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棉花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总结
棉花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总结
潍坊市植保站
今年我市棉花种植面积75万亩,病虫害综合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其中二代棉铃虫大发生,三代棉铃虫、棉苗蚜中等偏重发生,棉花苗期病害、棉花伏蚜中等发生。棉花绿盲蝽象、烟粉虱中等偏轻发生,棉花铃病、黄萎病小发生。
一、病虫发生实况
1、二代棉铃虫大发生,发生面积75万亩,防治面积 75 万亩。今年棉铃虫一代成虫较去年黑光灯下晚见蛾5天,前期田间落卵量少,后期田间落卵量较大,全代田间系统累计卵量963粒,大田百株虫量3.2头。由于目前都是种植的抗虫棉,虽然田间落卵量较大,但田间虫量不大,对棉花危害较小。
2、三代棉铃虫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0万亩,防治面积70万亩。田间系统百株累计卵量64粒,百株虫量3头。其发生较轻的原因为:7月中下旬潍坊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多31%,并且降雨次数多,降雨强度大,对三代棉铃虫发生不利。
3、棉花苗蚜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5万亩,防治面积75万亩。由于去年冬天较冷,在潍坊连续低于-7℃的天气有47天,是近10年以来的第一个冷冬年,致使蚜虫的天敌越冬存活基数为常年的30%;由于今年春季蚜虫天敌数量少,不能有效的控制春季棉田蚜虫危害。另外采用膜覆盖的棉田,棉花还没有放风时蚜虫就开始危害棉株,由于地膜的 1 原因,棉农没法进行防治,也是造成棉田蚜虫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5月中旬调查棉苗卷叶株率达到25-32%,严重地块卷叶株率达到41-57%。
4、棉花苗期病害中等发生。由于今春气温回升较慢,致使春季棉花苗期病害发生较重,5月中旬调查,棉田死苗率都在8-12%之间,严重地块,死苗率达到20%以上,病苗率达到90%以上。发病重的原因是春季地温较低,以及连续多年重茬种植棉花所致。
5、棉花伏蚜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0万亩,防治面积50万亩。今年棉花伏蚜发生危害程度轻于常年,也轻于去年,一般棉田防治2-3次,比以往年份减少用药次数1-2 次。今年棉田伏蚜发生轻的主要原因是:7月份潍坊地区降雨多,降雨强度大,不利于棉花伏蚜的发生。由于今年加大了生物农药的宣传推广力度,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使用量加大,田间天敌数量明显增加。今年7月上旬调查,棉田百株天敌总量折合天敌单位12.6个,是历史上同期棉田天敌量最高的一年。
6、棉花绿盲蝽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0万亩,防治面积30万亩。过去由于棉农疏于防治,致使棉花绿盲蝽危害严重。最近几年加大了宣传力度,棉农逐渐认识到了棉花绿盲蝽危害的严重性,防治力度加大,其危害程度逐渐降低。7月中旬调查,被害株率为11%—17%,破叶率达到37%,百株残虫量7.1头,最高12头。以前棉农防治一次,棉田一般10—15天棉盲蝽不造成危害,今年最多不超过7天。防治药剂当前除了部分菊酯类复配农药外,主要用75%氟虫氰 2 进行防治,棉盲蝽的抗药性增长迅速。
7、棉田烟粉虱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万亩,防治面积3万亩。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调查,上中下三叶烟粉虱平均比常年下降了17.6%、21.3%、36.5%,比去年下降了21.7%、31.2%、43.5%。
8、棉花铃病小发生,发生面积9万亩,防治面积9万亩。今年我市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上旬,进入8月下旬以后,降雨量少且阴天日数少,使得我市棉花前期生长稳健,后期光照充足,棉花铃病发生轻,田间调查,一般棉田烂铃率都低于2%以下。
9、棉花黄萎病小发生,发生面积9万亩。8月中旬田间调查平均病株率7-15%之间,但是发病程度都在3级一下,分析其原因除气候因素外,抗病品种的推广种植起着重要作用。
二、防治活动情况
1、加强棉花病虫预测预报工作
为及时掌握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市及各县市区植保站固定2-3名技术人员从事测报工作,深入田间调查记载病虫发育进度,结合气候条件,对主要病虫害做出发生期、发生量预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先后发布了上半年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棉花苗期病虫害预报、二、三代棉铃虫发生发生预报、棉花花铃期病虫害预报,预报准确率95%。并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扩大了病虫预报覆盖率。
