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
山市镇洋草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村工作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山市镇“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加强村级执政能力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产业富民、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突出产业项目建设和结构调整二项重点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化、畜牧规模化、实现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后劲增强的工作目标,努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06年村经济总收入853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4208元,增长10;到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249万元;6160元;分别年递增10。
三、重点工作
(一)、加大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
1.抓好以滑子蘑和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立足本地,面向市场,充分发挥我村地缘体优势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洋草村食用菌种植协会,加快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服务措施。2006年,洋草村食用菌生产力争达到100万袋(盘);到2010年,全村食用菌总数量达到400万袋(盘),品种、质量都要有较大的提高。同时,扶持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种植大户和具有专水平的种植户,搞好小规模大批量的种植示范小区,为剩余劳动力拓展就业空间。
2.做好食用菌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山市河水污染小、水质好等特点,重点规划建设沿河食用菌小区(基地)。建设规划以2.4队为中心的黑木耳香菇种植小区2个,2006年全力抓好村南香菇种植小区的建设,力争该小区香菇栽培量达到50万袋;到2010年,完成3个100万袋的生产基地建设,使全村的食用菌生产上档次,上规模,高效益。
3.积极研发食用菌新品种,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扶持食用菌协会开发新产品,在现有的品种基础上,通过考察、调研和深度研究,扩大新品种生产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以此培育新兴品种来源。到2010年,我村食用菌品种力争达到4个。确保生产安全。
(二)、依托市场,做大基地,力争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1、依托大牲畜交易市场,建设肉牛养殖基地。肉牛饲养由粗放散养向集中育肥转变,降低饲养成本,缩短饲养周期,增加牧业收入。目前,我村肉牛养殖协会已与鸡西林源牧业达成合作开发肉牛养殖项目的协议,预计建设饲养500头的肉牛基地,把我村建成肉牛养殖专业村,到2010年,全村新增肉牛2500头,年出拦5000头。同时,发挥养殖大户的带动作用,推动肉牛产业升级,争取成为鸡西林源牧业公司的畜产品供应基地。
2利用沼气建设的契机,拉动生猪饲养。扩大生猪饲养规模,扶持袁明福等3个生猪养殖专业大户,加快生猪饲养速度。通过建沼气池,拉动全村生猪饲养,使全村生猪出栏达到5000头以上,通过3-5年努力,力争使全村畜牧业收入达到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0以上。
3、依托特色种植和畜牧养殖业,建设劳动力就地转移基地。
继续加大对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等服务力度,迅速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2010年全村输出和转移劳动力要达到全村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是劳务经济成为我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文明村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步伐,村屯环境和生活质量取得新突破
1、加快村屯道路改造工作。充分利用国家通村路扶持资金的政策机遇,加快改造我村村级路,力争在3到5年内,使镇内到新发东屯、洋草一队到三队13公里的砂石路面全部实现硬质化。真正提升村屯环境水平。
2、改善村民居住环境。重点规划一队和二、四队村民聚居区,力争在5年内,是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消灭危房和土坯房屋。砖瓦化率达到98。
3、实现“三通”。既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通自来水。到2010年,全村三通率分别达到90、100、85。
(四)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力争在生产质量上取得新突破
1、充分利用好国家山区产业化项目节水灌溉项目区的设施,在稳定现有黑豆面积的基础上,发展适销对路的产业。使之发挥作用。
2、搞好南干渠的维护、维修,特别是三队段的干渠整修要达到高标准干渠要求,彻底解决水田渴水问题。下大气力解决山市河东段拦河坝的截水问题,提升水田的生产水平。
四、推进措施
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的要求,为确保工作目标完成,重点抓好四大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村级服务体系。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对村级农技员、防疫员报酬无法解决,村级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实际情况,村党支部决定成立肉牛、黑豆、食用菌、协会为主,进一步规范协会运行机制,由行业协会来为农民种植、养殖等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使农业技术指导和动物防疫落实到位,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目
标,创建新型农村服务体系。
(二)、建立健全村级经纪人体系。通过对流通领域经纪人队伍整和,采取就地培训、外出参观、专家讲课、个人自学等方式,着力培养经纪人骨干和能人,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建设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确保全镇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实现农民增收。
(三)、建立健全村级信息网络体系。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全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培训专业人员,使全村24个小组必保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快速搜集和传递各类农业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和经营。
(四)、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绩效考评体系。按照《山市镇农村三职干部绩效考评办法》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对村干部明确目标,量化指标,奖优罚劣,将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责任、时限落实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落一级,直到抓出成效,确保全年各项任务指标落实到位,取得实效。针对党员要抓好三级联创和建、争、带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加快党员服务区建设,实现党员的民主参与功能,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
