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王文太,142团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832029)
摘要: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事关人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要保证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必须控制畜禽及其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而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则是保证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本文通过一四二团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希望能为大家在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地检疫 存在的问题 建议
产地检疫就是人工饲养动物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必须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检疫后才能运输和上市,这种检疫即为产地检疫,即到场到户到指定产地的检疫。这里所说的动物是指准备出售或者调运的动物。饲养地是指饲养动物的场地。开展产地检疫可以把动物疫情消灭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根据《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产地检疫在整个动物防疫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动物免疫工作的督查,更是动物疫病及时得到控制和扑灭的前提,也能及时了解当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的市场信息。为农牧部门在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制订有关政策过程中提供依据。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动物疫病的传播对畜牧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产地检疫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就我团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养殖片区大,开展产地检疫难度大
受我国传统养殖业的影响,团场职工分散养殖还普遍存在,且畜禽养殖比例大,饲养管理粗放,成为连队主要的养殖方式。现本团养殖户可达300多户,居住分散,连与连之间相隔距离较大,由于工作成本高,官方兽医有限,到现场检疫不能完全实现,影响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1.2养殖户对动物产地检疫的认识不足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产地前必须由动物检疫员实施产地检疫”。第八条第一项规定“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应当提前3天申报检疫;第十条规定屠宰动物的,应当提前6小时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所申报检疫;急宰动物的,可以随时申报。在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同时,虽然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广播、横幅、LED、发放传单等形式,把开展动物产地检疫的重要性、目的和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但一部分养殖户还是不了解或不懂得动物防检疫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认识动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养殖户认为畜禽健康无病,不必检疫。因此,相当部分的养殖户不配合产地检疫工作,不主动报检阻碍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1.3技术储备存在的问题
目前基层检疫部门检疫设备陈旧落后,都以“一个听诊器、一支体温计、两只眼”的感官检查,缺乏科学的执法依据,使检疫执法工作失去了科学性和严肃性。
1.4操作过程存在的问题
技术操作程序不到位,判断位点不全面,判断依据存在单一性;借助养殖环境的判断能力差,还没有完全做到现场检疫。全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还没有真正和畜禽标识可追溯制度接轨,造成畜禽标识重复使用率高等,较大程度影响了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
1.5部门配合不协调
开展动物产地检疫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按照各自分工,把好产地检疫关。食药监局把住交易市场流通领域的产地检疫查证关,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把住调运、运输前的产地检疫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它部门都认为动物检疫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致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孤军作战,力量薄弱,导致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不力。
1.6执法不严谨不规范
动物产地检疫目的是为了公共卫生安全,然而部分工作人员对 “六条禁令”责任吃不透,对法律条文断章取义;还有的只顾简单罚款,依法处理程序不到位,做不到查根追源和依法检疫处理等,以致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特别是在八师)时有发生。
1.7动物卫生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占了在基层兽医站(动物卫生监督所)日常工作的70%,可是年终考核时只占了考核分的30%不到。
1.8检疫不收费后出现的问题
1.8.1加大了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工作量。由于检疫不收费主动报检的人数增加极大的增加了产地检疫出证的工作量。
1.8.2加大了官方兽医的责任。由于报检率增加,养殖分散,官方兽医工作量大不能及时到场检疫,有可能出现隔山开证和病死畜出证的现象。
1.8.3开具废票增加,重复出证和一头牲畜多次出证。有些养殖户开了检疫证可是由于价格没谈拢或到达地点变更造成了检疫证的浪费。
1.8.4出现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由于检疫不收费可能会出现该出的检疫证不出,不该出的检疫证收取费用乱出。2.实施好产地检疫的几点建议
2.1发展规模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户)是今后发展畜牧生产的主导方向。在农村逐步引导动物散养户,进行规模化生产,不但有利于检疫员随时掌握饲养动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同时也增加农民养殖的收入。产地检疫员要建立健全各场(户)的饲养管理档案、免疫档案、死亡出售纪录档案,随时掌握动物的出栏情况,严格按《动物免疫标识和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及时开展动物产地检疫。
