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兴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泰兴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泰兴市农技推广中心陈 浩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农业技术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交换的频繁,农业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发展层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温家宝总理提出,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泰兴市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和政府关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典型先导等一系列措施,使泰兴农业逐步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轨道。但与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安全农产品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针对性和行政决策的有效性,我们就种植业标准化工作,对部分种植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进行了调研,提出推进我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对策,为我市发展种植业标准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我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一、建设现状
1、组织管理网络已初步建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原泰兴市农业局就成立了“泰兴市农药化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泰兴市种子管理站”,专司全市生产用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测管理工作。2001年,泰兴市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原泰兴市农业
局和原泰兴市多种经营管理局合并成“泰兴市农业局”。为了强化全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在机构设臵时,市农技推广中心新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建设办公室”,负责全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技术指导工作。各乡(镇)配备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员,村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协管员。涉农企业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内检员。全市建立了一支由市、镇、村、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组成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至此,泰兴市种植业质量标准工作网络体系已经形成。
2、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
长期以来,泰兴市农业部门一直致力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积累了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第一手技术资料,为制定各类农业标准奠定了技术基础。至目前,已组织制定并由有关部门批准发布各种农业标准20项,其中,省级标准4项,市级标准8项,企业标准8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
3、优质品牌农产品建设有了新突破。
为了进一步增强泰兴市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泰兴市农业部门在切实抓好境内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2000-2008年,全市共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3个,其中粮油产地22个,面积16.20万亩;蔬菜产地11个,面积4.16万亩。组织申报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1个,其中粮油8个,蔬菜产品13个。组织申报认证绿色食品43个。
4、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全市种植业上共实施了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
(1)省级“沿江地区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 建设。实施期为
2003-2005年,三年宁麦9号示范区面积分别达到5.2万亩、10.6万亩和16.8万亩,合计实施面积32.6万亩,累计增产1623.5万公斤,节支增效4438.5万元。
(2)国家级“鲜食玉米米标准化示范区” 建设。实施期为 2005-2007年,三年鲜食玉米示范区面积分别达到1.0484万亩、1.2069万亩和1.6113万亩,合计实施面积3.8666万亩。实施期三年比实施前二年平均单产增150.2公斤,累计增产580.7万公斤;亩增效210.28元,累计增加效益813.07万元。
(3)国家级“弱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 建设。实施期为2008-2010年。2008年,示范区面积59万亩。据典型调查,示范区795户2161.02亩弱筋小麦实收单产430.12公斤,辐射区42户99.21亩弱筋小麦实收单产399.58公斤,辐射区203户583.18亩中筋小麦实收单产400.65公斤。示范区比辐射区弱筋小麦亩增30.54公斤,增7.64%;示范区弱筋小麦比辐射区中筋小麦亩增29.48公斤,增7.36%
(4)“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期为2007年,示范区面积35.1万亩,累计增产2390.3万公斤,增收3811.86万元,稻麦两熟亩增收108.6元,户均增收204.5元。
5、种植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
为了推进种植业标准化的进程,泰兴市以农业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加大制定、采集和宣贯标准的力度,使全市主推品种标准化生产面积得到了逐年扩大。2008年,全市小麦、水稻、双低油菜、玉米和花生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56万亩、13万亩、4万亩和7.2万亩,分别占同类作物面积的84.9%、83.6%、86.7%、83.3%和84.5%;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
1、两头热中间冷,工作难以开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都十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直接从事农作物生产的农民和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也迫切需要标准化技术指导。而处于中间层的县级农技推广部门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专业人才却严重匮乏,政府经费投入也十分不足,导致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重认证、轻监管,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几年前,由于省农林厅明文规定“对今后有关农产品质量建设的项目安排,将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原则上只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或产品认证的基地,才给予考虑”。因此,相当一部分申请人申报“三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完成考核任务或为以后申报项目服务。而这些产地获得认定或产品获得认证后,由于市县级监管队伍力量薄弱和监管手段条件跟不上等多种缘故,只能实行区域监管的办法,即在哪个乡镇的产地、产品由那个乡镇的监管员负责监管。事实上,这些产地、产品监管基本上处于应付上级检查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了品牌农产品的信誉,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3、有标难依,标准执行的难度较大。
近年来,泰兴市种植业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并初步实现了全市大宗农作物生产标准化。但由于我市种植业生产目前主要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为主,加上农民为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作物病虫草害侵袭,同时一味追求作物的高产更高产,长期以来依赖于各种农药的使用和化肥的投入。因此,一方面难以按照标准来统一组织生产,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和农产品中农药
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我市农产品的质量。
4、检测功能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泰兴市尚未建成专职农产品检测中心,因此,在检测的数量与社会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检测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就市场检测而言,全市目前仅有少数市场实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多数市场的进场农产品内检处于时断时续状态。
