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2 17:3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一篇: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农委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联系我县经济建设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体系网络的优势,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全面推进我县种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将我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种植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为辅。全县耕地面积约105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32万亩以上(统计局口径),其中,小麦70万亩,水稻49万亩,玉米12万亩,大豆2.5万亩,山芋1.5万亩。实际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约50万亩,小麦79万亩,玉米18万亩。全县粮食总产2007突破10亿斤大关,达51万吨,2012年突破12亿斤大关,达60.59万吨。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水稻、玉米、小麦单产水平分别达到600公斤、410公斤和400公斤以上。近年来,除2013年发生重大旱涝和病虫灾害情况下略有减产外,呈持续增长态势。2014年全县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超历,分别达到154万亩、479.22公斤和73.8万吨。2007年、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年被省农林厅授予2004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被授予江苏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集聚资源要素,加强两大园区建设

1.成功创建省级成子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是加强基础配套,扩大园区承载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860万元,新建水泥路21.2公里,桥19座、泵站3座、渠涵闸165座,架设电力线路4千米,栽植绿化苗木1.2万株,基本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优质高效产业园区。二是坚持产业定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其中在优质稻米区,建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并以南粳9108为主推品种,稳步推进优质稻米基地规模化建设。

2.创新建设生态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一是制定《**县家庭农场集群建设规划》。集群内已建成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16个,经营面积约7300亩,集群南紧邻北窑沟以南还有3个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约4300亩。二是建设卜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惠丰家庭农场现有条件基础上,投资600多万元,开工建设占地约15亩的服务中心,建成后可为周边15-20个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粮食烘干及粮食、农资、农机存放等提供服务,服务面积约1万亩,解决园区内水稻不能及时收割、小麦不能适时播种的矛盾。

(二)打造特色产业,做优稻米产业

积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极力打造泗阳优质稻米品牌。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10万亩优质稻米基地为目标,在卢集、高渡、裴圩等沿湖乡镇重点试种南粳9108共1.5万亩、在新245省道沿线乡镇推广宁粳4号和连粳7号6万亩,全县优质稻米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比例达到85%以上,优良品种种植实现全覆盖,2014年水稻平均单产达600公斤以上。高渡于家龙家庭农场试种南粳9108,建设有机稻米生产基地300亩,打造“泗水明珠”品牌,每亩增收200元,并与连云港米厂签订26万斤订单。

(三)提高综合配套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保证粮食生产面积。从2003年以来,**县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30万亩以上,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0%以上。

2.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整合实施土地增减挂钩、优质稻米基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部省级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资金,强化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耕地质量,做好高标准粮田建设。2013年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规模1.6万亩,总投资800万元。2014年底,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55.93万亩。

4.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新建电站2座,过路涵、桥共6座,防渗渠27.78千米,景观沟780米,水泥路6.1千米,砂石路4.5千米,平田整地700亩以及其它配套实施。

(四)培育新型生产主体,提高粮食规模经营水平1.注重家庭农场培育。根据中央及省市要求,我县加大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培育,鼓励扶持当地农民、返乡青年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到2014年底,全县共注册各类家庭农场1271个,实质性运作的有903个。其中粮食种植、园艺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分别为492个、196个、52个和142个,分别是54.5%、21.7%、5.8%和15.7%。

2.搞好家庭农场服务。在城厢、卢集境内设立了生态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探索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的模式、规模、扶持的方式、方法,推动全县家庭农场的发展。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建设卜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添置12吨仓容烘干机组12台套,建成以粮食烘干和粮食、农资家、农机存放等服务内容的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烘干机房和农资、农机库基础建设,预计5月底前建成投入运营。3.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培育。2014年,按照“运营管理规范、家庭劳动为主、经营规模适度、产出效益较高、生产技术先进、质量安全可控”的标准,培育上报省市示范家庭农场16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5个。

(五)推广普及农业技术,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1.利用项目为载体,推广农业“三新”。一是实施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增效项目。实施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片7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12个,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片1个,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52公斤/亩,639.1公斤/亩和804公斤/亩,使全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稳步提高。二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14年采样土地样品355个,稻麦完成试验示范28个,发放施肥建议卡8万份,稻、麦、玉、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万亩次,平均亩增产35公斤,亩增收83.3元,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不合理用肥每亩2公斤,亩节本增效8.2元,累计节本增效12169.5万元。三是实施商品有机肥补贴及耕地质量综合示范区(有机无机复混肥)补贴建设项目。2014全年计划补贴有机肥6000吨,完成5300吨,农户每购1吨有机肥,省财政补贴150元,已完成补贴79.5万元。四是实施2013-2014年农业科技“三新”展示基地项目。布置了小麦新品种试验24个、新技术项目5个、新产品展示3个以及1个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和1个百亩高产示范方。引进的多个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如小麦品种淮麦20、烟农

