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监测站LIMS项目设计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附件一:LIMS技术要求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系统管理
(2)实验室数据管理(4)质量管理与控制(3)实验室资源管理
每个功能模块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1 系统管理
1、用户管理
LIMS用户采用树型结构来维护,按部门建立用户分类,分类下面建立登录用户,每个用户有登录名和姓名组成。登录名是唯一性的,姓名作为电子签名自动记录在LIMS每一步操作过程中。授权用户可以随时增加、删除、修改用户信息。
2、权限管理
系统按人员角色来管理权限,一个角色关联了一套操作权限。用户关联角色,不同角色具有不同操作权限。权限分为数据权限和操作权限。
3、数据清除
输入数据清除范围,选择清除对象,系统就自动从当前数据库中将指定数据删除掉。
4、数据恢复
从备份数据库中将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指定数据重新导入到当前数据库中。
5、数据备份
系统可采用自动和手动备份方式,自动设置按日、周、月等日期进行备份,备份介质可以是光盘或移动硬盘。
6、日志管理
系统自动记录每个用户访问LIMS系统的日志信息,并可以被授权用户进行检索。日志信息包括用户名、登录模块、登录及退出时间、从哪台计算机进行登录(计算机名称及IP地址)等。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1.2 实验室数据管理
按照ISO/IEC 17025规范中的样品管理要求来设计工作流,以样品检测过程为主线,包括项目管理、生成采样任务、样品登记、样品分发、分析检验、数据输入、数据审核、生成报告、留样、抱怨处理等方面。
1.2.1 基础信息维护
1、客户信息
按照不同监测任务类别分类管理客户信息。
维护委托客户信息库,授权用户可以新建、删除、修改客户信息。
2、分析方法
将分析方法按不同监测标准建立分类,每个分类下面建立对应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可用WORD、EXCEL、PDF等格式的文件来保存,并且可直接在LIMS系统进行浏览和维护。
3、监测项目
分监测项目随意进行分类,可以按样品类型、环境要素或监测标准等方式来划分,每一个分类下建立监测项目。授权用户可随时增加、删除或修改监测项目及项目参数。设置监测项目属性,如监测标准、原始记录单模板等信息。
4、监测标准
根据不同样品类型建立监测标准,授权用户可随时增建、删除或修改监测标准。维护客户档案信息,并可关联到监测报告书中。
1.2.2任务管理
监测任务按不同监测目的进行分类管理,用户可自定义任务类别,如常规监测、监督监测、竣工验收监测、市场委托监测等。
自定义任务管理流程,不同类别任务对应不同工作流程,包括项目接洽、项目登记、编制监测方案、生成合同、生成任务单、采样、交接样、样品登记、分析检测、数据审核、数据处理、编制报告、报告审核、报告签发、留样管理等环节。
对需要的现场采样的监测任务进行登记和安排,生成采样任务单。采样完成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后,可登记采样信息。
1.2.3样品管理
实现从样品分配到分析结束的全过程监测。
依据编号规则确定样品分析号(唯一性标识)、样品领取信息。在样品登记时,系统可以添加质控的样品,形成样品交接单。
样品编码支持条形码技术。
预设分析权限,样品自动分配给分析人员,并可人工指定。
分析样品在流转过程中有不同状态,每个状态采用不同图标进行标识,并自动记录每个过程的相关信息。
可自动提示不合格样品。可增加或删除项目。可生成复测样品。可修改历史样品信息。需记录留样信息。
1.2.4数据输入
不同工作岗位人员具有不同分析权限,登录到LIMS系统后,系统将自动列出当前用户授权范围内的分析样品及项目。
1、手工输入数据
2、自动输入数据
由自动化分析仪器生成的数据需自动进入到原始记录单,通过计算和修约后,生成分析结果。
其它标准格式的数据可导入系统。
3、原始记录单
可灵活设计原始记录单格式。
原始记录单记录每个分析数据的全部关联信息,如样品名称、取样时间、取样点、分析方法、分析仪器、分析人员、分析时间、审核人员、审核时间等。
应具有自动引用标准溶液、标准曲线、计量器具基础信息等功能。可按样品、项目等多种方式输入分析数据。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应具有自动计算、修约、换算等功能。
平行样分析应具有自动判断重复性和在线性等功能。应具有自动判断数据是否超标、质量等级等功能。
1.2.5数据审核
可灵活设置不同类型样品的数据审核级别和不同工作岗位的审核权限。进入数据审核界面后,系统应自动显示当前登录用户需要审核的样品清单。可根据分析项目原始记录单信息完成分析项目的逐一审核。
可拒审样品,并提示分析人员重新分析;被拒审的样品采用特殊标志进行标识。
可修改分析数据,并自动保留修改之前的原始数据。
1.2.6数据查询
可按客户、项目、任务、样品、方法等多种方式浏览历史分析数据。不同状态的数据需用不同底色来表示。
设置了质量等级参数的样品可自动显示其等级状况。需将不合格数据采用特殊颜色进行标识。可浏览历史数据变化趋势图。
可浏览图谱数据。数据工作站产生的图谱可进入到LIMS数据库中,并在数据溯源时进行显示。
用户可自定义条件进行数据组合查询。可浏览质量波动及合格率统计数据。
费用查询:查询一段时间内的所有监测费用;单项查询采样、分析费用。质控查询:查询一段时间内质控样的数量及项目数据;按项目统计一段时间质控样数量;按项目绘制控制图。
1.2.7报表处理
可灵活设置不同类型的分析报告及质量报表模板,包括:检测报告单、原始记录单、合格率统计表、质量抱怨记录单等。
建立报告单中的分析项目与分析结果的动态关联,只要分析数据生成了,并完成了相应的质量审核过程,自动形成定制化的分析报告或报表。
报告管理具备生成、审核、签发、发送等功能。报告可通过E-mail进行发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1.2.8 数据WEB发布
数据发布具有浏览历史数据、分析报告(表)、组合查询等功能。数据访问同样需要授权,发布内容可以在LIMS系统中进行设置。
1.3 实验室资源管理
对影响分析数据和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使之符合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规范要求,达到提高分析人员素质、提高设备利用率、控制和降低实验成本、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之目的。
1.3.1 人员管理
人员基本信息维护。人员培训计划维护。
人员档案信息维护,包括奖惩记录、上岗资质、培训进修记录、考核记录、工作经历、受教育情况等。
1.3.2 仪器管理
仪器基本信息维护。
定义自动化分析仪器数据接口参数。
仪器档案信息维护,包括供应商信息、安装调试信息、操作规程、备件信息、维护维修记录及校验记录等。
设备运行过程管理功能,记录如运行记录、运行时间、运行状态等信息,并可以进行多种条件组合统计。
仪器采购及维修计划维护。
计量器具定期检定管理。如果某一个计量器具的检定期已到,但还没有进行检定,系统将提前一定时间提醒用户。
计量器具发放管理。
仪器管理同数据管理是关联的,当分析人员输入分析数据时,系统将自动判断分析项目对应的分析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是否完成定期检定了;若不是,将提示分析人员。
自动化仪器可与原始记录单关联在一起,由自动化分析仪器生成的数据可自动进入到原始记录单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维护计量器具的数据补正表。在原始记录单中输入数据时,自动计算出补正值(支持内差法)和补正结果。
1.3.3 材料管理
维护实验室所有试验材料的库存信息。支持条形码技术管理各种试剂材料。试剂材料出入库管理。自动报警超标库存。试剂材料领用及发放管理。
标准溶液管理;维护配置标准溶液的原始记录信息。
标准曲线管理;维护制作标准曲线的原始记录信息;根据标准数据自动计算出回归系数、相关系数、截距及曲线方程式;若原始记录单关联了标准曲线,在输入标准曲线编号后,将自动调用上述数据参与计算。
材料成本统计。
1.3.4 文件(含内部、外部、情报资料、图书等)管理
将不同类型文件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文件目录,关联不同格式的文件内容,如DOC、XLS、PDF及图像等。文件受控管理,包括文件建立、审核、审批及销毁等全过程。分析方法、仪器操作规程、质量记录及质量体系管理。文件借阅管理。
文件修订管理。文件发放管理。
1.3.5 成本管理
分析成本管理:根据每个测试项目的费用,系统能自动计算和统计任何一段时期内各个项目的成本。
