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产权制度对社会信息化的影响
知识产权制度对社会信息化的的影响
所谓社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传输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和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影响和改造社会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过程。社会信息化指在经济生活全面信息化的进程中,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也逐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各种信息网络;同时,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内容,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
随着信息发生量以及社会对信息需求量迅速的大量增加,信息传输手段受到世界主要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输手段现代化,就是目前社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信息传输手段的现代化,以现代信息网络建设为核心。现代信息网络以其速度快、容量大等特征,被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并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现代信息网络的建设与使用,使信息传输手段有了质的改变,带动了信息产业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而知识产权制度是专门保护知识或信息资源的法律制度,它包括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和制止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这些法规本身就是社会信息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各个国家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赋予一定的人某种权利或法律地位,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鼓励人们进行知识或信息资产生产,促进社会的信息交流和经济发展。而且知识产权制度在规范和保障人们进行信息生产、传播和利用活动的同时,也随着人类信息化进程而发展。
知识产权制度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依法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独占权,并受到保护的法律制度。没有权利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使用其智力成果。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可以起到激励创新,保护人们的智力劳动成果,并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它是一种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一种激励和保护机制。
一、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和信息创新的动力机制
社会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和信息创新,而知识、信息的创新必须有一个内在动力机制和保护智力成果、维护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从工业文明的
长期实践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制度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和制度,在激励人们进行信息产品生产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构成了社会信息化的有效动力机制。在社会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等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信息的生产将更加充分,生产的内容也更具有创新性、应用性和价值性,而信息的创新已成为该时代的核心和实质。但同时信息的创新难度和社会生产生产的平均成本也在相应提高。这是因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的稀缺资源,相当多的信息产品的创新生产时通过高级的智力劳动、依靠大量的财政支持,甚至冒着极大的风险而最终完成的。而由于信息的“无形”的特征可能使生产者有时不太容易控制其传播和使用的范围,尤其是在社会信息化的时代里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在加快、范围在扩展,而传播费用反而在降低,容易使其变为一种“公共产品”。在所以信息社会中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来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信息资源被随意复制或拷贝。这样,在该社会环境中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创新的主动性就不会收到抑制,生产者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会促进进行信息的再生产创新工作。这样就能对该国社会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刺激社会信息化产品的生产与创新
二、知识产权制度是信息市场运行的基础机制
信息市场是实现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推进社会信息化的基本途径,而知识产权制度则是信息市场运行的前提、基础和调节机制。
三、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增强全民信息意识
知识产权制度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就是财富,从而逐渐在整个社会树立起信息创造价值的新观念,不断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知识产权以法律为准绳保护信息权利人,从某种意义上强调人们自身的信息素养,促进了信息道德的建立,逐步使人们做到“自控”,不断增强全民信息道德意识,从而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
四、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保障社会信息产业者资产的实现
社会信息化的一种表现特征是信息化繁荣资产化合商品化,以至于社会无形化的财富量在不断增加。信息资产的无形化的特征决定了其区别与有形资产的另一特征是其法律性。由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持久性也可以使信息资产的占有者具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激励信息生产者进行信息创新和
实现信息资源资产化的积极性,这相对通过政府的推动和保护行为更为直接有效且费用也较低。
五、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社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日趋社会化。由于知识的巨大价值和无形的特殊性,使得当今和未来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激烈。这是因为知识是以信息为基本形式的无形商品,它对有形商品价值的形成,特别是有形资产增殖将发挥重大作用.给企业带来远远高于其生产成本的经济利润。所以在社会信息化社会中,从企业角度来看,谁的知识或信息资产愈丰富,就愈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从国家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知识或信息创新系统,应当是该国智力资源不竭的基本保证。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企业等经济组织或者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或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应该不能局限于传统工业化社会中的产值或利润,还应当包括对其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的评价 甚至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而且它也成为企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只有那些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才是信息化社会的“富有者,才能够拥有持续发展的实力。
六、知识产权制度可以规范和调节信息市场的竞争秩序
