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江苏省种植业劳动力影响(最终版)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江苏省种植业劳动力
影响
金文忻 2012812073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摘要:通过大力推广运用农业机械化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目前,农业机械化还担负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撑,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也起着主要作用。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成为中国关注“三农”问题的焦点,也成为农村深化改革的重点,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收集了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及种植业的发展现状的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论述促进江苏省种植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建立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江苏省种植业劳动力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与江苏省种植业劳动力转移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与种植业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的政策与建议。在江苏省当前农业发展形势下,剖析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及效益,探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江苏省种植业劳动力影响,对推进江苏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获取的定性定量的研究结论,旨在为政府部门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种植业;劳动力转移;相互作用
0引言
随着城镇化建设城乡之间无法用货币收入来衡量的差异对农村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产生强大的拉力,拉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1]。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减少,为了防止种植业出现萎缩,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也就是要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研究现代农业的增长特征不难发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具有现代新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作为农业生产率表现形式之一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机械化工程。而农业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除来自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外,还来自于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的有力支持。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到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从农业的投入到产出、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与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的支撑,就没有现代化农业,就谈不上农业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
1.我国种植业劳动力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规模[2]。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需要从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出发,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减少农民的途径来解决。这已是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共识,为此,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转移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强调将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产业转移出来;二是强调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镇非农部门就业,即从农村地域转移出来。农业机械化是用机械装备代替人畜力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农业机械化支撑[3]。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而且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1993至1997 年农村劳动力增长近1.4 亿人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 万人左右到2001 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7 亿人左右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08hm2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会愈加突出。在我国农业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耕地面积并没有增加相反还有所减少这必然造成农业劳动力的过剩。
1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4.82 亿多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等劳动力3.59 亿占74.5% 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等5302万人占11% 从事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6989 万人占14.5%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十几年的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这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有了很大变化但总的看劳动力资源配置仍不合理种植业中的劳动力占的比重太大且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量高达1.7 亿多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必然造成土地的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因人口增长和农户的增加而越分越细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由于没有土地的集中相配合从而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成本反而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农民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时必然会造成农民少种地或不种地甚至会造成耕地的弃耕进而影响粮食生产危急粮食安全从而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4]。
江苏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数量在逐年减少,但相对于农村地区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2006年江苏省农村劳动力2665.48万人,除去农业生产所需和已转移劳动力,仍有至少600万以上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几年,江苏仍将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高峰期,每年将有近60万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江苏省政府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驱动器,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5]。
2.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2.1国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农业机械总动 力只有9.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到1%。经过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至2007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kw增长至7.6亿kW,拖拉机保有量由1505.5万台增长到1728.3万台。2007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上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比上年增长40%。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合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6]。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全面结构调整时期,其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个目标,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其重要先决条件。江苏省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满足不了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7]。