采购成本管理:对实验室成本进行核算,包括:试剂、玻璃容器、仪器设备、原始记录、杂品等费用。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1.4 质量管理与控制
1、统计图形。
趋势关联图:将任意点位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窗口中进行相关显示,观察关联项目数据变化的趋势及相关性。
质量控制图:显示分析项目在质量控制范围内的波动状况。质量分布图:反映质量分布状态及质量数据离散程度。
2、数据统计
质量波动统计用来统计一段时间范围内指定采样点各个项目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标准偏差等。
合格率统计用来统计一段时间范围内指定采样点合格次数、不合格次数、总次数及合格率。
3、工作量统计
统计一段时间范围内时工作人员的分析次数。
4、质控管理
质量部人员在登记样品时,会通过加入标准质控样或平行样来监控分析工作。
质控样由质量部来进行登录,选择指定分析项目,然后下发到分析部进行分析。
在数据审核过程中,可以调出质控样数据,与测试样品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做出审核。对比结果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可以拒审,并退回到分析岗位,进行复测处理。
密码质控样对分析人员而言是保密的,只有相应权限的质控人员才能进行识别。
历史质控样可以进行汇总,形成质量控制记录台帐。
第二篇: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通过对环境的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一 环境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这里以污染物的测试技术为重点作一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如重量法常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的测定。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包括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火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当前,仪器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
2)生物技术
这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生物监测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例如:利用某些对特定污染物敏感的植物或动物(指示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的症状,可以对空气或水的污染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二 监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监测技术的发展较快,许多新技术在监测过程中已得到应用。如GC-AAS(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仪,使两项技术互促互补,扬长避短,在研究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方面表现了优异性能。再如,利用遥测技术对整条河流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监测,是以往监测方法很难完成的。
对于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其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在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同时,研究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也十分重要。例如,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瞬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由于空气扩散和水体流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十分迅速,这时大型仪器无法使用,而便携式和快速测定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野外也同样如此。三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 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须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一 环境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这里以污染物的测试技术为重点作一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如重量法常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的测定。
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包括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火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当前,仪器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
2)生物技术
这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生物监测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例如:利用某些对特定污染物敏感的植物或动物(指示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的症状,可以对空气或水的污染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二 监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监测技术的发展较快,许多新技术在监测过程中已得到应用。如GC-AAS(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仪,使两项技术互促互补,扬长避短,在研究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方面表现了优异性能。再如,利用遥测技术对整条河流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监测,是以往监测方法很难完成的。
对于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其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在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同时,研究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也十分重要。例如,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瞬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由于空气扩散和水体流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十分迅速,这时大型仪器无法使用,而便携式和快速测定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野外也同样如此。
三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 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须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四 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1)按监测目的分类
