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影响
摘要: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与老师对于知识更深的理解,扩大了知识面,拓展了视野,增加了信息量,但资源呈现方式的改变也同样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过渡阶段,受学习资源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和开发能够促进中学生学习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学习资源;信息化;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就是信息化环境建设,其中教育资源库建设是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应用于教育的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教学方式有了巨大转变。与此同时给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开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学习资源比过去更加丰富和生动,对中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现代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研究信息化学习资源对于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 1.信息化的教学资源
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是指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等。信息化教育资源综合起来主要分为三类:素材类教学资源、集成型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
2.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超媒体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传播的新型信息组织方式。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较呢,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更为直接便捷一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更为快的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其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化,资料、素材丰富,交互性更强,获取、查找更加方便, 超文本结构、多媒体显现都有别于传统的线性的、平面单调的信息组织形式。
在现代课程中,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已经能够涵盖学习的各个环节,不仅仅为教师的备课和研究提供帮助,还为学生的情境探究、发现问题提供了支持。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教材、板书、课件、教师传授转移到教学软件、电子阅览室、卫星电视上等等。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逐步转化为自主式学习、情境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支撑,还是引领学生全情投入学习的工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的今天,资源对学习的影响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二、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意义
1、传统教学信息与多媒体教学信息 传统的教学信息,其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的思维、记忆却成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联想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加工信息。因此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技术,能够迅速实时的处理和存储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既可以方便学习,增加信息容量,又能够提高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可靠性。
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来自主地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并能够通过实时地反馈,实现交互,从而为探究型学习创设条件。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2、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数字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种并非个体性因素造成的优越,已越来越得到认同,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根据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首要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研究表明,在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社会,学生达到能够自主学习的重要的前提还取决于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让学生直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无疑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大好机会,也是检验其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之一。
三、信息化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影响
1.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信息化学习资源已经逐步从单一媒体的资源向多媒体资源发展,同一份资料往往包含图像、文字等两种以上的媒体。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部分学习资源,对信息化的教学媒体也有了初步的印象, 在中学阶段继续接触信息化学习资源就有了很强的适应力。
中学生心理活动快速发展,做事情有了计划性,思维水平和观察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已经能够在观察中做到不遗漏主要细节。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他们对于同一资源的观察也会不同,有人从颜色知觉开始,有人从形状知觉开始,也有人同时把握住全部信息。最终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能够快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因此,中学生喜欢在课堂中观察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动画、音像资料等,愿意自己去探索在其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总体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发展还不稳定,因教育不同个体差异很大。所以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组合与呈现都深刻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信息化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的,使师生掌握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活动。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教育方式革命性的转变,它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大大地影响。
(1)自学方式的变化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根据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进行自主学习。自行整合各学习方式,实现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2)讨论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讨论一般安排在课内面对面进行,讨论的方式无非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与之教师之间讨论。而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对象都得到了的扩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3)练习方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多样化的课堂练习丰富了课堂教学,也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是单纯的做练习题,试卷。利用互联网可以自主选择练习的的内容、方式等。因个人情况而定,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4)课后作业的变化
目前有很多教师布置的作业丰富多彩,比如网上阅读、网上做仿真实验、网上查阅教师指定的资料等,很受学生的欢迎。有的教师让学生参与某些专题讨论,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学习拓展的变化
由于传统的学习资料的限制,在学习拓展这一环节上,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学习教材上的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一般学生只是应付了事,根本达不到拓展学习的目的。然而相对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拓展学习内容来说,要比传统的拓展学习丰富得多、生动得多。例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了解他们想了解的事件,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3、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锻炼了学生的知觉思维