2、加强防治技术指导。根据我市棉花病虫发生情况,3 制定下发了棉花病虫防治技术意见,在病虫发生期派出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防治工作,推动了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大力推行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农业措施,包括选用抗耐有害生物品种,合理轮作;二是物理措施,大力推广了灯光诱杀、生态防治等措施;三是生物防治,通过利用抗生素防治病虫害,以达到保护利用天敌,减轻了病虫危害的目的;四是科学使用农药,在化学防治技术上,注意对症下药,提倡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同时采用低容量法和弥雾法施药。在预报准确的基础上,严格掌握不同病虫的防治适期,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008年11月7日
第二篇:乌苏市2011年棉花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工作总结
乌苏市2011年棉花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工作总结
一、基本种植情况:
2011年,我市总播面积124万亩,其中棉花79.1万亩,玉米11.7万亩,加工番茄7.8万亩,小麦15.2万亩(冬小麦12万亩春小麦3.2万亩),蔬菜2.9万亩,油料2.2万亩,其他作物5万亩。总体来看,棉花面积较增加近20万亩,玉米面积大幅度下降,比去年减少13万亩,加工番茄面积较去年增加2万亩,小麦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
二、病虫害发生情况:
今年棉花病虫害为中度发生年份,病虫害总体发生程度略轻于去年,棉花虫害重于病害,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6.5万亩次、防治面积211万亩次;其中发生危害严重的种类有棉铃虫、棉蚜、棉叶螨、棉花立枯病等。现就一年来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总结如下:
(一)棉蚜:预报为中度发生,实际呈中度发生。全年累计发生面积45.5万亩次,防治面积53万亩次。
发生特点及防治:
(1)今年我市苗蚜始见期为5月28日,比去年早3天,较2009年晚20天,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均小于历年同期,主要原因是今年春季前期温度回升快、后期降水降温天气频繁且持续时间长,气候条件不利于苗蚜的发生危害,尤其不利于有翅蚜的迁飞蔓延,苗蚜发生危害期在6月中旬,全市发生面积15万亩,防治面积20万亩次;针对苗蚜的发生危害及发生趋势,我们制作专题电视预报2期,提出合
理的防治建议,有效的抑制了苗蚜的发生危害。
(2)伏蚜中度发生,发生面积30.5万亩,防治面积33万亩次,发生期为7月中下旬,发生程度轻于去年,主要受今年持续低温影响,高峰期持续时间较历年短近10天。主要发生在我市八十四户乡、夹河子乡、西湖镇、甘河子镇。
(二)棉叶螨:年初预报为中度发生,实际呈中度发生。发生面积40万亩次,防治55万亩次。主要发生危害时间为两个阶段,分别为5月中旬—6月中旬和7月下旬—8月中旬这两个阶段。对于棉叶螨的防治我们积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积极推广秋翻冬灌技术,2010年秋翻冬灌面积在80%以上,大大降低了降越冬基数。
(2)积极做好预测预报与电视预报宣传指导工作,针对早春棉叶螨发生危害,我们制作了早春棉叶螨和后期棉叶螨防治电视预报2期和文字预报2期,提出合理防治建议,及时指导农户防治棉叶螨的危害。
(3)结合科技入户,在技术人员下乡为农服务过程中,对棉农发放田间管理明白卡的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建议农户选用对天敌安全的生物农药防治棉叶螨,从而有效保护天敌,减轻棉叶螨的发生危害。
(三)棉铃虫:
棉铃虫:预报为中度发生,实际为中度发生。发生面积45万亩次,防治面积55万亩次。一代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防治面积10万亩次;二代中度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防治面积25万亩次;三代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5万亩,防治面积20万亩次。防治
面积20万亩次。今年的棉铃虫防治工作:
(1)加强棉铃虫测报调查,及时发布情报和电视预报,积极正确引导全市开展棉铃虫的防治。根据棉铃虫发生情况,不定期发布预测预报和制作电视预报。今年针对棉铃虫的防治文字预报和电视预报制作各完成3期,为及时有效的指导全市范围内防治棉铃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大力推广抗虫棉试验、示范种植。我市有针对性在历年发生较重的区域和乡场镇重点推广抗虫棉品种示范种植,今年我市共种植中棉50号0.1万亩,冀棉958品种0.2万亩,冀棉95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最新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该品种重点种植在棉铃虫发生较重乡场镇。
(3)坚持使用和推广悬挂频振式杀虫灯以及性诱剂诱杀成虫。在去年发生严重的乡镇提前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和推广性诱剂等措施,大大减少成虫发生量。目前推广频振式杀虫灯1200盏,防控面积7.2万亩,性诱剂推广防控面积5万亩。
(4)积极推广玉米诱集带技术。在我市棉铃虫重点发生区域,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选用早熟玉米品种,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期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消灭成虫,减少虫源。利用玉米诱集带主要用于诱杀二代棉铃虫,此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5)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灭杀棉铃虫技术,重点在滴灌棉田推广此项技术。施用的生物药剂主要有阿维菌素、云菊、BT等药剂,指导农户合理用药,并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通过实施以上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使得我市今年的棉铃虫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代棉铃虫发生情况:
由于受到今年天气的影响,测报站诱到第一头棉铃虫成虫时间为5月24日,为1头雌虫,比2010年6月2日诱到成虫早9天,比2009年5月14日诱到成虫晚10天。
一代棉铃虫发生普遍,但虫口密度不大,一代幼虫危害高峰期为6月下旬,主要危害作物为棉花、小麦、番茄。全市平均百株虫量0.8头。其中棉田百株幼虫0.16头,番茄田百株幼虫2.4头,一代棉铃虫在我市东片乡镇轻发生,西片乡镇中偏轻发生,重点发生区域古尔图镇、吉尔格勒特乡、四棵树镇、皇宫镇等,发生面积10万亩。
发生特点:
(1)发生期明显晚于历年;
(2)主要发生在小麦田和加工番茄地。发生原因分析:
(1)一代棉铃虫受气候条件影响受到抑制,发生程度轻于去年。进入5月份以后,气温回升较快,气象因素导致一代棉铃虫羽化期比去年早9天。
(2)作物布局优化从另一个方面为棉铃虫发生提供有利条件。产业结构调整、作物多样化,玉米、加工番茄、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从而为棉铃虫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生存场所,为棉铃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3)越冬基数低于历年同期。2010年平均有棉铃虫蛹0.33头/
平方米,较2009年越冬基数0.37头/平方米降低0.04头/平方米。
二代棉铃虫发生情况:
一代棉铃虫羽化盛期在7月7日至14日,比去年早10天左右(气候条件影响),羽化期不一致且羽化历期长。二代棉铃虫卵孵化高峰期为7月15日—18日,二代棉铃虫幼虫危害高峰期为7月下旬末至8月上旬。全市平均百株虫量0.05头,明显低于2010年0.6头,其中棉田百株幼虫0.06头,番茄田百株幼虫0.8头。全市发生面积20万亩。
发生特点:
(1)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和面积均低于去年;(2)羽化期长,世代重叠现象明显;(3)加工番茄地危害普遍。发生原因分析:
(1)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和面积均低于去年,主要是由于一代棉铃虫基数不大,残虫量低,减少了二代棉铃虫发生危害;
(2)羽化期长,导致世代重叠,难以防治;
(3)加工番茄地危害普遍,受番茄用药限制,后期施药不便等因素,导致在加工番茄地发生普遍;
三代棉铃虫发生情况:
二代棉铃虫羽化高峰期为8月20日—25日,全市平均百株幼虫0.6头,较去年同期降低0.6头,最高达2.8头,平均危害株率2.8%。低于去年(平均百株幼虫1.2头,最高达6.5头,平均危害株率2.4%),8月下旬进入三代棉铃虫危害时期,全市中度发生,局部中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万亩。
发生特点:
(1)成虫量较去年明显偏低,最高单日诱蛾6 头,明显低于2010年单日最高诱蛾67头。
(2)三代幼虫发生量明显小于去年,与历年值相当。发生原因分析:
(1)气候因素,后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三代棉铃虫的发生;
(2)大力开展抗虫棉试验、示范种植,明显减轻了棉铃虫的危害;
