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作小结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作小结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作小结
一、项目基本情况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座落在灵溪镇岔那村桐油树湾,场区占地150亩。设计总库容量320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240吨,服务年限20年。主要工程设施有垃圾库、垃圾坝、截污坝、防渗设施、渗滤液收集与处理设施、截洪沟、排洪管、沼气导出系统、垃圾运输和填埋设备,场区公路系统及其它生活与生产管理设施等。处理场已于2011年1月完工投入运行。工程计划总投资4974.16万元,截止目前,已到位资金399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350万元,农发行货款资金2640万元)。
二、人员结构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由我局下属二级机构环境卫生管理所管理。场内现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处理场门卫1人,灭蝇除臭工作人员1人,垃圾压实机操作人员1人,电工1人)。
三、工作情况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年初我局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强化按程序规范操作,每天按照要求并结合场内实际情况对倾倒的垃圾进行推平和压实处理。针对场内生活垃圾腐烂散发的臭气和滋生的蚊蝇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采用了先进的生物技术除臭灭蝇,配备了专职消毒杀菌人员,通过每天对场内生活垃圾进行喷药处理,做到了场内蚊蝇和臭气基本消除。为做好处理场防火防盗工作,场内还安装了监控报警装置及安全警示标志牌,有效地保障了场内财产的安全。目前垃圾处理场日处理生活垃圾140吨左右,生活垃圾1-6月累计处理量达2.7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2.5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左右。
四、存在的问题
1、处理场内配套机械设备不到位,目前只采购到位垃圾压实机和垃圾装载机(现处于带病作业)
2、人员岗位配备不达标。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营后,由于相关专业操作人员缺乏,一些重要操作岗位人力配备严重不足,影响正常生产运转。
3、没有开征取土场,场内生活垃圾没有按要求进行取土分层覆盖。
4、场内生活垃圾和边坡防渗膜之间没有设置碎石隔离层,防渗膜
损毁较为严重。
5、因水压不足,渗滤液无法进行预处理,达不到污水处理厂预处理的水质标准。
6、由于西南面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及周围老百姓向渗滤液倾倒建筑垃圾,造成渗滤液调节池严重损毁。
以上几方面原因导致县城生活垃圾处理无法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7、2014年签订的处理场灭蝇除臭处理合作协议已于2015年4月到期,灭蝇除臭处理年需资金12万元。
8、生活垃圾处理场一直未投入相应运行经费,处理场随时面临停电停水以至于无法正常运转的尴尬局面,不能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环境污染严重,周围群众意见大。
9、处理场修建进场公路时,公路两侧没有护坡,因春季雨水绵绵暴雨成灾,处理场渗滤液调节池连续发生两次西南面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需及时进行护坡加固。
五、下步计划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局将严格按照州、县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跟踪督办,整体推进。
(一)主动向上衔接资金,千方百计落实垃圾处理场配套资金,确保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所需。
(二)我局下步将对处理过程进行跟踪督促,及时向上级汇报,请求协调落实配套项目,早日实行正常良性运转。
第二篇:南木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开工典礼致辞
南木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开工典礼致辞
谭 建 上(2010年5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在这这骄阳似火、热情洋溢的夏日,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桂东县南木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开工典礼。首先,我谨代表中共桂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人武部,对桂东县南木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开工建设,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桂东县南木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位于增口乡侃大村南木屯组,项目总投资4757万元,预计在今年12月31日竣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项目指挥部的精心组织、湖南省中格集团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桂东县南木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正式开工建设了,这是我县城市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垃圾处理场的开工建设,是优化我县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利民工程,是完善城市功能的民生工程,将为我县实现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我希望各相关部门要着眼大局、各负其责,以优质、快速、高效、到位的服务支持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和建设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划精心组织施工,加快建设进度,严把工程质量,按期保质地完成建设任务,努力把垃圾处理场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为我县城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预祝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早日建成使用!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谢谢大家!
