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阳市2011年种植业发展实施方案
贵阳市2011年种植业发展实施方案
按照中央、省相关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见》的整体部署,结合《贵阳市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和农业产值倍增的预期目标,提升我市种植业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全面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进一步实施好2011年种植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思路
按照生态农业发展和“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为指导,按“一乡一品”大力推进,做强做优“果、药、茶”三大特色种植产业,大力发展饲料饲草业。以科技为支撑,加强“三园”(精品园、标准园、展示园)和“三个体系”(种繁体系、保障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依托特色种植产业实施一产带三产,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经济与生态并重,加强公路经济带、坡耕地与石漠化区域建设,提高种养配套和循环生态农业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水平,实现种植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发展,推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三个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特色产业规模与效益提高,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水平提高),增加农民收入。到2011年底,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将粮经比由2010年的4.6:5.4调整到4:6。
——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果树种植面积达33.2万亩、产量12.45万吨、产值58500万元。茶园种植面积达8.12万亩,产量0.2万吨,产值16000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万亩(种植3万亩,野生抚育11万亩),产量0.67万吨,产值10100万元。建饲料饲草基地12.5万亩(其中青贮玉米饲料基地4.5万亩),产量52万吨,产值15000万元。小杂粮基地2.5万亩,产量0.725万吨,产值3000万元。
——沿公路干线,建好12个精品园(标准园、展示园)。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贵阳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3个以上,启动20个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村寨)建设。
——强化良种繁育建设,建成果树、茶叶、中药材良种8个繁育基地,力争实现主要品种良种本市自给。
——粮食产量稳定在60万吨。
——建强良种推广、土肥应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引进筛选5个以上良种推广应用,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三、项目主管部门、监管及实施单位、带动企业
(一)主管部门:贵阳市农业委员会
责任人:刘昌权
(二)监管单位:贵阳市果树技术推广站
贵阳市中药材生产管理办公室
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贵阳市土肥站
贵阳市植保植检站
贵阳市种子站
贵阳市蔬菜种子管理站
责任人:冉隆勋、刘玲、龚静、蒋志毅、耿坤、龚一民、李明明
(三)实施单位:各区(市、县)农业(水)局、农技中心、农林水利服务中心
(四)带动企业:
果树:贵阳小河区金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阳慧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元浩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等18家;
中药材:恒霸药业、贵阳金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泰药业等20家;
茶叶:清镇红枫山韵茶场有限公司、贵阳金阳高寨茶场、贵州百花富硒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青蓝紫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
小杂粮:贵州大吉祥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五福坊食品有限公司、贵州龙膳香坊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
四、建设内容
(一)特色产业发展
1.基地建设
加大对公路沿线种植结构调整、荒山荒坡治理,实现“稳粮进经”的目标;结合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进一步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实现有机肥的有效供给和对环境的零排放、零污染,生产出优质、生态的农产品。
(1)果树基地
新建无公害果树基地3.2万亩,其中市农委支持建设1.65万亩(详见附表1),其它项目建设1.55万亩。在基地布局上,一是按“一乡一品”推进,继续扩大永乐桃、下坝樱桃、南江枇杷、小寨坝葡萄、清镇葡萄等基地规模,新增花溪湖潮甜柿基地建设,共新增规模0.7万亩。二是在贵遵、贵黄、贵开路沿线,新建果树基地点3个,面积0.48万亩。三是结合旅游资源,在修文六广河、开阳构皮滩库区、南江大峡谷、乌当黔中五韵等具有休闲观光前景区域建设4个果树基地,面积0.28万亩。
(2)中药材基地
引导扶持企业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特色品种,引导在石漠化区域种植金银花,在坡耕地种植木本药材,推进中药材种植业朝生态、特色、优质、规模方向发展。共实施中药材种植14万亩(详见附表2),其中:一是引导企业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2.5万亩,发展特色品种。二是引导和扶持企业和农户,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石漠化严重区域种植金银花等特色中药材和木本药材,实施0.5万亩,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三是通过建设苗圃补种方式,在全市各区县(市)实施野生抚育11万亩。
(3)茶园建设
继续扩大茶园规模,2011年度新建无性系优质茶园1万亩,其中春季完成0.7万亩(详见附表3)。在发展重点上,一是继续扩大现有茶园的规模,重点建设开阳富硒茶基地。二是发展特色茶基地,如花溪久安古茶基地、息烽虫茶基地等。三是在清镇等地继续建设湖滨茶带,经济发展与饮用水源保护并重。
(4)饲料饲草基地
为确保草畜配套,调优种植结构,在我市主要奶件养殖区域,建设饲草饲料基地12.5万亩(详见表4)。其中建青贮玉米饲料基地4.5万亩,建设冬闲田饲草饲料基地8万亩。通过项目实施,依托养殖企业,引导和培训农民,稳定建立起适应我市养殖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饲料饲草基地。
(5)小杂粮基地
依托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建设小杂粮生产基地2.5万亩(详见表5)。由“五福坊”、“贵州龙”带动,建设小米基地0.5万亩。由贵酒集团、仁怀市金士力酒厂、茅恒酒厂
等带动,建设高粱基地2万亩,亩产300公斤以上。
2.产业体系建设
(1)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扶持引导种苗基地建设8个(见表6)。其中果树4个,中药材2个,茶叶2个。通过建设,力争到2012年后,我市特色产业主要种苗的供应实现市内自给,并逐渐辐射到全省。
(2)精品(标准)园建设
按照“园区建设引领技术、促进观光、引导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果树标准园、精品药园和茶园建设,共建设精品(标准)园12个(详见表7),其创建标准果园4个,精品药园2个,精品茶园6个。
(3)市场建设
全力办好2011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启动新茶叶市场建设(主要完成征建设用地、新建营业销售市场等)。完成贵阳市中药材物流园一期建设。
(4)其他建设
扶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以上。实施专业果农培训工程,培育示范户400户。对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基地,统一制作安装技术标牌100块;做好统一品牌打造,提高果品知名度。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标准化生产工作。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引导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打造工作。继续扶持贵州恒霸药业实施GAP基地申报认证第二年工作。
(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加快城乡统筹建设进程。通过多部门整合资源,打造“贵阳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3个以上,建设特色基地(村寨)20个以上,农家乐200家以上。同时,进一步加强现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贵州省现代农业展示区(白云)建设进度,2011年完成基础建设,2012年举办种业博览会;继续完善和提升花溪科技园、乌当国家级农业园区、开阳南江和乌当羊昌两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点等农业园区建设,增强综合示范功能,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
