?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何去鼓舞斗志,不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怎能引领社会风尚?所以,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表现在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表现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它强调的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它提供的不是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进一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课题。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理想,能够发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巨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昭示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把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国家振兴、民族兴旺以及个人幸福的必要前提。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是爱国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革命道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明快通俗的表达,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因此,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使之成为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有力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从理论体系走向大众实践。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突破,更要在实践形态上有创新(理论要想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要有实践的形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走进社会大众的实践中,变成社会大众自觉的行动。当代中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引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走向社会大众实践的核心价值观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几句话、几个词。“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最有作为的标志,最发挥作用的标志。当年中国革命,直接激发农民起来闹革命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别说农民不会读马克思主义的大本本,就是共产主义ABC也未见得知道多少,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所以把“体系”凝练为“语录”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像“和谐”、“公正”、“ 仁爱”、“共享”等等一些基础性的价值范畴,皆可以考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仁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共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此外,走向大众实践的核心价值观既要有崇高的引导性,能领略到信仰的光辉、信念的坚定、使命的神圣,先进人物用于实现抱负丝毫不感欠缺;又要有相当的包容性,不离日常用行、喜怒哀乐、人情世故,普通大众居家过日子也能其乐融融。只强调崇高性,让普通大众望而生畏,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过分迁就包容性则丧失了价值观本来应有的引导功能,会让价值观名存实亡。
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享有文化权利已经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权利。人民群众不仅要吃饱穿暖,不仅仅要经济温饱、经济小康,还要文化温饱、文化小康。文化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方针。针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是对文化事业的有机补充和积极促进。在我国过去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中,一直是把文化作为一种事业来看。所以我们从事文化建设的部门就具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文化事业单位。其实就像文化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一样,文化建设固然首先和主要是一种事业,也不排斥它同时具有产业的特点,文化不同的属性自然可以让不同的主体去实现。
公益化的文化事业,比如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等工作是必须按照事业的要求来进行,政府必须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让事业单位有钱去做事业,有精力去做事业,不能让那些文化事业单位干着事业的事,却要自己到市场中去找钱。因为,不论社会再怎么发展,在文化领域肯定会有一些市场解决不了也不愿意解决的事情,也就是社会文化公益事业。而且社会越发展,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范围与内容越广大、越丰富。社会文化公益事业既是文化事业单位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又是文化事业单位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是,在这里我们需要确立一个观念,这就是公益事业是“铁饭碗”,社会一定要有公益事业,但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人不一定就是“铁饭碗”了。文化事业单位不能 “市场化”不等于发展文化公益事业不运用市场手段。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政府要养“事业”不养具体的单位、不养具体的人。社会有文化公益事业需要做,既可在既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中招标,也可面向社会招标,通过吸纳社会力量来花钱买服务。就算政府真要养文化事业单位,也要通过养很少的单位刺激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完成公益事业。——遵循文化产业的规律来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六中全会精神,发展文化产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遵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特别注意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让它们通过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实现经营性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对于文化产业,既没有必要设置各种条条框框,这样会抑制它们的活力,更没有必要拿着国家的税收去补贴企业。这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很好,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以上,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比2004年比重高出近0.4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都超过5%。这证明只要给舞台、给环境、给政策、给制度,文化产业的活力与后劲是难以估量的。而且,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差距,同时也孕育产业商机,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当巨大。
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文化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也需要有相应的进展。十七届六中全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我国体制改革综合配套,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结合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要准确认识和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这两大关系。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六中全会要求,通过把握好度和分寸,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努力实现文化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既理直气壮要求社会效益,又大大方方去追求经济效益,并且通过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效益。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在凝聚民族精神、维系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效益,而且是大效益。这种效益有两大特点:一是效益跨时间,这种效益的时间跨度大到了甚至具有时代性的尺度,而且没有截止期,很难用当下的得与失来进行精确量化评价。像中国文化中的唐诗宋词,其对于中华民族的价值绝不仅仅止于唐宋两代,未来中华文化的传承依然不能忽略;二是效益溢出性,这种效益往往不体现在某一固定区域范围,并不因为产生于甲地就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是无排他地在全社会领域内发挥作用。所以,这样的效益很难用市场与经济的方式对它进行精确估价,我们把这种效益称之为社会效益。
但是文化作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不同层面精神需求和精神消费的一种产品,也不可能摆脱商品的属性,不同的文化消费者会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自觉主动去购买不同的文化产品。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也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这种需求会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比如报刊书籍、电影电视、文艺演出、艺术品收藏等等,这为我们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0年我国国产电影国内票房超过100亿元,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等等,这些都是因文化的商品属性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既然文化产品客观地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层面,而且这两个效益的实现路径又是不同的,我们就应该把这两个效益都实现好。我们既不必过分强调文化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追求文化经济效益的要求,也不能只热衷于文化的经济效益而放弃承担社会效益的责任。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以至于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最后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萎缩。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意识到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于是就矫枉过正,一窝蜂地用文化去“赚钱”,最后名义上还是文化其实早已不是文化了,甚至成为“伪文化”、“劣文化”。有的同志可能会辩解说,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可兼得,只能顾一头。其实不然,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并没有到了非此即彼的地步。美国一直把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传播工具,而且好莱坞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好莱坞在世界各地大把大把赚钞票。中国文化传播中也有这样的案例。一部《建国大业》取得了7亿元的票房,一本《理论热点面对面》发行了300余万册。这些都是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代表。