第三篇:关于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处理场自查情况汇报
关于沂源县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处理场
自查情况的汇报
省建设厅:
根据省建设厅鲁建城函(2008)9号文件“关于做好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处理场整改和自查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和评价,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沂源县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处理场基本情况 沂源县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处理场位于沂源县城东侧6公里处,坐落在自然落差较大的涝洼地中。工程采用卫生填埋技术工艺,规划设计总占地200亩,总容量125万立方,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200吨,服务年限15年,总投资概算3100余万元,整个工程计划分三期完成。主要包括:垃圾场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和生产、生活管理区等,其中主体工程包括:场区道路,场地平整,水土保持,坝体工程,封场工程,渗沥液导排、收集和处理,气体导出,绿化隔离带,防飞、消杀设施,土方挖运等;配套工程主要包括:进场道路,机械设备,供配电设施和供水设施等;生产生活管理设施主要包括:办公、宿舍、食堂等。垃圾场封场后,将及时对场区进行覆盖,覆土复耕处理后的场地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实现土地资源的再利用。总体规划设计项目的 建成,将在15年内较好地解决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问题。
二、垃圾场建设和管理自查情况
整个工程设计使用年限15年以上,工程选址符合选址要求。填埋场防渗系统采用了厚度3毫米的复合土工膜作为主防渗层,并按有关标准和工程需要铺设了地下水导流层,膜上30公分天然粘土,粘土上面再铺设30公分渗沥液导流层,完全达到了防渗的标准要求。场底铺设有连续的渗沥液导流层,渗沥液经过密闭的地下输水管线全部收集到集水池,经过初步处理后,再通过动力输送到县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具备完善的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工程设计具有雨污分流设施和功能,并且按此功能进行了管理。按规范要求设置了气体导排设施,但由于填埋气体量小,无法集中燃烧或利用。按规定布设5点检测井,上游1眼,两旁各一眼,下游2眼。机械设备按要求配备齐全,配有50装载机1台、链条式摊铺碾压设备1台,能够完全具备垃圾处理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水平。
由于从垃圾收集、清运源头上杜绝了医疗垃圾的混入,所以能够有效地控制有害垃圾进场,并做到了不定期抽检计量,以此作为平均值,健全了统计资料。垃圾填埋实行分单元作业,未填埋区和作业单元雨水进行单独导排,还杜绝了填埋区以外的客水进入,做到了雨污分流。垃圾进场后,先用装载机分层摊铺,再用专用设备按照规范要求分层压实,同时做到了每日覆盖。垃圾堆体边坡不大于1:3,终场边坡能够及时覆盖。落实消杀措施,保证场内蚊蝇密度达标,消杀效果良好。落实飘扬物污染控制措施,加强管理,做到了周围无飘扬物。建立健全了垃圾场运行作业、设备维护、消杀、防飞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场内各种标识做到了规范齐全,垃圾渗沥液集中收集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我们还定期委托环保部门对大气、渗沥液、地下水、地表水等项目的主要指标进行检测,场内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建设和管理资料规范齐全。加强垃圾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设施,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总体上看,无害化处理场运行规范、效果良好,达到了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和要求。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打算
通过自查情况看,虽然按照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资金缺口很大,垃圾计量、垃圾检验、环境检测等设施设备不够齐全;进场道路还没有硬化;垃圾处理设备落后不足等。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全面完善,全面提高我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为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〇〇八年四月三十日
第四篇: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地灾评估报告
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XXXXXXXXXX研究院
2011年四月
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编号DZ08111)
院 长: 总工程师: 审
核: 项目负责: 拟
编:
XXXXXX程勘察研究院
2011年四月
目录
一、概况
二、地质环境条件
三、评估级别的确定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五、结论与建议 附件:
1、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地形地质图
2、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垃圾填埋场总平面图
3、工程地质剖面图
4、现状照片
一、概况
(一)工程概况
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位于寿宁县鰲洋镇安章村底洋自然村东面约500m的山中,工程总用地面积76381m2,约合114.57亩,用地主要界址点坐标详见图2(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垃圾填埋场总平面图)。用地拟用于建设垃圾填埋库区、渗滤液处理站及其辅助工程,日处理垃圾量60-80吨,为小型环境卫生工程。场地标高在697.0-766.0m。垃圾填埋库区在冲沟的中游和上游,一期呈台阶状分布,标高710-760m,台阶高5m;二期呈斜坡状分布,标高730.0-766.0 m,坡度大于5%。在垃圾填埋库区的北面设一道垃圾坝,一道截污坝,西面设一道垃圾坝。渗滤液处理站位于冲沟下游,整平标高690.0-695.0m。工程周边设截洪沟。有道路与外界联系。