红星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鸡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精神,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红星乡位于鸡西市区近郊,201国道、鸡恒公路横穿乡域境内。全乡总覆盖面积8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36亩,果树面积5250亩。现有农业户4,045户、农业人口15,569口人。共有8个行政村、43个自然屯,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乡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中心,以优化农村产业布局为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并举,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把我乡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发展、创新机制原则。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解决红星乡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政府管理体制、多元投融资体制以及用人机制、市场机制等。
2、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乡村经济为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环境治理,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富裕程度,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3、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原则。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前瞻性,使规划能够统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要求。同时,坚持规划一步到位,严格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4、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带动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分级负责,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对全乡8个村区别不同情况,划分不同类型,确定不同建设内容和标准,不搞一刀切。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红星村、朝阳村,先行试点,抓好典型示范。对基础较差、难度较大的西太村、红太村,加大扶贫开发和帮扶力度,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形式,不搞攀比,不强求一律,不包办代替,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
(一)建设标准
做到“八新一好”
1、发展新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的村要大力培育优质绿色食品产业。绿色食品监测面积占70;绿色食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50以上;农业作业标准化达80以上;新技术推广应用五项以上;科技示范户10户以上。以养殖为主的村,畜牧业(含水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畜牧综合服务室达到标准化;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剩余劳动力转化率达到90以上;非农经济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
2、建设新项目
每个村新上产值100万元以上、利润1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个以上。新上产值50万元以上,利润5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以上。
3、创建新机制
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健全“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建立健全农村科普工作长效机制。
4、培育新风尚
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户”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稳定,治保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健全,有防火防盗措施,达到平安村标准。无超计划生育问题,无黄、赌、毒行为,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不赡养老人和弃婴现象,无歧视妇女儿童案件。
5、营造新环境
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规模养殖小区、牧场、大户的畜禽实现舍饲圈养,村内道路宽阔笔直,硬化,石砌边沟。
6、创造新生活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让农
民逐步享受国民待遇。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贫困户基本脱贫。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和医疗急救网络比较完善,农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广播电视、农业信息村村通;村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
(7)建立新组织
围绕本村优势主导产业,成立各类专业协会,组建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
立标准化的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
(8)培养新农民
每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掌握1-2项农业新技术;获绿色证书的农民达10以上;具有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民达20以上;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不超过3;有一名以上大专院校毕业生。
(9)建设好班子
切实提高乡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能力,激发农村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在基层党支部中实施党建目标管理制度和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任、离任于一体,认真实行目标考核、民主评议制度,大力推进“双投”选举制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党组织标准,提高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满意度。
(二)发展目标
1、乡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2;乡财政总收入达到3436万元,年均递增12;全部化解村级债务,村集体积累达到50万元。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专业协会、致富联合体数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个产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近郊区域经济结构。
