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合材料工艺 文档(本站推荐)
玻璃的工艺流程:
原料混合,熔化——流料槽——拉管机——玻璃管——成型——退火——成品。
陶瓷的工艺流程
备料——胚体成型——干燥和烧成——施釉——工艺加工——检验入库。
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生产工艺:(应该就是牛奶那种利乐包包装吧)铝塑层合:滤波卷——表面处理——覆聚乙烯膜——分切——收卷。
复合工艺:面膜放卷——表面处理机印刷——凹眼涂布车昆涂布——烘道烘干—— 复合车昆压贴层合——分切——产品收卷——产品熟化。
制袋工艺:复合膜放卷——冲孔——放置灌装口——封边——封底——切断—— 检验——灭菌——包装。
双向拉伸尼龙(BOPA)/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袋,膜生产工艺:(保鲜膜。塑料袋)复合工艺:双向拉伸尼龙膜——表面电晕处理——印刷——凹眼网纹车昆涂锚涂剂——加热烘道烘干——复合车昆上同一基材压贴复合(或挤出涂覆聚乙烯——冷却)——收卷——熟化。
制袋工艺:复合膜卷——分切——制袋——包装
液体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
复合工艺:干法复合,挤出复合,热熔复合,共挤复合等多种加工工艺。制袋工艺:复合膜放卷——冲孔——放置灌装口——灌装口热合——封边——封底——切断——检验——灭菌——包装。
编织袋:
在扁丝编织的塑料编织布上用挤出机流延复合和方法复合一层LDPE或其他热塑性塑料薄膜。以提高塑料编织袋的强度,致密性,防水性和堆垛性。
塑料编织布——放卷——挤出流延复合——冷却车昆冷却——收卷——LDPE粒子(或EVA等其他热塑性材料)——挤出机T性口膜挤出
第二篇:钛铜复合棒加工工艺的改进措施
钛铜复合棒加工工艺的改进措施
李强刚
钛铜复合棒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金属阳极的主要部件,将铜良好的导电性能和钛的强耐腐蚀性融为一体,成功取代了石墨电极继而投入工业化生产。特别是近年来它用于电解铜行业,不仅提高了电极使用寿命及其导电性能和电流效率,而且也减少了电能消耗降低了对设备的维修成本。不难看到,优化钛铜复合棒加工工艺和新产品研发是适应市场经济下,我们企业应适时发展的主导方向。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咱们公司钛铜复合棒加工工艺方面的改进措施:
1.坯料准备
首先对钛管内表面和铜棒外表面进行处理,经干燥为保证冷拔状态下钛铜组装成坯后,钛铜组装成坯的一端能顺利咬入配模的情况下,再放入炭炉中烘烤,在热状态下易于公称容量为1600kN的双盘摩擦机挤压做头,使钛管和铜棒组合不致松动后再进行冷拔作业。
这样的缺点是在轧制之前放入箱式电阻炉加热,钛层和铜棒虽已进行拉拔作业,很可能钛管和铜棒贴合强度不够的地方,钛层内表面和铜棒外表面被氧化成黑色氧化膜,严重时会发生“脱壳”现象,轻微的也会增加接触电阻,使电解槽电压逐渐上升从而缩短电极使用寿命,影响活性层使用寿命并增加电能消耗。所以在箱式电阻炉加热之前应给钛铜组合坯未烘烤的一端用1~3mm的钛板封焊,以防止加热时复合面产生氧化层。
2.冷拔作业
在冷拔之前对经处理的钛层外表面涂以MoS2润滑剂。由于MoS2良好的附着性能、抗压性能和减摩性能,可对钛层起到润滑保护作用,以保证冷拔时钛层的均匀性防止钛层产生划伤裂纹等。其实冷拔作业的作用是使钛铜紧密贴合,保证钛层铜棒之间参透层有一定的宽度
由于冷拔拉伸用于小断面坯料,而对于较大断面的坯料效果不稳定。原因是因为经拉拔后金属内部组织结构变形量较大即变形程序增加,拉拔应力越大,使拉拔效果不好。如果配合多道次拉拔效果可能好些。另外咱们公司钛管塑性不稳定性,经拉拔作业后导致钛管和铜棒不平整性,基本钛管长于铜棒20cm左右,浪费材料增加成本。所以购置钛管和铜棒时要把重点放到对表面光洁度方面,应该对其强度塑性测试,常做拉伸试验即材料性能试验中的一种。大体步骤:
1)一批料随机抽取两个样来测试其强度(抗拉强度σb和屈服强度σ0.2)和塑性(伸长率δ5和断面收缩率ψ);
2)机加成标准试样GB;
3)拉伸速率控制:根据电脑显示拉伸曲线判断材料性能得出数据。
3.箱式电阻炉加热、保温
先将钛铜组装坯放入型号RX-90-
10、额定功率为90千瓦的箱式电阻炉中加热,到设定温度后至少保持10分钟。
要严格意义上不允许有两层,由于加热过程中炉内为微氧化气氛,以减少吸氢。加热温度时间应以坯料表面温度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开始计算,而不是以仪表指示或炉子到温的时间计算。
4.轧制工艺
将钛铜复合坯料生产成钛铜复合棒要遵循:充分利用钛的塑性,尽量减少中间退火和减少轧制道次。由于热轧是金属再结晶温度以上的轧制过程,此时金属具有较高塑性和较低的变形抗力,这样可以用较少的能量得到较大的塑性变形。
热轧过程中的总加工率,道次加工率与热轧温降是板带材轧制最基本的变形依据,它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轧制产量。我浅谈一下道次加工率的分配问题:第一道次首先要满足顺利咬入的问题,根据自然咬入条件当咬入角≤摩擦角金属才能进入轧辊完成轧制工艺,因此没道次压下梁有最大咬入角αmax所决定最大压下量Δhmax即
Δh≤Δhmax=D(1-cosαmax)而目前最常用咬入角为20~25度,咬入角咬入困难时,常对坯料施加后推力。开轧阶段,道次加工率及轧机速度不宜过大,在坯料组织允许条件下,应适当逐道次增加压下量。中间道次,轧制温度有所降低,而塑性较好,变性抗力却不高,所以应采用大压下量的方法轧制。最后道次,一般采用较小的道次加工率,为获得理想的产品尺寸,应在最后的一两个道次用较小的压缩率,才能获得平整的钛铜复合棒。
5.热矫直方面
将钛铜复合棒半成品放入型号YBS-8的矫直机进行热矫,由于矫直机长为3.5m,有效长度为2m,对于长尺寸的棒材矫直效果不好,主要是复合材车间轧制区域:生产节奏较快;热矫设备能力不足;扁材精整条件限制;扁材热处理方面。