19、济麦22等,水稻品种徐稻4号、徐稻5号、连粳7号、Ⅱ优

42、两优培九等,玉米品种郑单958、苏玉

29、江玉501等、大豆品种如泗豆288。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50多项。

2.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利用农民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科技大篷车送技术入乡进村。2014年举办技术培训88场次,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二是通过12316短信平台、电视网络媒体、培训教材、明白纸等方式发送农业技术信息。2014年发放培训教材2万多本,技术明白纸9万多份,通过泗阳电视台发布农情农事信息电视预报17期共160多次,通过泗阳农业网发布农情农事信息80余条。三是通过稻麦科技入户对农民进行入户到田指导。县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根据对象示范户实际情况分别进行跟踪指导,做到田间考察指导常态化。2014年技术指导员平均入户时间在150天以上,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

3.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机械化水平。一是积极推广先进农机装备。2014年落实中央及省财政农机购机补贴1848.2万元,全县各类农机具保有量达5万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25%。机耕、机播、机电排灌、机植保、机收、机脱粒水平分别为98.8%、80.6%、94.2%、74.5%、85.9%、98%。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二是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2014年我县夏季小麦种植总面积75.59万亩,据第三方核查夏季还田面积为64.12万亩,还田率达84.83%;秋季水稻种植面积为47.53万亩,实际还田面积达38.997万亩,还田率达82.05%。三是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县拥有实体化农机服务组织80家。

(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农民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水稻、玉米、棉花、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良种补贴等农民种地补贴。2014年通过“一折通”发放到农户资金达1亿元,惠及全县近20万农户,增加了农民政策性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完成中央财政“小麦一喷三防”资金304万元,发放补助物资到位,实施面积79.8万亩,有效地控制了小麦穗期病虫害的发生和早衰,实现我县有史以来小麦产量最高水平。

(七)加大农资监管力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1.深入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教及服务指导工作。2014年3月20至3月27日,组织开展了**县“2014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出动执法及科技人员共计86人次,举办现场咨询培训4场,接待咨询群众0.35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0.75万份,挂横幅标语、拱门9条,受理群众举报2起,展销优质种子近1000公斤,货值超万元。

2.精心组织,扎实开展种子“双打”工作。到目前为主,种子“双打”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93人/次,检查种子企业数13个/次,检查种子经营门店数602个/次,专项整顿种子市场35个/次,立案查处经营违法违规种子案件11起,结案11起,受理群众举报案件3起,共查获违法违规种子7247公斤,货值金额5.466万元,没收种子147公斤,没收违法所得0.68万元,罚款5.25万元。

3.强化监督抽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2014年抽查种子样品41个,常规检测样品(水分、发芽率、净度)32个,对近似品种名标注TM的水稻、玉米及小麦种子送省质检中心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9个,经检测不合格样品3个,全部抽检样品合格率达95.12%。

4.深入开展种子生产基地巡查,强化种子田质量检验。一是加强种子生产规范化管理,及时核对种子生产许可证、生产品种、生产地块等信息,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核查授权情况、委托制种合同、亲本(基础种和原种)来源、生产面积、隔离情况等情况。二是加强种子田质量检验,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全面加强种子田田间质量检查,重点检查生产档案记载、防杂保纯措施、田间纯度,逐田逐品种进行检查,坚决淘汰不合格种子田。2014年共检查种子生产经营企业13个/次,检查生产基地面积达5500亩。

5.继续开展企业生产经营资质清查。在去年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资质清查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企业生产经营资质清查,进一步健全企业生产经营资质动态监管机制。重点检查了持证企业经营资质、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发证机关档案文件。通过到省级发证的江苏省泗棉种业有限公司检查,其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三、存在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但仍有相当部分沟、渠、涵、闸年久失修,不能发挥灌排作用,旱作田块基本上不能实现自由灌排,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整合资金,实行区域治理,提高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实施进展缓慢

以农技推广中心为例,近三年实施的25个项目中,尚欠17个项目资金近2600万元,严重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有些已经影响到项目的申报和争取,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较慢 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大部分为“6038部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受到制约,影响到粮食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同时,由于农村养老体系还不健全,留守人员仍以土地为生,不求多收,但求有事做,制约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影响到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技队伍力量薄弱

1.农技人员年龄老化,人才断层。目前,我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相当比例的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接近退休,而年轻技术人员数量少,流动性大,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技人员数量偏少,人手不足。农业农村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农业战线各部门都存在缺编情况,有些部门还存在农技人员被借调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人手严重不足,仅有的农技人员常常处于“疲于奔命”状态。

