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类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酒类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今年6月以来,我镇在上级的领导下,根据2011年的打假工作部署,联合镇内各有关单位开展酒类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了酒类市场的秩序,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健康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酒类市场清理整治行动。
6月以来,我镇联工商、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的酒类市场进行全面的检查。在酒类市场的清理整治行动中,我镇共出动执法人员88人(次),车辆28辆(次),检查我镇酒厂3个、各类超市、经营业户25家。我区的酒类生产企业和销售全部都证照齐全,未发现有生产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以及其它违法生产行为。
二、加强酒类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
下阶段,我镇将继续加大酒类产品的监管力度,同时积极做好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继续深入开展酒类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使制假售假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规范我区酒类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秩序,提高酒类生产企业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确保我镇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建南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酒类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酒类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办在上级和江海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办事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根据2011年的打假工作部署,联合区内各有关打假成员单位开展酒类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了酒类市场的秩序,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健康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酒类市场清理整治行动。
今年以来,我办多次联合区工商分局、区公安分局、区经贸局(酒类局)、区卫生局、各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区内的酒类市场进行全面的检查。在酒类市场的清理整治行动中,我区共出动执法人员88人(次),车辆28辆(次),检查我区酒厂4个、各类超市、经营业户78家,检查发现2家无酒类经营许可证经营酒类行为,区酒类专卖局已经勒令其停止销售所有酒类产品并限期到该局办理酒类经营许可证。而我区的酒类生产企业全部都证照齐全,未发现有生产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以及其它违法生产行为。
二、加强酒类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
下阶段,我区将继续加大酒类产品的监管力度,同时积极做好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继续深入开展酒类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使制假售假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规范我区酒类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秩序,提高酒类生产企业和经 营者的法律意识,确保我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江海区打假办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第三篇:酒类专项整治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汉区酒类流
通
领域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
各街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区属各单位:
《江汉区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江汉区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加强辖区酒类流通管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保障酒类食品安全,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政策依据
酒类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食品,加强酒类流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此次专项整治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酒类市场有序发展为指导,以强化监管职责、保障酒类食品安全为目标,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侵权酒类违法犯罪行为,不断规范酒类市场秩序。
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1〕12号)、国家质检局、商务部等七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打击假冒侵权酒类产品专项集中行动的通知》(国质检执联〔2011〕191号)、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的通知》(商运字〔2011〕68号)、省商务厅《关于开展全省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
动的通知》(鄂商运通〔2011〕27号)以及市商务局《关于开展全市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武商务〔2011〕23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
二、整治重点及工作目标
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以白酒、葡萄酒为重点品牌,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严格落实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重点做到“两查”:一是检查酒类经营者是否按规定办理了《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证》;二是检查酒类经营者是否存在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买卖《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证》等情况,力争至今年底,全区酒类经营单位《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率达到90%以上。