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安排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觉思维。知觉思维对科学活动的发现极为重要。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形成丰富的想象。类型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他们未知的事物,和短时间内无法想象出来的事物,为学生剖析了微观世界。而中学生的知觉思维水平发展迅速,在这样的信息化资源刺激下,很容易产生想象。尤其是鲜明的图形图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认知水平。通过对资源的观察、联想和信息的提取,学生的思维得到延展,更有利于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对其他学科的拓展。(2)增强了学习动机并提高了效率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授课已经转变为人机对话。各种信息传播媒体及配套运作软件组成媒体化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网络教室。学生已经从接触传统的教材、黑板、录音机、幻灯片,转而接触由音视频、网络、卫星电视组成的高效、多媒化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源的容量更大,运作速度更快,外界刺激更多。中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去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整个情境具有吸引力和开放性,学生的活动相对自由。因此,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有较大的提高,对未知事物存在渴望,会有一种对知识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必须保持在媒体高效运作下的学习节奏,也必须积极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某些时候削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由于数字化资源的便捷,资源的呈现速度比以往更快。教师在授递过程中,通过点击、播放,轻松地将未知事物呈现给学生,或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了解到事物的部分未知领域时,剩下的部分就已经全部呈现。学生想象的时间会缩短,缺少了自己想象的空间,思维被禁锢。
中学生的思维知觉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他们有能力自己进行思考、注意和观察。如果在学生自主进行了想象和思考后再将未知呈现,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原先认知与真实事物之间的差距,也更容易接近真实事物。倘若略去了这段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等待”,等待教师将内容呈现,等待媒体将事物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得不到锻炼,思维会滞缓。
(4)信息化资源环境的纷杂让学生增加负担
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学习动机多依赖于外部情境。如果整个学习环境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便有强大的内驱力,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但如果长期处于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便很容易产生厌倦,他们会逐渐对语言实验室、卫星电视、视频播放失去兴趣,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在充斥着数字化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分辨课程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容易游离于学习内容之外,而只关注环境中的动画、色彩等颠倒了主次。这样学生就无法提高学习效率,为达到教师的要求还需要在课后进行补充。从而转向传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媒体,看书复习,做试卷练习等等。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信息化学习资源能够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但并不是说信息技术就可以替代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因而我们要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资源来辅助教学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呈现给学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是最富有时代意义的学习方式。教育机构应当把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看做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然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学习资源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将资源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呈现,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消化。信息化的浪潮让学校在变革过程中也大量地引入了数字化设备,以建设信息时代的课堂,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了师生改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1.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
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式。
3.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
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 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
4.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面对数字化浪潮,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掌握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5.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师生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6.教育信息化创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7.教育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模式与教育关系。
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另外,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
2013年10月10日
第三篇:浅谈信息化教学对体育课教学的影响(新)
浅谈信息化教学对体育课教学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快捷的计算功能、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功能、大量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和研究环境等方面。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教学媒体必然是针对学习者的特征并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教学内容进行规划组织,以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再配合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自然效果更好。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强化教学重点、解释清楚难点这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体育课有其特点,通过教师的示范以及纠错,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此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往往仍是启而不发,感触不深,容易疲劳从而导致厌学的负面心态。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制作微课,利用色差反差强烈的文字投影片,利用电影、录象等手段提供教学重点的画面或资料来处理,这样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深刻性,使得学生对某个动作有一定的直观印象,可以在之后的室外学习中,更快的掌握动作。运用多媒体学习效率会更高。丰富的教学媒体,为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等方式,可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学生们在这些动感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可以大大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量很大,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平时就要注意积累素材,制定成册子,共同享用。在课件制作方面,由于消耗的时间较多,可以师师合作或与网上同行互通信息交流素材,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上课的时候, 传统体育课室外课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占了很多时间,运用多媒体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多媒体为教学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中观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传统体育课教学中,学生面向教师的讲解,难免枯燥乏味。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象,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比如说教师在教授篮球运球的内容时,可提前制作好微课内容,学生可以观看球星出神入化的运球能力,对基本的运球动作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在室外课再通过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那就更能全方位的感受和掌握运球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维护老师的身心健康。传统的备课又慢又累,加重老师的身心负担,过重的身心负担和封闭的人际交往是老师心理疾病形成的主要的原因。而多媒体备课就能有效减轻劳动,使身心放松,通过共同的多媒体备课活动,还能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或同事推心置腹地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这样心理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有效切断心理疾病的根源。对于体育学科来说,因为大多数为室外课,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有相应的设备以及场馆。体育课进行室内授课的时候,可以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制作微课更加了,并分享到网上,学生可以灵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针对比较抽象的,或者因为天气、场地条件限制不能开展的体育项目,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讨论,从而学到相关知识。比如说攀岩、翼装飞行这样一些对场地、设备、身体条件要求较高的项目,可以通过微课的学习,开拓眼界。我认为体育教师学习使用制作微课是值得的。