2、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6505元,年均递增12。住房砖瓦化率达95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50的农村劳动力转到二、三产业就业,农村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0.3、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80;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适龄农民养老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实行财政供养;特困家庭学生享受免费9年教育,并获得生活补贴;全面解决农村无房和危房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7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享受生活补助,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5,98的自然屯实现了通水泥路;有线电视、宽带和电话入户率“十一五”末分别达到95、20和80;农村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农民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4、环境综合整治达到新水平。采取旧村整治、新村建设等办法,使70的行政村完成“四改四清”(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和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建设任务。农村标准化厕所建设达到90;村级道路绿化率达90,家庭庭院绿化率达90;各村设立流动垃圾车,背街、巷道无残存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5,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力争达到100,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80;乡村道路实现硬化、绿化、美化、净化。
5、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100的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有新提高,村级财务、政务公开率达到100,100的村达到区级以上的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85的村建成文明和谐村,65的农户达到“文明户”标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治安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成功率达到96,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6以上,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减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农村社会稳定。
四、重点工程和具体任务
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实施5项重点工程建设,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实施5项工程
1、实施绿色食品生产和畜牧业进档升级工程
(1)绿色食品生产。优化全乡农业种植结构,培育青玉米、蔬菜、果品三大产业。扩充规模,更新品种,增加收入。“十一五”期末,全乡青玉米种植面积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123苹果面积4000亩,梨面积3000亩。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三大产业产值实现0.7亿元。
(2)畜牧业生产。充分依托养牛小区和高金集团龙头企业,以现有的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为中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牛、猪”经济。“十一五”期末,全乡肉牛饲养量达1万头,生猪饲养量达5万头。牧业产值实现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2、实施农副产品提质增效工程
充分依托新北方食品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将现有4个杂粮加工厂、30个煎饼加工厂、3个青玉米速冻加工厂、3500亩果树基地组建成集团。“十一五”期末,集团下设四个分公司,分别是“青玉米加工销售分公司、杂粮加工销售分公司、煎饼加工销售分公司、果品生产销售分公司,统一使用“聚缘村”品牌,提高包装档次,增加“原”字号产品附加值。产品要从现有占据北方市场的现状下,逐步向南方延伸,销售收入实现1亿元。
3、实施乡村个体私营经济提速增效工程
利用闲置厂房,闲置土地,面向社会广泛招商,引进环保企业入村,盘活闲置资产增加村级积累。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私营企业,对已形成的朝阳工业小区、红星沙发小区、红星木材加工厂等工、商、运、建、服私营企业要从政策、法规等方面加强宣传,指导,确保全乡私营企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末,全乡个体私营业户达1500户,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4、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程
全乡现有劳动力6300人,其中,务农劳动力2000人,其余为剩余劳动力,要不定期组织剩余劳动力参加引导型和技能型培训,保证每名剩余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务工技能,引导剩余劳动力到乡镇企业或域外企业就业。“十一五”期末,全乡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达90以上。
5、实施规范小城镇建设工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加大村屯房屋建设规划,坚决杜绝私搭、乱建事件发生;要加大投入,新建农民文化体育场所,倡导全民健身,全乡每个村至少要新建一处文化体育休闲广场;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二)具体任务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示范园区建设上,不断推动种养殖结构的优化组合。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5个园区。分别是鸡兴村青玉米种植园区,朝阳、红星、西太果树生产园区,红太、东太蔬菜园区,朝阳、仁和、东太、西太养牛园区,红胜、前进、红星、朝阳4个千头养猪园区。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品牌创立上,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和“三品三创”工程(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积极引进新品种,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品质结构和市场结构。提高青玉米、大煎饼、小杂粮、果品等特色产品的包装质量和水平,叫响“聚缘村”农字号产品品牌;在强化服务上,要依托养牛、养猪、养鸡等专业协会,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要加快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共服务实体,充分挖掘和开发土地、林地、水面、山体等资源,加强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集体收入。
2、加快实现工业强乡,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构建工业平台。坚持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主动融入全区工业发展布局,加快乡村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现有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创造一个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使企业安心生产,壮大规模,带动和扶持乡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每个行政村要新上产值10万元以上、利润1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个以上,新上产值50万元以上、利润5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到2010年末,新增个体工商户500余户,平均每年发展个体工商户100余户。
