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6:0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与思考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4 15:12:1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2)**镇在持续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成都高新西区、西南交大等项目大量征地,全镇已有70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安置和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镇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到**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据调查,现共有失地农民21511人(含涉及西区应农转非人口9989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其中失地农村劳动力

12723人,通过划地建房出租房屋获取稳定收入人员2998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3,通过务工、经商等实现就业6564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52,两项合计为75;未就业3161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5。从就业分布看,有的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转向第三产业,两项合计占农民就业人数的。从收入状况看,年均收入在4000—8000元的达到55,部分已达到8000—12000元。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大力培育市场促转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市场,先后培育了福隆石材市场、蔬菜交易中心等5个专业市场和犀池饮食文化一条街、玉龙综合市场、两河村成都外语学校市场等10个农民安置区市场,以市场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吸纳城乡劳动力5000余人。

(二)主动服务企业促转移。加强与西区企业和镇内企事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

时,掌握用工信息,做好劳动力输送工作。仅2004年,就先后为成都市车管所、成都市儿童福利院、银河磁体公司等单位组织用工面试17次,岗前培训劳动力1142人(次),转移530人。

(三)挖掘公益岗位促转移。为解决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从镇环卫所、市政所,城监队,社区服务中心等镇属单位挖掘就业岗位,优先解决了岷江小区失地农民34人。同时配合车管所周边环境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从岷江小区住户中招聘城管员52名,重点解决“4050”人员,既帮助失地农民实现了就业,又为城市管理充实了力量。

(四)切实服务农民促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为失地农民开展免费培训,与县友爱职高、县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今年1—6月,已举办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创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班8期,培训1100人。开展全镇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对每个失地农

民进行建卡登记,加快村微机工作室建设,建立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网,实现县、镇、村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联网运行,资源共享,为每位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一次以上的就业机会。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全镇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还不够,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之长期的开发征地,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再就业难度。

(二)就业观念落后成为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我镇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中,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不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十分突出。一边是政府的积极推进,甚至不惜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开展失地农民免费培训和推介就业工作,另一边失地农民并不积极

参与甚至不配合,他们既希望政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又对政府推介的工作挑三捡四,在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甚至工作地点远近等问题上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高不成低不就,加大了推介工作的难度。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现状的反差成为当前我镇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制约因素,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的任务十分迫切。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这是当前农民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据调查显示,**征地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两项合计为92。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又无技术和就业门路,失地农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失地农民自主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资金、项目、创业技能、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一些失地农民虽然也想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实现

就业,但不敢轻易行动,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政策扶持。

四、对策建议

(一)在城乡一体发展中促进就业。失地农民就业难,其根本原因是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化相对滞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因此,必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镇优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加快失地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失地农民的充分就业。一是以兴程元汽配汽贸市场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汽贸、汽配、汽车养护等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车管所周边经济圈。二是大力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利用房地产业发展聚集的人气和商机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第二篇: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与思考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镇在持续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成都高新西区、西南交大等项目大量征地,全镇已有70%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安置和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镇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到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据调查,现共有失地农民21511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其中失地农村劳动力12723人,通过划地建房出租房屋获取稳定收入人员2998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3%,通过务工、经商等实现就业6564

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52%,两项合计为75%;未就业3161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5%。从就业分布看,有%的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转向第三产业,两项合计占农民就业人数的%。从收入状况看,年均收入在4000—8000元的达到55%,部分已达到8000—1元。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找范文请到那一世范文网.] 大力培育市场促转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市场,先后培育了福隆石材市场、蔬菜交易中心等5个专业市场和犀池饮食文化一条街、玉龙综合市场、两河村成都外语学校市场等10个农民安置区市场,以市场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吸纳城乡劳动力5000余人。主动服务企业促转移。加强与西区企业和镇内企事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掌握用工信息,做好劳动力输送工作。仅,就先后为成都市车管所、成都市儿童福利