(二)委托要求和工作概况
受寿宁县建设局的委托,我院承担了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任务。接受委托后,我院收集了相关资料,并于2008年4月中派出技术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经室内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编写本评估说明书。
(三)评估依据
1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及委托书;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
4、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垃圾填埋场总平面图;
5、现场调查地质资料;
6、现行相关规程、规范。
二、地质环境条件
(一)地形地貌
寿宁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位于寿宁县鰲洋镇安章村底洋自然村东面约500m的山中,属低山间冲沟地貌单元。用地现为废弃的耕地,场地标高在697.0-766.0m ,为冲沟及其周边的坡地。场地西北面约100m为蟾溪,其余方面为自然坡地,坡度25-60°。
(二)地质概况
根据现场踏勘,和收集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上覆为耕土(Q4ml)、第四系坡积粘性土(Qdl)和残积土层(Q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南园组凝灰岩(J3n)。根据闽东区域地质图场地无断裂构造通过,现场调查也未发现断裂构造迹象。
(三)岩土体特征
根据现场踏勘,场地岩土体特征大致如下:
⑴耕土(Q4ml):灰黑色、灰黄色,湿-饱和,含少量角砾,为水稻田耕作层,呈梯田状分布,层厚0.5-0.8m,分布于冲沟中。
⑵坡残积粘性土(Qdel): 灰黄色、褐黄色、黄白色,湿,可塑-硬塑,无摇震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遇水易软化。在坡积土中含量少量角砾,厚度为0.5-2m,分布于场地大部份区域。工程地质性能一般。
⑶强风化凝灰岩(J3n):褐黄色、棕黄色,原岩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长石大部份已风化为粘土矿物,仅见少量的新鲜长石。碎裂状结构,岩芯多呈土状、碎块状。岩体极破碎,为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风化裂隙发育,裂隙面多以次生矿物及铁质氧化物所充填。场地内大部分地段有分布,局部在地表直接出露,厚度3.50~8.00m。
⑷中-微风化凝灰岩(J3n):灰、灰黑、褐黄色,主要成份由长石、石英组成,晶屑-碎屑结构,块状构造,为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全场地分布,局部在地表直接出露,层厚度大于10.00m。
(四)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在冲沟上游见有2处泉眼,为基岩裂隙渗出的泉水,水量5-8m3/d。泉水沿冲沟往下游径流,排泄到蟾溪。冲沟中梯田有积水,水深0.1-0.3m。
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风化基岩中的裂隙水,富水性弱,属潜水类型,地下水埋藏较浅,0.5-2.0m。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低洼处渗流,往蟾溪排泄。
(五)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福建省区划一览表,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属较稳定区域。
(六)人类工程活动
该场地及附近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梯田建设和农耕。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其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小。
三、评估等级的确定
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本用地属低山间冲沟,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未见有区域断裂构造和活动断层迹象,地质构造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及附近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弱。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第5.8.1条有关规定,本地块宗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属简单类型。
2、建设项目重要性
本用地拟用于建设垃圾填埋库区、渗滤液处理站及其辅助工程,工程总用地面积76381m2,约合114.57亩,日处理垃圾量60-80吨,为小型环境卫生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第5.8.2条有关规定,属一般建设项目。
3、评估级别的确定
本用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属简单类型,建设项目属一般建设项目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第5.8条有关规定,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三级。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现状评估
本用地位于寿宁县鰲洋镇安章村底洋自然村东面约500m的山中,属低山间冲沟地貌单元。用地现为废弃的耕地,场地标高在697.0-766.0m ,为冲沟及其周边的坡地。现状除梯田陡坎边缘局部见有因水浸 泡而软化坍塌外,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场地下地层为耕土、第四系坡残积粘性土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南园组凝灰岩(J3n),除耕土为软弱土外,其它地层工程性能良好。耕土在工程建设中将埋在垃圾下或挖除,不会形成地质灾害。
场地西北面约100m为蟾溪,其余方面为自然坡地,坡度25-60°,现状稳定,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二)预测评估
