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好新乡村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好新乡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作为一名在基层服务的大学生村官,我一直在学习文件的精神,并且实践落实到最近一直开展的农村党员主题教育中
《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指导思想,“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我们应将之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到一起。作为基层工作者,农村就是我们的主战场,解决好自己所在村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是我们的主方向,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先,认真做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的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同时还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基层民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其次,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的抗灾救灾、警务消防,森林防火等各项工作,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各项有关政策,建立美好新乡村,同时我们大学生村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从小事做起,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要了解农村和农民需求,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勇于创新创业,和农民群众一起开拓致富之路。
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我们要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和所学专长,积极为“村两委”建言献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二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
1试点。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3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
4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再创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辉煌!
第三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发表日期:2012-05-03 09:5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第二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第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四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裴金佳赴顺昌调研
大武夷新闻网 2013-12-2
320至21日,市委书记裴金佳率市直有关部门领导深入顺昌县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共谋农村改革发展之策。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黄健平陪同调研。
打造美丽乡村,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是南平绿色发展的亮点,也是群众的热情期盼。裴金佳先后察看了高阳乡大坋村、建西镇大埠岭小区、岚下乡梅岐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他强调,首先要把规划做好,注重保持农村原有风貌,公共配套要集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硬化,减少维护成本,景观要体现农村特色,多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瓜果蔬菜、小径竹等。当听到岚下乡干部介绍他们在梅岐新区建设中,采取以耕地换取宅基地,通过捆绑土地增减挂钩、退宅还林、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等政策解决启动资金问题时,裴金佳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各地可以借鉴学习,同时可以引入国有公司参与开发。大干镇来布村是省级生态村,裴金佳对该村发展乡村游的思路表示赞同,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和临水特点,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增加观赏性和趣味性项目,发展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通过引进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等办法,提升乡村游的水平档次。
如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裴金佳此次调研的重点。裴金佳实地察看了仁寿镇大丰收果蔬专业合作社、洋墩乡久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顺昌金祥粮食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详细了解他们的经营运作模式,在组织农业生产、提供中介服务、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情况。裴金佳指出,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是一个大趋势。要将发展设施农业、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品牌作为关键环节来抓,解决农业生产低质低效的问题。农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鼓励、引导、规范、提升,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合作社向公司化过渡,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集中打造统一品牌,组织农产品进入大超市、大卖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要积极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利用电商网络,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大力发展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降低流通成本。调研中,裴金佳还鼓励合作社和企业负责人,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实现快速扩张,增强市场竞争力。
“老乡身体怎么样?大家最需要党委政府解决什么问题?村里和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是什么?”每到一处,裴金佳都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拉家常,反复叮嘱各级干部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切切实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在大坌村,当听到该村村主任自己贷款40万元垫付修路款时,裴金佳十分高兴,他说,我们的干部就是要给村民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要努力带领村民实现生活更好、收入更多、邻里和睦。
调研中,裴金佳现场察看了顺昌富州新区规划,指出顺昌要加快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新区建设要做好规划、先谋后动,做到综合平衡、有序推进,要统筹考虑新区建设和防洪安全,把新区做优、做精、做美。裴金佳还听取了欧浦登公司发展规划情况汇报,指出要全力支持公司发展,做大龙头。(朱昕华)
第五篇:南京: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
南京: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
走大都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南京市土地总面积988万亩,以低山缓岗为主。全市耕地面积360万亩,乡村劳动力122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51万人。粮食生产上,南京粮食自给率为44%;蔬菜生产上,地产蔬菜占市场供应量的30%,其中叶菜自给率达到80%;畜牧生产上,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为生猪34%、鸡蛋20%、鲜奶29%;水产生产上,常规水产品自给率为50%。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85亿元,增长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8元,增长17.8%。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把握关键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紧扣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期望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江苏全面实现“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期,省委、省政府要求南京在“两个率先”中带好头、在转型升级上作示范。市委市政府在去年出台《南京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召开了全市“发 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先后制定了《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资金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65个镇街中,明确22个镇街为农业主导型镇街,并将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全市区县综合考核和镇街分类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组织实施农业“1115”工程。为稳定和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布局,2010年市政府决定实施农业“1115”工程,重点规划建设100万亩高标准粮田、100万亩经济林果、100万亩高效养殖和50万亩标准化菜地。2011年编制完成农业“1115”工程规划,涉及6个区县及所属的50个镇街,总面积353.2万亩。按照规划要求,启动了农业“1115”工程,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6万亩。
三是快速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近几年,全市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推进力度。去年,市级财政整合支农资金3亿元用于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全市新增高效农业17.25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渔业6.5万亩、设施渔业3.2万亩。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41%;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的13%;高效渔业占养殖面积的73.8%;设施渔业占养殖面积的17.7%。加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18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共建成设施农业5万多亩。全市农业园区已有国家级1个、2 省级5个。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数字植物工厂,在南京汤山翠谷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成。浦口区南京林大现代农业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