¢ 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 特定的监测(又称为物例或应急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可分为以下四种: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及范围,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仲裁监测应由国家指定的具有权威的部门进行,以提供具有法律责任数据(公正数据),供执行部门、司法部门仲裁。(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例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第三篇:环境监测站工作总结
2011年柘城县环境监测站工作总结
2011年,柘城县环境监测站在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及市站的业务指导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环保部提出的“三个说得清”的要求和本局的中心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履行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为环境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主要工作
2011年,我站充分发挥监测职能,从2011年3月至12月底,完成了辖区内的地表水、饮用水、噪声、大气质量的例行监测,为我县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空气环境质量:利用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在大气采样点位,开展SO2、NO2和PM10三个空气污染因子监测,其中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11mg/m,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18mg/m,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2mg/m,空气达标优良天数为340天。通过监测结果显示,我县辖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均符合并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环境水体监测:为了说清楚本辖区内的水环境质量状况,2011年,柘城县环境监测站对本辖区内的三个点位进行采样并送市站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一、三季度辖区内的地表水惠济河、废黄河、容湖,水
33质达标,达标率为100%,二、四季度惠济河轻度污染。(另外说明:惠济河轻度污染,由于上游开封、睢县境内污染因此浓度超标,从而影响到我县辖区内的地表水水质状况)。(3)饮用水监测,通过对我县饮用水源的采样结果显示,水质达标率为100%。(4)噪声监测。柘城县环境监测站及时完成了辖区内的噪声采样工作,通过市站的业务指导,我站按照国家要求,对县区域内的生活噪声、交通噪声等进行了例行监测,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47.79dB,交通环境噪声为52.55dB。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环境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县环保局的不断整治下,我县区域生活噪声、交通噪声污染持续下降,;均小于国家有关标准。
二、能力建设方面
我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 局争取到了国家县级环境监测站三级标准化建设的70万监 测仪器全部到位,而且达到国家中西部地区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现对仪器准备测试阶段。
三、信息工作
2011年我站共完成信息4条。
四、工作不足和缺点
通过对一年来所做的工作,我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点。我们的工作离党和
政府的要求,离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离我县经济发展,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十二五”期间将是环境监测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但是,我站在技术力量、业务素质等方面将面临巨大考验。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务实基础,扎实工作,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环保局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站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站的监测工作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下一年的工作打算
我们将以全国环保监测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继续做好辖区内的大气、水质采样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国家总站提出的“三个说得清”要求和局的中心工作,以强化能力建设,素质建设为主要手段,通过改善仪器装备条件,扩大监测用房面积,加强人员培训,强化管理,提高效能,切实履行好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作用。
柘城县环境监测站
2012年3月2日
第四篇:中国环境监测站
中国环境监测站
摘要:阐述了我国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介绍了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指出目前在环境监测站中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投入不足/缺乏保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应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拓展融资渠道,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 现状 中国
Abstract Describes the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introduces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to take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and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n the aware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is not in place, measures ineffective, investment deficiency / lack of security, uneven development and other issues.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scientific planning, expand financing channels,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Key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hina
1.前言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网络、技术和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站和监测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为实现我国各历史阶段的环境保护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已成为我国环境监测“十三五”期间一项重要任务。