2.2建立健全产地检疫网络,实行产地检疫申报制。根据需要,每个连配备1名,热爱本职工作的人员担任动物产地协检员,并对他们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负责本连队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团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指导并全面实施动物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二级动物防疫检疫网络。并把协检员的通讯方式进行公布。协检员接到报检后,要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检疫,经临床检查健康、免疫卡在有效期内、畜禽标识佩戴齐全,方可填写检疫申报单。承运人持检疫申报单到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2.3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增强法制观念。团党委要把产地检疫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对进入运输、调节环节的动物索取《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食药监局要对进入交易、流通环节的动物查证验物;屠宰场要对入场的动物把好入场关。无《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和检疫标识不全的动物由畜牧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有关法规严厉处罚,并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未检疫的动物实施补检和隔离观察。健康合格的动物方可运输、调运、交易和屠宰,促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坚决实行“防检结合”制度,把好产地检疫关。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动物免疫标识及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没有耳标的家畜不准上市交易,不准屠宰,不准运输,这样才能使产地检疫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2.4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团的检疫手段较落后,为改善检疫工作条件,加强基层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配齐配全检疫必须的通讯设施、动物疾病速测仪器等检疫设备,改变动物卫生监督、检疫手段落后的局面,充分发挥其主体功能,保证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全面实施。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控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于抓源头,因此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是畜禽产品安全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只有强化检疫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饲养质量和检疫水平,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全面开展全团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促进畜禽养殖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武山县动物产地检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XX县动物产地检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XXX(甘肃省XX县XX畜牧兽医站 甘肃 XX 7413XX)
【摘要】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事关人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要保证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必须控制畜禽及其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而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则是保证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武山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武山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产地检疫网络和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完善产地检疫的方法和措施,为当地动物产地检疫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建议。
【关键词】产地
检疫
对策
产地检疫就是人工饲养动物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必须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检疫后才能运输和上市,这种检疫即为产地检疫,即到场到户到指定产地的检疫。这里所说的动物是指准备出售或者调运的动物。饲养地是指饲养动物的场地。开展产地检疫可以把动物疫情消灭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由此看出,产地检疫是一项基层检疫工作,是动物检疫工作的重点。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产地检疫在整个动物防疫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动物免疫工作的督查,更是动物疫病及时得到控制和扑灭的前提,也能及时了解当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的市场信息。为农牧部门在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制订有关政策过程中提供依据。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动物疫病的传播对畜牧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产地检疫显得更为重要。近几年,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我县也在80年代初开展了动物检疫工作,但只限于市场和屠宰场,2003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滩歌镇开展了产地检疫试点工作,要求对全县20乡镇407个行政村逐年分批开展产地检疫。目前全县共有9个乡镇178个村开展了产地检疫。产地检疫的开展对动物疫病的流行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由于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致使产地检疫工作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即使部分乡镇已开展,但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工作。本文就我县动 1 物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动物产地检疫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会因素导致产地检疫得不到全面开展 1.1.1饲养形式过于分散,开展产地检疫难度大