(3)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的推广使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得棉铃虫的发生得到有效遏制。
(四)棉蓟马:预报为中度发生,实际为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5万亩,防治面积20万亩次。
(五)蝗虫:草场中度发生,棉田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万亩次,防治面积2万亩次。
(六)棉花苗期病害(含立枯病、烂根病):预报为中度发生,实际为中度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防治面积16万亩次。
(七)棉花枯黄萎病:预报为中偏轻发生,实际为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次,防治面积10万亩次。
乌苏市农技站 2011-10-10
第三篇:棉花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县棉花主要病虫发生情况
及防治措施研究报告
棉花是我县主要农作物之一,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稻改棉步伐加快,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已经成为广大棉农密切关心的问题。1998年之前,我县棉花基本上是常规棉,棉铃虫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害虫,1998年棉铃虫大发生,造成棉花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甚至绝收。1998年以后,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棉花病虫发生情况有所改变,棉铃虫不再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棉叶螨、棉蚜发生呈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趋势(2009年中等偏轻发生),斜纹夜蛾的发生危害程度已大大超过棉铃虫。2003年、2007年三代斜纹夜蛾均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近年来,棉盲蝽发生程度加重,已成为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下面就目前棉花的几种主要病虫发生情况、防治方法作简要介绍。
一、棉花苗床病害
我县几个棉花主产区调查表明:棉花苗床期病害轻发年份死亩率为 3.5-10.2%,一般年份10.7-17.2%,重发年份15.3-41.8%,最多达60%以上。直接影响棉花生产,加大种棉成本。引起死苗的病害95%以上为棉立枯病和棉炭疽病。
1、症状 立枯病主要症状是幼苗茎基部发病,产生淡黑色、褐色凹陷病斑,然后迅速向四周扩展,逐渐变黑,病部缢缩,子叶垂萎,幼苗枯倒死亡;炭疽病主要症状是棉苗出土前被害,导致幼根、幼芽变褐发病,先产生红色纵裂条痕病斑,后扩大成皱缩状红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皮腐烂,幼苗枯死。子叶感病在叶
缘产生圆形或半圆形褐色病斑。
2、发生原因
棉花苗床病害的发生发展与种子质量、病菌数量和播种后棉苗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瘪籽、嫩籽、虫蛀籽、杂籽多的种子,播种前又未晒种和进行药剂处理,出苗率低,抗逆性差,苗床病害发生重。播种后雨水多,气温低,造成棉苗生长缓慢,病菌繁殖快,病害发生亦重。
3、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苗床选择。选择通风,光照条件好的田块作为苗床。②适时播种。抓住温度相对稳定连续7天以上晴好天气抢晴播种,做到一播齐苗,出苗率达70-80%时,进行通风、炼苗、晒床。此外,播种前精选籽粒饱满的种子晒种1-2个太阳,在杀灭病菌的同时提高种子发芽率。③苗床水分管理。播种前一次性浇足苗床水。盖籽土选用干细土,厚度1厘米。晒床过程中,要使棉苗红茎与绿茎各占一半。控制苗床水分,降低苗床温度,培育壮苗。(2)化学防治。苗床齐苗后5-7天,用药防治一次,间隔10天左右再防治一次。防治药剂种类有80%多菌灵超微粉、70%代森锰锌以及70%甲基托布津等。
二、棉铃虫
棉铃虫常年在我县发生五代,除第一代在马铃薯、豌豆等作物上发生外,其它各代都可在棉田发生,主要发生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主要以幼虫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造成蕾、花、铃的大量脱落,一头幼虫一生能为害十多个蕾铃,食量大,繁殖力强,易暴发成灾。1998年我县四代棉铃虫大发生,造成我县棉花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甚致绝收。1998年后,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抗虫棉,由于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因此,近年来,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偏低,已经成为棉花上的次要害虫。
