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县“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16:2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河县“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河县“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第一篇:梁河县“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梁河县“十一五”期间新农村

试点村建设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在德宏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梁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奠定了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新农村试点村项目建设情况 梁河县“十一五”期间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和州县级试点村项目建设工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州委农办的具体指导下,坚持规划先行,按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自2007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已实施新农村州县级试点村和省级重点村建设40个,完成投资2586.48万元,其中:省、州、县财政投入824.5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10万元,州级财政投入34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274.5万元);自筹资金投入1130.41万元;整合资金投入631.57万元。具体完成建设内容是:

1、危旧房改造361户,其中拆除重建199户,加固改造162户,建筑面积15494平方米,投入资金858.46万元(其中整合资金314.42万元,自筹资金517.04万元)。

2、产业发展,扶持种植业499亩,扶持养殖 业459头,投入资金88.86万元(其中整合资金70.36万元,自筹资金18.15万元)。

3、公共卫生,卫生厕所建设16个,蹲位122个,面积530平方米,投入资金42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资金14.18万元,自筹资金27.82万元)。

4、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4件,架设管道长11230米,投入资金35.46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资金10.14万元,整合资金13.56万元,自筹资金11.5万元)。

5、道路建设42条,道路硬化长度34.837公里,硬化面积107846平方米,排水沟(挡墙)42条,长9.752公里,支砌体10951立方米, 投入资金1079.09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210万元,州级财政资金295.29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27.22万元,整合资金155.95万元,自筹资金290.63万元)。

6、农村文体,文化活动场地1个,面积435平方米,文化室30个,面积18270平方米,投入资金421.63万元(其中州级财政资金44.71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22.7万元,自筹资金254.22万元)。

7、农村能源,沼气池207个,容积1320立方米,投入资金50.28万元(其中整合资金50.28万元)。

8、协会建立,新农村理事会40个。

9、科技培训24期,3017人次,投入资金10.7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0.7万元)。

其中实施省级重点建设村14个,完成投资685.5万元,其中:省、州、县财政投入270.5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10万元,州级财政投入3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30.5万元);自筹资金投入311.3万元;整合资金投入103.7万元。具体完成建设内容是:

1、危旧房改造128户,其中拆除重建24户,加固改造104户,建筑面积6520平方米,投入资金183.0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2.5万元,整合资金7.7万元,自筹资金122.84万元)。

2、产业发展,扶持种植业11亩,扶持养殖业190头,投入资金61.1万元(其中整合资金28.5万元,自筹资金32.6万元)。

3、公共卫生,卫生厕所建设2个,蹲位18个,面积67平方米,投入资金5.79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资金1.51万元,整合资金4.28万元)。

4、道路建设12条,道路硬化长度6.989公里,硬化面积26833平方米,排水沟(挡墙)7条,长1.189公里,支砌体2409立方米, 投入资金310.4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210万元,州级财政资金295.29万元,州级财政资金2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8.99万元,整合资金54.22万元,自筹资金109.63万元)。

5、农村文体,文化活动场地1个,面积435平方米,文化室7个,面积2484平方米,投入资金123.1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49.92万元,州级财政资金1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0万元,整合资金7万元,自筹资金46.23万元)。

6、协会建立,新农村理事会14个。

7、科技培训4期,400人次,投入资金2万元(其中整合资金2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县委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一是成立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副书记、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相关31个部门领导组成;二是成立县委下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15个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两个办公室均设于政研室。同时,乡、镇成立相应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管理协调工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县委常委会每年都要研究和听取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县政府每年将新农村试点工作列入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为加大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我县实行县级机关包乡,领导干部、单位挂钩包村工作责任制,全县副处以上领导干部责任到人,每人包一个村,包干到38个村委会、社区,县直单位和中央、省属单位10人以上的一个单位包一个村,10人以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包一个村,包干到66个村委会、社区,加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同时,从2006年开始,每年下 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一乡一支工作队,一村一名指导员,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其中,90万元用于县级配套,10万元作为工作经费。县乡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新农办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工作机制。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53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5.72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同比增长37.3%;实现财政总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同比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2元,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61元,同比增长22.1%。