2.发展历程
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环保工作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监测工作也随之起步。30多年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成就辉煌。
在这期间,作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领头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建站初期艰苦创业,到引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从最初只能开展简单的分析测试项目,到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全面的分析测试能力;从建站之初每年编写一本环境质量报告书,到每年编制30多种,1500多份环境质量报告;从最初几十人,发展到集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约170人的技术团队;从最初的3个组(综合、分析、管理),发展到15个处室……30年间,总站已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遥感监测为辅助的天地一体式国家环境监测体系,监测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业务领
域不断拓展,综合与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效能不断增强。
3.我国环境监测站监测范围
一般环境监测站应具备省级计量认证资格,国家级环境监测站应具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监测范围以广州包装印刷环境保护监测站为例具体可包含:
1、水和废水监测:包括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海水等。监测项目有:水温、电导率、PH值、色度、臭、悬浮物、浊度、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总磷、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甲醛、六价铬、石油类、动植物油、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铜、铅、锌、镉、铁、锰、镍等。
2、噪声监测:(工业企业厂界噪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等)。
3、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粉尘、烟尘或颗粒物、烟气黑度、苯系物、一氧化碳、硫酸雾、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铅、镉、镍、锡、饮食业油烟等)。
4、室内空气质量检测:[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19个检测项目(甲醛、氨、氡、TVOC、菌落总数、苯并[a]芘、苯、甲苯、二甲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新风量、臭氧、放射性γ 总强度等)]。
4.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将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作为市、县长责
任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1996 年起, 每年从排污费的80%部分提取排污费收入总额3%的资金作为“环境监测站
标准化建设基金”,由省环保局集中掌握使用,主要用于为各级环境监测站配备大型仪器设备。规定省内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站,可以申请使用基金,当
地自筹的配套资金不能少于申请基金总额的50%。由于排污收费总额逐年增加,用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资金也逐年增长。从实际情况来看,解决了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保障问题,为环境监测站硬件配置,特别是市、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规范和指导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发展规模,针对全省环境监测站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市、县环境监测站职责和定编标准(试行)》。
下发《关于全省环保系统人员经费纳入地方预算的通知》,对于保障环境监测人员经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经费使用方面,规定环境监测站每年用于更新和维修大型监测仪器的经费不得低于固定资产总值的10 %。
5.我国环境监测站落实环境监测的措施
(一)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环境监测“十
二五”规划》,各地要做好环境质量指标的任务分解及评价说明,把《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工程纳入地方相关规划中,确保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达标验收。
根据《关于开展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能力建设,启动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各省要积极组织好辖区内市级站和县级站的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争取尽早达到整体验收标准。
(三)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
在现有国控监测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完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流域、地下水等重点监测点位和自动监测网络,发布“十二五”国控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设置方案,扩大城市空气、地表水监测覆盖范围,加强监测预警和网络管理。
(四)推广卫星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
推进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环境遥感技术在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督核查、内陆水体水华与近海赤潮监测、秸秆焚烧、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监测、沙尘暴监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环境遥感技术业务化运行水平,服务环境监测管理;推动地方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应用。
(五)加强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
在22 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52 个县全面开展国家重点生
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各相关省(区、市)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组织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组织好被考核县的水、气的监测和数据填报工作,做好省级审核及抽查工作,加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引导基层政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六)认真开展重金属监测工作。
