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调解技巧 提高调解水平
围绕如何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巧用调解技巧,不断提高调解成功率做发言
巧用调解技巧
提高调解水平
调解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疏导、说服教育、释法讲理,使过错方或违法方认清自己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或危害,通过内心深思、最终出于个人意愿作出补救措施或正确选择。为此,我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从心入手”的调解工作方针,在审理过程中,充分顾及和尊重当事人意愿,积极启动调解程序。调解工作中,审判人员注重以交心换心的交流方式解开当事人心中的结扣,通过“细查细听细问”,研究当事人的思想动态,用心去揣摸,用诚去沟通,寻求共同点,有的放矢开展调解。
下面,围绕如何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巧用调解技巧,不断提高调解成功率做以下交流发言:
1、更新理念,提高调解意识。法庭把更新干警的司法理念,提高全员调解意识作为重点抓手。
一是强化调解优先意识。要把全程调解、优先调解贯穿在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立案时、开庭前、开庭中、判决前均进行调解工作,达到不放过任何一个调解机会的目的。
二是强化以人为本意识。要求每个干警都要坚定司法立场,把群众观点贯穿于各项工作中,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司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廉洁勤政、主动服务,减少了诉讼的冷漠和生硬,为审判工作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是强化维护稳定意识。在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的新形势下,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案件调解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把调解作为结案的主要方式,从而充分发挥案件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四是强化有机结合意识。不断加强民事调解与人民调解、信访调解的联系,积极探索推进人民调解、诉讼调解和信访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机制的建立。同时,正确处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对于当事人不愿意调解、虽愿调解但双方要求差距过大的案件,及时做出判决
2、合法规范,把握调解原则
调解工作严格贯彻“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方针,遵循“合法、公开、效率、规范”的“调解四原则”。
一是正确把握合法原则。坚持诉讼调解的过程以及在法官主持下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内容,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做到不违背社会公德,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集体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不出现强迫当事人调解的情况。如涉及小产权房纠纷,根据上级法院的意见,有些情况法院不宜受理,但社会矛盾的确存在,我庭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进行,引导当事人自行达成协议或者采取记录调解和兑现过程,以撤诉的方式结案。
二是正确把握公开原则。即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都做到公开调解;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调解的,可以不公开调解。如离婚案件,邀请当事人的近亲属参加,吸纳当事人近亲属的意见建议,有利于化解真正的矛盾,促进案件的调解。
三是正确把握效率原则。坚持以及时、便捷的方法开展调解工作,不以调解为名而拖拉办案。同时,对于当事人不愿意调解、不适合调解的案件以及经调解不成的案件,都能够及时做裁判,防止了因久调不决而造成案件审限过长甚至超审限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当事人诉累,节省了审判资源。
四是正确把握规范原则。在调解过程中,办案法官坚持仪态庄重,着装规范,使用“法言法语”,不出现行为和语言失范问题,树立了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和公正形象。在制作调解书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规范来进行制作,防止了调解书失范,不利于执行。
3、建立机制,拓宽调解渠道
为抓好民事案件调解工作,健全调解管理机制,努力营造“大调解”的工作氛围,通过运用社会资源,不断拓宽渠道。
一是奖优罚劣,把调解工作作为考核内容。把案件调解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目标,列入规范化管理考核,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大大提高干警调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励不仅仅是指物质奖励,还包括精神奖励,领导同事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成绩的称赞,使得自己有工作成就感,这就是最大的精神奖励。精神奖励远大于物质奖励所产生的工作推动力。