5、执法部门信息沟通不畅,难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环保、卫生、经贸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比较突出。如食品卫生由卫生部门监管,农产品销售市场由工商部门监管,环境由环保部门监管,只有农产品产地建设由农业部门监管。这种多头监管体制,必然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困难,难以保证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种植业标准化技术普及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过去要吃饱,现在讲究要吃好,讲究安全可靠,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因此,加强种植业标准化工作,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文件精神,宣传农产品健康、安全知识,宣传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动态、经验,宣传种植业标准化的相关业务知识。二是继续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一方面要对全市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员、乡(镇)村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涉农企业质检员等进行标准化技术专业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农民进行直接的标准化技术指导。通过分层次的宣传培训,从而提高农民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进而推进全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健康发展。
2、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实现优质优价。
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目的是推进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无数事实证明,“三品”只有在它的市场利益大于实际成本时,才更具生命力。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作用,培植典型,开拓市场,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切实保护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3、加大检测功能建设,拓宽检测范围。
建议上级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检测功能建设,在配备充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队伍的同时,完善好药残和土壤有毒物质等农产品检测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市场准入路子,实现“四个延伸”,即由市场检测向基地检测延伸,由蔬菜检测向大宗农产品检测延伸,由市场专销向整体准入延伸,由分段质量检测向全程质量控制延伸。通过四个延伸,真正使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和“放心蔬菜”。
4、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继续抓好农业投入品等行政执法的同时,建议要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技术执法,从根本上消除农产品质量隐患,真正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质量控制。
二00九年二月十五日
第二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2、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当前农业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果和蔬菜等,其中种植小麦所占比例最大,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利润很低;水果投入产出时间长,对技术要求高,其产值差异大,年产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产出都比较高。
设施农业方面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大棚蔬菜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农民合作社形式和农民自发创业做得比较好的产业,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国内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比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条件好,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
现有的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偏小,品种也比较单一,缺少战略性投资者的加盟。因规模小成本高,许多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难度大,导致企业因生产技术及条件落后而品质上不去,效益较低。
3.3投入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如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使农民受益。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不足,已成规模的企业一次性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投资者普遍
觉得融资困难,资金运转不畅,加上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3.4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不畅
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分散到户,不仅农业基础设施疏于建设,而且也难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导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高价租赁土地,高地租令很多投资者望而止步;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市场
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大,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利益驱动,甚至有部分农民使用含剧毒的长效农药,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由于投入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但相对成本也高,市场售价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镇居民因消费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价格偏低、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因此,几个规模较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品都是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灌溉设施、交通设施和相应的农贸、物流市场条件均有待加强,真正做到农民种、养、加工有条件,销售运输畅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各方支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4.2转变县乡(镇)领导干部职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乡(镇)领导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还要担当起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角色,要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服务于农
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帮助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竞争中。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无序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能以县或乡为单位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根据地域特点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将产业做大做强,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入市难的问题。
4.3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
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政府通过 “扶贫班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因为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亟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及订单农业,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第三篇: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现状及改进对策
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现状及改进对
策
