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是设备安全的守护者
我是设备安全的守护者
有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了吗?”也许很多人认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在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能做出什么事情!其实不然,公司的发展需要所有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企业的壮大离不开每一颗螺丝钉的努力奉献。也许我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犹如沧海一粟,而正是这无数的不起眼的水珠聚集在一起才汇集成浩瀚的大海。你我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必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我忠诚于岗位,把个人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统一,处处做好本职工作,事事从企业利益出发,在公司提供的良好环境中与公司一同茁壮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居住办公环境越来越趋向于高层建筑,随之而来的是对电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梯的维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及时排除故障等问题也就摆在物业公司的面前。而我就是一名工作在电梯维修养护岗位的维保员,如何保证电梯安全正确的运行就是我的职责所在。虽然现今大部分物业公司对于电梯的管理仍然倾向于电梯维保公司,签订维保合同,但从安全性与及时性考虑,我认为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电梯的维护保养,电梯出现故障就要对故障进行处理,所以物业公司自己取得自保资质认可后,就可以更好的对小区的电梯设备进行监管。在日常管理中,我认为应当搞好内部与安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建设,从制度上确保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安全,并做好电梯自检,并记录。而且还可通过小区的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爱护、保护公共设施设备。让乘客文明乘梯,不在轿厢内乱涂、乱画。教育乘客在乘梯时不乱按紧急救援电话按钮。例如要往上乘梯就不要上、下按钮都按,以减少电梯应答次数,从而缩短电梯运行时间,起节能作用。让业主明白,自己既是电梯的使用者,也是电梯费用的”埋单者”。摆明了利害关系,有利于物业管理。通过加强物业管理企业员工的培训,普及电梯使用知识。特别是应加强电梯困人的应急处理能力训练以备不时之需。那作为电梯维修人员,到底怎样才能准确地解决电梯出现的问题呢?要彻底排除故障,知道故障产生的原因,迅速地查明故障的原因是必须的,除了在平时维修电梯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以外,能从理论上分析解释产生故障的原因是更加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头脑灵活地解决各种各样的故障,避免出现重复故障,要找到真原因不仅要求电梯维修人员做到心思细腻,还要求维修人员做到不盲目地处理问题,凡事多问个为什么。所以,我一直都秉持着这样的想法,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和搜索,发掘问题、解决问题。举个例子,有一次在工作中,我发现住宅楼中的一部电梯,在运行中总是传出一种吱吱的噪声,我带着维修工具和安全设施迅速赶到故障电梯的地方,赶到现场后,在确认电梯安全保护设施有效,不会对乘客造成伤害后,就开始对电梯进行检查。奇怪的是,检查电梯时,噪声不响了,又上下运行也几次,还是没有动静,就这样查了几个小时也一无所获。本想就这样放弃,但我想想还是很不甘心,为什么来了后就不响了呢?经过仔细分析后,应该和速度有一定的关系,然后我就在正常状态下运行了一会儿电梯,感觉到了吱吱的声音传了出来,显然声音是由底坑传出来的,可底坑里并没有什么能产生噪声呀!难到会是涨绳轮,我又下底坑检查了涨绳轮,从表面是看涨绳轮一切正常,轴承也已经润滑保养过了,再次运行后还是有噪声,没办法,我把涨绳轮轴承再次清洁一遍后,才发现润滑的不够完整,在一个不太注意的加油孔后没有加油,我暗自庆幸刚开始时没有放弃,同时也明白了润滑清洁对电梯也有相当的重要性,没有细心的检查就不会有良好的工作成绩。在高层建筑的物业管理中,正确的电梯维修保养除了保障电梯的正常运行之外,还可以延长电梯的使用时间,最大可能排除危险故障的发生率。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电梯维保员,就应该有效的对电梯进行维保及快速排解故障,并且为业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严格遵守公司的管理制度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设备安全守护者。
第二篇:安全守护者
安全守护者
--记白城道口车间道口员郑庆宁