院、银河磁体公司等单位组织用工面试17次,岗前培训劳动力1142人,转移530人。

挖掘公益岗位促转移。为解决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从镇环卫所、市政所,城监队,社区服务中心等镇属单位挖掘就业岗位,优先解决了岷江小区失地农民34人。同时配合车管所周边环境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从岷江小区住户中招聘城管员52名,重点解决“4050”人员,既帮助失地农民实现了就业,又为城市管理充实了力量。

切实服务农民促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为失地农民开展免费培训,与县友爱职高、县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今年1—6月,已举办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创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班8期,培训1100人。开展全镇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对每个失地农民进行建卡登记,加快村微机工作室建设,建立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网,实现县、镇、村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联网运行,资源共享,为每位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一次以上的就业机会。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全镇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还不够,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之长期的开发征地,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再就业难度。

就业观念落后成为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我镇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中,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不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十分突出。一边是政府的积极推进,甚至不惜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开展失地农民免费培训和推介就业工作,另一边失地农民并不积极参与甚至不配合,他们既希望政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又对政府推介的工作挑三捡四,在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甚至工作地点远近等问题上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高不成低不就,加大了推介工作的难度。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现状的反差成为当前我镇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制约因素,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的任务十分迫切。

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这是当前农民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据调查显示,征地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两项合计为92%。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又无技术和就业门路,失地农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失地农民自主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资金、项目、创业技能、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一些失地农民虽然也想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但不敢轻易行动,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政策扶持。

四、对策建议

在城乡一体发展中促进就业。失地农民

就业难,其根本原因是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化相对滞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因此,必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镇优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加快失地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失地农民的充分就业。一是以兴程元汽配汽贸市场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汽贸、汽配、汽车养护等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车管所周边经济圈。二是大力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利用房地产业发展聚集的人气和商机,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物业、教育、文化等配套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校园经济,着力打造西南交大、西华大学校园经济圈,发展和规范川外成都分院、纺专、南洋学校等校园商业街,促进校园周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扩大农民就业和铺面增收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大力打造岷江小区商业街,为农民创业、就业开辟新渠道。加快城区商业街,特别是拆迁农民安置

区市场的改造和上档升级工作,规范市场管理,促进经济持续繁荣,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适合就业的岗位。

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就业观念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和现实性,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失地农民就业观念培训力度,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形成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同时应建立失地农民推介就业制度,建议对推介2次以上无正当理由不就业的,政府不再承担推介责任,给心存依赖又缺乏努力的部分失业农民增加压力,促使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就业技能,从而提高政府推介就业工作的效率和实效。二是广泛联系用工单位,加大订单式就业培训力度,这是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办法,从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针对农村妇女和“4050”等特殊群体就业难的实际,开展适合他们的专项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的适应力和竟争力。切实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

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从职业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咨询、劳务信息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失地农民积极创业,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和服务。

建立市场化的社会就业机制。大力发展以农村劳动力输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职业介绍、技术培训、就业服务、劳动事务代理等为内容,以市场运行为基础,在政府指导下的职业中介组织,建立市场化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充分流动,使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找政府、找关系中解放出来。

第三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陈尚宾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110819)

摘 要: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农民大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大、压力大,可能带来的问题也比较多,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

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5—0049—01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

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已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首先,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劳动者的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

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在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方面的制度保障仍存在不少问题。其次,农民工流动就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尽管我国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暴露的问题加大了

执法力度,但从农民工流动就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系统

性和时效性看,涉及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政策法规仍存在突

出问题。

(二)劳动力自身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主要问题就是其自身素质偏

低,并且无力或不愿更好的接受培训。目前我国农村劳动

力外出就业主要从事建筑业、工业、餐饮业、商业和运输

业,从农业转到这些行业就业,不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很难

适应。一般来说,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

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然而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的现状,导致我国农民

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并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回流

由于金融危机危害性的显现,首当其冲的我国制造业

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冲击,尤其以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向型

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然而这一行业正是农村劳

动力进城就业的集中区域。中小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

益下滑。导致企业为了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去也不得

不裁员,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失业,他们不得不回 到原来的家园,回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由此带来 的问题就相继产生,比如劳动力的生活保障问题,农村的 治安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经济的 负担。