档案工作是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在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安机关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对于警务创新、提高执法效率、有效地打击与制止犯罪起着越来越不可估量的作用,公安档案工作标准化正是实现公安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档案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如何进一步推行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使其更好地服务公安现实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长期档案工作经历,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认识和重视。各单位存在着“档案归档案,办案归办案”互不联系的模糊认识,没有真正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深刻领会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充分利用档案服务侦查破案工作,致使产生了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职责不清,管理不力、利用不足等问题。基层领导往往着重打击与防范,轻基础工作,特别是轻档案管理工作的现象。由于基层警力不足,档案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内勤民警兼职或文员负责的,没有专职档案员。加上档案工作的细腻和繁琐,档案员对档案的整理归档普遍存在比较马虎的现象,装卷很不规范统一。基层其他民警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平时不注重对文件材料、台账和案件资料的收集整理,认为档案只是内勤和档案管理人员的事。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奖惩激励手段。档案管理工作未列入年终目标考核范围,认为即使档案管理达省一级,单位和个人没有单项奖惩之分,而且耗费财力,使部分领导和档案员对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消极的态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平时整理档案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得过且过。
(三)装卷归档材料漏失严重,缺乏规范和管理。各部门、各警种没有把公安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职责范围,导致部分公安档案信息的流失。加上人员调整变动,档案员调动移交工作时不够严整,存在“传档不传术”的现象,新来的同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装卷归档材料丢失严重,新来的民警业务不熟,归档与不归档材料分不清,类目混乱,有些档案未及时归档,装卷也不规范,造成档案管理不善。公安机关职能单位多,许多有价值档案从未归到局档案室管理,长此以往,出现了遗漏丢失的问题。
(四)档案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培训和学习。基层公安机关平时很少开展档案工作培训,有针对性、指导性的专项培训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导致了基层档案员档案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规范化操作水平得到限制。基层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既有档案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档案工作经验的人才匮乏。由于当前派出所档案管理人员都由内勤兼任,内勤除了档案管理还需要做别的工作,工作量较大,且变动较频繁,再加上学习和培训不到位,有的档案员只能“自学成才”,对文书、业务、户籍档案整理、管理只是从以前档案形式上进行揣摩,这样整理的档案很难保证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给档案的承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人才不多,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五)硬件建设不达标,缺乏经费保障。档案室的建设投资大,因基层公安机关经费紧缺,许多单位很难达到标准化的档案室。加上大部分单位对档案管理投入力度不大,只把经费放在办案中,不愿意在档案库房建设上多花钱,造成档案管理设施均比较陈旧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使用的均为铁皮档案橱和开放式档案架,其中一部分是资源整合的再次利用品,难以达到档案管理防虫蛀、防霉变的要求。档案要达到现代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档案信息化管理设备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大部分单位经费紧缺,不愿意投入,档案的管理步伐跟不上信息化,是面临着档案管理建设的一大难题。
(六)档案管理规范更新快,缺乏宣传与引导。上级的管理规范在不断更新,基层的档案管理仍按照之前的标准实施,以至档案管理出现阶段性的不规范,整理的档案不统一、不整齐、不美观。达等级评定时常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公安机关文书档案以前装卷的规范是以地方政府档案局要求装卷,与公安部门规定的文书档案装卷规范不统一,达标也是由地方政府档案局评定,比较混乱,评定等级工作规定的部门不统一。
二、改进基层公安机关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档案建设的基础条件。要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健全归档、保管、鉴定、借阅等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具体操作规程,推进规范化建设,要及时引进先进档案管理设备,提升档案服务水平,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证。单位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建立机制,落实责任,要把档案管理工作列为重要基础工程建设来抓,与年终目标考核、评优评先结合在一起。每年年终评比出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不达等级的单位和具体负责个人进行严惩,奖罚分明,才能提高认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领导重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整理规范、归档及时、集中保管的良好工作氛围,使档案工作在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要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相应的档案工作检查、督查、考核制度,通过考核的杠杆效应引起各部门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调动各部门做好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信心,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查、责任有人负。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收集、整理、归档、入库到日常维护保养;从档案信息的采集、研发、利用到电子信息化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一系列配套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唯有不断地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并且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做到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才能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保障档案队伍良性发展。要使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因单位领导或单位其他人事变动而脱节,就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用人机制,除经常性地对本单位全体民警开展档案技能培训外,还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能吃苦耐劳、肯钻研业务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档案队伍,协助档案管理人员加强档案管理。要使档案管理工作不脱节、不间断,保持档案管理的持续性、连贯性,建议成立独立的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人员专门负责全局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由于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现代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档案专业知识,还要努力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尤其是要熟练掌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网络技术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四)要加强指导培训,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档案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业务指导,通过组织培训、举办讲座、现场讲解等方式,传授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让档案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方法,从而少走“弯路”,不断提高档案员的档案管理水平和见识,扩大视野,增进友谊,交流经验。同时,建立档案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从而稳定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要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爱岗敬业、甘于清苦的精神,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做好公安档案工作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发扬奉献精神,认真地做好各类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五)要加快数字化加工进程,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档案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和档案实体保护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安信息化和公安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档案管理新系统推广应用和示范数字档案室创建活动的开展,各级公安机关均已广泛应用档案管理系统开展档案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档案电子数据信息资源也在不断丰富。把现有纸质、实物档案分门别类、规范标准的实现数字化转换,是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对库藏档案开展数字化加工,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信息库,逐步建成层次分明、量多质优的档案信息数据库。由于库藏档案量大、门类多,而且每年新形成的档案在逐年增加,要在短期内依靠档案部门自身力量完成全部库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显然不可能,可以采用委托加工和增加临聘人员自主加工等方式,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进度。同时,对派出所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同步推进,尽快将库藏档案录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充实完善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齐全性和完整性,而且可以更加方便有效地查阅利用公安档案信息,更好地加强档案原件的保护。