防治方法
因抗虫棉保持着对棉铃虫的抗性,一般二代不需防治;三、四、五代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整枝打顶等农事活动,人工除去一部分卵和幼虫。对百株低龄幼虫量达10-15头的棉田开展药剂防治。防治药剂主要有硫丹、甲维盐、虫酰肼、氟铃脲、阿维菌素等。
三、斜纹夜蛾
2000年以前斜纹夜蛾一直是棉花上的次要害虫,随着棉铃虫种群数量下降,开始成为对棉花生长威协最大的害虫之一。斜纹夜蛾在我县棉田常年发生三代,以 7-8月份发生数量最多,为害严重。该虫是一种喜温而又耐高温的害虫。各虫态的发育适温为28-30℃,但在33-40℃的高温下,生活也基本正常。
防治方法
斜纹夜蛾低龄幼虫历期短,且世代重叠现象严重,防治难度较大。
1、农业防治。结合田间管理,人工摘除卵块和人工捕杀幼虫。
2、化学防治。百株有初孵幼虫1窝时,采用药剂防治,防止其扩散,防治药剂参照棉铃虫。
四、棉叶螨
棉叶螨在我县常年发生18代左右,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每年约有3-5个发生危害高峰期。第一次高峰常在5月中下旬,早播空闲田棉花受害较重。第二次高峰在6月中旬,此时若梅雨量大,雨日多,发生轻,反之发生重。第三次高峰在7月中、下旬,此时已出梅,气温回升,伏旱明显,种群密度大,是猖獗成灾造成大面积红叶的时期;第四次高峰在8月上、中旬,如果伏旱之后接着秋旱,前期防治不彻底的棉田往往发生严重,不能掉以轻心;第五次高峰发生在9-10月间,多发生在植株嫩
绿的棉田,一般年份影响不大。
1、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棉叶螨种群消长的决定因素。干旱并具备一定的风力是其繁殖和扩散最有利的条件。从我县常年降雨量的分布来看,5-6月份的雨日较多,雨量较大,加上在此期间棉苗矮小,很容易受暴风雨携带泥水的冲刷和粘附,使棉叶螨死亡率高达90%以上,大大
推迟和削弱了棉叶螨的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因此,棉花生长期降雨量的大小往往成为衡量当年棉叶螨发生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温度和风力来看,7-8月份正是我县高温和南洋季风多的季节,是其繁殖和扩散极有利的时机。扩散高峰期一般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2)寄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棉叶螨的螨源主要来自杂草寄主。凡杂草寄主多,分布广则其越冬种群基数和春季的繁殖数量就大。这些杂草寄主上繁殖的棉叶螨繁殖到一定数量将陆续向棉田扩散,为害棉花。(3)施肥水平和棉株长势。施肥水平高,棉株生长健旺,叶片浓绿质厚,棉叶螨的繁殖数量和速度明显受到抑制,一般比施肥水平差的棉田螨量低4-5倍。施肥水平差的棉田,由于营养不足,棉株瘦小,荫蔽度差,体内体外水分极易蒸发,造成高温低湿的小气候,另外,棉株体内的内含物转变为糖类,有利于棉叶螨的生存繁殖,故受害严重。(4)天敌。捕食棉叶螨的天敌主要有食螨瓢虫、中华草蛉、草间小黑蛛等。天敌对棉叶螨种群数量的抑制效果非常明显,因此保护和利用天敌是控制棉叶螨为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2、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主要措施有:清洁棉田,冬春时清除棉田内、外杂草。对受害田增施速效肥料,促进棉株生长发育,增强抗螨能力。(2)化学防治。防治棉叶螨的药剂主要有哒螨灵、单甲脒、双甲脒、三唑锡、阿维菌素等,其中阿维菌素防效高,对天敌安全,而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仍会是防治棉叶螨的首先药剂。
五、棉蚜
棉蚜在我县一年发生20-30代,且世代重叠严重。越冬寄主主要有木槿、野蔷薇、梨树等,早春在寄主作物上繁殖2-3代后于4月上旬开始迁入棉花苗床,为害棉苗,6月上、中旬,棉花现蕾初期,是棉蚜为害第一高峰期。6月中、下旬,随着梅雨季节来临,蚜群密度迅速消退。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梅雨结束后常出现伏旱天气,蚜群增殖速度加快,出现第二为害高峰期。