——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的关系。文化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推动。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文化改革和发展不可须臾偏离的大方向。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改革,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是我们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
把这两个大方向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的同时,要注意按照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文化立法,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文化政策逐步上升为法律法规,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坚持文化改革的法制化和程序化。
政府要向社会提供文化公共物品(不是产业化的文化产品)。这文化公共物品中最主要的就是制度、环境,是市场监管,是公共服务。如果提供产业化的文化产品,实质上就把政府降为与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同样的市场主体,政府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文化市场主体,而是超然在文化市场主体之上的社会主体。正是这种超然性,使得政府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统一、公开、公正、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以保证文化发展方面各种创新机制有效运转,保证文化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保证没有假冒伪劣,保证不伤害公众利益。
所以,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在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在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方面,则大胆放手让市场来说话。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我们特别重视市场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要注意由于文化的双重属性,即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更有着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所以市场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不能简单类比。在经济建设中,我们主张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则把它定位为“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一个“基础”,一个“积极”,反映了不同领域的不同要求。■(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第二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必修③《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二、教材分析
第九课主要讲述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道路和任务,主体是国家。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框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部分: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是给学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究竟该“怎么办”。第八课我们带领学生领略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并学习了面对各种问题、现象时,如何做出选择。第九课开始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2.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3.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给中华文化点个赞”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从而掌握并区分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2.通过 “2015春晚总导演”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设计创意和策划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树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点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六、教学难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七、教学思路
该教学设计立足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采用了“点赞中华文化”的复习导入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讲解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结合学生熟知的素材,如“最强大脑”“感动中国”“爸爸去哪儿”“米歇尔写书法”“春晚”等节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接下来,结合教材98页,让学生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 为什么这么设计?小组讨论,请四位“学生导演”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对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部分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回到本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展示文化复古和全盘西化观点的持有者及其思想,引起学生重视和思考,总结出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最后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升华课堂,同时布置课下作业:文化强国微写作。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文化知识,给中华文化点个赞──说说你认为最赞的中华文化是什么?
学生:青花瓷、孔子的儒家学说、中山装的四个口袋代表的是“礼义廉耻”、汉字从古到今源远流长、风筝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巩固旧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衔接过渡
教师:刚才我们找了几位同学给中华文化点了赞,根据同学们的点赞,我们能不能回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不可否认我国是个文化大国,自古至今五千年的文化确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大国是不是等同于文化强国?(PPT)
学生:沉思并持有不同意见,回答者各持己见。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体验对比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3.新知讲授一
教师:很高兴看到同学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大国还是文化强国的看法。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生:打开课本95页预习新授课的内容。
教师:下面哪些可以成为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为什么呢?
图一:米歇尔到师大二附中写书法 图二:最强大脑
图三:爸爸去哪儿 图四:功夫熊猫
图五:来自星星的你 图六:感动中国
图七:习连套餐 图八:2014春节联欢晚会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回答,有的选图
一、图八,还有的选图六。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的区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学生:在课本96页跟随老师标记重要的教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4.新知讲授二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图片,阅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和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分析总结出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
教师: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课本97页教学内容,并结合上述图片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五个路径去分析思考。
五个路径:
(1)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党的性质宗旨;
(2)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
(3)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4)人民群众根本意愿;
(5)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节目,层层递进,分析出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5.新知讲授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选出这组图中你认为最能成为中国文化强国符号的那一个。
同学:春晚。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图八,春节晚会那些事儿。
1983年至今,春晚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
同学:朗读PPT
2012年4月,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14年1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春晚”是家喻户晓、闻名海内外的节日文化盛宴,是所有炎黄子孙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
教师:2013年除夕夜当晚,全国有202家电视台对春晚进行同步播出,综合计算出全国有7.04亿观众收看了马年春晚。春晚不是“私人订制”、大众订制,它是“国家订制”。央视春晚肩负着对内、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使命。请同学们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请说明设计理由。
学生:阅读课本98页“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讨论方案。
学生甲“林导演”──结合生肖,凸显羊年文化宣传;总结前一年的大众流行文化;传统的相声小品还需要保留;服饰文化要体现中国风;科技创新体现在科技3D的舞台设计,如果能有穿越文化设计理念就更好了。
学生乙“张导演”──主持人可以穿旗袍和唐装。教师:发展中华文化,“春晚总导演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在总体的设计理念中要不忘记文化自觉──觉察、觉醒、觉悟,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认识文化视角)
学生丙“郑导演”──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有创新;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我们还要加入一些西方元素,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丁“康导演”──每年春晚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难忘今宵》,想请彭丽媛来演唱压轴节目。要有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
教师:“康导演”提到的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说明春晚的设计除了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还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信心、信念、信仰,指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待文化态度)
设计意图:情境体验,探究新知,分享合作,成就设计。
6.倒叙回顾
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文化强国,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观点:
“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学生:全盘西化论
教师:大家能猜猜这是谁的观点吗?