“我不需要荣誉,也不希望立功受奖,我只想守护好道口这块一亩三分地。”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豪言壮语,这就是白城道口车间道口员郑庆宁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郑庆宁在从事道口看护工作之前,是在白城车务段从事运转车长工作,而且长达十年时间。在这十年行车工作中,他掌握了大量的行车知识,积累了丰富的行车经验,对他后来从事道口看护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且根据了解,在他从事运转车长期间,就是一名业务骨干,多次参加技术比武,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而且年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先进个人。
2008年4月份他响应路局调整岗位号召,转岗来到白城工务段任道口员。他很快克服了思想上的波动,经过短短几天的业务培训就掌握了道口员应知应会的知识,熟练掌握故障处理程序,经过上岗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口员。面临全新的工作岗位、陌生的工作环境,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没有就此满足,他秉着要么就不干,干就干的出色,克服了手头资料有限、女儿刚出生需要照顾等重重困难,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需找相关的资料,虚心向有经验的老职工、老师傅请教,认真剖析道口事故案例,举一反
三、取长补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短短一年时间内,就从一名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人,进而成为了业务尖子。在2009年白城工务段举行的技术比武中一举夺魁,代表白城工务段参加了路局公务系统的技术比武,之后又连续几次参加路局技术比武;由于参赛经验少没有取得好成绩,但他不服输不气馁,找不足找差距不断提高自己。在2013年路局道口技术比武中,荣获技术能手称号,并连获白城工务段“十大标兵”称号三次。
道口看护工作是一项十分乏味的工作,而且安全责任重大,工作中突发情况较多,这都给道口看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干不了这一行的。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因为这个原因,纷纷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也常常有人问他:“你年纪轻轻能耐得住这份孤独与寂寞吗?”他总是笑着回答:“我已经习惯甚至喜欢上也这份孤独与寂寞。”
他所在的道口位于平齐线,属于繁忙干线,列车较多,公路车辆较多,尤其是夏、秋季节。运输西瓜的大型运输车辆,黑水军事基地,演习期间机械化部队大型车队较多,所属道口自然条件又差,铺面较窄,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往往在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行不叫苦叫累,总是能够合理利用列车间隙,积极组织、协调、疏导放行车辆。有不服从指挥的,都耐心说服教育、宣传安全知识,遇有突发情况快速、及时、果断采取措施,既保证了行车安全,又保证了道路的畅通。
道口看护工作,讲求“三早”即:早出场,早关门,早防护。这是保障道口安全的基石。“三早”的基础上他又总结出了“三勤”即:眼勤,嘴勤,腿勤。眼勤就是不间断监听瞭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准确掌握列车运行状态,道路车辆、行人的通行情况。嘴勤就是及时与相邻车站、相邻道口、道口工长进行沟通、问询、联系,及时掌握列车运行信息,确保设备能够及时维修、养护,确保道口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腿勤就是做到提前出场,对设备进行检查确认,道口堵塞时,及时进行疏通,遇有不安全因素,果断劝阻制止,防患于未然。话糙理不糙,这“三勤”就是他守护住道口安全的不二法宝。
在工作中他不但认真守护好本道口这一亩三分地还爱管别人的闲事,遇事不看别人笑话,遇有特殊情况如:列车运行限速,或区间停车,以及监听到列车相关信息,他总是及时对相邻道口惊醒提示提醒,避免相邻道口堵塞,被同行称为热心人。再一次深夜下班返回工区休息的途中,他发现了一名头枕钢轨睡卧在线路中心的醉汉,加入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他完全可以假装看见,但是他完全没有这样做,而是及时通知车站和警务人员进行处理,防止了一起路外伤亡事故,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收到了兄弟单位的称赞。此外,他还多次无偿返还是收拾到的钱包、手机、车牌等,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
车轮滚滚,汽笛声声,五年多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两千多个平凡的日子里,他就是这样默默守护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这份孤独与寂寞,没有影响一趟列车,没有发生一次险情。这并非他的幸运,而是他认真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他尽心守护的最好证明。
没有溪流的汇聚就没有大海的浩瀚;没有砖石的累积就没有长城的雄伟;没有泥土的团结就没有长堤的坚固;没有这些平凡中透着伟大的安全守护者就没有铁路运输的安全、快速、便捷、高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要每个人都能摆正自己及的位置,脚踏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坚守自己的阵地,守护好自己的岗位,何愁安全不能保障,何愁社会不能稳定,何愁经济不能繁荣,何愁国家不能强盛。
最后,像那些默默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守护者们表示深深的敬意:祝愿他们幸福美满,身体健康!!
