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训练总结报告
一、选题
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
(一)研究的目标取向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
(二)研究的具体范围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
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
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一)关于文献梳理
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1)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
(2)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
(3)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
2、如何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1)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2)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3)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
(4)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
(二)如何使用文献
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时:
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
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
三、论证的逻辑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二)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
(三)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
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
(四)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
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
(五)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
(六)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
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
(一)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1、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
2、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
3、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
4、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
5、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
6、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
(二)如何对待老师的修改意见
1、在正常情况下,老师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老师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
2、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老师的要求
3、如果老师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
4、不要以为老师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老师也会反复推敲的。
五、论文的结尾
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1、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2、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
3、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
4、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
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
第二篇:科研训练总结报告
科研训练总结报告
科学研究,一部分是创造知识,即创新、发现和发明,是探索未知事实及其规律的实践活动;另一部分是整理知识,即对已有知识分析整理,使其规范化、系统化,是知识继承的实践活动。由此可以给科学研究下这样一个定义: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未知事物或未完全了解事实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对已有知识分析整理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非常想在学习之余,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想亲身体验一下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二来提高自己社会工作实际操作技能,为以后能更好胜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了学校组织的科研训练后体会颇深,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发展自我的前提。这次科研训练对于我个人来说,遇到很多挑战,但也得到很多训练与培养。
首先,在独立查阅资料和分析总结上有很好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以往没有很多机会让个人独自去查阅资料,也缺乏动力。而这次科研训练上,由于老师高度负责的态度,让我有动力去完成一件以前没有完成过的事。也让我知道众多可以利用的学校以及网络资源。相信、这对我即将到来的毕业设计会有非常大的作用。
其次,让我发觉个人在大学期间发展目标并不明确。在任务到来时才发现自己是毫无准备,更加可悲的是没有个人积累。在问题面前一无所措,无从下手。
由此以上两点可知,我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多都是在为了学分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增长个人能力和知识积累而学习。
最后,在毕业的前夕,在大学最后只剩下毕业设计这一门功课的时候,希望能够很好的吸取在科研训练上的失败,在大学里最后一门功课,认认真真的完成一件事。
通过这次科研训练,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理论上,动手上,甚至在态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每个研究者都要怀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好每一次研究,在研究开始前的计划与大量准备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训练我发现要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会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仅会操作鼠标、懂得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另外,理工科的学生不是只有会计算和实验就够了的,培养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要懂得把自己的想法恰如其分的表达清楚,梳理成文章,让感兴趣的人很好的欣赏自己的创作。所以通过科研训练,让我在原有水平上有了一个量的提高,对我以后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我想我会一直努力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奔向人生最高处。
在这里,也非常感谢岳克宁老师对我的教导,让我顺利的完成这次科研训练。
第三篇:2014教育科研总结报告
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
校本研修深化文化内涵