按照《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环境监测工作的意见》,部署好、落实好重金属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组织开展污染源重金属自动监测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重金属自动监测管理技术体系。参加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监测试点工作的地区,要从国家拨付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经费加强监测站大气汞排放手工监测的能力建设,尽早满足监测试点的工作要求。
6.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通过推进环境监测站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突出表现为仍有少部分地区对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发展危机意识,没有真正把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当做是促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关系环境监测事业长远发展和增强环境管理基础能力的重要任务来抓,对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缺乏工作主动性,存在“等、靠、要”的现象。
二、投入不足、缺乏保障。当前,各级环境监测站资金投入普遍不足,为维持和保障正常业务运行,在相当程度上仍需依赖创收来弥补,依靠环境监测站有限的自有资金无法解决标准化建设问题。另外,各级环境监测站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很多地区尚未按要求将环境监测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没有很好地落实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财建[2000]438号)中关于“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等)、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要全额纳入各级财政的经费预算⋯⋯对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监测所需公用经费要给予重点保障”的规定。特别是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后,对基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1982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规定,从排污费中提取的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可适当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而自2003 年7 月1 日实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 号)后,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排污费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不得再用于环保机构自身建设,原来从排污费中安排监测仪器设备购置的经费渠道已不复存在。因此,对于依赖排污费补助改善仪器设备配置的环境监测站,其标准化建设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发展不平衡,全面达标困难。主要表现为:①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内容来看,各级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的任务完成情况相对较好,而在高级、中级、初级技术人员比例和人均业务经费等方面与标准相比普遍存在较大差距。②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要求2005 年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的环境监测站达标。③各地区一、二级站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相对较好,三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的差距普遍较大。由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不平衡,短期内要实现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整体达标和全面达标,任务仍十分艰巨。
5、措施建议
为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步伐,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解决当前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领导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涉及人、财、物,涵盖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达标任务,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标准化建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二是加强组织协调,特别是要取得各级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计委、财政)的支持,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和组织
实施已批准的能力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三是落实措施。研究完成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任务的保障措施,制定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并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对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和达标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做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标准化建站目标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之一。首先,应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自身环境监测工作和能力建设的科学规划,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使能力建设与监测工作发展需要不脱节;其次,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应与能力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将其作为阶段目标和任务纳入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再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此外,应加强科学管理,促进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向实际监测能力转化,合理组织和配置资源,探索区域监测资源有偿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化建站成果的综合效益。
三、拓展融资渠道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关键是资金投入保障,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展融资渠道。一是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国家通过国控网能力建设项目和运行费对