3.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农技人员由于年龄较大,知识结构陈旧,对于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农业生产上的一些新思路、新模式不够了解,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条件不足,生产水平与经营规模不匹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对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相应配套设施与经营规模不对称,如机械配套不足,晒场、仓储等设施受经济、用地指标的制约不能配套到位,致使不能及时收割、播种,不能发挥经营土地的最大产出率。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市委扩大会议观摩点项目为抓手,抓好园区建设,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1.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承载能力。完成南卜路西延与成子湖旅游公路对接及防渗护坡工程(2.6×1×0.07m)1950米建设;完成联迎路硬质水泥路260米×5米(南卜路至吴洼河堆段)及城南蔬菜基地道路建设;完成园区牌楼建设。

2.卜湖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完成卜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园区服务能力。在惠丰家庭农场原有基础上从南卜路向南新建六米宽水泥路,与新建服务综合体大门相连,大门东侧新建成东西向烘干房及配套设备设施,西边新建成东西向钢架结构农资(机)库,完成12台套烘干机组安装、调试;院内空白地建成水泥晒场,将院内东侧粮仓及西侧、南侧办公生活用房统一刷白,院内环境整洁到位。

(二)以优质稻米产业为抓手,扩大产业规模,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

巩固发展10万亩优质稻米基地建设成果,新扩建1万亩南粳9108种植面积,新建500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个。重点在卢集、高渡、裴圩三个乡镇和省级成子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施优质稻米高产创建工程,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加大“成子湖”、“泗水明珠”牌大米宣传营销力度,初步形成集品种引进、栽植推广、加工销售、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体系。

(三)以壮大培育家庭农场为抓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规模经营发展

1.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严格按照省、市示范家庭农场标准,重点培育发展以粮食种植、果树栽培为主的家庭农场60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个。

2.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植保、农机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服务带动作用,年内各乡镇(街道)新增农机、植保合作社各1家,培育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19家。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企业示范基地+家庭农场+服务组织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做好产业规划,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增收致富。

(四)以项目申报为抓手,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为我县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1.积极申报争取项目。重点抓好2015年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的申报。

2.扎实推进实施项目,以项目推动农技推广工作再上新台阶。①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②认真做好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做好有机无机复混肥推广补贴工作;③做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工作;④继续做好小麦、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工作;⑤做好稻、麦“三新”基地项目工作;

3.对项目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头,目标到田头。实行绩效管理,实行会办制度,及时查摆问题,纠正问题,抓好项目档案资料建设,指定专人负责,扎实推进,确保项目按照序时进度不折不扣实施完成。

第二篇:种植业座谈会汇报材料

种植业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

近年来,我区积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现就2015年上半年种植工作完成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指导思想

坚持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四大功能,以节水富民、提质增效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城市与农村、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效的关系,创新体制,加快推进农业节水,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与门头沟区域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与全市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衔接的农业产业结构,为服务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门头沟区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落实我区生态涵养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功能定位为出发点,以做精产业、富裕农民为落脚点,按照“高效、节水、生态、安全”的基本原则,着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坚持政策创新、科技引领,重点发展景观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规范养殖业管理,发展绿色畜牧业,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的城乡服务能力、生态涵养能力,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农林水结合、种养业协调的思路,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应急保障、生态休闲和科技示范水平。

四、种植业发展现状

门头沟区山多地少,种植业以林果种植为主,农作物种植以小农种植为主,规模小且较为分散。

2014年农作物全年播种面积2.15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26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14万亩。主导种植品种为玉米杂粮、景观植物、食用菌和中草药(我区无小麦种植)。玉米杂粮种植主要集中在清水镇、潭柘寺镇、雁翅镇、斋堂镇;景观植物重点分布在清水灵山景区沿线、爨柏景区周边及雁翅109国道沿线;食用菌生产集中在清水镇黄安坨村、雁翅镇雁翅村及妙峰山镇丁家滩村;中草药种植主要集中在清水镇、雁翅镇两镇。

五、种植业工作完成情况

(一)种植情况

今年我区春播总面积18303.1亩,其中玉米8349.2亩,豆类4543亩,蔬菜1516.9亩,其他农作物2621.5亩,我区无小麦种植。

大力发展种植业。今年我区清水镇、斋堂镇精选景点周边、国道沿线地区集中连片地块补贴示范种植景观植物1560亩;并在全区高标准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地块推广使用有机肥3000吨。

为了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口粮田的粮食生产能力。今年在清水镇、雁翅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项目700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培肥地力350亩。