杨地中学2014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2014杨地中学设12个教学班,391名学生,教师39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在教研室的领导下,精心规划、建立机构,以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师资力量;以校本研修深化学校文化内涵,扎实有效开展教科研工作。一年中2名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学能手,教学质量在中考、会考中位居全县前列,现将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实现科学管理
我校一贯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将教科研提升到深化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高度来抓。校长亲自挂帅,组建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班子引领、主管教学副校长亲手抓,组建了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系列研究机构,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理论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机制。各项工作有组织统筹与协调,科学有序推进;培训扎实到位,经费投入充足;规划计划落的实,督查指导得力,管理规范。使得科研有成果,研修见实效,好经验好方法得到应用和推广。
每学期初,各教研组、课题组制定出本学期教科研计划,以科研带动教研。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统筹和协调教育科研工作的进程;教导处全面组织学校各类课题的申报、立项,并进行分类管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对课题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使我校的科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总结;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科研工作制度,不断引进教育科研新信息;把讲座与学习结合起来,教师结合学校教科研课题,依据自己实际自选子课题,学校统一调控,论证立项;每学年进行一次校级科研成果交流活动,进行全校交流,对教科研成果显著的个人和教研组给予奖励。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的完善,充分调动了我校教师们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
二、立足“校本”改善机制,教师成长,学生获益
树立校本意识,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学习新课标为切入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学生学习的实效反思教学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展开研究。进一步完了善教学研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逐步使整个教研管理机制呈现更加人文化、科学化的教研氛围,使全体教师、领导都在研究的状态下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建立本校教师交流平台,如经验交流、实践课展示等,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并及时把教师的阶段性成果推向教师群,推向社会,铸造我校的品牌教师,也促使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合作备课。同科目实行合作备课,促进交流与合作,教师都要在指定的办公室进行备课。交流时集体评议、注重反思。在这一过程中,每位教师再根据本班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最后确定方向和方法后,再走进课堂。这样的教研有针对性,有实效。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唤醒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激活了教师自我研究的情感。
2、方式多样,浓郁研修氛围
我校建立了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教学咨询、资源共享、教学指导、对话交流、课改论坛等基本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教学观摩、专家视导、教学反思”等系列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研讨—实践—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调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做研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技艺重在教学反思。我们狠抓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通过评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了解动态,推广经验。除集体评课议课外,许多教师自主开展互评,主动寻找教学中的问题。
更重视检测后的反思。单元教学反思、期中、期末教学质量综合分析,引导教师进行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自我反思活动,并在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依靠群体的力量,通过交流研讨活动,进行问题的整理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剖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进行反思认识后的再实践。这种循环反复的反思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教导处根据学校的教学现状,每学期期中、期末都进行学校综合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对个性问题进行面对面地分析交流,对共性问题在学科教研会上进行分析交流。这种有针对性地教学反思活动,为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伴互助,通过教师说自己的教学经历、教学故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引导教师与新课程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事对话。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我们围绕着“开展自己的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为宗旨,以一个学科教研组为中心,其他教研组派代表参与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气氛异常热烈。
4、组织赛课,共同研课。本有多名教师参加过县级以上各学科比赛课、公开课、观摩课,遇到这样的活动,学校及时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研课。在准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们发挥了同教同研的教研方式,一人上课,全体评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教学的最佳效果,我校教师郑斐、方堃获省级教学能手称号,毛小勇等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郭策斐、颉利娜等青年教师成长快,扎扎实实研修,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在年末教学质量检测中学科成绩居全县前茅。
三、深入课题研究,不懈探索求进取
我校课题研究工作,遵循县教研室的指导,本承担县级以上课题 6 个,自主开展校本课题、小课题研究32项。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规范的形式来解决学校发展、课堂教学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总结课程改革中成功的经验,反思教育教学中行为,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升与飞跃。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我们的课题研究以反思为前提,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平等对话为特征,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把教学存在的问题转化为校本课题。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为培训模式,为了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的研究,学校组织教研组成员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析、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把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研究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课堂也多了一些自主,少了一些约束;多了一些发现,少了一些讲解;多了一些激励,少了一些批评;多了一些体验,少了一些接受。