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我县虽然发展了一批以奶牛养殖为主的规模养殖(户),但受我国传统养殖业的影响,农民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还普遍存在,且畜禽养殖比例大,饲养管理粗放,成为农村主要的养殖方式。再加上撤乡并镇后,农村村型较大,户数较多,大型村可达900多户,居住分散,村村之间相隔10多公里,由于工作成本高,动物检疫员有限,到现场检疫得不到实现,影响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1.1.2养殖户对动物产地检疫的认识不足
农业部2002年出台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产地前必须由动物检疫员实施产地检疫”。第十一条规定“动物产品、供屠宰或者育肥的动物提前三天;种用、乳用或者役用动物提前十五天”向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出售、调运和携带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随报随检”。在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同时,虽然业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把开展动物产地检疫的重要性、目的和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但一部分养殖户还是不了解或不懂得动物防检疫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认识动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养殖户不愿意检疫交费;也有的养殖户认为畜禽健康无病,不必检疫。因此,相当部分的养殖户不配合产地检疫工作,不主动报检阻碍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1.1.3部门配合不协调
开展动物产地检疫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个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按照各自分工,把好产地检疫关。工商部门把住交易市场流通领域的产地检疫查证关,动物屠宰场(点)把住动物进入屠宰场(点)的产地检疫查证关,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把住调运、运输前的产地检疫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它部门都认为动物检疫是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工作,致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孤军作战,力量 2 薄弱,导致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不力。
1.2动物检疫工作自身因素致使产地检疫工作开展不力 1.2.1检疫队伍的体制不适应
开展队伍产地检疫面广、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单靠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员,不能承担全县的产地检疫工作,必须培训乡镇兽医人员和村级的防疫员,兼职担任本行政区域的产地检疫员和协检员工作。目前全县共有乡镇检疫工作人员5人,2006年全市通过培训取得资格的村级防疫员340名,村级防疫员是农民,承担全县123.57万头(只)牛羊猪鸡一年两次的队伍防疫工作。财政还没有解决防疫员的工资。他们根本不参与检疫工作,影响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根据有关规定,队伍防疫员没有执法权,没有收费权,没有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权利,严重制约了当地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1.2.2检疫手段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检疫工作
目前基层检疫部门检疫设备陈旧落后,都以“一把刀、一只钩、两只眼”的感官检查,缺乏实验室检测。这种落后的检疫方式不能被群众认可,认为检疫是为了收费,致使检疫员被拒之门外,影响检疫人员的积极性。使检疫执法工作失去了科学性和严肃性。
1.2.3基层检疫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存在各种违纪现象
在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中,把乡镇畜牧兽医站撤并,减少编制,致使基层检疫人员不足;加上因工资报酬得不到很好解决,村级动物协检员难以落实,使动物产地检疫的报检点偏少,基层产地检疫工作网络难以形成。基层动物产地检疫执法队伍由于基础差、起步晚,人员来源、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在执法工作中难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该检的问题检不出来,不按操作规程检疫,检疫证明填写不规范等。同时有的检疫员工资无保障,多数是自收自支,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只收费不检疫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给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2.实施好产地检疫的几点建议
2.1发展规模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户)是今后发展畜牧生产的主导 3 方向。在农村逐步引导动物散养户,进行规模化生产,不但有利于检疫员随时掌握饲养动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同时也增加农民养殖的收入。产地检疫员要建立健全各场(户)的饲养管理档案、免疫档案、死亡出售纪录档案,随时掌握动物的出栏情况,严格按《动物免疫标识和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及时开展动物产地检疫。
2.2建立健全产地检疫网络,加强技术培训。根据需要,每个村配备1~2名有专业知识,热爱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动物产地检疫员,并对他们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负责本村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乡镇要成立动物检疫所,负责指导并全面实施动物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检疫网络。把村级检疫员的通讯方式在进村主要路口进行挂牌、张贴公布。产地检疫员接到报检后,要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检疫,经临床检查健康、免疫卡在有效期内、偶蹄动物佩带免疫耳标、非疫区证明,方可开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2.3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动物检疫队伍。针对目前基层兽医站“三权”归乡,动物防检疫能力削弱的情况下,市县动物防疫主管部门应积极敦促政府和同级人事部门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的精神,建立健全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撑机构,充实县乡人员,落实人员工资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轻装上阵,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忠于法律、严格执法。这支队伍的组成要精干,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执法能力强。由这支队伍组成县、乡、村三级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网络,分片包干,明确责任,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实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保证产地检疫工作顺利进行。