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今年我局共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任务农业部分人工种草1500亩,分布在清水、王平、妙峰山3个镇、11个行政村,同时项目的实施还可增强我区山区的景观效果,促进我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二)种植补贴

我区全面部署春耕备耕工作,积极落实物资配送、农机准备及惠农补贴政策准备等方面工作。

按照市级《北京市基本菜田蔬菜生产补贴办法(试行)》,我局联合区农委开展菜田补贴试点工作,做好500亩基本菜田建设。通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充分发挥在技术储备、教育培训、宣传引导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区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我区蔬菜生产水平。

坚持惠农原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种粮农民受益。我局与区农委、区财政联合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中央良种补贴及生态补贴工作,完成任务布置培训,各镇进行统计公示阶段,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三)科技支撑

201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围绕景观农业、杂粮、鲜食玉米、中草药种植项目,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5处,引进豫谷

18、中黄30、冀绿7号等杂粮品种及晋糯301、京科糯928等鲜食玉米的品种,桔梗、紫苏、养心菜等中草药品种,万寿菊、硫华菊、波斯菊等景观农业种植品种。利用全区10所田间学校为依托,加强对全区147名全科农技员应时应季粮食、果树、蔬菜种植业知识培训,为全区种植业提供科学支撑。2015年计划在门头沟清水镇和潭柘寺镇建立金银花种植基地2处。

第三篇:九集镇2018年种植业产业发展汇报

九集镇2018年种植业产业发展

情 况 调 查 汇 总

2018年4月16日以来,九集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全镇种植业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将全镇农业种植业分为九大产业,分别是:粮食规模种植、稻虾共作、食用菌生产、乡村旅游、药材种植、油茶种植、林果生产、蔬菜瓜果生产和苗木花卉生产。各产业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汇总如下:

一、粮食规模种植情况:

全镇5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145户,经营面积10671亩。主要种植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

二、稻虾共作:

全镇有稻虾共作或池塘养虾面积的26个村,67户,已投苗面积852.7亩;虾池已建好待投苗面积500亩,位于沈家湾村、泗堵河村;计划发展面积150亩。其中,养殖面积10—99亩的有15户;养殖面积100亩以上的有4户,分别位于沈家湾村、泗堵河村、石门集村、九仙观村,其他面积均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

三、食用菌生产:

全镇有食用菌种植面积的13个村,19户,今年已种植总规模100.2万袋,计划发展1.5万袋。具有10万袋以上种植规模的基地位于泗堵河村、沈家湾村、曾家畈村、双泉村、汤家咀村。其他面积为农户分散种植。

四、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全镇目前有乡村旅游经营主体6家,年接待能力18万人,年产值8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0户。

五、药材种植情况:

全镇共有药材种植经营主体24家,药材种植面积554.2亩,主要药材种类有元胡、丹参、薄荷、艾草等。种植面积较大基地位于邓家集村、施家沟村。

六、油茶种植情况:

全镇目前有油茶种植经营主体9家,已栽植油茶面积2416亩,主要面积位于双泉村、彭家营村、尤家岗村;计划栽植面积1000亩,位于吴家集村。

七、林果业生产情况:

全镇有林果产业经营主体32家,种植面积5398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桃、梨、葡萄、猕猴桃、核桃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基地位于九仙观村、方家庙村、王花园村、尤家岗村、古林坪村和邓家集村。其他小宗林果如甜柿子、山楂、桑葚等由各户分散种植,未形成规模。

八、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全镇有蔬菜、瓜果生产经营主体57户,种植面积640亩,主要品种有草莓、黄瓜、辣椒、莴笋等,生产面积较大的位于九仙观村、泉水堰村、良种场村和方家庙村,其他面积由各户分散种植。

九、苗木花卉生产情况:

全镇有苗木花卉生产经营主体26户,各类苗木种植面积1630亩,面积较大的村有染坊湾村、方家庙村、邓家集村、县沟村、曾家畈村。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紫薇、红叶石楠、桂花、香樟、国槐等。

九集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2018年4月26日

第四篇: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精神,加快全市种植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种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茶叶两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大地方性特色产业板块。主要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全市7县区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境评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认证“三品”产品59个,提前完成“十一五”100个产地、50个产品的规划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5%以上。

3.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加强,种植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07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9万亩,水平梯田面积10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64万千瓦,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13.3%和1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10%左右,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有力保障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4.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农业综合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2007年全市设施农业投产面积1.1万亩,年均培训农民50万人次,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及时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等服务,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建成了1市7县区农业信息网、75个乡镇信息站和558个村级农村信息站的四级信息网络。