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始终是开展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倡导教师用课堂教学交流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把理论付之于实践。开拓思路,寻找新点子,推陈出新,大胆探索。
课题研究浓郁了教科研氛围,课题组组织的展示课、研讨课、家常课、引领课、专题讲座等不断地开展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开展活动后,结合活动的收获,根据自己的教学行为,都能经常性地回顾、反思自己的实践过程,鼓励教师写以“感悟教育”主题的“教学随笔”。
四、教育科研呈现力量,师生共同成长
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兴教战略,在2014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主要成绩:
1、科研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实施效果初显,全年研究小课题30余项,做到了人人有课题,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2、教科研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效,商洛市授予我校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通过了山阳县教育科研明星校验收。
3、校本研修实效显著,年终研修学分认定整体通过,教师专业化成长激励人心,一年内成就2名省级教学能手,鼓舞了人人奋争的士气,青年教师群体开拓创新,立足教育事业谱写人生辉煌篇章。
4、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4届毕业生升入山阳县中46名,七年级年终质量检测人均总分居全县第五名。先进的教学质量,见证了科研兴教的力量。
5、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我校教师充分把握课改理念,上课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引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教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学活;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会了交流和合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着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科研,而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又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研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要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决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轻松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2015年,我校将创建县校本研修示范校,虽然有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下、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但我们的迷茫与困惑依然很多,担子很重,因为许多骨干力量走出了大山,新力量正在成长,所以更需倍加努力,以进取不懈的坚实步伐同舟共济,拼搏奋争,探索创新。继续保持务实求真的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路上铸就新的辉煌。
第四篇:科研能力训练
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1. 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 2. 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
当你要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的时候,你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同行研究者们在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和成果,以判定你即将从事的研究内在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你可以从网上,期刊(尤其是最新的外文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获取这方面的信息。3. 科研创新性
搞科研不能总是重复别人的实验,这样做你就只能一直跟在别人的后面,永远做不出有创新性的工作。任何一项新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叠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但重复不是目的,重复只是一种手段,通过重复,你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设计出你自己的实验方案。4.与导师的合作和沟通
一方面,导师能洞察你从事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研究课题,把握住你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经常与导师沟通,将你的想法告诉导师,只要在导师研究方向的大范围内,让导师给你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不要让导师把你的研究课题限制得太死,这样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潜力,有利于你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做出创新性的工作
5. 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科研工作中,应与他人进行团结合作,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往往都出自于一个团结合作,积极活跃的科研群体。在一个科研氛围十分活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科研群体中,你将会发现每个人的思想都变得十分活跃,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不断出现,在这样的氛围中,原创性的工作可能就会产生
6. 科技论文(包括SCI论文)撰写能力
可以认为,只有在 SCI所列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才能被国际同行所知晓。因此,理科研究生应较好的SCI论文撰写能力和熟练掌握SCI论文的写作方法。根据作者自己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体会,我认为能否发表SCI论文的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写作方法。如果在写作时能做到以事实为根据,让数据说话,分清事实和观点,分清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发表SCI论文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 科研创新能力。
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
4: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
1: 专业知识学习指导
2: 走上学科前沿的指导
