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6:1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点击数:863 时间:2013-1-6 作者:中共黄山市委党校第33期青干班第3课题组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在全省全面推行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市委党校教学计划安排,第33期中青班第三调研组,就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课题走访了市直有关部门,并深入区县了解基层干群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现形成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美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市域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11.67万,占75.4%。全市有101个乡镇(其中53个镇、48个乡),6个街道,743个行政村(包含32个村改居),3500余个自然村,8900余个村民组。乡镇平均人口1.4万人,比全国少1.47万人、比全省平均人口少2.8万人。村级平均人口1530人。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通过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四大平台,大力推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服务业发展,加快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皖中、皖北、沿江地区相比,我市拥有明显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快黄山美好乡村建设应大有作为。

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我市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00个以上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300个以上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到2016年,力争全市5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市9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各区县优先选择乡镇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历史文化名村及城市规划区外的远郊村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古村保护型、优质生态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安置型、综合提升型、扶贫示范型村庄。目前,市县均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组织机构,召开了动员大会,出台了《实施意见》,共推荐了115个中心村申报全省第一批建设计划,开展了两期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二、我市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亲身感受到农村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城区近郊农村和具有产业特色优势的乡村,基本达到了村庄秀美,村民富裕,设施配套,宜游宜居的目标。但多数乡村,由于资源优势不足,规划建设滞后,其生产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普遍存在“脏、乱、差、弱”等问题。突出表现在:

生活环境较脏。主要是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垃圾乱倒,胶袋乱飞,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垃圾随处可见。多数村庄没有垃圾收集点,没有垃圾处理设施,改水改厕还没有完全达标。少数地方还是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生活环境不容乐观。“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治理赶不上污染速度”的现象相当普遍。尽管有些行政村建立了“村收集、镇运输、县(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但由于垃圾数量增长较快,原来垃圾处理经费预算被不断突破,经费不足影响垃圾运输问题越来越突出。垃圾处理难,污水处理更难。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刚刚起步,受村民居住分散影响,污水集中处理成本高,解决难度大。垃圾、污水处理已经成为美好乡村建设中最直接、最紧迫、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建房秩序较乱。与市县(区)城区建设相比,农村建设普遍滞后,规划监管不够。大部分乡镇没有配备规划管理人员,农村建房的日常监管仅靠乡镇土地管理人员,加上规划监管职能的缺失,在无规划、弱监管的情况下,农民建房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致使大批农村建房挤占道路、河道等公共施设和资源。村庄内道路拥挤、布局零乱,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现象较为普遍。对这些村庄进行旧村改造、风貌整治的工作异常艰难。

生活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差,便民设施少,文化生活贫乏,农民整体上素质不高,生活习俗落后。由于生活习惯以及公共设施的不配套,目前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除了电视、麻将、扑克几乎找不出其他的时尚健康的娱乐活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管理机制的缺失,一些乡村的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闲置空置,特别是村级卫生室有场所无医务人员,村民就近看病难问题仍然存在。

发展基础较弱。表现在各区县经济实力较弱,财政仍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较弱。广大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弱、村级集体经济弱、农村劳动力队伍弱以及基层干部能力水平较弱。目前,全市101个乡镇中,税收收入超1000万的有41个,占40.6%;743个行政村中具有特色产业型的有99个,仅占13.3%;有经营收入的村476个、占64%,其中集体经济超过10万元的只有151个;无经营收入的村267个、占36%。广大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目前约有43.1%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下的人,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普遍缺少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主力军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当前,美好乡村建设尚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的阶段,全省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建设模式,各地美好乡村建设的资金几乎靠各级财政筹集投入,这种状况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民间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区县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建议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各地既面临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接受一次不小的挑战。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