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温饱基本解决。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近三年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7.3万亩,亩产180.0公斤,总产量55.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大灾和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还很低。二是种植结构及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有效转化。

(三)发展机遇与潜力

1.发展绿色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商洛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丰富。独立的地理单元,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优势产业和产品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两个优势产业聚集带和三个产业板块,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农的直接补贴逐年增加。二是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继续增加。三是国家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农民工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五是农业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更加宽松。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带动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原则。科学配置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质量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项目带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产量力争达到6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油料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经济作物发展到110万亩;建设2个具有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带和3个产业板块;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无公害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种植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6.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达到900—950元。

三、区域布局

(一)粮食作物及其区域布局。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全省《粮食单产提高工程规划》,努力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面积,适度压缩小麦面积,加快重点技术推广速度,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1.小麦:确保市内居民口粮需求,重点发展中筋小麦。实行良种统繁统供,加快良种更新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节本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重点建设4个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带,主要布局在洛南、商州、丹凤和山阳等4县区河谷川塬地带。到2012年,全市小麦面积调减到105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12万吨。

2.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发展山地和河谷川道两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山地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商洛北部4县区海拔900米以上的春玉米产区;河谷川道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丹江、银花河和金钱河流域海拔700米以下的夏玉米产区。到2012年,玉米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单产提高3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30万吨。

3.马铃薯:加大脱毒种薯、地膜覆盖、垄作栽培等三项关键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和提高商品薯质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建设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和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的生产重点区域以柞水、商州、洛南等3县(区)为主的海拔900米以上秦岭南麓沿线山区为主;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的生产重点区域以镇安、山阳、商南海拔700米以下的河谷川道为主。基本形成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基地规范化、布局区域化格局。到2012年,马铃薯面积扩大到40万亩,优势产业带(区)的单产、总产分别提高30%,商品率达到65%以上。

4.大豆: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重点发展适宜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在洛南、商州和柞水3县区重点建设洛源、保安、石门、黑龙口、牧护关、下梁等6个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实现大豆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到2012年,全市大豆面积稳定在35万亩,产量达4.5万吨以上。

(二)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区域布局。以蔬菜、中药材、茶叶和烟叶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到2012年,全市蔬菜发展到40万亩、油料20万亩、中药材180万亩、茶叶20万亩、烟叶10万亩、蚕桑8万亩、水杂果10万亩。

1.蔬菜:大力实施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突出抓好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发展,按照“优质、安全、营养、特色”的需求,扩大种植面积,保障市场供应。引进推广优质抗病品种,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打造商洛蔬菜绿色、特色、生态品牌,提高质量,增加总量。重点发展设施大棚早春和秋延蔬菜,大力发展精细菜、特色菜等商品蔬菜,加大商芝、荆芥、鱼腥草、蘘荷(阳藿姜)和石腊菜等山野菜家栽技术研发。加快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

商品蔬菜重点建设七县区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山地夏季蔬菜生产基地,要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加大对丹凤等县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带的扶持力度。特色蔬菜重点建设山阳九眼莲、商州秋紫豆、紫皮大蒜、透心红红萝卜、柞水红油香椿、丹凤香苜蓿、洛南甜椒、黄花菜、菜花等生产基地。到2012年,蔬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万亩,年产量80万吨,产值13亿元。

2.油料:油料重点发展花生和油菜。花生重点推广含油量高、不饱和脂肪酸低的油食两用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并进行深加工。油菜以发展“双低”油菜为重点,实行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

重点建设商南花生优势产区和山阳、商南“双低”油菜优势产区。到2012年,油料面积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其中,花生8万亩,产量1.4万吨;油菜10万亩,产量0.85万吨。

3.蚕桑: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按照“区域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思路,加快全市优质蚕桑基地县建设。加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开展桑枝、蚕沙、蚕蛹等综合利用开发,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和蚕农收入。

重点建设镇安、洛南、商南等三县优质蚕桑基地,形成适度规模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集群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全市投产桑园达到8万亩,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年发种15万张,年产优质蚕茧3800吨,总产值达到7600万元以上,蚕农户均收入3000元。

4.水杂果:坚持适地适树和区域化、规模化原则,推广无病毒良种苗木和丰产集成配套技术,合理调整种类及早、中、晚熟比例,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加快良繁、营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环节建设,促进转化增值。

引导发展水杂果生产上山进沟。柿子以商州孝义为中心,重点发展柿饼加工专用品种;葡萄以丹凤棣花、商镇、龙驹寨为中心,重点发展酿酒品种;柑橘以山阳漫川为中心,重点发展鲜食品种;桃、杏、李梅、樱桃以商州陈塬、夜村、三岔河、黑龙口,丹凤万湾、黑沟河、桃花铺、铁峪铺,山阳小河口,柞水红岩寺、凤镇、营盘等地为主,重点发展鲜食品种。到2012年,全市果园发展到10万亩,总产量15万吨,年产值达到2.5亿元。

