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
力的思考
我们这门课叫“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我想自己的功底远远不够提出一点理论层面有意义的思考,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环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饱受屈辱又辉煌灿烂、挣扎反复但始终变革图强的历史,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阶级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极为深刻。农民问题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枢纽,近代历史是这样,现在依然是。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关注“三农”问题这一事实,我们也可以做出判断,那就是中国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根基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科学发展继续推进的活力也会来自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总之,中国持续发展的新生命孕育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之中。
最近接触梁漱溟先生的文章,梁先生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梁先生一腔为人生思索的热忱和为民族奔走的热血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位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希望破解中国现实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梁先生著作《乡村建设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
梁先生始终抱着“故我以为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括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这样一个认识。之所以从农村着手,则因为“中国原来是不像国家的国家,没有政治的政治,国家权力是收起来不用的,政治是消极无为”。所以中国建设不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只能从下面做起,从社会运动做起,最直接的则是从乡村建设开始。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认识肯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中国发展和设计中国发展战略的参考,而这种参考恰恰基于快速追赶式发展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鉴于中国农民散漫、自闭又不善于组织的传统,梁先生乡村建设理论的出发点是改造农民的思想与道德素质,塑造新型农民。重点关注“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这些着眼点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梁漱溟曾于上世纪30年代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建立融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于一体(“政、教、富、卫”合一论)的农村基层。这样的农村基层组织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农业合作组织,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独树一帜的探索。不同于以往,在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中,农民必须首先获得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和重要前提。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有组织的合作。
通过了解日本、巴西和以色列三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那就是,形成有地域特色的、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农业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虽然名称各异,但精髓相同。日本之所以取得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与日本农协是分不开的。日本1947 年7 月制定了专门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了农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农协利用联合的力量,为农民提供营农指导、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贩卖、信用服务、农业保险、信息等服务,起到了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使小农户同大市场接轨的作用。我国和日本同样面临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小的难题,农民承包的地块分散,抵御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小,农民个人很难分别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活动,因而需要利用合作组织到市场上去销售产品或者购买农用物资。很多繁琐的事务由合作社一手包办了,农民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搞好农业生产。这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农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松散的农业环境中,合作社农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条件,这种模式可以在个别省市的个别地区推广试验,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再者,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政府要设立支持和保障合作社建设的机构,鼓励并指导农民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参与合适的合作社建设。就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村企业不失为合作社的一个雏形,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关键,要有足够全面的法律体系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让可观的利润冲昏了企业和农民的头脑,更不能让农民的血汗钱在市场的漩涡中打了水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
如果将农村合作社等团体组织比作由孤立的钢铁元件打造成的完整机车,那么科学技术就好比这辆机车的动力系统,有组织才有可依赖的本体,有科技才有可发展的动力。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为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类似国家树立了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以色列更是把技术创新视为农业发展的灵魂。国家建立了一套由政府部门(农业部等)的科研机构与社区(基布兹、莫沙夫)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每个科研机构都非常专业化,定期将研究的成果推广用于农业生产,使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色列的农业科研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他们是科技推广者和技术承包的实践者,与农户签订有服务合同,从而使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的“三农”政策是好的,但落实起来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科技兴农的战略提了很久,不必说经济发展困难的农村了,就拿我们家乡来说,农村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很多,我认为这种机械化普及只能算作拔了外围的钉子,更深入的攻坚迟迟不见动静,深入大概是指农业技术体系的推广,农民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稳定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网络,真正解决好“技术到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很大,发展过程中很难找到突破口。我们不具备巴西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条件,不可能像巴西那样迅速走上国际化道路并有所作为;我们也没有以色列那种地处沙漠地带,生产条件极度恶劣的现实压迫感,因此不会如以色列那样把农业科技做到极致,很快便发起了以滴灌技术等节约型科技为突破口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国的国情特点就是复杂多变,我们发展农业必须依据这个特点,集百家之长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但这种道路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走以生物技术进步及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要方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完成转变仍然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保证一定程度的高速经济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也是必要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力商品市场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得很多传统农民选择脱离土地,外出打工或自谋其他生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专业农户越来越少,而以农村个体户为主的兼业农户却大量出现,“与时俱进”的新型兼业农户一方面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市场,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稳定社会也具有良好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兼业农户也使农业出现了衰退。这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的保护,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兼业化生产来提高收入、解决就业问题与缩小城乡差距。对于被认定的专业生产农户,政府在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大量补贴,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流通服务,确保专业农户年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偏上水平,调动专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农业是弱势产业,这是历史。农业究竟弱势与否,不应当一概而论,弱势的应当是传统农业,而不是现代农业,这是我们当代人正在书写着的历史和现实。农业发展必须有科技的支撑,农业发展必须有合作化的保障。在当下的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选择的关键时刻,中国农业应该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科技也应该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集约、依靠科技进步、鼓励农民生产,我们既要学习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种种经验,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更要树立本土意识,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认识老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中国现实之后,才能为中国的农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可操作的设计,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13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四化同步”,围绕“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推进1500个以上中心村、1万个左右自然村美好乡村建设,力争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一、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重点支持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推进畜禽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4%。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新增设施蔬菜50万亩。发展名优茶,开发夏秋茶。大力发展水果、蚕桑、中药材、油茶、毛竹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2.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实施30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一批种业发展、食品加工等科技重点项目。强化农业技术集成配套。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工作,建设13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县,打造国内重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农民网商群体。