(一)要高度重视工作部署的整体性、政策落实的连续性、工作推进的可行性。

一要重视工作部署的整体性。“美好安徽”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我市而言,必须做好市一级的“顶层设计”。从调研、规划、实施、考核、验收,到形成黄山特色的建设模式和长效机制,都需要通盘考虑。不能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简单的升级版。各地要有整体性、高起点的建设规划,而且这个规划要将全市(全县、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大项目来布局,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要求,从道路建设、村庄改造、产业布局、配套设施建设、村民素质提升等各方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从调研情况看,各区县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依据是各地的实施方案,规划偏重中心村一级层面,特别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规划方面考虑不够。而在市级层面也缺少必要的审核、把关手段,这就为日后简单建设、重复建设、低层次建设的提供了机会和漏洞。目前,市城乡规划局正在制定实施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指导意见,这将对区县做好布点规划、片区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标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各地经济、资源、环境、风俗等情况不尽相同,存在差异性,对各地制定的规划指导、建设项目审查、资金使用监管、工作评价考核等工作整体性考虑和安排就显得非常关键。

二要重视政策落实的连续性。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省市县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由于是“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部门间的政策或多或少带有部门想法,各级政府之间亦然。这势必影响政策的含金量,进而影响政策落实的连续性、实效性,也无形中增加了政策落实的阻力。各级美好办如何统筹协调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如何保证落实省、市美好乡村建设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相关项目后续政策连续性?如何保障美好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的不重复、相配套、高质量、合民意?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三是重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工作推动快与不快,不取决于动力大小,而取决于阻力大小。美好乡村建设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工作推进最大阻力也来自农民。这就要求我市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用,考虑当地农民意见。要防止“以长官意志代替民意,领导决定一切”。项目安排要少做“锦上添花”之功,多做“雪中送炭”之事。要制定完善的项目实施可行性方案,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确保工作推进的可行性、实效性。

(二)要着力抓好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

宣传教育是基础。良好的村风和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条件。要通过群众喜爱的宣传形式,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大操大办、盲目攀比、乱排乱放等陈规陋习,养成科学消费、大事俭办、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要把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写进乡规民约,把生态文明指标作为美好乡村建设、文明家庭评选的重要内容,坚持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做到赏罚严明。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农村生态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使用无磷清洁产品、新能源,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在抓好农民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生态环保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村干部和农民参观“美好乡村建设”的典型村落等方式,帮助农民树立新观念,养成好习惯,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础建设是突破口。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在便民利民、完善功能上下功夫,见实效。全面完成第一批115个中心村建设规划,重点在改善中心村硬件。大力推进第一批中心村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通村到户,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要突出村容整治。全面完成中心村内危房改造,推进农村建房整治工作。要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加大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中心村垃圾处理覆盖机制;超前做好农村污水处理规划,突出重点地域开展污水处理,积极推进农村卫生 “改厕、改圈、改厨”,解决“上气、下水、循环”难题,逐步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推进村庄内部整治,做好污水处理、畜禽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从而整体上改变村庄面貌。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产业发展是持续动力。农民就业增收,始终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根本。突出兴业富民,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见实效。要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和农业产业化“635”转型增效行动,着力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特色村,让农民从发展产业化中共享利润。加快以生态农产品深加工为支柱产业的新型生态工业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要建立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创新保护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工业、城镇化等多产业、多领域融合发展。

(三)要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建管、农民素质提升、工作评价体系等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监管的机制。美好乡村建设,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和维护。要加快实现中心村垃圾处理机制全覆盖。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美好乡村建设物业管理办法,试行社会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在市县范围内探索建立“美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按照市县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渠道筹措,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建立村道监督员、河道监督员队伍,实行定期监督结果公示制度,并将公众参与卫生行动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严格执行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制度,让百姓逐步养成垃圾分类进箱、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建管的机制。继续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把生态文明作为送文化和种文化的重要内容,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把群众热衷参与的文体活动深入推进,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活力。要把实施民生工程、惠民实事与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要加快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有1名全科医生。公共服务实现“自来水、污水处理、文体中心、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金融惠农网点、直销网点七配套”。