5.烤烟:坚持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基本方向,实施以烟水、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烟草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种植,培育一批种烟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重点建设“一带一片”两大集约产区,形成“五大”规模种植。“一带”即北部洛南、商州烤烟带,“一片”即南部山阳、镇安、柞水烤烟片,“五大”规模种植即洛南县建成5万亩以上的全省烟叶生产大县;全市建成 10个3000亩以上,年产烟叶万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乡镇、100个300亩以上,年产烟叶千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村、1000个50亩以上的优质烤烟大片、10000个5亩以上的优质烤烟种植大户。基本形成区域种植、集约经营的烤烟生产格局。到2012年,全市烤烟面积达到10万亩,烟叶产量1.5万吨,烟农收入2.4亿元,财政税收5000万元。

中药材、茶叶产业市政府另有专门发展规划。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三大工程,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和良种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为目标,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管理法制化、育繁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形成网络健全、功能齐备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按照建设新型种业体系要求,建立健全县级以上种子管理机构,完善全市种子管理体系。加强种子科研、教学与种子企业的联合,大力开展育种技术研发,通过市场运作、联合开发、委托育种、品种买断、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育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多抗、优质、专用新品种,提高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立高标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通过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清理非农闲置地、提高耕地补偿标准和实行土地开发复垦等措施,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到2012年,新修基本农田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培肥地力100万亩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控制,建立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植物检疫和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监测、检测、防范水平。加强农药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用药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控制,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安全。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全市选择30个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乡(镇),建设30个千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300公斤以上,夏玉米、马铃薯(折粮)亩产400公斤以上,春玉米亩产5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实施面积5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新增粮食5万吨。

(二)建设四大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体制改革,创新推广机制,改进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

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情信息服务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用三年时间完成信息入村工作,基本实现村村都有信息站,使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

加快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每县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2个具有一定规模、规范经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及其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农产品网上交易,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市级和7县区的检测中心(站),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检测网络。

(三)抓好五大产业,推进种植业业结构调整

着力抓好马铃薯、茶叶两个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个产业板块共五大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加大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筛选确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推广七项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粮食高产集成技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使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技术,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园艺作物生态安全生产技术,推动主要园艺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挖掘良种良法增产潜力;推广重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配肥技术,提高地力,加强耕地质量监督监测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墒情和旱情监测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应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把科研和生产对接起来,把成果与效益结合起来,切实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水平。不断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技术。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加强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组装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加快农业推广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机制社会化、推广方式多样化,促进各种先进实用技术向农业渗透,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种植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生产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领导体系和支农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设施蔬菜生产及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加大农业投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种植业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制订配套发展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的长效保护和支持体系。市、县区两级财政对粮食高产创建和设施蔬菜工程要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予以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国债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资金和民间资本等形式,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为种植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工作,要将规划中提出的各类重点项目,统一纳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计划项目通盘考虑。通过项目带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政策、执法、信息和减负等综合服务水平。着力增强政策落实及协调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的能力,指导种植业健康稳定发展。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规范程序、科学管理、强化监管为重点,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农情信息的收集、发布为重点,加强农情调度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农情信息为领导决策、指导生产、结构调整和产品营销的服务水平。以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土地流转管理为重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五篇:关于岷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2001年11月)

关于岷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一、岷县基本情况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地区西南部,地处甘南高原东麓与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接壤区,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是全省扶贫攻坚重点“七县一片”之一。全县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合53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2.6万亩、草场面积290.36万亩、水域面积22.64万亩、森林面积97.01万亩;辖20个乡、3个镇、389个村民委员会、2133个村民小组、98223户、4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054户、40.4万人,全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54亩。全境平均海拔2200--3700米,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120天左右,冻土期120多天,年降雨量600--650毫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导致自然灾害频繁,雹、洪、旱、涝、霜五灾俱全,十年十灾。但高寒阴湿的地理气候条件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中药材、洋芋、畜牧、矿产、水电、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近年来,我们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在进一步调查研究、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岷县实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依托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扬“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团结拼博、求实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励精图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产值达到4.9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186公斤;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4.9%,实现了全县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多年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粮食统购统销,商品流通受到限制,致使全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住的茅草房、吃的回销粮、穿的破衣裳,是当时岷县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群众的吃粮问题,从1993年到1995年,国家共下拨我县回销粮3.4亿公斤,年均830万公斤,最多的1985年下拨2058万公斤。但是,岷县农民并没有真正解决吃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市场的日趋活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全国粮食紧张状况的逐步缓解,部分地方粮食逐渐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转变,进一步认识到在岷县这样一个地处高寒山区、自然灾害频繁的特殊区域,不