三、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途径

(一)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增进城乡互动

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实现劳动就业面前人人平等。统筹城乡一体化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 城乡并重,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的原则,逐步缩小城乡劳 动者就业的差距,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就业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社会劳动就业制度。它将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及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农民拥有与城镇居 民完全同等的合法权益和应履行的义务,真正成为新一代 城镇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成果。

(二)加大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调整及农村内部就业能 力

从农村内部出发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加大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调整及农村内部就业能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内部消化的状态。

加强农村产业化建设,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内部就业能 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产 业一体化,通过农业产业一体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 产品附加值,其实质是把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 延伸到第二、三产业领域,通过某个农产品,把第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发展农村就业第三方机构,强化劳动力市场信 息服务

发展农村就业第三方机构,强化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更好服务的同时,也使其就业更加规范 有效,并逐渐形成一条链条,促进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应 当制定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网上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 动力的培训、转移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要搞好农村劳动 力市场的宏观预测和综合分析,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提高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应发 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宣传引导。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及法律意识的培养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 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对其增强其竞 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城市工业还是乡镇工业,他们对劳动力的素质也越发注重,并且由于技术进步由于 会导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重替代,其对转移的制约作

用日益增大。

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政府要加强对

外出务工人员的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援助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时提供帮助。让他们逐步成为懂法、用法、护法的新时代民工,通过提 高农民法律和市场经济素质,逐渐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参考文献:

[1] 丁熙鸿,田海英.当代经济: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及对策[J].2007(2):12-13

第四篇: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高邮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宜章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体制

一、高邮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据农村住户调查: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6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8.5万人,其中省外7.53万人,省内0.96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2.1万人,其中女性1.0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0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沿海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全市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沿海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一些重点工程在全市相继开工建设,沿公路两侧新开办许多采石、水泥预制件等配套企业以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市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劳动服务中心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1、建立乡镇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工程,是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也是全县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积极稳妥的开展好劳务输出,全市就业服务中心利用这次机构改革的机会,加快了乡镇劳动保障站的建设。已建9个乡镇劳动保障站全部配备了1-3名专、兼职人员。全市1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站,部分地区建站率超过75%。劳动信息网络的建立已在构思当中,的确亟待落到实处。因为它的建立将会使劳动力转移和跟踪服务更加规范、更加简捷方便。

2、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6.5%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1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成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据调查:今年各乡镇相继开设了缝纫、电脑、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培训民工960多人。通过培训,使他们一经转移就能上岗,在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既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3、挖掘劳务资源,广开服务渠道。由于全市与沿海接壤,打工妹大都以老带新方式输出,而男工及中年妇女输出就没有那么活跃。针对这一现象,就业服务中心及时与沿海等地的信息联络员联系。为全县劳务输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农村男青年和中年妇女欢迎。

四、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促进高邮市域经济发展。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

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县经济。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沿海地带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近年来全市恰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开工,在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机遇。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田的收入,大多来到县城或小城镇经商、从业,从而加快了全县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五、几点启示

1、科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本地经济的有利前提。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种种偏见,认为这是对农村劳动力的一种廉价出售,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剥削。由于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和引导。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和农业生产及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学成回乡,争当创业之星,带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专家们认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

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赵红:《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3杜鹰等:《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

4邓鸿勋:《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第五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6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

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8.5万人,其中省外7.53万人,省内0.96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2.1万人,其中女性1.0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0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一些重点工程在全县相继开工建设,沿公路两侧新开办许多采石、水泥预制件等配套企业以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县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县劳动服务中心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1、建立乡镇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工程,是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也是全县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积极稳妥的开展好劳务输出,全市就业服务中心利

下载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 参加人员: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笔者发现,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

    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我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有限的可耕地承受着风化和沙化,加之人类的活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 1.就地转移模式。该模式主要采取扶持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发展小城镇,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的格局......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内容提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能否对其实现成功转移是中国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认为在大力发......

    对****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

    对灵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5篇)

    对灵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

    对****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

    对****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