三是建立健全农民素质提升的机制。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当前,急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要抓好农民技能培训,特别是留守农民的培训,增强造血功能。要“多予、少取、放活”,搞好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吸引出外务工的农民回乡搞建设,创业办实体,创造条件实施回引工程,对具有致富能力、创业有成的外出务工青年,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运行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规划项目评审机制、项目建设协调机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工作推进督查机制、工作创新保护机制、项目建设验收机制以及美好乡村建设验收评价等各项机制,确保“美好乡村”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我们坚信,全市上下通过5-10年不懈努力,我市一定会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家园。

指导老师:聂 涛

成 员:张徽秀 吴开秋、汪雨晖、程鹏彪

执 笔:程鹏彪

第二篇:关于我市美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美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2012年9月)

按照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要求,市政协人资环委成立调研组,在张忠孝副主席的带领下,近期对我市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开局良好

今年5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后,各县(市)区积极行动,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的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制订规划,全面启动。据统计,目前已初步编制了94个镇(乡)总体规划,完成了1049个行政村、2262个村庄布点规划。建设了865个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打造了17个示范镇和171个示范村,涌现出全椒县河东新村,来安县小李庄、林桥村和天长市铜北村等一批样板村。

截止目前,全市建立标准化镇卫生院94个、文化综合站97个,村卫生服务室1094个、农家书屋1106个。推动土地流转超百万亩,扶持2000多个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建设了舜耕生态农业园等一批休闲观光基地和200多家“农家乐”旅游点。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各级干部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热情很高,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开局良好。广大农民也在美好乡村的建设中提高了生活质量。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现有成果还远不能满足目前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需求。当前乡镇、村支柱产业贫乏、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事业滞后等问题仍是制约美好乡村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我市美好乡村建设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粗糙且衔接不够。由于我市近期编制的一些支持美好乡村的建设规划缺少深入调研的基础,地方特色不够明显,而且与前期各县区出台的《乡镇村庄布点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永久性居民点详细规划》缺少衔接和统筹。如目前我市农村现存的3万多个居民点,在近期、中期、远期规划中应该保留多少,减少多少,哪些可以作为永久性居住点,哪些可以作为过渡点和废弃点均没有提及。在村庄整治建设中也存在一套设计方案多地使用的情况,没有突出 “一村一景”与“一村一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够协调。还有不少地方虽然建了新房但普遍存在路面不硬、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现状。许多新建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或“只见新村,不见新貌”,没有“山水相连、绿树掩映小院”的农家气息。

(二)缺少产业支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产业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光靠财政投入不可能建成美好乡村。而我市目前除个别镇村有较为特色产业外,绝大多数乡村没有支柱产业。不少乡村还有历史债务。再加上一些乡村区位缺少优势,土地、山林资源不能很好利用,短期内改变面貌十分困难。

(三)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跟不上。我市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但普遍存在路面窄、路况差、覆盖不全的问题。农村卫生状况堪忧,尤其是垃圾的处理,目前许多大的乡镇都没有垃圾转运站,一些河道、池塘变成了垃圾池。农民饮水及污水处理的问题也日趋突出。

(四)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不力。我市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前期的无序开发,使得一些古村落、古建筑没能得到有效保护,一些文化遗产在村庄整治和迁建中消失,为数不多的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频临失传。一些森林人家、农家乐和部分养殖业项目布局不合理,开发不规范,已引发对山林原生态景观的破坏,危及饮用水上游水系生态环境。同时一些新建的集中居民点,文化、体育设施不配套,美好乡村因缺少文化元素而显得不够美好。

三、对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要立足长远,统筹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料显示: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60年,台湾用了40年,韩国用了30年。我市农村量大面广,美好乡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建设中要科学规划,合理调配,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一要坚持规划引领。首先要对现有规划进一步完善,使美好乡村规划与“十二五”发展规划、城镇化发展规划及其它规划有机衔接,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要突出规划的地方特色,具有可操作性。在操作中要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切实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规划不施工。二要以分类推进为原则。首先要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将村庄空间整合与行政撤并相结合,确定中心村、一般村的数量与功能定位。形成城边乡村向城市靠拢,镇边乡村向集镇靠拢,偏远乡村向中心村靠拢的格局。三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就目前我市农村的现状来看,美好乡村建设既要全面推进又要培育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吸附能力带动面上的整体推进。现在各县都有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村,但总体数量偏少,应当在调研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靠近公路主干道或城镇附近的乡村,加以指导,扩大试点范围。