(三)粮油生产
依托重点项目支持,大力推广高产种植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引导特用粮食种植,提高种植效益。
继续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工程。继续争取省农委支持,在花溪、乌当、清镇、息烽、修文、开阳实施粮食增产工程75万亩,其中水稻40万亩,玉米35万亩。实施省(部)万亩高产创建片3个,实施高产创建,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
积极发展特色种植,除做好小杂粮基地建设和饲料基地建设外,在花溪高坡试验种植红米50亩、菜用玉米500亩,在修文等地多点示范特色马铃薯种植。鼓励规模化生产,鼓励企业、协会、大户进行集约化的粮食生产,对粮食加工企业、种粮大户进行扶持。
(四)保障体系建设
1.良种推广与监管体系
抓好良种引进与推广工作,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00个(其中玉米30个、水稻25个、蔬菜45个)试验,筛选出5—10个优良品种。在主要生产区域,建立30个“良种展示点”,种植展示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加速良种应用。启动种业建设工作,制定鼓励措施,对本地企业良种繁育工作进行补贴,特别加强对果树、茶叶、中药材等良种(苗)繁育的扶持引导。依法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依法做好种子备案工作,强化对种子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检查。
2.植物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实施科学监测与预警。扶持发展10个专业化防治示范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5万亩。推广应用重大防治技术与新技术185万亩次。着力防控稻水象甲等重大疫情。开展农药质量监测预警,使农民用上“放心农药”。通过项目建设,将主要粮食作物总体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农作物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上市农药合格率85%以上,有效控制植物疫情与外来植物有害生物,持续增强防控能力,提高对植物有害生物的处置水平,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3.土壤肥料应用与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土肥技术的转化与推广。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次),开阳县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技术50万亩(次),指导农户施用配方肥面积5万亩(次)以上。二是继续开展特色作物果树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同时启动艳红桃施肥专家系统构建工作。三是通过实施部省级有机质提升项目,辐射带动推广绿肥种植9.25万亩,推广秸秆还田15万亩。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争提高氮肥、磷肥肥料利用率3—5个百分点;在土壤有机肥提升项目县,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的实施力争减少化肥使用量5%左右。做好肥料市场监管,在全市全年4次抽检辖区内的复混肥料,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料”,确保2011年肥料抽检质量合格率比2010年度提高10%。
五、项目资金概算及补助环节
(一)项目资金概算
项目总投资75852.8万元,其中投入市级资金2695.92万元(果树投入1000万元,中药材投入250万元,茶叶投入686.8万元(其中价调基金500万元),小杂粮181万元,青贮玉米投入128.12万元,良种推广与监管体系投入50万元,植物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投入400万元,土壤肥料应用与管理体系投入38万元),其它资金73156.88万元。
(二)资金补助环节
1.种子种苗:对果树、中药材、茶叶等新(扩)建基地建设所需的种子种苗进行补助及果园中套种矮秆作物进行部分补助。
2.基础设施:对基地建设所需的架材、大棚、机耕道、生产便道等进行补助。
3.农业机械设备:对种植业发展必需的检测、干燥、产品包装处理等设备进行一定补助费。
六、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一)项目建设时间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二)进度安排
2011年1月:项目启动,下发实施方案,各监管部门、实施部门拟定本单位实施方案
2011年1月—3月:新建基地建设
2011年3月—10月:基地管理、其它项目建设的开展
2011年12月:项目总结验收
七、组织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
成立以市农委分管副主任为组长,各处、室、站负责人和各区县农业部门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涉及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实行年终目标考核,签定责任书。领导小组下设技术实施小组,市农委总农艺师为组长,特色农业发展处、果树站、农推站、中药办处长(站长、主任)为副组长,各处(站、办)成员、区县相关业务部门站长为技术小组成员,技术小组主要是
配合引进企业做好农户技术培训工作,按项目要求开展工作,督促农户落实好培训技术等相关工作。
(二)强化扶持引导、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根据《贵阳市种(养)产业项目扶持管理办法》,项目采取先建后补的运作方式,主要对各类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进行扶持,根据不同各类的项目对不同环节进行补助,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有效增加农业产值。
(三)严格项目管理制度和要求,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按照《贵阳市种(养)产业项目扶持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实行严格实行“申报、批复、备案、督查、验收”五项制度。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资金的有序、高效、安全运行。
(四)各施其职,明确职责分工
1.市级监管部门:一是制定项目实施意见和申报指南;二是根据各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把好“批复、督促、中期检查、验收、指导”五关。三是加强指导,及时指导解决县级业务部门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对不达要求的限期整改,对县级不能解决问题加以协调与协助。
2.区县农业部门:一是按项目批复内容,组织群众或企业、合作社、协会等具体进行果树基地建设和基地管护。二是负责对基地各阶段的关键技术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并组织农户按照技术要求管护,直至项目结题验收;三是认真做基地档案管理记录,记载项目阶段实施情况,及时反映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
八、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品质,增加单位土地收益,预计2011年年底实现总产值262400万元,新增总产值33135万元(果树9000万元,中药材4000万元,茶叶800万元,粮油900万元,青贮玉米15000万元),挽回病虫害损失343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8,种植业产值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9.2%。
(二)社会效益
通过种植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我市果树、中药材、大宗农产品加工原料等产业的发展壮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种植业发展,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业、农家乐、餐饮业的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种植项目的实施,在增加农产品的品种种类,提高产品品质,丰富市民“菜篮子”、果盘子的同时,可为全面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打好基础。同时可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实现小康的步伐,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
(三)生态效益
通过种植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果(药、茶)林地覆盖率,可增加空气净化功能;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在增加畜禽粪便(有机肥)施肥量的同时,减少了农药、化学肥料的使用量,降低了残留污染机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种、养项目捆绑实施,可促进农业循环生产进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和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积极促进生态平衡。