(二)联系实际,开展试点,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县联系实际,在试点村项目建设组织运作上,首先是组织好新农村试点村建设项目申报:由乡镇推选出符合申报条件的自然村,报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试点村后,填报项目申报书和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及当年度的实施方案上报县委新农办,由县委新农办审查后报州农办审核批复;其次是组织好试点村项目实施:县委新农办接州农办试点村项目资金计划批复后,及时安排部署各乡镇组织试点村项目实施,乡镇根据试点村的建设内容进行邀标,选定好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后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对自筹资金、投工投料进行管理,对拆迁进行协调,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乡镇确定一名技术员和下派新农村指导员负责施工放样、质量监督、进度报表及相关协调工作,县委新农办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督促检查;施工过程中按工程进度,由项目村提出预支申请,经乡镇主要领导批准后,县委新农办签批,由县核算中心预拔适当资金;再次是工程全部竣工后各乡镇组织自 验:组织村组和施工队进行竣工结算,写出竣工总结,报县委新农办审核并向县委新农办上报验收申请;然后县委新农办组织验收领导小组进行初验,采取听、看、查、访的方式进行验收,重点把握工程质量、工程数量和资金管理使用三个环节,确保资金使用效果。初验合格后由乡镇报帐员填制工程结算单进行核算报帐,实行预拔结算制,县财政负责各级财政资金管理,县农办负责项目管理,并向州农办上报验收申请;最后由州农办组织验收小组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资料存档管理和工程建后维护管理使用等工作。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从项目申报、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到管护使用,形成了一套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县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三)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试点村,我县不仅管理好财政奖补资金,还加大宣传力度,注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动群众积极自筹资金搞建设,在实际完成总投资2586.48万元中,群众自筹资金1130.41万元,占总投资的43.7%。为发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作用,让群众学有榜样,我县还加大宣传力度,将新农村建设实施较好的村寨拍摄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新农村建设,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创办《梁河新声》,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制作“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行动”、“走进新农村”专题节目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以文艺汇演、诗歌、山歌等形式唱响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在全社会得到关注,形成全民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农民主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四)整合资源,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梁河县由于发展基础差,起点低,因而在新农村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上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但农民由于经济能力有限,自我投入 能力不足,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鼓励群众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建设新农村外,还通过项目整合等方式,进行资金整合的尝试。“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州级试点村和省级重点建设村建设整合项目资金631.57万元,占总投资的24.4%。通过项目实施,试点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产业得到发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收到较为明显的成效。在资金整合的同时,也尝试进行人力等资源的整合。我县在进行领导和部门包村工作时,将新农村试点、禁毒防艾、扶贫、产业发展等同时推进,从而通过扶贫、发展产业促进“生产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使群众能够“生活宽裕”,通过禁毒防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五)试点的主要成效: 一是村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十一五”时期全县40个试点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村内道路硬化,活动室、公厕建设,以及水电路气房建设,使村庄环境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从整体上得到了提升。二是产业得到培育,农民增收明显。在试点村中注重茶叶、油茶、生猪、蔬菜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培育,试点村农民增收较非试点村增长明显。三是精神文明、乡风文明得到提升。在试点村村中加强文化建设,健全自治组织,试点村群众精神文明、乡风文明得以提升。四是民主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试点村中建立村民理事会,从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到管理使用,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村内民主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五是农民素质得到提高。在试点村中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使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得到提高。六是试点村示范效应明显。通过试点村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批 各具特色的试点示范村,有搬迁点的打造提升:平山乡的红祥、红富村、遮岛镇的分水岭、吉祥村、芒东的洒异村、河西乡的野鸭塘;有民族文化特色村:曩宋乡的大水平、小芒丙、芒东镇的大树寨、杏塘村、勐养镇的棒良、芒岗、老芒东、九保的永和、丙盖村;有产业突出的山区点:小厂乡的铓古山、大厂乡的上中山、平山的红祥、红富村。既有坝区公路沿线线状分布试点村,又有山区点状分布的试点村。从而带动试点村周边村寨自发组织搞建设、争当试点村的积极性较高,试点村的示范效应明显。

三、几点基本经验 经过四年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几点基本经验。1.领导重视是前提。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特别是主要领导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情感上关注,资金上给予倾斜,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2.群众支持是基础。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实施者又是受益者,对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特别关心支持,在项目实施中,主动作为,热情支持,该让的让,该筹的筹,一定不能出现扯皮现象。3.质量监管是关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一定要注重效果,严把质量,以质量为中心,在每个环节做好质量监管,严格把关。经过四年的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梁河县建设新农村的路子:那就是按“二十字”方针要求,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重点开展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村内道路硬化,文化活动室建设,公厕建设为主,兼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采取“上级补、下面筹、中整合、后跟进”的办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即省州县给予补贴;试点村筹资、筹劳、筹料;县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试点村投 资,扩大试点效应;后跟进则由产业部门和社会事业部门在试点村中,结合实际安排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对试点村建设进行再巩固、再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梁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任务还十分艰巨,新农村建设任务更是特别繁重。

(一)具体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由于县财政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配套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群众自筹资金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农民参与投工投料来完成试点村的建设项目。因而试点村投入资金少,规模小,整合资金力度不大,建设成果层次较低,成效不太明显,缺乏特色和亮点。二是发展不平衡,有的村寨群众积极性较高,有的村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认识不深,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高,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三是试点村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致富门路狭窄,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四是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需投入资金较大,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形成良性发展,因而物质基础还准备得不够充分,新农村建设片区推进的条件尚未成熟。五是自然村建设,从整体上看,老村寨普遍缺乏整体规划,较为散乱,道路等设施建设不完备,改造起来非常困难,建设层次较低,因而只能就自然现状搞建设,效果不够理想。六是产业培育较为困难,缺资金、缺项目。新农村建设侧重于硬件设施,产业部门培育产业还需及时跟进。七是在多数试点村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还有极少数试点村,存 在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在选点和组织实施上我们要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八是在项目组织管理上还要探索,不断加强管理使之逐步规范化。

