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劳动力资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05: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劳动力资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劳动力资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第一篇:浅议劳动力资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浅谈劳动力资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内地大中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物业管理行业所需劳动力资源越来越欠缺。据统计,全国物业管理的覆盖面仅占物业总量的15%,经济发达城市仅有35%。物业管理未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每月需要至少新增约2万人的保安服务人员,下面我们主要谈物业管理行业保安劳动力资源紧缺、保安人员招聘难、流动量大对物业管理行业所带来的影响。

一、造成物业管理行业保安劳动力资源紧缺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随着内地的快速发展,工资待遇的不断提高,而广东近几年中下层物业管理劳动力工资待遇却没有明显的提升,广州物业管理行业保安岗位与其它行业保安岗位收入相差30%—50%左右。造成民工流失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工资待遇低:据调查的企业反映,月工资1000元以下的招工都有难度,1000-1200元可满足需求,1500元以上随缺随招,求职人员也较多(以上不含保险、福利待遇);而物业管理企业在核算保安人员工资标准一般为800-1000元左右。

二是内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三是劳动力性别、年龄、素质方面的供求错位,加剧缺工矛盾;四是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导致劳动力分流,特别是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经济快速发展,使劳动力呈现多极化流动;

五是权益保障不到位,员工有后顾之忧,如超时加班、拖欠克扣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购买社会保险等。

二、保安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失对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影响

一份行业调查表明,从2003年以来,深圳市各知名物业公司保安队伍的变动人数逾60%,由于保安劳动力资源紧缺,物业管理保安岗位缺岗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万科、中海、万厦、金地、科技园、莲花等物业公司保安缺岗人数累计200-300人不等。从2004年起,广州物业管理行业保安劳动力资源大量进入内地城市从事物业管理活动,每年从广州至少流失到深圳、东莞、珠海、成都、长沙、南京等城市达数十万人,2005年物业管理行业调查资料统计,广州现物业管理行业保安缺岗现象普遍存在,物业管理行业保安岗位缺岗人数累计约8万人,2006年物业管理行业约需新增聘保安人员30万人。保安人员的招聘难、流动量大为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1、人力资源的紧缺增加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成本

在物业管理行业当中,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年度基本现金收入总额都占到了所有收入的6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接近于70%,而年度变动收入总额所占比例则少得可怜。保安人力资源的紧缺及保安人员流动量增长对于原物管企业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保安人员的紧缺及后续乏力,物业管理企业为了能够招聘到合适的保安人员,不得在有限的管理经费中将保安人员各项工资标准上调,同时增加各项生活用品的补助,此项措施大大增加了物业管理经营成本,而物业管理服务费的上调却极为困难,这种不平衡的发展限制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因

为物业管理公司收入偏低、体制不顺,不少保安人员早已向房地产开发、中介和酒店管理等行业转移。

2、政府相关部门收费提高了物业管理保安管理项目的成本

现政府地方派出所对物业管理企业在治安管理收费项目中种类繁多,物管企业在收取有限的物业管理服务费的同时,每年都得按规定交纳自建保安培训管理费、消防费、治安联防费等等费用,甚至于有个别派出所存在按人员应聘计算费用的现象,同时现行业对于保安大多要求持有相关上岗证件,而现行业的招聘难,很多企业均是在招聘后再出部分费用让保安人员考证,物业管理行业保安人员流动量极大,以上项目进一步加大了物管公司的运营成本。

3、保安人员流动量大不利于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导致劳动力分流,特别是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经济快速发展,使劳动力呈现多极化流动。由于物业管理服务费有限,难以在人员工资做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支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及服务技能水平的保安队伍的建设极为不容易,保安流动量的增加拖延了保安队伍的建设,影响了物业管理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主要体现在治安、消防管理两方面,一些保安人员刚到一个新的物业管理区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逐渐掌握了一定的业务技能及具备了一定的服务意识,人员的流动量大及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各项事故的发生,轻则造成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的不满,严重则直接影响到物业管理企业品牌的建设。