适宜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违背自然规律,大搞粮食生产,就粮抓粮,其结果是农民不仅不增收,而且乱开荒地、广种薄收,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县上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大力发展“两洋(羊)一药”(种洋芋、养羊、种药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下决心压缩小麦、蚕豆和其它夏杂粮等低产作物面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大力发展抗灾高产高效作物中药材、洋芋种植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00年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8.28万亩、经济作物24.15万亩,粮经比为6.2:3.8。在粮食作物中夏粮11.06万亩、洋芋27.22万亩,户均种植洋芋3亩;在经济作物中中药材面积达到20.83万亩,比1999年增加9.2万亩,户均达到2亩。药材、洋芋、畜牧三大产业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真正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今年,我们继续以种养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种养业结构,继续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资金启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群众行动等措施,改变以往下任务、定指标、靠行政命令等办法,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权,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算帐对比,现身说法,以典型引路,提高群众自觉性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6.19万亩,经济作物25.64万亩,其他作物0.57万亩。粮食作物中,小麦3.98万亩,洋芋30.22万亩,蚕豆等1.92万亩;经济作物中当归8.64万亩,红黄芪8.82万亩,党参5.26万亩,黄芩、柴胡、大黄、板兰根等中药材1.5万亩,油料等1.5万亩。粮经比为58:42,夏秋比为16.5:83.5,药材、洋芋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6%以上,户均达到了2.6亩药材、3.2亩洋芋。同时,种草3万亩,其中退耕还草2000亩,闾井、麻子川等乡种草2.8万亩,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二)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今年,我们把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探索机构改革路子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园区面积已由去年的104亩扩大到1589亩,并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园区作出了全面规划,整个园区分为9个大区,其中野生中药材家种驯化区驯化中药材品种42个、10亩;中药材引种观察区引进品种67个,累计已达121个,种植10亩;适宜中药材引种扩繁区种植中药材品种17个、35亩;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试验示范区进行以当归为主的生物

肥料、农药等试验项目11个,面积50亩;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区种植各类中药材20亩;优质中药材栽培示范区种植各类中药材1364亩。建成“五位一体”日光温室16座,建成园区内道路712米,并进行了硬化,对园区进行了围栏。配套微灌7套、滴灌设备1套,解决了日光温室内灌溉问题。电力部门完成了园区内线路架设。能源办共修沼气池7座,为促进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进度和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作好技术储备。

(三)重点推广示范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质增效,发展特色经济,我们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积极选点,共在10个乡的10个点落实重点农技推广面积26660亩。其中麻子川乡良种洋芋机播示范点3000亩;文斗乡中药材多元化种植示范点18000亩;梅川乡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537亩;中寨乡地膜当归规范化种植示范点1200亩;西江乡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示范点527亩;闾井乡阳关村抗灾结构示范点570亩;蒲麻乡中药材种植示范点533亩;西寨乡中药材多品种育苗示范点1200亩;清水乡地膜当归套大蒜、洋葱示范点511亩;寺沟乡老鸦山农业科技扶贫示范点582亩,通过以上10个示范点的带动,要使近几年试验田里成功的好技术、好项目、优良种子、种苗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四)支柱产业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大力实施“两洋(羊)一药”战略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为主要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洋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是中药材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4.04万亩,分别比1999年、2000年增加106%、15.4%,品种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以当归、红黄芪、党参种植为主,大黄、秦艽、甘草、板兰根、黄芩等三十多种中药材多元种植的喜人局面,农业园区引进120多种中药材进行试验,将为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提供丰富的适宜药材选择品种。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移栽大田试验取得成功,规范化种植正在起步,当归GAP规范标准制定正在与有关方面洽谈、协作,并被授予“中国当归之乡”地道药材产地称号。中药材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文斗、西江各建成一个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大、水平高、效益看好。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已建成中药材批发市场23个,发展中药材加工户2100户,中小型药材加工企业520户,并涌现出华兴公司、玉良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城郊农副产品加工公司等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市场熟悉、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是洋芋(淀粉)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已