(二)几点建议: 一是新农村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上应更多地向贫困地区倾斜。梁河县是全州唯一的贫困县,发展起点低,建设难度大,如果要达到统一的硬件标准,必然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但县级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资金的能力又十分有限,现行省、州对新农村试点投入资金的标准是同等的,这样,发展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请省州财政补助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二是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梁河这样的贫困县,建设试点村时,硬件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产业发展在起步阶段更需要扶持,因此,补助资金还远远不够,除了群众积极参与外,还需要结合易地搬迁、扶贫整村推进、一事一议、人口较少民族整村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林、水、交通、教育、卫生等项目,整合资金和项目,使试点村能够发挥规模效应,起到典型引路及辐射、带动作用。但在实施时,由县级部门整合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需要省、州、县、乡多层面整合,希望各级领导加大协调力度,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扩大试点实效,在整合项目上请省、州出台一些相应政策措施。

五、下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县新农建设工作要继续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基本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主要内容、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重要任务,全力抓好“打基础、调结构、显特色、惠民生、建和谐” 的各项工作,围绕县委提出的“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商旅活县、生态固县”的发展思路,坚持“强化基础、攻坚克难、依托芒市、借势腾冲、突出优势、打造特色”的发展战略,把促进经济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项目拉动作为重中之重,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桥头堡、瑞丽实施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的有利契机,努力把梁河打造成德宏州北大门的旅游休闲第一站、民族风情第一站、绿色经济第一站,实现全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州、县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为龙头,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努力建设新农村典型示范村,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共梁河县委新农办 二○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10

第二篇: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xx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强化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和农民增收政策扶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县农业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加力提速、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民收入显著增长。按照“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实现了优惠政策、增收目标、工作措施和帮扶责任“四到户”,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8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二,比2005年净增2020.7元,增长103.24%。

——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奶畜、蚕桑、蔬菜、果品四大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品质不断提升。陕西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示范县建设项目全面实施,全县建成存栏300头以上的标准化奶牛小区31个、千头奶牛场3个,引进优质高产奶牛2600头,全县奶畜存栏突破10.5万头(只)大关。优质桑园面积稳定在6.7万亩,年养蚕3.54万张,成为秦岭以北最大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苹果、核桃面积分别达到3.7万亩和7.64万亩,成为全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和全省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县。千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瓜菜轮作循环农业模式初步形成,实现亩均收入1万元以上。全县规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9个,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8个,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县标准化农田面积达到27.36万亩,设施灌溉面积达到1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1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年均粮食总产达6万吨以上。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等建设项目,全县农村2.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生态家园整体推进。按照“三类推进、六线延伸、点线面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生态家园“亮点提升、新点精品、旧点改造”三大工程,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巷道亮化、设施优化、村庄美化、管理细化为重点,突破提升亮点。安装太阳能路灯653盏,绿化巷道1234.9公里,建休闲广场35个,绘制文化壁画6115平方米。以设计规范化、建设集中化、设施配套化、环境优美化为重点,积极培育新点。建成新居民点83个,硬化街巷960.4公里,衬砌排水渠521.8公里。以道路硬化、街巷绿化、宅院靓化、村庄净化为重点,加快改造旧点。22个村完成了旧村改造任务,更换街门1273座,新修围墙3558堵,粉刷涂白墙面11.75万平方米,村庄新建改建率达到58.2%。全县农村共建起垃圾台(点)536处,设置果皮箱786个,设立 341个垃圾集中堆放点,落实卫生保洁员 614名。大力推行 “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不断完善“门前四包”、街巷卫生保洁、卫生评比等农村环境卫生监管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明显提升。

——绿色千阳成效显著。扎实推进“绿色千阳”建设,启动实施了城区绿化、重点镇绿化、水系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农田林网建设、北坡生态治理、“三化一片林”村旁片林营造和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全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4.8%,森林覆盖率达到43.3%,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张家塬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曹家塬村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村。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县城“西扩南移”,千河公园、污水处理厂、千河橡胶坝、东海路、千中路等一批县城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投用,县城承载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积极实施突破草碧战略,镇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草水新区框架进一步拉大。以崔家头镇、南寨镇、张家塬镇为重点,坚持政治文化区、生活服务区、商贸流通区、产业发展区同步规划建设,大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中心镇。宝汉高速千阳段全线贯通,改造北线公路、千文路、千高路等主干道路51公里,硬化通村公路890公里,城乡交通路网通行能力不断提升。

——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全县建起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5个。农村中小学集中供热工程和寄宿生蛋奶工程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2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大病救助体系实现全覆盖,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三篇:全县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全县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及2011年工作计划