3、给物业管理企业带来安全风险

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因而企业中的员工个人行为,如跳槽、犯罪、人身伤害等等,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风险看似不经意,也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却同样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破坏力。人员流失给物业管理企业带来的安全风险,.比较典型的是员工跳槽

人员流动本是一种正常的活动,由于保安人员作为物业管理企业一线的服务者,往往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公司的一些商业机密或管理区域的一些安全隐患,因而,这些人员的跳槽便会给公司带来一些风险。但由于其无法把握和不确定性更使许多物业管理公司很难作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一点在物业管理企业也表现得较为突出。物业管理公司之间保安流动最为常见,但随着人员的流动,其所拥有的商业机密或原物业管理区域的信息也尽被对手所知悉,这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社会对物业管理要求愈来愈高,提升管理水平是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要提升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从业服务人员的稳定性极为关键。物业管理企业应根据实际市场经济及劳动力资源需求,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水平,拓宽招聘渠道;狠抓短缺物业从业人员在岗培训,也可通过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培训用工一体化。另一方面,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应该从长远的利益着眼,从各方面给予物业管理企业扶持,在政策上为物管企业卸下包袱,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做好、做实各类物业的长效管理,在维护物管企业和广大业主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物业管理的良性发展。

第二篇:谈IT系统对物业管理行业升级的影响

谈IT系统对物业管理行业升级的影响

作者系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运用、网络系统的开发和现代元素的注入,正在对传统的物业服务产生深刻的革命性影响。很多企业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对行业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现状,应对用工难和成本持续上涨,以及推动物业管理的标准化运作与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战略意义。在这一探索中,长城物业无疑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一、长城物业对IT系统建设的战略思考

多年来,长城物业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长城物业认为,物业管理的发展面对两大外部影响因素:一是物业管理运营要素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快速上涨所带来的物业服务企业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二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将改变许多商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在这一形势下,物业管理的变革浪潮正在来临。一方面,敢于通过变革去顺应形势发展的企业将抓住新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由此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同时,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将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流程,颠覆性地重塑企业组织结构,革命性地降低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程度,改变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加速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正在快速发展的云计算技术、移动终端技术、GPS定位技术、二维码识别技术等等,引起长城物业的高度关注,他们下决心将这些技术移植到企业管理运作中,通过IT系统的建设,顺应形势变化,打造长城物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二、长城物业IT系统建设的探索

历经三年多的研发及整合,长城物业建立了一整套涵盖顾客服务、物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在线学习、知识管理等方面的IT系统平台。将基于物业买受人的服务全部置于IT系统中,简化、优化了各项服务流程,逐步实现了基于IT技术支撑的物业管理标准化体系,让信息化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全面体现。

其中,以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例,通过CRM数据库的建立和与全国呼叫中心的集成,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业务受理途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小区客户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能向呼叫中心提出服务要求。呼叫中心接入客户电话时,弹屏就会提示该业主的相关信息,工作人员能按业主要求直接把工作单派到项目,并跟踪整个业务受理流程,接受业主对进度的查询和投诉,发现问题及时督办,任务完成后对业主进行服务回访。由此使长城物业能够按照统一的流程,受理分布在全国200多个项目的顾客报修、投诉、咨询等业务,实现了“沟通零距离,服务在身边”,确保长城物业分布在全国的业主能享受到同等、质优、快捷的服务。

又如,通过PMS(物业管理)系统,长城物业按照公司物业服务方法论对系统进行重新配置,将秩序、工程、保洁、园艺等C版运作体系文档化的标准固化在IT管理系统中,能够使公司各级管理者根据权限对任一个专业工作对象(如设备、树木、场所)进行有效管理。近期,长城物业又将PDA(掌上终端)与上述两个系统进行了对接,现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PDA实现移动办公,体现了“服务于现场”这一物业管理的特性。