(六)要增拨专项资金,为档案工作建设提供经费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这就需要有专项的资金提供保障,力争得到省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增拨经费,同时,要统筹兼顾,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设备的投入,积极改善和配臵防潮、防霉、防虫、防火等安全防护设备,创造良好的档案保管环境,为公安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
第四篇: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熊建国
摘要:文章分析了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阐述了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之迫切任务,提出了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之对策。
关键词: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现状;任务;对策
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60%~65%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但总体来说,江苏中小企业无论其规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高,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还很少,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了解,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的被动地位,很少从长远发展战略高度来规范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很难适应我国入世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民营科技企业应如何构建知识产权战略,如何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增加中国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
1.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之实践。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二十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江苏和全国一样,特别在“十五”以来,知识产权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截止2006年底,江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已达214 873件和106 062件,均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注册商标累计达14.75万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件,省“著名商标”817件,列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各类作品自愿登记量累计达47 740件,位居全国第二位。江苏具有较好的科技优势和经济基础,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不断增长,截止2005年底,申请和授权量累计分别52 052件和32 525件,居全国第三位。“十五”期间,江苏企业申请专利达38 259件,为前十五年专利申请量的2倍多。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85年至2006年的22年来,在全省企业申请的71 830件专利中,中小企业约申请了约43 000件。
就专利而言,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有如下特点:(1)专利拥有和分布上,股份制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是集中拥有专利的大户,民营科技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于全省平均知识产权拥有量。(2)机构建设上,中小企业与规模以上企业有相当差距,设立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企业较少,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分管领导,配备专职人员的企业所占比例也很低。有近五成的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未能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其中,年销售3 000万以上的大中企业建章立制较好,年销售3 000万以下的小企业未能足够重视。机械、电子行业知识产权制度相对其他行业建制较好。(3)纠纷发生与解决上,企业所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主要是专利、商标的问题较多,有限责任公司、中型企业、机械、电子行业是知识产权纠纷多发企业。发现被别人仿造后,82%企业选择以通过法律手段加以制止,18%的企业表示没有办法。被他人警告或起诉后,多数企业选择积极应诉,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要据理力争,这表明企
业在面临知识产权纠纷具有一定维权意识。大多选择以法律途径加以解决,选择了一条成本较高、收益较大同时也是风险较大的途径。对于研发成功的技术成果,三分之二的企业采用申请专利加以保护;三分之一的企业选择作为商业秘密或其他保护方式加以保护,多数企业认为通过法律手段防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最为有效,比如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等。法律手段仍是民营企业防范知识产权侵权的首选。(4)知识产权的运用上,企业规模小的、私营等其他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明显不足,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能力比较弱。对专利信息的应用上,约半数直接使用过专利信息,有部分企业间接使用过专利信息,而有些企业从未使用过专利信息。
2.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存在之困惑。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对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管理现状仍存在较大问题:(1)成果多专利偏少,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企业领导意识缺位,不懂得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和市场,导致知识产权拥有量不多,特别是专利申请量较少。许多中小企业专利意识淡薄,对发明创造不愿申请专利。不少研发人员有了发明创造,首先想到的是发表文章、成果鉴定、申请评奖,误认为这样做就可最先拥有发明创造的所有权,造成了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上还处于知识产权意识启蒙阶段,对知识产权制度意义认识不足。(2)专利结构不合理,信息的运用能力差。中小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较少,和全省企业总体水平比,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发明专利量少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开发前期都没有作相关的专利搜索。专利信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3)工作发展不平衡,企业之间差别悬殊。拥有专利的企业极不平衡。前十强企业申请总量为3 524件,占58.3%。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为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状况不容乐观。国外专利申请明显滞后。经济发达县(市、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较好,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较为薄弱。(4)专利获权维权难,企业缺乏专门人才。企业的知识产权被侵权而得不到及时保护,成为广大民营企业集中反映的焦点。专利行政执法力量不够,遇到跨省侵权等就更显得无能为力。通过法院维权,一个案件往往要几年,有时一案未结多案又发,即使赢了,也是赢了官司赔了钱,久而久之,企业由于 被侵权而得不到及时保护,影响了积极性,许多企业干脆放弃了维权要求,有的企业只能靠不断推出新产品,产品被人仿制了就淘汰的办法来对付侵权行为。企业维权步履艰难。企业普遍缺乏既懂技术又善于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找适合企业需要,能胜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人才十分困难。(5)内部管理制度缺乏,专利难以有效运营。企业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方面有相当差距。这说明一部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建设仍不健全,没有把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奖酬政策只在一部分企业得到落实,大部分企业没有全部兑现和没有兑现奖酬政策。企业这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建设不健全及奖酬激励机制严重缺位的状况,已经严重地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之迫切任务