2.4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增强法制观念。县乡政府要把产地检疫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畜牧部门要对进入运输、调节环节的动物索取《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工商部门要对进入交易、流通环节的动物查证验物;屠宰场要对入场的动物把好入场关。无《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和检疫标识不全的动物由畜牧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有关法规严厉处罚,并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未检疫的动物实施补检和隔离观察。健康合格的动物方可运 4 输、调运、交易和屠宰,促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坚决实行“防检结合”制度,把好产地检疫关。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动物免疫标识及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没有耳标的家畜不准上市交易,不准屠宰,不准运输,这样才能使产地检疫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2.5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的检疫手段较落后,为改善检疫工作条件,加强基层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配齐配全检疫必须的交通工具、通讯设施、检疫器械等检疫设备,改变动物卫生监督、检疫手段落后的局面,充分发挥其主体功能,保证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全面实施。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控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于抓源头,因此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是畜禽产品安全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只有强化检疫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饲养质量和检疫水平,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全面开展全县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促进畜禽养殖生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冯小明.关于加强基础检疫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动物检疫,2001,(7):11 [2]刘世辉.浅谈官亭镇产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4.5:48
第三篇: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核心提示:王 祥 陆方善 翁玉根 孙秀生(南京市农林局)摘 要:这几年,由于对动物产地检疫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市部分区县产地检疫工作趋于滑坡状态,市级产地检疫工作基本排在全省中下游。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经过调研,...王 祥
陆方善
翁玉根
孙秀生
(南京市农林局)
摘 要:这几年,由于对动物产地检疫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市部分区县产地检疫工作趋于滑坡状态,市级产地检疫工作基本排在全省中下游。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经过调研,本文从产地检疫概念入手,认真分析现阶段我市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对我市动物防疫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产地检疫;问题;对策
一、产地检疫目的与意义
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决定了动物检疫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如果失去了这条原则,检疫工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据这一原则,动物检疫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动物进入流通之前,也就是放在生产饲养环节。在产地检疫时,通过查验《动物免疫证》或免疫耳标,对不按规定开展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的个人或单位依法进行处理,实施补免,达到“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目的。所以说,产地检疫是搞好防疫工作的重要手段。
产地检疫是指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离开饲养、生产场地前,由动物检疫员到场到户或到指定地点实施的检疫。依据《江苏省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产地检疫主要查验动物是否健康、偶蹄动物是否佩戴耳标、是否有《动物免疫证明》、动物是否达到休药期等事项,合格者回收《动物免疫证明》,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管理相对人凭《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收购、运输动物。
产地检疫是防止染疫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的关键措施。通过产地检疫能及时发现动物疫情,及时扑灭疫情,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情传播。如果产地检疫不规范,染疫动物及其产品就会流入市场,造成疫病的远距离、大范围的传播,给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二、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殖业者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养殖户对产地检疫认识不够,认为产地检疫只是为了收钱,不理解检疫工作的真正目的和作用,特别是部分招商引资过来的饲养场,管理难度大,且出场的畜禽大多不在本地销售,往往在销售或上市前不报检,甚至想方设法逃避检疫。
二是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区县政府对产地检疫工作重视不够,尤其是镇街一级行政领导主观上对“以监督促检疫、以检疫促防疫”中“以检促防”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产地检疫对疫病防控的重要性,把产地检疫工作与防疫工作分割开,导致业务单位存有畏难情绪,认为产地检疫不但购买票、证,增加成本,且需大量人员才能开展此项工作,阻滞了产地检疫的开展。
三是服务措施不到位。产地检疫工作存在管辖范围广、地域分散、交通成本高、检疫人员收入低、养殖户抵触情绪等情况,有的镇街、村虽然设置了报检点、报检电话,但由于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技术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经常出现报检时人不在,报检后人不到,个别检疫员敷衍了事,甚至不看动物就出具检疫证明,违背了产地检疫的实施程序,无法达到产地检疫工作的最终效果。