(二)全面推进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的落实。重点要做到“五查”:查酒类批发经营单位(含连锁企业配送中心)是否索取和开具了酒类流通随附单;查酒类零售经营单位购进酒类商品时是否索取了酒类流通随附单;查酒类经营单位是否存在重复使用、转借、代开、伪造和买卖行为;查酒类经营单位填写是否详细、真实记录了酒类商品流通信息;查酒类经营单位是否妥善保管随附单,建立台账,严格管理。严格按照省和市《酒类流通随附单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申领、使用与管理,力争至今年底,全区酒类经营单位酒类流通随附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
(三)严肃查处假冒侵权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假冒、侵权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强酒类流通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对重点单位、重点地区、重点商品要加大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区商务局要主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管理,以备案登记和随附单制度等检查为切入点,开展联合检查。认
真受理和及时处理消费者的举报、投诉工作。力争至今年底,全区酒类经营单位建立购销台账率达到90%以上。
(四)完善酒类流通管理长效监管机制。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健全区级酒类流通监管机构和保障机制,建立持久、可行的监管制度;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在酒类流通行业中的应用;在行业内开展酒类流通信用体系和“放心酒”示范店建设,建立健全酒类行业自律约束机制。通过专项整治,力争使全区假冒侵权酒类商品得到有效遏制,酒类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整治时间及工作步骤
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从即日起到2011年12月31日,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组织部署,展开情况调查,从即日起至6月20日以前。按照市商务局和市酒类专卖管理局的统一安排,制定整治方案,组建工作专班,落实工作重点及任务、目标和责任。同时,开展调查及检查,重点掌握辖区酒类经营者执行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制度和溯源制度的基本信息。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加大打击力度,从6月21日至12月31日。根据《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部、省、市2006年以来酒类流通管理方面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要求,对辖区酒类经营者逐一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督促企业整改,逐步建立和完善酒类流通管理的各项制度。
四、工作举措和相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侵权酒类产品,维护酒类市场秩序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广大企业的合法权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形象声誉。为加强对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统一协调,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司其职,企业负第一责任”(国办发[2011]12号文件)的要求,建立区酒类流通
领域专项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区商务局、区质监分局、区工商分局、区食药分局、区财政局及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区商务局负责辖区内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的具体组织落实工作,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
2、明确责任,加强联动。结合我区酒类质量安全重点,进一步强化流通环节治理和餐饭服务环节的管理工作。区商务局要加强经营酒类商贸流通企业的管理和规范,做好酒类流通管理的相关工作,严格执行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和溯源制度。区工商分局要加强对酒类商品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严把酒类等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坚持先证后照,依法规范食品流通许可证核发行为;加强对酒类市场的巡查,依法监督酒类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区食药分局要会同区商务局对各类餐饮服务单位采购、销售葡萄酒、白酒等酒类的情况加强监管,督促餐饮服务单位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严防餐饮服务单位采购、销售来源不明以及假冒侵权酒类。区质监分局要严格执行酒类生产许可制度,督促生产企业认真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做好原辅材料进货验收、使用和相关记录及产品标签管理工作。同时,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要加强执法协作,组织开展行政执法部门间的联合执法检查,坚决查处假冒侵权酒类违法行为,力求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3、依法行政,营造氛围。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坚决杜绝以整治为名的乱罚款、乱收费现象。对故意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与名优产品生产企业建立“打击假冒,保护名优”的协助机制,指导和督促生产企业对其开设的专卖店、连锁店和地区总经销商进行规范管理。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方式,广泛宣传酒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大力普及酒类识假辨假知识,增强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理性消费。
第四篇:关于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落实情况工作总结
关于上报《**县开展酒类流通领域 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总结》的报告
固原市商务局:
现将《**县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总结》随文呈上,请审示。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主题词:酒类 专项整治 工作 总结 抄报:区商务厅、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抄送:县领导
打印20份 存档2份