3、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塑造新型乡村。按照区里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近郊优势,抓好全乡8个村的管理与整治,努力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着重围绕区里的重点建设项目,配合抓好东太民营开发区建设,协助做好失地村民的安置工作,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使之尽快成为乡域的一大亮点。要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聚居发展,远郊村有计划地推动轮换新建。同时,按照农户自愿、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要搞好环境整治。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村道路硬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红星村、红胜村、前进村、鸡兴村的水泥路面建设。抓好“三清二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实行“三区分离”(即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相分离),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
4、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服务保障体制。在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公共财政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民覆盖步伐,使得公共服务更多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西太、朝阳、红星、红胜4个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问题,计划投资100万元,治理4个小流域侵蚀沟8条,4000延米,砌筑石谷坊100座,土谷坊150座,削坡植树5000棵,从源头上解决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问题。为了抗旱保收,计划投资100万元,在全乡8个行政村,无灌溉能力的地块打机电深井15眼,各类小井100眼,灌溉及坐水种面积1万亩。在农村公路建设上,要投入770万元新修红星、红胜、朝阳等村道路30.5公里,到十一五期末,农村道路建设全部实现标准化。在生态沼气建设上,要新建标准化沼气池1200余个;要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实施“121”工程(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人,就业和劳务输出2000人,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00名),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充分就业;要建立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依托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农村各类科技人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抓好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点建设,规范农村医疗服务。
5、推进文明素质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树立社会新风。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化农民培训体制改革,完善培训网络,重点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加速培养新型农民。要实施乡村干部培训工程。建立党员和农村干部轮训制度,使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成为“三农”工作的明白人、党的政策的宣讲人、致富增收的带头人。要实施农民教育引导工程。开展“全民读书、健康创业”活动,培养知识型农民。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村民以正确的观点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执行政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加强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奠定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加强文明教育,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村居民自觉接受现代文明;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农村居民破除迷信、远离邪教、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要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设施和队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对村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全面提升村级教育水平。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村级文化室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推动农村科技、信息和文明建设进程。要建立健全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途径,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健全保洁、绿化、道路养护等专职队伍,提高农村各类公共设施管护水平,巩固建设成果。
6、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农村和谐发展新秩序。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村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逐步实行农村管理社区化、治安巡逻保安化、矛盾调处超前化,依法协调和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7、深化农村改革,有效整合资源。认真落实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的相关政策措施。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扩大对农村的覆盖面,即从全面扶持为主向支持重点村转变,从支持农业生产为主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重转变,从支持第一产业为主向支持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要深化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农村投入机制。整合项目工程,捆绑使用资金。每年确定的重点村定在哪里,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工作力量就集中到哪里。要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深化农村经济组织方式、土地流转等配套改革,精简乡村人员,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让劳动、技术、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农村竞相迸发,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
五、推进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陶忠良、乡长王立山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李霞、副乡长孙绪帮、赵晓光担任,成员由各有关站办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成,负责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履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2、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实行“乡规划指导,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措施制定、情况调度、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党政办、农技站、水利站、财政所、文化卫生站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班子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工程,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扎实推进。