第二篇: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农委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联系我县经济建设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体系网络的优势,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全面推进我县种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将我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种植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为辅。全县耕地面积约105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32万亩以上(统计局口径),其中,小麦70万亩,水稻49万亩,玉米12万亩,大豆2.5万亩,山芋1.5万亩。实际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约50万亩,小麦79万亩,玉米18万亩。全县粮食总产2007突破10亿斤大关,达51万吨,2012年突破12亿斤大关,达60.59万吨。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水稻、玉米、小麦单产水平分别达到600公斤、410公斤和400公斤以上。近年来,除2013年发生重大旱涝和病虫灾害情况下略有减产外,呈持续增长态势。2014年全县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超历,分别达到154万亩、479.22公斤和73.8万吨。2007年、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年被省农林厅授予2004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被授予江苏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集聚资源要素,加强两大园区建设
1.成功创建省级成子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是加强基础配套,扩大园区承载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860万元,新建水泥路21.2公里,桥19座、泵站3座、渠涵闸165座,架设电力线路4千米,栽植绿化苗木1.2万株,基本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优质高效产业园区。二是坚持产业定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其中在优质稻米区,建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并以南粳9108为主推品种,稳步推进优质稻米基地规模化建设。
2.创新建设生态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一是制定《**县家庭农场集群建设规划》。集群内已建成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16个,经营面积约7300亩,集群南紧邻北窑沟以南还有3个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约4300亩。二是建设卜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惠丰家庭农场现有条件基础上,投资600多万元,开工建设占地约15亩的服务中心,建成后可为周边15-20个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粮食烘干及粮食、农资、农机存放等提供服务,服务面积约1万亩,解决园区内水稻不能及时收割、小麦不能适时播种的矛盾。
(二)打造特色产业,做优稻米产业
积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极力打造泗阳优质稻米品牌。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10万亩优质稻米基地为目标,在卢集、高渡、裴圩等沿湖乡镇重点试种南粳9108共1.5万亩、在新245省道沿线乡镇推广宁粳4号和连粳7号6万亩,全县优质稻米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比例达到85%以上,优良品种种植实现全覆盖,2014年水稻平均单产达600公斤以上。高渡于家龙家庭农场试种南粳9108,建设有机稻米生产基地300亩,打造“泗水明珠”品牌,每亩增收200元,并与连云港米厂签订26万斤订单。
(三)提高综合配套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保证粮食生产面积。从2003年以来,**县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30万亩以上,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0%以上。
2.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整合实施土地增减挂钩、优质稻米基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部省级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资金,强化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耕地质量,做好高标准粮田建设。2013年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规模1.6万亩,总投资800万元。2014年底,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55.93万亩。
4.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新建电站2座,过路涵、桥共6座,防渗渠27.78千米,景观沟780米,水泥路6.1千米,砂石路4.5千米,平田整地700亩以及其它配套实施。
(四)培育新型生产主体,提高粮食规模经营水平1.注重家庭农场培育。根据中央及省市要求,我县加大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培育,鼓励扶持当地农民、返乡青年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到2014年底,全县共注册各类家庭农场1271个,实质性运作的有903个。其中粮食种植、园艺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分别为492个、196个、52个和142个,分别是54.5%、21.7%、5.8%和15.7%。
2.搞好家庭农场服务。在城厢、卢集境内设立了生态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探索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的模式、规模、扶持的方式、方法,推动全县家庭农场的发展。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建设卜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添置12吨仓容烘干机组12台套,建成以粮食烘干和粮食、农资家、农机存放等服务内容的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烘干机房和农资、农机库基础建设,预计5月底前建成投入运营。3.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培育。2014年,按照“运营管理规范、家庭劳动为主、经营规模适度、产出效益较高、生产技术先进、质量安全可控”的标准,培育上报省市示范家庭农场16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5个。
(五)推广普及农业技术,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1.利用项目为载体,推广农业“三新”。一是实施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增效项目。实施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片7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12个,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片1个,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52公斤/亩,639.1公斤/亩和804公斤/亩,使全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稳步提高。二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14年采样土地样品355个,稻麦完成试验示范28个,发放施肥建议卡8万份,稻、麦、玉、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万亩次,平均亩增产35公斤,亩增收83.3元,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不合理用肥每亩2公斤,亩节本增效8.2元,累计节本增效12169.5万元。三是实施商品有机肥补贴及耕地质量综合示范区(有机无机复混肥)补贴建设项目。2014全年计划补贴有机肥6000吨,完成5300吨,农户每购1吨有机肥,省财政补贴150元,已完成补贴79.5万元。四是实施2013-2014年农业科技“三新”展示基地项目。布置了小麦新品种试验24个、新技术项目5个、新产品展示3个以及1个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和1个百亩高产示范方。引进的多个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如小麦品种淮麦20、烟农
19、济麦22等,水稻品种徐稻4号、徐稻5号、连粳7号、Ⅱ优
42、两优培九等,玉米品种郑单958、苏玉