第一部分、“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新农村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强抓基础,突出为民办实事,狠抓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法推进农村社区村委会选举,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十一五”以来,我县开展了三批市县工作组驻村帮扶工作,先后派出县直帮扶单位155个次,派出县直驻村干部182人次,帮扶社区、村庄85个,围绕“路、能、院、电、体”等几个方面,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共计硬化村内街道65553米,其中完成示范村村内街道硬化37153米,并配套建设排水设施39608米,安装路灯1100余盏。全县新增有线电视安装16000余户,新增宽带5200户,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安装太阳能6000余户,新建沼气池1686户,新能源走入农村家庭。新建及改建文化大院92处,增设文化书屋28个,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倡全民运动健身,实施了篮球进村工程,共计有5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使用上了篮球场地,安装高标准篮球架57个,健身器材228组。

——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十一五”以来,按照“一林二牧三市场四加工”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一是大力植树造林,全县8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已有65个村庄完成了村内街道绿化任务,共计种植围村林2300亩,种植经济林木223万余株,栽植各类风景林木12万余株;二是依托﹡﹡、﹡﹡、﹡﹡、﹡﹡等农字号龙头企业,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养殖规模,提高蔬菜种植科技含量,共计新建养殖基地82处,新增养殖大户472户,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3%,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55%;三是实施标准生产,发展订单农业28万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8000余亩,扩大订单小麦种植1余亩,新品种、新科技得到了普及推广,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四是依托专业市场、积极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努力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打造了“渔网之乡”、“低压电器之乡”、“金融机具之乡”、“绿色蔬菜之乡”等特色乡镇,规范壮大了﹡﹡、﹡﹡、﹡﹡等一批新农村建设加工种植专业村,扩大了加工种植规模,增加了群众收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为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一五”以来,我县采取举办农民培训班、增设流动课堂、实施阳光工程、外出参观学习,发挥﹡﹡党建频道和远程教育网络作用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和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与本领。同时广泛开展了移风易俗、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举办农民篮球赛、歌咏比赛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树立了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气,取得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二、建成乡镇农民服务大厅,实现为民服务“一站式”。

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按照“乡建县补、乡管民用”和“便民、务实、高效”的建设原则,各乡镇全面启动了农民服务大厅建设,县乡共计筹资400余万元,建设面积2700余平方米,大厅设置政策咨询与来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窗口、农村财务管理窗口、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窗口、农村土地管理窗口、财政咨询与服务窗口、农村医疗服务窗口、民政咨询与服务窗口、惠农政策落实窗口、农民工再就业窗口等“一中心、九窗口”,面对面为民服务,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真正实现了为民服务的高效、快捷、一站式。

三、村庄合并任务圆满完成。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全市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分类指导,一步到位、一次成功”的指导原则,自10月,我们积极行动,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村庄合并工作,5月,圆满完成了村庄合并任务,全县村庄(社区)总数由原来的﹡﹡个减少到﹡﹡个社区和﹡﹡个独立村庄,减少村庄﹡﹡个,减少村干部﹡﹡人,每年减少村级干部工资100余万元。新建社区全部实现了“六个新”(“新名字”、“新班子”、“新牌子”、“新场所”、“新章子”、“新制度”),全部实现了健康有序运转。

四、社区村委会选举扎实有效。

在全县顺利完成村庄合并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全市合村并建工作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展了社区(村庄)村委会选举,通过严格程序、依法操作,截止到5月,共完成了﹡﹡个社区的选举工作,一大批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办事公道、热心为民服务的“

双带双强”型干部被推选为社区村委会成员,夯实了基层工作基础,促进了农村社区班子融合、工作统和、资源整合,实现了合村、合人、合心,为全县农村经济和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五、农村服务型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按照“一厅四室一园一场所一超市”(“一厅”为社区服务大厅,“四室”为警务室、卫生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一园”为村级幼儿园,“一场所”为文体活动场所,“一超市”为社区购物超市)的服务型社区建设要求,先后规范建设了﹡﹡镇﹡﹡社区、﹡﹡镇﹡﹡社区、﹡﹡办﹡﹡社区等农村服务型社区27个,有效改善了农村办公及服务环境。

六、合村建区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的要求,全县村庄合并后的158个社区(村)的安置区占地全部科学调整并预留,社区新址占地全部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完成了64个并建社区规划设计,并通过县评审小组审核和县政府审批。,全县已启动建设的社区达到﹡﹡个,占全县社区的﹡﹡%,涉及到﹡﹡个自然村,启动总户数达到14679户,其中二层7780户,占53%,多层6899户,占47%;总占地面积4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其中二层118万平方米户,占60%,多层78万平方米,占40%;总投资22.8亿元,其中二层13.2亿元,占58%,多层9.6亿元,占42%。

第二部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干部群众的认识程度还相对较低。新农村建设及合村建区工作,个别乡镇领导认识不到位,部分社区干部思想保守,一些群众依赖性强,存在着等、靠、挨思想,乡镇之间开展不够平衡,社区启动个数差距大,社区之间建设进展也不平衡。

(二)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力度还相对较小。在合村建区上,各职能部门协调上不一致,有的部门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推进速度。

(三)群众资金短缺还是制约新农村及社区建设的主要矛盾。新农村尤其是合村建区工作,从绝大部分群众的经济条件看,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状况。实际运作中,没有足够的信贷支持,在信贷环节上有着诸多的门槛,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及合村建区进度。