由于创新的信息产品一般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物化”,即我们通常所指的新技术信息需要通过特定产品样品、配方或工艺流程才能表现出来;文化或艺术领域中的作品信息以及计算机软件也只有通过书本、光盘或磁盘等介质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有形资产往往成为无形资产的载体。由于信息消费具有“公共 消费的特点,那么信息一旦经 “物化”后公开传播或使用,信息生产者则无法控制或转让,就可能会被那些掌握有形资产的人任意和无偿地使用,其人身和财产权益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害,使原生产者并未因为创新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这样在社会中就会助长人们用利窃、假冒等不正当手段去获取别人的智力成果,然后再以比信息生产者低得多的成本参与竞争,对正常的信息市场竞争秩序造成破坏。因此要保证社会信息化社会健康、有效地发展,就需要解决市场竞争的有序化问题。那么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可以适应这种需要,这里以专利制度为例,首先通过专利申请、审查和最终的授权可以明确某一技术信息的权利归属,且可
以依据专利法来明确职务发明刨造和非职务发明刨造成果的归属纠纷。
其次在专利实施过程中其他主体未经权力人的许可不能擅自以生产经营目的而使用,如果需要使用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签订转让或许可合同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就可以确保该信息产品的流通或交易法制化、规范化 如果权力人发现有单位或个人有侵权行为且构成了对权力人合法权益的损害时,可以依据专利法请求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此外,专利法在保护专利权人权利的同时将该专利技术信息向社会加以公开设立,并可通过强制许可的方式来防止权力人滥用专利权,从而达到既保护权力人的权益,又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最终为社会的信息产品的流通和交易
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通过赋予一定的人某种权利或法律地位,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鼓励人们进行知识或信息资产生产,促进社会社会的信息交流和经济发展。而且知识产权制度在规范和保障人们进行信息生成、传播和利用活动的同时,也随着人类信息化进程而发展。
姓名: 周荣飞
学号: 07712220
第二篇:信息化对中学生德育影响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化设备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信息化设备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但良莠不齐的信息化设备文化必然给中学生的德育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是缺乏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信息化设备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一、信息化设备对中学生德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中学生道德素养
2.有利于满足中学生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3.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化设备对中学生德育的消极影响
1.信息垃圾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2信息垃圾不利于中学生“三观”的形成3.信息垃圾不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4.信息化设备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总结:
信息化设备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无论它给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都应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它,正确地利用其优势为德育工作服务。面对信息化设备给中学生道德形成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为广大中学生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大力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中学生正确对待信息化设备,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关于信息化对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影响论文
关于信息化对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影响论文
关于信息化对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影响论文
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是在当今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情况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是目前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问题,针对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大力推进之时,就信息化对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谈一些想法。
一、信息化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和谐
(一)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了社会关系协调、化解了社会矛盾
1、信息化拓宽群众反映问题渠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信息化使有关部门得以及时了解民意和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工作,联系群众,深入开展联合接访,即时化解积案。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与政法委、维稳办、司法局、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及时通报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提前分析研判,及时依法处理,案后落实回访。
2、网上诉求做到及时快捷、公开透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非紧急救助服务部门构建在互联网、手机等上的反映问题平台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的网上诉求方式非常便捷,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信访方式,建立了基于现代网络平台的反映问题渠道。通过信息化不仅使群众反映诉求方便简单,而且投诉内容和处理结果更为公开透明、及时快捷。更有利于党委政府掌握区域动态,辅助决策。基于其他信息化手段的诉求方式也为提升政府服务提供了渠道。我区搭建“随手拍、随时报、随时发”公众服务平台(手机彩信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目前已正式运行,公众通过智能手机就能随时反映身边问题,这拉近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
(二)以信息化手段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到联合执法的成效。在联合执法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部门众多,监管覆盖面广,如果不能够随时保持信息畅通的交流传递,不能够了解到上级和各相关地区的监管信息资源,不能够建立管理信息网络,就不能够保障联合执法取得满意的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进程,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合肥包河工业区骆岗街道城管办积极与区城管局联系,引来“数字化城市管理智能定位通信系统”,快捷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数字城管”是近几年在通讯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融合gis、gprs、gps于一体,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利用独立的街道、居(村)二级网格,形成一套完整的融合考核数据录入、分类、存档、工作趋势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二级数字化指挥中心平台系统。同时,该系统可与公安、综治部门联系,监控并网,资源、信息共享。