第四篇:信息化对中学生德育影响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化设备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信息化设备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但良莠不齐的信息化设备文化必然给中学生的德育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是缺乏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信息化设备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一、信息化设备对中学生德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中学生道德素养
2.有利于满足中学生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3.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化设备对中学生德育的消极影响
1.信息垃圾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2信息垃圾不利于中学生“三观”的形成3.信息垃圾不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4.信息化设备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总结:
信息化设备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无论它给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都应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它,正确地利用其优势为德育工作服务。面对信息化设备给中学生道德形成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为广大中学生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大力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中学生正确对待信息化设备,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浅析校园文化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影响 结构
浅析校园文化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影响
一、扩展语文教学资源的空间
二、提高语文教学资源的感染力
三、提高语文教学资源的灵活性
中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气象营造
一、校园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中学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四)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气象营造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中学语文教师的精神气象培养
(一)气象的涵义
(二)如何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精神气象
1、渊博的学识(1)本体性知识(2 条件性知识。(3)实践性知识(4)文化知识
2、道德素养
3、人文精神境界
(1)重新认识人的本质(2)积淀文化底蕴(3)找回遗失的情感
三、整个校园精神气象的营造
(一)课堂活动
1、教师的仪表
(1)端庄得体的外表美(2)举止高雅的动作美(3)恰到好处的表情美
2、语言素质(2)朗读
(3)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
3、教材文本的解读
(1)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2)尊重实际,注重解读方法(3)尊重科学,注重艺术思维方式
(4)融情体验:于换位思考中体会文本情思
(二)语文课外活动
1、建立组织
2、指导活动
浅谈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发展
一、创设大语文教学环境,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二、创办校园报刊,构建精神家园
三、组织文学活动,培育文学新人
四、与专家名师对话,与语文报刊“接轨”
五、坚持“道德长跑”,享受健康人生。
六、创办学校网站,开播校园广播。
七、营造舆论氛围,培育优良校风。
八、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引领校园文化发展。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策略(1)
一 当前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概况 二 利用语文教学帮助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还要从内部建设入手,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
推荐校园文化与语文教学
一、校园文化和语文学科的关系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助语文素养提升
三、语文实践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发展的互促双赢关系
一、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气象营造
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需要管理者认真研究,更需要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只有管理者和学校师生共同追求,才能创出特色,走出新路。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教学活动是校园内最生动、最富有活力的文化现象。没有学科教学活动的参与,任何客观存在的校园物质形态都是能毫无价值的。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载体常常是历史、传统、现实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在特定的物质景观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常常发生明显的变化。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对校园文化的反映、点染和创造上。校园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也主要表现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供学生思考、解读和反映。
中学语文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有着更多的书卷气息,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改变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活跃学习形式,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加人点染,创造校园文化形态的行列,必能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神”的和谐统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自始至终贯穿人文精神和素质培养,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美的感染,即使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一篇课文的讲解,也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的气韵,内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精神。师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对完善校园文化形态,促进校因文化系统协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学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关于其它学科与校园文化建设。勿庸置疑,任何学科都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语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校园行为文化形态,数学、物理、化学等同样可以;配置精巧的建筑小品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抒情、评论的对象,也提供了绘其形、描其色、测其间距、验其成分的物质基础。校园文化是一个包罗力象的复杂系统,为人们施展刁华、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只要有追求,就会有创造
二、利用语文教学帮助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中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如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典型代表。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
然而,在农村中学中,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和管理者审美水平的限制,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有不尽人意之处。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物质条件,使校园物质文化尽可能地具备文化深味?