这一信息系统在运作中还依托三个部分支撑。一是集团总部下设物业、地产、社区三个运营中心,组织和指导工作的开展;二是集团对每个城市派出监控小组,负责对所管区域服务品质、经营质量等的运营监控;三是在部分小区选取部分业主作为神秘顾客,每月定期向公司提供暗访报告,供集团深入掌握项目运作情况。集团运营内审部将采集到的数据在全国两百多个管理处中进行排序,年底进行星级评定。

三、长城物业IT系统建设的成效

长城物业的IT系统,具有纵向“穿透”和横向“连接”的主要功能。纵向“穿透”,是指各级管理者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快速穿透到他们管理的任一区域、任一项目的财务原始凭证、顾客资料、工作对象、员工档案等终端,实施查询、统计、分析等动态管理;横向“连接”,是指通过统一的门户、统一的数据库、呼叫中心、公司外部网站等,能实现职能管理系统之间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无缝衔接。

呼叫中心、CRM、PMS、EAS等各项系统的整合和上线,使长城物业实现了对项目运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持续跟进。借助以上功能,长城物业对运营管

控的手段也进行了不断创新,在过去一年里对组织管理系统进行了重塑,并在全公司范围内成功推行“阿米巴计划”。通过在总部建立有效的管控体系并对基层经营单元——管理处充分授权,从而逐步撤销了区域公司,实现组织结构、信息和业务流程等管理的扁平化,实现集团总部对分布在20多个城市200多个项目的直接管控。这项变革,使公司管理层级由原来的三级调整为现在的两级,管理人员减编180多人,技工减编330多人,每年节约的人力成本超过三千万元,而顾客和员工的满意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长城物业IT系统建设对行业的启示

长城物业的实践说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现代元素的注入,对行业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现状,应对用工难和成本持续上涨,以及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加快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具有战略意义。并对物业服务市场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将产生深远影响。

长城物业的探索引起了中物协的高度关注,今年3月15日我在深圳协会李加林会长、住宅局雷昭新处长和进修学院周心怡院长的陪同下,专门到长城物业作了半天调研。当我将自己的初步体会在中物协理事会上作了一点宣传后,引起了很多企业的极大兴趣,纷纷表示要前往学习交流。为满足广大会员单位要求,中物协5月份在深圳举办《IT系统对物业管理行业升级的战略意义及影响》专题研讨班。长城物业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各地到会的同行介绍了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思考,基于IT技术的物业管理标准化,长城物业的IT系统建设,运用IT技术重塑企业组织管理系统等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大家真切认识到IT技术将给行业和企业带来的挑战,结合长城的经验和企业自身情况,就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如何适应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从战略上作出思考。并希望通过与长城物业的合作,加快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尽快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

我们的出发点是搭建行业先进经验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企业认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对行业产生的影响,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促进一部分企业在IT技术的运用和整合上先行一步。为加快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IT技术支持。

但是,网络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深度运用对行业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尤其是长城物业正在打造的云物业管理,对大多数从业人员,还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在目前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涨、物业管理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的大环境下,长城物业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重塑组织架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工作流程并大幅降低劳动密集程度,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标准化物业服务,达到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稳定质量的目的,不仅带来了企业管控水平的升华,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长城物业集团总裁陈耀忠说的,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社会里,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现状,我们的物业服务企业的现代元素将更加丰富,行业的生命力将更加旺盛。

第三篇: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通过分析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和原因,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动因之一,而区域差距反过来又加速了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迁移和流动。本文针对促进劳动力流动、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经济发展 区域

第四篇: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

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分析其原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县内企业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偏长、生产生活环境较差、职工权益保障不到位、企业管理不够人性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自发转移就业成主要趋势。今年,****自发转移就业9494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82%。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有组织输出;进入21世纪后,农村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组织转移的人所占比例逐年下

降。其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更加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宽阔。同时,在外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也有效促进带动了剩余劳动力的自发转移。

(四)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一步增大。调查中发现,返乡创业、自主创业者287人,带动就业2776人,主要创业项目有来料加工、养殖、种植、餐饮服务等。创业者中返乡创业者110人,占调查人口的0.48%。创业型就业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了“一人一群”的就业模式。如*****返乡后创办的****服装厂,安臵本村及周边村80多人就业。