二是交流经验,组织干警谈自己调解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并以在法庭例会上介绍个案的调解方法等方式,宣传调解典型,开拓调解思路,开辟一条总结交流调解经验的有效途径,提高调解水平。
三是构建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了拓宽调解途径、强化调解效果,通过培训人民调解员、便民诉讼联络员、召开调解工作会议等方式,逐步构建起一套协助调解网络。
4、创新方法,丰富调解手段
在审判实践中,逐步完善并推行抢抓关键法、注意力转移法、辩法析理法、利益平衡法、外力作用法(借力使力法、组织助力法)、案例引导法、角色互换法、温情感化法、圆桌座谈法、冷却处理法共十种调解方法。在具体调解工作中,坚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将这些方法巧妙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一是抓住关键找准点。对于一些争议标的不大而案情却相对复杂的案件,并不固守查清事实这一教条,而是本着利益平衡的原则,在尽量查清案情的同时,寻找双方当事人的实体利益平衡点,围绕这个平衡点进行调解。准确把握调解时机,因人因时因案制宜。开庭前,根据当事人的预期,引导其理性诉讼,把握机会开展调解;在没有鉴定的情况下,当事人对处理结果尚处于推测阶段,促成降低诉求,努力达成调解;庭审中,通过“细听细问细查”,针对案情接近明朗,抓住不利方当事人希望调解减少损失的愿望,找准矛盾点,发现平衡点,寻找突破点,捕捉切入点,再次进行调解,着力提高调解成功率。
二是辩法析理善引导。在调解过程中,根据双方当事人争议焦点,理出头绪,讲明法律,说清道理,通过及时耐心的启发疏导和说服教育以及相关案例,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大力推行以“公心、诚心、热心、细心、耐心”为主要内容的“五心”调解工作法,即:以“公心”审理每一个案件,以“诚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热心”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细心”观察当事人的言行举止,洞察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耐心”消除当事人的思想顾虑,缓和当事人的情绪。巧借外力,形成合力,从心入手,打通思想疙瘩,以真诚之心催化调解、以关爱之心巩固调解、以灵活之心成就调解。
三是借力使力巧开锁。充分发挥案外人员作用。借助双方“说情人”,利用他们来开当事人的“思想锁”,为案件调解创造有利条件。积极邀请基层组织、人民调解员来协助调解,并针对当事人比较相信代理人、律师的特点,通过代理人和律师协助法院做当事人的工作,充分发挥诉讼律师、当事人亲朋好友等的作用,利用他们的威望及与当事人的特殊信任关系,积极吸纳他们参与到调解工作中,做好法律阐释、思想沟通工作,减少对立情绪,最大限度促成调解。
四是冷热有别重感化。针对不同案件的特点,准确把握调解时机,分别适用“冷处理”、“热处理”、“温处理”等不同方法。所谓“冷处理”,主要是对于打架导致的人身伤害等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或矛盾较为激化的案件,不急于调解,而是先放一段时间,使当事人的情绪“凉”下来,从而使当事人能够冷静下来,正确分析形势,从而愿意接受调解。所谓“热处理”,就是在当事人已有调解意愿,但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热调解”。“温处理”,主要是指在与当事人接触进行调解的时候,要出以真心、付出真情,让当事人相信办案人员是他的贴心人,会为他主持公道,从而愿意讲出真实的想法,愿意接受法官提出的调解意见。
第二篇:加强民调员培训,提高司法调解水平
加强民调员培训,提高司法调解水平2012年11月17日至11月19日,区司法局召开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员培训会议,区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和各社区民调员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司建忠局长首先介绍了人民调解的重要性及人民调解的基本方法,强调在现在社会矛盾集中出现的情况下,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区委政法委任卫杰书记要求各社区民调员平时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一些法律常识,运用多种方式结合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同时运用了一些生动的实例向学员们做了更深刻的讲解,加深学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
随后,市司法局基层科张要铎科长讲解了人民调解卷宗文书的制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包括卷宗的整理标准、装订和内容的填写,以及如何填写“人民调解申请书”或“人民调解受理登记表”、“人民调解调查记录”等有关文书。朱喜科长讲解了社区矫正工作务实。
会议强调,民调员培训工作要定期进行,同时要加强各社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逐步提高民调员素质,提高基层民调水平,为辖区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凯东办张嫣婕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人民调解员调解技巧
人民调解员应掌握的调解技巧
调解民间纠纷要准确把握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原因是民间纠纷的五大要素。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五大要素是做好各类民间纠纷调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可以说,掌握好这五大要素是调解好民间纠纷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技巧。