对于热矫设备能力不足方面:由于断面较大的扁材温降较慢而且尺寸较长,在矫直机有效部位易部分矫直,而不能全部矫直。对于去增大设备有效长度或购置大型矫直机,我经过综合考虑认为不可取,所以从改进现有矫直设备入手,既能使矫直机的有效长度迅速降温,也不至于使不能被一次矫直的部位迅速冷却,就是在矫直机内安装几个小的送风装置,不仅能节省开支,又能达到热矫目的。因为厂房现有的冷矫设备包括母线矫直机、油压机和简易矫直机,对公司以后将发展更大断面的扁材能力远远不够。
热矫后的坯料精整方面:现有厂房无精整区域,导致坯料热矫后随意放置,在不平整的地上使热矫后原本可能平整的坯料变得不平整,不仅降低坯料质量,也影响其它工种作业,希望新厂房在这方面给予重视。
热处理方面:对于大断面复合棒由于设备原因矫直难度较大,我们应该在矫直之前的工序找原因。一是坯料本身是否保持平整;二是箱式电阻炉内底部耐火砖是否平整;三是在电阻炉内底部耐火砖不平整的情况下不允许坯料装两层。这几点建议有待今后继续探讨。
6.冷矫直方面
对于矫直厚度小的扁材,可选择张力矫直机,它可矫直厚度小于0.3~0.6mm的扁材,它矫直过程中扁材在小于屈服强度拉应力的作用下,通过弯曲辊组被剧烈弯曲,将扁材边缘波浪中间瓢曲等缺陷消除后,通过矫平辊把剩余瓢曲部分矫平,而此法缺点是材料损失大,易产生偏径等缺陷。
现有应用较好的是悬臂架材辊式矫直机,它具有成型的装配式矫直辊,每个辊子有方形、宫灯形孔槽,由于辊数多,矫直反复弯曲次数多,可使矫直后的坯料平直度提高。
最佳方法是对已使用的矫直设备的厂家和生产厂家进行调研、综合评估后制定购置方案。
第三篇:复合人才参考
1981年8月,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在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将“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从此,“会计电算化”一词在我国会计界一直被沿用至今。而且不论是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在高校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一门或多门“会计电算化”类似的课程,作为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教学内容。但相对于当前对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急需的情况,其效果仍很不尽如人意,故很有研究的必要。
一、会计电算化需要的人才及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
(一)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系统分析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企业管理、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计算机基础、数据处理理论;
系统设计员应精通以下知识:数据结构、数据库理论、系统开发、系统软件、计算机语言、财会业务;
系统管理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企业管理、系统开发、计算机知识、数据处理知识、项目管理。
(二)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系统编程员应精通以下知识:程序设计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知识、财会业务、系统开发及软件;
硬件维护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无线电基础;
软件维护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企业管理、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系统开发与程序设计。
(三)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操作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计算机使用、汉字输入技术;
数据录入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基础、计算机使用、汉字输入技术。
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会计学、管理学、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以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会计电算化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是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核心是能力培养,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会计电算化使广大会计人员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革命给会计领域带来的重大变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迅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学会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满足社会对未来财会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三、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应该看到,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还不高,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的会计软件实质上还是处在会计核算的水平上,各行各业发展也不平衡。