第三篇:演讲稿---我是石油的守护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来自ⅹⅹⅹ油库的ⅹⅹⅹ,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骄傲,我是石油的守护者》!
前段时间我又一次观看了《铁人》这部电影,相信在场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再一次被影片中老一辈石油人肩扛、人拉保生产,五两三餐保会战的忘我拼搏精神所震撼!当年的石油工人把花季般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孕育石油的黄土地,为石油事业献出了一颗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他们热恋钻塔、热恋抽油机,他们心中激荡着开拓者的激情和石油事业的执着!他们在青春与机械的交响乐中,实现着人生不懈的追求,以此抒写着石油人自己的历史篇章,是他们用一串串晶莹的汗水凝成一条黑黝黝的石油之河。有幸的是,我成为一名石油的守护者,能够守护着他们血汗换来的石油,我深感自豪。
在我的很多同学去发达城市谋取高薪工作的时候,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做一名油库的安全员。我深知,石油是国家的命脉,祖国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石油,担当油库安全员的清贫和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哪?我所在的ⅹⅹⅹ油库,地处偏僻,条件十分艰苦,最难忍受的是孤独和寂寞。因为离家100多公里的路程,平时吃住在单位,回家次数少是常事。在岗时坚守在大院内,伙伴们常用玩笑的口吻称自己的工作是在“蹲大狱”。即使生小病、家有事,忙时也不能离岗,想家的时候,更是默默的忍受着。妻子看
到艰苦、寂寞的工作环境,和家里什么也顾不上的情景,没有埋怨我,只是悄悄的落泪。为了石油事业,我们舍小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正像那首歌里唱的一样: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的确,我们把管理守护石油当做自己神圣的职责,把这个寂寞的大院的当做自己人生的舞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诠释着对石油事业的眷恋和热爱!
每当感觉疲倦、寂寞难耐的时候,铁人拖着伤腿跳进冰冷刺骨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时刻回想在耳畔。与铁人所处的年代相比,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哪?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忘我拼搏的铁人精神永远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需要的,是老一辈石油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今年是党的90岁生日,“五四”运动92周年,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除了感慨、就是感激。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五四”精神感召下的广大青年正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壮丽的人生篇章。作为一名石油工作者,我们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进步方向中,自觉奉献力量。将个人理想与实际岗位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热情,着眼
当前、放眼未来,弘扬“红色精神”、“五四”精神,并将以此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以此做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以此作为自己的无尚光荣。正是因为前辈们的无私奉献,今天的我们才能够幸运地站在石油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干。我们理所应当接过前辈们以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传承“红色精神”、继承“五四”光荣传统,继续无私的奉献。立足于石油库、服务好石油库、看护好石油库,在ⅹⅹ物流配送中心的领导下,在油库领导的带领下,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以“青春创业”的实际行动,为石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奉献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我是石油的主人,优秀的石油工人当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知识就是力量,作为油库安全服务人员,我应当努力专研业务知识,提到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更好地为石油库服务。把“红色精神”和“五四”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把这种不怕牺牲、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精神融入到无限为企业服务的工作当中去。要干一行、爱一行,以实际行动,诠释“敬业”二字的含义,不愧对老一辈革命者和石油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不会在来。让我们用我们短暂的青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把我们的青春泼洒在石油的事业上,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将与身边的弟姐妹兄团结协作,我们将与全配送中心的石油员工并肩作战,我们将共同打造心中的宝石
花,共创美好的未来!我骄傲!我自豪!
我是石油的保护神!谢谢大家!