一、时间要素运用技巧
民间纠纷所涉及的时间问题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纠纷发生的时间;纠纷持续的时间;调解纠纷的时机。民间纠纷发生的时间往往具有季节规律,它是调解人员做好预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民间纠纷持续的时间,往往说明了民间纠纷的复杂程度和调解工作的难易程度。对于这类时间长、隔阂深、问题比较复杂的纠纷,调解人员要做好持续作战的准备。调解纠纷的时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于持续时间长久调未决的纠纷,调解人员要选取最佳时机再一次进行调解;二是指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调解人员要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如何实活把握调解纠纷的时机呢?首先,在调解时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反复调查研究,耐心细致做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稳妥解决。如果遇到当事人不懂法时应当先宣传有关法律,循循善诱,积极疏导,进行调解。如果遇到当事人冲动发火不冷静时,不能强行调解,这样是起不到调解的作用的。应等待时机再行调解。-1-
其次,根据谈话的环境和当事人的心态决定谈话的内容。特别是批评教育的话,提出要求的话,更要注意说话方式和说话时间,以免引起当事人的反感和敌视。
二、地点要素运用技巧
受生活环境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发生在不同地方的相同民间纠纷,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譬如:同样是因为建房时所建房屋高于邻居家的房屋而引起的房屋纠纷,在发达的农村地区,邻居往往会因为采光权受影响而与建房者发生纠纷,大多表现为争吵;而在落后且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农村地区,邻居往往会以自家的风水受影响而与建房者发生纠纷,发生打架斗殴的概率大大增加。调解人员只有熟悉掌握地点要素,才能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
纠纷发生的地点不同,纠纷态势的发展程度就会不同。例如:婚姻家庭纠纷,如果是发生在家庭之外,其严重性就会增加,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就要升级甚至已经升级,调解的难度也就会增加,而如果发生在家庭内部,问题也许会比较容易解决。因此,纠纷发生的地点不同,调解纠纷所要采取的对策也要随时调整、改变。正确掌握纠纷发生的地点要素,便于正确选择适当的调解方法,也便于灵活运用其他调解技巧。
三、人物要素运用技巧
纠纷的主体是双方当事人。调解纠纷实际上是调解人员对双方当事人所做的疏导、说服工作。由于自然状况、社会阅历、文
化素质和道德观念的差异,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个性特征的当事人对纠纷和调解人员的工作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外向型性格的人感情外露,内心想法会很快通过表情和行为表现出来;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感情深沉,内心想法不易形于色和付诸于行动。这就要求调解人员善于察颜观色,通过分析纠纷当事人的表情、言语和行为,异清楚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再如,文化水平、法律素质高的人,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纠纷心理不容易形成,即使形成也不易外化为纠纷行为。如果这类人与其他人发生了纠纷,他们对调解员有道理的话容易听得进去,也能理解调解员的工作并给予配合;反之,文化水平、法律素质低的人,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纠纷心理容易形成并容易外化为纠纷行为。对这类纠纷当事人,调解人员就必须多花功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法律和政策讲清楚、讲透彻。针对这种类型的当事人,平时的帮教工作和回访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调解人员只有把握了纠纷当事人的个性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调解方式和方法认真讲解法律,攻心为上,破当事人的种种心理障碍,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四、情节要素运用技巧
纠纷的情节要素主要是指纠纷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真实情况。纠纷的萌芽、发生、发展乃至激化的全部事实经过、纠纷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各有哪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甚至双方当事
人各自的企图、动机和目的等等都是调解纠纷的事实依据。掌握充分的事实依据,做到有备无患,打有准备之战,对于蛮不讲理、死不认账、心存侥幸的当事人,调解员出示真实全面的事实证据,可以起到威慑当事人,促使其低头认错的作用。而对于心存疑虑,有所顾虑的当事人,一个充分掌握纠纷情节的调解员更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对调解人员来说,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这些事实依据,才可以在调解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调解方法,继而使当事人双方心服口服,使纠纷顺利得到解决。
