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现代农业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实验科学指导的、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农业。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条件优势显着,但阻碍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也日渐突出。为此,黑龙江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一、制约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农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受自然、地理、资源、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发展
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及时化解与消除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目前,影响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近年来,由于受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产值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乱垦滥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巨大,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严重。三江平原由于大量垦荒,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肥沃的黑土层正逐年递减,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
(二)物质装备水平偏低,农业综合发展受限。虽然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居全国第一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27%,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连片农田被划小耕作单位,除黑龙江垦区外,在普通农区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失去了用武之地,农业生产所需机械趋于小型化。
(三)农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产品加工能力弱。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忽视林、牧、渔业以及经济作物生产的倾向,但是,农业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农业产值的商品率较低等。
(四)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科技推动力不够强。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了51.2%,但仍比发达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一些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先进的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很好地推广与应用。
(五)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农民获利空间狭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在全省992万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占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5%,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农民素质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劳作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因而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同时,目前我省每万名农业劳动力中仅拥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不利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
(六)农业融资渠道不畅,持续投入能力下降。黑龙江省在全国属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1~6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77.4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好范文http://www.xiexiebang.com/)仅有48.41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4.1%,投入不足,使农业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偏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金融服务层面上,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市场的情况下,新兴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运行,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需要。
二、加快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牢牢把握农业的区域性特点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完善农业公共设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重点解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灌溉工程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二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突出解决农村电压不稳和超负荷问题。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三是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切实加大对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加强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四是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努力发挥农业信息资源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加快农业机械普及,增强农业产出能力。一要调整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粮食作物机械与经济作物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生产所需机械的比例。二要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结构。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逐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机械化。三要优化机械化区域结构。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要在稳定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生产、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机械化;粮食主产区以抓好经济作物
第二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
1试点。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3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
4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再创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辉煌!
第三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发表日期:2012-05-03 09:5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第二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第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四篇: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县通过转变农业经营理念,坚持以开放的理念和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生猪、东安鸡、毛竹、银杏、柑桔、蔬菜等七大主导产业。生态农业亮点频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4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098元,同比分别增长5.2%和17.39%。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县农业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我县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对症下药,以变被动为主动。
一、目前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结构调整步子不大。虽说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七大主导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比较落后,多数农民仍死守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经济不放,经营着温饱型农业,粮油果菜样样有一点,样样又只有一点点,零打碎敲,不成气候,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创大业意识。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往往束手无策,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易盲目跟风,普遍存在想调、怕调、又不会调。再加之农业总体比较效益低,不少村青壮年以外出打工、经商为主,在家从事农业的大都是老、少,由于他们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不高,市场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发展欠快。我县农业工业化发展较慢,目前全县仅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大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科技含量偏低,产业规模偏小,管理较粗放,缺乏应有的带动力和竞争力。有些企业加工同一产品,却各有品牌,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总体竞争力。外向型农业发展很慢,农产品外贸出口只有少量半成品。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不快,且规模小,无法进行规模经营。
3、农业标准化程度欠高。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我县38万亩水稻、16万亩柑桔、5.2万亩蔬菜得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舜皇米业、龙凤米业、金源米业、舜峰牌柑桔、紫皮大蒜等5个品种通过了无公害品牌认证,农民对农产品生产安全和质量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我县人均耕资源少,面对千家万户标准化真正实施起来的确还比较难,再说已认证的产品产业规模较少,难以产生较大效益。
