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刘春燕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不仅包含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对学生的能力构建、修养提升、心灵净化、智慧启迪发挥关键的影响作用。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改进,推动语文教学发展势在必行。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观念的转变开始,重视语文课程的深层次作用,进而实现教学与考核方法的创新,使学生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收获丰硕的成果。关键词:大学 语文 教学 影响
从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语文课程不仅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而且在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效能也很有限。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建设发展的栋梁,其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工作乃至个人成长。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反思,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深层影响作用,进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收获智慧和启迪。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教材中汇集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从诗词、歌赋到散文、小说,既注重文化的传承,也关注对人的思想启迪。所以语文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讲述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能力构建、修养提升、心灵精华、智慧启迪提供有力的支撑。1.能力构建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地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1]。语言文字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无论从事哪一领域的工作,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功底的支持。例如,日常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并且讲求沟通的艺术;工作中撰写书面报告需要条理清晰、措辞严谨等等。大学语文涉及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文书写作等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加强对古文的识别,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些都是今后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2.修养提升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特别是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可以从中汲取文学知识,加深文学理解。大学语文教材囊括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古代文学中屈原的《离骚》、白居易的《长恨歌》、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游园》片段、曹雪芹《红楼梦》“黛玉葬花”节选等,现当代文学中钱钟书的《论快乐》、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贾平凹的《秦腔》、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等名家之作,其精美的诗文、动人的语句,能够使学生领略不同作家的风范,感受作家的内心情怀,久而久之,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将得到升华。3.心灵净化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但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也异常活跃,各种不良思想会随时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尚浅,面对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与压力,内心也急需得到净化,而语文教学恰恰是滋养学生心灵的一剂良方。文学作品中不乏大量歌颂英雄气节的作品,也有描绘内心情感的细腻之作,其中所传递的意境之美与情真意切,都是作家追求真善美的体现。相比时下各种急功急利的浮躁行为,这种平实、质朴、真挚的情感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融入作品的氛围,静心体会其中的意境,内心也将得到净化。4.智慧启迪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不仅饱含文学知识,同时也蕴含丰富的哲理。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开启职场生涯,经营未来的生活,这些都需要日臻成熟的心智作为基础,从而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理性思考,明确前进的目标,而语文课程中的经典作品正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语文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作品本身传达的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作品诠释其中的哲理,帮助学生成为生活的智者。例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闪烁的人性的光辉,白居易的《长恨歌》点出了国家陷入灾难的根源,这些都给人带来启迪,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也将更加聪慧、睿智。二.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是基于中学语文的提高性的母语高等教育,是以人文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是督导大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和人文修养的基础课程[2]。所以教学过程需要立足学生的常远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教材本身的讲解。但从当前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仍然存在。1.对语文课程的重视不足
大学语文虽然属于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但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课程定位不清晰。大学语文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近年来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显现,有的学校将大学语文设定为选修课,或是仅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其次,师生对课程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由于课程本身的定位问题,教师一定程度上会缺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动力,而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目标也不明确。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学分,考取合格的成绩。而大学语文作为基础的公共课程,本身教学环境相对宽松,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并不能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给予应有的重视。2.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单一
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授课,精彩的课堂从来不缺少观众。人文教育涉及丰富的内涵,其经典的著作、孜孜以求的精神、历史的韵味无疑都是吸引学生的焦点。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是依据选定的教材,按部就班分析作品。例如,讲解古代诗词歌赋时,教师一般先是介绍作者,追溯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而探讨作品折射的思想精髓,并对其中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同样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也是类似的讲解过程。这种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差异不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多媒体教学的支持下,教师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但是因为讲解过程本身缺乏生动性,也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迸发学习激情。3.对学习效果的实现困难
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不能简单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出结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进一步增强语言文字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从而对今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然不尽理想。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目前大学语文的考核基本上仍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学生主观发挥的题目较少。期末阶段学生多是集中突击,背诵诗词篇章,复习知识要点,至于从作品中受到的启发、增长的修养往往并不为学生所关注。其次从学生步入社会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也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文字功底,文书写作的格式、语法常常出现问题,文字生硬刻板,而且毕业后能够继续保持读书习惯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三.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设想