五、原因要素运用技巧
纠纷的原因是指纠纷发生的起因,也就是引发纠纷的事实,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远因和近因。纠纷的原因是纠纷的根结所在,因此,也就是调解人员调解时的切入点。对于一起看似简单的民间纠纷来说,可能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同在,远因与近因共存。一般来说,直接原因和近因是比较容易查明的。但往往引发纠纷的真正原因是隐藏在直接原因和近因后面的间接原因和远因。这就要求调解人员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拔开层层面纱,找到深藏其后的引发纠纷的真正原因。只有抓住真正的原因,才能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纠纷。
第四篇:诉讼调解技巧之我见
诉讼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高效、便捷、和谐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有着重要作用。诉讼调解是一种操作难度很高的审判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规律可循,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场合及主体进行调解,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笔者就有关诉讼调解的技巧发表浅见。
一、把握好最佳调解时机调解时机是指在整个纠纷过程中,最适宜调解的阶段,这个阶段既可能在诉讼内也可能在诉讼外,本文只讨论诉讼内即从纠纷诉讼来院后至审理期限结束前的调解时机。各类民事纠纷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调解的的最佳时机也不相同,同一类型纠纷由于当事人情况不同,调解的的最佳时机也有所不同。民事纠纷诉讼调解时机可以分为:
(一)“乘热打铁”。即案件受理时立即进行调解,制止事态扩大,及时化解矛盾,把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乘热打铁”一般适用于标的争议不大、当事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身份或对法院比较信任以及初次涉讼等纠纷,如欠款、借贷、一般债务、相邻关系等。此刻当事人解决纠纷心切并且对法院认可自己的理由寄予希望,纠纷初期事态尚未扩大,矛盾不尖锐对立面较小小,及时解决纠纷可以节省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诉讼调解。
(二)“冷却处理”。即案件受理后不急于调解,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调解。“冷却处理”一般适用于当事人感情比较冲动、对立情绪强烈或者抹不开面子以及一气之下引起的纠纷等,如离婚、损害赔偿、赡养、继承、分家析产等。此刻当事人正处在气头上,比较固执,都恨不得值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因此,必须等待一段时间,让当事人气消了,情绪稳定了,考虑成熟后,有了调和的余地和基础再进行调解。
(三)“欲擒故纵”。即回避当事人的轻率的调解意见,逐步引导当事人走上调解正轨。“欲擒故纵”一般适用于草率诉讼或诉讼另有其他意图的纠纷。对某些纠纷诉至法院后当事人虽然意见一致,但过于轻率、情绪化、不计后果,或者明显欠缺考虑,简单调解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的,不能简单调解,要耐心做工作,摸清找准当事人的真正用意后再调解。如离婚案件一方诉讼并非真想离婚,赡养案件老人诉讼并非只想解决吃住等。
(四)“一气呵成”。即整个调解过程要连贯、快捷、完整,一气呵成。经说理、疏导、教育、批评、帮助后,当事人一有触动,要及时发现并把握时机,迅速拿出可行的调解方案,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工具,及时制作调解书,当场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防止夜长梦多,避免当事人反悔而前功尽弃。
二、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
(一)调解的方式
1、双方调解。即法院召集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进行调解,是调解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具体是先由原告(或被告)提出调解方案及理由,再由被告(或原告)提出协商意见,经不断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调解成功。双方调解适用于大部分民事案件的调解,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法律意识,比较通情达理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间有一定感情、交情、友情基础的效果更好。
2、单方调解。即由法院分别与当事人做工作,以取得双方一致意见,是双方调解方式的补充。具体是由法官通过谈话、信函、电话、以及其他现代化通讯等方式分别征询当事人调解方案,反馈对方当事人意见,提出自己看法和意见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单方调解适用于当事人居住异地,或者之间有一定对立情绪或隔核的案件。
3、三方调解。即法院邀请双方当事人以外的有关人员协助调解,是双方调解方式的扩大。具体是法院在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时,邀请与当事人有一定关系或身份的人员参加做当事人工作,协助法院进行调解。三方调解适用某些当事人不能自主决定,即俗称“不当家不作主”的,或者当事人的思想需要开导以及需要施加一定社会压力、影响才能调成的案件。