2.2国外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促使美国在本世 纪40年代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6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加提高,达到了 从土地耕翻、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全过程机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 物从种植到收获各环节的全面机械化。当前依然在种植业、工厂化畜禽饲养、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 面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高度机械化水平,科学有效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987年美国农 业劳动力人均产值达到了55300美元,是当时其他发达国家的4倍,居世界第一位。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 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福特公司(拖拉机)等大型跨国农机公司生产的农业机械生产率 高,性能先进,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高,制造质量好,使用可靠,方便、舒适性好,为世界先进 水平。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经过长期 努力,目前实施保护性耕作(按作物残茬覆盖量达到30%为标准计算)的比重,大豆已达到30%—40%、玉 米25%。实际屯地表作物残茬覆盖量小于30%而接近标准的土地耕作面积远大于上述数。为了适应农业保护 性涯作技术的需要,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等农机厂商,已向农业提供了大量保护性耕作用的 少耕、免耕农业机械。近几年,美国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等农业装备上开始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作业 等高新技术[8]。
3.农业机械化发展与种植业劳动力影响关系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前提农村经济劳动力转移率是影响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因素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9]。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农业机械化支撑:(1)农业机械化是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外推力;
(2)农业机械化支撑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机械化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如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协调,与国家整体解决“三农”问题协整同步?有认人为,“农机化是农业机械和农民抢饭碗,会加重‘三农’问题”,等等。正是有这些问题困扰,我国农机化在上世纪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波折,本世纪初虽然有所扭转,但各种障碍还是比较多,因此,发展农机化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协整就更显得必要。从全国整体看,农机化发展对农业劳动力替代(转移)的强度和时间与农村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协整,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可略微超前但不宜过分超前或滞后,应使隐性失业的农村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的强度和速度与非农化和城镇化的速度匹配[10]。
4.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及展望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而且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农业新技术革命得以的载体和手段[11]。要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12]。
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2)农用地产权转移缓慢;(3)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速慢,相对于农机价格更低;(4)农业电气化滞后;(5)农民文化水平依然过低。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我们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农机化发展方向做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鉴于目前一些常规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施肥机等农机市场趋于饱和,我们必须向市场提供价格合理、可靠性高的各类新型农机,尤其能保证粮食等主要经济作物增产的关键和紧缺机具。
(2)新研制的农用设备要满足农业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要求,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相应考虑农机的环保效果,多发展有利于保护土壤结构、防止水分流失的联合作业耕作机和防止残膜污染环境的清膜机械等。
(3)针对我国农业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要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目标,研制一批性能更为可靠的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精量施药、秸秆还田和节水灌溉机械,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设备以及节能型机械等。
(4)要重点解决机械化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制急需的选种、育秧、栽植和收获等方面成套设备,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成套机械的研制。
(5)农机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衔接,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农业机械要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包装、保鲜、储存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工厂化和现代化[13]。
参考文献:
[1] Paramsothy Silvapulle,Imad A Moosa,Mervyn J Silvapulle.Asymmetry in Okun’ s law[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Malden:2004 Vo1.37,Iss.2;Pg.353.[2]蒋勇,林柏浪,陈泮,冉瑞平.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4).[3]祝华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性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4]李小阳,孙松林.蒋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5]丁卫东.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4.[6]辛志遐.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其展望.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1).[7]朱迎春,周志刚,王大鹏.江苏省农机化水平与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中国农机化,2009,(4).[8]国外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展趋势.百度文库,2007.[9]李小阳,孙松林.蒋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10]祝华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性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11]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the Automobile on Farming Operation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27)41(3):534-544.[12]赵永日.对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改革与探讨.[13]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商务网,2002.
第二篇:油价上调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作品名称:油价上调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姓名:司农队
学院名称:京江学院
作者学历:本科3年级
作品分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作品类别:生命科学
指导教师:王劲松
作品简介:
通过对不同农机具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农用柴油的使用和补贴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从而建立长效的农用柴油管理机制。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紧跟社会动态。客观反映油价上涨对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全方位影响,并为政府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对柴油的市场供求及价格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持。
柴油是重要性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机械的主要动力来源,近年国家对成品油价格调整,导致柴油价格持续不断攀升。对各种农业机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有代表性的地方,依照不同农业机械耗油情况分析油价上涨对其造成的影响,并用数据分析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机手的增收现状。
柴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了农机田间作业价格和费用的上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机具陷入“买的起、养不起”怪圈,一些农机户萌发了卖机的念头,这严重影响了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因此,解决将油价上涨的直接风险转嫁给农民的问题,实施适当的农用柴油政策已成为农机工作的当务之急。
第三篇:农业机械化及发展
农
业
机
械
现
状
及
发
展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号:#####
姓名:######
农机机械现状及发展
###
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农业物料学和控制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现代农业工程是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农业机械的设计与检测等方面的能力。本专业的主干学科为力学和机械工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拖拉机实习等。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基础工程农机业 农机产品
0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使国内农机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农机装备业已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开发、生产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推广示范体系,农机产品进出口增长趋势明显,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为此,就我国农机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2国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现状