(二)要以发展产业为支撑。

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能为美好乡村建设积累资金,又能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现有示范村形成的历史无不证明这一点。一要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我市有丰富的基本农田和山林、水面,又是长三角的腹地,这是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产业的独特优势,因此要借美好乡村建设之东风,引领农民根据乡村的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壮大乡村经济。二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将逐步减少,这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的运作,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外来资金,将资源变为资产。这样既能解决农民向社区集中的问题,又能解决农业要素向规模化集中的问题。三要整合利用好各级财政的涉农资金,将美好乡村建设与村庄整治、农业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集中财力,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三)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美好乡村建设首先要做到村容整洁,环境卫生,交通便捷。因此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从道路交通、垃圾处理以及居民饮用水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多年来,我们对城市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过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先急后缓,先解决突出问题,再逐步解决其它问题。当前农村的垃圾收集、转运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应予优先考虑。

(四)文化建设要同行。

美好乡村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一要注意保护原有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古文物,尽可能多的保存民俗和地域风情,加大对传统技艺的开发和利用。二要因地制宜,突出建设特色。如丘陵岗地的乡村在建筑风格上应有别于圩区水乡的建筑风格。要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镇多景”,各具特点,绝不能千村一面。三要在乡镇和新的集中居住区增建文化体育设施,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和精神文明提供硬件支撑。同时要适时调整卫生、教育的布局,方便农民就医和子女上学。

(五)环境保护要重视。

现在的“农家乐”遍地开花,缺少规划的约束。有的建在饮用水源地附近,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有的为追求幽静效果,不惜毁林建房。建议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对“农家乐”进行规划管理,不可乱建。此外,对于规模养殖业也应事先进行严格的环评,慎重选址,避免污染水源和周边环境。滁州西部的丘陵山区是滁城的生态屏障,是沙河水库与黄栗树水库的源头,应当坚持保护性开发。没有青山绿水,美好乡村就名不符实。

(六)人才队伍要跟上。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才队伍的状况决定着美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首先,发展乡村经济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人,工业需要企业家,农业同样也需要企业家。改变农村现状的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因此要十分重视培养和引进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人,尽快形成农业企业家队伍。其次,要大力培养社区管理人才。农民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从农民成为市民是对传统生活习惯的颠覆。生产队的管理和社区的管理完全不同。因此随着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深入,需要大批的社区管理人才,必须未雨绸缪,搞好培训,尽快形成社区管理人才队伍。

第三篇: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美好乡村建设以来,XX市于9月26日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美、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建设目标,二个多月过去了,各县区在探索美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此,11月15-20日,市财政局副局长管迎新带领“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组”有关人员,对XX区、XX区和XX县进行了调研,以期为制定《XX市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报省财政厅财政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提供参考。调研组现场考察了潘集区的祁集陈郢村、平圩卢沟村,大通区的洛河王庄村、孔店舜南村、大郢村和凤台县的丁集张巷村、城北芮集社区,听取了县区、乡镇领导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就“美好乡村建设”主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

自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后,各县区十分重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但从对3个县区7个中心村的调研情况看,各县区工作进展不

一、相差较大。除潘集区祁集陈郢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并整合部分资金,按设计要求全面开工建设外;平圩卢沟村、大通区的洛河王庄村、孔店舜南村、大郢村和凤台县的丁集张巷村、城北芮集社区,都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二、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分析

从对3个县区7个中心村的调研情况看,这7个中心村大都实行旧村改造,涉及部分集中新建。旧村改造基本实行“穿衣戴帽”方式进行、集中新建实行拆除旧房重新划地新建方式进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下面以一个中心村实行旧村改造为例,进行资金投入分析(假设村庄300户农房):