29、江玉501等、大豆品种如泗豆288。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50多项。
2.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利用农民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科技大篷车送技术入乡进村。2014年举办技术培训88场次,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二是通过12316短信平台、电视网络媒体、培训教材、明白纸等方式发送农业技术信息。2014年发放培训教材2万多本,技术明白纸9万多份,通过泗阳电视台发布农情农事信息电视预报17期共160多次,通过泗阳农业网发布农情农事信息80余条。三是通过稻麦科技入户对农民进行入户到田指导。县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根据对象示范户实际情况分别进行跟踪指导,做到田间考察指导常态化。2014年技术指导员平均入户时间在150天以上,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
3.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机械化水平。一是积极推广先进农机装备。2014年落实中央及省财政农机购机补贴1848.2万元,全县各类农机具保有量达5万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25%。机耕、机播、机电排灌、机植保、机收、机脱粒水平分别为98.8%、80.6%、94.2%、74.5%、85.9%、98%。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二是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2014年我县夏季小麦种植总面积75.59万亩,据第三方核查夏季还田面积为64.12万亩,还田率达84.83%;秋季水稻种植面积为47.53万亩,实际还田面积达38.997万亩,还田率达82.05%。三是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县拥有实体化农机服务组织80家。
(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农民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水稻、玉米、棉花、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良种补贴等农民种地补贴。2014年通过“一折通”发放到农户资金达1亿元,惠及全县近20万农户,增加了农民政策性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完成中央财政“小麦一喷三防”资金304万元,发放补助物资到位,实施面积79.8万亩,有效地控制了小麦穗期病虫害的发生和早衰,实现我县有史以来小麦产量最高水平。
(七)加大农资监管力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1.深入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教及服务指导工作。2014年3月20至3月27日,组织开展了**县“2014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出动执法及科技人员共计86人次,举办现场咨询培训4场,接待咨询群众0.35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0.75万份,挂横幅标语、拱门9条,受理群众举报2起,展销优质种子近1000公斤,货值超万元。
2.精心组织,扎实开展种子“双打”工作。到目前为主,种子“双打”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93人/次,检查种子企业数13个/次,检查种子经营门店数602个/次,专项整顿种子市场35个/次,立案查处经营违法违规种子案件11起,结案11起,受理群众举报案件3起,共查获违法违规种子7247公斤,货值金额5.466万元,没收种子147公斤,没收违法所得0.68万元,罚款5.25万元。
3.强化监督抽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2014年抽查种子样品41个,常规检测样品(水分、发芽率、净度)32个,对近似品种名标注TM的水稻、玉米及小麦种子送省质检中心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9个,经检测不合格样品3个,全部抽检样品合格率达95.12%。
4.深入开展种子生产基地巡查,强化种子田质量检验。一是加强种子生产规范化管理,及时核对种子生产许可证、生产品种、生产地块等信息,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核查授权情况、委托制种合同、亲本(基础种和原种)来源、生产面积、隔离情况等情况。二是加强种子田质量检验,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全面加强种子田田间质量检查,重点检查生产档案记载、防杂保纯措施、田间纯度,逐田逐品种进行检查,坚决淘汰不合格种子田。2014年共检查种子生产经营企业13个/次,检查生产基地面积达5500亩。
5.继续开展企业生产经营资质清查。在去年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资质清查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企业生产经营资质清查,进一步健全企业生产经营资质动态监管机制。重点检查了持证企业经营资质、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发证机关档案文件。通过到省级发证的江苏省泗棉种业有限公司检查,其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三、存在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但仍有相当部分沟、渠、涵、闸年久失修,不能发挥灌排作用,旱作田块基本上不能实现自由灌排,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整合资金,实行区域治理,提高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实施进展缓慢
以农技推广中心为例,近三年实施的25个项目中,尚欠17个项目资金近2600万元,严重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有些已经影响到项目的申报和争取,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较慢 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大部分为“6038部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受到制约,影响到粮食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同时,由于农村养老体系还不健全,留守人员仍以土地为生,不求多收,但求有事做,制约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影响到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技队伍力量薄弱
1.农技人员年龄老化,人才断层。目前,我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相当比例的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接近退休,而年轻技术人员数量少,流动性大,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技人员数量偏少,人手不足。农业农村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农业战线各部门都存在缺编情况,有些部门还存在农技人员被借调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人手严重不足,仅有的农技人员常常处于“疲于奔命”状态。
3.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农技人员由于年龄较大,知识结构陈旧,对于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农业生产上的一些新思路、新模式不够了解,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条件不足,生产水平与经营规模不匹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对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相应配套设施与经营规模不对称,如机械配套不足,晒场、仓储等设施受经济、用地指标的制约不能配套到位,致使不能及时收割、播种,不能发挥经营土地的最大产出率。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市委扩大会议观摩点项目为抓手,抓好园区建设,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1.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承载能力。完成南卜路西延与成子湖旅游公路对接及防渗护坡工程(2.6×1×0.07m)1950米建设;完成联迎路硬质水泥路260米×5米(南卜路至吴洼河堆段)及城南蔬菜基地道路建设;完成园区牌楼建设。
2.卜湖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完成卜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园区服务能力。在惠丰家庭农场原有基础上从南卜路向南新建六米宽水泥路,与新建服务综合体大门相连,大门东侧新建成东西向烘干房及配套设备设施,西边新建成东西向钢架结构农资(机)库,完成12台套烘干机组安装、调试;院内空白地建成水泥晒场,将院内东侧粮仓及西侧、南侧办公生活用房统一刷白,院内环境整洁到位。
(二)以优质稻米产业为抓手,扩大产业规模,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