三、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工作重视度。产地检疫是动物卫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是扑灭动物传染病的源头,也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管的起点。各级政府应该认识到产地检疫工作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重要一环,并将产地检疫推进工作纳入政府防疫责任状中,制定出场报检的强制性政策,打击、制裁未经产地检疫出场行为,确保产地检疫工作推进力度。通过印发传单、制作展牌、广播电视宣传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还可以镇街兽医站为咨询点,提供无偿咨询服务,使广大饲养经营者认识到产地检疫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二是加快镇街兽医体制改革,加大推进产地检疫力度。加快区县产地检疫推进力度,加大对区县的考核,在维持财政对检疫收费上缴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建议从《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票证上缴费用中按照一定比例,对区县进行奖励,调动区县实施产地检疫的积极性,细化产地检疫工作中各环节管理制度。加快镇街兽医体制改革,落实镇街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员,专司产地检疫工作。组织动物检疫员、协检员进行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培训,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检疫人员。实施检疫员、防治员分片监管,责任到人,细化考核奖惩制度等措施,对在产地检疫工作中,工作马马虎虎、没有责任心和知法犯法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做到奖罚分明。
三是规范报检点建设,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形象。按照方便群众、规范检疫、有利流通、统一规划的原则,设立村级报检点,方便畜禽养殖场(户)和经营户报检。通过三个“统一”,即统一制作检疫报检标志性灯箱,报检点公示牌、统一产地检疫登记记录本,统一细化报检点建设和产地检疫操作要求。同时积极探索合理实用的产地检疫新路子,以全面提升我市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水平。
第四篇:产地检疫总结
产地检疫半年工作总结
生成时间:2009-07-08 发布时间:2009-07-08 信息索取号:013-40309001 点击次数:1881
产地检疫工作总结
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产地检疫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我们全体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根本任务。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对于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护人民群众食肉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所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09年产地检疫工作,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半年来共检疫猪5689头,牛526头,羊36390头,鸡25025只,其它361只,现将前半年产地检疫工作展开情况总结如下:
一、周密部署,确保产地检疫工作顺利开展。
产地检疫由于数量零散、交通不便、群众接受难等因素影响,一直是我们检疫工作中的难点。为促使这项工作更加深入的开展,我所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县、市区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了《长武县产地检疫实施方案》,全面部署今年产地检疫各项事宜。同时,积极与农业局联系,取得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任局长主持,在农业局会议室召开了产地检疫座谈会,充分征求各服务对象意见和建议,制定出台了《长武县产地检疫实施办法》,并以该办法为依据,进一步制定下发了《长武县农业局关于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通知》及《长武县关于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通告》。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为我县产地检疫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产地检疫知晓率。
今年,我所把《动物防疫法》宣传作为产地检疫有序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使宣传工作不流于形式,我所确定了以畜禽交易市场和屠宰场为主的重点宣传场地,以规模养殖场(户)、牲畜经纪人、运输户为重点的宣传对象,集中2个月时间通过电视、录音、传单等形式面向社会进行了深入人心的宣传。并在全县5个畜禽交易市场、11个乡镇、174个行政村张贴了产地检疫通告和宣传资料。半年来,累计出动宣传车辆30余次,散发宣传资料3000余份,张贴产地检疫通告200余张。通过为期2个月的大力宣传,使群众充分认识到了产地检疫的重要性,主动报检的多了,逃避检疫的少了;凭证交易运输的多了,无证经营的少了。
三、调查摸底,准确掌握畜禽存栏现状。
按《实施方案》安排,从4月份开始,我所进入了调查摸底阶段。调查摸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准确掌握各乡镇、各养殖场(户)畜禽存栏与分布,才能科学合理设置报检点,才能及时开展产地检疫,杜绝逃避检疫现象发生。我所县境内检疫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一次地毯式调查摸底行动,详细准确地掌握了我县畜禽存栏及分布情况,为报检点设置及检疫员配备提供了科学依据。截止5月底全县存栏生猪7.22万头,牛0.86万头,羊5.27万只,鸡4.02万只,并与33个规模养殖场签定了产地检疫协议。
四、设立报检点,健全基层检疫队伍。
按照《长武县产地检疫实施办法》规定,我所在全县设立了11个基层报检点,每个报检点配备2-3名检疫人员,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产地检疫任务,有集市的乡镇同时承担上市活畜及肉品的检疫。明确了检疫员的劳动报酬(按检疫收入的40%予以兑现)。报检点设置完成后,我所首先对各检疫员就法律法规和检疫知识技能进行了学习培训,随后为各报检点统一制作了公示台,为检疫人员及时发放检疫票据,并配备了必要的检疫用具。在我所监督指导下,各报检点工作均进展顺利。五、三管齐下,共同推进产地检疫报检制。报检制是产地检疫的基本制度,但是由于养殖场(户)一则对报检缺乏认识,二则怕承担检疫费用,致使报检制度难以落实。为进一步提高产地检疫覆盖率,我所加大了对交易、运输、屠宰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在乡村道路上增设执法人员,加大了对无证运输违法行为地打击力度;在活畜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加派执法人员,严格查验、回收检疫证明。对未经检疫的牲畜,一律加倍收费;对未经检疫货主又不同意补检的一律不得进场,有力地促使了报检制度的落实。
六、存在的问题
1、群众报检点意识不强,报检制度尚未完全落实。
《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但是广大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对产地检疫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检与不检并不影响自身利益,还可节省检疫费用,因此心里上存在侥幸,主动报检者为数不多。