第三部分、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社区合村并建工作,积极争创“齐鲁统筹城乡发展先锋县、全市小康建设示范县、全市新农村建设样板县”。

一、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社区建设。

2011年将在启动39个社区的基础上,力争再新开工建设社区10个,按照“九统一、八把关”和“抓重点、抓亮点”的建设要求,力争促使在建社区尽快出规模、出形象,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3000人以上的社区,力争把﹡﹡、﹡﹡社区打造成国家级民俗特色旅游社区,确保实现到2013年全县建成社区达到25处以上。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充分利用好标语、简报、广播、电视等形式,广泛宣传合村并建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相关政策,同时,深入挖掘、培养、推广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优秀做法,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热情,形成推进合村并建的浓厚氛围。

二是凝聚帮扶合力。2011年,我们将继续积极做好政策研究、项目对接、资金争取工作,争取将农业、水务、交通等各个部门的政策向合村并建工作聚集,争取更多合村并建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盘子。同时,利用市“三百”工程,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争取建设资金,并积极协调县直单位部门加大帮扶投入,形成建设合力。

三是搞好协调迁占。部分开工社区的地上物迁占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积极协调地上物所属单位,尽快将社区新基上的地上物迁移,加快社区施工进度。

四是加大考核力度。将各乡镇(街道)合村并建工作作为全县年底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创先争优评比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同时,认真研究好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按照考核目标,确立工作重点,推动全县合村并建工作健康快速开展。

五是搞好贷款运作。积极协调县国土、住建、发改、环保、农发行等部门对社区建设工程进行包装立项,积极争取信贷支持,推进合村建区工作健康开展。

二、真抓实干,推动农村工作全面健康开展。

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搞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二是推进土地流转进程,调优产业结构,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探索农村社区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四是千方百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力争年内引进项目投资5000万;五是全面完成剩余社区(村庄)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任务;六是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它各项任务,推动我县农村工作全面健康开展。

第四篇:全县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及11年工作计划

全县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及

2011年工作计划

全县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全县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及2011年工作计划

第一部分、“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新农村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强抓基础,突出为民办实事,狠抓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法推进农村社区村委会选举,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十一五”以来,我县开展了三批市县工作组驻村帮扶工作,先后派出县直帮扶单位155个次,派出县直驻村干部182人次,帮扶社区、村庄85个,围绕“路、能、院、电、体”等几个方面,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共计硬化村内街道65553米,其中完成示范村村内街道硬化37153米,并配套建设排水设施39608米,安装路灯1100余盏。全县新增有线电视安装16000余户,新增宽带5200户,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安装太阳能6000余户,新建沼气池1686户,新能源走入农村家庭。新建及改建文化大院92处,增设文化书屋28个,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倡全民运动健身,实施了篮球进村工程,共计有5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使用上了篮球场地,安装高标准篮球架57个,健身器材228组。

——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

民收入显著提高。“十一五”以来,按照“一林二牧三市场四加工”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一是大力植树造林,全县8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已有65个村庄完成了村内街道绿化任务,共计种植围村林2300亩,种植经济林木223万余株,栽植各类风景林木12万余株;二是依托﹡﹡、﹡﹡、﹡﹡、﹡﹡等农字号龙头企业,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养殖规模,提高蔬菜种植科技含量,共计新建养殖基地82处,新增养殖大户472户,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3%,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55%;三是实施标准生产,发展订单农业28万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8000余亩,扩大订单小麦种植1余亩,新品种、新科技得到了普及推广,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四是依托专业市场、积极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努力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打造了“渔网之乡”、“低压电器之乡”、“金融机具之乡”、“绿色蔬菜之乡”等特色乡镇,规范壮大了﹡﹡、﹡﹡、﹡﹡等一批新农村

建设加工种植专业村,扩大了加工种植规模,增加了群众收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为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一五”以来,我县采取举办农民培训班、增设流动课堂、实施阳光工程、外出参观学习,发挥﹡﹡党建频道和远程教育网络作用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和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与本领。同时广泛开展了移风易俗、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举办农民篮球赛、歌咏比赛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树立了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气,取得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二、建成乡镇农民服务大厅,实现为民服务“一站式”。

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按照“乡建县补、乡管民用”和“便民、务实、高效”的建设原则,各乡镇全面启动了农民服务大厅建设,县乡共计筹资400余万元,建设面积2700余平方米,大厅设置政策咨询与来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窗口、农村财务管理窗口、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窗口、农村土地管理窗口、财政咨询与服务窗口、农村医疗服务窗口、民政咨询与服务窗口、惠农政策落实窗口、农民工再就业窗口等“一中心、九窗口”,面对面为民服务,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真正实现了为民服务的高效、快捷、一站式。