ⅹⅹⅹ油库:ⅹⅹⅹ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第四篇:职业规划(如果我是贵公司设备经理)
何盛斌 2009/04/14
职业规划(如果我是贵公司设备经理)
刚到一个新的公司工作,不管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企业文化上、或者是你以前是否在同一行业里面工作过,都得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只有你真正了解了企业文化、处好了人际关系,你才能在这个企业做出好的成绩。
一、属下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关键,没有下属同事的配合,可以修好的设备没有人去修理,该作保养的设备没有人去保养,特别是刚刚到任的设备经理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不可能事事都由自已去亲自处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生产,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找一个或几个带头人、打入团体、获得大家的认可;
如果公司以前有主管或组长类职务的人员,要首先和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和勾通,看他们有没有好的建议,或以前经理没有解决的关于公司管理方面的事情,必须进行分析其可行性和公司的管理制度,尽量在保证科学和符合公司制度的情况下处理好;如果是技术方面的事情,则本人必须与提出主管或组长亲自到现场进行处理,并向其了解设备的原理和发生的故障现象,用我的多方面专业技术和他多年的技术经验相结合,从而将其处理好,这是在不言之中告诉其它人员,“我不是一个不懂技术的管理人员”,其实我是在利用他人的技术和我本来的基础理论给我一个说服其它人的理由,让大家都明白,我是一个能办实事的有技术的管理人员,没有任何一个人,公司的生产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2、收集以往的维修保养记录、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增长大家的技术知识面;
每个星期组织一次集中的故障分析探讨会议,将上一个星期所发生的设备故障收集起来与部门全体人员一起,进行故障原因分析,探索更好的维修处理办法,以供大家进行学习;但是,大家的发言不会纳入到员工考核,只在探讨和学习,为以后的相同故障处理找到更好更快的方法,以减少停机时间和不必要的零件更换费用,同时又
何盛斌 2009/04/14 可以增长大家的技术水平,让大家意识到,就算以后没有工资加,但是给我做下属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而且可以学到其它工种的技术,不久的将来,还可以从事其它的工种,这是在免费学习(一个部门的全体人员参加,没有工种区分、统一讨论),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实际上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以前的专人负责的工作内容就不再只是某一个人的事,其它人员都有可能做到,这对人员管理有更好的作用(避免类似兵变事件发生);同时在维修过程中,如果是某一工种人员在维修时发展该设备有涉及到其它工种的一般性故障时都可以进行附带处理,省去了另外安排人员的时间,这对减少公司人员配额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3、合理安排工作、平衡工作量、优化组合;
对下属人员的技术专长、工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在维修和保养过程中尽量作到合理,不能大才小用,这样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不能小才大用,这样会导致维修速度慢、维修不彻底、甚至影起更加严重的故障发生;当维修人员每次维修后,我需要对其结果进行核实,分析其故障处理的可行性、更换件的必要性以及设备运行长期性,对维修更换的零件必须进行核实,并作好废旧回收工作,同时要定期组织人员对旧零件进行修复或拼装,修好后再投入使用,以节约公司的维修成本;对于一些不合用的人员必须进行辞退或者进行转换工种,优化组合,以达到降低部门综合费用的目的。
二、熟读公司原有的设备管理制度,对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对于原文件有较好的地方必须要采纳,编辑出一套完善而且科学的设备管理程序文件,原则上,新编设备管理程序文件在操作模式上与原文件要相近,只作修改和完善,以方便操作,不能代有主关意见,必须从科学的角度考虑,尽量做到行业通用化,这样可以减少培训公司人员的操作过程,如果今后管理人员更换新人可以很容易接手(除非原文件的确编辑不合理,完全脱离了行业标准,没有可操作性);对公司现有的设备