(三)以信息化手段化解社会风险
政府建立信息发布、收集民意和舆论引导的网络平台,及时有效的化解社会风险。网络环境和网络媒体造成难以忽视的巨大社会影响,国家积极提倡适应新形势的信息发布平台,发展以互动为基础的舆论监测和引导措施。2011年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报告工作时说,要畅通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渠道,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群众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
国家鼓励党政机关发展微博为公众提供“微服务”。微博聚集了强大的媒体功能和社交功能,是与公众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交流会上,鼓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更加开放自信地开微博、用好微博。要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政府官员微博是官民直接交流的全新平台。2011年10月人民网舆情观察室在论坛上发布了首份微博政民互动案例报告,其中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名列“十大官员微博”榜首,微博粉丝过百万。蔡奇在微博中不仅时常对组织工作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还推出“周末夜话”等栏目与网民们进行深度沟通。在“7.23”动车事故中,蔡奇更是一连更新30余条微博直至深夜,以及时、坦诚、公开的发声,在网上弥漫的一片质疑与不满的情绪中,赢得了难能可贵的理解与好评。
(四)以信息化手段促进部门工作效率
海淀区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在多年的工作中步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全方位整合政府资源、全方面提供服务、全天候提供咨询,推动信息资源整合、聚合和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关村热线“96181”,形成集咨询、投诉、服务为一体的群众及企业诉求受理平台,建立全新的政府服务体系,实现“热线惠民”、“热线兴业”、“热线强政”。通过建立监督、评介、考核等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推进了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信息化对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建议
(一)以信息化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基层信息化采集体系,应对人户分离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人、财、物在快速流动,人户分离现象急骤增多。人户分离现象的存在,是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登记制度跟不上脚步、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的产物。
为了应对人户分离的现状,需要加强对实有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知道“房子里住什么人”,邻里之间要知道,政府的服务部门也要了解。这也是建设“熟人社会”的条件之一。应对“人户分离”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管理人户分离人员居住房屋租赁,保证他们享有相关民生服务。建立健全基层“户籍人口实际居住登记”信息管理系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保证信息采集来源单一准确,而且有助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社区街道加强各类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2、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管理和共享平台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为个人积累信誉财富。个人信用体系是一套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登记查询系统,这是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发达的信用消费经济的基础,也是目前大力提倡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柱之一。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目的是帮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管理效率,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服务。同时,帮助个人积累信誉财富、方便个人借款。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燃气、和电话费,以及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都会为个人积累成一笔信誉财富,可以用作银行借款的信誉抵押品,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3、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化,卫生信息化成为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卫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药费用,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另外,信息化手段不仅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提升了卫生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
(二)统筹推进全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注重集约化建设。
1、在云技术支撑下,推动建立区级社会服务管理云中心。充分考虑各基层单位的共性需求,推动区域内的社会管理领域共性平台——社会管理云中心建设,在区级集中建设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为保障信息安全,在区级社会管理云中心集中存储社会管理信息资源。通过项目技术审查等手段推动区级社会管理云中心的应用,提高软硬件设施、服务资源的整合服务水平,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的整合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2、减轻基层单位负担,推进落实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推广关于人、地、事、物、组织、民情等社会管理基础数据规范、管理规范,制定社会管理信息资源采集与共享相关制度,推进建立基层采集应用、区级整合服务、上层汇总管理的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模式,建成统一采集、共享和利用的分工责任机制。
(三)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为介质,推进指挥中心多系统平台建设。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已经初步搭建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该系统搭建了社区、街道(镇)、区三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和建立社区(村)、网格内部“微循环”、街道(镇)“小循环”、区级“大循环”的平台运行和问题解决机制。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与中心非紧急救助服务系统、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和视频调度系统的运行机制基本一致,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涵盖了全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十个类别的问题,在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运行中,中心要充分考虑系统平台的整体建设和运行机制,制定统一的系统平台运行机制,建设集约化高效率的统一运行平台。)
第四篇:浅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社会,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然而,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它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既同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如何尽量避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而使其最大化地发挥积极效应,无疑成了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生产力 科学技术 社会发展