巩固发展10万亩优质稻米基地建设成果,新扩建1万亩南粳9108种植面积,新建500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个。重点在卢集、高渡、裴圩三个乡镇和省级成子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施优质稻米高产创建工程,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加大“成子湖”、“泗水明珠”牌大米宣传营销力度,初步形成集品种引进、栽植推广、加工销售、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体系。
(三)以壮大培育家庭农场为抓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规模经营发展
1.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严格按照省、市示范家庭农场标准,重点培育发展以粮食种植、果树栽培为主的家庭农场60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个。
2.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植保、农机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服务带动作用,年内各乡镇(街道)新增农机、植保合作社各1家,培育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19家。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企业示范基地+家庭农场+服务组织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做好产业规划,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增收致富。
(四)以项目申报为抓手,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为我县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1.积极申报争取项目。重点抓好2015年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的申报。
2.扎实推进实施项目,以项目推动农技推广工作再上新台阶。①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②认真做好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做好有机无机复混肥推广补贴工作;③做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工作;④继续做好小麦、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工作;⑤做好稻、麦“三新”基地项目工作;
3.对项目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头,目标到田头。实行绩效管理,实行会办制度,及时查摆问题,纠正问题,抓好项目档案资料建设,指定专人负责,扎实推进,确保项目按照序时进度不折不扣实施完成。
第三篇: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联络站典型案例
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内部监督工作联络站建设及监督职能发挥情况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纪委监委《关于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一定四化”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建立派驻综合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工作联络站的指导意见》(试行),全面建设中心内部监督工作联络站及发挥监督职能,现就联络站建设及开展基层监督情况和典型案例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建设情况:中心党委高度重视内部监督工作联络站建设,推动监督权利向群众延伸,“联络站”紧密依靠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发挥监督作用,随时对中心党员干部异常情况进行报告,探索对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监督全覆盖。
在中心二楼会议室挂牌区种植业中心内部监督工作联络站,由党委委员朱聪山主任任站长,人事科科员周颖任纪检委员,人事科科员王瑶任监察工作联络员。
工作情况:中心党委从“小切口”破题,解决“真信”的问题,将理论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等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监督重点,以问责“关键少数”震慑“大多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筑牢在思想,体现在行动。从“小问题”下手,解决“真干”的问题。针对主责不上肩,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潜水、行动围观,工作拖着办、踹着走等不作为不担当现象,开展第一种形态专项督查,见到苗头就咬耳朵、扯袖子,发现小问题就约谈提醒、批评教育,督促主体严管、监督发力,倒逼责任落实。从“小毛病”着力,解决“真廉”的问题。
针对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不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等问题,通过旁听班子会、查阅支出账目、约谈班子成员、走访党员干部等各种方式打好预防针,避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用最小的成本换来最大的效果。
下步打算:一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首要环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要坚持把责任传导机制作为主要抓手,形成全覆盖的管党治党责任体系;三要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养成持之以恒纠“四风”的行为自觉;四要坚持把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为关键手段,巩固反腐败斗争阶段性成果;五要坚持把新时代“清廉国企”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培育科学高效的经营发展环境;六要坚持把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
第四篇: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精神,加快全市种植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种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茶叶两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大地方性特色产业板块。主要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全市7县区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境评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认证“三品”产品59个,提前完成“十一五”100个产地、50个产品的规划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5%以上。
3.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加强,种植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07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9万亩,水平梯田面积10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64万千瓦,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13.3%和1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10%左右,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有力保障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4.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农业综合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2007年全市设施农业投产面积1.1万亩,年均培训农民50万人次,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及时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等服务,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建成了1市7县区农业信息网、75个乡镇信息站和558个村级农村信息站的四级信息网络。
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温饱基本解决。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近三年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7.3万亩,亩产180.0公斤,总产量55.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大灾和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还很低。二是种植结构及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有效转化。