3.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社区菜店、平价商店等。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支持供销、邮政系统和商贸集团开展农产品流通。组织农超、农批、农校对接和会展直销,支持农民合作社进城开办农产品直销网点。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规范市场收费和零售供应交易收费,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免征蔬菜、肉蛋等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
4.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市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站),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基地)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5.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在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土地托管、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
6.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户开展集约化经营。
研究制定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政策,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研究制定吸引青年务农的专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务农创业贷款发放及财政贴息规模。
7.促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农民合作社“553”行动计划(到2015年,入社农户占全省总农户50%,培育各级示范社5000个以上,成员户比当地同类型农户增收30%左右)。县级以上政府将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涉农金融机构设立农民合作社贷款台账,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示范推广“统贷直放”、“统贷统还”等模式。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研究制定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
8.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全省培育60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其中超百亿元的20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年递增20%左右;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年递增20%左右)。增加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改制上市、发行债券等。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引进一批大型企业总部落户我省,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办好上海、合肥农交会。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9.大力推进农业公益性服务。落实“一衔接、两覆盖”政策,完成1136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任务。推进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农技人员培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立推广型教授(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加强乡镇
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防汛抗旱和农田水利管护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动物防疫员、水管员队伍。加强农村气象服务。
10.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农田灌排、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等服务。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参与公益性服务。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技专家大院,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四、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启动首批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整治。发挥县级主体作用,统筹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心村建设,逐村逐片整体推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县乡道路和村路提标延伸,完成20万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再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探索建立村级公共设施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实施扶贫开发“千村整推工程”,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强化徽派等特色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1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村学校、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实施农村文化建设民生工程。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支持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诚信计生利益导向机制。
13.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居住证制度,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市和中心镇转移。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或回乡创业。推进进城农民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租购等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产扶持、社会救助和人文关怀。
14.大力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扎实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综合整治巢湖、淮河流域水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连片环境整治。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5.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5年内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20个县(市、区)的200个乡(镇)整乡(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其他县(市、区)确定1个乡(镇)实施整村推进。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快农村地籍调查,尽快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16.改革完善农村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补偿资金未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积极探索农户宅基地
使用权流转办法。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按照“先保后征、应保尽保”的要求,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17.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落实农户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引导集体资产资源公开、公平和规范交易。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三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乡联网运行。
18.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在20个县(区)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制度改革试点。增加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开展“一事一议”。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六、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9.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提高农业效益和主产区财力水平。新增农业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倾斜。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肉羊肉牛。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
展项目,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奖代补。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益。
20.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增15家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推进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房、大型设备等抵质押创新。探索建立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完善财政性存款与银行贷款挂钩激励办法,提高涉农贷款比例,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徽商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比例。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启动森林保险,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21.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落实国家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启动油菜籽、棉花、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增加农产品应急储备品种,合理确定农资产品储备品种和规模,保障市场供应。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2.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加强农村社区和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523”工程(省级抓500个村,市级抓2000个村,县级抓3000个村,进行重点跟踪指导,着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村、示范村,带动中间村晋档升级,促进后进村整顿转化)和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
2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和乡镇信息公开。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社会各种
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2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学校、医院、警务消防、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农村治安整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激励政策。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上落实重中之重的要求,将农民增收、粮食生产、“三农”投入、美好乡村建设等纳入考核内容。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三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注入了强劲动力,增添了应对底气,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 1
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
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
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规范进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第四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13-02-01 | 作者: | 来源: 新华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授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注入了强劲动力,增添了应对底气,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规范进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
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第五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发表日期:2012-05-03 09:5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第二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第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