目前欧美国家水田生产已经高度机械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生产体系与配套机具。但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和农业生态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产增收为目标的新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还会不断产生,20 世纪70 年代德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其动力机械进一步向大功率大型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同时复式作业和联合作业机具有了新的发展,开发出了免耕深松灭茬施肥播种1 次完成的机具,以适应保护性耕作多种高性能机具前后挂接进行联合作业。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一体化,牧草收获机械集收,割,捡,机械大幅度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而且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一新的发展趋势,生产出了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的农业机械。如有利于保护性耕作的深松灭茬圆盘,有利于节水的喷灌机械及节约种子的精密播种机等。并推出了液压旋转双向犁,同时卫星定位激光制导等高新技术也被应用到农业中。例如
(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人均耕地较多。在种植业中,主要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所需的大型高效农业机械,如74 340kW 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宽幅耕整地播种,病虫害防治,机械青饲料联合收割机等。
(2)英,法等国则为中等规模集约化经营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农业机械以中型为主。意大利是当今世界农机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销售国,其生产销售的拖拉机大部分为四轮驱动
73.5kW 以上的大功率产品,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在各国履带拖拉机生产日渐减少的今天,意大利在20 世纪90年代末的履带拖拉机仍占拖拉机产量的一定比例。
2.2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状况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新光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上来使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发展例如将激光技术应用于拖拉机利用激光计算机导航装置在室内荧屏前一人可操纵多台激光拖拉机进行耕作将产量计量器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在收割作物的同时准确地收集有关产量资料绘制各田地的产量分布图将超声波应用于挖土机将微波技术用于杀死昆虫及干燥谷物等除此之外由于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研发出了可代替人或犬放牧羊群的牧羊机械狗能辨别出苹果是否成熟的摘苹果机器人还有无人插秧机无人驾驶拖拉机使用3S 技术等这些产品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
3国内农机业的现状
目前,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十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各级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措施;各地加快了农机立法进程,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制修订了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规章,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业机械化法律体系。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继续加大了补贴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机械化上,形成了依法促进农机化发展强大的推动力和政策引导力。与此同时,国内农机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不少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抓住了自身发展的机遇。
3.1 国内农机业存在的问题
国内农机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是还不能适应全部的市场需求,如品种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市场急需的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水稻、玉米等作物种植、收获机械,牧草机械,农产品深加工装备等供给不足,还要依赖从国外引进。另外,产品可靠性还不尽如人意,产品制造质量还有待于提高,流通体制改革快于生产体制变化等。
国内农机业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农业装备开发的难度大;二是农业装备制造行业的利润低;三是目前的大部分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研发能力很差;四是行业管理水平有待于改进。但大多数农机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等状况。农业机器作业期短、功能单一,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含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这也是我国农机行业的现状。国内农机业的发展趋势对农机企业而言,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若要满足市场需求、吸引用户,走高品位、低价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开发出热点农机,从而抓住市场的制高点。因此,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走符合国情和国际装备制造业潮流的道路。
3.2、国内农机业的优势
3.2.1机遇期
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一是农机化促进法在2004年出台;二是农机化行政编制增加;三是农机化的国家项目增加。农机化促进法涵盖了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制订原则是“淡化管理,立足促进”.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地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性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
3.2.2建立工业体系
建立了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整个农业领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
条件与经济情况不同,我国农机产品门类复杂、品种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显着作用。同时,建立了包括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三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组成的生产体系、企业与农机销售公司结合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及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结合的推广示范体系。
3.2.3增强国际交流
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同时,国内一些大型农机企业,不断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3.2.4可持续发展
走绿色化产业道路,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讲,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发展节能型拖拉机,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节能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从市场可以看出,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农机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一要求将直接主导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将重点发展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3.2.5农业机械智能化发展
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场上数量和价格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并且在拖拉机产品上,实现了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第1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机”研制成功,已在上海松江泖新农场试用。国内第1台GPS收获机已经在福田重工诞生。
4结合生产实际,产、学、研、推、管相结合。
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
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5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增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6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是放飞梦想的地方。首先,学好专业,注意修养。为使自己三年之后能够插上知识的翅膀飞翔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我必须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增加就业能力。既已定下目标,便有前进的动力,我会勇往直前。不管地经历有多少风雨,我都会风雨兼程。
第四篇:农业机械化发展
关于自治州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自治州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5月17日至21日,州政协副主席贺耀荣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四县市10个乡镇,对自治州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全州拥有拖拉机6.42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00马力以上)2173台,占总台数的3.38%,中型拖拉机(25一100马力以下)12060台,占18.79%,小型拖拉机49967台,占77.83%。目前,全州农机固定资产总值19.15亿元,农机总动力163.4万千瓦。经营收入累计达12.85亿元,利润总额4.84亿元。种植业耕、播、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9.06%、92.01%、54.74%,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6%。分别较全疆和全国机械化水平高出