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今后大学语文教学应从文本出发,根据作品的特点,分别在思想、审美、文化等不同层面进行拓展,在提高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同时,提升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促进其精神的成长[3]。1.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特征,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自身角色也应从知识的讲解者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不仅自身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还要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带动学生的转变。大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记笔记、背书的学习方式,往往意识不到语文课程对职业能力、个人成长方面的影响,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以提示和启发,促进学生实现思想上的蜕变。为此,教师可以列举学生步入社会遇到的问题,如工作中写作能力的欠缺,与人沟通交流存在的不足,缺少阅读学习带来的精神空虚等等,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长远的发展,感知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增进学习动力。2.营造生动的授课风格
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教学风格的变化,因为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激活当代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必须重视研究学习主体的心理特征[4]。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阶段,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特征,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馈,对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能更愿意投入精力去探索和研究,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改变实际上需要更多地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大学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为例,《论语》、《大学》、《学记》、《老子》等节选因其文言文的体裁,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但是反观学生对《百家讲坛》节目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节目中不乏大量追溯历史的主题和题材,主讲人生动的讲解融合古诗词、文言文,却丝毫没有影响学生观看的兴趣,这也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教师不仅要注重文言文以及古诗词的“翻译”环节,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历史意境,感人至深方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改变授课的风格才能让学生真正沐浴在文化的海洋之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应当广泛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勾勒作品生成的图景,营造栩栩如生的情境,这样学生也会更加自然地体会作品中的语言,避免局限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握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魅力同样是一种才华的展现,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能量所在。3.在教材基础上拓展作品范围
从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过于遵从教材是教学发展的瓶颈之一。不可否认现有教材的编排能够尽可能汇聚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甚至是点睛之作,但是文学作品犹如广阔的海洋,文学素养的积累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是极富天赋的作家,如果没有后期的孜孜不倦,也不可能成就惊世之作。语文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不可能单纯依靠某几个篇章作品的学习,就能迅速提升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突破教材本身的限制,进一步拓展对作品的分析解读,由此形成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讲授某一主题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代表书目或作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加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4.建设开放式的在线教育课堂
开设在线课程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课时紧张的问题,解决了有限教学时间内讲授深度和广度的相对矛盾[5]。在线课堂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能够容纳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名师的讲解,深刻的教诲,广博的文化,师生的互动,都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传播,其系统性与开放性并举的特点便于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在线课堂的教育资源,并对在线课堂的教学内容加以细分,如教材本身的精彩解读,相关作品的分析,珍贵资料的搜集,读书感想的畅谈等等,对学生形成正向的学习激励。而且在线教育课堂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考核实际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驱动,当学生被动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时,其学习的过程也不会是主动的、兴趣使然的;反之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完成学习任务,自然会充满动力和激情。教师在考核中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固然是重要一环,作为国家的一代新人也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但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开辟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学习,从中实现文学素养的升华。因此,教师可以将考核划分为两个层面,一层仍侧重基础知识,另一层则设立为开放式考核,如作品分析、读书随感、特色写作等都可作为开放式题目,以便给予学生展示自身文学素养的机会,增进学生的学习信心。
语文教学的华丽绽放并不局限于课堂本身。文学知识的学习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得以体现。正如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学修养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更要积极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与追求,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好地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受到有效的文化熏陶,增强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第二篇:移动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论文
一、移动媒体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现状
媒体是指用来转移和运输某种事物的手段和工具,移动是相对于固定而言的,移动媒体是相对于固定媒体来说的。对于移动媒体的概念,人们众说纷纭,角度不一。概言之,移动媒体是通过整合和稳定现代传播资源以实现媒体最大化的传播,同时在空间和时间上还可以覆盖传统的媒体以促进传统的媒体传播的力度。
1.移动媒体的主要特点
首先,移动媒体具有便捷或者移动的特点。数字化的特点就是集图文、音像、传播时间和空间于一体,例如手机媒体的应用、数字化的发展使得移动媒体拥有移动的特点。其次,移动媒体使媒体与观众有高度的交互性。移动媒体的应用使得选择权和控制权都在观众手里,如果将媒体与观众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传播更多的信息。最后,能够提高海量的信息传播。移动媒体可以通过庞大的客流量使得内容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虽然内容是单向的,但观众是流动的,这就使得传播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虽然有的信息是重复的,但通过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这些信息传播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移动媒体的发展现状
先看以公交媒体移动电视为主的交通媒体方面。根据运营模式将之分为广电系统融资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资经营模式。广电系统融资经营模式是各地区设立的控制移动电视的运营机构,各地区的观众通过设立的运营机构知道移动节目的主要内容;社会资本合资经营模式是以资金融合的形式达到对市场移动电视控制的运营机构。各地电视节目信号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传输质量不理想,加之地铁网覆盖率相比公交和列车网的覆盖率要低,使得社会资本合资经营模式的移动媒体的发展显得比较薄弱。再看以手机为主的私人移动媒体方面。手机短信与彩信业务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而且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加,移动媒体也在不断发展。反观WAP业务,前几年还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手机与手机、手机与个人电脑之间的传送共享更为方便快捷,且信息内容量远远不及Web丰富,所以总体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小。
二、移动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1.大学语文教学中移动媒体的内涵