正文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进人21世纪,面对科技进步更加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江泽民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判断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新高度,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概括。而马克思也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理论无疑表明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才能使社会的一般劳动效率得以提高。
进入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而人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才代表着科技与知识,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运用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从古至今,整个世界都在无意识中被科技改变着,科技这股巨浪将人类社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巅峰,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科技让人们赏心悦目,让人尽情享受它带来的福利。
十八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发展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同时带来科技与艺术的革命。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蒸汽机、纺纱机的发明,引起了社会全面深刻的变化。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依靠科技发明出飞机,可以像鸟儿一样翱翔在天空,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共同的愿望。之后,1868年,人们发现了核酸,基因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生物科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从19世纪开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科技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时期,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巅峰,不计其数的发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有目共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论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地位。因此,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社会生产不断给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如今,人们的生活和科技的关系日益密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是一种依赖,人类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生活方便,充分利用科技改变自然,甚至想征服自然。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难看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现在手机几乎成为每个人必不可缺的日用品,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手机依赖症肆意蔓延,于是,商家看到了这种社会需求,便投机于此,开始从事手机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不再只是是简单的沟通工具,被开发成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科技产物,同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这也导致该行业竞争激烈,按自然法则“优胜劣汰”,个别企业脱颖而出,竞争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身边事例证实了科技的重要性。
我国科学在一次又一次的快速发展后,开始被应用于各种领域。农业发面,农具的现代化、科技化,使我国这人口众多,粮食短缺等严重问题得以缓解。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航天领域,中国近年来也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神舟六号,到神舟七号,再到今天的天宫一号,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航天科技飞速发展,当东方红一号在宇宙中响起“东方红,太阳升,东方出了个毛泽东„„”时,举国欢腾,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一壮举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就经济方面的而言,众所周知,2010年中国的GDP总值位居世界第二,超过日本4044亿美元。科技的应用,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也体现在政治地位。
科学这特殊的智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充分显示了它的魔力,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使得人类社会异彩纷呈,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够探测到更广阔的和更微小的世界;从古代的以步步远到现在的上天入海(飞机、航天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潜艇等),人类已经可以驰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甚至月球上也留下了人类深深的足迹;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与交流,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地球村……科技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历史前进的步伐,领略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无穷魅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继续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都将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今天,科学技术对我们人类而言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为人类开创美好的未来。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事物均有两面性,科技也一样,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功能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另一原因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这种双重性导致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西方出现的技术价值观主要分为两个派别:“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我们不能果断的说谁对谁错,两种观点立场各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也不同。
其中悲观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首先,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其次,人们无法完全驾驭科技的发展,而对其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控制能力又极其薄弱;其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本来就混乱的世界更加混乱。从科技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来分析,悲观主义阐明了科学技术产生的消极后果,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追溯历史,回想过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在人类沉浸在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那些发生在明处或暗处的灾难一直进行着。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们。
