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优质农畜产品农业带、优质农畜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品加工企业315户,农产品加工能力165万吨,实现产值165亿元,2015年我市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虽然我市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靠天吃饭”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步伐不适应,长期以来,导致部分地区出现耕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使我市粮食稳产高产缺少根本保证;二是农业机械化整体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市农机装备较差,配套比例不足,小型的多,大型的少,闲置的多,利用的少,单作业的多,综合利用的少。据统计,全市现有农机总动力48万千瓦,大型拖拉机6800万台,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77.6%;三是产业经营水平低,目前我市农业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没有从整体上形成相互间的专业合作,这种分散的小生产和小经营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仅使信息闭塞,而且也形成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更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四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我市 农业生产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缺乏对资源的保护,经营方式粗放,这样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也是造成农业生产“质量不高成本高、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的主要根源。
鉴于我市农业实际,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要根据我市“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天然屏障,可以通过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引水和灌区改造,促进中低产农田改造升级,增加水浇地和水田的面积。以国家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使基本农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同时也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将科学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有力时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事业的优惠政策,也要做好购机补贴的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二是要全力做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示范区的带动示范效应,全面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彻底解决我市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化,并合理有效开 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充分利用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粮变肉”工程,加快粮食的“过腹转化”增值。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他协调生产,联接市场和捕捉信息方面的中介作用。
4、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改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现代农业生产的实现,必须要改变传统农业粗放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一要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用龙头企业带基地、带农户的形式,把每户农户独立的生产方式,统一结合在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促进农民由单一生产方式向合作化发展,形成农业产业链。二要实现农业生产信息网络化,可以发挥农村专业协会作用,利用互联网功能,加强有关农业生产信息相互传递,使农户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增强相互之间的经营合作,实现专业化生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二篇: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案由: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提案者:赵文筠 提案内容:
在政协临泽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张学勇讲话和政协主席李多瑛、张晓兰对政协第八届工作情况报告,报告中所指:“活力临泽、富裕临泽、秀美临泽、宜业临泽、幸福临泽的决策部署,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问题,开展协商建议,为实施“十三五”规划添力、增推力、聚合力”体现客观发展规律,也符合时代特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这几年临泽县农业得到很好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总体而言农业生产还处于小生产的耕作方式,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农业水平整体提升,以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土地整改: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种植模式已经明显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土地分户承包种植,除了土地边界,农田道路与沟渠造成土地浪费之外,最大的障碍是无法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装备进行大面积耕作,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标准化。
二|、鼓励土地流转或托管:土地要走规模化之路,而现行土地制度是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农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使土地连片规模化生产或流转方式是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支持应与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选用政治坚定,有本领的致富带头人和合作组织领导人。
四、要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及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本身积累很低的一个产业,靠农业自身积累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五、鼓励和积极引导农业企业走进农村,建立基地,做长产业链,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农业企业基地的建立,从源头上控制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而为整个产业链打下坚实的品牌基础。
六、对职业农民培训: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组织形式也要与之相适应。
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在全县各乡镇设立市场信息公开大屏幕随时更新,放便农民对市场多了解,不被市场人为或其他不明因素盲目种植、二道贩子压榨、利益层层缩水造成农民信心打击,产业失调现象。
八、市场规范整顿:对于无风险抵抗力、黑心商贩、投机、扰乱市场的企业和个人望有关部门监督、监管。
九、交通安全:原小屯乡街道现有企业5家其中:临泽县金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屯粮站、甜菜收购点、番茄酱厂、康宇种子公司是目前种子和农产品交售的集散地。农民在交售种子时要路过X218线十字路口,因十字路口东西方向比X218线低4-6米属于上下坡路,在进出时无法看清路过的车辆,时有大型车祸发生,为了考虑农户安全,我建议设红绿灯并架设监控,在1公里之内多设减速带和警示标志。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
1试点。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3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
4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再创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辉煌!
第四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发表日期:2012-05-03 09:5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第二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第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五篇:加快我市小城镇发展对策建议
加快我市小城镇发展对策建议
小城镇是联结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有序、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小城镇科学规划,促进经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今后,我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措施,重点抓好全市21个中心镇规划建设工作,努力把全市建成有山区特色的小城镇群体,推动我市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建立和健全机构人员,切实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小城镇建设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科学组织、强化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制定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原则:
一、规划要超前性。注重完善城镇功能,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科学制定适度超前的城镇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科学划分商贸、居住、工业、农业等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交通道路、居住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用地规划;合理确定 1
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坚持标准,防止贪大求全和乱铺摊子,做好与土地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交通网络等方面规划的衔接协调,正确处理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关系,做到科学性、超前性、高标准、多功能,统一规划、分批建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
二、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和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发展。各地要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等,科学确定城镇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培植地方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从当地实际出发,依法推进,逐步发展。
三、以人居为中心,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在发展小城镇过程中,要从提高城镇整体效益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要求制定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注意节约和保护好耕地,正确处理统筹安排小城镇行政区域内农业生产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加强环境的绿化和保护,为小城镇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使小城镇建设跃上一个新水平。
(二)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
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各地必须重视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围绕完善服务城镇、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经营等与小城镇结合起来,城乡优势互补,做好四个结合: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结合。乡镇企业以小城镇为载体,充分利用当前乡镇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合理规划引导向小城镇集聚,成片发展,产业集聚效应,顺利实现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和城镇规模扩张。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对集中布局,优化和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力度开发新产品;同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三高”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农产品的精加工、流通、储藏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实现城乡工业融为一体,快速发展。
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要根据小城镇特点,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加大对农业资金、技术、信息等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要切实办好农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带动农民致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一业一镇、一品一镇”等实施发展主导产业突出示范项目,建设各有特色的小城镇,推动当地小城镇发展。
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结合。目前,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就业机会不多。为此,各级必
须重视发挥小城镇功能,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文化、信息等三产业,提高小城镇吸引力和辐射力;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发展农产品市场、商贸市场等要素市场,要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鼓励工商企业到小城镇进行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经营、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大力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活跃城镇市场,增强城镇实力,繁荣小城镇经济;要切实抓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技术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形成巩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的合理的城镇产业经济结构,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促进小城镇经济健康发展。四是小城镇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由于条件的限制,进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因此,把提高小城镇居民素质摆上重要位置,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办法,全面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开放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让广大城镇居民成为现代市民。
(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建设小城镇新路子
小城镇的建设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投入,完善和配套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我市由于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方财政较为困难,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市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社会资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要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加强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明确融资主体,采取“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充分发挥资金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广辟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格局,想方设法,广开门路,增加投入。政府投资重点放在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上;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鼓励社会及个人投资开发房地产、商贸市场、兴办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个体娱乐场所等公用事业,通过改善水、电、路、绿化、美化城镇,兴建医院、学校、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走出了小城镇建设新路子。有条件的镇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将土地转让金收入、财政返还、基础设施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各项管理费、镇属企业上缴利润或股份分红、上级拨款、华侨捐款等都纳入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基金,由镇财政所管理或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定的规章进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解决资金瓶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四)推进小城镇改革,增强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能力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改革,消除阻碍城镇化的体制,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