四是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南京实施9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122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25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7%。去年先后制定下发《南京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意见》、《南京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完成新造林7.3万亩,完成村庄绿化431个。
五是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2001年开始,把休闲农业提升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2002年编制《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节庆系列、观光系列、休闲系列、美食系列、参与体验系列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休闲农业体系。去年,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吸引市民4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农业部授予南京“全国休闲农业最佳创意奖”。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8亿元。南京被农业部特邀,作为唯一的省会城市代表,赴山西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六是深入实施科技强农富民战略。近年来,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先后有2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7个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个渔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通过省农委、省海洋与渔业局认定。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5%。今年,在全市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联合在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组建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建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主推农业重大技术40余项。
七是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最近几年,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产股份合作,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覆盖面和带动作用。去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总数达到1447家,社员总数达到23万户。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90家,累计入股土地40万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32.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近6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0家。
八是强化农业公益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保障,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11年共发放种粮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资金2.64亿元,惠及59万户农户189万农民。执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979万元,推广补贴机具9977台套。农业保险平稳推进,超过2.7万户次农户受益。切实抓好“三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三品”生 4 产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5.7%。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技能等各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8%,病虫害的测报到户率达99%,施肥技术入户率达96%。
目前,南京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照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部分指标相对落后。按照时序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加大推进力度。二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呼唤农业功能的拓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村耕地资源呈逐年减少的发展态势,要求农业不断向高新产业、二三产业延伸。三是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南京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是就地转化率不高,科技应用尚未形成产业化,与先进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目标任务
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紧紧把握新一轮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完善提升农村作为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城乡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各功能板块之间的生态缓冲区“三个内涵”,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5 信息化水平,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强市、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
2012年突出8个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粮食亩产达480公斤,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70亿元。二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三是推进农业“1115”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增高效农业15万亩、高效渔业5万亩、设施农业8万亩。四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新增造林7万亩,绿化村庄600个。五是加速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0亿元。六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工程。建成清洁能源工程40个,“三品”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90%。七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0家。八是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点举措
1、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目标任务,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狠抓关键环节,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南京农业自身所具有的广阔市场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大的科教支撑“三大优势”,突出到2015年农业基本现代化、农民收入翻一番、农村环境大提升 “三件大事”,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路径 方法是“三个创新”:一是大力推动机制创新,重点是创新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南京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大力推动服务创新,重点是深化和拓展科技、金融和信息服务。
2、推进农业1115工程,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按照“规划布局全覆盖、园区支撑作示范、集中投入优配置、管理到位转机制”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农业1115工程。以规划涉及的50个镇街作为主要载体,以项目落地为支撑,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各种社会资本共同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分年逐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田质量。
3、突出人才引领,筑牢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围绕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城市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培育科技产业集群。大力集聚农业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面向国内外农业科技前沿,重点结合我市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每年引进领军型农业科技创业人才30名,培养农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0名。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市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三大平台”。高标准建设以现代农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大基地”。
4、拓展新型业态,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城市生态缓冲区,构建南京特色的农业生态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以生物农业谷为重点,着力培育生物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休闲功能。五是大力发展智能农业,创建全国农业信息化先导区。六是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拉长农产品增值链,不断提高地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南京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
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土地经营的利益传导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提高农民来自土地的增值收益。突出发展产业型合作社,重点支持合作社加强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控制,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农产品营销网络。
6、强化生态功能,彰显南京现代农业的生态品牌
高标准组织实施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等10大工程。结合全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力争用2-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进 行造林绿化。同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建设“田地方整、山川秀丽、村庄美化、家园清洁、空气清新”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