3、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栏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各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4、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搞好服务。要把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物、物力、财力到位,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精选)
凤山街道办事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五句话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凤山街道办事处是2004年由原城区街道办一分为四的基础上,新划分的一个街道办事处,地处城区,东临滨河街道办事处,南靠莲花池街道办事处,西与枣林乡接壤,北和城北街道办事处相连,是吕梁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下辖凤山底村、袁家庄村、乔家沟村、铨则焉村、上水西村、下水西村、西崖底村、前王家坡村、后王家坡村、崔家崖村,城北居委、和平街居委、久安路居委,共10个行政村,三个居委会。总面积20.03平方公里,总人口31848人,其中农村人口12456人。2004年人均收入1500元,主要以房屋出租、劳务收入为主。
我办地处离石城郊结合部,污染小,未开发的土地多,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房地产的开发和城市商贸业将成为我办的主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富民增收方针、政策,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因
1地制宜、分类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大打商贸富办战略,加快发展商贸企业和特色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围绕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适合我办特点的强势产业体系;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洁,改变农村整体面貌;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主义事业协调发展;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领导农村发展的能力,打牢构建和谐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把具有全局性的工作,分近期和远期,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紧紧围绕依靠农民群众,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激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创造幸福生活。
(三)发展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奋斗,使我办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各村综
合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实现农业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农民居民化;狠抓村庄规划、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村民自治。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
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
(一)生产发展。根据我办地处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下放村民宅基地和商业门店及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以商贸业和房屋出租业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具体目标为:
1、前王坡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做好整村规划,搞出地形图、效果图、沙盘,然后分步实施,争取年内启动。新修住宅楼3.4万平方米,商业门店170套。
2、袁家庄村一是要集中修建占地200亩的住宅园区,二是沿凤山路的门面要完成商住楼或商业设施或专业市场的修建工作。
3、西崖底村一是大交线两旁的商住楼下放;二是在村西开工建设8-10栋高层住宅;三是21层龙凤大厦的建设工作。
4、上水西村要完成河东400户的商住楼修建和河西住宅小区集中修建。
5、下水西村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滨河东路集中建设三栋商住楼;二是大队办公楼院墙旁边修建移动住宅楼;三是大交线两侧商业门店的建设。
6、乔家沟村要完成宅基地二期工程的下放工作,并在沿街门面给群众和集体解决商住楼和其它商业设施。
7、后王家坡村和崔家崖村要在宅基地和商业门店下放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统一实施。
(二)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农村“五保户”供养率100%,特困户、灾民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70%以上。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硬化工程。继续完成村通和户通工作,每个村的硬化率达到100%,硬化道路115.4万平方米。
2、居民引水工程。各村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自来水工程。崔家崖村集体投资40万元,年内完成自来水主管和支管的铺设,然后有群众投资接入家中;下水西村完善去年的自来水工程,争取年内让大部分群众吃上自来水。
3、绿化工程。配合上级,完成好三山绿化工作。按照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建设绿地9.9万平米,绿化率达30%。
4、广播电视通讯设施。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话进村入户,通电话和有线户数达3738户,覆盖率达100%。
5、村容村貌整治。做好环境综合治理,解决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问题。各村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集体扶持,群众自愿参与,专业队包干,解决村内脏、乱、差的问题的有效机
制和办法,做到垃圾天天清,大街小巷有人扫,村民卫生习惯跟得上效果。
6、基层组织建设。各村要加大办公条件的改善力度。(1)新建西崖底村综合办公楼;(2)在沿街路面新建乔家沟村办公楼;
(3)在迎路地段新建后王家坡村办公楼;(4)完成前王家坡村新办公楼的搬迁工作。(5)其余村的办公楼要尽量进行改造,添置必要的办公设备,从而为群众参政议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7、公共服务事业。街道卫生院完备,新建村级卫生所和居民社区医疗中心。完善卫生院(所)内部设施和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8、文体设施建设。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场地。
(四)乡风文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有序,村规民约完善,邻里和睦,团结互助,民风淳朴,无“黄、赌、毒”现象,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