学生:小声议论,没人举手回答。教师:展示PPT,胡适。不加评论,继续展示PPT请同学们继续猜猜看。
“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学生:阅读并等待答案的揭晓
教师:揭晓答案──康有为。请同学们回到课本95页,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这两段文字,得出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具体做到:
一是要不忘本来。
二是要吸收外来。
三是要着眼将来。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巩固新知,引起重视。
7.升华巩固
师生:齐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师:请同学们就今天的学习感受进行140字左右的微写作,下节课我们进行微分享。设计意图:升华课堂,布置作业,课后成长
九、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注重归纳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通过已知引出新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建构新知,运用“假如你是春晚总导演”的创新设计,让学生形成创新比拼,凸显教学环节中的学生主体作用,设计好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味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设计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法较为创新,形式比较新颖。根据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还需要在内容上丰富完善,从细节上修剪梳理;在课题提问上有所改进,以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掌握能力为主要参照点,不断探索实践,把教师的创新设计、主旨意图、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第三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学案
第九课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课型:新授课编写:高二政治互研组审核: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弄清“全盘西化”“文化复古主义”这两种错误观点的实质。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3、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4、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难点)
三、自主学习:(完成新新学案自主导学部分)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课本教材95页(大班必做)
探究二:【问题导思】(小班必做)
2013年5月14日的人民网发表《提升文化自觉五种意识不可缺》的文章。该文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提升文化自觉五种意识不可或缺: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向意识。二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意识。三是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意识。四是明敏的批判意识。五是自觉的创造意识。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分别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意识”不可缺?
五、当堂检测:(完成新新学案当堂双基达标)
六、课后巩固:(完成新新学案对应的课时作业)
第四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精神旗帜,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益成果,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具体体现在党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之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奠定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进一步深化了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破解文化发展难题,不懈探索文化建设规律,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日益明晰。
有什么样的文化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进步,最根本原因在于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新的思想观念涵盖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凝结成了广泛共识。比如,提出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强大动力,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目标,在服务大局的同时必须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文化不仅具有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工作、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改革出动力出活力,早改革早受益;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在把握导向、保证方向的同时,要重视市场、占领市场;文化的对外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必须统筹好两种资源、用好两个市场,等等。这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是文化建设长期实践探索的根本结论,冲破了文化建设上的种种思想迷障,初步构建了一整套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
开辟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比如,正确处理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两个效益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等等。这些规律性认识,是对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反映出我们党对文化发展的认识日益深化,标志着文化发展的道路日趋成熟。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思想观念实现大飞跃,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大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复兴之路、成功之路、光明之路。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建设只有在明确方向和道路的前提下,才有健康发展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特征。我们党强调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在探索建设先进文化实践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更加凸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不注重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必将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保证文化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文化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观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文化发展方针,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存在着若干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确立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的同时,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近些年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改革创新的成果。因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也是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不断推动文化发展取得新成就,不断创造文化发展的新辉煌,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进一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的开放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有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坚持它、发展它,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要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培育全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文化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也源于人民。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努力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大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更好地激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
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文化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承续民族传统、植根伟大实践、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活力,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之树开出新的时代之花,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自觉担当历史责任。思想上的自觉,工作上的主动,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自觉不仅关涉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重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不断把文化创新的丰硕成果奉献给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谱写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作者: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
第五篇:2016第九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案范文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以及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树立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难点: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归纳、总结)、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以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为切入点,让同学举例说明他们心目当中最赞的中华文化,引出问题:我国的确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这能说明我国是一个文化强国吗?带着问题,导入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内容的学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自主学习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3.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5.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和要求? 学生思考、回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3)两者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3、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②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③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④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⑤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4、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 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⑤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⑥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5、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和要求(1)含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表现:
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要求(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理解重难点知识】
〖合作探究〗 :
彭丽媛首次以“第一夫人”的身份亮相,惊艳全球,“彭丽媛Style”更刮起一股旋风。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彭丽媛所穿戴的服装、手袋并非国际知名品牌,而是出自中国本土设计师之手的“国货”,优雅、大方的装扮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带动了国人对国产品牌关注的热潮。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要实现文化强国梦,需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七、板书设计:
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历史证实的结论
2.走向重振的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必要性)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目标(为什么)
2.必由之路(为什么)
3.关系——路径与目标
4.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必要性
2.含义及表现 3.如何增强
八、练习
1、(2013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37题)37.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是(C)A.民族主义
B.集体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和谐文化
2、(2014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35题)下列关于文化的观点,正确的是(D)①凡是市场上流行的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吸收所有的外来文化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5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33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A)
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②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衔接 ③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④与我国必然统一世界文化的方向相一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3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34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最重要的是(A)
A.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C.积极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向全世界进行文化输出
D.重新确立传统儒家思想在文化建设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九、作业(看课时作业)
十、教学反思:
1、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认知思维能力,关注困惑点。
2、依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进行探讨,体现了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思路设计。
3、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力求采用多种教学实现方式,营造良好的互动气氛,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调查、思考、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体验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