一方面,学校需要完美规划,在确保整体形象协调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的设计,从不同角度突出学校文化主题。如对学校大门进行改造,设计出能体现本校文化特色的形象。在教学区,充分利用可用的建筑物进行改造,设置各种宣传窗、文化墙,鞭策学生刻苦勤奋、求索创新。在树木葱郁的休闲区内,添设一些凳子、亭轩,营造优雅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空旷的地方,设置名人、伟人塑像,便于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以他们为借鉴,激励斗志等等。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工具性”的学科特点,丰富校园物质建设的文化韵味。所谓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指的是,人们具有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可以籍此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和运用问题,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在为校园景点,如池塘、小径、楼房等命名时,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一个个意蕴深含,代替单调数字或者通俗化称呼,而且可以体现本校特色的名字,在产生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开拓创造式思维,还能增加学生对校园历史、特色的了解,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情感与及团体凝聚力。另外,校风学风宣传牌、草地保护宣传语、教室墙壁或者阶梯转台处的名人名言等等,无不可以体现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由于材料耗费低、具体内容可由全校师生共同创作,可以普遍适用于农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共建校园文化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还要从内部建设入手,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加强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多媒体电脑室的建设。使学生能及时、便捷地查阅到更多的信息,关注世界发展,充实课外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个时候,语文教学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作用。
美丽怡人的校园风景,或有小亭翘檐,或有绿草如荫;校园学风浓厚淳正,或有石凳上书页轻翻,或有绿树下书声琅琅„„这是多么美好的校园一景。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这为语文教学的美育性与情感性要求无疑也是契合的。于此,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之处可略见一斑。
三、语文实践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语文日常教学中,把学生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手抄报、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成立校园广播新闻社,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在校园新闻时间公开广播;开展主题丰富的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开展别开生面的话剧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自编自导,以或庄或谐的表演演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独特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为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也大大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使校园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踊跃热烈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八年级语文实践活动《好读书,读好书》的教学时,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我和伟人交朋友》书信赛”等活动,引领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在开展“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和同事们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在校园文化出现一些偏离“正轨”的现象时,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威力,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误区。例如,开展“手机进校园之我见”辩论会,在学校的宣传墙上采用网络跟帖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通过他们的思想碰撞,得出正确的认识。这就既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又有利于探索育人途径,活跃校园文化,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四、校园文化建设有助语文素养提升
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从学校大门开始,处处都有能体现本校文化特色的形象。例如,在教学区,利用可用的建筑物进行改造,设置各种宣传窗、文化墙,鞭策学生刻苦勤奋、求索创新。在树木葱郁的休闲区内,添设一些凳子、亭轩,营造优雅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空旷的地方,设置名人、伟人塑像,便于学生在了解伟人的基础上,以他们为借鉴,激励斗志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让他们为校园景点,如湖泊、小径、楼房等命名。一个个意蕴深含,代替单调数字或者通俗化称呼,而且可以体现本校特色的名字,在产生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开拓创造式思维,还能增加学生对校园历史、特色的了解,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情感与及团体凝聚力。
在我校的校园文化设施中,像文化长廊、草地保护宣传语、教室墙壁或者阶梯转台处的名人名言等等,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情感陶冶、语言示范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文化长廊中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唐诗里“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宋词中“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另外,要抓好黑板报、墙报、校报、校刊以及小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每学期都举行 “主题文化”宣传教育,先后举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月活动、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绿色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等,并充分运用语文综合实践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法比赛、戏曲表演赛、班级辩论赛等活动,既提高学生的表演、审美、思辨、写作、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学校成立书法兴趣社、曲艺兴趣社、演讲兴趣社、写作兴趣社、民俗文化考查社、环保志愿者等社团组织,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了舞蹈、礼仪、体操、技能、文学、调查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学校还开展了“中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大显身手,评选校园“十佳歌手”、金话筒奖、书法小先生等。
这些校园文化建设,为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并积极促进语文教学的横向拓展。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让语文教学承载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辅助语文教学,两者相融相凝,共同为中学教育的发展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