1、农房改造(穿衣戴帽)

目前我市大都实行皖北风格的建设方式对农房进行“穿衣戴帽”的改建。从调研看,每户农房从房顶到院墙进行改建需1.5万元左右,300户农房共需450万元左右。

2、道路硬化

美好乡村建设的道路的标准是达到户户通,方便村民出行。从调研看,我市第一批进行美好乡村建设的村庄道路基础都很好,主干道大都已是水泥路面。初步估计,每个中心村尚有10公里道路需要硬化。按35000平方米计算,10公里水泥路面需280万元左右(每平方米80元)。

3、绿化美化

提高绿化标准是进行美好乡村建设前提,要充分利用水边、路旁和房前室后栽植各种景观树,提高村庄绿化率。从调研看,我市中心村建设,宜栽植香樟、女贞、海桐、红叶石楠等景观植物。初步估计,每村约需种植各种景观树5000株,按平均价格每株40元计算,需资金20万元左右。

4、村庄亮化

从调研看,我市农村村庄亮化普遍不高,美好乡村建设要在主次道路一侧安装路灯,每间隔30米需安装一柱路灯。初步估计,每村约需100柱路灯,按使用太阳能路灯每柱4000元计算,需资金40万元左右。

5、污水处理

村庄污水处理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充分采取沟渠收集,就近排入污水管网和其他方式进行治理。从调研看,我市农村村庄大都使用砖石材料、矩形断面的排水渠,有加盖和不加盖二种。初步估计,每村大、小排水渠(加盖或不加盖)约需修筑1万米左右,按平均价格每米80元计算,需资金80万元左右。

6、垃圾处理

按15户建一个垃圾处理池和每村建一个垃圾收集站计算,中心村共需修筑垃圾处理池约20个、垃圾收集站1个。不考虑人工和清运车等,需资金3万元左右。

7、水冲式公厕

从调研看,目前很多乡镇、农村没有公厕,即使有也非常简陋,美好乡村建设按每个中心村建设5-10个水冲式公厕计算,需资金40万元左右。

8、农民健身广场、文化站、图书室建设

按每个中心村建设1000平方米健身广场,200平方米文化站和图书室计算,需资金50万元左右。

9、村容整治

美好乡村建设,要对中心村村容村貌进行整治,重点清除路边、河塘边、村口和房前屋后的杂物、草垛、建筑垃圾等;同时对农户用房进行统一编号,并规范畜禽散养。中心村村容整治费用约需10万元。

10、村口标识和文化墙建设

村口标识是提升中心村形象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可采取建门楼或其他显着标识;同时可选择固定地方,利用文化墙,美化乡村。初步估计,村口标识和文化墙建设约需30万元。

以上10项目建设内容,仅是美好乡村建设一些基础建设内容。初步统计,这10项目建设,约需资金1000多万元,且大都是公共设施支出。还有一些项目支出没有列入,如:公共医疗、公共交通、教育、农村饮水、便民超市、电力、电信、电视、网络等,同时农村产业体系的发展和产业化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

三、目前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整合资金的问题

由于各村的地理位置不同,县区在整合资金方面的力度也不一样,就目前而言,哪些资金能用于中心村建设还不能确定。同时,在管理上有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乡村和村民经济实力的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等都要投入资金,乡村级除了上级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投入,但有些乡村和村民投不起,有些乡村和村民舍不得投入。

3、县区均衡推进的问题

由于各村的基础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再加认识不同,列入今年整治的72个村的推进进度不

一、力度也不一,有些村力度很大,效果已很明显,有些村可能还没有动。

4、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有的中心村,散、小、乱的小企业遍布在村庄中,畜禽散养造成的污染,小商店、小饭店、小摊位带来乱堆、乱扔、乱倒,严重影响农村的环境状况。

四、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拓宽渠道,解决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