究其原因,除了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之外,其主要原因是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匮乏。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全国上下实施技术创新、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热潮中,培养大批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人才的任务,理所应当地落到高等学校的身上。高等院校承担着有计划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任务,这个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的课程建设才能顺利完成从教育系统的视角来看,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环境方面
会计电算化教育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会计电算化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近年来,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1.IT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财务软件的普及及入世的冲击,造成我国经济体制、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变化;
2.高科技时代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高额成本,造成教育部门、民间职业团体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3.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缺少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因而人才培养的目标性不明确,紧迫感不强,人才培养的速度滞后于职业界发展的速度。
(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上的变革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而且必将对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实务以及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1.在论及教育培养目标时,对于需要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考虑得还远远不够,因而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确定电算化教育目标。会计电算化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加会计学,造成“计算机就是打字工具”的实际情况。而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普及,会计工作的重点也将从会计记账、会计核算转向更侧重于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软件二次开发、二次数据处理的分析能力。2.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下,财务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体中,而不是独立地对财务的管理。因此,传统的教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历史影响方面
1979年——1989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期间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尚缺乏深度,仅仅围绕如何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之中,形成了手工式的阶段,只让学生机械地学习计算机操作,把计算机当作计数器;1990年——1996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步入商品化软件开发与推广应用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已较前广泛和深入,对财务软件进行多系统、多模块教学,并注重商品的应用;1997年之后受ERP管理软件的影响,会计电算化教育逐步涉及到经营管理和会计信息的处理、利用问题,然而这些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反而使众多学子浅尝辄止或对它敬而远之。