**县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酒类流通市场经营秩序,加强酒类市场安全监管,保护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广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关于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
项整治的通知》(宁商运发[2011]163号)文件精神,我县从2011年7月开始,在我县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现将酒类流通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酒类流通市场基本情况
**县辖13个乡镇(其中回族乡镇2个),现有118个行政村,18.6万人。全县共有酒类经营(生产)企业(个体经营户)591户,其中白酒生产企业2户,批发25户,零售564户;酒类生产、流通从业人员约988人。截止2011年10月底,我局完成县域酒类经营企业(商户)备案登记工作的有325户,其中白酒生产企业2户,批发25户,零售298户,尚有266户没有备案登记,们将其作为下一阶段备案登记和整治的重点对象。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确保我县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由政府县长主持召开了2次专题协调会议,研究部署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工作,制定并下发了《**县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政府副县长杨银梅任组长,商务和工业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公安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县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商务和工业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研究
解决整治过程中遇到的有关事宜,办公室负责工作查处和督察以及业务指导、信息报送等工作,领导高度重视和机构的成立为**县酒类流通领域备案登记工作和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县充分利用信息报送、网络发布、横幅标语及传单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本次活动注重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宣传形式上采取多样化,活动开展以来**县商务和工业局印制了5000多份《**县关于实施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管理的公告》(下称《公告》)宣传单,《公告》内容不但在**县有线电视台上连续播放两周外还抽调工作人员和车辆在城乡酒类经营户逐一发放。县城悬挂横幅50条、主要街道及农贸市场张贴标语680副,编写信息12期。通过一系列的广泛宣传,使整治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活动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联合执法,集中整治。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以白酒、葡萄酒为重点,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方法。一是严格落实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工商、公安、商务等成员单位抽调专人专车,对全县酒类经营户进行检查和督促办理酒类备案登记工作。集中对县城及所辖的11个乡镇(回族乡镇除外)的主要街道开展对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按照“一店一证,证照相符” 的要求,检查酒类经营者是否按要求办理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证;已办理的是否存在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买卖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证等情况。对未办理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证的开具限期办理酒类备案登记通知书,共开具通知书98份,截止目前全县共办理酒类备案登记的325户。二是进一步推进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按照《办法》规定,加强对酒类经营者和酒类商品的检查,进一步推进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为全面检查酒类批发经营者购进和批发销售酒类商品时是否索取和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以下简称《随附单》)、酒类零售经营者购进酒类商品时是否索取《随附单》、酒类经营者是否存在重复使用、转借、代开、伪造和买卖《随附单》的行为、酒类经营者填写《随附单》是否真实、酒类经营者是否妥善保管《随附单》和是否建立台账等,对县城及所辖的9个乡镇(回族乡镇除外)的主要街道的酒类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检查,在检查中发现,90%的酒类经营户对酒类流通随附单并未索取,而且大部分酒类批发户未按要求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针对批发户未开具《酒类随附单》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所有酒类批发户经营业主会议,强调了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的重要性,使酒类批发户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自发的索取、领取和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通过再次检查 针对不索取、领取和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所存在的问题,检查小组分
别情况给予了警告和开具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各业主在规定期限内备案登记、领取开具索取《酒类流通随附单》。对未执行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的酒类经营者,开具了限期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检查小组还对2011年7月份以前直至跨所购进的酒类商品,因时间过长无法索取《随附单》这一客观事实,要求酒类经营者要予以备案登记,7月份以后购进的酒类商品必须限期索取《随附单》,在补办《随附单》手续后方可上市销售。
三、整治成效
1、通过酒类专项整治,使县城和乡镇主要街道90%以上的经营户办理了酒类备案登记,为下一步开展各行政村的酒类备案登记起到推动作用。
2、通过酒类专项整治,使广大酒类经营户主动索取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3、通过酒类专项整治,彻底杜绝了酒类流通的管理死角,全面掌握我县酒类流通行业企业数量、规模、从业人员数、经营类型等基本情况。
4、通过酒类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了酒类经营秩序,切实保障了县城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为今后各行政村实施酒类备案登记和实行酒类流通溯源制度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5、这次酒类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307人(次),检