(二)调解的方法调解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根据审判实践归纳出以下部分方法:
1、中庸法。即折衷解决的方法。引起民事纠纷的产生的双方当事人通常均有一定过错,或者与双方当事人有一定关联,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让当事人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胜诉者,不需要承担败诉的结果,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2、正义法。即以法律和传统道德为标准进行调解。引导当事人用法律具体规定和传统道德规范作为对照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的是非,并据此明确责任,既能保护合法者的权益,又能让违法者心服口服。
3、价值法。即以经济价值为目的进行调解。在当事人对多个调解方案举棋不定、纠缠不清时,引导当事人在考虑取舍的问题上注重实在的结果,即以追求经济价值的大小为目标,不要在其他事情上过于计较。
4、效率法。即以快速解决纠纷为目的进行调解。在当事人为调解方案中的给付标的大小争执不下时,引导当事人从解决速度上考虑取舍。如缩短给付期限,一次性给付,当场兑现等,能使僵持的矛盾顺利得到解决。
5、情感法。即利用当事人之间的感情基础进行调解。部分民事案件当事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启发他们回忆过去,恋在以往的交情、友情、感情的份上,积极做调解工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感动法。即法官用真情去感动当事人促成调解。承办法官为当事人着想,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工作,同时力所能及地为当事人设身处地的解决某些实际困难,往往能让当事人深受感动,接受法官的调解。
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把握最佳的调解时机和采取灵活方式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地点或选择合适的法官进行调解,也能起到很
好的调解效果。
(一)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调解调解环境对当事人具有一定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点对调解成功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诉讼调解可以选择以下不同的场合:
1、严肃型场合。如法庭具有法律威严和镇慑性,在此调解会使当事人肃然起敬,让有理方当事人感到踏实有靠山,令无理方当事人感到心虚理亏,没有市场。特别适合那些侵权、损害等一方守法,一方有过错而不讲理、~霸道的案件。
2、亲切型场合。如在当事人住处调解比较随意,有亲和力,能拉近法官与当事人以及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的感情距离,特别适合那些家庭婚姻类的案件。
3、自尊型场合。如当事人在单位的领导或同事面前往往注重自己的表现和形象,在此调解当事人会表现得有风度和通情达理,特别适合那些当事人会故意不通情理、胡绞蛮缠的案件。
4、特定场合。在与案件有关联的特定场合调解会使当事人触景生情,动感情和冲动,便于法官调解纠纷。
(二)选择合适的法官进行调解主持诉讼调解法官的年龄、资历、性别、外表、职务、经验、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都会对诉讼调解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院长、庭长出面调解权威性比较高,社会影响力相对要大,适合疑难复杂或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案件;女法官主持调解比较亲切,工作细致,容易贴近当事人,适合那些婚姻家庭类案件;老法官主持调解经验相对丰富,威信比较高,工作认真过细,适合那些矛盾比较繁杂,当事人比较难缠的案件;年青法官主持调解比较干脆利落、主题突出、是非分明、理论性强,适合那些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对法律适用要求比较高的案件。
第五篇:如何巧用公证调解 化解继承纠纷
如何巧用公证调解 化解继承纠纷
摘 要 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发挥公证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替代诉讼的功能作用,而公证调解在化解继承纠纷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巧用公证调解,化解继承纠纷”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简要分析了公证调解在化解继承纠纷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继承纠纷公证调解原则,最后论述了化解继承纠纷过程中,相关公证调解的具体策略,意在提升继承纠纷案例的解决效果。
关键词 公证调解 继承纠纷 前置处理
作者简介:杨,山西省太原市城北公证处。
中图分类号:D926.6 文献标?R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275
在各类继承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公证调解手段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就我国继承公证业务的发展状况来看,公证调解已经逐渐成为遗产继承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到历史发展因素、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还存在较大不足,对此,立足于现有法律规定,从公证事务角度出发,探究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策略,对推进相关公证调解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有显著意义。