语文是一门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设备进行科学验证的基础性学科,它是根据自然的情况总结出来的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因此,语文的教育媒体具有多样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是语文教师将教材上的信息知识通过板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仅刻板而且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此相比,移动媒体是通过使用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视、互联网等现代移动媒体技术,再辅之以文字信息,不仅能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2.移动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移动媒体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5点。
(1)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增加教学的容量。使用移动媒体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板书耗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沟通等问题,还能够增加课堂的容量,从而优化教学的过程。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投影仪、计算机等方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传播量,还可以通过文本进行设计,以突出学习的重难点。
(2)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感悟。移动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为一体的优势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有效工具。通过创设的情境,能打破时空限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境地,促使学生与作者一起思考和感悟,以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3)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化抽象为具体。采用移动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时间和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化抽象难懂的事物为具体的情境,这样即使学生不能实地考察、观察实物或观察过程,也能通过移动媒体的设置感受到,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通过移动媒体,能把课堂上抽象的听说读写转化为形象的视、听、诵及主动的想、做、说。
(4)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媒体只是为了应付学生的考试,没有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移动媒体是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声、色于一体,以其直观而生动的形象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直接的视听接触,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探索与课文有关的各种知识,使他们对于语文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
(5)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移动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通过设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信息,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有好处。
三、移动媒体在使用时应遵循的原则
使用移动媒体,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传统的媒体教学方法,而是把两者相结合,使得既不脱离传统,又能够创新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在使用移动媒体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在应用移动媒体时,需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方式,使得移动媒体能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容。这就需要做到恰到好处。
(2)信度和效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移动媒体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知识,因此移动媒体的内容以补充说明为主,再结合教学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3)可控制性原则。在设计移动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移动媒体的基本特性,但又不能把课堂变成移动媒体的演示。
(4)互动性原则。移动媒体在使用过程中需体现以人为主体的特性,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永刚.新媒体对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2]高林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浅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6).[3]蒯治任.移动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J].语文建设,2013(09).[4]李本军.论语文多媒体教学优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5]于海英.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5(26).[6]林小云,张志坚.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视角[J].宜春学院学报,2014(07).[7]吐尼沙艾沙.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赤子(中旬),2013(12).[8]陈辛欣.移动技术促进语文教学与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J].语文建设,2015(15).[9]林小云,张志坚.移动媒体时代中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探——基于移动学习理念[J].学理论,2014(17).[10]杨辉.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D].扬州:扬州大学,2012.[11]张蔚蔚.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5.[12]陈友锋.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辅助作用的探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13]安爱香.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5(2).
第三篇: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它越来越多运用在人类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中。同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激情和活力。信息技术不仅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产生了影响,重要的是为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和思想的更新提供了科学的辅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起到了新常态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
新常态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人生学习起始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一生的发展,终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将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而且解放了学生束缚式学习。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的主动和教师的主导。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直观又富有愉悦的学习和探索。
一、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趣味性和实效性
语文学科在各个学习阶段都不乏枯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建立在自身、家庭和社会的迫使下进行。信息技术恰好辅助了小学语文课程中拼音、字词句在动画和象形中教学。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取得了可喜的实效。比如小学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通过信息技术中PPT展示幅画卷对一个古时候故事的讲解来启发学生。“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通过这样展示,孩子们既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也取得了实效。
二、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直观性和真实性 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凸显抽象和苍白。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建立在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中实施,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完全明白其内含,而信息技术能辅助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和直观,把空洞转化为丰富。比如小学一年级《一去二三里》,通过一幅画展示了远近和一二三四的距离差,让学生产生了距离感,也明白了远近的意思。把数字、距离单位和来去的抽象问题具体化。
三、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激情和活力
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缺乏激情和活力,时而产生低落感。以往的语文课堂老师就是孔孟之道、儒家之风;学生就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彻底解脱了学生的束缚,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学习《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通过制作了一份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了电影《惊涛骇浪》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看到了洪水咆哮的宏大场面以及解放军抗洪抢险的英勇场景。咆哮的洪水,震撼的响声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点燃了学生的激情。