(四)教学层次方面
从会计电算化培养的目标来看,会计电算化人才具有层次性,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出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具备会计理论和业务知识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型、理论型、创造型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了实现培养电算化人才的目标,如何有效地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成了首要问题。目前,关于这个问题众说不一,没有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统一的教学大纲。
(五)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由于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1.落后与过时的教材。随着计算机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计算机知识的快速更新,会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并未及时更新;2.学生计算机课程、信息管理课程开设内容的不足;3.重实务课程而忽视培养学生理论功底的课程;4.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软件开发混为一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有用程序编写来替代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趋势;5.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6.相关专业课的设置存在明显的遗漏。
(六)实践环节方面
1.目前在我国,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公司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联系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2.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3.课程安排不合理,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大。
(七)教育活动实施方面
从师资情况来看,学历、职称、实际经济、知识更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机制来有效吸引高学历、高学识、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会计教师职业。这种吸引力应该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在物质上,一方面工资待遇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在外兼职的内外条件尚不成熟;在精神上,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氛围促使和激励教师更新知识、晋升职称和爱岗敬业。从教学工具来看,一是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落后,电脑配置不足,涉及网络会计时教育设备缺乏;二是教学版财务软件有待升级;三是已有的上机所需的资料内容过于简单,不系统,难以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开展电算化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的全貌;个别资料数据有误,有些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值得商榷,难以顺利完成日常的教学上机实习;没有满足上机实习相对完整的账务资料。
第四篇:海底输气复合管道焊接工艺研究论文
1焊丝材料选择
选择焊丝,不但要考虑焊接形式对焊接材料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焊丝熔融后和管材母体材料的熔合后的内部晶像组织结构,从而显现出最终需要的焊道的机械性能。尤其对于复合管道而言,又要同时考虑焊丝与两种不同机体的管材焊接后的焊道机械性能,焊丝的选择则显得尤为重要。
1)Incoloy625合金与X65钢的化学成分差别很大。在焊接时,合理选择两种合金过渡层的焊接材料非常重要。考虑到合金成分的稀释问题,应尽量使用合金成分含量高的焊接材料,同时应尽量使用浅熔深的焊接方法和操作要领,避免合金的进一步稀释。
2)S和Si等杂质在Incoloy625合金的焊缝金属中容易偏析。S和Ni形成Ni-NiS低熔点共晶,在焊缝金属凝固过程中,这种低熔点共晶在晶间形成一层液态薄膜,在焊接应力的作用下可能形成晶间裂纹。焊接过程中Si和O等形成复杂的硅酸盐,在晶界形成一层脆的硅酸盐薄膜,在焊缝金属凝固过程中或凝固后的高温区,形成高温低塑性裂纹。