三、村庄合并任务圆满完成。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全市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分类指导,一步到位、一次成功”的指导原则,自10月,我们积极行动,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村庄合并工作,5月,圆满完成了村庄合并任务,全县村庄总数由原来的﹡﹡个减少到﹡﹡个社区和﹡﹡个独立村庄,减少村庄﹡﹡个,减少村干部﹡﹡人,每年减少村级干部工资100余万元。新建社区全部实现了“六个新”,全部实现了健康有序运转。

四、社区村委会选举扎实有效。

在全县顺利完成村庄合并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全市合村并建工作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展了社区村委会选举,通过严格程序、依法操作,截止到2010年5月,共完成了﹡﹡个社区的选举工作,一大批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办事公道、热心为民服务的“双带双强”型干部被推选为社区村委会成员,夯实了基层工作基础,促进了农村社区班子融合、工作统和、资源整合,实现了合村、合人、合心,为全县农村经济和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五、农村服务型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按照“一厅四室一园一场所一超市”的服务型社区建设要求,先后规范建设了﹡﹡镇﹡﹡社区、﹡﹡镇﹡﹡社区、﹡﹡办﹡﹡社区等农村服务型社区27个,有效改善了农村办公及服务环境。

六、合村建区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的要求,全县村庄合并后的158个社区的安置区占地全部科学调整并预留,社区新址占地全部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完成了64个并建社区规划设计,并通过县评审小组审核和县政府审批。2010年,全县已启动建设的社区达到﹡﹡个,占全县社区的﹡﹡%,涉及到﹡﹡个自然村,启动总户数达到14679户,其中二层7780户,占53%,多层6899户,占47%;总占地面积4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其中二层118万平方米户,占60%,多层78万平方米,占40%;总投资亿元,其中二层亿元,占58%,多层亿元,占42%。

第二部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

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干部群众的认识程度还相对较低。新农村建设及合村建区工作,个别乡镇领导认识不到位,部分社区干部思想保守,一些群众依赖性强,存在着等、靠、挨思想,乡镇之间开展不够平衡,社区启动个数差距大,社区之间建设进展也不平衡。

(二)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力度还相对较小。在合村建区上,各职能部门协调上不一致,有的部门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推进速度。

群众资金短缺还是制约新农村及社区建设的主要矛盾。新农村尤其是合村建区工作,从绝大部分群众的经济条件看,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状况。实际运作中,没有足够的信贷支持,在信贷环节上有着诸多的门槛,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及合村建区进度。

第三部分、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社区合村并建工作,积极争创“齐鲁统筹城乡发展先锋县、全市小康建设示范县、全市新农村建设样板县”。

一、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社区建设。

2011年将在2010年启动39个社区的基础上,力争再新开工建设社区10个,按照“九统一、八把关”和“抓重点、抓亮点”的建设要求,力争促使在建社区尽快出规模、出形象,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3000人以上的社区,力争把﹡﹡、﹡﹡社区打造成国家级民俗特色旅游社区,确保实现到2013年全县建成社区达到25处以上。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充分利用好标语、简报、广播、电视等形式,广泛宣传合村并建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相关政策,同时,深入挖掘、培养、推广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优秀做法,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

识程度和参与热情,形成推进合村并建的浓厚氛围。

二是凝聚帮扶合力。2011年,我们将继续积极做好政策研究、项目对接、资金争取工作,争取将农业、水务、交通等各个部门的政策向合村并建工作聚集,争取更多合村并建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盘子。同时,利用市“三百”工程,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争取建设资金,并积极协调县直单位部门加大帮扶投入,形成建设合力。

三是搞好协调迁占。部分开工社区的地上物迁占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积极协调地上物所属单位,尽快将社区新基上的地上物迁移,加快社区施工进度。

四是加大考核力度。将各乡镇合村并建工作作为全县年底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各乡镇和部门创先争优评比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同时,认真研究好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按照考核目标,确立工作重点,推动全县合村并建工作健康快速开展。

五是搞好贷款运作。积极协调县国土、住建、发改、环保、农发行等部门对社区建设工程进行包装立项,积极争取信贷支持,推进合村建区工作健康开展。

二、真抓实干,推动农村工作全面健康开展。

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搞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二是推进土地流转进程,调优产业结构,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探索农村社区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四是千方百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力争年内引进项目投资5000万;五是全面完成剩余社区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任务;六是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它各项任务,推动我县农村工作全面健康开展。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

红星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鸡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精神,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红星乡位于鸡西市区近郊,201国道、鸡恒公路横穿乡域境内。全乡总覆盖面积8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36亩,果树面积5250亩。现有农业户4,045户、农业人口15,569口人。共有8个行政村、43个自然屯,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乡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中心,以优化农村产业布局为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并举,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把我乡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发展、创新机制原则。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解决红星乡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政府管理体制、多元投融资体制以及用人机制、市场机制等。

2、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乡村经济为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环境治理,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富裕程度,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3、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原则。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前瞻性,使规划能够统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要求。同时,坚持规划一步到位,严格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4、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带动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分级负责,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对全乡8个村区别不同情况,划分不同类型,确定不同建设内容和标准,不搞一刀切。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红星村、朝阳村,先行试点,抓好典型示范。对基础较差、难度较大的西太村、红太村,加大扶贫开发和帮扶力度,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形式,不搞攀比,不强求一律,不包办代替,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