查生产单位2家、销售单位281家、餐饮单位42家,没收假冒伪劣商品,罚款元 元,批评教育 人次。为今后酒类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和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虽然我县酒类流通秩序逐步走向了规范化渠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个别酒类批发商思想认识不高,存在嫌麻烦不开、少开、填写不规范和单货不相符现象,有的干脆就是应付,检查到了临时补开;少数酒类零售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索《随附单》、不建立进销台账。
二是经费短缺,没有工作车辆。目前商务和工业局兼全县酒类管理职能,在开展酒类流通领域执法检查和处罚时,工作经费来源仅靠商务和工业局在办公经费中挤出一点,工作车辆也只能从其他单位借用,酒类管理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酒类流通管理工作。
五、今后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加强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酒类经营者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自觉性,确保酒类流通市场的健康和安全
2、全面开展备案登记,完成各行政村的酒类备案登记。
严格执行酒类零售许可证管理和溯源制度,指导商家不断完善和规范经营管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
3、要进一步加强散装白酒的销售管理,严格依照“加封密闭包装,粘贴标签标识,固定店铺零售”的原则实施监管,并将散装白酒的购进、销售作为此次专项整治的一项重点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质量监控,确保散装白酒销售市场规范运行和产品质量安全。
4、全面检查酒类经营企业,特别是酒吧、娱乐场所要全面落实不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的规定,并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明示,对违反规定的酒类经营企业,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查处,以消费者喝上放心酒为目的。
5、协调相关部门联合整顿酒类流通市场秩序,制定酒类流通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稽查力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严厉打击假冒酒类违法行为,规范和净化酒类市场,促进全县酒类流通健康发展。
第五篇:消毒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整治消毒产品违法宣传疗效和添加药物专项行动
工作总结
依据《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市卫生监督员于2009年5月至9月上旬分阶段对辖区内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商、药店、超市等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检查单位及不合格产品数量
监督检查辖区内消毒剂及抗(抑)菌制剂生产企业3家,其中消毒剂生产企业1家,抗(抑)菌制剂的生产企业2家、批发商6家,药店277家,超市50家。此次专项行动共出动监督员505人次。
1、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检查情况
按照《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要求,检查辖区内消毒剂及抗(抑)菌制剂生产企业3家,其中抗(抑)菌制剂生产企业2家。经检查,3家生产企业生产过程记录均完整;原辅料的采购、使用有记录。原材料与生产产品的配方成分、登记要求一致;原料库未发现有卫生部禁止添加的物质和成分;产品标签说明书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要求。本市未发现消毒产品委托加工单位。
2、医药公司、药店、超市等经营单位的检查情况。
检查药品批发商,市内的6家连锁医药公司消毒产品出入库记录及产品库存仓库,发现销售有抗抑菌制剂6个品种,其它消字号产品5个品种,未发现销售有不合格产品。
监督检查药店277家。重点检查经营单位对销售的标有“卫消证字”或“卫消字”等产品,是否索取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或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并存档备查;销售的消毒产品的标签说明书是否规范。检查发现部分
药店未及时索取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或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并存档备查。277家药店销售的抗(抑)菌制剂产品数量共计227个,不合格产品总数74个,其中外包装明示或暗示疗效或标注禁止标注内容56个, 标识无效卫生许可证照号18个,如标示有“豫卫健用字”“青卫监保健字”等字样视为无效卫生许可证。检查其他消字号产品数量共计93种,不合格产品总数42个,其中外包装明示或暗示疗效或标注禁止标注内容30个,未及时索证的12个。检查消毒产品中标注“卫消证字”或“卫消字”的专用于人体足部、眼睛、指甲、腋部、头皮、头发、鼻粘膜等特定部位的产品数量总计68个。
检查超市50家,发现销售有抗抑菌制剂7个,其它消字号产品5个,未发现销售有不合格消毒产品。
二、监督检查及案件查处情况
针对销售标签说明书和宣传内容不真实,出现明示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等不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不合格产品或标注“卫消证字”或“卫消字”的专用于人体足部、眼睛、指甲、腋部、头皮、头发、鼻粘膜等特定部位以及伪造、冒用卫生许可证照文号的不合格产品的经营单位,当场作消毒产品经营情况检查表,将不合格产品情况进行登记,对部分经营单位作现场笔录,并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责令经营单位立即停止销售不合格产品。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16份,对1家销售的消毒产品不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药店进行行政处罚,罚款1000元。
经营单位采购消毒产品时没有及时索取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和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口头责令其立即整改,并将相关产品索证情况进行记录。
专项行动期间未收到涉嫌添加违禁物质消毒产品的投诉举报。
三、强化舆论宣传。对于专项整治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和违法行为,我市及时向社会公布,提醒消费者停止使用不合格产品,降低违法产品的危害。利用报纸等媒体对经营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舆论宣传和曝光,同时公布卫生监督举报投诉电话,发动群众举报消毒产品市场及生产企业违法违规现象,充分调动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
通过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消毒产品生产经营行为,依法严肃查处消毒产品宣传疗效和添加药物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大对消毒产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力度,增强消费者的使用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