1、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棉蚜在田间的数量消长与气候条件、天敌和抗药性有密切关系。(1)气候条件。棉蚜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7.6-24℃,相对湿度在70%以下。一般5、6月份的温度均适于棉蚜的发生,此时如果天气干旱少雨,往往会导致棉蚜大发生。棉花苗期的雨量、雨日和降雨强度是左右棉蚜为害轻重的关键因子。(2)天敌。棉蚜天敌种类多达200多种,其中主要有棉蚜茧蜂、七星瓢虫、龟纹瓢虫、黑襟毛瓢虫、中华草蛉、草间小黑蛛等。天敌对棉蚜的控制效果明显,能有效抑制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3)抗药性。伏蚜的猖厥为害除了气候适宜外,棉蚜的抗药性增强也是其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长期使用有机磷杀虫剂防治苗蚜,棉蚜抗药性发展很快,防治效果降低,同时这些农药对棉蚜的天敌杀伤力大,天敌被大量杀死,破坏了棉田的生态平衡,以致伏蚜在失去天敌的控制作用下为害严重。90年代中、后期,吡虫啉类药剂因其对棉蚜防效高,对天敌安全而被广泛使用,使棉蚜一度成为棉花上的次要害虫。但近年来,棉蚜对吡虫啉类药剂抗性明显增加,使用剂量在不断加大。对棉蚜的控制效果不断下降。
2、防治方法
主要以药剂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为主。减少施药次数,坚持达标防治的原则。防治药剂主要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腈等,这些药剂对棉蚜防效高,作用时间长久且对天敌安全。
六、棉盲蝽
危害我县棉花的棉盲蝽主要是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两种盲蝽均以成、若虫刺吸寄主植物的嫩头、生长点或幼嫩果实上的汁液,棉株不同的生育期、不同器官受害后表现不同。子叶期棉苗被害,顶芽焦枯变黑,形成仅剩子叶的无头苗;真叶
出现后,顶芽被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变成多头苗,或被害顶芽展开成为破叶丛;幼叶被害,出现黑褐色斑点,叶展开后破碎,称为“破叶疯”;幼蕾被害,由黄绿色变黑,2-3天后干枯脱落;中型蕾被害,苞叶上产生黑褐色斑点,不久苞叶张开脱落;大蕾被害后在花瓣上呈现黑褐斑,一般不脱落,但花瓣不能正常开放;幼铃被害,轻的被害处呈水渍状黑褐色斑点,并形成畸形铃,重的僵化脱落;顶心和边心被害,枝叶丛生疯长,称为“扫帚苗”。
在棉田,绿盲蝽危害的重点时期是苗蕾期,棉花嫩头受到严重破坏后造成“公棉花”、“破叶疯”,植株徒长致后期结铃稀少;中黑盲蝽主要危害繁殖器官,几乎不危害营养器官,因此危害重点时期是蕾铃期,造成蕾铃大量脱落或畸形,严重影响产量。
棉盲蝽白天停栖在植株叶背,夜晚活动取食和产卵,但阴雨天能全天活动。盲蝽象是一种喜温好温性害虫,因而其发生状况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绿盲蝽发生的适宜温度18-29℃,相对湿度在85%以上;中黑盲蝽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6-8月间雨量大、雨日多棉盲蝽危害重、反之则轻。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间、套、轮作,清除棉田内外杂草,减少虫源基数;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棉花生长稳健;合理化学调控,忌偏施氮肥,防止棉花疯长;及时打顶去边心,消灭其中潜伏若虫和卵;出现多头苗时及早进行人工整枝,留1~2枝壮秆,加快棉株生长补偿损失。
2、化学防治:①防治适期。2~3龄若虫高峰;②防治药剂及方法。苗床期可选用80%敌敌畏拌干细土,于下午3~4时均匀撒入床内盖膜过夜;大田期可选用丙溴磷、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敌敌畏、灭多威等药剂于上午9时前或傍晚对水喷雾(阴天可全天施药)。
第四篇:早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早 稻 病 虫 害 防 治 技 术
叶 宗 国
(庐山区农业局)
早稻生产过程的病虫害主要有“两病三虫”即:稻瘟病、纹枯病及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目的是: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我就早稻生长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作初步讲解:
1、品种选择:选好品种是生产关键,要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优良品种。今年我省早稻栽培优良品种有:金优463(中熟)、金优402(中熟)、金优71(早熟)和中优71(早熟)等。金优463系高产早杂组合,全生育期114天左右,一般亩产450公斤,株型紧凑,分蘖力强,谷粒细长,米质优良。在3月26日播种,7月20日收获。金优402系早杂中熟稳产组合,全生育期113天左右,一般亩产400—425公斤。该组合已种植多年,特别注意预防稻瘟病。在3月26日左右播种,7月19日左右收获。金优71系早杂早熟高产组合,全生育期107天,一般亩产400-450公斤,株型紧凑,早追肥攻苗,增施钾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在3月26日左右播种,7月16日左右收获。中优71系早杂偏早熟组合, 全生育期110天,比金优71长4天.谷长型,米质好,一般亩产400-450公斤.在3月26日左右播种,7月19日左右收获。