本用地拟用于建设垃圾填埋库区、渗滤液处理站及其辅助工程,日处理垃圾量60-80吨,为小型环境卫生工程。场地标高在697.0-766.0m。垃圾填埋库区在冲沟的中游和上游,一期呈台阶状分布,标高710-760m,台阶高5m;二期呈斜坡状分布,标高730.0-766.0 m,坡度大于5%。在垃圾填埋库区的北面设一道垃圾坝,一道截污坝,西面设一道垃圾坝。渗滤液处理站位于冲沟下游,整平标高690.0-695.0m。工程周边设截洪沟。设有道路与外界联系。
根据拟建物性质和场地下地层工程性能分析,垃圾填埋库区将不对现场地进行挖填方,直接填埋垃圾。垃圾填埋将按台阶或缓斜坡堆放,一般不会形成大面积垮塌,可能会出现局部垮塌,库区周边为自然山坡和垃圾坝,不会形成影响下游河道和居民区的地质灾害。
垃圾坝、截污坝的建设可以采用浅基,基槽开挖深度3-4m,地下水位较浅,在开挖时会出现渗水,影响施工,应进行排水。基槽开挖形成侧壁边坡,侧壁土层为耕土和坡残积土,在水的浸泡下易软化,易产生侧壁失稳而产生垮塌,应采取放坡或支挡防护措施。渗滤液处理站整平后会形成2-4m的挖方、填方边坡,边坡土方在水的浸泡下易产生侧向位移或局部垮塌,会对临近建筑和人员的安全产生影响,应采取挡土墙支挡和排水措施。
调节池有效水深6.0m,安全超高0.5m,开挖较深,地下水位较高,基坑的坑壁主要为土层,在水的浸泡下易软化,易产生侧向位移或局部垮塌,引起周边地面沉降、变形,在开挖时应按安全坡度放坡,或采取有效支挡措施,同时进行基坑排水。
在建设后,渗滤液处理站场地人工填土厚度3.0-6.0m,填土为松散土层,在荷载和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使地面变形、开裂,在回填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分层碾压。
其他辅助工程荷载小,采用浅基,基槽开挖的深度小,不易产生地质灾害。
进场道路线路比较长,环山修建,将会进行挖方,形成人工边坡,边坡最大高度达6-8m,边坡体主要土层为坡残积土,在水的浸泡下易软化,易产生局部垮塌,在修建道路时应按安全的坡度进行放坡,或采取挡土墙支挡,并做好排水措施。
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土石方,或临时堆放,或堆放到指定地点,堆放时应妥善堆放,避免产生滑塌,威胁安全,或引起泥石流。
场地汇水面积约0.15km2,水量不大,在工程建设后在场地四周有截洪沟泻水,在下游有坝体阻挡,故不易形成泥石流。
垃圾填埋场会产生污水,渗漏,对北面的蟾溪和周边的农田产生污染,在做好垃圾坝、截污坝、污水处理的同时,建议对坝体采取注浆防 渗措施,防止污水大量外渗,影响周边环境。
(三)综合评估
本用地及周边现状除梯田陡坎边缘局部见有因水浸泡而软化坍塌外,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可能产生和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1)垃圾坝、截污坝的基槽开挖会出现渗水,基槽侧壁土层易产生侧壁失稳而产生垮塌,威胁施工人员安全,危险性危害性中等,应采取排水、放坡或支挡防护措施。
(2)渗滤液处理站整平后形成的挖方、填方边坡易产生侧向位移或局部垮塌,会对临近建筑和人员的安全产生影响,危险性小,危害性小,宜采取挡土墙支挡和排水措施。
(3)调节池开挖较深,地下水位较高,坑壁土层易产生侧向位移或局部垮塌,引起周边地面沉降、变形,危险性中等,危害性小,在开挖时应按安全坡度放坡,或采取有效支挡措施,同时进行基坑排水。
(4)进场道路挖方边坡易产生局部垮塌,威胁道路正常使用,危险性危害性中等,在修建道路时应按安全的坡度进行放坡,或采取挡土墙支挡,并做好排水措施。
(5)在建设后人工填土在荷载和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使地面变形、开裂,危险性危害性小,在回填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分层碾压处理。
(6)开挖的土石方应妥善堆放,避免产生滑塌。
(7)垃圾填埋场在做好垃圾坝、截污坝、污水处理的同时,建议 对坝体采取注浆防渗措施,防止污水大量外渗,影响周边环境。
经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后,本场地基本适宜拟建物建设。
五、结论与建议
1、本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三级。
2、本用地及周边现状除梯田陡坎边缘局部见有因水浸泡而软化坍塌外,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可能产生和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垃圾坝、截污坝的基槽开挖会出现渗水,基槽侧壁土层易产生侧壁失稳应采取排水、放坡或支挡防护措施;挖填方边坡易产生侧向位移或局部垮塌,宜采取挡土墙支挡和排水措施;调节池开挖时坑壁土层易产生侧向位移或局部垮塌,引起周边地面沉降、变形,在开挖时应按安全坡度放坡,或采取有效支挡措施,同时进行基坑排水;在建设后人工填土在荷载和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使地面变形、开裂,危险性危害性小,在回填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分层碾压处理。开挖的土石方应妥善堆放,避免产生滑塌。垃圾填埋场在做好垃圾坝、截污坝、污水处理的同时,建议对坝体采取注浆防渗措施,防止污水大量外渗,影响周边环境。
4、经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后,本建设用地基本适宜拟建工程建设。11
场地现状相片
第五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总结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总结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是全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升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日产生活垃圾数量持续递增,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落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习性落后等突出问题,垃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随处可见,广大农村特别是国省道两旁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影响了全县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开发开放步伐,更威胁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建设文秘杂烩网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十分必要。
一、全县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全县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分析