(三)发展机遇与潜力
1.发展绿色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商洛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丰富。独立的地理单元,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优势产业和产品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两个优势产业聚集带和三个产业板块,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农的直接补贴逐年增加。二是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继续增加。三是国家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农民工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五是农业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更加宽松。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带动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原则。科学配置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质量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项目带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产量力争达到6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油料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经济作物发展到110万亩;建设2个具有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带和3个产业板块;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无公害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种植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6.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达到900—950元。
三、区域布局
(一)粮食作物及其区域布局。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全省《粮食单产提高工程规划》,努力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面积,适度压缩小麦面积,加快重点技术推广速度,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1.小麦:确保市内居民口粮需求,重点发展中筋小麦。实行良种统繁统供,加快良种更新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节本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重点建设4个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带,主要布局在洛南、商州、丹凤和山阳等4县区河谷川塬地带。到2012年,全市小麦面积调减到105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12万吨。
2.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发展山地和河谷川道两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山地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商洛北部4县区海拔900米以上的春玉米产区;河谷川道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丹江、银花河和金钱河流域海拔700米以下的夏玉米产区。到2012年,玉米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单产提高3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30万吨。
3.马铃薯:加大脱毒种薯、地膜覆盖、垄作栽培等三项关键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和提高商品薯质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建设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和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的生产重点区域以柞水、商州、洛南等3县(区)为主的海拔900米以上秦岭南麓沿线山区为主;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的生产重点区域以镇安、山阳、商南海拔700米以下的河谷川道为主。基本形成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基地规范化、布局区域化格局。到2012年,马铃薯面积扩大到40万亩,优势产业带(区)的单产、总产分别提高30%,商品率达到65%以上。
4.大豆: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重点发展适宜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在洛南、商州和柞水3县区重点建设洛源、保安、石门、黑龙口、牧护关、下梁等6个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实现大豆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到2012年,全市大豆面积稳定在35万亩,产量达4.5万吨以上。
(二)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区域布局。以蔬菜、中药材、茶叶和烟叶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到2012年,全市蔬菜发展到40万亩、油料20万亩、中药材180万亩、茶叶20万亩、烟叶10万亩、蚕桑8万亩、水杂果10万亩。
1.蔬菜:大力实施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突出抓好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发展,按照“优质、安全、营养、特色”的需求,扩大种植面积,保障市场供应。引进推广优质抗病品种,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打造商洛蔬菜绿色、特色、生态品牌,提高质量,增加总量。重点发展设施大棚早春和秋延蔬菜,大力发展精细菜、特色菜等商品蔬菜,加大商芝、荆芥、鱼腥草、蘘荷(阳藿姜)和石腊菜等山野菜家栽技术研发。加快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
商品蔬菜重点建设七县区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山地夏季蔬菜生产基地,要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加大对丹凤等县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带的扶持力度。特色蔬菜重点建设山阳九眼莲、商州秋紫豆、紫皮大蒜、透心红红萝卜、柞水红油香椿、丹凤香苜蓿、洛南甜椒、黄花菜、菜花等生产基地。到2012年,蔬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万亩,年产量80万吨,产值13亿元。
2.油料:油料重点发展花生和油菜。花生重点推广含油量高、不饱和脂肪酸低的油食两用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并进行深加工。油菜以发展“双低”油菜为重点,实行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
重点建设商南花生优势产区和山阳、商南“双低”油菜优势产区。到2012年,油料面积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其中,花生8万亩,产量1.4万吨;油菜10万亩,产量0.85万吨。
3.蚕桑: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按照“区域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思路,加快全市优质蚕桑基地县建设。加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开展桑枝、蚕沙、蚕蛹等综合利用开发,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和蚕农收入。
重点建设镇安、洛南、商南等三县优质蚕桑基地,形成适度规模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集群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全市投产桑园达到8万亩,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年发种15万张,年产优质蚕茧3800吨,总产值达到7600万元以上,蚕农户均收入3000元。
4.水杂果:坚持适地适树和区域化、规模化原则,推广无病毒良种苗木和丰产集成配套技术,合理调整种类及早、中、晚熟比例,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加快良繁、营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环节建设,促进转化增值。