2、播种期:(1)药剂浸种预防苗稻瘟和恶苗病。在3月15日前后将稻种暴晒1-2日,再药剂处理。具体方法:①先安浸种:播前用清水浸种12小时,起水2-3小时后,用25%先安1支(2ml)兑水2-3公斤,浸种3公斤,时间为24-36小时,取种后直接催芽播种。目的是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②强氯精浸种:按用药10克强氯精兑水5-8公斤,常规稻用清水预浸24小时,捞起滤干3-4小时,用药液浸24小时,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药液后催芽。杂交稻浸种时间减半。(2)大田及时耕沤防治螟虫。4月上旬对春季冬闲田、冬作物田,在螟虫羽化前及时灌水耕沤,同时对田间边的稻草、枯杂草(加拿大蓬、豚草等)进行清除,集中烧沤。(因为三化螟幼虫在稻兜中越冬,二化螟幼虫除了在稻兜中越冬外,还在稻草枯杂草中越冬)
3、秧苗期:重点打好超级送嫁药,预防大田叶稻瘟和第一代二化螟。①秧苗在1叶1心时注意防治立枯病。旱床育秧用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或甲霜灵)药液喷淋秧苗进行预防。发现病株时要加大浓度喷300-500倍液防治。②秧苗移栽前3天打好超级送嫁药。二化螟常发重发区,每亩秧田用40%螟施净乳油100毫升或5%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可预防或减轻大田分蘖期第一代二化螟的发生。稻瘟病常发区,每亩秧田用75%瘟失顿可湿性粉剂60克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可预防大田分蘖期叶稻瘟。如果是二化螟和稻瘟病的常发区,则将预防二化螟和稻瘟病的药剂混合使用。
4、大田分蘖期:重点防治第一代二化螟,注意预防叶稻瘟和纹枯病,防治适期植保部门将发布《病虫预报》。具体方法如下;(1)第一代二化螟 ①防治适期:在九江地区每年大约在5月上中旬。②防治标准:25兜禾枯鞘2兜以上,全田用药。2兜以下挑治枯鞘团。2004年江西省第一代二化螟大发生。2005年根据我站在新港镇越冬调查:二化螟越冬基数每亩25000-30000
条,死亡率很低,预测今年第一代二化螟将大发生。③防治药剂;每亩用40%螟施净(三唑磷)乳油100毫升或5%锐劲特悬浮剂60毫升兑水40-50公斤喷雾。④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直接接触农药机会少,靠水稻内吸药物后,幼虫取食产生胃毒作用而死亡,施药后保水3-5天。(2)叶稻瘟 ①防治标准:沿田埂绕稻田一周目测,发现病斑就应该防治。②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
初见病斑时,每亩用75%瘟失顿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重病田如一次用药控制不住(即新抽出的叶片有病斑或老叶上仍有急性病斑存在),还要喷第二次药,一定要在一周内控制病情的发展。(3)纹枯病 早稻初期发病轻,对病兜率达到20%的稻田,每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60克兑水40公斤喷雾。同时,要做好分蘖末期晒好田,控制纹枯病发生。
5、拔节孕穗期:重点查治叶稻瘟。
6、抽穗成熟期:这时期是防治关键。重点防治对象为穗颈稻瘟、纹枯病及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重点防治时段为破口抽穗到穗期,齐穗后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农药。(1)穗颈稻瘟:今年要特别注意6月中下旬天气,如果出现连续集中降雨, 穗颈稻瘟将大发
生。重点预防对象田为常发易发区的感病品种及前期发生过叶瘟的稻田,在破口抽穗初期(即每蔸禾
抽出1穗时)抢晴天喷药防治,防治方法同叶稻瘟防治.(2)纹枯病:防治其他病虫时,可加入井冈霉素兼治;对不需用药防治其他病虫的稻田,特别
是丰产田或如果25兜禾有5兜以上发病,要在破口
抽穗初期单独喷井冈霉素防治。
以上两种病害与破口抽穗期天气有关, 天气出现连续集中降雨,闷热高湿,田间湿度大,这两种病害就会发生危害。
(3)稻纵卷叶螟:防治标准:25兜禾有新虫苞(束叶尖)7个以上的稻田,需用药防治。防治时间:九江地区一般在6月中下旬,具体时间植保部门将发布《病虫预报》。防治药剂:在稻纵卷叶螟幼虫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用18%杀虫双150毫升加5%锐劲特悬浮剂10-2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40%毒死蜱乳油100-150毫升, 或每亩用30%捷鹰乳油100毫升, 或每亩用35%龙丹可湿性粉剂120克。
(4)稻飞虱:防治标准:查5兜禾孕穗期有50只、抽穗期有75只以上稻田,需用药防治,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2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公斤,粗水喷雾,重点喷稻秆基部。