一、公证调解在化解继承纠纷中的应用价值
公证调解是一种区别于司法调解的纠纷处理模式,公证员通过说理沟通,让公证当事人双方能够达成共识,能够发挥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双重作用。从社会与政治价值的角度出发,搞好公证调解,对构建和谐社会能够起到显著作用。
在民事纠纷案件当中,继承纠纷的占比较大,司法处理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会占用大量的司法资源;且相关处理结果也很难达到双方满意的状态。对此,采用公证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公证员会分别从纠纷涉及的各方当事人角度着手,帮助分析纠纷化解的利弊,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交易风险。此外,在继承纠纷当中,当事人之间往往具有浓厚的情感基础,在公证员的作用下,让其能够进行平等的协调沟通,能够有效降低双方的对抗性,有利于争取各方满意的纠纷处理结果。
另外,在继承纠纷处理过程中,通过公证调解能够让当事人在短时间内清晰了解各自的权利义务,当其确认申办公正能够实现自我利益保护最大化后,能够加快公证办理速度。在公证办理的基础上,能够为继承纠纷的司法处理提供可靠依据,总结相关事实,公证调解过程能够让当事人平衡各自利益,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可靠途径。
二、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原则
在公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环境下,继承纠纷处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在继承纠纷当中,各方当事人之间可能涉及较大额度的经济利益,遵循一定的调解原则,能够有效保证调解过程的顺利性。
首先,继承纠纷中的公证调解应遵循自愿原则,无论是进行调解活动还是达成调解协议,都应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展开公证调解活动时,当事人的自愿意愿主要体现在当事人向公证处主动提出调解申请;而调解协议中当事人的自愿意愿体现,主要是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各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述。对继承纠纷中的公证调解协议来说,协议可以是当事人协商后形成的,也可以是当事人同意的,由公证人员事前提出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其次,继承纠纷中的公证调解应遵循合法原则,确保公证调解过程及达成的调解协议内容,能够符合法律规定。具体来说,应保证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程序合法,有效维护各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发言权,且公证人员应认真倾听各方当事人诉求;最终形成的调解协议内容也必须合法,禁止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与他人的合法权益。
遵循以上两点原则,对相关继承纠纷案件进行解决,还需掌握一些化解矛盾的公证调解方法,以保证对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化解。
三、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策略
(一)推进继承纠纷案件公证程序前置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愿意选择法律途径来进行维权,在依法治国水平与效果不断提升的同时,司法部门的案件受理数量逐渐增多。对此,借助司法改革的有利背景,各地区法院可尝试与公证处建立对接机制,以便推进继承纠纷案件公证程序前置,这对提升相关继承纠纷案件处理效率,能够起到显著作用。
为实现诉讼与公证工作的有效对接,公证处与法院并注重采用科学的对接手段与工作模式。例如,法院一方,应设立单独的继承纠纷审判调解工作室,工作室的正常运作,有公证处统筹,常设公证调解员值班,推进“诉调对接”的一站式服务。法院一方还应重视分流处理纠纷案件的高效优势,将部分案件在诉讼之前就交由继承纠纷审判调解工作室处理,这种分流模式,能够极大的缓解法院方面的司法工作强度与压力。为推进公证调解在继承纠纷当中的广泛应用,可适当降低公证费用,尤其对于符合援助与减免税诉讼费用的案件,应有效落实相关减免政策。最后,法院与公证处之间应建立定期联络的对接模式,相互之间进行一些服务指导实践,旨在对案件处理与对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理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继承纠纷案件公证程序前置的推广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当前法院受理案件类型来看,相关家事及继承纠纷审判案件有十八种,在最初实施公证前置处理制度的过程中,可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适合诉讼与公证调解对接处理模式的法定继承纠纷案件与遗嘱继承纠纷案件。在实施相关处理措施的过程中,公证处通过公证调解满足各方当事人的诉求,此时法庭方面应对公证处的调解结果做出回应,通过下达调解协议的方式表示对公证调解结果的认可与支持。
(二)完善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程序
利用公证调解处理继承纠纷,虽得到了相关部门及人员的高度认可,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旧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对有无遗嘱的认定、继承人缺失、关系证明缺失等,对此,可通过对公证调解程序进行完善的方式,来探究相关解决途径。