2、没有与产地检疫相匹配的交通工具和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由于产地检疫是到养殖场、点实施的检疫,路途遥远、量大、面广,且牲畜出售机动性强,随报随检情况较多。过去一人一车(自行车)一器(听诊器)一计(体温表)的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型势下产地检疫工作之所需。
3、对基层情况不够了解,对养殖户情况不熟悉。
目前,我所与规模养殖场已签订了产地检疫协议并定期深入养殖场、点执行监管任务,但是和散养户联系不密切,有些散养户时有时无,致使检疫人员难以准确掌握其饲养数量、品种、出售等情况。
七、改进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产地检疫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周密部署,合理安排,抓好落实。
2、加强宣传。采取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产地检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养殖户树立疫情大于风险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主动配合我所检疫人员落实报检制度。
3、密切与基层兽医站及防疫人员的联系。
基层防疫人员每年开展两次春秋防疫,常年进行适时补针,对各养殖户情况了如指掌,加强和基层防疫人员的联系,互通信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进一步推行产地检疫签约式管理模式。通过与规模养殖场签订产地检疫报检协议,带动周边散养户树立产地检疫报检意识。与牲畜经纪人签定产地检疫助检协议,协助我所共同完成产地检疫工作。
5、加大对牲畜交易市场、屠宰场和运输环节的监管力度。查处一批不执行牲畜凭产地检疫证明交易、运输、屠宰的违法行为,并予以严惩,使一些心存侥幸的人望而止步。
总而言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人员的辛勤付出,产地检疫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上级部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再添措施、再鼓干劲,保质保量完成产地检疫工作任务,确保我县人民食肉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长武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二00九年六月十八日
第五篇:妇幼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XXX妇幼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妇女儿童占我国14亿人口的2/3,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妇女不仅是国家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承担了繁衍后代的使命和保障家庭健康的社会责任。我国的妇幼卫生工作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资料显示,两项重要的指标,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为200‰,到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6.1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为12.1‰。妇女儿童的健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妇幼卫生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妇幼保健是公共卫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妇幼保健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举办,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担负着妇女儿童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的重要使命,妇幼保健机构的特殊职能和特殊使命决定了妇幼保健机构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其他卫生机构无法替代的。
我区的妇幼保健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围绕“一法两纲”,认真履行职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了一些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
一、妇幼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卫技人员及编制严重不足,出现青黄不接、断层现象,队伍极不稳定
根据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卫妇社发„2006‟489号)规定,区妇幼保健院至少需配编制124人。区妇幼保健院目前在编在岗只有29人,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既不符合执业要求,也不能适应我区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的需要。十多年来,由于妇幼保健技术人员工作调离及自然减少(调离、退休),又没有毕业生分配补充,出现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为满足工作需要,只有逐年向外招聘人员,产科、妇保科、儿保科等几大主要科室外聘人员占三分之二,由于编制和待遇原因,一批批外聘人员一旦在院工作娴熟后则跳槽,迫使医院另招新人,造成卫生技术人员特不稳定,影响整体技术水平。特别是产科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面临的是两条以上的生命,目前产科至少需配备6名产科住院医师、2名产科急诊医师及2名麻醉科医师,而现在产科只有4名住院医师,麻醉科1名聘用医师(且资质不符)。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和队伍的极不稳定,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隐患,严重影响我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
(二)业务用房不足,布局不合理
区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始建于 1988年,建筑面积1071平米,预制板楼面,现已破旧不堪,墙体砖逐渐风化,墙面多处开裂,楼面多处漏水。目前我区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面积处于全省第109位(全省112所妇幼保健机构),上栗县、芦溪县、莲花县妇幼保健院均达到标准化建设,湘东区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江西省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赣卫办发[2008]1号)及《江西省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二级)》(以下简称《评审标准》)要求,县区级保健机构保健业务用房至少需800平方米,临床至少需2250平方米(设50张床位,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我院至少需要业务用房面积共3050平方米,而我院现有业务用房面积比规定少近2000平方米。《评审标准》中规定县区级保健机构要设臵30多个科室,科室不能并用办公室。而目前本院30多个科室仅有7间办公室,多个科室挤拼在一间办公室。