近几年,世界各地几乎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灾难,地震、泥石流、海啸、洪水、干旱、温室效应„„别总说是天灾,所谓的天灾难道就与人无关吗?自然是公平的、公正的,它严惩每一个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不论是谁,都一视同仁。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在不断破坏自然,人类是自私的,当从开始认识自然再到逐渐了解自然,并没有心怀感激自然无条件提供给人类的一切,相反,私欲促使人类有了征服自然的念头,希望可以通过科技这个手段从自然获得更大的利益,造福人类。
有没有发现,当手机成了你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看似方便了沟通,可为何现在的人情越来越淡,人与人之间隔阂越来越严重。我们忘记了怎样写信,只是用简单的言语表达着感情,三言两语,爱理不理,虚情假意。“拇指一族”的队伍逐渐扩大,人们的生活变得浮躁,充满冷漠,我们得到了便利,也失去了原有的温情。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这难道不是人类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吗?再看看我们周边的环境,气温的上升,冬季没有了寒意,也许我们还在感叹“现在的冬天不冷了”,可谁又知道如果“暖冬”再继续下去将会带给世界海拔最低国家——荷兰的灭亡。当南极的企鹅找不到适合生存带的环境,北极熊对一身长毛感到多余,这种悲哀人类真的能承受吗?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各种呼吸道疾病威胁人类健康,而大量植被被滥砍乱伐,已经没有净化空气的机会了,然后,洪水接踵而至,冲毁一切,带走我们的文明,也带走了依靠科技取得的成就。2012即将来临,不管是谣言还是预言,都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去关注,人类总是将坏境破坏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极力弥补,可是无济于事。
如果说对自然的破坏是人类自私的表现,那么人类对自己的伤害应该是自相残杀。“同是本根生,相煎何太急”,人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科技的错误利用,让整个世界都在担惊受怕。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再到苏丹红、染色馒头,我们不得不问问,“还能吃什么”,“还敢吃什么”。我们的生活充满危险,到处都是虎视眈眈的危险分子,没准下一秒你就是目标。此时,科学技术带来了灾难、痛苦、损失„„人们在大肆鼓吹科学的积极作用地同时,对其消极作用不再熟视无睹,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反对科学,要求人们慎重地对待科学,不是不要科学。毕竟科学带来的进步是看的到,感觉得到的。
想在科技方面取得双赢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尽力去减少负面效应,尽管战争、污染、天灾仍然不断,但还是有减少危难发生的可能性。我们不希望人类最终毁灭在自己的手上,我们提出科技之弊,并不是呼吁世人去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是让世人及时看到科技的双重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步骤,趋利避害,消除或降低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科技的负效应追究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科技的主体是人,它的负效应和人类的贪婪、非理性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有关,因此可以说: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人的问题,科技在善的手中,便为善,恶的手中便为恶!因此消除科技之弊,除了依靠科技本身,人类还需要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等措施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从而达到避免负面影响的目的,构建和谐社会,让社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荣花 田君《对科技引发生态危机的理性思考》
张赛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葛富莲 朱美芬 林凯《浅析科技利弊与道德(2)》《浅析科技利弊与道德(1)》
第五篇: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
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
福建省顺昌第一中学 李伟波
摘 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创建,主要从捋顺组织管理机制;从物质配套和管理制度上,创设适宜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开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多形式的为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服务;促进家校以及社区的联动,进行资源共享和合作共建,把心理健康服务做到社会上,做到人民的心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创建
正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在一线中学从教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师,深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之不易,领导不重视、没有课程、没有教材、师生的理解等等。经过多年的实践、思考与总结,笔者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创建上有些经验和设想,于是付诸笔端跟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一、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1.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由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报请校务会通过,通过后由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和考核。
2.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结,并作单章阐述。
3.在学校预算中编列,心理健康工作预算,对心理健康活动、培训、课题研究、硬件添置等方面设置专款吗,并实行专款专用。每年的资金额度可按学校经济情况适度增减,但在基本保证资金上,支出比例应不低于上一的比例。
(二)抓住队伍的“三级”建设。
1.领导制度: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或者分管副校长领导,德育处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要成员的领导体制。
2.骨干建设: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龙头,全体班主任为骨干。
3.全员参与,全体教师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参加学校心理健康知识他通识培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心理,学会进行学生工作的心理学方式方法。
(三)培训工作
1.领导小组的培训:提倡终身学习理念,自身加强理论学习;同时抓住机遇,争取机会,选派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省市专门培训,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也可以参加其他机构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骨干教师的培训:制定计划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培训,每个季度最少组织1次由外聘专家或本校心理专职教师主讲的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也可建立工作坊,不定期的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个案进行经验分享或问题研讨和解决。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3.全员培训:全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心理健康通识培训;由心理专职教师组织,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针对学生工作和个人成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