从组成要素来分析,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习惯、科研兴趣、科研方法等等很多内容。但最重要的应当是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个方面[1]。我觉得硕士研究生想要夯实科研生活基础,提高科研素质就必须坚持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的辩证统一。科研意识是指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即“想不想做研究”,这是科研素质的基础。科研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有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及相邻学科知识在内的广博的知识作为支撑。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科研素质构成的核心部分,只有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科研精神则是指勇于探索、甘于寂寞、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等优秀品质,也即“适不适合做研究”,这是科研素质的内涵。科研活动的过程是知识的加工和创新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 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科研精神是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科研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适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品质。如果一个人很想做科研(有科研意识),也具备做科研的力(有科研方法),但是承受不了失败和寂寞(没有科研精神),他也不可能在科研上取得什么成就。
科研方法是指掌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即“能不能做研究”,这是科研素质的核心[2]。科研方法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意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科研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科研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为了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不仅要综合利用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老师也没有讲过的知识。这就要求阅读与所从事课题最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尽快进入实验环节,即先“知其然”;在研究的过程中再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弥补专业知识系统性不够的缺陷,达到“知其所以然”。
1、多涉猎一些与学科有一定相关性学科的文章和书籍,不一定要深入研究,但是可以看看人家在做什么研究,都应用了哪些试验设备和方法,有的试验方法和设备是可以“借用”的。
2、从文献中查找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很多人在研究同一个问题,但是各人都有自己的研究侧重点,在阅读这些不同人的文章后,就可以多想想他们的重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自己可以从什么方向下手进行研究。可以先看一些理论性不强的文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于理论性很强的文章,可以先看引言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然后将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找来一起阅读,找出他们的相通之处,也找出未研究的地方,这些未研究的地方就是可以从事的研究重点。
3、研究方法的训练还应该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得出结论,什么叫合理借鉴与引用,什么叫技术不当构成抄袭剽窃,等等。这些都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务必遵循的学术规范。
四、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多与导师、师兄师姐沟通。越早入门越好,上研究生后,多与实验室或者师兄、师姐交流,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可以参与到他们的实验中去,学会做试验,用仪器。还要多与导师沟通,早点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甚至学位论文的题目,然后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并做好笔记,拟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写出研究的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
五、加强学术交流,多参加讲座和论坛
大量阅读文献,把读文献养成一种习惯,读完后问文自己,别人做了什么,发现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清楚了,那文献算是没有白读了。很多科研的想法都来源于文献,同时要争取各种参加会议的机会,国际会议的机会更是不能错过(不少国际会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免除会议费,还可以提供部分差旅资助,试着申请,你不会损失什么的),即使不能参加国际会议,也把会议的摘要找来看看,即使很多摘要的观点是不成熟的,还有可能是错误的,但它是最新;相比较,我们能下载的SCI论文大多是一两年前的科研成果了。另外,国外不少教授在招生宣传里边,有一些进一步的工作设想来吸引学生,不少内容是非常好的,经常浏览行内大牛的主页,还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邮件交流
SCI不会那么简单,你必须有一点点新的东西,但也不会太难,有一“点”既成文,恐惧它完全没有必要。关于写SCI的技巧,我想不能说没有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成果是根本。审稿人往往很快就能审完一篇高质量的稿件,对于低质量的稿件通常是在截止日期前几天才会完成(所以你多花点时间把稿件写好反过来是帮你节约审稿时间)
建议特别是初次写SCI的同学,实验之前一定要多看文章,借鉴一下类似文章的构架,然后边做实验边写文章框架,写的时候先不要做详细的分析,把数据和图片罗列出来就行了。
看文献。切忌从头到尾的当阅读理解看!除非是非常接近的论文。我就习惯根据关键词上百篇的下载,然后逐个浏览人家的图片,这样总能找到和自己的某部分挂上钩。特别是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缺少哪个理论,你可以大量下载文章去查找,其他领域的也要看,别指望和你很接近的理论,否则你的研究就没有价值了。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要尽可能避免原始的测试数据,要尽可能的做一些处理,如转化换算、统计分析等等,这样会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审稿人也会觉得你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
图片处理。图片可以说是整个文章最重要的因素了!首先对于编辑和审稿人来说,他们拿到一篇文章,往往第一眼都会看图片怎么样。因为他们都是在本领域内见得毕竟多的人,一看图片就能知道文章的好坏。说到图片就有很多要注意的东西:首先,图片的分辨率必需较高,我习惯用Photoshop处理一下,像对比度、色阶什么的,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图片的颜色,图片能用彩色最好了,比分说示意图什么的,甚至现在的杂志很多都鼓励给图片PS颜色,比分说SEM和TEM照片,很多高水平的杂志上都喜欢用彩图。曲线图片,曲线一般情况下是用Origin画出来的,所以会有很多个人喜好的因素,这可以多借鉴一下各个领域的文章。另外补充一点如果你能有些在你领域内非常规的测试方法得到的图片,那样就能增加文章接受的砝码,因为这样有时会给审稿人一些心理压力,因为他们并不一定懂。
模型和示意图,这是能足以体现个人的作图技术和表达能力,这里我建议新手多看看文章,包括别的领域的也要看!特别是看些高水平的文章,人家不仅出色在研究领域,而且突出在图片处理上面。多看这些文章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比分说像纳米材料的生长机理、制备设备和流程等
建模和机理分析。如果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可以做些这方面的尝试,因为这样也会提升文章的水平。当然我们不指望像那些搞计算的人一样做出多完美的模型来,但是可以做一些比较简单一点的,以分析试验结果和我们的理论数据。
摘要和前言。这个是编辑会重点注意的,因为他要了解你文章的大概,所以一定要写好,特别是语言和逻辑性方面,这两项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弱项。首先,语言上我也吃了不少苦头,我们刚开始写论文要尽可能避免自己的语言习惯,一定要模仿别人的句式,然后自己做些改进,特别是学习一些欧美国家作者的文章。前言一定要有逻辑性,比较喜欢一个杂志主编所说三段式:研究该领域的重要性,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的目的、创新点和基本结果
选杂志。记得我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当时老板死活不让投中文的,非得往高里投,一开始觉得吃那么多苦头很不爽,但是后来还是得感谢他,因为你要是老往低一点的地方投,你和人家站的高度就不一样。(高度对人来说很重要哦!太保守的人永远都只能做借口的奴隶,呵呵!)