(一)建设标准

做到“八新一好”

1、发展新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的村要大力培育优质绿色食品产业。绿色食品监测面积占70;绿色食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50以上;农业作业标准化达80以上;新技术推广应用五项以上;科技示范户10户以上。以养殖为主的村,畜牧业(含水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畜牧综合服务室达到标准化;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剩余劳动力转化率达到90以上;非农经济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

2、建设新项目

每个村新上产值100万元以上、利润1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个以上。新上产值50万元以上,利润5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以上。

3、创建新机制

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健全“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建立健全农村科普工作长效机制。

4、培育新风尚

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户”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稳定,治保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健全,有防火防盗措施,达到平安村标准。无超计划生育问题,无黄、赌、毒行为,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不赡养老人和弃婴现象,无歧视妇女儿童案件。

5、营造新环境

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规模养殖小区、牧场、大户的畜禽实现舍饲圈养,村内道路宽阔笔直,硬化,石砌边沟。

6、创造新生活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让农

民逐步享受国民待遇。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贫困户基本脱贫。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和医疗急救网络比较完善,农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广播电视、农业信息村村通;村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

(7)建立新组织

围绕本村优势主导产业,成立各类专业协会,组建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

立标准化的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

(8)培养新农民

每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掌握1-2项农业新技术;获绿色证书的农民达10以上;具有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民达20以上;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不超过3;有一名以上大专院校毕业生。

(9)建设好班子

切实提高乡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能力,激发农村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在基层党支部中实施党建目标管理制度和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任、离任于一体,认真实行目标考核、民主评议制度,大力推进“双投”选举制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党组织标准,提高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满意度。

(二)发展目标

1、乡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2;乡财政总收入达到3436万元,年均递增12;全部化解村级债务,村集体积累达到50万元。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专业协会、致富联合体数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个产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近郊区域经济结构。

2、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6505元,年均递增12。住房砖瓦化率达95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50的农村劳动力转到二、三产业就业,农村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0.3、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80;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适龄农民养老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实行财政供养;特困家庭学生享受免费9年教育,并获得生活补贴;全面解决农村无房和危房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7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享受生活补助,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5,98的自然屯实现了通水泥路;有线电视、宽带和电话入户率“十一五”末分别达到95、20和80;农村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农民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4、环境综合整治达到新水平。采取旧村整治、新村建设等办法,使70的行政村完成“四改四清”(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和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建设任务。农村标准化厕所建设达到90;村级道路绿化率达90,家庭庭院绿化率达90;各村设立流动垃圾车,背街、巷道无残存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5,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力争达到100,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80;乡村道路实现硬化、绿化、美化、净化。

5、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100的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有新提高,村级财务、政务公开率达到100,100的村达到区级以上的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85的村建成文明和谐村,65的农户达到“文明户”标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治安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成功率达到96,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6以上,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减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农村社会稳定。

四、重点工程和具体任务

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实施5项重点工程建设,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实施5项工程

1、实施绿色食品生产和畜牧业进档升级工程

(1)绿色食品生产。优化全乡农业种植结构,培育青玉米、蔬菜、果品三大产业。扩充规模,更新品种,增加收入。“十一五”期末,全乡青玉米种植面积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123苹果面积4000亩,梨面积3000亩。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三大产业产值实现0.7亿元。

(2)畜牧业生产。充分依托养牛小区和高金集团龙头企业,以现有的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为中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牛、猪”经济。“十一五”期末,全乡肉牛饲养量达1万头,生猪饲养量达5万头。牧业产值实现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2、实施农副产品提质增效工程

充分依托新北方食品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将现有4个杂粮加工厂、30个煎饼加工厂、3个青玉米速冻加工厂、3500亩果树基地组建成集团。“十一五”期末,集团下设四个分公司,分别是“青玉米加工销售分公司、杂粮加工销售分公司、煎饼加工销售分公司、果品生产销售分公司,统一使用“聚缘村”品牌,提高包装档次,增加“原”字号产品附加值。产品要从现有占据北方市场的现状下,逐步向南方延伸,销售收入实现1亿元。

3、实施乡村个体私营经济提速增效工程

利用闲置厂房,闲置土地,面向社会广泛招商,引进环保企业入村,盘活闲置资产增加村级积累。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私营企业,对已形成的朝阳工业小区、红星沙发小区、红星木材加工厂等工、商、运、建、服私营企业要从政策、法规等方面加强宣传,指导,确保全乡私营企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末,全乡个体私营业户达1500户,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4、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程

全乡现有劳动力6300人,其中,务农劳动力2000人,其余为剩余劳动力,要不定期组织剩余劳动力参加引导型和技能型培训,保证每名剩余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务工技能,引导剩余劳动力到乡镇企业或域外企业就业。“十一五”期末,全乡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达90以上。