业务用房不足,布局不合理,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素;业务用房面不足,影响业务工作的拓展;医院狭小、房屋破旧,不能给妇女儿童带来舒适的就医环境。业务用房屋面积小,不能满足现代妇幼保健工作的需要。
(三)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区妇幼保健院承担工作属于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卫妇社发„2006‟489号)规定,保健人员应全额拔款,而目前财政对在编职工只拔付85%的工资。十多年 来,退休10多人,调走3人,从未增编增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上级对妇幼保健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妇幼保健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为完成各项工作,向外招聘职工30多个,工资、福利待遇全部靠自己单位解决,每年约需80多万元,全部由单位自行承担,因而经济压力相当大。
区妇幼保健院地处市中心,市内有多家市级医院、厂矿医院、民营医院,因而我院的妇幼临床服务所占医疗市场的份额较少,收入不大,目前微薄的临床收入全用于支付在编职工工资拨款不足部分及聘用职工工资福利,如果临床业务减少或无,将面临工作不能正常运转的局面。再是产科是医疗风险中最高的,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院将面临着经济困境。
(四)在认识上对妇幼保健工作存在偏差。
有些部门、有些领导认为妇幼保健机构是挣钱的单位,不知妇幼保健机构属非营利性公共卫生单位,也不知道妇幼保健机构的实际情况,致使妇幼保健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五)村级妇幼保健网底不全
村级保健网面临网破人散的局面,村级保健员一直以来报酬很低甚至无报酬,无任何福利保障,几乎没有人愿意担负村级妇幼保健工作,也难以发挥她们的积极性,致使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可能出现高危孕妇落网而监测不到位,发生严重危害情况。大部分村级保健员是原先的“接生婆”,年龄结构老化,“接生婆”一旦“退休”,将无人顶替,村卫生所大多为男医生,对孕产妇 的检查不方便,难以承担村保健员职责,村保健员将出现空白。再是目前社区大多没有具妇保健专业技术的保健员,致使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二、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宣传,争取政府重视。
妇幼保健工作同其它公共卫生工作一样,服务于公众基本健康,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政府重视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妇幼保健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中。妇幼保健机构负责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多向相关领导汇报,取得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及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大妇幼保健工作宣传力度,取得广大民众的认知,懂得妇幼保健机构的重要性。
(二)加大对妇幼保健的投入。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是非营利性公共卫生单位,应在政府保障机制下,以促进妇幼保健更好地发展,以更好地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的,服务于民生,而不以创收为目的,不能以创收来维持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增强对妇幼保健的投入,确保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建设经费等到位,解决后顾之忧,顺应卫生战略的转移,对妇幼保健实行政策性倾斜,将区妇幼保健院的能力建设列入政府发展规划,以更好地发展我区的妇幼保健事业。
(三)落实人员编制,充实和稳定高素质的妇幼保健专业队伍。母婴安全、妇幼保健离不开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妇幼保 健专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妇幼保健专业队伍,政府医改方案要求“到2011年,按照卫生能力建设标准,妇幼保健机构人员比例达到合理配臵”、《江西省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赣卫办发【2008】1号)及《江西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标准试行意见》(赣编发【1986】第172号)、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卫妇社发„2006‟489号)等规定,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按1:10000人口配备,临床人员按设立床位数以1:1.7安排编制,实行退一补一。有计划地以不同方式将大中专毕业生给予区妇幼保健院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将现外聘的优秀卫生技术人员逐步的解决他们的编制和待遇。完善用人机制,发挥人才潜能,以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母婴安全,促进妇女、儿童健康。
(四)合理决策,整合资源,建立一所标准化区级妇幼保健院。根据《江西省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赣卫办发【2008】1号)要求,争取在“十二〃五”规划内建设一所标准化区级妇幼保健院,打造一流的服务,树立形象服务,为妇女儿童创造良好的舒适的保健、就医服务环境。
(五)加强妇幼保健网底建设。政府将妇幼卫生工作纳入镇街、村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一支覆盖城乡的网底保健队伍。逐步改革由村级卫生所承担妇幼保健工作,村卫生所配备妇幼保健人员;或村卫生所无女医务人员的暂由素质较高的村妇女主任担任或由镇、村推荐人员进行考试考核,择优到区妇幼保健院进修承担妇幼保健工作。建立保障制度,参照其他省市做法,适当提高村级妇幼保健人员待遇以稳定村级保健员队伍,按人均0.6元标准作为妇幼工作经费,实行责、权、利有机结合,对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工作认真负责,实行退休基础养老保险制。
妇幼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提高妇幼卫生水平、促进妇幼健康,对于推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延长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人口整体健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妇幼保健工作面临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一定要锐意进取,打造一流的妇幼保健服务,满足百姓妇幼保健方面的需要。
三、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紧张,还缺少一些医疗设备,不能更好的满足妇女儿童的医疗需要。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不稳定,人才匮乏。
三是妇幼卫生方面有待各级政府重视,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房屋、设施、人员等方面得到支持,以利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职能。
四是村级保健网络有待加强,政府统筹村级保健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