何盛斌 2009/04/14 进行现场分析,编辑设备定期保养计划(根据公司以往设备的维修记录、设备操作说明书以及设备的工作环境和现状进行编辑),定期保养计划编好后就组织人员按照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双向验收,即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部负责人验收,并将工作内容记录到设备档案中(此工作在建好设备档案后进行),日常的维修和定期的保养记录将是今后再编辑保养计划的重要依据。
三、当设备的定期保养计划开始实施时,再进行建立设备台账、设备档案、设备操作规程、点检制度、等辅助性文件;当相关文件编辑完毕并经相关负责人批准后,就必须要求按照文件制度进行管理,到此时本人对公司的设备基本上熟悉了,则开始组织全公司性质的设备保养、操作以及设备的简单故障排除方法培训,要普及到操作工都能对设备的维护和简单的故障排除能够进行处理;到了一定的时间后,操作工基本上可以代替由原来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的一般性故障处理,设备部的专业维修人员可以适当减少,设备部只需要配置大型故障维修和定期保养人员,操作工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维修工,当然,对于一些技术较好的操作工可以给予转专业维修工的机会,这以是促进生产工人的工作积极性的一大好处,这样一来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处理的速度会更快,设备的保养、维修对生产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降低了公司的设备维修、维护成本。
最后,在公司内全面推行日本TPM(全员生产维修体制)的发展,因为有了操作工兼维修、保养工作为先决条件,要执行TPM就更加容易而又能使TPM很快得到成果,只需要将非生产人员进行培训,纳入到设备管理这个体系里面来,实行全员参与爱护、监督,实施设备维护保养标兵流动红旗,对于获得流动红旗数多的员工实行奖励、升职、转换更好的工作岗位等,把设备管理工作作为人员升职加薪的重要凭证,有文化的可以有机会调到办公室,没有文化的可以升为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让全公司都能向设备看好;当达到此种境界时,我们就可以对客户说:“我们公司是利用了国
何盛斌 2009/04/14 际上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TPM技术)在进行管理,对于设备和整个公司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效果”。
另外:在工作中,本人一直本作生产第一、生产部门就是我们的客户,时时将客户放在首位、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我不可推卸的使命;对于公司来讲,用最少的维修、维护费用来保证公司的生产顺利进行是我的本份。
编写人:何盛斌 ;
本人更多相关文章请在网页输入何盛斌,或搜索天下英才网的高级人才中有我的全部文章及个人简历,欢迎指导!
第五篇:《喜马拉雅守护者》--读后感守护,是一种信仰
《喜马拉雅守护者》--读后感守护,是一种信仰
我读《喜马拉雅守护者》心中有一种欢喜,像是重回拉萨,看天空中矮矮的云压过来,我便恣意地躲到云的影子里去;心中另有一种忧愁,像是复又高反,没日没夜的吐和头疼,大口大口的喘气却觉得于事无补,大有此去万事空的错觉。
我去西藏的时候,对高原没有戒备心,所以买了机票,便空空地去了。
对我漫不经心而又盲目的热爱西藏,高反这位同学毫不留情。于是我从机场大巴下来,便抱在垃圾桶旁边,涕泪并流,狂吐不已。自此开始了长达24小时无日无夜的高反。
在此之前,我对西藏的了解,仅留在天涯帖子里,那里有醉人心魄的蓝天白云和漫无边际的宗教信仰。高反过后,我又活过来了。
布达拉宫的转经筒转走了心中的浮尘,纳木错的湖水将忧虑涤地无类,南迦巴瓦的云遮雾绕伴着奔腾咆哮的雅鲁藏布江,似是身临仙境;在蜿蜒的山路上转了个弯,厚厚的云层中间,阳光直不楞登射下来,羞涩的南迦巴瓦便在云的缝隙里露出峥嵘,那一刻,敬畏替代了所有。
喜马拉雅就这样展现在眼前,一个名词转换成了一幅触手可及的风景画。我在画外,也在画里。
“南伽巴瓦,没有被攀登过的处女峰。和大自然相比,人类何其愚蠢。总是以为攀登过便征服了。细想,我们存在之前它便存在了,我们离开之后它依然傲然挺立。不曾有任何改变。在自然面前,我们太渺小,那些烦恼,微不足道。”这是2012年去西藏时写的微博。
那几天,我微博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渺小。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任何的文字修饰,都已变得苍白无力。当我回来后,我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了。
机缘巧合,得到了这本书,作者蒋玲便把我又带到了西藏。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团队——喜马拉雅商业登山服务团队,这个服务团队在国内的发展及在登山活动中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如果不是这本书,大约我从来也不会了解到那些无名英雄,那些故事自然无从知晓。登山,始终是少数人的运动。