(五)管理民主。村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健全,威信高,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乡村治理机制基本完善;村务政务公开制度健全;民主选举依法、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监督有效。建立健全党组织、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和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
四、保障措施:
1、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争取上级有关部门项目资金投入村庄整治,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户通过投工投劳、自筹集
资等方式自行做好道路的硬化和建筑的绿化美化。
2、加强与部门联系。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及下乡包村单位的联系,及时汇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请求相关部门支持。在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工程收费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
3、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村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村委主任任组长,村两委班子为成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4、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功能,把阶段性整治建设与长期的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五、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22.52亿元,拟通过各村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6.23亿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6.29亿元。
离石区凤山街道办事处
二○○六年五月
第四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
一、村情概况
玉龙县黄山镇五台村委会**村,位于玉龙新县城规划区内,西邻县城中央核心区,南接丽江景观绿化带,北靠丽江人家居住小区,是玉龙县典型的“城中村”之一,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全村共有135户(其中村民126户),总人口574人(其中农业人口532人)。全村原有土地总面积2645.47亩(不含林地面积)a2003年,县城建设征地2038亩,现仅剩752.22亩土地,其中:仅有护城河以北的农用地111.“亩(耕地79.67亩),人均耕地仅有0.15亩。全村征地补偿安置费总计2266.63万元,其中村集体提留304.56万元,兑现给农户1962.71万元(人均3.2万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7.54万元,人均收入为3300元。
二、规划建设思路
区县分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村的规划和建设始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将**村确定为玉龙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力求在“城中村”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从而为少地农民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规划和建设方面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与周边区域相依托,优势互补,唇齿相依;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发挥优势,建设具有现代化居住功能和典型纳西族特色村落并存的村庄,谋求长久的生存之路。
**村的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美化、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的要求,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县城建设相配套、相适应、相发展、相稳定的原则,将545亩土地的规划和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协调统一,与县城建设同步实施,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把**村建设成为集纳西民间民俗饮食文化村、商贸区、休闲娱乐区以及安居住宅区为一体的小康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情况
针对**村显要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城市规划状况,**村的规划采取分块布局的方法,有目的的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安排部署,以期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实施: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按实施步骤分为一期建设项目和拟建项目两大部分,投资总规模达1.5亿元。
1,一期建设项目。包括村民安居住宅区和民俗饮食文化村两个项目。
①村民安居住宅区。安排在整个规划区中央,总用地133.93亩,共安排住宅160幢,每户占地面积为210平方米,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村民安居住宅项目一次性签定建设合同,每幢造价21.8万元,总投资3400万元。项目一期工程建设80幢,拨付资金600万元,现已完成近三分之二的工程量。
②民俗饮食文化村。总用地260亩,共安排民居庭院160院,每户占地面积435平方米,院落形式为典型的纳西民居三坊一照壁,正房统一建设,总投资2400万元,另外两坊利用现有房屋优化整合。项目一期工程拨付资金500万元,已完成68幢民俗院主楼建设。
2,拟建建设项目。包括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购物中心、美食城、娱乐城、休闲步行街、活动中心和零星开发地的开发建设。
①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位于村子北部,与城市规划的居民区相配套。总用地27.15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现已完成土方回填,预计9月份可完成市场建设。
②购物中心。规划中的购物中心占地面积13.邸亩,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配套停车场和广场,将是一个方便快捷的购物场所。
③美食城。位于**村西端,紧邻县城中心区,总用地30.87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足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④娱乐城。与美食城一街之隔,总用地21.83亩,建筑面积18400平方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⑤休闲步行街。位于娱乐城与滨江绿化带之间,以经营酒吧、茶室为主。总用地1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将会营造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
⑥活动中心。位于**村的中心部位,总用地12.16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是一个集办公、集会、活动、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
(二)道路规划。道路规划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各个区域按功能需要规划内部道路系统,并与城市道路相衔接。
1,纳西民居村落:主道设计宽12米,其中车道为8米,人行道各2米,巷道3米和4米,道路四通八达,通达能力强;路面相对较窄,与村落形态相协调;道路线型曲折多变、自由灵活,力求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