4、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说有21家,但总体来说规模偏小,运作欠规范,抗风险能力和带动力不强。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滞后,我县有大小集贸市场22个,但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所有的集贸市场都是小型地域性市场,规模不大,设施不全,信息不灵,管理不善,流通不畅,无法形成大宗交易,难以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5、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欠健全。各乡镇农技推广体制不顺,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素质欠高、知识老化,再加之他们又大都驻村,以行政工作为主,无足够的精力指导农业,难以适应当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市场农业的新形势。
二、大力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的具体对策措施
要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转变增长方式为途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信息化。
(一)以七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要按照“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科技调高、成本调低、流通调活、产业链调长”的要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七大主导产业要重新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具体来说:
1、粮食生产。我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要稳定种植面积,积极抢抓“湖南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重点抓好良种推广,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着力抓好万亩高档优质稻高产示范片和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的创建,同时适当扩大效益较好的旱粮作物,如优质玉米、马铃薯等种植面积,并注重水稻轻简栽培等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畜牧业。我县的“东安鸡”品牌驰名国内外,“水岭羊肉”吸引了大批周边县市的食客涌入东安,年发展生猪80万头以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做大东安鸡、优质山羊、生猪这几块养殖蛋糕,着力建好三条养殖走廊:即以井头圩、川岩、芦洪市等乡镇为主的东安鸡养殖走廊;以水岭、横塘等乡镇为主的优质山羊养殖走廊;以大庙口、白牙市、端桥铺、井头圩、芦洪市等乡镇为主的良种生猪养殖走廊。大力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努力推广标准化饲养、无公害养殖技术,加快推进我县畜牧水产业现代化进程。
3、毛竹。我县发展毛竹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县共有毛竹林面积24.14万亩,毛竹蓄积2472万根,可采挖竹笋资源每年在2000吨以上,毛竹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村达44个。现有竹产企业22家,主要生产竹筷、竹帘、竹胶板、竹砧板等产品,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但由于不少竹农思想欠解放,管理粗放,再加之投入过少,整体效益仍不够明显。我们要及时帮助竹农更新观念,大力推广竹林低改复壮技术措施,提高竹林单位产量。同时,正确引导竹木加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毛竹产品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创立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毛竹加工附加值,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4、银杏。我县是“中国银杏之乡”,全县银杏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年产籽1000吨以上,所开发的银杏保健荼曾获湖南省第二届农博会银奖,银杏果脯获湖南省第四届农博会最畅销产品奖。开发银杏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充分挖掘我县银杏产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以银杏为主的中药村生 产,不失为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大亮点。可近年来因农户管理不善或放弃管理,全县银杏产业发展已呈下滑趋势,早实丰产基地建设停滞不前,银杏产品加工小打小敲。当务之急是要整体规划我县银杏早实丰产示范基地,大力引进优良品种,搞好嫁接。着力开发银杏系列产品,做大做强天健银杏食品有限公司,鼓励扶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品牌,抢占市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5、柑桔。东安县是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县、全省出口柑桔基地县。全县柑桔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量9.8万吨,产值9500余万元。柑桔产业也是我县唯一被列为国家级优势产业带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但目前我县柑桔生产尚存在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产后环节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下一步应建立健全苗木繁育体系,尽快建立良种采穗圃、苗圃和永久性良种繁育基地;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果园栽培管理,大力建设高标准的生态柑园;引进先进的果品贮藏保鲜和包装处理设备,采用商品化处理,提高我县柑桔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柑桔产品加工企业,拉长柑桔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
6、蔬菜。我县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达5.2万亩,其中紫皮大蒜、紫云生姜在省内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我县蔬菜生产在布局上各自为政,种植面积小而分散,品种多样化,缺乏主导产品,没有形成规模,产品打不到外地市场;反季节蔬菜生产滞后,淡旺季产品调节能力薄弱,净菜生产尚属空白;蔬菜加工仅有几小打小敲的企业,且时产时停。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县山地资源丰富,气候资源优越,土地污染少,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有利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合理规划”的原则,进一步规划好高山蔬菜、设施蔬菜、早熟蔬菜的种植面积,努力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产高效蔬菜生产基地。一要围绕市场需求,选择品种。二要做到合理布局,根据地理气候条件,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方特色品种,因地制宜,确定本地主导产品。如大庙口、水岭等乡镇可以选择生产生姜、辣椒等高山蔬菜,石期市、芦洪市等乡镇可以选择生产白菜、萝卜、花菜、西红柿等;紫溪市镇、白牙市镇、东芦公路沿线发展紫皮大蒜,选择瓜类进行冬春季大棚生产。三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进行连片规模性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四要努力创办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能与菜农形成利益共享的蔬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认真抓好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农业贷款、农业订单等工作,引导农户逐步接纳大规模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市场农业的观念。
(二)坚持用开放的理论和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在我县工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资源少,农业投入不足的现状下,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要引导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转变观念,克服小富即安思想,树立创大业意识。要通过专项贴息、信贷倾斜、税费优惠,积极创造条件,与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促 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或“市场+公司+基地”等模式,以真正做到扶一个企业,富一方农民,活一片经济,带领更多的农民走向市场。二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要把农业招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做到有人招商,有项目招商,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奖励政策,建好以七大主导产业为主的招商引资项目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并采取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三资”(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高效生态农业。三是整合品牌,提高品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目前我县农产品品牌除了“东安鸡”有较高的知名度外,其它品牌多而杂。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抓好品牌的整合,要充分利用我县稻米加工、竹木加工相对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四是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按照“农民自主,积极鼓励,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益。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大中城市已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因此,大力发展“三品”农业是形势所迫,市场所需,百姓所求,是提高我县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征,也是我县农产品冲破绿色壁垒,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县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以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产为核心,以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为突破口,着手建设好我县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安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工质量体系和执法体系,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实行全程质量管理。