4.对积极骨干成员:定期进行案例分享与督导;组织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进行研修,积极推进课题研究工作,这也是教师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一)心理辅导室建设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1.硬件建设:
(1)有符合心理咨询要求的辅导室,选址宜取僻静处,周围环境优雅。
(2)室内布置上有心理特征,让来访者感受到温馨放松和谐,设备摆放得宜。
(3)最少两间以上,一间做辅导,一间做接待;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休闲室、发泄室、沙盘室、测验室、团体辅导室、图书室等附属设施。
(4)基本设备,带宽带的电脑、电话、档案柜、办公桌、咨询专用桌椅、绿色植物等。(5)专用咨询信箱。
(6)专业测试软件(有条件的可以购置)。2.软件建设:
(1)制度上墙:辅导室守则、咨询师职责、来访者须知。(2)建立台账制度,做到“雁过留声,人过留影”:来访纪录、电话咨询纪录、及各种功能室使用纪录(如书籍借阅纪录、测试纪录、设备使用纪录等)。
(3)辅导纪录的规范管理:登记表、辅导纪录、归档(辅导纪录,其他辅助材料);借助电子表格,对档案进行编码和归档,以便于查找和检索。
(4)完善的转介制度与心理危机应急预案。
(二)校园文化渗透
1.校园的标语:楼面、楼梯、走廊、教室外;花园、操场、食堂、宿舍楼等等公共场所,都可以采用富有心理意蕴的标语标牌——在符合环境的同时,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阶段,同时能激励人生、激发人性、塑造品格、催人向上。例如:
在教学楼 播种生活,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规范行为,塑造灵魂。每位学生的潜能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一切。
在办公楼 教师最佳的教育方法是做出榜样。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蔡元培
在学科组:语文组,生活就是语文;诗书养性,文章育人。数学组,点线面体,勾勒大千世界,加减乘除,演绎无限苍穹;一丝不苟,论是非曲直,孜孜不倦,画大小方圆。政治、地理、历史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尽百家之美,成一人之奇;知书以达理,读史以明智;
在阅览室:书籍——进步的阶梯,知识——力量的源泉;明兴替规律,察今是昨非。
在部室:物理实验室,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科学是指挥官,实践是战士。化学实验室,任何人都得承认实验是科学之父。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在餐厅: 让微笑来点缀生活;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按时就餐,吃饱就好。在宿舍:礼貌是文明共处的金钥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草坪: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小草有生命,请君足留情。
2.校园建筑、雕塑等,都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做到大音希声润物无声。
3.管理制度,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性化,同时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如:校服的选取,因为学生是穿着的主体,因此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服设计比赛,学校评选出优秀作品;根据学生的设计,或者修正学生的设计,让厂家制作出样板,再组织部分学生试穿,然后可以通过校园网投票选定。
三、创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
主要包括全体学生、全体教师、部分家长,重点是其中有需要进行健康辅导的师生和家长。
(二)开放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1.系列辅导(进入课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课明确的安排进课程表,进行循序渐进的系列教育。这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2.探索其他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同时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3.专题辅导。如果心理健康课没有进入课表,有需要心理团体辅导的班级,可以选择班会课或其他地方课程时间。
4.个体辅导。可以尝试建立制度,个体心理辅导优于普通课程,学生在有需要心理辅导的时候,通过班主任联系,可以选择在日常课程中抽出时间,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5.专题讲座。针对学生讲座,按年段进行,适应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发展问题;针对教师的讲座,在教师大会上设立专项时间,不定期的进行;针对家长讲座,在家长会上进行。
6.每个学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月或心理健康周活动:活动可以选取或涵盖以下分项,(1)团体素质拓展(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训练、专题讲座、心理电影播放等;(2)可以举办心理成长征文、摄影、手抄报等竞赛;(3)家校合作,进行亲子互动活动。
7.在校园网上,建立心理板块,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导,也可促进师生互动。
8.在校报开辟版面,或编辑心理专刊载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文章的选取,可以是他山之石——转载专业文章,也可是教师创作,也可是学生经验介绍、人生体悟、甚至可以倾诉成长的烦恼。
(三)教材来源
在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硬性纳入学校课程的情境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可谓是百花齐放,既有专家组织编订的教材,也有各地方学校自己组织编写的校本教材,甚至有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创生的教材。
1.官方教材: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专用教材。
2.校本教材:根据当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由学校专兼职教师进行编写校本教材,最好组织县区力量进行审定,保证基本方向和内容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以作为官方教材的补充。事实上,目前很多学校没有采购统一教材,而是依靠上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个人经验编写实践教材进行上课。
四、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联动机制
家庭、学校、社会(社区)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外在环境,只有环境传导的信息一致,学生才能更好的在正确的方向上成长和进步。
1.设立学校开放日,每个学期一次。促进家校互动,协调推进学生心理成长。
2.家长委员会,组织编写报刊,书写家长、教师、孩子的经验、故事、心得和体会,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创建一个家校、师生、亲子互动和共享的平台。
3.社区联动,实现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社区可以在场所、经费等方面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学校可以在师资资讯上为社区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辅导提供支持和服务。可以预见,只要理清合作机制,这将是一个双赢的机遇。
心理健康教育触及人的灵魂,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触及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无论怎么重视也不过分。无论是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教育环境建设、教育途径开拓、以及家校社区的联动上,多下功夫,多做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祖国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