上述几种病虫,多数年份发生期相近,应尽量安排混合一次用药。穗期植株高大,亩用水量应达到50-60公斤,施药时田里要有水,药后保水3-5天,以保证药效。
第五篇: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新化乡农技站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灰梨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
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常发并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
发病规律: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气流传播。种子带菌易引起苗瘟。
在分蘖至孕穗期,经常低温多雨易造成叶瘟爆发,抽穗前期多雨易引起穗颈瘟流行。山区、长期深灌、冷浸田、偏施氮肥等都容易引发稻瘟病。
防治:稻瘟病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抗病品种。(2)科学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
晒田。(3)种子处理: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直接催芽,或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小时,洗净后催芽。(4)药剂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时)喷
药保护,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药剂选择:每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
或40%富士1号10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每亩应保证50千克用水量,不宜盲目
加大用药量。
二、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
要危害叶鞘、叶片,形成云纹状病斑,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发病规律: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
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
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
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
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
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
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2)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药剂选择: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150毫升或12.5%纹霉清水剂100~200毫升,或20%纹霉清
悬浮剂60~10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70千克喷雾。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喷到稻株中、基
部。
三、稻白叶枯病
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症状主要有普通型、急性型、凋萎型。
发病规律:病原物主要在病稻草、稻桩、再生稻、稻种及一些杂草上越冬,次年主要通过流水、风雨传播,从水稻的水孔或伤口处侵染发病。高温、多湿,多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的条件。稻田流水串灌、偏施氮肥、土
壤酸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以控制菌源为前提,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1)农业措施 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切忌深灌、串灌、漫灌。(2)利用抗病品种。
(3)杜绝病草入田,进行种子处理 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浸种24~48小时。(4)药剂防治:病区关键抓秧田防治和发病前期的防治,秧田在秧苗三叶一心期进行,大田在出
现零星病株(发病中心)时进行。药剂有每亩用20%叶青双(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