我县辖21个乡镇,2600多个自然村,总人口7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全县生活垃圾日产980吨,其中:城区生活垃圾日产量240吨,可回收利用50吨;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740吨,可回收利用120吨。2008年,有90个自然村按照“户聚、村收、村填埋”模式,初步实现了以村镇为单位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简易文秘杂烩网填埋处理。
从垃圾分类来看,城区生活垃圾主要包括高科技易污染类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破旧家具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果皮等)、装修建筑垃圾等;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附属垃圾(蔬菜枝叶、瓜果皮、各类腐坏蔬菜和水果等)、燃料废渣(煤渣、草木灰等)、建筑材料类(碎砖瓦、渣土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人畜排泄物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城区生活垃圾主要特点:总量较少,种类多、成分复杂,污染性较大,可回收利用率较高,热值较高;农村生活垃圾主要特点是:总量较多,季节性较强(夏、冬两季量大),污染性垃圾量相对较少,可回收利用较少,焚烧热值较低。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垃圾处理层次低,处理方式落后。仅城区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全县只有90个自然村初步实现以村为单位的简易填埋,大部分自然村仍处于生活垃圾无序丢弃、露天堆放状态,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2.填埋点设置不规范。多数简易填埋点都是利用废弃坑塘,与村庄距离不足500米,未能达到无害化处理技术标准;
3.垃圾收集、存储、运输设施不配套。现有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设备简易落后、损坏严重,无法满足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要求;
4.专业保洁队伍不健全。全县大部分村街尚未建立保洁队伍,且现有人员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不统一,难以保证环卫作业效果;
5.资金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县、乡、镇、村街垃圾处理资金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全县尚未形成一套分配合理、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资金分担机制;
6.村容环卫意识亟待提高。受农村生活传统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制约,农村垃圾乱堆乱倒等生活陋习仍比较严重。
二、实施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系统建设的规划背景和有利条件
1.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4.71亿元,为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环境卫生工作,将垃圾处理作为改善农村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提升,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近年来,我县对垃圾处理工作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为全面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示范引导作用。2008年,在全县90个新农村试点村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试点建设,为全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意义。
4.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提升,通过广泛深入、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综合素质较大提升,广大群众在环境建设中收获了实惠,体会到发展,对提升全县环境面貌的要求更加迫切,为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5.为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中央出台了10项宏观调控措施,市里也配套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根据省市要求,我县成立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进贤县农村行政村、自然村垃圾处理实施意见》,为我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有利契机。
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
目前,主要有两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可供选择,具体是:无害化卫生填埋和无害化焚烧发电。两种模式特点对比如下:
(一)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模式。相对于无害化焚烧发电处理模式,卫生填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优点:一是适应用性广,广泛适用于各种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地区;二是对垃圾成分要求较低;三是垃圾处理量调整范围较大,承担负荷变化的能力较强;四是处理工艺和技术相对更加成熟、稳定、可靠;五是基础设施等一次性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较低。
缺点:环保“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效果一般。
(二)无害化焚烧发电处理模式。相对于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模式,焚烧发电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优点:一是环保性更强,“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效果更好;二是资源回收利用性更高,通过焚烧垃圾产生电能,更加符合“资源化”要求。