(五)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比例越来越高。通过调查发现,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对农村家庭增收的贡献能力已经明显的趋弱,务工收入作为农民工增收主要来源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对农村家庭增收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预计每人年平均收入25690元,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比例可达89%。由于外出务工收入的稳定性以及成功务工人员的带动示范作用,外出务工依然成为农民就业的首选。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变化。一是农村劳动力逐渐向“素质型”转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不断加强,身怀一技之长、具有较高知识水

平和法律水平的劳动者日益增多。二是“两栖”农民不断增加。农忙时节回家种田种地,农闲季节返回城里务工,可有效把握自己不同时期的生产经营重点,收入稳定而有保障的“两栖农民”,成为新型农民的一个代表。三是就地转移创业就业呈增长态势。随着国家对农民创业政策的实施,足不出户创业就业成为越来越多有头脑农民的新选择。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劳动力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式呈现出平稳、向好发展的明显趋势,但也存在着不少倾向性、共同性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水平和质量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整体依然偏低。通过调查统计,初中及以下人数占到调查总人数的88.79%,高中及中8.89%,专科及以上仅占2.32%;无技术等级人员占到93.91%,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分别占5.67%、0.32%和0.07%。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依然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报酬,就业面较为狭窄,层次较低,技能较低,工作量大,条件差,报酬低,发展空间不大。在卫生、失业、养老、医保方面没有保障。主要原因有三点(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与我国解放以后的文化教育基础薄弱以及文革的冲击有较大关系。(2)农民落后观念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还有很大市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读书不如赚钱”的观念

在很多农民心中依旧根深蒂固。(3)农村教育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太过追求功利化,而忽视了实用技术和技能教育,农村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与群众的要求还有着不少的差距,农民的继续教育制度和体系尚没有真正建立和形成。

(二)从事产业人员分布尚不合理。调查数据显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10735人,占47.18%;第二产业6999人,占30.76%;第三产业的为5021人,占22.07%。而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第一产业占1.2%、第二产业占21.9%、第三产业占76.9%。以上数据说明,我县还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县份,二、三产业均处于欠发达阶段,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依然没有实现较大突破,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

(三)打工渠道不规范,转移存在盲目性和风险。就打工渠道而言,盲流、从流人员较多,没有通过政府组织或正规的劳动中介机构推荐,大部分是随亲靠友蜂拥外出。导致活难找,钱难挣,互相拆台甚至欺骗等现象时有发生,也使部分打工者反复就业、失业。

(四)劳资矛盾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待遇、发展空间及社会养老保险等条件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遭遇用工荒主要原因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

工,而且没有保障,致使务工人员与企业之间存在日益尖锐的矛盾。大部分人不愿在县内就业,主要还是保障性待遇不到位所致。

(五)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不平衡。调查显示,虽然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实施,基本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但农民参保意识、参保主动性还不具备,一些存在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实施。一是制度建设不平衡。目前面向农村的有新农合制度、低保制度、特殊群体救助制度、五保制度等,制度多、交叉多,造成意识和实际操作上的混乱及不规范,客观上影响了制度的推广,尤其是新制度的实施。二是地区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东部地区现在正在搞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比如北京、上海、天津,而中西部一些地区以及不少的地区,还在制度试点阶段,保障范围小,保障水平仍较低。三是城乡不平衡。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比较大,虽然农村有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但保障的水平还比较脆弱。四是政府补贴的力度。农村养老保险必须要确保农民的收入水平能一直交得起保费,必须要保持农村养老基金来源的可持续性。

(六)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低,就业信息不畅通。由于受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人才就业公共服务尤其是村级就业公共服务难以得到财政的支持,村级无人干活的现象比较突

出,造成信息传递不畅通,各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常出现“有信息招不到人,有人找不到信息”的现象。