3)Incoloy625合金与X65级钢在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热率不同,会改变焊接时的温度场分布,从而改变焊缝的结晶条件。导热率大的金属首先冷却、结晶,造成焊缝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导热性差,焊接热量不易通过传导而散出,焊接熔池容易过热,造成室温显微组织晶粒粗大,使晶间夹层增厚,减弱了晶间结合力,延长了焊缝金属的凝固时间,助长了热裂纹的形成。Incoloy625合金与X65级钢的导热率有7倍以上的差别,从而使得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4)Incoloy625合金与X65级钢的线膨胀系数不同。焊接时由于焊接热循环的作用,在这两种合金内部产生交变的加热和冷却,加之这两种合金热膨胀的量和冷却时收缩的量差别较大,会在接头处产生较大的焊接残余应力。
5)Incoloy625合金与X65级钢的磁性不同,一种无磁性,一种有磁性。在焊接时,由于两种材料的磁性不同,容易造成电弧磁偏吹,从而使焊缝成形变差,甚至会造成焊缝夹渣、未熔合等焊接缺陷,影响焊接质量。
6)对于Incoloy625合金及其他的奥氏体不锈钢来说,在450~850℃高温持续服役的过程中存在发生晶间腐蚀的可能性,所以应将焊接时的层间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减少t8/5的时间(800℃-500℃冷却需要的时间),减少影响焊接接头性能的因素。而对于X65级钢而言,过快的冷却速度容易产生脆硬性组织,在焊接接头过热区的局部产生魏氏组织,对接头的力学性能不利,故焊接时应注意预热和保持一定的层间温度。
7)焊接复合钢管与焊接复合钢板的不同之处就是受管径的限制。焊接复合钢管时,只能先焊覆层,再焊过渡层,后焊基层。在焊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焊接技术,以防止覆层金属根焊焊缝的合金元素被烧损和氧化;同时需要合理的焊接操作技术,焊接过程尽量采用浅熔深,避免合金被过渡稀释,影响焊缝的使用性能。
2端口焊接要求
液压胀管技术生产的复合管中,不锈钢内壁与外部碳钢管壁的结合力较低,在焊接过程中,焊接高温作用下,热胀冷缩造成复合管壁的结合界面处分离。为了保证管道焊接处的耐蚀性能,在管道端口处首先进行堆焊,技术及工艺要求见图1、2。堆焊长度大于10mm,堆焊层厚度大于3.5mm。根焊工作是复合管焊接的核心技术,由于衬管壁厚薄,在液压胀管过程中,椭圆度控制难度大,在对口焊接时,尤其要注意错边量的控制,焊接时必须保证不锈钢层的良好熔合。在端口焊接前需要对端口进行矫形,保证端口的圆度。端口堆焊完毕后,对端口表面进行切削,使表面堆焊层表面光滑。准备工作中应重视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
3焊接工艺制定
选用MIG焊接。选用Incoloy625镍基焊丝,焊丝直径1.2mm。一般而言,为提高焊缝的耐腐蚀性能,根据YB/T5092-1996《焊接用不锈钢丝》的规定,选用H0Cr26Ni21焊丝,Cr含量为25%~28%,Ni含量为20.0%~22.5%,基本满足不锈钢焊缝的性能要求。但是在焊接复合管时,由于在焊接过程碳钢母材熔化,对焊缝的化学成分产生较大的稀释问题,降低了焊缝的耐腐蚀性能。
4结论
海底输气复合管道既满足对于管道强度、韧性的要求,也满足内壁抗腐蚀性。从长远来看,复合管道代替单一的管线钢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大规模推广。采用不同的抗腐蚀钢来作为内衬管,焊接工艺的制定对于管道复合至关重要,机械复合相对于冶金复合制作简单,也可节约成本,合理制定焊接工艺是保证焊接接头强度、韧性等性能。
第五篇:复合材料力学课件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复合材料,如竹子、木材、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等。复合材料力学课件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复合材料力学课件:
复合材料力学研究的内容:
同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相比,复合材料力学涉及的范围更广,研究的课题更多。
首先,常规材料存在的力学问题,如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振动等问题,在复合材料中依然存在,但由于复合材料有不均匀和各向异性的特点,以及由于组分材料几何(各组分材料的形状、分布、含量)和铺层几何(各单层的厚度、铺层方向、铺层顺序)等方面可变因素的增多,上述力学问题在复合材料力学中都必须重新研究,以确定那些适用于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方法、方程、公式等是否仍适用于复合材料,如果不适用,应怎样修正。
其次,复合材料中还有许多常规材料中不存在的力学问题,如层间应力(层间正应力和剪应力耦合会引起复杂的断裂和脱层现象)、边界效应以及纤维脱胶、纤维断裂、基体开裂等问题。
最后,复合材料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是同时进行的,因而在复合材料的材料设计(如材料选取和组合方式的确定)、加工工艺过程(如材料铺层、加温固化)和结构设计过程中都存在力学问题。
当前,复合材料力学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多向层板壳结构的改进和应用上。这种结构是由许多不同方向的单向层材料叠合粘结而成的,因此叫作多向层材料结构。单向层材料中沿纤维的方向称为纵向;而在单向层材料子面内垂直于纤维的方向称为横向。
纵向和横向统称为主轴方向。单向层材料是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对它的力学研究以及对它的性能参量的了解乃是对多向层材料以及多向层板层壳结构进行力学研究的基础。多向层材料中各单向层材料的纤维方向一般是不同的。如何排列这些单向层材料要根据结构设计的力学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