1.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树立“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根子”的观点,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关键是企业领导。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激励创新和人才辈出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坚持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
2.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因地制宜,更多的情况下主要是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企业必须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应逐步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系统。
3. 努力推动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规模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知识产权)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是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根本目的所在。中小企业应努力寻求实现本企业成果商品化、规模化的道路。规范本企业成果许可转让,同时吸收和引进他人知识产权成果。
4.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应当将知识产权纳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中,针对本企业的产品定位、生产能力、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形式、市场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增强企业的实力,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科学规范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重造企业技术创新流程。
5. 建章立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要做好各种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的检查、落实工作,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档案,明确专人负责知识产权日常维护工作,及时办理各种知识产权维持手续,防止权利丧失。要积极应对企业有关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纠纷或争端,注意搜集保存有关知识产权研发过程、投入、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和基础数据,以备作为主张权利或应诉时的证据材料。在本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及时主张有关权利。在强调保护好本企业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防止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三、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之对策
1. 宏观指导层面上,加强领导,加大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引导和指导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与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知识产权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区别情况、分类提供指导服务。一是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二是加强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三是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各区域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采取不同的工作重点和服务方式。点面结合、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在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抓好一批“知识产权优势民营企业”,选择重点行业的骨干民营企业进行试点示范,以此辐射带动行业内的企业。通过树立典型、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协作分工,加强知识产权执法。
2. 中观措施层面,加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政策措施。知识产权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强化政府角色,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为企业搭好知识产权政策的平台。好的政策是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就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来看,需要明确有力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加快制定《江苏省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实施办法》,认真贯彻《关于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江苏省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推荐实施办法》。加强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用好现有的支持政策,落实必要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 微观技术层面,加速建设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开设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渠道。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中介市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以省知识产权局为依托,建立专利信息利用综合数据库和技术创新专利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加强专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支持。建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网站,开展信息发布、检索查询、专利技术转让、法律咨询等多项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信息的需求,重点支持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组建知识产权专家顾问团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创新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4. 社会层面,努力营造适合中小企业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提供政府财政支持。应逐步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扶持资金的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应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将更多的资金吸引到风险投资领域。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高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虽建立较晚,但2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逐步提高,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工作正在运行和发展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五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加快知识产权保护,认真履行国际承诺,受到世人注目。
江苏省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充满活力,占全省经济总量和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以上。但总体来说,江苏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还很少,所以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严酷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高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增加我国知识产权总量、提高原创性知识产权质量,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涛.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3,(6):18-22.
2.范德成,贾爱梅.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商业研究,2004,(5):74-76.
3.张涛,胡耀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企业活力,2006,(8):14-15.