美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村级经济压力重,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各级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以奖代补额度;二是要加大整合资金力度,各级财政和主管部门,要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整合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指导目录》的通知要求,全面整合资金,全力支持中心村的建设;三是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四是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

2、加强宣传,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美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村民能了解和理解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强化村民自治作用。

3、注重保持农村原生态风貌,发掘一村一品

美好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要注重发掘各村不同的生态、人文等特色,培育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品”,每个村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建设成千村一面。

4.注重保持建设成果,坚持长效保洁

美好乡村建设要将创建与保护紧密结合,即要按照规范设计标准完成建设,又要切实加强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河道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建设成果。

5、严格控制农村养殖及工业污染

目前,农村养殖污染处理不到位还是普遍存在,中心村里存在有污染的企业或家庭作坊,对乡村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应严格控制农村养殖及工业污染,加强污染治理,对处理不到位,不达标排放的养殖户、企业和家庭作坊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关、停”措施。

6、规范施工,确保工程安全

旧村改造,势必要对农房进行“穿衣戴帽”。但由于过去的农房地基打的都不是太深,因此,在规划和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规范施工,确保工程安全。

同时,对近几年有拆迁计划的建议暂不列入建设点。

第四篇:美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xx县美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调研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县一直把美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整治后再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当前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保障作用,构建起美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才能保证美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常运转,成果得以巩固并长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工作开展情况

xx县以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大力引入农村环卫市场运作机制,一揽子解决农村垃圾处理维护管理难、运营投入难、标准规范难等问题,实现了乡村环境保洁常态化、专业化。2013年9月份以来,我县通过市场化运作,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8个、农村垃圾池195座,增配垃圾运输车20余辆、农村保洁员201人,每日清扫保洁面积135万平米,清理垃圾80多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三有六无”,明确目标。明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做到“三有”,即:各乡镇“有一支专业化的环卫保洁队伍”、“有一整套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设备”、“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工作机制”;实现“六无”,即:各美好乡村示范

点做到“无暴露性垃圾”、“无水面垃圾漂浮物”、“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横流”、“无杂草垃圾”。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组(自然村)保洁、村(社区)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无害处理。

二、“市场运作”,全面推进。对乡镇集镇街道、20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重要县道沿线范围内生活垃圾清扫、保洁、运输进行公开招标、市场化运作,以445.9万元的中标价格确定合肥美洁公司、滁州阳天保洁公司分片承包全县135万平米区域的保洁任务,由保洁公司将农村垃圾收集后,直接送往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集中3个月时间,对全县镇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建立集镇街道店面、单位、村庄农户包秩序、包卫生、包绿化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健全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做到运行高效,管护到位。

三、“三措并举”,确保成效。制度规范上,成立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指挥部,负责对全县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制定《关于加强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意见》和《全县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整治内容、目标、标准、时间。在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好经验、好典型,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成效不大的乡镇,予以公开曝

光,激发各乡镇比学赶超、争先进位。资金保障上,县财政每年安排240万元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乡镇实行以奖代补,重点用于建设环卫设施和环境整治。同时整合文明创建、道路养护、清洁工程等项目资金,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乡镇财政负责各自保洁费用和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经费支出。管理考核上,制定《xx县农村环境综合管理考核细则(暂行)》、《环卫市场化规范运作工作考核表》,将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纳入乡镇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农村环境综合管理责任状,每周对乡镇环境综合管理工作进行暗访;每月进行督查排序,并将暗访、督查排序情况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上公布;年终进行综合评比兑现奖惩。乡镇根据管理考核细则对保洁公司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管,同时与保洁公司分别签订合同,将资金拨付与保洁效果直接挂钩。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有些村民环保意识淡薄,认为“垃圾风一吹就跑了,污水太阳一晒就干了”,不愿“花冤枉钱”;有些村民认为环境卫生整治是政府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存在“政府要我整治,政府就会出钱”的思想;有些村民舍得花钱盖别墅却不愿交每月保洁费,特别是在拆迁、改路、改厕、改圈、建垃圾池时,一旦牵涉到自身利益,往往以各种理由加以抵触,或要