引导发展水杂果生产上山进沟。柿子以商州孝义为中心,重点发展柿饼加工专用品种;葡萄以丹凤棣花、商镇、龙驹寨为中心,重点发展酿酒品种;柑橘以山阳漫川为中心,重点发展鲜食品种;桃、杏、李梅、樱桃以商州陈塬、夜村、三岔河、黑龙口,丹凤万湾、黑沟河、桃花铺、铁峪铺,山阳小河口,柞水红岩寺、凤镇、营盘等地为主,重点发展鲜食品种。到2012年,全市果园发展到10万亩,总产量15万吨,年产值达到2.5亿元。
5.烤烟:坚持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基本方向,实施以烟水、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烟草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种植,培育一批种烟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重点建设“一带一片”两大集约产区,形成“五大”规模种植。“一带”即北部洛南、商州烤烟带,“一片”即南部山阳、镇安、柞水烤烟片,“五大”规模种植即洛南县建成5万亩以上的全省烟叶生产大县;全市建成 10个3000亩以上,年产烟叶万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乡镇、100个300亩以上,年产烟叶千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村、1000个50亩以上的优质烤烟大片、10000个5亩以上的优质烤烟种植大户。基本形成区域种植、集约经营的烤烟生产格局。到2012年,全市烤烟面积达到10万亩,烟叶产量1.5万吨,烟农收入2.4亿元,财政税收5000万元。
中药材、茶叶产业市政府另有专门发展规划。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三大工程,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和良种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为目标,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管理法制化、育繁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形成网络健全、功能齐备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按照建设新型种业体系要求,建立健全县级以上种子管理机构,完善全市种子管理体系。加强种子科研、教学与种子企业的联合,大力开展育种技术研发,通过市场运作、联合开发、委托育种、品种买断、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育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多抗、优质、专用新品种,提高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立高标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通过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清理非农闲置地、提高耕地补偿标准和实行土地开发复垦等措施,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到2012年,新修基本农田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培肥地力100万亩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控制,建立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植物检疫和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监测、检测、防范水平。加强农药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用药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控制,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安全。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全市选择30个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乡(镇),建设30个千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300公斤以上,夏玉米、马铃薯(折粮)亩产400公斤以上,春玉米亩产5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实施面积5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新增粮食5万吨。
(二)建设四大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体制改革,创新推广机制,改进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
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情信息服务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用三年时间完成信息入村工作,基本实现村村都有信息站,使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
加快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每县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2个具有一定规模、规范经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及其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农产品网上交易,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市级和7县区的检测中心(站),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检测网络。
(三)抓好五大产业,推进种植业业结构调整
着力抓好马铃薯、茶叶两个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个产业板块共五大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加大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筛选确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推广七项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粮食高产集成技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使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技术,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园艺作物生态安全生产技术,推动主要园艺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挖掘良种良法增产潜力;推广重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配肥技术,提高地力,加强耕地质量监督监测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墒情和旱情监测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应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把科研和生产对接起来,把成果与效益结合起来,切实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水平。不断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技术。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加强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组装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加快农业推广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机制社会化、推广方式多样化,促进各种先进实用技术向农业渗透,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种植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生产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领导体系和支农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设施蔬菜生产及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加大农业投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种植业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制订配套发展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的长效保护和支持体系。市、县区两级财政对粮食高产创建和设施蔬菜工程要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予以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国债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资金和民间资本等形式,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为种植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工作,要将规划中提出的各类重点项目,统一纳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计划项目通盘考虑。通过项目带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政策、执法、信息和减负等综合服务水平。着力增强政策落实及协调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的能力,指导种植业健康稳定发展。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规范程序、科学管理、强化监管为重点,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农情信息的收集、发布为重点,加强农情调度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农情信息为领导决策、指导生产、结构调整和产品营销的服务水平。以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土地流转管理为重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五篇: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附件2:
黑龙江省2010年深化
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据农业部《2010年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清理整治禁限用高毒农药、假冒伪劣农药为重点,深入开展“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强化日常监管、专项抽查和案件查处,着力构建农药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省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突出抓好源头治理、标准化生产、追溯跟踪、依法惩处、舆论宣传,逐步建立健全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彻底清理甲胺磷等5种有机磷高毒农药,农药产品质量市场监测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假冒伪劣农药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100%,农药生产企业100%纳入监控范围,农药经营企业80%纳入监控范围,区域性、集中性制售假劣农药行为得到有效 1
遏制,农药市场监管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整治重点
突出整治全省无公害生产基地县无公害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严厉查处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经销单位违法生产、销售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农药行为,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蔬菜、水果进行农药残留的监测、监控。
四、整治任务
(一)加强日常监管。强化农药产品质量与标签日常监管,突出抓好农药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地和乡村经营门店等重点区域监管,严查无证生产、标签违规及重点产品的质量抽检。一是严查无证生产。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未经登记、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证件等违法行为;二是严查不合格标签。以产品登记证号、有效成分名称、含量、登记作物、防治对象和毒性标识为重点,严厉查处产品标签不规范,夸大药效,误导农民行为;三是对重点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对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大、近年来群众举报投诉多、标签严重不合格、涉嫌有效含量不足或可能添加违禁成分的农药产品重点抽检,确保违规、违禁农药不漏检。
(二)组织专项抽查。一是对“三剂”产品进行专项抽查。严查种衣剂、水稻壮秧剂和土壤处理除草剂质量和标签。二是对杀
虫剂产品进行专项抽查。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和非法添加高毒农药的行为,坚决杜绝国家禁限高毒农药的使用。三是对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种作物用药进行专项抽查。
(三)查处大案要案。坚持重点打击与专项抽查日常监管相结合,组织精干力量,明查暗访,抓源头、端窝点、打惯犯,联合有关部门严查大案要案。对区域性制假售假行为,集中整治,坚决查处。不断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的衔接机制,对已构成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杜绝“有案不送、以罚代刑”行为。加大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发挥案件查处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在去年对省内农药经营单位和网点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将农药生产和经营企业资格、消费者投诉以及质量监测结果统一纳入企业诚信档案,及时曝光违规企业和产品名单。加大对合法生产和经营企业宣传力度,对在历次农药监督检查中产品质量和标签均合格的生产企业及经营单位,在媒体上进行宣传。
(五)妥善处理农药安全事件。及时妥善处置农药安全事件,保障农民利益和社会公共安全。对发生的重大农药使用安全事故,积极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中毒人员救治,按规定如实上报信息;对发生的农药药害事故,及时组织专家鉴定,科学指导农民采取生产补救措施。同时要加强农民安全用药技能培训,推进专业化
统防统治,确保农药使用安全。
(六)落实属地责任。将农药市场监管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继续实行农药市场监管分片包干责任制。对在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中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违法违规行为长期得不到治理,市场秩序混乱状况长期得不到扭转的地区,追究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积极宣传,加强引导。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农药科学知识,提高使用者安全、科学、合理用药水平,宣传违禁高毒农药的危害性和国家有关禁限用规定的具体要求,营造安全生产、放心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密切配合,务求实效。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专项整治取得明显实效。同时,及时上报专项整治信息,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制定细化实施和推进方案,并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建立起由主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业务处(科)室主要负责同志具体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
六、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加强学习,分解任务。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
规和规定,深刻认识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抓好各环节的衔接和监督管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时间安排:3月1日—3月底。
第二个阶段: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利用各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适时启动整治行动,相关责任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积极开展农药市场整治,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和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的行为;开展国家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禁限用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农药科学知识,提高农户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水平;组织对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生产技术规程和农药安全使用情况检查;农药管理机构适时开展基地农残监测。时间安排:4月1日—10月底。
第三个阶段:检查评估,总结提高。对各地专项整治行动目标和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认真总结。主要总结整治行动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问题。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差的进行通报批评。时间安排:11月1日—11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