媒体对登顶成功的人们大肆宣扬,于是他们很容易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扬名立万”,然而却很少人去了解他们登顶背后付出更多的高山协作、高山向导、登山修路组和后勤们。
这样的团队大部分是由藏区的青年组成,他们在喜马拉雅脚下出生,在喜马拉雅脚下成长,他们攀登并守护着喜马拉雅,他们为众多意欲攀登喜马拉雅的登山者实现梦想而付出,窃以为,他们才是更伟大的人。
“高山向导:高山向导是在登山活动中为队员或客户提供安全保障、技术指导和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
“高山协作:负责整个登山活动建营、运输、接应(烧水、背负、协助)登顶队员以及救援等工作任务。”
“登山修路组:主要负责打通雪山艰难险路,保障各国登山组织团队顺利登顶。一般由5到10名技术娴熟,体能过硬人员组成。”
“后勤:是指一项通晓全盘、沟通上线、综合服务的工作。”
如果我没有去过高原,没有见过喜马拉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多半是带着抽象的敬畏心来欣赏吧?我想。
可是一个曾经在海拔五千米的皑皑雪山,在不分东西南北一望无际的白,“突突突突”头皮发紧的高原反应如影相随,即便大口大口呼吸也不能舒缓的人看起这本书的时候,仿佛走进了登山学校的向导们中间。我的心情随着书中的情节发展“一会儿欢欣,一会儿忧虑”。
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很高,她的很多句子让你如临其境,亦让怀念拉萨的我,感触颇深。
当我看到作者写:“拉萨的天空总是蓝得像一块没有裂痕的宝石”在心里默默点下一个又一个赞,我想起在念青唐古拉山看到纳木错的那一刻,心境澄明;
当我看到“齐美身高一米八,雪深没过他的胸,他感觉自己像是在沙漠中游泳,挣扎半天也前进步了半步。”这句话似乎又让我感受到了在米拉山口皑皑白雪里,高反的我寸步难行的情景;
当我看到尼玛校长从矮矮的平房里组建了登山学校,打心眼里觉得开心;当我看到他们早上集合时不小心“上厕所时淋湿了”一个学生,笑得我在床上打滚;当我看到登山学校的次仁旺姆和阿旺扎西结为伉俪,忍不住微笑着跑到微博上去搜索他们的信息;当我看到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心跟着天气跟着修路队一阵一阵发紧;当我看到欧珠和老吴登顶后老吴发病去世,当我看到吉吉丈夫因飞来的碎石世,眼泪便再也忍不住地流了下来……
常常有人说,“这世间,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小事?”而对于登山服务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他们的工作便是在生死之间徘徊。喜马拉雅公平的对待每个人。时速20km的风、漫天飞扬的雪均匀地打在每个人身上,每个人脚下都有稍不留意便会坠落的悬崖。不管你是谁,在登山过程中,随时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山在前方,亦在脚下。
远方是浪子的诱惑,喜马拉雅是登山者的诱惑。远方在哪里?浪子不知道。而喜马拉雅,一直站在那里,岿然不动。以前,现在,未来。
读完这本书之后,在写这一段的时候,我很纠结。我想起那些因为坚持成功登顶的人,也想起因为坚持而去世的老吴。我想替喜马拉雅问他们:“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又想起书中旺姆登顶后说过一句话:“阿扎老师,你知道吗,登顶的时候我就想,这下死了也值了。”如果说必须到达是登山人狂热的梦想,活过一次,或许就是坚持最好的解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追求人生有一次成功的登顶,皑皑的白雪告诉他们曾经活过一次。
可是对于帮助他们实现登顶梦想的登山向导和登山协作们来说,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登山“约会”中,死去活来。他们以登山服务为生,直射的阳光给了他们晒伤的皮肤,没有雾霾的蓝天给予他们最纯粹的心灵。他们生活在雪山的怀抱里,他们在转经筒的轮回里超脱,他们用脚丈量着雪山的路,这里是他们的家园,守护喜马拉雅,守护他们的家园,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他们的信仰。我曾经空空地去,也空空地归来。但我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了,我的心留在了那里。
一如我读这本书,我似乎记住了所有的故事,然而却忘记了这本书在讲什么。那些故事像是在梦里曾经上演的情节,如梦如幻。不管高山向导们在哪里,在做什么,这些已经都不重要,因为他们将会永远守护着喜马拉雅,那是他们的来处,也是他们的去向,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