3.4、29.6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使用效率不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和“三高三低”现象,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常规耕作运输机械多,收获专用机械和高性能机械少。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和产后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畜牧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果业机械化水平低;平原区机械化水平高,山区机械化水平低。1
农机化整体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基层农机站体制不顺,基础设施简陋。我州多年来,乡镇农机站“人、财、物”归乡镇管理,致使大部分乡镇站的办公场所、经营服务设施、试验基地被挤占、拍卖、流失,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几乎一无所有。全州有65个站,其中34个站无办公室,尤其是农机工作人员大部分被乡镇机关挤占和借用,在编不在岗,专人不专业,农机技术队伍呈现出知识老化,人材断档,新老比例失调,青黄不接的危急状态。如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农机管理站,借用农科站办公室办公,只有一老一少两名工作人员,根本无法从事对600多台拖拉机的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及服务等工作。
(三)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推广经费严重缺乏。近几年来,自治州财政每年补贴农机专项经费仅有100万元,大部分县市财政对农机投入就更少。导致农机具更新换代步伐缓慢,与当前面临的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的大趋势很不适应。加之金融信贷政策缺失,社会资金吸引不够,使得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机械装备难以推广使用,阻碍着农机事业发展。
(四)农机合作组织不健全,服务功能弱。现行农机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作业信息闭塞,机械种类少、规模小、利用率低、效率差。形不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格局,难以承载大型农机作业项目。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功能弱,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
(五)小规模土地经营现状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
用。小地块、小条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大型农机具作用的发挥,面积小,插花田、作物杂,导致了农机作业难度增大、作业效率低、能耗增加,严重阻碍了大型农业机械效率的稳步提升。
(六)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作业质量不高。现有农机手绝大多数过去仅从事小农机具操作,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地专业技能培训,对先进的大中型农机具掌握不熟练,突出表现在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操作规程不规范,作业质量低下,严重存在着下铧不力,起铧不稳,深翻不透,沟播不直,行距不端等质量问题,与兵团农机作业水平和质量相比,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与精耕细作和一穴一粒的精播要求仍有不小的距离。因农机作业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面对农机大户一业独大的强势,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无奈的选择了顺其自然,造成了机主与农户事实上的价格偏移和心里失衡,农机节本增效的优势难以体现,老百姓意见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要科学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种植业机械,要以发展大马力拖拉机为主体,配套发展高架调幅犁、动力驱动耙和大型联合整地机为主的耕、整地机械,激光平地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积极推广大型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械,棉花、番茄收获机械、残膜回收机械。要大力推广并重点发展以土壤深松、少耕和免耕等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畜牧业机械,突出发展牧
草收获和饲草料加工机械,配套奶牛机械化清粪、投料,机械化挤奶、鲜奶保鲜、储藏、运输等机械,大力推广猪禽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使全州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基地的80%达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养殖水平。林果业机械,重点推广挖穴机械、移栽机械和管理植保机械。设施农业发展,重点推广卷帘机、微耕机械等。
(二)加快体制改革,理顺体制关系。一是认真做好乡镇农机管理站“三权归县”工作。各县市尽快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构与建设的意见》[新政发(2010)25号]文件精神,将乡镇农机管理站收归县市农机局管理,从而真正使农机系统成为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有机统一体。二是积极争取农机购臵补贴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加快基层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的改善。按照自治区农机局每个站补助30万元的标准,用三年时间完成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绩效挂钩的工作责任制。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创收,激发活力,调动农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解决“无心干事、无钱干事、无人干事”的问题。允许农机科技人员有偿为农机合作组织提供服务;允许农机科技人员入股参与农机专业合作社搞经营服务;允许乡镇农机站参股共同经营农机合作社。有条件的乡镇站,应把公共服务职能同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积极鼓励乡镇农机站围绕农机化开展有偿服务,增强基层站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农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资
金投入。按照新政发[2010]25号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地方财政预算中农机专项推广经费不得低于自治区每安排5000万元经费的30%,建议州、县市人民政府,将乡镇农机站的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现阶段州、县市农机推广经费标准应与农业、畜牧系统站所同等对待。同时,要加大农机信贷和农机保险工作力度。采取政策性奖励、财政贴息等措施,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对农机化的投入,优化农机结构,逐步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持、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机制。
(四)加强新型农机合作化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要求。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通过机具、技术、劳动等要素的合作,建立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扩大服务规模,增强服务能力,引导有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营造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扶持发展一批农机服务龙头企业,不断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要求。同时,要加强对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督,维护农户的利益。
(五)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改变土地小规模经营模式,实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示范带动、培育改造、规范提升、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农民将分散的土地采用反租倒包,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向种田能手、家庭农场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集聚。以农业机械化推动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移推动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形成互动式良性循环格局,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搭建广阔平台,促进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六)实施人才兴机战略,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关部门要把农机人才培训纳入自治州人才整体培训计划和职教计划,落实专项经费。加大基层农机工作人员和农机操作手的教育培训力度,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争2015年达到文化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技术等级均有明显改善,促进自治州农机化服务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七)尽快制定出台自治州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推进自治州跨越式发展,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建议州人民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制定出台《自治州加快农机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进一步突出农业机械化在自治州“科学跨越,富民强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实现新的跨越。
第五篇: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通过分析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和原因,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动因之一,而区域差距反过来又加速了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迁移和流动。本文针对促进劳动力流动、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经济发展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