一是制订有关农业标准,使我县主要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依标生产。建好一批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做好安全农产品认证。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各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包片包户包岗制度,并及时分步制订有关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确保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县级建好检测站,各示范基地、产地市场配好速测设备,四是加大依法护农力度。加强对高毒高残留农药、饲料添加剂及养殖业中激素的监管和农贸市场的管理,以促进我县农业标准化、绿色化健康有序发展。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我县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总体效益欠佳。可以说发展劳务经济是解放我县农村富裕劳动力,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最有效出路。一是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立足当地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当地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样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县芦洪市镇和石期市镇的“工业兴镇”,大庙口镇的“旅游兴镇”,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 继续抓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三是要强化信息服务,千方百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等一系列优质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五)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节假日喜欢回归大自然。我们要充分利用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树德山庄等名胜古迹资源优势,做足做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这块蛋糕。一是利用好精品农业示范园区,如七里坪生态农业园、伟华生态农业园、大皇岭优质水果示范园,发展休闲观光果园,让城镇居民节假日充分享受农村的田园风光。二是利用交通发达的水库、山塘,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若干个集吃、住、玩、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园区。
(六)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加强“三新”(即新农技、新农机、新种子)推广力度,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四是抓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进一步落实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和动物防疫联场带户责任制。五是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健全乡村两级农科网,鼓励农技人员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创办农业服务实体或采用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直接参与生态农业开发。
(七)完善社会化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 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抓好规范管理。要按照“民有、民营、民管、民享”及“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积极鼓励基层农技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贩销大户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他们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实行质量标准、产品品牌、生产技术、种子种苗、市场信息等各方面的统一服务,要努力规范运行机制,引导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生产服务和“产销订单”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中介组织。三是抓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要通过市场促营销,农民搞贩销,政府抓展销等途经,多层次拓宽市场领域,建好农产品产地市场,同时注重产品包装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抓好销地市场的拓展。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营造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强领导,改进方法。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要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树立大农业、绿色农业、市场农业等观念,坚持用市场化运作、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等办工业的办法嫁接改造传统农业。用“反弹琵琶”的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的框框。通过转移农业人口,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通过抓好一批精品基地、龙头企业、农产品产后加工营销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指导生产上也要从过去的面上指导为主,转向示范引路为主。
2、强化协调,形成合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个系统工程,光靠农业部门来抓还不够,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很重要。农口、财政、税务、科技、工商、商务、质检、国土、金融等部门要本着服务“三农”的宗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为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3、加强督查,落实政策。中央、省里近年来连续出台了扶持“三农”的一号文件,县里也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还要主动当好政策的推销员,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到企业和农民。建议县委、县政府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扶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各涉农部门也要积极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不断研究完善扶农政策措施,不断改进扶农支农方法,使现有扶农政策发挥最大效益,为落实我县农业跨跃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雷小平加入时间:2010-4-19
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课题组
编者按:连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充分表明高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如何结合湖南的实际,把1号文件贯彻好?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就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思考。今天,我们将他们的调查报告摘要刊登,以期助力1号文件的落实。
2008年8月以来,我们就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到浙江、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和省内各地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企业和部分市县的负责同志作了专题研讨。总的感到,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有必要,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加快突破。
前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我们认为,目前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成熟,正当其时。因为:
——多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夯实了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农村改革30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总量稳居全国领先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总体上看,我省已进入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思路。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科学把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重要位置,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如在发展理念上,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支持新型工业化”;在发展方式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走产业化的路子,走科技发展的路子,走能人带动的路子”,等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思路、方法问题,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省加快了富民强省、科学跨越步伐,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超过2400美元,表明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早期阶段,增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近四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达到300亿元,比前4年增加1倍多。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特别是农村交通实现大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了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增强了基层组织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这些都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取得的成果,实践证明,“一化三基”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很大。当前,我省农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却存在巨大潜力。从农民收入看,作为基础较好的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理应高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却逐年扩大,去年比全国少249元。从农业产出率看,去年平均粮食单产只有397公斤/亩,而超级稻单产早已突破800公斤/亩;茶油亩产一般只有15斤左右,而浏阳、鼎城等少数地方的高产品种已达到60至100斤。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看,目前还不到3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0.88︰1,低于全国1.2︰1的水平,比发达省份差距更大。这些差距正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潜力,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就必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化升级,才能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抓手:突出重点,力争突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我省传统农业份额较大,改造提升的任务重,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取得突破。应突出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我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任何时候保供给这根弦都不能松,把粮食生产作为“四条底线”之一来坚守不能动摇。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等途径提高产出水平。主抓三个方面:稳定播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水平。