地方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已在2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了631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在主要流域国家建设了82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站。正在实施的国家地表水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加强了对167 个基层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配置。从2002年开始,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国控网的运行补助。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充分利用排污费改革过渡政策,加强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根据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关于环保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经费安排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财建[2003]64号),关于排污费不得用于环保机构自身建设的规定,在东部地区一步到位,中西部地区3年到位。2006年前,中西部地区还可从排污费中列支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补助环保机构自身建设。此外,2004年前,允许将结存在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的排污费(含有偿使用基金)纳入部门预算,用于弥补环保机构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上述两条排污费改革的过渡政策,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三是积极争取专项支持。排污收费制度改革是深化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部门收支挂钩。新的排污收费制度只是规定不能从排污费中继续安排环保机构自身建设经费,但并不限制安排其他财政资金用于环保机构能力建设。相反,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还应加大对环境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的经费保障力度。因此,应根据需要积极申请专项资金支持。此外,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业务用房建设等能力建设项目,也应积极按基本建设项目向各级综合计划管理部
门(计委)申请立项支持。四是探索其他融资渠道,如低息或长期贷款、无偿捐赠等。总之,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整体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标准化建站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必须抓住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淑霞,曹杨.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E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4): 8-9 [2] 张继泽,沈柏.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J],中国环境管理,2000.(4): 26-27
[3]郑惠君.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5):49-50
[4]解振华.在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环境监测,2001;17(4):13
[6]万本太等.论中国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建1 中国环境监测,2003;19(20):1-3
第五篇:环境监测站工作总结
环境监测站个人工作总结
时光匆匆,转眼间离开象牙塔走进社会已经一年了。回首一年的工作,有历经收获的喜悦,有协同攻关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的惆怅。总之,一年以来,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和谐的大家庭中,让我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成长,现就本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虚心学习,协助开展监测站日常监测工作。
在踏入监测站科室的那一刻起,我自觉加强学习,虚心求教释惑,不断理清科室工作路程,总结科室所负责的业务及工作方法。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并通过书本、网络查询资料,我严格要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监测站的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各类水质、环境空气等环境质量监测标准及方法。我不断的学习中,我逐渐了解了水、空气等环境质量的监测技术。现在主要承担水质中总磷的监测工作;在2015年年初,积极参与了监测站对我县周边四点位空气质量的监测,并参与了后期的空气质量数据的分析工作。
二、不断学习积累,协助完成领导临时分配的任务
在上半年的迎淮工作汇总,我协助单位各位领导及同事积极参与迎淮工作,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做好迎淮检查中监测事项,积极参与智慧平台的建设学习等。这份工作对于我熟悉其他科室的业务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对于我尽快融入环保局这个大集体做好了良好的引导,在这里非常感谢给位领导及同事的帮助及关心。
三、努力工作,协助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近期以来,我协助单位领导和同时努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工作,主要承担空气质量基础性的数据分析工作。为了更好的协助单位各领导做好大气防治工作,跟上市环保局开展大气工作的步伐,在年初,我积极自学了空气质量各项参数,监测方法,技术规定。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已掌握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等一系列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并能够对我县环境空气质量做出初步统计。现在承担的工作有,将空气质量做出统计以短信的形式向我县各位领导进行每日空气质量汇报;对我县空气质量进行每半月及每月空气质量总结,协助单位每月空气质量简报的撰写。
四、总结及未来规划
在转瞬即逝的一年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下功夫学习掌握单位的基本业务知识,才能更好适应工作。也只有主动融入大集体,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一份新的环境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一年的工作生活,使我受益匪浅,但也存很多不足,工作中我做事情还不够认真仔细,特别是数据处理这份工作,认真谨慎是工作的前提,所以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必需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仔细的的分析每一组数据,为自己做出的每一分报告负责。另外,遇到事情考虑不全面,也不能真正做到从容淡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稳重的面对工作这也是我今后工作中要不断提高的方面。
综上所述,面对接下来的工作生活,我将每天以最好的心态来迎接。并不骄不躁,时刻学习,时刻充实自己,努力做最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