成为粮食作物中的主力军,预计今年种植面积达

万亩,占粮播面积的83.5%以上,品种逐渐向优质化、专用脱毒种薯方向发展,今年共栽种引进洋芋品种11个,良种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了洋芋种植良种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共在以麻子川、十里、西江、寺沟、梅川、蒲麻、清水为主的22个乡开展机播洋芋示范5000亩,投入11台洋芋播种机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洋芋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洋芋产品的加工、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县共落实“订单洋芋”18.1万亩,为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5000吨,加工消化洋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小型洋芋淀粉粗加工作坊发展迅速,能基本解决洋芋销售难的问题。尤其是麻子川乡,以建成“洋芋大乡”为目标,在洋芋产业的基地壮大、新品种引进、机械化作业、订单洋芋、产品加工等方面都探索出了比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畜牧支柱产业。以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为目标,立草为业,推动畜牧支柱产业发展。今年结合岷山红三叶优质牧草繁育基地项目的实施,全县共种植各类牧草3万亩,其中麻子川占扎路、旋窝1万亩,闾井1万亩,小寨等乡1万亩。草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东山区结构调整找到了出路,将逐渐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抓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县上把支柱产业的发展作为振兴岷县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来抓,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制和部门领导责任制,每个支柱产业都由分管的书记或县长牵头,组建一套班子,编制一个发展规划,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和一个优惠政策,责任到人,从项目论证到建设、投产一抓到底,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抓基地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以洮河沿岸川台区为重点,结合“三个一万户”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额度,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突出抓了以地膜当归和红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建设,逐步建成了以梅川、清水、中寨为重点的地膜当归和以文斗为重点的中药材多品种种植基地;在麻子川建立了洋芋良种繁育基地示范点;以东南部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结合退耕还草,大力开展优良牧草种植,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畜牧联营体、暖棚养畜,并从圈舍改造入手,大搞暖棚舍饲育肥示范,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

三是抓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组建龙头企业。围绕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建成了岷当生物

产业有限公司、华兴中药材有限公司、顺兴和药材商行、玉良药材加工厂等重点企业,带动发展了一批个体和私营药材加工企业,全县从事中药材加工运销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到2100户、加工点520个,其中: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4户、50万元以上的25户、10万元以上的250多户。围绕畜牧支柱产业,建成了畜产品工贸公司、维新柳林良种猪场、永明良种畜养殖场、兴岷特种养殖场、鬃毛厂、骨粉厂等骨干项目,扶持发展了一批养畜大户和畜产品加工户,全县从事畜禽贩运及畜产品加工、营销的个体工商户达到500多户。围绕洋芋及淀粉支柱产业新建了梅川洋芋专业市场、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扶持发展小型洋芋淀粉加工户500多户。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新上了5000吨变性淀粉生线,并带头实施了订单农业,有力地带动了洋芋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是抓市场建设,促进农副产品的转化。我们把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通过多渠道筹资,建成了工业开发区,区内已建成各类资源开发型项目28个。在进一步规范粮油综合贸易市场、西郊中药材市场的同时,建成了23个农村集贸市场和商贸城、梅川山咀洋芋专业批发市场、建筑建材市场、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新建了集商务、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岷州大酒店”,实施了梅川、闾井、西江、岷郊、西寨、十里、清水等小城镇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城乡集贸市场,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良的市场服务网络。

五是抓订单农业,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今年,我们把订单农业作为一项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年初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之后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及企业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各乡政府都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借鉴外地、外县的经验,主要采取政府承诺、协会牵头、反租倒包、外引内联等形式狠抓了订单任务的落实。全县共完成订单农业任务18.1万亩,其中订单洋芋13.5万亩、药材4.4万亩,其它订单0.2万亩,为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促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下载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发展我社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养白牛社区发展山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作者:王建寿学号:1053004457213 养白牛社区在全县是最贫困的社区之一,长期以来,社区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作为典型的山区,几乎......

    关于发展我社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养白牛社区发展山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作者:王建寿 学号:1053004457213 养白牛社区在全县是最贫困的社区之一,长期以来,社区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作为典型的山区,几乎......

    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联络站典型案例

    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内部监督工作联络站建设及监督职能发挥情况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区纪委监委《关于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一定四化”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建立派驻综合监督单......

    种植业年终总结

    每一次的工作总结都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回顾分析研究,以此找到不足并改正,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种植业年终总结,欢迎阅读参考!【范文一:农业局年终......

    贵阳市2011年种植业发展实施方案[优秀范文5篇]

    贵阳市2011年种植业发展实施方案按照中央、省相关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见》的......

    2019年种植业工作计划

    2019年种植业工作计划一、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种植......

    我国种植业(教案)

    种植业(教案) 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知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农业的五个部门和产品,理解耕作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部门。 ②让学生记住小麦、水稻、棉花、油科作物、糖料作......

    种植业科工作总结

    种植业科工作总结 我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劳动人事统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种植业系统所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