四、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形成了新常态 语文学科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中国教育第三次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进行,而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国语—小学语文要首当其冲。这次新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辅助作为了改革的一大方面。同时极大地转换了教育者的观念和思想。以往的语文教育是简单的教具,逐渐到了印刷,再到了投影,现在的数字技术教学,未来的网络教学。这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和思想的演变都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了新常态。
总之。课程教学的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更新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而信息技术有效的辅助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形成一个更为实效更为高效更为卓越的新常态。
第四篇:运动对心脏的作用及影响
运动对心脏的作用
现如今,生命在于运动已是不争的事实,运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很有益。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而且能够改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身体各大系统的生理机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强个体体质。其中,值得一提的莫过于运动对心脏的作用。有人说,心脏处癌变几率几乎为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脏始终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心脏有无穷的能量。的确,心脏自身在不断地运动着,伴随着人的生命始终,然而,个体的外部运动应算是心脏运动的直接控制者,事实上,体育运动与心脏的生理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心脏机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体质健康与否。我们知道,心脏是人体的“血泵”,它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代谢的终产物,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血液循环是其它器官机能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心脏通过心肌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进而搏动心脏,完成动脉血流出和静脉血回流这一重要循环。
运动之所以能与心脏建立联系,是因为运动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人体运动时骨骼肌收缩时,耗氧量明显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就是提高心输出量以增加血液供应,从而满足肌肉组织的氧耗,并及时运走过多的代谢产物,否则肌肉运动就不可能持久。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心输出量的变化:心输出量对急性运动有着敏感反应,其目的在于迅速适应机体活动的需要。运动初期心输出量快速增加,之后缓慢递增并逐渐达到稳定,此时机体血流状态与肌肉活动的代谢需求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运动时,由于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入出量的保证。在回心血量增多的基础上,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因此心输出量增加。(2)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在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3)动脉血压的变化:动脉血压的变化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等有关。逐增强度的运动开始阶段,收缩压由安静状态迅速升高,之后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到200mmHg以上,尽管此时总外周阻力有所下降,但是舒张压维持稳定或轻度增加。经过长期的运动锻炼,心血管系统的这些反应会逐步发展对运动的适应,进而达到长期影响改善的结果。正所谓量变导致质变,坚持适宜运动能对心脏产生积极影响:体育运动和健身锻炼能导致左心室腔内径、室间隔厚度增厚,心肌细胞体积、长度及横切面积显著增大,进而可使心脏生理性增大,运动型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储备高,对血液的泵量大,能更好地向全身各处不断输送大量动脉血,这为心脏对长时间运动或劳动的坚持适应极有帮助。另外,由于运动使得心脏容积变大,一次输出的血液足够大,这样通常心脏会通过减少每分钟的心率次数来达到中和,而这意味着它每分钟可以少跳20-30次,每天可少跳2-32万次。这样经常运动的人,尤其是运动员,他们的心脏负担会相应减少,能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形成一种自然防御机制。也就是说运动使心脏适量增大的同时也会减少心脏的负担。除此之外,运动训练还会影响心钠素、内皮素等物质的分泌量进而提高心脏的适应性。简言之,运动可以打造一个强大而有力的心脏。当然,对于不同人群运动量是不同的,一般中国人的体质适合做使得心脏搏动130次/min的运动,过大或过强的运动从某些程度上不但不利于心脏健康,反而会造成心脏负担、心率失常等不良后果。
生命在于运动,适宜恰当的运动能够打造一个健康有力的心脏。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影响
摘要: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与老师对于知识更深的理解,扩大了知识面,拓展了视野,增加了信息量,但资源呈现方式的改变也同样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过渡阶段,受学习资源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和开发能够促进中学生学习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学习资源;信息化;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就是信息化环境建设,其中教育资源库建设是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应用于教育的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教学方式有了巨大转变。与此同时给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开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学习资源比过去更加丰富和生动,对中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现代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研究信息化学习资源对于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 1.信息化的教学资源
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是指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等。信息化教育资源综合起来主要分为三类:素材类教学资源、集成型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
2.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超媒体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传播的新型信息组织方式。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较呢,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更为直接便捷一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更为快的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其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化,资料、素材丰富,交互性更强,获取、查找更加方便, 超文本结构、多媒体显现都有别于传统的线性的、平面单调的信息组织形式。
在现代课程中,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已经能够涵盖学习的各个环节,不仅仅为教师的备课和研究提供帮助,还为学生的情境探究、发现问题提供了支持。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教材、板书、课件、教师传授转移到教学软件、电子阅览室、卫星电视上等等。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逐步转化为自主式学习、情境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支撑,还是引领学生全情投入学习的工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的今天,资源对学习的影响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二、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意义
1、传统教学信息与多媒体教学信息 传统的教学信息,其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的思维、记忆却成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联想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加工信息。因此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技术,能够迅速实时的处理和存储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既可以方便学习,增加信息容量,又能够提高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可靠性。