1.设立继承权公示程序
设立继承权公示程序的主要作用,是对公证过程中继承人无法查实的状况进行有效处理,该公示程序的设立,可参照民事诉讼法当中的催告程序,具体的程序设立,有两种途径:第一,法院承担公示;在这一诉讼模式下,主张继承权的继承人,可在提起诉讼的同时,对特定的行踪不明的继承人发表公告,要求其能够到法院登记;在公示的有效期之内,若无人登记,则法院与公证处可认定该继承人主动放弃继承权;起诉人可将法院出具的除权判决到公证处公证,并重新办理继承公证。第二,公证处承担公示;这种公示程序属于非诉讼模式,具体流程如下:继承人向公证处提出公证申请;公证处在接受申请之后,因让当事人做好公证登记;若在有效期限内无人提出登记,则认定相关继承人放弃继承或死亡,可直接出具继承公证书。
对比两种公示程序,若从制度实施的角度来看,法院承担公示的诉讼模式更便捷,主要是因为法院本身具有完整的平台与被授权;但若从继承纠纷当事人的角度来考虑,法院承担公示,必然会导致其多次往返法院与公证处之间,会增加相关公证调解成本。此外,在法院承担公示的诉讼模式之下,由于法院本身具有直接解决继承纠纷的能力,如此一来,法院承担公示的继承权公示程序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本文建议由公证处,在一定法律规定与授权的前提下,承担继承权公示程序。
2.设立限制所有权制度
限制所有权制度的制定,主要针对的是继承纠纷处理当中,继承人无法确定的状况。在继承法当中,从偿债、遗产使用留传等需求角度出发,要求让已确定的继承人来继承遗产,与此同时,继承人行使遗产处分的权利,应得到有效限制,主要目的是保护未来可能出现的享有优先继承权或同等继承权的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实施限制所有权制度的过程中,还应保证其具有一定的期限,这是出于对继承人死亡的可能性的考虑,在到达这一期限之后,可恢复遗产所有权。
在设定所有权限定期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在期限内应保证所有权的完整状态,目的是为财产的顺利流转与处分收益,提供有效保障。其次,期限的设定不能太短,这是出于对享有继承权的所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考虑,随意期限的设定应保证公证调解的公平性。对此,建议以6-8周为限定期限,为公证处查明继承人的实际情况,预留出充足的时间。
设立限制所有权制度,应在其实践过程中注意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公证机构的管辖;为避免同一继承纠纷案件,由不同的继承人提出的公证书分别来自不同公证处的问题,应从不动产所在地的层面,有效确定公证管辖,并要求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提交所有的权凭证。第二,在公证登记的过程中,应区分开动产与不动产,根据现行的物权法,对不动产的登记提出了相关规定;但对于动产的限制权利登记实施,还需进行更加深刻的考虑。
(三)掌握多样化的公证调解方法
在继承纠纷当中,公证员的调解工作对纠纷处理效果与结果,均能产生直接影响,如此便要求公证人员能够掌握多样化的公证调解方法。首先,公证人员在主持调解的过程中,应在了解纠纷内容的基础上,倾听有关当事人的陈述。其次,公证人员还应对当事人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查看与分析,对纠纷事实进行有效掌握。最后,应根据纠纷事实,对应适用的法律条款,由此可判断当事人主张的合法性程度。
此外,公证人员在调解过程中,还应通过说理、沟通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消除疑点和顾虑,在这一过程中,常用的调解方法包括情感感化、换位思考、平衡退让、防止激化。对多种调解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保证继承纠纷调解的顺利进行,并有效实现实体公正。
(四)加强对继承公证中债权人权益的保护
在私营产业经济规模逐渐扩大的社会背景下,国家从法律层面出发,在继承权当中明确了清偿债务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在现实生活中也导致了诸多继承纠纷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继承人与债权人的双方权益,难以得到公平保护。对此,随着公证调解模式的推进,应加大对继承公证中债权人权益的保护,这是避免在继承财产所有权公示转移过程中,损害债权人的一种必要条件。
从继承纠纷调解角度出发,可有效建立遗产管理查询制度,当继承人当中有人申报继承或放弃继承时,公证处应及时向有关机关提交被继承人的遗产清册,明确当中存在的债务关系,由此确保在继承人未主动提供债权人信息的时候,也能做到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公证调解在继承纠纷案件处理中的应用,对完善我国继承公证处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相关分析,从制度与调解方法等角度着手,深入分析化解继承纠纷案件的公证调解手段,能够在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尽量满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合理诉求,为社会和谐的有效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苏成慧.我国民法典继承编特留份制度之重构.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7,19(4).95-102.王艳芯.刘丑云等诉刘来柱?^承纠纷案评析.现代交际.2016(22).19-20.王蓬勃.继承纠纷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中国律师.2016(6).62-63.杜志红.法定继承中遗产分割纠纷的时效限制.河北法学.2016,34(6).14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