(七)地方发展和稳定受到消极影响。农民工外出致使在家劳动力不足,给地方发展带来不利因素,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推进难,公益事业建设难,人才流失选拔干部难,子女教育成为一大难题,留守儿童成为政府难题,夫妻分居也让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进一步加剧。

(八)农村集体经济还相当薄弱。据调查了解,随着农民减负政策逐步到位,村级集体经济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行政村的社会管理、为农服务等刚性支出急剧增长,部分纯农村村级财务难以为继,村级负债数额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导致了农村基层班子不稳,战斗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为消除制约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障碍,使农民工增收走出持续低迷窘境,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维护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1、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专项活动等多种宣传形式,整合县乡村等各级宣传力量和资源,广泛宣传党的创业就业政策,广泛宣传各种劳动力就业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劳

动力就业的新渠道、新经验、新措施、新典型、新手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打工人员,支持外出务工,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向更好、更高层次发展。

2、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技能素质。按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培训、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初高中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积极与劳动输入地相关部门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为劳动力更好就业提供强大技能和知识支撑。

3、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近年来,很多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完成了技能、资金和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务工人员中的佼佼者,均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和想法。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对回乡创业人员在政策、土地、资金、技术、人才使用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切实解决好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4、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

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诸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困难和问题,全力当好务工者的“娘家”和“后盾”。

5、充分发挥能人引领作用,实现外出务工更好更优。发挥成功人士的引领作用,让他们当好中介,当好媒介,为其他务工者就业创造更多、更好的岗位。完善建立打工人才资源库,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形成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的良好制度体系。广泛内引外联,通过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走访慰问等形式,广泛收取信息,加大宣传效应,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促进劳务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6、加强就业中介机构建设,搭建良好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务工信息传输不畅通,乡村劳务人员基本得不到正规渠道信息等情况,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各种劳动就业中介机构,加强信息审查,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另一方面鼓励劳动就业中介机构与劳动密集企业对接,形成长期劳动供给渠道,走出去,请进来,为农民工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好乡镇劳动就业服务站所建设,组织开展好送岗位到大集、送农民到企业等活动,发挥好基层基础平台的“穿

针引线”作用,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精准的服务。

7、积极拓展有效途径,促进留守劳动力更好就业。留守劳动力基本是“4050”人员和部分家庭妇女。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引进企业来乡来村投资落户,实现留守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流转承包,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到企业中来;做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文章,靠山的村落,可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带动村民收入;靠湖的村落,可在打捞和养鱼的基础上,发展渔家乐经济链,养、观、钓、吃,形成一条龙,形成特色,增加收入。

8、加强回乡就业引导,合理解决好农村各种社会问题。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广泛宣传在家门口就业的好处,引导更多青壮年回乡服务于本地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本地企业的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创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定期开展留守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知识培训,实现提升留守人员的就业层次以及应对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和生活,实现就业安臵、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三重共赢。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的影响

暑 假 社 会 实 践 论 文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必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心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呈现以下的特点。

首先,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的继续改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出现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的贯彻实施,以及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离开上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还将有不断加大、加快的趋势。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层次呈现出新特点。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转移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就业政策的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转移的渠道已由过去以养殖业、乡镇工业和建筑业为主,向农、工、运、建、服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转移的层次由单纯的体力型逐步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各类产业的升级,用人单位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许多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成 为外地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这批农民因此也成为较高层次的打工族。三是转移的地域由周边地区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拓展。近年来,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农民外出打工已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而是面向全国,有条件的还到国外打工。

再次,流向和时间上的变化呈现一些特征。从农村流出劳动力一般趋势来看,在流向上表现为以下特点:留在省内的占总数2/3弱一点,流出省外的占1/3强。省内流动仍然是劳动力外流的主要方向;劳动力外流停留在大城市的占30%左右,停留在中小城市占45%左右,留在乡村以及少部分难以确定;大部分外流劳动力进入了城市和发达地区,少部分流向农村。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水平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继续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向的首选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吸引少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西部地区。