审稿意见和回复。一般情况下,对我们学生来说一次性小改接受的确实很难,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大改过,甚至有情况是有审稿人说拒绝的,然后给你一大堆理由。这些都不用慌,如果编辑没有直接拒你的话都是有希望的。万一有编辑给你Rebuttal或者Resubmission的机会,这说明他还是偏向于接受你的,如果你能满意的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或者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补充的话。修改的时候一定要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然后把整个文章做大面积修改,特别是可以调整一下你的图片数据,如果有时间做一些补充试验很有必要。还有修改后别急着投,至少要一个月,这样的话人家会觉得你认真考虑了他们的意见,所以会给你机会。如果被拒了也没关系,毕竟这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喜好,只要我们的东西货真价实,总能找到一个心仪咱文章的杂志的。
我导师说过一句让我感触很深的话:论文就是你的学术脸面,五年后大家查得到,十年后大家还查得到,甚至一百年后大家依然查得到。看到论文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了,你现在干造假、发垃圾文、一稿多投之类事情,一百年后人家依然会耻笑你,骂你。发一篇假文章,你一辈子都直不起脸来。先做人后科研
一个在我们试验室内工作的人员最基本的品质是诚实,他不需要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他告诉我们失败的教训。这是我们实验室出高质量的文章的保证!人人都希望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可是平平淡淡的真诚,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是成功的希望。漫漫人海,相识就是缘分,真诚一点,互相合作不是很好吗?
”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人的成长过程都要经历困难和磨难,现在的牛人很多都是从困难的境况中走出的,因此我相信,只要努力奋斗,提高自己,机遇迟早会眷顾你,明天一定会更好!一个老博士的经验顺口溜
精益求精是目标,难得糊涂最重要 干不出来别上火,坚持就会出结果 不知道的就去问,千万不要闷头搞 定期要与老板聊,找不到人也得找 SCI重新意,写不出来也得写 EI刊源最好办,给钱基本差不多 发表文章老板抢,先斩后奏没商量 心情放松身体好,心理平衡最重要 唱歌健身都要搞,花前月下不能少
发表文章的成败经验
有思路就赶快写,科研也非常强调时效性
写文章就是体力活,只有勤奋,天天写,日日写,才能出成果。
科学研究是充满乐趣的,她能满足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科学研究也是严酷的,认识的有限性和未知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我们必然是在困惑和冥思苦想中取得一点点进步。我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在“枯燥”的科研中体会到了探索和奋斗的乐趣。科研工作,我自己的一点体会,首先要跟踪本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通过充分的文献调研,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发现突破口,这样所作的工作建立在较高的水平上,同时有自己的兴趣在里面,因此能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其次,科研中思考和交流很重要。现在大家越来越忙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这时尤其要注意经常整理自己的思路,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要培养一种交流的习惯,不仅和自己的导师、周围的老师和学生交流,还要多和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交流。在交流中思想最活跃,很多新想法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产生的。再有,科研需要毅力,在科研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遇到的是在当时看起来无法克服的困难,这时如果轻言放弃,很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我们需要的也许只是再多一点耐心、毅力和坚持,就能到达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第五篇:科研训练心得体会.doc
科研训练心得体会
为期一个月的科研训练结束了,这次科研训练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我学会了撰写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是由科技工作者对其创造性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并得以公开发表或 通过答辩的科技写作文体,一篇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按一定的格式书写,并具有科学性、首创性和逻辑性;还应按一定的方式发表,即有效出版。科技论文的类型一般有论证型、科技报告型、发现发明型、计算型和综述型五种。作为科技报告型论文要求有作者自己的新见解,应提供所研究项目足够的信息,写出的原始资料必须准确,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结果,使之成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一篇好的综述型论文应包含有前人未曾发表过的新思想和新资料,还要求撰写者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特定时期内有关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写论文要避免使用含义笼统及一般化的词语;还应避免用不得体的华丽词藻,或过高过低的程度用语。国内的科技期刊要求论文题名的用字不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另外题名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不太为同行熟悉的外来语、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
其次我对我们的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们专业的发展和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就业亦或考研有了新的想法。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属于电气信息类学科。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工作是完成通信过程中物理层及数据层的设计、开发与调试,不管是通信过程中的物理层设计还是数据层开发,对学生的数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耐枯燥的能力要求都是非常高的。通信作为IT行业或者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主要需求专业,现阶段的就业情况是比较好的,加上通信的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课程,就业覆盖面也是比较广的。电子信息工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可从事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
经过科研训练让我发觉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并不明确,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并不是全能的,有很多知识我们都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能用的,理论知识只是单纯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在问题面前总是无从下手。所以通过此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重要性。一篇看似简单的论文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想写就写出来的,包含着作者辛勤的劳动、汗水、心血和智慧。通过长时期实验,精心观察,准确的数据处理,完美的表达,才有一篇高水平论文的面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个人只有勤奋刻苦努力,经过长时间磨练,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学习专业知识亦是如此,不经过认真努力永远没有好的发展,我们做人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