与此同时,应按照增产增效增收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四种农业”。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应加大特色农业的扶持、保护和经营力度,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全省应确定一批特色农业重点县,列入重点扶持范围,打造特色品牌,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特色产业。对特色农业大县,在粮食生产方面可以适当放宽政策。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我省这几年增长最稳定的新型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多数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自发性强,雷同的多,项目单调,乡韵不足,扶持不够。应抓紧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现代农业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精品旅游线路结合,与民俗特色文化结合,加强连片整合,丰富发展内涵,加大信贷、税收的支持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四是加快发展城市农业。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农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当把发展城市农业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一条现实途径,不仅要面向省内大中小城市,还要面向省外交通便捷的大城市,立足城市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创建一批城市农业基地,建设一批城市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力争把我省发展成粤港澳、长三角城市群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在发展农村新型业态的同时,加大传统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农村新型业态主要指农业生产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劳务等产业形态,是我省农村经济中极富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力培育的关联产业。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应特别注重扶持培育多种业态的专业村,如韶山村、张谷英村这样的工业村、运输村、旅游村、建筑村等。劳务经济是我省的一个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着力点。目前劳务经济遇到的困难增多,今后应当根据就业需求层次变化,在培养专业劳务人才方面多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其转产转岗能力。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优势和潜力在传统主导产业。就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而言,很多发达省份不如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重点改造提升稻米、生猪、柑橘、茶叶、油料、棉麻、竹木、水产“八大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对接,突出抓产业化、抓关键点、抓大项
目,着力实施“四大计划”、提高“四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实施“优质种苗计划”,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实施“农产品加工主导计划”,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施“农产品主导品牌计划”,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同时,加大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力度。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尤其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重点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的小规模、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转变。实现这一转变,要抓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四个环节”。
第四、在强化农业行政推力的同时,加大生产要素集聚整合的力度。抓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行政推动,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松懈,坚持用“一化三基”统揽农业农村发展不偏向,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推动力度。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科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合,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努力实现科技对接、金融对接、项目对接、信息对接。
保障:超前规划措施有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艰巨,为了确保推进有力有效,工作上需要有实际行动和得力措施。
一是从今年起的一段时期内,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应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制定“十二五”、“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都应突出这一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政策、制定计划、确定重点、落实措施,在省委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上突出这一主题,进行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一抓数年,必见成效。
二是可着手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即集中抓好10个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市),突出抓好100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突出抓好1000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树立10000个现代农业建设标兵。
三是可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展“四大行动”。
1、科技兴村行动。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兴村协调机制,重点支持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合作社技术骨干,建立科技进村入户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2、银农对接行动。可借鉴浙江、湖北等省的做法,由农村工作部门与银信部门联手,对农户开展信用评估,农村工作部门对信用评估结果在媒体进行公示,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授信额度,缓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3、清洁家园行动。重点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开展镇村环境同治,支持建立农村清洁家园维护机制,突出抓好“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美化乡村家园。
4、社区便民行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农村集中居住地构建农村社区新型服务平台,按照“科学化规划、标准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网络化联动”的要求,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办证、社保、计生、司法、治安、信访等便民服务和农村信息、土地流转、土地纠纷仲裁等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
四是用三至五年时间集中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三大战役”。
1、水库除险加固“战役”。对所有的病险水库,要按照既定治理规划,落实资金,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按期完成,确保2010年底前完成大中型
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再用三年时间完成所有病险库除险加固任务。
2、灌区渠系配套“战役”。重点加强支渠配套建设,确保灌溉用水到田间。对各大灌区的支渠体系建设,应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前提下,省市两级为主承担,整合调度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农民适当自主投资投劳,分灌区轮番推进,用三至五年时间全部配套改造到位。注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节水灌溉工程。
3、山塘清淤扩容“战役”。应抓紧实施山塘清淤扩容工程,制定五年实施计划,省财政安排专项重点支持抓好10万口骨干山塘的清淤扩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集中安排,对其余70余万口山塘普遍进行一次清淤扩容。
五是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理顺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1、将现有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省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发展现代农业各项政策措施的研究出台与统筹协调。
2、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县(市区)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