求巨额赔偿。

(二)规划滞后

目前全县有的村还没有编制总体规划,抢建、乱建、偷建行为大量存在,建设用房没有按规划也“无规划可依”,导致“村容整洁”难以落到实处。此外,村民建新不拆旧的现象普遍存在,新房建在自家地块上,错落不齐,缺乏统一规划,新旧宅基地没有依法臵换,浪费了土地资源,环境卫生整治比较困难。

(三)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困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突出难题。在我县,大部分的行政村没有集体收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需各级政府和村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很多村难以落实,即使有投入也是负债整治。据了解,一个行政村单做测量和规划就得3—6万元,开展改路、改水、改圈、改厕、垃圾处理等基础性工作,每个村至少需要30万元以上,大部分村难以承受,环境卫生整治、日常保洁、后续管理因缺乏资金支撑而难以长期坚持。

(四)制度落实不严

由于农村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影响,人畜混居、乱丢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活垃圾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随意乱倒堆积,基本是处于自生自灭的无组织状态,虽然乡镇也给农户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但是缺乏长效的运

行机制,部分镇村的保洁队伍形同虚设,部分垃圾池使用率较低,并没有真正的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村的垃圾产出量,没有很好的建立长效机制。

第五篇:美好乡村建设调研体会

美好乡村建设调研心得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提出:

1、现实基础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潜力和优势正逐步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民收入构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村改革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高度契合,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举措。

3、总体目标

在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100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到2016年,力争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总体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

二.关于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是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新农村建设工作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机制,各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扶贫、库区、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在实施中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作为部门主管单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关系不顺畅,难以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参谋助手等作用,处于有办法没手段、有措施无力度的两难境地。新农办工作力量薄弱,处于无场所、无经费、无项目的三无状况。

2是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普遍匮乏,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特别是县、乡都没有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投入不足。我县是山区贫困县,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制约,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个别乡镇负债搞项目建设,增加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土地瓶颈。新农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在集中建设安置点时,常常因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影响到建设进度。

3是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四是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规划设计不科学,要素少布局不合理;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部分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新农村示范点中虽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是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新农村示范一点带动一片,村容村貌有大改观、产业有大发展。要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统筹办,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出真招实策,多拿真金白银,多解难题办实事。要采取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利用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乡村干部推进建设能力和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要谋划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农民投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3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支农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移民后扶、环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农业项目等向示范点倾斜,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整体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村庄硬化、亮化、美化。

4要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财政奖补力度,扩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主体参与意识。

5是各有关部门要以示范点为平台,统筹安排项目,围绕新农村来拓展项目,让项目围着新农村建设转,拓宽投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在政府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县级安排的财政对农业产业园奖补也应该把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纳入奖补范围。

6是增强活力,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体系。要加快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项目资金统筹整合管理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一体化管理体制,以“资金渠道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管理涉及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实现对新农村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加强监督,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要重视新农办建设,明确性质和职能,充实编制和人员力量,保障经费,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针对人才匮乏的问题,建议政府认真研究,组建县级规划设计工作机构和恢复乡镇规划建设所,配备、引进和培养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到位。继续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结对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要引导农民发展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民俗文化,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筹资筹劳、政府奖补、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办法,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

下载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研指导美好乡村建设

    10月11日,县委副书记朱晓静、副县长方树林在县农委、县建设局、县规划局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独山乡裴集村、大英镇大英村、汊河镇黄牌村、汊河镇江青圩、三城乡姚......

    某乡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某乡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为了深入了解我乡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寻找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近期,乡党委政府组成美......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驻马店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新型......

    加快我市追赶跨越调研报告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并先后被国家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大城市品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从一个为之自豪和骄傲......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好新乡村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好新乡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作为一名在基层服务的大学生村官,我一直在学习文件的......

    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青泊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心得体会[精选5篇]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心得体会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心得体会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提出: 1、现实基础 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

    关于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为了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徐州”,2003年8月下旬,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