2,村民住宅小区:主道设计宽8米,并有不同宽度的绿化和停车空间,宅前小路控制在4.5米以内。
(三)电力电信工程规划。村民住宅区、民居村落和商业设施三大部分各设一个变压器,电力、电信线全部采用埋地方式敷设。
(四)给排水规划。给水采用自来水,与城市供水管网接口,污水采取分片收集预处理后再集中排放的方式。
(五)市政设施规划。整个区域设置完善的路灯照明系统和夜景照明系统。为使规划区范围内有一个干净优美的环境,村民住宅区和民俗饮食文化村共安排8个卫生达标厕所,垃圾采取每天早晚定时清运的方式处理。
(六)防洪规划。县城规划中的两条水系穿过村子,雨水经排水沟收集后集中排放到这两个水系中。
(七)绿化规划。民居院落绿化主要在房前屋后,绿化树种以当地高大乔木为主,辅以特有的月季、蔷薇、金银花等,尽量营造一个绿树掩映的原汁原味的纳西族村落。村民住宅小区以梅树河为主,两岸种植揪木、杨柳等高大乔木,形成一个贯穿全村的绿色走廊。商业设施主要考虑临街绿化和局部内院绿化,以乔木和灌木相结合,树种根据规划要求以本地树种为主。
我们相信,经过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把五台村委会**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
文章标题:*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
一、村情概况
玉龙县黄山镇五台村委会**村,位于玉龙新县城规划区内,西邻县城中央核心区,南接丽江景观绿化带,北靠丽江人家居住小区,是玉龙县典型的“城中村”之一,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全村共有135户(其中村民126户),总人口574人(其中农业人口532人)。全村原
有土地总面积2645.47亩(不含林地面积)a2003年,县城建设征地2038亩,现仅剩752.22亩土地,其中:仅有护城河以北的农用地111.“亩(耕地79.67亩),人均耕地仅有0.15亩。全村征地补偿安置费总计2266.63万元,其中村集体提留304.56万元,兑现给农户1962.71万元(人均3.2万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7.54万元,人均收入为3300元。
二、规划建设思路
区县分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村的规划和建设始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将**村确定为玉龙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力求在“城中村”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从而为少地农民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规划和建设方面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服从城市总
体规划的要求,与周边区域相依托,优势互补,唇齿相依;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发挥优势,建设具有现代化居住功能和典型纳西族特色村落并存的村庄,谋求长久的生存之路。
**村的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美化、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的要求,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县城建设相配套、相适应、相发展、相稳定的原则,将545亩土地的规划和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协调统一,与县城建设同步实施,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把**村建设成为集纳西民间民俗饮食文化村、商贸区、休闲娱乐区以及安居住宅区为一体的小康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情况
针对**村显要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城市规划状况,**村的规划采取分块布局的方法,有目的的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安排部署,以期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实施: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按实施步骤分为一期建设项目和拟建项目两大部分,投资总规模达1.5亿元。
1,一期建设项目。包括村民安居住宅区和民俗饮食文化村两个项目。
①村民安居住宅区。安排在整个规划区中央,总用地133.93亩,共安排住宅160幢,每户占地面积为210平方米,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村民安居住宅项目一次性签定建设合同,每幢造价21.8万元,总投资3400万元。项目一期工程建设80幢,拨付资金600万元,现已完成近三分之二的工程量。
②民俗饮食文化村。总用地260亩,共安排民居庭院160院,每户占地面积435平方米,院落形式为典型的纳西民居三坊一照壁,正房统一建设,总投资2400万元,另外两坊利用现有房屋优化整合。项目一期工程拨付资金500万元,已完成68幢民俗院主楼建设。
2,拟建建设项目。包括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购物中心、美食城、娱乐城、休闲步行街、活动中心和零星开发地的开发建设。
①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位于村子北部,与城市规划的居民区相配套。总用地27.15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现已完成土方回填,预计9月份可完成市场建设。
②购物中心。规划中的购物中心占地面积13.邸亩,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配套停车场和广场,将是一个方便快捷的购物场所。
③美食城。位于**村西端,紧邻县城中心区,总用地30.87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足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④娱乐城。与美食城一街之隔,总用地21.83亩,建筑面积18400平方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⑤休闲步行街。位于娱乐城与滨江绿化带之间,以经营酒吧、茶室为主。总用地1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将会营造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
⑥活动中心。位于**村的中心部位,总用地12.16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是一个集办公、集会、活动、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
(二)道路规划。道路规划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各个区域按功能需要规划内部道路系统,并与城市道路相衔接。
1,纳西民居村落:主道设计宽12米,其中车道为8米,人行道各2米,巷道3米和4米,道路四通八达,通达能力强;路面相对较窄,与村落形态相协调;道路线型曲折多变、自由灵活,力求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
2,村民住宅小区:主道设计宽8米,并有不同宽度的绿化和停车空间,宅前小路控制在4.5米以内。
(三)电力电信工程规划。村民住宅区、民居村落和商业设施三大部分各设一个变压器,电力、电信线全部采用埋地方式敷设。
(四)给排水规划。给
水采用自来水,与城市供水管网接口,污水采取分片收集预处理后再集中排放的方式。
(五)市政设施规划。整个区域设置完善的路灯照明系统和夜景照明系统。为使规划区范围内有一个干净优美的环境,村民住宅区和民俗饮食文化村共安排8个卫生达标厕所,垃圾采取每天早晚定时清运的方式处理。
(六)防洪规划。县城规划中的两条水系穿过村
子,雨水经排水沟收集后集中排放到这两个水系中。
(七)绿化规划。民居院落绿化主要在房前屋后,绿化树种以当地高大乔木为主,辅以特有的月季、蔷薇、金银花等,尽量营造一个绿树掩映的原汁原味的纳西族村落。村民住宅小区以梅树河为主,两岸种植揪木、杨柳等高大乔木,形成一个贯穿全村的绿色走廊。商业设施主要考虑临街绿化和局部内院绿化,以乔木和灌木相结合,树种根据规划要求以本地树种为主。
我们相信,经过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把五台村委会**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