纵观全国各地,农村劳动力外流无外乎以下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来的外流和转移是农民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正是因为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无利可图,才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转移。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发展足可证明一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中国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使农民收入在短期内显著增加。提价措施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起,迅速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为了不使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恶化,政府对粮食的销售价格保持不变,粮食购销差额由政府财政补 贴。由于政府不堪重负,于1993年取消。取消之后,粮食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这样,粮食价格下降,农业的贸易条件恶化。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价格的下降必然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农民购买的化肥、农具和各类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不管是用哪类商品衡量,农民的实际收入都是下降的。与之相反的是,城市的工业部门在原材料的需求和工业品的供给都处于有利地位。城市与农村的贸易好比行业间贸易,而城市与城市或城市内部则是行业内贸易。显然,创造城市就业和收入主要得益于行业内贸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90年代之后的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很快,城市的行业间贸易剧增,而国家工作的重点又不在农村,这一期间农民的相对收入急剧下降。

同时改革开放也使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包括劳动力的有效配置。80年代初,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给农民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使农村潜在剩余劳动显化,加重劳动力剩余程度;80年代中期,国家放松政策,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到集镇就业落户;粮食生产的发展,使粮食市场逐步放。这些强化了农村劳动力外流需求,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生存上的限制逐渐减少。另外,城镇中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和保障体制的改革,又使人们生活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对农民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实际制约,也逐步减 除。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外流在政策上得到保证,能够较为自由地向外流动。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人员流动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不管外出打工实际情况如何,看到他人外出打工,自己也要想办法出外“掏金”。结果导致谁家子女不外出打工挣钱,会被左邻右宿歧视,认为没出息。所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外出打工潮,并把外出打工当成一种时尚和发家致富惟一出路。

最后自然条件也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一个原因。农村镇属山区农业,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较差,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交通又相对不便,农业人均年收入低下,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需求,更难以改变农村的贫困现状,所以只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脱贫致富”。

对此劳动力的转移将对农村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其中不乏一些积极作用。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村劳动力流出地多是经济落后地区以及人口与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地区,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无限大量增长的劳动力构成我国农村发展中最大的矛盾,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限制因素。乡镇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替代劳力效应的作用,对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吸纳力也很有限。大规模外流使农村劳动力由闲置资源变为财富,有效地减轻了流出地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的流转与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改变劳多地少、务农收入过低的状况。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外流劳动力增加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增加了农村社会购买力,而且把部分收入用于发展农村经济。另外,外流劳动力返回资金也有一定数量用于发展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就业转移的稳定性,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目前我国农村一方面受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冲击,消费需求变为质量和数量并重,促进农村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激化,要求必须加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进行。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为“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和资金条件,又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条件,促进 6 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经济实体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般都流向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金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回到故乡参加经济建设,创办乡村企业或发展成种养大户,既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带动其他农民致富,在农村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思想解放、观念较新,生活方式也与农村不同,对周围农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城乡关系

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使有限的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促进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可以形成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良性局面,建立城乡经济联系,沟通城乡关系的作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但是,也不要忽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消极作用。农业生产目前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优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矛盾加剧,致使农业经营粗放、抛荒等现象时有发生,农业技术难以推广。总之,农村劳动力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农民盲目的进城镇会让城镇人口急剧增加,还有农产品会因此而涨价,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因适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三农”问题圆满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政府适当的提供一些补助来鼓舞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即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定素质的建设主力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本文的根本目的。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必将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同时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下载浅议劳动力资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劳动力资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姓名:1、2、3、4、6、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

    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物业管理对房地产经营的影响

    1、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概念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

    知识经济对物业管理的影响(5篇范文)

    物业管理论文 知识经济对物业管理的影响 彭莉莉 09会计1班 03509117 [摘要]“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在全球迅速传播,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源自于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

    远程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影响论文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媒体,可以让教师搜集、整理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很容易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教学难点也......

    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情况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我市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30多年来市场经济使得整个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乡邱坊村为例,全村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