缺点:一是对垃圾供应量和垃圾成分要求较高,每日需持续供应大量高热值生活垃圾,才能确保实现正常发电,实施难度较大;二是一次性建设投资和日常运行经费较高;三是工艺技术流程相对复杂,对建设、运营人员要求较高;四是该模式多使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国内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较少,多数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艰难。
四、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立足实际,合理选择垃圾处理模式。目前,南昌市通过招商引资拟在我县泉岭乡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但其能利用的都是一些热值较高的、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大部分生活垃圾无法焚烧发电,且建设周期至少需要2-3年,因此,采用无害化卫生填埋模式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当前权宜之计。针对我县农村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农村行政村、自然村垃圾处理可分别采取户集村收村填埋、户集村收乡镇填埋、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县统一填埋等方式进行。乡村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经过规划、水利、卫生等部门参与,选择在村庄夏季风的下风向和不污染饮用水及地下水源的地方,距人畜居栖点800米以外,库容考虑10年左右,按照无害化设施要求建设。
(二)规范运作流程,强化分类减量措施,下大力做好垃圾减量化文章。垃圾分类减量环节是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垃圾处理运行成本的重要环节,对垃圾处理工作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按照城乡统筹和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借鉴发达地区垃圾减量模式,立足源头,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探索并建立“农户自觉分类会聚,村街入户收集分拣,乡镇区域压缩运输,全县分区无害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创新“两次分拣、双层减量”(农户源头分拣、村街二次分拣;村街分类减量、乡镇压缩减量)的垃圾减量机制,最大限度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目标。一是农户利用统一配给的两个垃圾收集容器,自觉将本户日产生活垃圾按照低污染可降解垃圾和高污染不可降解垃圾进行初步分类收集;二是村街保洁员要严格落实入户收垃圾机制,将农户日产生活垃圾集中运输到垃圾分拣场进行二次分拣减量;三是乡镇保洁队入村对分类减量后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减量处理后,运往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
(三)建立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是积极协调县直有关部门,争取将进贤作为全市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示范县,争取全县垃圾无害化处理一次性投入由市、县两级财政各承担50%;日常运行费用市里补贴40%,县、乡、村共同承担60%。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发动群众投资、投劳,采取财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三是涉及农村环境卫生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农项目,如农村改路、血防改厕、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要结合农村环卫保洁,给予项目倾斜支持。
(四)进一步完善管理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逐级负责的管理机制。一是县里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农工部作为全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相关工作的统一指挥协调和督促推动;二是各乡镇要分别成立乡镇环卫管理站,明确责任领导和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本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组织推动;三是各村街要按照县统一要求,通过村民代表会议选举出生活困难、珍惜岗位、责任心强的村民,组建环卫保洁队伍;四是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植政策和工程验收标准,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严格考核验收,确保全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五)坚持统一规划、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建设思路。一是在全县建设一座占地150亩、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上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场,实施垃圾区域集中无害化填埋处理;二是继续选择全县部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作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试点村,2009年上半年完成这些村的生活垃圾无害化试点建设。接着,在充分总结试点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成功经验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工作,年底前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10年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规范推进,从而实现引导农民形成日常性的卫生清扫保洁习惯,形成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进农村环境有明显改善。