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来自主地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并能够通过实时地反馈,实现交互,从而为探究型学习创设条件。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2、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数字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种并非个体性因素造成的优越,已越来越得到认同,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根据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首要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研究表明,在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社会,学生达到能够自主学习的重要的前提还取决于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让学生直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无疑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大好机会,也是检验其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之一。
三、信息化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影响
1.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信息化学习资源已经逐步从单一媒体的资源向多媒体资源发展,同一份资料往往包含图像、文字等两种以上的媒体。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部分学习资源,对信息化的教学媒体也有了初步的印象, 在中学阶段继续接触信息化学习资源就有了很强的适应力。
中学生心理活动快速发展,做事情有了计划性,思维水平和观察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已经能够在观察中做到不遗漏主要细节。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他们对于同一资源的观察也会不同,有人从颜色知觉开始,有人从形状知觉开始,也有人同时把握住全部信息。最终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能够快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因此,中学生喜欢在课堂中观察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动画、音像资料等,愿意自己去探索在其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总体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发展还不稳定,因教育不同个体差异很大。所以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组合与呈现都深刻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信息化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的,使师生掌握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活动。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教育方式革命性的转变,它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大大地影响。
(1)自学方式的变化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根据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进行自主学习。自行整合各学习方式,实现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2)讨论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讨论一般安排在课内面对面进行,讨论的方式无非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与之教师之间讨论。而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对象都得到了的扩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3)练习方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多样化的课堂练习丰富了课堂教学,也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是单纯的做练习题,试卷。利用互联网可以自主选择练习的的内容、方式等。因个人情况而定,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4)课后作业的变化
目前有很多教师布置的作业丰富多彩,比如网上阅读、网上做仿真实验、网上查阅教师指定的资料等,很受学生的欢迎。有的教师让学生参与某些专题讨论,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学习拓展的变化
由于传统的学习资料的限制,在学习拓展这一环节上,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学习教材上的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一般学生只是应付了事,根本达不到拓展学习的目的。然而相对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拓展学习内容来说,要比传统的拓展学习丰富得多、生动得多。例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了解他们想了解的事件,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3、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锻炼了学生的知觉思维
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安排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觉思维。知觉思维对科学活动的发现极为重要。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形成丰富的想象。类型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他们未知的事物,和短时间内无法想象出来的事物,为学生剖析了微观世界。而中学生的知觉思维水平发展迅速,在这样的信息化资源刺激下,很容易产生想象。尤其是鲜明的图形图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认知水平。通过对资源的观察、联想和信息的提取,学生的思维得到延展,更有利于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对其他学科的拓展。(2)增强了学习动机并提高了效率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授课已经转变为人机对话。各种信息传播媒体及配套运作软件组成媒体化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网络教室。学生已经从接触传统的教材、黑板、录音机、幻灯片,转而接触由音视频、网络、卫星电视组成的高效、多媒化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源的容量更大,运作速度更快,外界刺激更多。中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去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整个情境具有吸引力和开放性,学生的活动相对自由。因此,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有较大的提高,对未知事物存在渴望,会有一种对知识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必须保持在媒体高效运作下的学习节奏,也必须积极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某些时候削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由于数字化资源的便捷,资源的呈现速度比以往更快。教师在授递过程中,通过点击、播放,轻松地将未知事物呈现给学生,或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了解到事物的部分未知领域时,剩下的部分就已经全部呈现。学生想象的时间会缩短,缺少了自己想象的空间,思维被禁锢。
中学生的思维知觉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他们有能力自己进行思考、注意和观察。如果在学生自主进行了想象和思考后再将未知呈现,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原先认知与真实事物之间的差距,也更容易接近真实事物。倘若略去了这段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等待”,等待教师将内容呈现,等待媒体将事物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得不到锻炼,思维会滞缓。
(4)信息化资源环境的纷杂让学生增加负担
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学习动机多依赖于外部情境。如果整个学习环境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便有强大的内驱力,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但如果长期处于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便很容易产生厌倦,他们会逐渐对语言实验室、卫星电视、视频播放失去兴趣,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在充斥着数字化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分辨课程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容易游离于学习内容之外,而只关注环境中的动画、色彩等颠倒了主次。这样学生就无法提高学习效率,为达到教师的要求还需要在课后进行补充。从而转向传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媒体,看书复习,做试卷练习等等。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信息化学习资源能够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但并不是说信息技术就可以替代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因而我们要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资源来辅助教学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呈现给学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是最富有时代意义的学习方式。教育机构应当把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看做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然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学习资源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将资源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呈现,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消化。信息化的浪潮让学校在变革过程中也大量地引入了数字化设备,以建设信息时代的课堂,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