4.郭洪波.论入世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2
第五篇:昭苏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昭苏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作者:张晓红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新疆工作座谈会折射出党和国家对新疆进一步发展的高度重视。昭苏要抓住此次发展的大好机会,招商引资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就要从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含量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昭苏招商引资对策
昭苏县工业化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优势资源转化能力弱,转化层次低。昭苏县必须要充分领会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并能较好的把握援助机会。要想做到这一点,招商引资工作就显的至关重要了。
一、招商引资企业及优势资源转化现状
昭苏有丰富的优势资源,但昭苏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就必须招商引资。昭苏县从2002年至2009年末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协议、合同223份。招商引资协议、合同引资额达到28.06亿元,实现到位资金6.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到位资金2.36万元;第二产业到位资金3.44亿元;第三产业到位资金0.78亿元。昭苏县为促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引进了葛洲坝集团、山东新汶集团、浙江金鹰集团、新疆康尤美、伊犁盛康粮油集团公司、新疆伊昭锰冶、江苏禾丰集团、新疆大明畜牧、江苏常州铜业等一批企业入驻昭苏。招商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2.2%,成为昭苏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充分挖掘昭苏县丰富的矿产资源,昭苏县已投入地勘资金5100万元对锰、铜、铅锌、铅银、煤等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并实现新的突破。昭苏县新建了阿克苏锰矿、巴尔德萨依铜矿、小洪纳海铜矿、夏塔铅银矿4家选矿厂。山东新汶集团投资3.8亿元的切特木斯60万吨/年煤炭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可研和规划设计,确定了井位,即将开工建设。葛洲坝集团投资34.2亿元总装机28.1万千瓦的阿合牙孜梯级水能开发项目,前期工作全部就绪,装机10万千瓦的森木塔斯水电站即将开工建设。完成了伊昭锰冶第二台12500KVA工业电炉安装和万顺油脂、草原油脂技改扩容项目。全县3户油脂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由10万吨增加到30万吨,昭苏县已成为自治区畜牧、油料、粮食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昭苏县已形成以碧溪油脂、金鹰亚麻、伊昭锰冶为代表的一批招商企业,极大地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以龙头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油料、亚麻、马铃薯、小麦、肉制品、乳制品六条主导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对促进财政和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建立。以冷配、胚胎移植技术为重点的畜牧业品种改良取得实效,以牧业大户、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的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二、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招商企业技术含量还不高
昭苏县这几年虽然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引资的企业基本上是初加工企业,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企业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往往市场价格一波动,就会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鹰亚麻打成长麻由原来的18000元/吨下降到现在的13000元/吨,因此导致企业举步维艰;伊昭锰冶公司硅锰合金的价格由最高时的1200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6400元/吨,其它矿产品的价格都有大幅下降。因价格下滑造成企业亏损,对企业影响很大。
2.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进度缓慢
昭苏县的矿产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昭苏县所有的矿点全部被区内外客商注册完毕,这些客商注册完毕后勘探开发进度非常缓慢,从而影响了矿业开发的进度。
3.电力供应得不到保障
昭苏县处于伊犁电网末端,用电面广、线长,比较分散,用电安全得不到保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用电需求与日俱增,单一输电线路供电与用电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
4.个别部门的服务意识还不到位
一些部门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办事效率还不够高,因循守旧,缺乏改进工作、强化服务的实际行动;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不高、疲沓拖拉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部门之间还缺乏良好的沟通配合,工作中常出现推诿扯皮、议而不决,致使本应很快办结的事情受阻;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办事中还存在拖、压、推的问题等等。
三、今后招商引资的重点及发展对策
1.1是通过资源整合和关闭矿山,实现小型矿山数量减少,布局合理,安全生产条件及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小矿全部达到最低开采规模;2是按照大矿业、大调查、大勘探、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在两年内全面取缔和严格查处长期圈而不探、探而不采,伺机炒作矿权、乱采滥挖、非法承包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行为;3是从2008年起,实行最低探矿权投入制度。具体规定为:第一年每平方千米投入3万元;第二年每平方千米投入6万元;第三年每平方千米投入9万元。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予年审;4是从2008年起,实行探矿权保证金制度。具体标准为:5平方千米以内的,按每平方千米2万元的标准缴纳保证金;5平方千米以上的,按每平方千米1~2万元的标准缴纳保证金,待年检合格后再按规定返还。
2.加大水能开发力度
充分利用昭苏县水能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通过引进葛洲坝集团、农四师、浙江客商等一批企业、客商进驻昭苏开发水能资源,进一步加快水电开发步伐,促进水电开发健康有序的发展,力争把昭苏打造成水力能源基地。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含量
昭苏县在这几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确有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依赖性的不断提高,昭苏逐步从过去的“招商引资”转变为现在的“招商选资”。大力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战略,昭苏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1是处理好大资源、小开发的关系。昭苏县资源优势明显,昭苏县必须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使资源优势能够最大规模化、效益化,坚决防止大资源、小开发,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2是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昭苏县在引进项目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落户昭苏的企业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否则一律不得上马,从而在促进昭苏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昭苏的蓝天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