5、实施规范小城镇建设工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加大村屯房屋建设规划,坚决杜绝私搭、乱建事件发生;要加大投入,新建农民文化体育场所,倡导全民健身,全乡每个村至少要新建一处文化体育休闲广场;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二)具体任务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示范园区建设上,不断推动种养殖结构的优化组合。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5个园区。分别是鸡兴村青玉米种植园区,朝阳、红星、西太果树生产园区,红太、东太蔬菜园区,朝阳、仁和、东太、西太养牛园区,红胜、前进、红星、朝阳4个千头养猪园区。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品牌创立上,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和“三品三创”工程(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积极引进新品种,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品质结构和市场结构。提高青玉米、大煎饼、小杂粮、果品等特色产品的包装质量和水平,叫响“聚缘村”农字号产品品牌;在强化服务上,要依托养牛、养猪、养鸡等专业协会,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要加快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共服务实体,充分挖掘和开发土地、林地、水面、山体等资源,加强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集体收入。

2、加快实现工业强乡,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构建工业平台。坚持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主动融入全区工业发展布局,加快乡村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现有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创造一个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使企业安心生产,壮大规模,带动和扶持乡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每个行政村要新上产值10万元以上、利润1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个以上,新上产值50万元以上、利润5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到2010年末,新增个体工商户500余户,平均每年发展个体工商户100余户。

3、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塑造新型乡村。按照区里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近郊优势,抓好全乡8个村的管理与整治,努力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着重围绕区里的重点建设项目,配合抓好东太民营开发区建设,协助做好失地村民的安置工作,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使之尽快成为乡域的一大亮点。要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聚居发展,远郊村有计划地推动轮换新建。同时,按照农户自愿、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要搞好环境整治。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村道路硬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红星村、红胜村、前进村、鸡兴村的水泥路面建设。抓好“三清二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实行“三区分离”(即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相分离),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

4、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服务保障体制。在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公共财政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民覆盖步伐,使得公共服务更多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西太、朝阳、红星、红胜4个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问题,计划投资100万元,治理4个小流域侵蚀沟8条,4000延米,砌筑石谷坊100座,土谷坊150座,削坡植树5000棵,从源头上解决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问题。为了抗旱保收,计划投资100万元,在全乡8个行政村,无灌溉能力的地块打机电深井15眼,各类小井100眼,灌溉及坐水种面积1万亩。在农村公路建设上,要投入770万元新修红星、红胜、朝阳等村道路30.5公里,到十一五期末,农村道路建设全部实现标准化。在生态沼气建设上,要新建标准化沼气池1200余个;要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实施“121”工程(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人,就业和劳务输出2000人,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00名),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充分就业;要建立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依托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农村各类科技人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抓好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点建设,规范农村医疗服务。

5、推进文明素质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树立社会新风。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化农民培训体制改革,完善培训网络,重点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加速培养新型农民。要实施乡村干部培训工程。建立党员和农村干部轮训制度,使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成为“三农”工作的明白人、党的政策的宣讲人、致富增收的带头人。要实施农民教育引导工程。开展“全民读书、健康创业”活动,培养知识型农民。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村民以正确的观点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执行政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加强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奠定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加强文明教育,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村居民自觉接受现代文明;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农村居民破除迷信、远离邪教、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要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设施和队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对村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全面提升村级教育水平。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村级文化室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推动农村科技、信息和文明建设进程。要建立健全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途径,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健全保洁、绿化、道路养护等专职队伍,提高农村各类公共设施管护水平,巩固建设成果。

6、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农村和谐发展新秩序。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村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逐步实行农村管理社区化、治安巡逻保安化、矛盾调处超前化,依法协调和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7、深化农村改革,有效整合资源。认真落实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的相关政策措施。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扩大对农村的覆盖面,即从全面扶持为主向支持重点村转变,从支持农业生产为主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重转变,从支持第一产业为主向支持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要深化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农村投入机制。整合项目工程,捆绑使用资金。每年确定的重点村定在哪里,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工作力量就集中到哪里。要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深化农村经济组织方式、土地流转等配套改革,精简乡村人员,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让劳动、技术、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农村竞相迸发,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

五、推进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陶忠良、乡长王立山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李霞、副乡长孙绪帮、赵晓光担任,成员由各有关站办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成,负责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履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2、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实行“乡规划指导,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措施制定、情况调度、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党政办、农技站、水利站、财政所、文化卫生站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班子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工程,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扎实推进。

3、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栏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各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4、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搞好服务。要把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物、物力、财力到位,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

下载梁河县“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河县“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精选)

    凤山街道办事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县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2010)

    **县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由建设农村......

    XX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前 言“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县在经济高......

    某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合集5篇)

    山市镇洋草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全村工作总体思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山市镇“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加强村......

    十一五计划学习之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即将来临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命题摆在面前,亟待破解。这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五计划学习之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即将来临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命题摆在面前,亟待破解。这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材料

    ***村2010年上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村位于高山镇东部,村主干道路交汇于真大线交通要道,有18个村民小组,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4035人,总户数1034户,是个三星级党总支,总支部有党员......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最终定稿)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